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深度学习的鸟声识别技术研究——以北京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王一宇 夏舫 +3 位作者 刘松 彭涛 郭慧敏 鉴海防 《园林》 2024年第4期19-26,共8页
鸟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评估生态系统状态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鸟类的调查和监测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传统的鸟类监测手段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并且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限。针对这一问题,提... 鸟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评估生态系统状态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鸟类的调查和监测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传统的鸟类监测手段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并且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限。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鸟类声音数据分析识别系统,并在北京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进行应用示范,以验证系统的性能和准确性。该系统首先使用传统声音信号处理方法对前端拾音器采集的音频进行预处理,然后使用残差神经网络提取音频特征并进行分类,从而实现对目标声音所包含物种信息的自动识别。在系统运行期间,成功监测到有效鸟类声音片段共计200044条,其识别准确率达到93%。系统共识别出野生鸟类9目16科52种,其中,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6种,分别是大天鹅、鸿雁、红角鸮、纵纹腹小鸮、蓝喉歌鸲、游隼;属于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计22种,分别是苍鹭、夜鹭、普通鸬鹚、绿头鸭等。监测到音频片段中相对多度较高的前5个物种依次是苍鹭(26%)、鸿雁(16%)、夜鹭(13%)、白头鹎(11%)、普通鸬鹚(8%)。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对鸟类声音的自动采集和分析,显著提高了鸟类监测的效率,为风景园林的合理规划、生态节点的保留以及景观可持续性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鸟类监测 深度学习 鸟类声音识别 鸟类多样性 北京
下载PDF
基于BEV占位预测的激光-毫米波雷达融合目标检测算法
2
作者 李越豪 王邓江 +2 位作者 鉴海防 王洪昌 程清华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5-222,共8页
激光雷达工作环境中的光束衰减和目标遮挡会导致输出点云出现远端稀疏的问题,从而引起基于激光雷达的3D目标检测算法的检测精度随距离衰减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鸟瞰图视角(BEV)空间内目标占位预测的激光-毫米波雷达融合... 激光雷达工作环境中的光束衰减和目标遮挡会导致输出点云出现远端稀疏的问题,从而引起基于激光雷达的3D目标检测算法的检测精度随距离衰减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鸟瞰图视角(BEV)空间内目标占位预测的激光-毫米波雷达融合目标检测算法。首先提出了一种简化的BEV占位预测子网络,用于生成位置相关的毫米波雷达特征,同时有助于解决毫米波雷达数据稀疏带来的网络收敛困难的问题。然后,为了实现跨模态特征融合,设计了一种基于BEV空间特征关联的多尺度激光-毫米波雷达特征融合层结构。在nuScenes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毫米波雷达分支网络的平均检测精度(mAP)达到21.6%,推理时间为8.3ms。在加入融合层结构后,多模态检测算法较基线算法CenterPoint的mAP提升了2.9%,同时增加的额外推理时间开销仅为8.6ms,在距离传感器30m位置处,多模态算法对于nuScenes数据集中10个类别的检测精度达成率分别较CenterPoint提升了2.1%~1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目标检测 激光雷达 毫米波雷达 占位预测 鸟瞰图视角 特征融合
下载PDF
一种电流型温度传感芯片设计
3
作者 李伟业 李文昌 +4 位作者 鉴海防 阮为 吴鸿昊 刘剑 尹韬 《微电子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38-443,共6页
设计并实现了一种电流型温度传感芯片。分析了测温原理和厄利效应对测温精度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集电极-发射极电压补偿电路,利用一组电流镜和匹配电阻将输出电流和温度之间的传递函数线性化,提高了芯片的线性度和测温精度。设计了反向偏... 设计并实现了一种电流型温度传感芯片。分析了测温原理和厄利效应对测温精度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集电极-发射极电压补偿电路,利用一组电流镜和匹配电阻将输出电流和温度之间的传递函数线性化,提高了芯片的线性度和测温精度。设计了反向偏置保护电路,增大芯片可承受的反向电压。芯片采用40 V互补双极工艺设计并流片。测试结果表明,芯片在-55~150℃温度区间内的非线性误差为±0.2℃,测温精度小于±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传感芯片 互补双极工艺 线性度 反向偏置保护 测温精度
下载PDF
一种高精度低噪声运算放大器设计
4
作者 李伟业 李文昌 +3 位作者 鉴海防 阮为 刘剑 尹韬 《微电子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00-806,共7页
设计并实现了一种高精度低噪声运算放大器。提出了一种基极电流消除技术,补偿了输入对管基极电流,有效地降低了运算放大器的输入偏置电流,从而能够通过提高输入对管的集电极电流来减小输入噪声电压,实现了较低的运算放大器总等效输入噪... 设计并实现了一种高精度低噪声运算放大器。提出了一种基极电流消除技术,补偿了输入对管基极电流,有效地降低了运算放大器的输入偏置电流,从而能够通过提高输入对管的集电极电流来减小输入噪声电压,实现了较低的运算放大器总等效输入噪声。同时,采用集电极-发射极电压补偿电路,消除了厄利效应的影响,提高了电路精度。电路采用36 V互补双极工艺流片,测试结果表明,芯片的失调电压为6.94μV,在1 kHz下的电压噪声密度为5.6 nV/√Hz,电流噪声密度为0.9 pA/√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算放大器 互补双极工艺 基极电流消除 高精度 低噪声
下载PDF
STBC-VBLAST的QRD-M检测 被引量:1
5
作者 鉴海防 胡东伟 +1 位作者 肖宛昂 石寅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40-943,共4页
提出一种针对IEEE802.11n中STBC-VBLAST结构的新型QRD-M检测算法,在存活路径拣选过程中,根据接收信号估计值确定备选节点的有限搜索范围,在16-QAM和64-QAM调制下,比常规算法分别减少约70%和90%的运算量,大大降低了VBLAST-STBC数据检测... 提出一种针对IEEE802.11n中STBC-VBLAST结构的新型QRD-M检测算法,在存活路径拣选过程中,根据接收信号估计值确定备选节点的有限搜索范围,在16-QAM和64-QAM调制下,比常规算法分别减少约70%和90%的运算量,大大降低了VBLAST-STBC数据检测的复杂度,适合于VLSI硬件实现。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性能上非常接近于传统QRD-M算法,能够在复杂度和检测性能之间实现折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测器 IEEE802.11N 多入多出 QRD-M 空时分组码-垂直贝尔实验室分层空时码
下载PDF
SoC嵌入式flash存储器的内建自测试设计 被引量:8
6
作者 鉴海防 王占和 +1 位作者 李印增 张昭勇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7-91,共5页
深亚微米技术背景下,嵌入式存储器在片上系统芯片(system-on-a-chip,SoC)中占有越来越多的芯片面积,嵌入式存储器的测试正面临诸多新的挑战。本文论述了两种适合SoC芯片中嵌入式flash存储器的内建自测试设计方案。详细讨论了专用硬件方... 深亚微米技术背景下,嵌入式存储器在片上系统芯片(system-on-a-chip,SoC)中占有越来越多的芯片面积,嵌入式存储器的测试正面临诸多新的挑战。本文论述了两种适合SoC芯片中嵌入式flash存储器的内建自测试设计方案。详细讨论了专用硬件方式内建自测试的设计及其实现,并且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软硬协同方式的内建自测试设计。这种新型的测试方案目标在于结合专用硬件方式内建自测试方案并有效利用SoC芯片上现有的资源,以保证满足测试过程中的功耗限制,同时在测试时间和芯片面积占用及性能之间寻求平衡。最后对两种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上系统 嵌入式flash存储器 内建自测试 封装器
下载PDF
具有寄生电阻消除功能的远端测温芯片 被引量:1
7
作者 翟世崇 李文昌 +2 位作者 吴鸿昊 刘剑 鉴海防 《半导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80-685,共6页
设计并流片实现了一款具有寄生电阻消除功能的远端测温芯片。分析了远端测温原理和寄生电阻对测温精度的影响,利用差分结构采集远端三极管产生的温度信号。采用一阶Σ-Δ模数转换器(ADC)将温度信号进行量化,并使用寄生电阻消除技术降低... 设计并流片实现了一款具有寄生电阻消除功能的远端测温芯片。分析了远端测温原理和寄生电阻对测温精度的影响,利用差分结构采集远端三极管产生的温度信号。采用一阶Σ-Δ模数转换器(ADC)将温度信号进行量化,并使用寄生电阻消除技术降低寄生电阻对测温精度的影响。该芯片采用0.18μm BCD工艺设计并流片,测试结果表明,当远端三极管在-40℃下,使用寄生电阻消除技术可以将1.5 kΩ寄生电阻对测温精度的影响降低到0.5℃以内;远端三极管在-40~125℃温度范围内,消除寄生电阻影响后远端测温芯片的3σ误差小于±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测温芯片 双极型晶体管 寄生电阻消除 Σ-Δ调制器 模数转换器(ADC)
下载PDF
自研温度传感芯片在智慧农业中的示范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朱文旗 常昊 +3 位作者 刘超超 王洪昌 李万里 鉴海防 《现代电子技术》 2022年第12期19-24,共6页
温室蔬菜大棚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智慧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文中设计一种基于自主研发的数字温度传感器芯片IC2031测温系统。相比于传统的模拟温度传感器测温方案,该系统可显著提高电路的抗干扰能力,并简化主控... 温室蔬菜大棚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智慧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文中设计一种基于自主研发的数字温度传感器芯片IC2031测温系统。相比于传统的模拟温度传感器测温方案,该系统可显著提高电路的抗干扰能力,并简化主控电路结构。系统主控单元采用STM32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通过SMBus通信接口读取传感器芯片测温值,并显示在液晶模块中。同时,STM32通过串口和WiFi模块进行数据的有线和无线传输,配合PC端的温度监控软件可对大棚内各测温节点进行监测和统计。实验结果表明,IC2031温度传感器芯片具有准确、稳定的测温数据,该测温系统可有效解决温室大棚中测温不便、统计难度大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芯片应用 温度传感芯片 智慧农业 温室大棚 测温系统 数据采集 远程通信
下载PDF
阶梯型射频SAW滤波器的计算机模拟
9
作者 詹杰 王占和 +1 位作者 鉴海防 黄占兵 《压电与声光》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8-221,共4页
简述了射频声表面波滤波器(RF-SAWF)的研究进展,讨论了谐波法中的阶梯型叉指换能器(IDT)结构的等效电路模型。并根据该模型计算并模拟了RF-SAWF的幅频响应,模拟结果证明阶梯型IDT可有效地激发高次谐波,抑制基波和其他无用谐波。
关键词 声表面波滤波器(SAWF) 又指换能器(IDT) 谐波 阶梯型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鸟类及其栖息地识别——以北京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例
10
作者 王洪昌 夏舫 +4 位作者 张渊媛 刘颖杰 刘松 宋飞 鉴海防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31-2238,共8页
获取鸟类的种类、数量及生境信息是鸟类生态学研究的基础。近些年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弥补了传统野外调查方法的缺陷,为鸟类生态学研究提供了智慧化手段。本文选取北京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4处观测点,通过搭建具有... 获取鸟类的种类、数量及生境信息是鸟类生态学研究的基础。近些年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弥补了传统野外调查方法的缺陷,为鸟类生态学研究提供了智慧化手段。本文选取北京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4处观测点,通过搭建具有自适应损失函数的ResNet34双任务网络模型,实现同时识别鸟种及其栖息地类型。结果表明:基于模型共记录鸟类10种,以鸿雁、苍鹭、普通鸬鹚和绿头鸭为主,其中,夜鹭和苍鹭以树木作为主要栖息地,鸿雁和绿头鸭以水面作为主要栖息地,普通鸬鹚、斑嘴鸭和小白鹭以水中立木等人工生境作为主要栖息地,喜鹊则主要以地面作为栖息地,赤麻鸭和鸳鸯的栖息地较为广泛,在地面、人工生境、水面区域均有栖息;识别模型的鸟种识别准确率达95.62%,栖息地识别准确率达97.20%;识别方案采用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鸟类图像采集方法代替人工数据采集手段,并首次使用“物种+栖息地”的双任务分支结构,对物种及其栖息地两类信息同时进行识别;模型提高了数据采集效率,保证了数据采集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实现了鸟类生态学研究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效结合,对生态学研究方法的演进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鸟类多样性 栖息地
原文传递
个人移动信息终端RF芯片产品及其发展趋势
11
作者 鉴海防 颜峻 +1 位作者 林敏 石寅 《电子产品世界》 2009年第3期12-16,共5页
随着无线宽带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个人移动终端正在由单一的通话工具转变为具备各种功能的个人综合信息平台。作为个人移动终端的关键部件,RF芯片正面临新的市场需求和挑战。本文分析了新一代个人移动终端的几种新应用,对市场... 随着无线宽带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个人移动终端正在由单一的通话工具转变为具备各种功能的个人综合信息平台。作为个人移动终端的关键部件,RF芯片正面临新的市场需求和挑战。本文分析了新一代个人移动终端的几种新应用,对市场常见的射频芯片产品进行了列举和比较,并探讨了新一代个人移动终端射频芯片所面临的挑战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G 无线通信 个人移动终端 射频芯片
下载PDF
VLSI architecture of a K-best detector for MIMO-OFD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被引量:1
12
作者 鉴海防 石寅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6-99,共4页
The K-best detector is considered as a promising technique in the MIMO-OFDM detection because of its good performance and low complexity.In this paper, a new K-best VLSI architecture is presented.In the proposed archi... The K-best detector is considered as a promising technique in the MIMO-OFDM detection because of its good performance and low complexity.In this paper, a new K-best VLSI architecture is presented.In the proposed architecture, the metric computation units(MCUs) expand each surviving path only to its partial branches, based on the novel expansion scheme, which can predetermine the branches' ascending order by their local distances.Then a distributed sorter sorts out the new K surviving paths from the expanded branches in pipelines.Compared to the conventional K-best scheme, the proposed architecture can approximately reduce fundamental operations by 50% and 75% for the 16-QAM and the 64-QAM cases, respectively, and, consequently, lower the demand on the hardware resource significantly.Simulation results prove that the proposed architecture can achieve a performance very similar to conventional K-best detectors.Hence, it is an efficient solution to the K-best detector's VLSI implementation for high-throughput MIMO-OFDM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MO-OFDM VBLAST K-best detector VLSI
原文传递
VLSI implementation of MIMO detection for 802.11n using a novel adaptive tree search algorithm
13
作者 尧横 鉴海防 +1 位作者 周立国 石寅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2013年第10期107-113,共7页
A 4×4 64-QAM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detector is presented for the application of an IEEE 802.1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The detector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novel adaptive tree search ... A 4×4 64-QAM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detector is presented for the application of an IEEE 802.1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The detector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novel adaptive tree search (ATS) algorithm, and multiple ATS cores need to be instantiated to achieve the wideband requirement in the 802.11 n standard. Both the ATS algorithm and the architectural considerations are explained. The latency of the detector is 0.75 μs, and the detector has a gate count of 848 k with a total of 19 parallel ATS cores. Each ATS core runs at 67 MHz. Measurement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floating-point ATS algorithm, the fixed-point imple- mentation achieves a loss of 0.9 dB at a BER of 1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adaptive tree search sphere decoder fixed complexity sphere decoder 802.11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