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农田土壤增碳固碳研究进展与热点
1
作者 郑盛华 陈红琳 +3 位作者 陈尚洪 唐江云 杨泽鹏 刘定辉 《四川农业科技》 2024年第11期96-101,共6页
为直观了解全球农田土壤增碳固碳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文章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利用CiteSpace等可视化分析软件,从中英文发文量TOP10的研究机构、研究热点等方面对2000—2022年发表的农田土壤增碳... 为直观了解全球农田土壤增碳固碳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文章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利用CiteSpace等可视化分析软件,从中英文发文量TOP10的研究机构、研究热点等方面对2000—2022年发表的农田土壤增碳固碳相关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全球范围内农田土壤增碳固碳领域发文量持续增高。英文发文重点机构是中国科学院、美国农业部、法国国家农业食品与环境研究院。中文发文重点机构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在该领域具有显著的科研水平和影响力。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农田碳循环及全球气候变化、土壤有机碳的稳定固持机制、农业投入品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和土壤微生物固碳功能与机制等方面。未来在深入土壤固碳与农田系统互作机理研究基础上,还应加大对新型靶向碳基材料和配套应用技术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固碳 有机质 有机碳 文献计量
下载PDF
内江市大豆生产现状调研
2
作者 刘海涛 沈学善 +5 位作者 余瑞 邵芝宣 文联 魏林 陈尚洪 林超文 《四川农业科技》 2024年第3期17-19,共3页
根据四川丘陵区大豆等粮油作物一线生产情况,挖掘丘区大豆生产的扩面增产潜能,调研出内江市开展大豆及粮油生产结果如下:①内江市大豆种植推广到位,其中全田种植大豆和春玉米套作夏大豆复合种植2种模式种植效果最佳。②小农户种植是内... 根据四川丘陵区大豆等粮油作物一线生产情况,挖掘丘区大豆生产的扩面增产潜能,调研出内江市开展大豆及粮油生产结果如下:①内江市大豆种植推广到位,其中全田种植大豆和春玉米套作夏大豆复合种植2种模式种植效果最佳。②小农户种植是内江市农业科技应用率偏低的主要原因,规模化种植能够有效提升科技成果的应用。③规模化粮油种植实现稳定盈利,是实现内江市乃至四川丘区农业现代化的关键。④基于内江市的地理条件,通过耕地机械化改造和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完全可以实现粮油种植成本有效降低和粮油产量的大幅度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粮油生产 四川丘陵区 规模化种植
下载PDF
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养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25
3
作者 陈尚洪 朱钟麟 +2 位作者 刘定辉 舒丽 王昌全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06-809,共4页
在四川盆地两种不同母质的土壤上,通过4年7季作物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作物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NPK、土壤活性碳(CA)、微生物碳(CMB)、矿化碳(CM)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免耕和旋耕均可提高土壤... 在四川盆地两种不同母质的土壤上,通过4年7季作物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作物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NPK、土壤活性碳(CA)、微生物碳(CMB)、矿化碳(CM)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免耕和旋耕均可提高土壤全氮、全钾、碱解氮和速效钾,但各个处理间土壤磷素变化没有明显规律性。秸秆还田免耕、旋耕提高了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秸秆还田旋耕比秸秆还田免耕更能改善土壤有效碳库质量,CA、CMB、CM和CPMI分别提高4.33%-52.88%、8.69%-86.62%、20.64%-60.79%和18.41%-57.12%。相关性分析表明,运用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表征土壤养份及碳素动态变化比土壤有机碳更具灵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免耕 土壤养分 碳库管理指数
下载PDF
紫色土丘陵区秸秆还田的腐解特征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109
4
作者 陈尚洪 朱钟麟 +2 位作者 吴婕 刘定辉 王昌全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41-144,共4页
在分析水稻、小麦、油菜秸秆的养分含量和化学组成的基础上,通过田间两年四作的定位试验,探讨了紫色丘陵区秸秆还田的腐解变化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含有丰富的养分,经腐解后给土壤提供了大量的碳、氮、磷、钾。在腐解过程... 在分析水稻、小麦、油菜秸秆的养分含量和化学组成的基础上,通过田间两年四作的定位试验,探讨了紫色丘陵区秸秆还田的腐解变化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含有丰富的养分,经腐解后给土壤提供了大量的碳、氮、磷、钾。在腐解过程中,还田后的前3个月分解快,后期分解缓慢;3种秸秆在田间的分解速率(K):麦秸>稻草>油菜秸,秸秆翻埋>秸秆面施;养分释放速度钾>磷>氮。测定了不同处理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并将实验结果拟合为经验关系式。秸秆覆盖还田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提高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从而改善了土壤通透性和保水保肥性。秸秆覆盖还田还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总孔隙度,使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磷、钾得到一定提高,从而达到培肥地力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秸秆覆盖 秸秆腐解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四川丘陵农区地表水水质时空变化与污染现状评价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尚洪 张晴雯 +4 位作者 陈红琳 郑盛华 吴铭 梅旭荣 刘定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2期52-59,共8页
为分析四川丘陵典型农区种养格局对地表水水质的影响,于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在四川丘陵区中江县选择响滩河7个监测断面和流域内4个研究点,研究了种植区、养殖区和种养混合区的地表水水体CODCr、TN、NO3--N、NH4+-N和TP的季节性变化规... 为分析四川丘陵典型农区种养格局对地表水水质的影响,于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在四川丘陵区中江县选择响滩河7个监测断面和流域内4个研究点,研究了种植区、养殖区和种养混合区的地表水水体CODCr、TN、NO3--N、NH4+-N和TP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与空间变化特征,并对地表水质污染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响滩河7个监测断面枯水期主要污染物为CODCr、NH4+-N和TP,且分别比年平均值提高15.67%、59.35%和12.83%;丰水期主要污染物为TN,比年平均值提高19.27%。种养格局影响地表水中TN、NO3--N、NH4+-N和TP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区域之间养殖区>种养混合区>种植区;与种植区相比,生猪规模化养殖废污排放是造成种养混合区地表水污染的根本原因,其CODCr、TN、NO3--N、NH4+-N和TP浓度分别提高了17.79%、198.15%、132.10%、219.85%、567.57%。规模化养殖显著提高了地表水总污染指数,改变了地表水污染类型,种植区地表水污染类型为兼有CODCr污染的总氮污染型,而养殖区和种养结合区地表水均为兼有总磷污染的总氮污染型;种植区和种养混合区水质均达到劣Ⅴ类水质标准,种植区地表水为轻度污染,养殖区和受养殖业污染影响的种养混合区的地表水均为恶性污染,生猪集中养殖特别是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废污排放加剧了受纳水体的污染程度。从水体污染治理角度,在种植区开展水土养分流失特别是氮素流失控制的同时,亟需加强区域生猪规模化养殖业粪污的无害化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以促进四川丘陵区规模养殖业健康发展与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 水质 污染 四川丘陵农区 地表水
下载PDF
密度和施氮量对丘陵区机播夏玉米产量及倒伏影响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陈尚洪 陈红琳 +3 位作者 沈学善 王昌桃 张玉兰 刘定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05-808,共4页
设置3个密度和3个施氮量处理,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密度和氮肥用量对四川丘陵区机播夏玉米生长特征、产量及倒伏影响。结果表明,密度是影响玉米生长、产量和倒伏的主要因素。营养生长阶段玉米株高、抽雄吐丝期叶面积指数、群体生物量和... 设置3个密度和3个施氮量处理,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密度和氮肥用量对四川丘陵区机播夏玉米生长特征、产量及倒伏影响。结果表明,密度是影响玉米生长、产量和倒伏的主要因素。营养生长阶段玉米株高、抽雄吐丝期叶面积指数、群体生物量和有效穗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密度达7500株.hm-2提高穗着粒、百粒重、空秆率,降低穗长、结实长、穗粗、行数、行粒数。当密度为6000株.hm-2,施氮量375 kg.hm-2能获得最佳产量。夏玉米倒伏以茎折为主,茎折多发生在受密度和施氮量显著影响的基部第5节和第6节,密度为6000株.hm-2且施氮量375.hm-2能降低总倒伏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密度 施氮量 产量 倒伏
下载PDF
四川盆地秸秆还田免耕对土壤养分及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19
7
作者 陈尚洪 刘定辉 +2 位作者 朱钟麟 舒丽 王昌全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8年第z1期54-56,66,共4页
在四川盆地2种不同母质的土壤上,通过3 a 6季作物的田间试验,研究作物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N、P、K,土壤活性碳,微生物碳,矿化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免耕和旋耕均可提高土壤全N,全P,全K,有效N、P、K,不同... 在四川盆地2种不同母质的土壤上,通过3 a 6季作物的田间试验,研究作物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N、P、K,土壤活性碳,微生物碳,矿化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免耕和旋耕均可提高土壤全N,全P,全K,有效N、P、K,不同形态碳素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作物秸秆还田旋耕比秸秆还田免耕更能改善土壤有效碳库质量,土壤活性碳、微生物碳、矿化碳和碳库管理指数分别提高5.81%~31.76%、33.87~39.33%、15.42%~21.56%和4.03%~21.13%.相关性分析表明,运用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表征土壤养份及碳素动态变化比土壤有机碳更具灵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免耕 土壤养份 碳素形态 碳库管理指数
下载PDF
西南地区玉米养分管理现状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9
8
作者 陈尚洪 陈红琳 +7 位作者 郑盛华 吴铭 梁圣 曲热朗磋 沈学善 张鸿 梅旭荣 刘定辉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9-165,共7页
为了解西南地区玉米施肥现状与养分管理存在的问题,对西南地区4个省10个县的202份玉米养分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玉米生产中基肥以复合(混)肥为主,追肥以尿素和复合(混)肥为主;有机肥、玉米专用肥、缓(控)释... 为了解西南地区玉米施肥现状与养分管理存在的问题,对西南地区4个省10个县的202份玉米养分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玉米生产中基肥以复合(混)肥为主,追肥以尿素和复合(混)肥为主;有机肥、玉米专用肥、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使用率低。(2)化肥N、P_2O_5和K_2O平均投入量分别为323.52、80.93和56.55 kg·hm^(-2),总体表现为氮肥过量和钾肥不足,氮肥超量施用比例为62.38%,钾肥施用不足比例为60.89%,且区域之间差异较大。(3)玉米基肥以穴施覆土为主,但追肥养分管理粗放,第1次和第2次追肥中采用穴施不覆土的农户比例分别为63.22%和59.76%,表土撒施的比例分别为10.34%和25.61%。建议分区域明确玉米氮肥投入限量标准,引导农户降低氮肥用量;增施有机肥,发挥养分替代效应,同时推行秸秆还田,补充土壤钾素,提高土壤持续生产能力;推进玉米机械化生产,实现种、肥同播和化肥深施,降低农田养分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玉米 养分管理 现状 对策
下载PDF
不同覆盖方式对川中丘陵区春玉米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陈尚洪 陈红琳 +2 位作者 沈学善 李丽君 刘定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4-78,172,共6页
针对季节性干旱制约川中丘陵区春玉米生产的问题,以不覆盖为对照,研究全膜覆盖、半膜覆盖和麦秸覆盖对春玉米产量、绿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运的影响,以期为春玉米抗旱丰产栽培提供技术选择依据。结果表明:与传统不覆盖处理相比... 针对季节性干旱制约川中丘陵区春玉米生产的问题,以不覆盖为对照,研究全膜覆盖、半膜覆盖和麦秸覆盖对春玉米产量、绿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运的影响,以期为春玉米抗旱丰产栽培提供技术选择依据。结果表明:与传统不覆盖处理相比,全膜覆盖处理显著提高春玉米全生育时期的单株绿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量,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总量提高了54.06%-95.05%,花后光合同化物积累量提高了5.56%-11.02%,成熟期籽粒的干物质分配量提高了12.61%-16.28%。全膜覆盖通过协同提高春玉米干物质积累、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能力以及花后光合同化物积累量而获得较高产量,且比对照增产15.02%-15.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覆盖方式 干物质 积累 川中丘陵区
下载PDF
Effects of Planting Density and Nitrogen Amount on Stalk Lodging-Resistance and Yield of Summer Maize in Sichuan Basin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尚洪 陈红琳 +1 位作者 沈学善 刘定辉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2年第10期2147-2151,共5页
[Objective]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suitable planting density and nitrogen amount for summer maize in Sichuan Basin with the objective to provide technical reservation and scientific basis for high... [Objective]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suitable planting density and nitrogen amount for summer maize in Sichuan Basin with the objective to provide technical reservation and scientific basis for high-yield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Method] A widely planted maize cultivar 'Chengdan 30' was used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planting density and nitrogen amount on the stalk agronomic traits,stalk lodging-resistance mechanical characters,stalk breaking percentage and yield of maize.Experiment was arranged in a two-factor split plot design with three replicates.The planting density was the main factor with three density gradients(4.5×10^4,6.0×10^4 and 7.5×10^4 plants/hm^2) and the nitrogen amount was the second factor with two different levels of nitrogen content(300 and 375 kg/hm^2).[Result] The stalk lodging-resistance and yield were affected by planting density significantly.The increase of planting density would result in an increase of internode length and decrease of internode diameter,dry matter weight of per unit stalk length,rind penetration strength and breaking resistance of 3rd and 4th basal internodes.When planting density increased from 6.0×10^4 plants/hm2 to 7.5×10^4 plants/hm^2,the stalk breaking percentage in the whole growing season increased by 17.17%,and the yield reduced by 17.58%.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lanting density and nitrogen amount affected the stalk breaking percentage in the whole growing season and yield significantly.The treatment with planting density of 6.0×104 plants/hm^2 and nitrogen amount of 375 kg/hm^2 of pure N was an optimal combination,which may not only control the stalk breaking percentage of whole growing stage effectively,but also could obtain an optimum grain yield.[Conclusion] In Sichuan Basin,the appropriate planting density and nitrogen amount for summer maize were 6.0×10^4 plants/hm^2 and 37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mmer maize Planting density Nitrogen amount Stalk lodging resistance YIELD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夏玉米适宜播期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尚洪 陈红琳 +5 位作者 郑盛华 吴铭 梁圣 沈学善 梅旭荣 刘定辉 《中国农学通报》 2019年第27期34-40,共7页
为了探讨四川盆地油菜-夏玉米两熟条件下夏玉米适宜播期,以‘仲玉3号’‘、蠡玉16’和‘成单30’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夏播播期,对玉米的倒伏状况、干物质积累、产量和籽粒品质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品种、播期、品种与播期交互... 为了探讨四川盆地油菜-夏玉米两熟条件下夏玉米适宜播期,以‘仲玉3号’‘、蠡玉16’和‘成单30’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夏播播期,对玉米的倒伏状况、干物质积累、产量和籽粒品质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品种、播期、品种与播期交互作用显著影响玉米根倒率、总倒折率、收获指数、产量和有效穗数,且播期对实际倒伏、收获指数、产量和有效穗数影响大于品种。品种显著影响玉米籽粒的淀粉含量,品种和播期均显著影响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品种对淀粉和蛋白质的影响大于播期。四川盆地油菜-夏玉米模式中,油菜收获后夏玉米贴茬早播,有利于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收获指数和籽粒产量;兼顾高产和优质目标,5月1日至5月15日播种宜选用‘成单30’,晚播品种宜选用‘仲玉3号’或者‘蠡玉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夏玉米 品种 播期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套作玉米适宜种植密度研究
12
作者 陈尚洪 陈红琳 +2 位作者 沈学善 王昌桃 刘定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814-1818,共5页
为探索川中丘陵区套作春玉米的适宜种植密度,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倒折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单株绿叶面积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随着密度增加而降低,群体干物质和叶面积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种... 为探索川中丘陵区套作春玉米的适宜种植密度,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倒折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单株绿叶面积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随着密度增加而降低,群体干物质和叶面积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种植密度对群体的调控效应大于单株.‘成单30’种植密度由3.75×104株/hm2增加至6×104株/hm2,产量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但超过6×104 株/hm2后,穗粒数、百粒重显著降低,茎秆倒折率显著上升,从而导致玉米减产.小麦玉米套作“双三O”种植模式下,供试品种“成单30”获得较高产量的种植密度为5.25×104~6×104株/hm2,高产群体结构指标吐丝期LAI为4.72 ~5.41,吐丝期群体干物质为6330.98 ~ 6898.80 kg/hm2,成熟期群体干物质为16541.33~16616.2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种植密度 叶面积 干物质积累 产量
下载PDF
地震灾区稻田水改旱种植模式对农产品服务价值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13
作者 陈尚洪 陈红琳 +3 位作者 沈学善 王昌桃 刘定辉 吴婕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9期89-93,共5页
针对"5.12"地震灾区稻田干旱缺水问题,在大田条件下,设小麦/春玉米//甘薯、小麦/春玉米/大豆、小麦//绿肥-春玉米/大豆、小麦-夏玉米和冬马铃薯-夏玉米-秋马铃薯5个水改旱种植模式,研究水改旱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生长、周年粮... 针对"5.12"地震灾区稻田干旱缺水问题,在大田条件下,设小麦/春玉米//甘薯、小麦/春玉米/大豆、小麦//绿肥-春玉米/大豆、小麦-夏玉米和冬马铃薯-夏玉米-秋马铃薯5个水改旱种植模式,研究水改旱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生长、周年粮食产量、农产品服务价值与土壤肥力变化。结果表明:与稻田传统水稻-小麦模式相比,地震灾后实施水改旱新模式周年原粮产量增加1.55%~24.20%;水改旱2年后10~20cm土层容重增加7.69%~13.85%,且水改旱间套作种模式大于轮作模式;0~20cm土层土壤碱解氮含量提高1.48%~28.16%,有效磷含量提高181.72%~436.56%,速效钾含量提高42.47%~157.68%。种植模式和年际间农产品服务价值差异显著,其中,小麦-玉米模式增产潜力大、成本低、适宜规模化生产,可作为地震灾后稻田水改旱应急种植模式;但地震发生2年后,应全面恢复发展水稻-小麦水旱轮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水改旱 种植模式 农产品服务价值 土壤肥力
下载PDF
四川盆地稻田多熟高效保护性耕作模式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被引量:27
14
作者 李向东 陈尚洪 +3 位作者 陈源泉 高旺盛 马月存 马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3782-3788,共7页
运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对四川盆地稻田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多熟高效保护性种植模式进行生态经济评价。结果表明,油-稻-芋模式比油-稻传统耕作种植模式的农产品服务价值高32.42%,固定CO2和释放O2的价值高17.03%;麦-稻保护性耕... 运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对四川盆地稻田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多熟高效保护性种植模式进行生态经济评价。结果表明,油-稻-芋模式比油-稻传统耕作种植模式的农产品服务价值高32.42%,固定CO2和释放O2的价值高17.03%;麦-稻保护性耕作模式比麦-稻传统种植模式农产品服务价值高55.21%,固定CO2和释放O2的价值高9.40%。油-稻秸秆还田双免耕模式比油-稻传统耕作种植模式土壤积累有机质的价值高0.23%,农田生态系统维持营养物质循环的价值高12.35%;麦-稻保护性耕作种植模式比麦-稻传统耕作种植模式土壤积累有机质的价值高0.39%,农田生态系统维持营养物质循环的价值高12.81%;稻草覆盖还田后油菜田的农田涵养水分价值增加11.66%,小麦田农田涵养水分价值增加32.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保护性耕作 生态系统服务 价值评估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丘陵区秸秆还田少免耕对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6
15
作者 刘定辉 陈尚洪 +2 位作者 舒丽 张玉兰 张冀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9-122,128,共5页
四川盆地丘陵区季节性干旱严重,为了阐明秸秆还田少免耕对土壤持水保水性能的影响和抗旱节水效果,采用压力膜法,测定了4年定位试验田的土壤水分及其能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少免耕土壤水吸力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具有明显的幂函数... 四川盆地丘陵区季节性干旱严重,为了阐明秸秆还田少免耕对土壤持水保水性能的影响和抗旱节水效果,采用压力膜法,测定了4年定位试验田的土壤水分及其能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少免耕土壤水吸力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具有明显的幂函数关系,可用幂函数方程θ=a Sb进行拟合;秸秆还田免耕增加了10-20 cm土层通气空隙的当量孔径,降低了无效空隙的当量孔径,改善了心土层土壤结构;秸秆还田提高稻田耕层土壤持水性能,增加土壤水分库容量;秸秆还田后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了土壤毛管空隙含量,提高土壤有效水含量;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耐旱性能和供水能力,不同耕作方式的耐旱性秸秆还田免耕优于秸秆还田间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少免耕 水分特征曲线 当量孔径 比水容量
下载PDF
玉米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小麦养分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19
16
作者 沈学善 屈会娟 +3 位作者 李金才 黄钢 陈尚洪 刘定辉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3-149,共7页
以冬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于2008~2009年在淮北砂姜黑土区,设置玉米秸秆不还田(CK)和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翻埋还田(HM)、旋耕还田(HX)、覆盖还田(HG)4种处理方式,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小麦干物质和... 以冬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于2008~2009年在淮北砂姜黑土区,设置玉米秸秆不还田(CK)和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翻埋还田(HM)、旋耕还田(HX)、覆盖还田(HG)4种处理方式,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小麦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显示:(1)小麦成熟期籽粒是干物质和养分的主要积累器官,其次为茎秆和叶片;在成熟期,籽粒积累的干物质、氮、磷、钾素分别占地上部总积累量的43.31%~46.13%、75.14%~76.83%、75.79%~77.99%、12.37%~12.82%。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干物质和养分的转运量以叶片最高,其次为茎秆和颖壳;营养器官转运干物质和氮、磷、钾素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为30.40%~36.54%、81.86%~86.10%、65.34%~74.83%、98.91%~125.85%。(2)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处理的小麦干物质和养分积累量与营养器官转运量均显著高于玉米秸秆不还田处理;玉米秸秆还田后不同耕作方式中,玉米秸秆全量覆盖还田处理的小麦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和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显著高于其它耕作方式,但氮、磷、钾的积累量和转运量在各耕作方式间差异均不显著。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在砂姜黑土区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处理更有利于小麦群体养分的积累与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还田 不同耕作方式 冬小麦 积累 转运
下载PDF
甘孜州半农牧区麦后复种饲用油菜引种比较试验 被引量:16
17
作者 陈红琳 刘定辉 +3 位作者 陈代全 沈学善 陈尚洪 王昌桃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06-1109,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油菜品种的生态适应性及牦牛日采食总量,为甘孜州半农牧区推广麦后复种饲用油菜提供优良的种质资源。【方法】2011年7~10月,以四川双低油菜生产中主推品种川油36、川油58为对照,引进中国西北地区大面积推广饲用油菜品... 【目的】比较不同油菜品种的生态适应性及牦牛日采食总量,为甘孜州半农牧区推广麦后复种饲用油菜提供优良的种质资源。【方法】2011年7~10月,以四川双低油菜生产中主推品种川油36、川油58为对照,引进中国西北地区大面积推广饲用油菜品种饲油1号、华协11号,采用品种比较及牦牛舍饲试验,调查不同油菜品种生态适应性及牦牛采食速度和日采食总量。【结果】在甘孜州半农牧区引进品种饲油1号、华协11号均可正常生长,鲜草产量分别可达34296.16和30573.75kg/ha;牦牛对饲油1号的采食速度为61.19g/min·头,日采食总量为14.73kg/头,对华协11号的采食速度为62.91g/min·头,日采食总量为15.15kg/头,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结论】饲油1号、华协11号可作为麦后复种饲用油菜品种在甘孜州生态条件下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后复种 饲用油菜 生态适应性 采食速度 日采食总量 甘孜州半农牧区
下载PDF
秸秆还田循环利用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5
18
作者 刘定辉 蒲波 +2 位作者 陈尚洪 朱钟麟 舒丽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5期1316-1319,共4页
为了阐明秸秆还田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机理,以冲积土和紫色土稻田为研究对象,通过4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活性碳(CA)、微生物碳(CMB)、矿化碳(CM)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及土壤NPK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提... 为了阐明秸秆还田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机理,以冲积土和紫色土稻田为研究对象,通过4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活性碳(CA)、微生物碳(CMB)、矿化碳(CM)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及土壤NPK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及养分含量;旋耕比免耕更能改善土壤有效碳库质量,CA、CMB、CM和CPMI分别提高5.81%-31.76%、33.87%-39.33%、15.42%~21.56%和4.03%-21.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免耕 土壤养份 碳素形态 碳库管理指数
下载PDF
播期对川西平原直播稻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19
作者 郑盛华 陈红琳 +4 位作者 朱孟琦 沈学善 陈尚洪 李旭毅 刘定辉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74-582,共9页
为合理搭配川西平原稻田两熟区直播稻品种和播期,通过中早熟、中熟、中迟熟3个杂交稻分期播种试验,研究各品种水稻光合特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籼稻的净光合速率(Pn)随着播期推迟总体均呈下降趋势;播期推迟显著降低... 为合理搭配川西平原稻田两熟区直播稻品种和播期,通过中早熟、中熟、中迟熟3个杂交稻分期播种试验,研究各品种水稻光合特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籼稻的净光合速率(Pn)随着播期推迟总体均呈下降趋势;播期推迟显著降低了中熟和中迟熟品种的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导致产量显著下降(P<0. 05);播期过早或过迟均不利于中早熟品种产量性状的协调发展。中熟和中迟熟品种产量受播期影响较大,而中早熟品种大部分播期内差异不显著; 3个品种产量降幅分别为11. 8%、33. 0%、45. 4%。综上,为保障川西平原直播稻产量,3种类型籼稻适宜播期应在4月5日-26日间。中早熟品种内5优玉香1号可适当推迟播期,适合作为当地麦-稻或油-稻两熟制直播稻品种推广应用。本研究为川西平原稻田两熟区直播稻适宜播期和品种选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净光合速率 产量 干物质 有效穗
下载PDF
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出苗和光合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13
20
作者 沈学善 屈会娟 +4 位作者 李金才 黄钢 陈尚洪 陈红琳 刘定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47-851,共5页
以冬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研究小麦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和玉米秸秆全量粉碎翻埋还田对冬小麦出苗和光合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可增加小麦的出苗数、出苗率和出苗均匀度,形成高产群体。播种过深和水分不足成... 以冬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研究小麦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和玉米秸秆全量粉碎翻埋还田对冬小麦出苗和光合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可增加小麦的出苗数、出苗率和出苗均匀度,形成高产群体。播种过深和水分不足成为影响出苗的主要因素,秸秆阻碍对小麦出苗也有一定影响。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提高了小麦的成穗数、群体干物质积累,同时也提高了叶片光合性能及群体的光合生产效率。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主要促进了穗粒数的提高,穗数和千粒重也有所提高,进而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在本试验中小麦玉米秸秆两季连续全量还田处理对冬小麦出苗、光合生产以及产量的增加效应高于单季秸秆还田,玉米秸秆单季还田的增加效应高于小麦单季秸秆全量还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秸秆还田 砂姜黑土区 出苗 光合生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