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轴突影响施万细胞分化与整合素α_6β_4表达
1
作者 钟延丰 任碧和 +5 位作者 王立军 由江峰 王盛兰 王薇 杨金辉 胡白和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2-126,共5页
目的 :探讨轴突对施万细胞 (Schwanncells,SC)分化成熟与髓鞘形成的影响 ,及在SC的极向分化过程中整合素α6β4 的表达。方法 :用Wistar乳鼠坐骨神经分离SC ,用其脊髓分离神经细胞。经纯化后分别培养及共同培养。用扫描电镜观察二者的... 目的 :探讨轴突对施万细胞 (Schwanncells,SC)分化成熟与髓鞘形成的影响 ,及在SC的极向分化过程中整合素α6β4 的表达。方法 :用Wistar乳鼠坐骨神经分离SC ,用其脊髓分离神经细胞。经纯化后分别培养及共同培养。用扫描电镜观察二者的形态及髓鞘形成情况 ;分别用髓鞘碱性蛋白 (myelinbasicprotein ,MBP)、神经微丝 (neu rofilament ,NF)抗体进行免疫标记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整合素α6β4 mRNA的表达。结果 :单独培养的SCMBP抗原表达阴性 ;原位杂交检测α6β4 表达阴性。SC与神经细胞共同培养时其MBP阳性 (说明其已转变为髓鞘形成细胞 ) ,在神经突起周围表达阳性 ;扫描电镜可见SC与神经细胞贴附、融合、包绕轴突形成髓鞘 ;原位杂交显示α6β4在SC与神经轴突相贴附处呈线状阳性表达。结论 :SC的分化成熟及髓鞘形成呈轴突依赖性 ,仅在与神经细胞共同培养时 ,才开始形成髓鞘。它在包绕轴突形成髓鞘时 ,α6β4 在SC表面沿基膜呈方向性表达 ,在SC与基膜、细胞外基质之间起信号传导作用 ,使增生的SC具有极性并发生形态结构的改变。在SC的分化成熟及髓鞘形成的过程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培养 轴突 整合素Α6Β4 髓鞘形成 施万细胞
下载PDF
血管活性肠肽与人类垂体和垂体腺瘤激素分泌
2
作者 钟延丰 王盛兰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263-264,共2页
近年研究发现,某些神经递质可由内分泌细胞自体产生而发挥作用。垂体即可受神经肽类影响,如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intestinalpaptide,VIP)[1]。本实验用免疫双标记法研究人正常垂体与垂体腺瘤... 近年研究发现,某些神经递质可由内分泌细胞自体产生而发挥作用。垂体即可受神经肽类影响,如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intestinalpaptide,VIP)[1]。本实验用免疫双标记法研究人正常垂体与垂体腺瘤中垂体固有激素及VIP定位表达、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活性肠肽 垂体 垂体腺瘤 激素分泌
下载PDF
脑转移癌血脑屏障变化的免疫组化及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王瑞林 宋文广 +4 位作者 付占昭 张志勇 吴瑜 钟延丰 王胜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7期977-979,共3页
目的:探讨脑转移癌的免疫组化和电镜特征以阐明其局部血脑屏障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对16例脑转移癌和16例脑胶质瘤标本作CD34、F-Ⅷ、S-100、GFAP、NF、NSE、SYN和MBP染色,观察其在两类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对4例... 目的:探讨脑转移癌的免疫组化和电镜特征以阐明其局部血脑屏障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对16例脑转移癌和16例脑胶质瘤标本作CD34、F-Ⅷ、S-100、GFAP、NF、NSE、SYN和MBP染色,观察其在两类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对4例脑转移癌和2例脑胶质瘤新鲜标本作电镜观察。结果:CD34、F-Ⅷ在脑转移癌瘤组织和脑胶质瘤组织中均有丰富表达,提示脑转移癌和脑胶质瘤组织中均有新生血管的建立;脑转移癌组织中几乎不表达S-100、GFAP、NF、NSE、SYN和MBP等神经组织标记,而脑胶质瘤组织中则强烈表达,提示脑转移癌中没有血脑屏障的基本结构—胶质膜成分;电镜观察显示,脑转移癌血管保留原发病灶的特性,内皮细胞常见空泡变性,连接松紧不一,基底膜较薄,周围没有胶质细胞终足。结论:脑转移癌组织缺乏构成血脑屏障的神经胶质膜,血管内皮也非均一的紧密连接,所以脑转移癌组织不存在完整的血脑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血脑屏障 免疫组织化学 电镜 化疗
下载PDF
电镜和荧光显微技术在细胞凋亡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盛兰 钟延丰 +2 位作者 管增伟 王薇 廖松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1-93,共3页
目的 :探讨荧光显微技术在检测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VP 16及化学毒物叠氮钠分别诱导HL 6 0细胞凋亡和死亡 ,用透射电镜和经Hoechst 332 5 8染色的荧光显微镜对凋亡及死亡动态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 :HL 6 0细... 目的 :探讨荧光显微技术在检测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VP 16及化学毒物叠氮钠分别诱导HL 6 0细胞凋亡和死亡 ,用透射电镜和经Hoechst 332 5 8染色的荧光显微镜对凋亡及死亡动态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 :HL 6 0细胞在VP16处理后 ,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核浓缩、染色质凝聚、核碎裂等凋亡特征 ;而叠氮钠诱导的细胞死亡则出现核溶解、核染色质弥散 ,但无上述改变 ;两者电镜的观察与荧光显微镜的改变一致 ;凋亡细胞及坏死细胞荧光显微镜下呈不同的形态特征。对处理的不同时间点细胞的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 :处理后4h核形态开始变化 ,有核浓缩的细胞比例在处理的 8h达高峰 ,然后下降 ,核碎裂细胞的比例在 2 4h达高峰 ,约占80 % ,表明核浓缩发生在核碎裂之前。结论 :荧光显微镜技术可明确观察判断细胞凋亡及坏死 ,并可进行动态及定量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亡 显微镜检查 电子 荧光显微镜检查
下载PDF
固定液及抗原修复液pH值对免疫组化染色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杨京平 张燕 +1 位作者 钟延丰 郑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7-90,共4页
目的 :研究固定液pH值和抗原修复液pH值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影响。方法 :取正常皮肤、胃粘膜、子宫肌瘤、乳腺癌组织 ,分别用 pH值 3.0 ,5 .0 ,7.0 ,8.0 ,10 .0的缓冲福尔马林固定液固定。选用EMA、SMA、ER、CK(AE1/AE3 )为一抗 ,Evins... 目的 :研究固定液pH值和抗原修复液pH值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影响。方法 :取正常皮肤、胃粘膜、子宫肌瘤、乳腺癌组织 ,分别用 pH值 3.0 ,5 .0 ,7.0 ,8.0 ,10 .0的缓冲福尔马林固定液固定。选用EMA、SMA、ER、CK(AE1/AE3 )为一抗 ,Evinsion二步法免疫组化染色。染色时分别用 pH值 6 .0 ,7.0 ,8.0的抗原修复液或用市售pH值 8.0的EDTA作微波抗原修复。结果 :不同条件可造成阳性细胞数量及染色强度变化 ,本实验得知CK (AE1/AE3 )、ER是以阳性细胞数目改变为主 ,SMA、EMA是以染色强度改变为主。结论 :(1)使用 10 %中性或微碱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液 ,固定效果最佳。 (2 )本实验所用的 4种组织 ,抗原修复液选择pH值 7.0、8.0均优于 pH值6 .0 ,皮肤组织选择EDTA(pH值 8.0 ) ,雌激素受体选择 pH值 8.0时染色效果最佳。 (3)固定液pH值 >8.0容易造成背景染色 ,修复液 >8.0影响切片附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值 固定剂 抗原修复液 免疫组织化学 染剂 染色法 氢离子浓度
下载PDF
骨骼肌活组织检查病理诊断技术的改进及应用 被引量:7
6
作者 张燕 韩志慧 +3 位作者 钟延丰 王盛兰 李玲玲 郑丹枫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59-462,共4页
目的:对300例骨骼肌活组织检查(活检)标本进行组织学切片和染色,总结分析技术方法的操作过程和改进,重点探讨各种肌酶及非酶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在神经肌肉病诊断中的应用选择和价值。方法:将标本经异戊烷-液氮速冻后进行冰冻切片,应用HE及... 目的:对300例骨骼肌活组织检查(活检)标本进行组织学切片和染色,总结分析技术方法的操作过程和改进,重点探讨各种肌酶及非酶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在神经肌肉病诊断中的应用选择和价值。方法:将标本经异戊烷-液氮速冻后进行冰冻切片,应用HE及Gomori三色(GMR)、糖原(PAS)、脂肪(油红O)等特殊染色,肌球蛋白三磷酸腺苷酶(ATP酶)、还原型辅酶Ⅰ四唑氮还原酶(NADH-TR)等酶组织化学染色,并对各种染色技术进行调整和改进。结果:标本经异戊烷-液氮速冻及恒冷切片,可以有效避免产生冰晶。GMR染色主要显示线粒体及肌纤维变性坏死的病变,油红O染色显示肌纤维内有无脂质增多,PAS染色主要显示糖原和糖蛋白。对于肌肉组织,应用冰冻切片优于石蜡切片。NADH-TR及ATP酶染色可以区分两型肌纤维,并可观察肌纤维内部结构及线粒体酶的变化等。结论:通过骨骼肌酶与非酶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出两型肌纤维的分布情况及各种特征性的病理改变,几种方法可互为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 活组织检查 冷冻超薄切片术 免疫组织化学 染色与标记
下载PDF
家族性先天性无虹膜合并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前囊膜异常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侯志强 郝燕生 +3 位作者 王薇 马志中 钟延丰 宋书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94-497,共4页
目的:观察先天性无虹膜家系并发白内障患者的晶状体前囊膜的病理学变化,探讨晶状体前囊膜变薄,变脆的病理学机制及对手术方案的意义。方法:收集家族性先天性无虹膜并发白内障患者术中的晶状体前囊膜或晶状体,分别进行光镜和电镜检查。结... 目的:观察先天性无虹膜家系并发白内障患者的晶状体前囊膜的病理学变化,探讨晶状体前囊膜变薄,变脆的病理学机制及对手术方案的意义。方法:收集家族性先天性无虹膜并发白内障患者术中的晶状体前囊膜或晶状体,分别进行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家族性先天性无虹膜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晶状体前囊膜明显脆弱、变薄。光镜和电镜见晶状体上皮细胞呈变性、坏死、脱失,致使上皮细胞层不连续;有的病例晶状体上皮细胞局灶性增生、复层化;前囊膜表层板层结构均变薄甚至消失。结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退行性和增殖性改变可能是导致先天性无虹膜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晶状体前囊膜变薄、囊膜的脆弱性增加的原因。提高对前囊膜脆弱性的认识,有助于减少术中囊膜的并发症,达到安全的手术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虹膜 白内障 晶体
下载PDF
颈椎病患者突出椎间盘周围的炎症反应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8
作者 王少波 王圣林 +1 位作者 钟延丰 蔡钦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345-348,i001,共5页
目的:观察颈椎病患者突出椎间盘周围组织的病理表现,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79例颈椎病患者手术切除100个突出的椎间盘;取出间盘周围的组织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将染色结果结合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5个(45%)... 目的:观察颈椎病患者突出椎间盘周围组织的病理表现,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79例颈椎病患者手术切除100个突出的椎间盘;取出间盘周围的组织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将染色结果结合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5个(45%)突出间盘周围的组织内可见血管增生、炎症细胞浸润;炎症组与无炎症组患者在病程、术后脊髓功能改善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炎症反应与颈椎不稳定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1)部分颈椎病患者突出椎间盘周围组织内存在慢性炎症反应,炎症浸润细胞多为单核-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2)颈椎不稳定可能是造成突出椎间盘周围组织内炎症反应的原因之一;(3)慢性炎症因素可能参与了颈椎病的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炎症 不稳定
下载PDF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董荣芳 张铭 +4 位作者 郑丹枫 王盛兰 张燕 高子芬 钟延丰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3期133-138,共6页
目的用形态计量的方法明确不同程度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病变的病理学特点,并分析其神经损伤程度与临床情况的相关性。方法 1收集14例DPN患者及5例与糖尿病无关的尸检病例,进行腓肠神经活检;2光镜、电镜观察和判断神经病变;3应用免疫组... 目的用形态计量的方法明确不同程度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病变的病理学特点,并分析其神经损伤程度与临床情况的相关性。方法 1收集14例DPN患者及5例与糖尿病无关的尸检病例,进行腓肠神经活检;2光镜、电镜观察和判断神经病变;3应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二步法检测NF、MBP、PMP22和S-100蛋白的表达情况,进一步观察神经病变情况,特别是Schwann细胞的功能状态;4从轴索、髓鞘、Schwann细胞、血管、神经束膜5个方面,应用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系统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 DPN病变特点:1有髓纤维密度显著降低,而小直径纤维数量增加并对应较大的g-ratio值(尤其是轻度病变)时,说明髓鞘脱失与再生并存;2轴索病变显著,髓鞘改变较轻,提示轴索变性可能是造成有髓纤维减少的主要原因;3Schwann细胞数目显著增加(P<0.05),但并不形成新的髓鞘,且MBP和PMP22表达下调,提示新生Schwann细胞功能异常;4微血管病变主要为管壁基底膜样物质沉积,管壁结构不清,管腔狭窄;5神经束膜增厚是DPN特征性病变,主要是束膜细胞外基质增加所致。结论本实验显示,DPN的病理特点为有髓纤维数目明显减少,轴索变性,脱髓鞘,Schwann细胞增生,血管壁基底膜样物质沉积,神经束膜增厚。DPN病变程度常与临床表现不一致,因此腓肠神经活检对诊断和研究DPN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腓肠神经活检 形态计量
下载PDF
成人炎症性肌肉病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标准及分类的新认识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英爽 董荣芳 +4 位作者 孙阿萍 陈璐 刘向一 钟延丰 樊东升 《北京医学》 CAS 2017年第5期444-449,共6页
目的依据新的欧洲神经肌肉疾病中心和美国肌病研究协作组(ENMC)关于炎症性肌肉病的诊断标准和分类,总结成人炎症性肌肉病患者的临床、电生理和骨骼肌病理改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53例成人炎症性肌肉病患者的临床、电... 目的依据新的欧洲神经肌肉疾病中心和美国肌病研究协作组(ENMC)关于炎症性肌肉病的诊断标准和分类,总结成人炎症性肌肉病患者的临床、电生理和骨骼肌病理改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53例成人炎症性肌肉病患者的临床、电生理特点,及肌肉、皮肤、神经活检的病理特点。结果 53例患者肌肉病理为肌源性损害伴炎性细胞浸润,其中,多发性肌炎19例,皮肌炎12例,包涵体肌炎6例,免疫介导性坏死性肌肉病4例,非特异性肌炎12例;其中5例患者伴发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硬化症伴干燥综合征1例,系统性硬化症1例,干燥综合征3例),4例伴发恶性肿瘤(贲门癌2例,肺癌2例)。结论炎症性肌肉病的病理改变在全身骨骼肌中的分布是不一致的,在一块骨骼肌内的分布也是不一致的。故小的组织块可能错过典型的病理改变。ENMC诊断标准中的拟诊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和包涵体肌炎,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ENMC诊断标准中新加入的免疫介导性坏死性肌肉病和非特异性肌炎均对临床诊治有利。ENMC标准更具科学性和临床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肌肉病 多发性肌炎 皮肌炎 包涵体肌炎 免疫介导性坏死性肌肉病 非特异性肌炎 肌肉活检
下载PDF
头部药物注射疗法对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素芳 万国兰 +3 位作者 朱登纳 王军 闫丙川 钟延丰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09-911,共3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位点注射疗法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大鼠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27只Wistar大鼠制成HIBD动物模型,20d后随机分为A、B、C3组(n=9),同时设D组(不构建模型)为正常对照组(n=5)。A组固定... 目的:探讨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位点注射疗法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大鼠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27只Wistar大鼠制成HIBD动物模型,20d后随机分为A、B、C3组(n=9),同时设D组(不构建模型)为正常对照组(n=5)。A组固定于额顶叶处注射维生素B1及维生素B12,1次/d,共25d;B组功能训练(鲍巴斯法);C组不予处理。观察各组动物的一般情况,50d后处死动物取脑进行电镜观察。结果:D组一般情况正常,A、B、C组大鼠体质量增长迟缓,皮毛干燥无光泽,出现行为能力障碍,如过度兴奋、惊吓、易激惹等。电镜下可见A组神经细胞结构较好,星形细胞足突空泡变性与膜破坏及小血管变化较轻。B组神经细胞轻度变性,星形细胞足突空泡变性与膜破坏及小血管变化较明显。C组神经细胞重度变性,呈现重度暗细胞表现,星形细胞足突空泡变性与膜破坏及小血管变化明显。结论:HIBD模型可产生类似脑瘫的病理改变,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位点注射有改善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具有修复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额叶 顶叶 神经细胞 大鼠
下载PDF
整合素-β1、PKC与胶质瘤细胞骨架结构改变及侵袭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杜华 钟延丰 +3 位作者 袁宏伟 海玲 赵静 师迎旭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7年第10期1543-1548,共6页
目的:探讨整合素β1(β1-integrin)、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与细胞骨架结构改变的关系及其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以U251胶质母细胞瘤细胞为研究模型,应用抗Inβ1抗体抑制内源性Inβ1作用,应用... 目的:探讨整合素β1(β1-integrin)、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与细胞骨架结构改变的关系及其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以U251胶质母细胞瘤细胞为研究模型,应用抗Inβ1抗体抑制内源性Inβ1作用,应用PKC激活剂PMA、PKC抑制剂Calphostin C干扰PKC的功能,通过细胞黏附实验、迁移实验和体外侵袭实验,检测及PKC对人恶性胶质瘤细胞黏附、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化学染色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方法,观察细胞微丝F-actin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等骨架蛋白数量、分布和细胞表面伪足情况,比较整合素β1、PKC对微丝、GFAP等骨架蛋白的影响。结果:PKC激活剂PMA增加U251MG细胞在FN上的黏附能力(P<0.05),但PKC抑制剂Calphostin C及抗整合素β1抗体对细胞黏附能力无明显影响。PKC激活剂PMA增加U251MG细胞在FN的运动、迁移能力(P<0.01),PKC抑制剂Calphostin C及抗整合素β1抗体减弱U251MG细胞在FN上的运动、迁移能力(P<0.01)。PMA可促进U251MG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P<0.01),Calphostin C及抗整合素β1抗体可减弱此作用(P<0.01)。U251MG细胞内可见散在的微丝结构,在PKC激活剂PMA处理的细胞内,难以见到清晰的细胞微丝骨架,并常见大量絮团状的F-actin小体,但对GFAP的表达和结构并无影响。PKC抑制剂Calphostin C使微丝沿细胞膜成簇状排列,而抗整合素β1抗体可使细胞内F-actin微丝形成束状纤维(应力纤维),粗壮而密集,且GFAP表达增强。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加入PMA后,U251细胞表面的伪足数量明显增加,而PKC抑制剂Calphostin C及抗整合素β1抗体处理的细胞内,伪足数量明显减少,甚至消失。结论:整合素β1与FN协同作用,可改变U251MG细胞微丝骨架结构、数量和排列分布,以及细胞表面伪足结构和数量,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运动、迁移及体外侵袭能力,激活PKC信号通路是其作用途径之一。PKC参与了FN介导的细胞黏附作用,但整合素β1受体与FN介导的细胞黏附关系不密切。PKC参与了整合素β1受体与FN相互作用所介导的细胞运动迁移及体外侵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素Β1 纤黏连蛋白 蛋白激酶C 胶质瘤 侵袭性
下载PDF
U251MG人脑胶质瘤模型的建立和成瘤率测定 被引量:4
13
作者 孙建军 王振宇 +5 位作者 刘彬 马长城 陈晓东 于涛 杜娟 钟延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53-554,共2页
关键词 脑肿瘤 神经胶质瘤 模型 动物
下载PDF
血管炎性周围神经病临床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董荣芳 钟延丰 +6 位作者 张英爽 孙阿萍 张铭 朱聪骢 王盛兰 张燕 郑丹枫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518-525,共8页
目的总结不同类型血管炎性周围神经病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提出病理诊断要点以指导临床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1例血管炎性周围神经病患者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神经肌肉组织活检特点,观察神经、肌肉和皮肤组织病变。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目的总结不同类型血管炎性周围神经病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提出病理诊断要点以指导临床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1例血管炎性周围神经病患者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神经肌肉组织活检特点,观察神经、肌肉和皮肤组织病变。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神经微丝蛋白、髓鞘碱性蛋白、外周髓鞘蛋白22、S-100蛋白,以及人类白细胞抗原DR、CD68、CD3、CD20表达变化,分别观察神经轴索、髓鞘、施万细胞病变和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和补体C3在血管壁沉积情况;特殊染色检测肌肉病变程度。结果血管病变以神经束周和外膜小血管CD3+T细胞浸润为主,呈活动性血管炎(3例)或非活动性血管炎(8例)改变,8例中4例呈血管纤维闭塞性改变严重、炎性细胞浸润较轻,4例以血管周围炎为主、血管壁本身病变不明显。神经病变以轴索变性为主(6例)或轴索变性伴髓鞘松解和脱失(5例),大直径有髓纤维明显减少,甚至呈终末期改变。肌肉组织活检呈神经源性萎缩。病理诊断为系统性血管炎性周围神经病8例[原发性系统性血管炎5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小血管炎2例、Churg-Strauss综合征1例、免疫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2例)和继发性系统性血管炎3例(干燥综合征)],以及非系统性血管炎性周围神经病3例。结论血管炎性周围神经病的神经改变以轴索病变为主,血管炎病理改变呈多样性,不能仅以活动性血管炎作为唯一的病理诊断标准。因此对于临床可疑血管炎性周围神经病患者应完善血液免疫学指标检查和神经组织活检,必要时联合肌肉组织活检以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炎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腓肠神经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星形细胞瘤中MGMT甲基化与IDH1突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5
作者 邵立伟 李永笑 +3 位作者 潘怡 齐雪岭 钟延丰 常青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47-853,共7页
目的检测星形细胞瘤中DNA修复酶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methyltransferase,MGMT)的甲基化状态,分析其与IDH1突变的关系并评估二者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检测176例星形细胞瘤中... 目的检测星形细胞瘤中DNA修复酶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methyltransferase,MGMT)的甲基化状态,分析其与IDH1突变的关系并评估二者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检测176例星形细胞瘤中MGMT的甲基化状态;采用直接测序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IDH1突变,并应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分子标记对患者生存曲线的影响。结果 138例星形细胞瘤进行MGMT基因甲基化检测,72.46%(100/138)病例检测结果有效,57%肿瘤发生MGMT高甲基化。Ⅱ、Ⅲ级星形细胞瘤与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中MGMT的甲基化率显著高于原发性GBM(P=0.023 2)。伴有IDH1突变的星形细胞瘤中MGMT的高甲基化率(29/37)显著高于无IDH1基因突变(28/63)病例(P=0.000 9)。MGMT甲基化结合IDH1突变是患者预后较好的分子标记(P=0.000 0)。结论星形细胞瘤中MGMT的高甲基化状态与IDH1突变呈明显正相关;IDH1突变结合MGMT甲基化状态检测能更好地预测胶质瘤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瘤 MGMT 甲基化 IDH1 突变 生存期
下载PDF
头皮药物注射疗法对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修复作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万国兰 钟延丰 +3 位作者 王新华 朱登纳 任行勤 刘锋伟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8期1263-1264,共2页
目的研究头皮药物位点注射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脑细胞的修复作用。方法选取40日龄Wistar大鼠32只。其中5只为正常对照;27只制成HIBD动物模型,20 d后随机分为3组(n=9):A组用VitB1及VitB12额顶叶处注射,1次/d,共25 d;B组功能训练(B... 目的研究头皮药物位点注射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脑细胞的修复作用。方法选取40日龄Wistar大鼠32只。其中5只为正常对照;27只制成HIBD动物模型,20 d后随机分为3组(n=9):A组用VitB1及VitB12额顶叶处注射,1次/d,共25 d;B组功能训练(Bobath法);C组不予处理。各组进行临床观察,并于干预结束7 d后处死动物,取脑组织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1.临床观察:B与C组均有明显运动、记忆、行为异常和毛发改变;A组则无明显变化;2.光镜观察:B与C组均较A组神经细胞嗜酸性变严重,慢性变性神经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均<0.05);B与C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电镜观察:B与C组缺血区暗细胞明显增多,细胞缩小并有空泡出现,A组改变较轻。结论HIBD模型可产生类似脑瘫的病理过程,药物注射疗法可明显改善神经细胞的损伤,产生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 大鼠 药物疗法 额顶叶
下载PDF
血管中心性胶质瘤2例临床病理学特征 被引量:4
17
作者 齐雪岭 段泽君 +5 位作者 姚坤 刘长青 钟延丰 胡泽良 王晓刚 栾国明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66-269,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中心性胶质瘤(AG)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血管中心性胶质瘤2例,常规石蜡切片,行HE染色、免疫组化标记及电镜检测。结果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的AG共36例,本文报道2例。AG以儿童和年轻人多发,长期难治性癫是其主要表... 目的探讨血管中心性胶质瘤(AG)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血管中心性胶质瘤2例,常规石蜡切片,行HE染色、免疫组化标记及电镜检测。结果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的AG共36例,本文报道2例。AG以儿童和年轻人多发,长期难治性癫是其主要表现形式,常累及额顶叶、颞叶皮质浅层。MRI检查显示实性占位。形态学上表现为单一性双极梭形肿瘤细胞围绕血管中心生长,平行或垂直于血管分布。肿瘤细胞常GFAP、vimentin、S-100和EMA(+),Syn、CgA和p53(-),增殖指数Ki-67≤1%。电镜检测肿瘤细胞呈星形细胞样分化,偶见发育不好的细胞连接,未见微绒毛及腔隙样结构。外科手术切除则癫症状消失,分别随访14个月和3个月MRI显示均无复发。结论 AG为一类新提出的神经系统肿瘤,因其临床以难治性癫为主要表现形式,临床表现和MRI又存在多样性,故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学。该肿瘤典型的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及电镜表现均提示其存在星形细胞和室管膜细胞分化,需要与多种常见的神经系统肿瘤进行鉴别。AG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临床愈后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中心性胶质瘤 影像学 形态学 免疫表型
下载PDF
脊索瘤中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与细胞凋亡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家谋 钟延丰 蔡钦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10-212,共3页
目的 :探讨脊索瘤的组织特性及预后判断。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16例原发脊索瘤 (其中典型脊索瘤 10例 ,软骨样脊索瘤 6例 )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 ,TUNEL法检测其肿瘤细胞的凋亡 ,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 :典型脊索瘤与软... 目的 :探讨脊索瘤的组织特性及预后判断。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16例原发脊索瘤 (其中典型脊索瘤 10例 ,软骨样脊索瘤 6例 )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 ,TUNEL法检测其肿瘤细胞的凋亡 ,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 :典型脊索瘤与软骨样脊索瘤PCNA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 ,但复发者PCNA的标记率明显较未复发者为高 (P <0 0 5 )。软骨样脊索瘤肿瘤细胞的凋亡率较典型脊索瘤为高 ,但复发者肿瘤细胞的凋亡率与未复者相比较并无显著性差异。根治术无复发间期平均为 2 6个月 ,次全切除术无复发间期平均为 8个月 (P <0 0 5 )。术后加用大剂量放疗 ,较未使用者的复发率为低 ,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脊索瘤复发与否与PCNA的标记率及手术方式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索瘤 增殖细胞核抗原 凋亡 复发
下载PDF
椎管内节细胞神经瘤1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郑丹枫 钟延丰 +1 位作者 谢京城 杜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790-794,共5页
目的:探讨椎管内节细胞神经瘤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2例椎管内节细胞神经瘤的病例,以1例发生于纵隔的节细胞神经瘤为对照,进行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特点分析;标本经常规检查及NF,S-100,MBP,PMP22,Ki-67,SMA,GFAP免疫组织化... 目的:探讨椎管内节细胞神经瘤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2例椎管内节细胞神经瘤的病例,以1例发生于纵隔的节细胞神经瘤为对照,进行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特点分析;标本经常规检查及NF,S-100,MBP,PMP22,Ki-67,SMA,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其病理学和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2例椎管内节细胞神经瘤发生于30~40岁。女性较多发。部位均位于颈髓节段,临床上多以根性疼痛及脊髓压迫症状为主。形态学上可见成熟或未成熟的肿瘤性节细胞散在或成束穿插于肿瘤性Schwann细胞间质中,肿瘤中可见正常的神经纤维呈束状排列。免疫组化:NF(节细胞+),S-100(含神经鞘瘤样结构的肿瘤成分+,高于含神经纤维瘤样结构者;另外节细胞周围的卫星细胞+),MBP(成熟的神经纤维+),PMP22(弥漫+),Ki-67(含神经鞘瘤结构的区域约3%,其余区域0~1%),SMA(血管内皮无明显增生),GFAP结果不恒定。结论:发生在椎管内的节细胞神经瘤较军见,肿瘤本身为良性(WHO Ⅰ级),常引起根性疼痛。由于发生部位为椎管内甚至伴行神经根长出椎间孔,因此在形态学上要与发生在椎间孔区的粘连了神经根的神经鞘瘤或神经纤维瘤相鉴别。手术切除的完全与否对预后影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细胞神经瘤 椎管内 病理学
下载PDF
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多发性硬化 被引量:9
20
作者 孙庆利 谢汝萍 +1 位作者 王荫华 钟延丰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249-252,共4页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 ( ER)基因多态性与多发性硬化 ( MS)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 ( RFLP-PCR)分析方法 ,检测 63例 MS患者和 95例对照者 ER基因 Pvu 和 Xba 酶切多态性。结果 MS组 P等位基因频率明显...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 ( ER)基因多态性与多发性硬化 ( MS)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 ( RFLP-PCR)分析方法 ,检测 63例 MS患者和 95例对照者 ER基因 Pvu 和 Xba 酶切多态性。结果 MS组 P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 P=0 .0 2 2 ,OR=1 .70 8,95 % CI:1 .0 78~ 2 .70 5 ) ,且在女性 MS患者 P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和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 P =0 .0 48,OR =1 .82 4,95 % CI :1 .0 0 3~ 3 .3 1 8)。MS组 Ppxx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 P =0 .0 0 6)。结论 ER基因 Pvu 酶切多态性与 MS存在相关性 ,可能是 MS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尤其是携带 P等位基因的女性更易患 MS;Xba 酶切多态性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受体 多态性 多发性硬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