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宁大连骆驼山早更新世巨副驼头骨化石
1
作者 董为 刘文晖 +4 位作者 白炜鹏 刘思昭 王元 刘金远 金昌柱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68,共22页
起源于中始新世的骆驼科(Camelidae)是一支在北美的新生代期间演化非常成功的类群,具有很大的多样性。其中的一类约在中中新世期间经白令陆桥迁徙到亚洲,随后扩散到欧洲和非洲。虽然骆驼科在北美新生代期间演化辐射出很多种类,但从北美... 起源于中始新世的骆驼科(Camelidae)是一支在北美的新生代期间演化非常成功的类群,具有很大的多样性。其中的一类约在中中新世期间经白令陆桥迁徙到亚洲,随后扩散到欧洲和非洲。虽然骆驼科在北美新生代期间演化辐射出很多种类,但从北美扩散到旧大陆的骆驼只有一个族(Camelini)的两个属:副驼(Paracamelus)和骆驼(Camelus)。巨副驼(Paracamelus gigas)是我国境内最早发现的化石骆驼,一直被认为是起源于北美的Megatylopus之类的大型骆驼,然后扩散到旧大陆其他地区,最后演化成诺氏驼(Camelus knoblochi)及双峰驼(C.bactrianus)。但也有学者认为骆驼属起源于非洲。最近在大连复州湾骆驼山金远洞第四纪堆积剖面的第4层中出土了一些骆驼化石,其中1件破损的头骨和带有两枚下臼齿的残破下颌骨经研究被归入巨副驼。根据对巨副驼及其他副驼种的地理及年代分布的研究,巨副驼的直接祖先应该类似于晚上新世分布在欧亚大陆的体型稍小的阿氏副驼(P.alexejevi)或相似类型。大连出产的巨副驼在形态及大小上与诺氏驼接近,但其齿列长度略大于诺氏驼且明显大于野生双峰驼(C.ferus)及单峰驼(C.dromedarius)。而巨副驼与诺氏驼在地理分布上的重叠范围较大,时代分布上呈先后关系,因此可以认为巨副驼是诺氏驼的直接祖先,巨副驼在中更新世晚期通过P3收缩或简化及p3消失而演化成诺氏驼。综合化石层位的古地磁测年及花粉分析结果判断,巨副驼在早更新世的1.1~1.52 Ma期间栖息在大连半岛的森林草原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 早更新世 洞穴堆积 骆驼 巨副驼 演化
下载PDF
广西崇左三合巨猿大洞早更新世小哺乳动物群 被引量:24
2
作者 金昌柱 秦大公 +4 位作者 潘文石 王元 张颖奇 邓成龙 郑家坚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29-1137,共9页
最近在广西崇左三合大洞发现了步氏巨猿和似人似猿共生的新层位,与之伴生的有52种小哺乳动物,占三合大洞巨猿动物群总数的62%,其中苏门答腊兔(Nesolagus)是东南亚地区首次发现的化石。小哺乳动物群以南方早更新世常见的偏皮氏毛耳飞鼠... 最近在广西崇左三合大洞发现了步氏巨猿和似人似猿共生的新层位,与之伴生的有52种小哺乳动物,占三合大洞巨猿动物群总数的62%,其中苏门答腊兔(Nesolagus)是东南亚地区首次发现的化石。小哺乳动物群以南方早更新世常见的偏皮氏毛耳飞鼠(Belomys parapearsoni)、中间猪尾鼠(Typhlomys intermedius)、拟低冠竹鼠(Rhizomys brachyrhizomyoides)、硕豪猪(Hystrix magna)、先社鼠(Niviventer preconfucianus)、拟爱氏巨鼠(Leopoldamysedwardioidesi)等为代表,根据小哺乳动物群性质和与其他动物群对比以及磁性地层年代测定,表明其时代应是早更新世中期(约距今120-160万年前)。该动物群由树鼩、扁颅蝠、小彩蝠、飞松鼠、笔尾树鼠、猪尾鼠等几乎是旧大陆热带-亚热带森林型动物组成,缺少北方类型,基本上属于热带森林动物群,这表明了当时的自然景观为温暖湿润的热带雨林环境。三合大洞小哺乳动物群是广西地区的首次发现,对华南早更新世巨猿动物群详细划分,探讨步氏巨猿演化和早期人类环境背景等目前科学界关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左三合巨猿大洞 早更新世 小哺乳动物群 热带雨林环境
下载PDF
中国南方早更新世主要哺乳动物群层序对比和动物地理 被引量:21
3
作者 金昌柱 郑家坚 +1 位作者 王元 徐钦琦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04-317,共14页
我国南方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中学术界十分关注是含巨猿的"巨猿动物群"。上世纪50年代广西仅发现个别有确切层位的巨猿地点,现已扩展到鄂、桂、黔、琼和渝5省市12个地点;同时也发现了重要的人猿超科化石及文化遗存。这对探讨... 我国南方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中学术界十分关注是含巨猿的"巨猿动物群"。上世纪50年代广西仅发现个别有确切层位的巨猿地点,现已扩展到鄂、桂、黔、琼和渝5省市12个地点;同时也发现了重要的人猿超科化石及文化遗存。这对探讨人类进化和古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依动物群和年代学的研究,本文将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根据多重地层划分和对比,文中对含哺乳动物主要层位(遗址)的厘定、层序对比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以供讨论;同时对我国南北动物地理区系间过渡带作了必要的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 早更新世 巨猿动物群 层序对比 动物地理
下载PDF
安徽芜湖金盆洞旧石器地点2002年发掘报告 被引量:10
4
作者 金昌柱 董为 +7 位作者 高星 刘武 刘金毅 郑龙亭 韩立刚 谢小成 崔宁 张颖奇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81-291,共11页
2001年春季,在安徽芜湖石镇发现了一处富含脊椎动物化石的称为金盆洞的洞穴堆积。翌年秋季,对金盆洞化石点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化石发掘,发现人工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共伴,收集到10余件人工制品和3千余件哺乳动物化石,... 2001年春季,在安徽芜湖石镇发现了一处富含脊椎动物化石的称为金盆洞的洞穴堆积。翌年秋季,对金盆洞化石点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化石发掘,发现人工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共伴,收集到10余件人工制品和3千余件哺乳动物化石,初步搞清了这一地点的地层、化石种类分布及其时代。经初步研究,金盆洞出土的动物化石可以归入8个目18个科23个属27个种哺乳动物;该动物群与和县龙潭洞的动物群最接近,其次为南京汤山葫芦洞的动物群较接近,其生存时代很可能是中更新世晚期。金盆洞旧石器地点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长江下游石灰岩地区的洞穴和裂隙堆积中具有发现史前人类活动遗迹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石硊镇 金盆洞 中更新世晚期 动物群 石制品
下载PDF
中国晚更新世猛犸象(Mammuthus)扩散事件的探讨 被引量:25
5
作者 金昌柱 徐钦琦 郑家坚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7-53,共7页
大型哺乳动物真猛犸象在晚更新世时曾广泛分布北半球辽阔的地区。据最近的研究表明,在我国它曾覆盖了从北纬55°到北纬35°的广大区域。已发现的众多猛犸象化石地点中,有不少已作过详细的同位素年代测定。从生物地层学和同位... 大型哺乳动物真猛犸象在晚更新世时曾广泛分布北半球辽阔的地区。据最近的研究表明,在我国它曾覆盖了从北纬55°到北纬35°的广大区域。已发现的众多猛犸象化石地点中,有不少已作过详细的同位素年代测定。从生物地层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角度,纵观真猛犸象从极地侵入我国境内及其繁盛衰亡的演变史,不难看出真猛犸象在我国北方晚更新世晚期曾有过两次比较集中的活动高潮,并每次都伴随有明显的向南迁徙。它的第一次南迁大致发生在距今3.4-2.6万年前(或可能略早),策二次南迁大致发生在距今2.3-1.2万年前。真猛犸象的这两次南迁活动与本次冰期两次较明显的冷暖交替的小气候波动在时间上大体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晚更新世 猛犸象 扩散事件
下载PDF
发现于安徽繁昌早更新世早期的人类活动证据 被引量:6
6
作者 金昌柱 郑龙亭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68-368,共1页
关键词 古人类 人类活动 早更新世 早期 安徽 繁昌县
下载PDF
大型鼩鼱Beremendia(食虫目,鼩鼱科)在江南的首次发现及其古气候学意义(英文) 被引量:2
7
作者 金昌柱 张颖奇 +1 位作者 孙承凯 郑龙亭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3-163,共11页
记述了在现代东洋界发现的鼩鼱类一新种:江南贝列门德鼩Beremendia jiangnanensis sp.nov.。化石产自长江以南安徽繁昌早更新世早期人字洞古人类遗址。新种的体型比该属已知种大;形态特征比我国渤海种B.pohaiensis原始,但比欧洲早上新世... 记述了在现代东洋界发现的鼩鼱类一新种:江南贝列门德鼩Beremendia jiangnanensis sp.nov.。化石产自长江以南安徽繁昌早更新世早期人字洞古人类遗址。新种的体型比该属已知种大;形态特征比我国渤海种B.pohaiensis原始,但比欧洲早上新世的B.fissidens进步。贝列门德鼩是喜湿耐冷的北方型动物,最早发现于欧洲北部上新统,曾广泛分布于欧洲和中亚高纬度地区,种群密度大,中更新世完全绝灭;它在东亚出现较晚,零星发现于华北早更新世地层中,其起源尚不清楚。新种乃是人字洞动物群的主要成员之一,该动物群由70多种哺乳动物组成。动物群的生态类型分析和分类统计表明,它与以往发现的早更新世南、北动物群及当地现代动物群截然不同,具有东洋界和古北界交错带动物群的特色,但动物组合特征为北方动物稍占优势,北方色彩较浓。贝列门德鼩和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次兔(Hypolagus)、科氏仓鼠(Kowalskia)、模鼠(Mimomys)等大量北方型动物在我国东洋界的出现,足以说明第四纪早期有一次明显的降温事件。寒冷气候促使北方动物大规模南迁,古北区动物地理区系的界线在早更新世时要比目前更靠南;而且在古北界与东洋界之间确实存在南、北动物过渡带,其界线大致南移至现在的长江以南。贝列门德鼩在我国现代东洋界地区的首次发现,为研究该属的系统演化,探讨上新世一更新世气候转型时期鼩鼱类扩散事件及我国第四纪动物地理区系的演变将提供重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繁昌 早更新世早期 贝列门德鼩 气候事件
下载PDF
安徽淮南新生代晚期老洞动物群的兔形类 被引量:9
8
作者 金昌柱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0-245,共16页
记述了新生代晚期兔形类的两新种 :淮南上新五褶兔Pliopentalagushuainanensissp .nov .和李氏翼兔Alilepusliisp .nov .,材料产自安徽淮南大居山洞穴堆积的不同层位。淮南上新五褶兔以个体小 ,p3的前褶沟结构简单 ,后内褶沟釉岛状 ,p4... 记述了新生代晚期兔形类的两新种 :淮南上新五褶兔Pliopentalagushuainanensissp .nov .和李氏翼兔Alilepusliisp .nov .,材料产自安徽淮南大居山洞穴堆积的不同层位。淮南上新五褶兔以个体小 ,p3的前褶沟结构简单 ,后内褶沟釉岛状 ,p4~m2具前外褶沟等特征而区别于属型种P .moldaviensis和其他已知种。它是该属迄今所知出现最早、最原始的种类。通过对新种和欧亚大陆其他已知种的比较研究 ,讨论了该属的系统演化关系 ,对属征作了修订。李氏翼兔以p3的后内、外褶沟的釉质层强烈褶曲 ,具衍生的前外褶沟 ,p4~m1的后外褶沟釉质层小褶曲发育而明显不同于欧亚大陆其他种 ,却与北美A .hibbardi、A .vagus等种类更接近 ,推测当时亚洲和北美之间很可能有动物的交流。李氏翼兔除了缺少前褶沟外 ,其他形态特征与上新五褶兔颇为相似 ,而且产出层位比淮南上新五褶兔低。依性状分析 ,上新五褶兔有可能直接起源于翼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新生代 晚中新世晚期 兔形类 淮南上新五褶兔 李氏翼兔
下载PDF
华北上新世大型鼩鼱化石Lunanosorex(哺乳动物纲,食虫目)
9
作者 金昌柱 孙承凯 张颖奇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4-88,共15页
记述了河南确山后胥山晚上新世裂隙堆积物中新发现的鲁南鼩鼱Lunanosorex材料;重新观察了内蒙古比例克的李氏鲁南鼩鼱相似种Lunanosorex cf.L.lii标本。确山鲁南鼩鼱的形态特征与属型种L.lii较为一致,其较丰富的材料为了解该种的形态变... 记述了河南确山后胥山晚上新世裂隙堆积物中新发现的鲁南鼩鼱Lunanosorex材料;重新观察了内蒙古比例克的李氏鲁南鼩鼱相似种Lunanosorex cf.L.lii标本。确山鲁南鼩鼱的形态特征与属型种L.lii较为一致,其较丰富的材料为了解该种的形态变异及特征补充提供了新的依据。内蒙古比例克的鲁南鼩鼱与属型种有较大的差异,被确定为新种L.qiuisp.nov.。根据比例克新种和确山新材料的研究,修订了Lunanosorex的属征和Beremendiini族征的定义,探讨了鲁南鼩鼱与东亚地区发现的其他牙齿染色的大型鼩鼱类之间的系统关系,阐证了日本中更新世的Shikamainosorex与北美上新世的Paracryptotis关系不大,不应归入Blarrinini族,而与亚洲大陆的鲁南鼩鼱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应当属于Beremendiini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确山 内蒙古比例克 上新世 鼩鼱科
下载PDF
北京平原晚第四纪堆积期与史前大洪水 被引量:31
10
作者 袁宝印 邓成龙 +2 位作者 吕金波 金昌柱 吴玉书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74-482,共9页
通过北京平原地区东方广场剖面和小红门剖面第四纪地层、年代学、环境变迁、沉积相及孢粉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发现 ,从大约 0 .1MaB .P .~ 2 2 0 0 0aB .P .,北京平原地区形成以砂砾石沉积为主的洪积扇 ,此后开始进入北京平原形成时期。 2... 通过北京平原地区东方广场剖面和小红门剖面第四纪地层、年代学、环境变迁、沉积相及孢粉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发现 ,从大约 0 .1MaB .P .~ 2 2 0 0 0aB .P .,北京平原地区形成以砂砾石沉积为主的洪积扇 ,此后开始进入北京平原形成时期。 2 2 0 0 0~ 1 2 0 0 0aB .P .,气候干冷 ,永定河水量减少 ,平原沉积速率较低。进入冰后期以来 ,气候逐渐温暖湿润 ,永定河水量增加 ,山区风化物质被搬运至北京平原堆积下来。沉积以天然堤相、决口扇相为主 ,沉积速率大增。 80 0 0~ 40 0 0aB .P .,沉积速率达到最大 ,出现晚第四纪堆积期 ,同时洪水频繁 ,恰好与传说中的史前大洪水时期相当。 3 0 0 0aB .P .以后 ,气候向干冷转化 ,永定河水量减少 ,人类生产力提高 ,抵御洪水能力增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北京平原 沉积速率 堆积期 史前大洪水 环境变迁 孢粉分析
下载PDF
广西崇左智人洞早期现代人龋病及牙槽骨异常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吴秀杰 金昌柱 +4 位作者 蔡演军 张颖琦 王元 秦大公 潘文石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3-301,共9页
2007-2008年,广西崇左智人洞发现了3件智人化石标本,智人Ⅱ号为下颌右侧第3臼齿伴有部分下颌骨,智人Ⅱ号为游离的下颌右侧第2或第3臼齿,智人Ⅲ号为人类下颌骨中间部分残段。釉系测年结果显示其为距今10万年左右,是目前东亚地区最古老的... 2007-2008年,广西崇左智人洞发现了3件智人化石标本,智人Ⅱ号为下颌右侧第3臼齿伴有部分下颌骨,智人Ⅱ号为游离的下颌右侧第2或第3臼齿,智人Ⅲ号为人类下颌骨中间部分残段。釉系测年结果显示其为距今10万年左右,是目前东亚地区最古老的早期现代人。这3件化石标本显示出一系列的病理及异常现象:智人Ⅱ号牙齿齿根大部分暴露,牙槽骨萎缩,个体生前患有严重的牙周炎;智人Ⅱ号牙齿龋病严重伴随齿根部大区域突起的白色钙化状的牙骨质增生,个体生前可能患有严重的牙周组织炎症;智人Ⅲ号下颌骨牙列拥挤,双侧中门齿扭转,双侧前臼齿对称性出现根尖周炎症状,最大可能个体生前双侧前臼齿具有畸形中央尖,突出的牙尖折断后牙髓感染导致根尖部牙槽腔扩大。更新世古人类出现龋病的情况非常罕见,智人洞发现的人类龋齿是目前我国乃至东亚地区报道的最早的龋病病例。智人Ⅲ号下颌显示的牙列拥挤与牙齿扭转对于探讨人类咀嚼器官的退行性演化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人洞 晚更新世 古病理 牙齿 下颌骨
下载PDF
广西崇左三合巨猿大洞新发现的鼠科化石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元 秦大公 +3 位作者 金昌柱 潘文石 张颖奇 郑家坚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3-87,共15页
本文记述了广西崇左三合巨猿大洞新发现的鼠类化石,共有7属11种,包括了4个绝灭种,占鼠类总数的40%。经系统比较研究显示,三合大洞鼠类主要属种的形态特征显然要比重庆巫山龙骨坡的进步,且较相似于湖北建始龙骨洞的相关鼠类;古地磁的测... 本文记述了广西崇左三合巨猿大洞新发现的鼠类化石,共有7属11种,包括了4个绝灭种,占鼠类总数的40%。经系统比较研究显示,三合大洞鼠类主要属种的形态特征显然要比重庆巫山龙骨坡的进步,且较相似于湖北建始龙骨洞的相关鼠类;古地磁的测年结果为距今在120—160万年,其时代应是早更新世中期。三合大洞鼠类除了个别广布型外均为东洋界成员,而且几乎都是树栖和半树栖以及林地生活的种类,与大哺乳动物反映的生态特征基本一致,当时的自然景观为气候温暖炎热,森林茂盛的环境。三合大洞鼠类化石的研究填补了广西巨猿动物群缺少鼠类记载的空白,这对于探讨其生态环境将提供重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崇左 三合巨猿大洞 早更新世中期 鼠科化石
下载PDF
东北地区第四纪大型食草类动物群的演替及其与古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10
13
作者 董为 徐钦琦 +1 位作者 金昌柱 李毅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58-70,共13页
东北地区第四纪大型食草动物共有7科、22属、33种,其中绝灭的有14种。它们的生态习性大多为森林型和草原型,部分为疏林型,少数为沼泽型、苔原型或混合型。这些动物少数种类的体型较小或很大,而大多数种类的体型都较大。在更新世期... 东北地区第四纪大型食草动物共有7科、22属、33种,其中绝灭的有14种。它们的生态习性大多为森林型和草原型,部分为疏林型,少数为沼泽型、苔原型或混合型。这些动物少数种类的体型较小或很大,而大多数种类的体型都较大。在更新世期间,这些动物似经历了一个体型、种群密度和地理分布面逐渐增大,最后体型较大的类型又被体型较小的类型所替代的演化历程。同时,东北地区还经历了三次喜冷动物南迁与两次喜温动物北上交替扩散的事件,其中第二次交替扩散事件留下的记录较多。这些现象的原因在于北半球冬半年平均获得的太阳辐射量的变化,以及由其造成的冷暖气候的交替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长鼻类 奇蹄类 偶蹄类 古气候 东北地区
下载PDF
中国更新世猩猩类牙齿化石的测量研究及其分类学意义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翠斌 赵凌霞 +2 位作者 金昌柱 胡耀武 王昌燧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2-200,共9页
近些年,我国华南地区不断有猩猩类牙齿化石的发现,这些材料对于研究东亚地区大型类人猿的演化、灭绝及其环境变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猩猩类牙齿化石的测量和统计分析,结合形态学研究,尝试探讨它们的分类学意义及演化趋势等。经过分... 近些年,我国华南地区不断有猩猩类牙齿化石的发现,这些材料对于研究东亚地区大型类人猿的演化、灭绝及其环境变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猩猩类牙齿化石的测量和统计分析,结合形态学研究,尝试探讨它们的分类学意义及演化趋势等。经过分析比较得出以下认识:我国更新世猩猩与印尼的亚化石猩猩和现生猩猩在颊侧牙齿大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依次呈减小趋势。在形态特征方面,亦存在一些明显差别。据此认为我国更新世猩猩建立魏氏亚种(Pongo pygmaeus weidenreichi)的观点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石猩猩 牙齿测量 齿冠面积 中国华南地区 魏氏亚种
下载PDF
安徽芜湖金盆洞旧石器遗址的偶蹄类 被引量:6
15
作者 董为 金昌柱 +3 位作者 郑龙亭 孙承凯 吕锦燕 徐钦琦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1-171,共11页
经对2002年与2004年出土于安徽芜湖金盆洞遗址的偶蹄类所做的深入研究,金盆洞遗址的偶蹄类有6个种:李氏野猪(Sus lydekkeri)、梅花鹿(Cervus(Sika)nippon)、葛氏斑鹿(Cervus(Sika)grayi)、马鹿(Cervus elaphus)、麂未定种(Muntiacussp.... 经对2002年与2004年出土于安徽芜湖金盆洞遗址的偶蹄类所做的深入研究,金盆洞遗址的偶蹄类有6个种:李氏野猪(Sus lydekkeri)、梅花鹿(Cervus(Sika)nippon)、葛氏斑鹿(Cervus(Sika)grayi)、马鹿(Cervus elaphus)、麂未定种(Muntiacussp.)及古中华野牛相似种(Bisoncf.palaeosinensis)。其中以鹿科为主,以梅花鹿和马鹿为优势种群,具有北方区动物群的特色。它们所指示的时代比和县龙潭洞动物群晚,与巢县银山巢县人动物群相当,为中更新世晚期,在古气候上处于Riss冰期。它们所处的生态环境以低矮森林为主、间有少量灌木密林及草地,当时的气候与现今的内蒙和甘肃相似。鹿属3个种的同时出现反映金盆洞遗址是史前人类汇集处理猎物的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芜湖石硊镇 金盆洞遗址 更新世 旧石器遗址 偶蹄类
下载PDF
广西崇左三合大洞的早更新世猪属新材料 被引量:5
16
作者 董为 金昌柱 +4 位作者 王元 徐钦琦 秦大公 孙承凯 张立民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3-76,共14页
系统记述了广西崇左三合大洞早更新世堆积中出土的与巨猿伴生的小猪(Sus xiaozhu)和裴氏猪(S.peii)。三合大洞是小猪在我国境内至少为第12个产地,也是目前最靠南的产地。小猪在三合大洞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小猪的繁盛时期是早更新世,繁... 系统记述了广西崇左三合大洞早更新世堆积中出土的与巨猿伴生的小猪(Sus xiaozhu)和裴氏猪(S.peii)。三合大洞是小猪在我国境内至少为第12个产地,也是目前最靠南的产地。小猪在三合大洞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小猪的繁盛时期是早更新世,繁盛地区在广西。三合大洞是裴氏猪在我国境内至少第9个产地,也是裴氏猪在我国境内目前最靠南的记录。裴氏猪在三合大洞的发现同样证实了裴氏猪的繁盛时期是早更新世,繁盛地区也在广西。虽然小猪的时代分布从早更新世早期起并可能延续到晚更新世早期,裴氏猪的时代分布从早更新世早期到中更新世早期,但是迄今发现的小猪与裴氏猪同时产出的层位均为早更新世地层,而三合大洞是迄今我国境内第6个小猪和裴氏猪伴生的早更新世地点。小猪和裴氏猪也经常出现在巨猿产地,三合大洞是迄今它们共生的第5个地点。小猪和裴氏猪在三合大洞的出现指示三合地区在早更新世具有近水的森林和灌丛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猪 裴氏猪 巨猿动物群 三合大洞 广西崇左 早更新世
下载PDF
广西崇左公鸡山与智人伴生的偶蹄类 被引量:4
17
作者 董为 王元 +3 位作者 金昌柱 秦大公 徐钦琦 张立民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5-368,共14页
系统记述了广西崇左公鸡山与智人伴生的动物群中的偶蹄类:文中小猪(Sus xiaozhu wenzhongi subsp.nov.)、裴氏猪相似种(Sus cf.peii)、麂未定种(Muntiacus sp.)、水鹿相似种(Cervus(Rusa.)cf.C.(R.)unicolor)、山羊亚科属种未定(Caprina... 系统记述了广西崇左公鸡山与智人伴生的动物群中的偶蹄类:文中小猪(Sus xiaozhu wenzhongi subsp.nov.)、裴氏猪相似种(Sus cf.peii)、麂未定种(Muntiacus sp.)、水鹿相似种(Cervus(Rusa.)cf.C.(R.)unicolor)、山羊亚科属种未定(Caprinae gen.et sp.indet.)和大额牛未定种(Bos(Bibos)sp.)。公鸡山偶蹄类及其他伴生哺乳动物指示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早期,那时这一地区的气候温暖潮湿,是近水的森林和灌丛环境,并镶嵌有一些草甸和草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蹄类 智人 公鸡山 广西崇左 中-晚更新世
下载PDF
广西崇左木榄山智人洞的鼠科化石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元 金昌柱 +1 位作者 张颖奇 秦大公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3-316,共14页
最近在广西崇左木榄山智人洞遗址采集到1件具有现代智人解剖特征初始状态的下颌骨和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啮齿类中的鼠科化石有锡金小鼠(Mus pahari)、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似德氏狨鼠(Hapalomys cf... 最近在广西崇左木榄山智人洞遗址采集到1件具有现代智人解剖特征初始状态的下颌骨和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啮齿类中的鼠科化石有锡金小鼠(Mus pahari)、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似德氏狨鼠(Hapalomys cf.H.delacouri)、笔尾树鼠(Chiropodomys gliroides)、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针毛鼠(Niviventer fulvescens)、爱氏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印度板齿鼠(Bandicota indica)、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和黄毛鼠(Rattus losea)共8属11种。这种全部由当地或邻近地区现生种类构成的组合显然比当地早更新世的三合大洞和川黔地区中更新世歌乐山期的鼠类组合进步,而与广西田东雾云洞的鼠类组合相似,其动物群的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与不平衡铀系法得到的测年结果(距今约11万年)相吻合。智人洞鼠科动物的组合明显具有东洋界热带-亚热带动物群的特点,其中林灌和草地型所占比例较大表明当时的森林面积可能减少、林灌和草地面积可能增加,反映出当时的气候相对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崇左 木榄山智人洞 晚更新世早期 鼠科化石
下载PDF
二十年前的一声春雷:繁昌人字洞遗址的发现
19
作者 金昌柱 《化石》 2018年第4期4-15,共12页
缘起弹指一挥间,安徽繁昌人字洞古人类活动遗址发现已经过去整整二十年了。人字洞遗址的发现是1998年开始启动的国家“九五”攀登专项“早期人类起源及其环境背景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这个攀登专项的缘起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学术背景。
关键词 人字洞遗址 古人类活动 1998年 环境背景 人类起源 “九五” 学术背景 攀登
下载PDF
中国真猛犸象和披毛犀化石^(14)C年代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克良 姜海涛 +6 位作者 王元 同号文 张雅平 葛俊逸 周新郢 金昌柱 李小强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51-562,共12页
真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和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晚更新世动物群的主要成员,其消亡的年代和原因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本文对黑龙江青冈县英贤村最新出土的5个真猛犸象和5个披毛... 真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和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晚更新世动物群的主要成员,其消亡的年代和原因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本文对黑龙江青冈县英贤村最新出土的5个真猛犸象和5个披毛犀化石进行了AMS^(14)C年代测定,结果均大于4万年,部分化石可能已经超出了目前^(14)C的测定范围。通过整理并对比已公开发表的中国境内两种动物化石的^(14)C年代学数据,本文认为早期常规^(14)C测年方法所获得的年代值需要重新考虑其准确性。埋藏地层与最新的AMS^(14)C测年数据显示,我国真猛犸象化石年代主要集中于MIS3阶段;披毛犀在我国消亡的时间很可能晚于真猛犸象,至少延续到末次冰消期。中国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化石仍然需要开展更多的年代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冈县 MIS3阶段 末次盛冰期 大型哺乳动物灭绝 埋藏地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