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北溱潼凹陷草舍转换带扇三角洲沉积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阎丽妮 《科技创新导报》 2009年第19期128-128,135,共2页
溱潼凹陷南部断阶带换带部位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是溱潼凹陷南部断阶带戴南组层序中最具特色的储集体类型。结合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对溱潼凹陷南部断阶带草舍转换带沉积背景、沉积体系、沉积微相及沉积体平面及剖面特征进行详细剖析,认为... 溱潼凹陷南部断阶带换带部位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是溱潼凹陷南部断阶带戴南组层序中最具特色的储集体类型。结合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对溱潼凹陷南部断阶带草舍转换带沉积背景、沉积体系、沉积微相及沉积体平面及剖面特征进行详细剖析,认为溱潼凹陷南部断阶带转换带型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以牵引流沉积特征为主,局部具有重力流沉积特征。沉积砂体规模大,单砂层厚度大,由转换带部位向次深凹沉积旋回增多,砂体的层数和厚度明显加大。扇三角洲平原、前缘和前扇三角洲三个相带分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溱潼凹陷 草舍 构造转换带 扇三角洲 沉积特征
下载PDF
东海西南陆架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2
作者 田姗姗 张富元 +1 位作者 阎丽妮 徐轩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20,共8页
利用东海西南陆架6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析资料,进行了粒度参数的计算与Q型聚类分析,进而探讨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主要粒级是4~10Φ(粗粉砂-粗黏土),由岸向海粒度变粗;沉积物总体上分选差,但由岸... 利用东海西南陆架6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析资料,进行了粒度参数的计算与Q型聚类分析,进而探讨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主要粒级是4~10Φ(粗粉砂-粗黏土),由岸向海粒度变粗;沉积物总体上分选差,但由岸向海分选变好。Q型聚类分析表明,研究区的沉积物分为内陆架细粒沉积物和外陆架粗粒沉积物两类,平行于海岸线分布,123°E左右是两类沉积物的分界线。对比不同站位的沉积物粒度累积曲线,判断两类沉积物属于不同的成因类型,内陆架的细粒沉积物是现代近岸沉积,外陆架的粗粒沉积物与现今的沉积环境不符,属于残留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粒度 分布特征 东海
下载PDF
东湖水上地震的实验与教学改革初探 被引量:5
3
作者 师学明 刘江平 +3 位作者 李永涛 张兵 李国良 阎丽妮 《中国地质教育》 2006年第3期39-42,共4页
就学校海洋科学与工程系的海洋地球物理勘探课程的地震实验课,进行了野外实习实验试点。实验采用了单点反射地震法即映像法,对东湖磨山至雁中咀段湖泊进行了水上地震勘探数据的采集、室内资料的分析与处理,并对资料进行了初步的解释。... 就学校海洋科学与工程系的海洋地球物理勘探课程的地震实验课,进行了野外实习实验试点。实验采用了单点反射地震法即映像法,对东湖磨山至雁中咀段湖泊进行了水上地震勘探数据的采集、室内资料的分析与处理,并对资料进行了初步的解释。在东湖进行的水上地震勘探的实验教学改革,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素质,并推动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实验内容的改革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球物理 地震勘探 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 中国地质大学 地震实验课 野外实习 东湖 水上地震 勘探数据
下载PDF
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储层致密化过程 被引量:6
4
作者 叶素娟 杨永剑 +3 位作者 蔡李梅 阎丽妮 李文茂 何建磊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36-41,共6页
四川盆地陆相致密砂岩具有多层系、多物源、多类型、大面积叠置连片分布的特点,上述条件也是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形成的关键。来自不同物源砂岩的碎屑组分明显不同,其所经历的成岩作用类型、序列及强度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基于大量的测... 四川盆地陆相致密砂岩具有多层系、多物源、多类型、大面积叠置连片分布的特点,上述条件也是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形成的关键。来自不同物源砂岩的碎屑组分明显不同,其所经历的成岩作用类型、序列及强度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基于大量的测试分析资料,根据碎屑组分特征分层系将该盆地川西坳陷致密砂岩储层划分为9大类,并依据不同类型储层所经历的成岩作用差异分析,探讨了储层致密化过程。研究表明:①富长石类砂岩的碳酸盐胶结物含量普遍较低,溶蚀作用强度明显大于其他类型砂岩。②不同类型储层的形成演化与致密化时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中,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富岩屑类、富石英类砂岩的致密化时间(J1—J2)早于富长石类砂岩(J3末期);须四段贫长石类砂岩最早致密(J3—K1早期),其次为钙屑砂岩(K1早中期),含长石类砂岩致密时间相对较晚(K1晚期);中侏罗统沙溪庙组富岩屑类砂岩的致密化时间(K1)早于富石英类砂岩(K2末期)和富长石类砂岩(E),部分地区富长石类砂岩由于经历较强的溶蚀作用,现今孔隙度大于10%,储层尚未完全致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西坳陷 叠覆型 致密砂岩 成岩作用 储集层致密化 晚三叠世 中侏罗世
下载PDF
川西坳陷中江气田侏罗系沙溪庙组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蔡李梅 付菊 阎丽妮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17年第4期383-393,共11页
通过对中江气田沙溪庙组储层的岩石学、物性、储集空间类型、成岩作用等基本特征的研究,明确了本区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建立了优质储层的地质模型,并据此预测出本区优质储层的分布。中江气田沙溪庙组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 通过对中江气田沙溪庙组储层的岩石学、物性、储集空间类型、成岩作用等基本特征的研究,明确了本区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建立了优质储层的地质模型,并据此预测出本区优质储层的分布。中江气田沙溪庙组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具有富长石的特征。储层平均孔隙度为9.0%,平均渗透率为0.096 m D,属于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剩余粒间孔和粒间溶孔,其次为粒内溶孔。储层总体表现出沉积-成岩控储的特征,有利储层的地质模型是:较粗粒度,高长石、低岩屑,低碳酸盐胶结物,不同地区不同层段优质储层的分布均有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中江气田 沙溪庙组 致密砂岩储层 储层主控因素
下载PDF
新场构造带须家河组二段“饼状”缝的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阎丽妮 朱宏权 +1 位作者 叶素娟 朱丽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3年第5期559-568,共10页
以新场构造带须二段占比高、角度低、成因争议大,俗称“饼状”缝或“千层饼”缝的一类特殊形态裂缝为研究对象,采用精细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及宏微观特征对比分析方式对“饼状”缝进行分类,明确相应岩相特征及成因,并结合含气性差异探讨... 以新场构造带须二段占比高、角度低、成因争议大,俗称“饼状”缝或“千层饼”缝的一类特殊形态裂缝为研究对象,采用精细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及宏微观特征对比分析方式对“饼状”缝进行分类,明确相应岩相特征及成因,并结合含气性差异探讨了其油气地质情况。分析认为“饼状”缝有3种:薄层“酥饼”缝发育在粗粒、高石英含量、顶底突变的单期水下分流河道中;中厚层不等距缝发育在细、中粒、粗粒高长石含量的叠置型水下分流河道中;中厚层等距缝发育在细、中粒富碳酸盐砂与贫碳酸盐砂互层沉积的水下分流河道或河口坝微相中。其中,前两者既改善了储层的渗透性,也增强了溶蚀作用,含气性较好,后者仅提高了渗透率,对基质孔隙影响较小,含气性差。“饼状”缝不是单纯的构造剪切缝或沉积层理缝,也非应力卸载缝,而是在沉积环境、构造应力和差异成岩的共同控制下形成的一种复合成因缝,因此,构造部位高,储层物性好的地区配合有效缝网压裂改造技术是未来很有潜力的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饼状”缝 低角度缝 不等距缝 须家河组二段 新场构造带
下载PDF
川西梓潼凹陷侏罗系沙溪庙组致密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南红丽 蔡李梅 +1 位作者 阎丽妮 杜亚军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8年第2期14-18,共5页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梓潼凹陷侏罗系沙溪庙组储层致密,因勘探程度低对储层特征和影响因素一直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从系统分析入手,采用微观镜下观察、测试数据分析与宏观背景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致密储层的岩石学、物性、储集空间类型...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梓潼凹陷侏罗系沙溪庙组储层致密,因勘探程度低对储层特征和影响因素一直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从系统分析入手,采用微观镜下观察、测试数据分析与宏观背景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致密储层的岩石学、物性、储集空间类型、成岩作用等特征进行了研究。明确了致密砂岩储层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优质储层为较强水动力环境形成的分流河道砂岩,溶蚀作用改善了储层物性,绿泥石薄膜对原生粒间孔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梓潼凹陷 侏罗系 沙溪庙组 致密储层 储层物性
下载PDF
储层流体特征在天然气运移中的示踪意义探讨——以川西坳陷中段龙门山前中侏罗统上、下沙溪庙组气藏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阎丽妮 杨映涛 +1 位作者 蔡李梅 南红丽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1年第2期35-39,共5页
以川西坳陷中段龙门山前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和下沙溪庙组气藏为研究实例,通过分析地层水化学参数、方解石胶结物碳氧同位素组成、Fe–Mn元素含量差异明确了储层流体特征,并结合孔隙类型差异对天然气的运移方式和路径进行探讨。结果表明... 以川西坳陷中段龙门山前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和下沙溪庙组气藏为研究实例,通过分析地层水化学参数、方解石胶结物碳氧同位素组成、Fe–Mn元素含量差异明确了储层流体特征,并结合孔隙类型差异对天然气的运移方式和路径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下沙溪庙组地层水表现出高矿化度、高Na+/K+、高Ca2+、高HCO3–的特征,方解石具有相对较低碳氧同位素值,相对较高Fe、Mn元素含量,储层孔隙类型以方解石溶蚀孔为主;上沙溪庙组地层水表现出低矿化度、低Na+/K+、低Ca2+、低HCO3–的特征,方解石具有相对较高碳氧同位素值,相对较低Fe、Mn元素含量,储层孔隙类型以原生孔隙为主。储层流体特征差异表明,断层是龙门山前上沙溪庙组和下沙溪庙组天然气的主要运移通道,其中,下沙溪庙组气藏受下部热流影响较大,天然气以水溶相运移为主;上沙溪庙组气藏受下部热流影响较小,天然气以游离相和扩散运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沙溪庙组 天然气运移 流体特征
下载PDF
川西坳陷崇州沙溪庙组次生气藏成藏模式
9
作者 杨映涛 阎丽妮 +2 位作者 朱丽 张玲 孙意博 《地球科学前沿(汉斯)》 2021年第2期122-129,共8页
针对川西坳陷崇州沙溪庙组次生气藏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不清的问题,利用岩心物性、岩石薄片、储层流体包裹体测温、碳酸盐胶结物碳同位素等分析化验资料,对崇州沙溪庙组气藏成藏地质条件、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 针对川西坳陷崇州沙溪庙组次生气藏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不清的问题,利用岩心物性、岩石薄片、储层流体包裹体测温、碳酸盐胶结物碳同位素等分析化验资料,对崇州沙溪庙组气藏成藏地质条件、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崇州地区沙溪庙组构造、烃源、储层、输导等成藏地质条件有利,上沙溪庙组成藏模式属于游离相运移的先致密后成藏,天然气聚集成藏主要受砂体与烃源断层配置关系和相对优质储层发育程度控制,天然气呈邻近烃源断层聚集成藏的特征;下沙溪庙组成藏模式属于水溶相运移的边溶蚀边成藏,天然气聚集成藏主要受砂体与烃源断层配置关系和构造位置控制,天然气可远离烃源断层聚集成藏。研究成果对该区沙溪庙组下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演化 成藏主控因素 成藏模式 沙溪庙组 崇州地区 川西坳陷
下载PDF
川西坳陷沙溪庙组储集层致密化与天然气成藏耦合关系 被引量:21
10
作者 南红丽 蔡李梅 +3 位作者 叶素娟 阎丽妮 张世华 杨映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38-444,共7页
根据显微镜下观察分析与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碳酸盐胶结物碳氧同位素等多种测试分析数据,结合埋藏史和构造演化史,明确了成岩作用及储集空间类型,建立了川西坳陷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不同类型储集层成岩演化序列。研究表明,不同类型储集层... 根据显微镜下观察分析与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碳酸盐胶结物碳氧同位素等多种测试分析数据,结合埋藏史和构造演化史,明确了成岩作用及储集空间类型,建立了川西坳陷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不同类型储集层成岩演化序列。研究表明,不同类型储集层的储集特征和成岩演化具有一定差异:远物源富长石类储集层孔隙破坏作用主要为压实作用,储集空间以长石溶解的次生孔隙为主,储集层致密化时间较晚;近物源富岩屑类储集层孔隙破坏作用主要为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储集空间以剩余粒间孔为主,储集层致密化时间较早。通过包裹体相态、产状及均一温度分析,认为中侏罗统气藏具有多期油气充注的特点。不同类型储集层致密化与成藏时空耦合配置关系反映,远物源富长石类储集层整体具有成储成藏同时进行的特征,近物源富岩屑类储集层具有先致密化后成藏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中侏罗统 储集层致密化 成岩演化 成藏耦合配置
下载PDF
川西坳陷中江气田沙溪庙组致密砂岩次生孔隙形成机制
11
作者 蔡李梅 阎丽妮 南红丽 《宜宾学院学报》 2023年第12期26-32,共7页
利用铸体薄片、电子探针、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射线衍射等分析测试手段,对中江气田上、下沙溪庙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特征、成岩作用类型进行研究,分析次生孔隙的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上、下沙溪庙组均以富长石类砂... 利用铸体薄片、电子探针、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射线衍射等分析测试手段,对中江气田上、下沙溪庙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特征、成岩作用类型进行研究,分析次生孔隙的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上、下沙溪庙组均以富长石类砂岩为主,储层中溶蚀孔隙的比例以及自生高岭石的含量较高.相较于上沙溪庙组,下沙溪庙组次生孔隙更为发育.次生孔隙的形成主要与有机酸对钠长石的溶解有关.下伏须五段烃源岩在晚侏罗世末期—早白垩世早期进入低熟—成熟阶段,有机质热解脱羧作用形成大量具有较强溶蚀能力的有机酸和碳酸溶液.这些高温酸性流体沿着燕山中晚期形成的断层向上运移至侏罗系储层中,造成大量易溶组分的溶解以及次生孔隙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中江气田 沙溪庙组 次生孔隙 形成机制
下载PDF
致密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形成机制——以川西坳陷中段龙门山前沙溪庙组砂岩为例 被引量:8
12
作者 杨永剑 张世华 +3 位作者 杨映涛 朱丽 阎丽妮 张玲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61-565,共5页
碳酸盐胶结物是川西坳陷中侏罗统沙溪庙组储集层最主要的胶结物,也是其储集层致密化主要因素之一,其中以龙门山前地区最为发育,其平均含量约为12%.以龙门山前沙溪庙组砂岩为研究对象,在样品微观观察的基础上,结合碳酸盐胶结物碳氧同位... 碳酸盐胶结物是川西坳陷中侏罗统沙溪庙组储集层最主要的胶结物,也是其储集层致密化主要因素之一,其中以龙门山前地区最为发育,其平均含量约为12%.以龙门山前沙溪庙组砂岩为研究对象,在样品微观观察的基础上,结合碳酸盐胶结物碳氧同位素分析、电子探针分析等手段,对其碳酸盐胶结物形成机制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研究区沙溪庙组碳酸盐胶结物以连晶和微晶方解石为主,δ^(13)CPDB为-7.69‰^-2.13‰,以无机碳源为主,δ18OPDB为-15.34‰^-9.60‰,其形成温度为56.1~101.3℃,总体上形成于早成岩阶段。其中连晶方解石FeO和MnO含量均较低,少量微晶方解石富含FeO和MnO,表明其形成以早成岩阶段为主,但也发育有晚成岩阶段的方解石胶结物,其形成与来自深部富Fe和Mn的流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沙溪庙组 致密砂岩 碳酸盐胶结物 形成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