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巢湖水体中磷的季节性波动及其驱动因素
1
作者 张民 高芮 +5 位作者 阳振 史小丽 陈开宁 尹洪斌 王丽雅 孟洋洋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50-1659,共10页
浅水湖泊中磷的季节性波动是湖泊生态系统响应环境变化的重要过程,揭示湖泊中磷的季节性波动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是科学和有效实施湖泊管控的关键。本研究利用巢湖2012-2023年的连续逐月监测数据,分析巢湖水体中磷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及其驱... 浅水湖泊中磷的季节性波动是湖泊生态系统响应环境变化的重要过程,揭示湖泊中磷的季节性波动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是科学和有效实施湖泊管控的关键。本研究利用巢湖2012-2023年的连续逐月监测数据,分析巢湖水体中磷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巢湖水体中磷呈现明显的年内波动模式,其中2-4月份是一年水体中磷的低值时段,而后逐渐升高,8-10月份达到年度水体中磷的高值时段,高值时段总磷浓度比低值时段平均高0.058 mg/L,平均增加84%,而且这个波动幅度从东到西逐步升高。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叶绿素a的年内变动模式与水体中磷的波动模式并不匹配,其中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年内峰值较磷的年内峰值出现更早,而冬季仍是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叶绿素a浓度较高时段,水体中磷的浓度却相对较低,藻类年内波动幅度对磷的波动幅度解释率不足10%,表明巢湖水体中磷的季节性波动受浮游植物的年内变化影响有限。巢湖水体中磷的年内波动模式可能主要受内源磷的自然释放过程驱动,藻类的泵吸作用和外源污染入湖的调节作用并不明显。本研究提升了对浅水湖泊中磷季节性变化规律的认识,对湖泊内源污染的管控策略制定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模式 浮游植物 叶绿素A 巢湖
下载PDF
巢湖底泥蓝藻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2
作者 阳振 高芮 +2 位作者 张民 陈开宁 史小丽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72-1680,共9页
水华蓝藻在浮力下降后会沉入湖底,不但导致底泥污染加重,一些蓝藻细胞在低温和黑暗条件可维持低活性状态休眠越冬,并有可能在温度回升或风浪扰动后上浮至水柱,成为蓝藻水华暴发的种源。为了确定巢湖底泥蓝藻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 水华蓝藻在浮力下降后会沉入湖底,不但导致底泥污染加重,一些蓝藻细胞在低温和黑暗条件可维持低活性状态休眠越冬,并有可能在温度回升或风浪扰动后上浮至水柱,成为蓝藻水华暴发的种源。为了确定巢湖底泥蓝藻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本研究对巢湖底泥蓝藻开展了8周年的野外调查。结果表明,巢湖底泥蓝藻含量在2016-2023年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2019-2020年达到峰值;底泥蓝藻含量在空间分布上与水体蓝藻含量基本相似,呈现出由西向东逐渐减少的格局;巢湖底泥蓝藻含量季节变化明显,受微囊藻和长孢藻下沉休眠的影响,分别在11月和3月达到峰值,而春季至夏季由于蓝藻复苏上浮,7-8月份达到最低值。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底泥总氮含量、风速、底泥总磷含量、温度可能是影响底泥蓝藻含量时空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揭示了巢湖水华蓝藻在底泥中的时空分布规律,对湖泊内源污染的管控与蓝藻水华控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内源污染 蓝藻水华 种源 巢湖
下载PDF
衡水湖鱼类群落及多样性的时空差异以及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浩东 张韩 +8 位作者 付适 林镇美 刘成 陈开宁 张余广 毛志刚 梅雪英 刘正文 于谨磊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47-1458,共12页
于2021年调查了河北衡水湖大、小两个湖区的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了其时空差异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共记录到29种鱼类,隶属15科27属,以鲤科鱼类为主,占渔获物重量的98%;(Hemiculter leucisculus)、鲫(Carassius carassius... 于2021年调查了河北衡水湖大、小两个湖区的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了其时空差异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共记录到29种鱼类,隶属15科27属,以鲤科鱼类为主,占渔获物重量的98%;(Hemiculter leucisculus)、鲫(Carassius carassi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似鳊(Pseudobrama simoni)是衡水湖的优势种。大湖区鱼类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不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置换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大湖区鱼类群落结构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其平均相似性百分比差异性超过40%;大、小湖区空间上的差异性为41%。丰度-生物量曲线图表明:大湖区的鱼类群落在不同季节均受到干扰,其中秋季受的干扰较弱;小湖区的鱼类群落仅在春、夏季受到干扰,而在秋季未受干扰。大湖区鱼类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冗余分析表明:水中总磷浓度是鱼类群落结构变化最重要的解释因子(解释度为36%);总磷、亚硝态氮、透明度和总氮是影响衡水湖大湖区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衡水湖的鱼类群落以小型杂食性鱼类(如、鲫、似鳊等)为主,肉食性鱼类数量较少,鱼类小型化趋势明显。因此,从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的角度,在控制外源污染输入的同时,需调控衡水湖的鱼类群落结构,以增强肉食性对衡水湖生态系统的下行调控作用,削弱杂食性鱼类和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对水质潜在的负面作用,达到改善水质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湖泊 鱼类调控 生态修复 富营养化 鱼类群落结构
下载PDF
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叶面CaCO_(3)-P沉淀物产生的关键影响因子分析
4
作者 陶轶凡 黄蔚 +2 位作者 余成 陈开宁 李子威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60-1068,共9页
沉水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的微环境有利于水体中钙和磷形成CaCO_(3)-P共沉淀,但在不同水环境因子下水体中钙和磷形成CaCO_(3)-P共沉淀的能力不同。本研究以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钙浓度(0、20、35、50、65 mg/L)、碱... 沉水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的微环境有利于水体中钙和磷形成CaCO_(3)-P共沉淀,但在不同水环境因子下水体中钙和磷形成CaCO_(3)-P共沉淀的能力不同。本研究以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钙浓度(0、20、35、50、65 mg/L)、碱度(0、100、200、300、400 mg/L CaCO_(3))、磷浓度(0、0.1、0.2、0.3、0.4 mg/L)和温度(11、14、17、20℃)对菹草削减水体磷的能力及对CaCO_(3)-P共沉淀产生的差异,并通过分析无植物对照组培养液的饱和指数变化趋势,揭示植物介导下CaCO_(3)-P的发生规律,为湖泊生态修复中沉水植物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①在菹草培养组中,总磷(TP)和溶解性磷酸盐(SRP)浓度显著下降,并且不同处理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随着钙浓度的增加,各处理组的TP和SRP浓度均呈减小趋势,而添加钙浓度导致减幅进一步提高。相比之下,在无菹草对照组中,TP和SRP浓度没有显著变化。这表明菹草的引入促进了水中磷的去除效率。②各处理组CaCO_(3)-P共沉淀量随碱度的增加而增加,碱度为400 mg/L CaCO_(3)时,产生最大CaCO_(3)-P共沉淀量,说明菹草在碱性水环境中更有利于产生CaCO_(3)-P共沉淀。共沉淀在中等磷水平(0.2 mg/L)产生量最高,每株菹草每天平均产生23.12 mg共沉淀量。实验验证了自然水体磷浓度对菹草叶面CaCO_(3)-P共沉淀量的产生差异较小,共沉淀在中等温度水平(17℃)含量最高,每株菹草每天平均产生16.61 mg共沉淀量,说明菹草在适宜温度下产生共沉淀的差异不大。以上结果表明,碱度相较于磷浓度及温度对菹草的CaCO_(3)-P共沉淀量影响更大。③在水环境因子相同的情况下,无菹草对照组碳酸钙饱和指数(方解石和霰石饱和指数)均大于0,说明有结晶趋势,但在实验期间并未产生沉淀,而添加菹草的处理组产生了不等量的CaCO_(3)-P共沉淀,表明沉水植物也可通过共沉淀的方式削减水体磷负荷,为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CaCO_(3)-P共沉淀 菹草
下载PDF
衡水湖西湖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退田还湖的生态风险初探 被引量:2
5
作者 尤本胜 杨黎明 +5 位作者 蔡健霞 童丞飞 周梓怡 马书占 陈开宁 古小治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38-847,共10页
衡水湖西湖区作为衡水湖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区,在开展生态补水和退田还湖的过程中,现有西湖区大部分露滩在淹水后土壤中赋存的重金属释放会产生一定的生态风险。本文从土壤重金属赋存特征、生态风险评价及淹水释放通量风险估算等方... 衡水湖西湖区作为衡水湖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区,在开展生态补水和退田还湖的过程中,现有西湖区大部分露滩在淹水后土壤中赋存的重金属释放会产生一定的生态风险。本文从土壤重金属赋存特征、生态风险评价及淹水释放通量风险估算等方面综合评估西湖区土壤生态安全。在调查区域内布设9断面46个样方,以0~6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7种管控重金属作为研究要素。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分析西湖区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等级,并通过室内柱样模拟的方法开展土壤淹水后重金属释放风险评估。西湖区土壤中Zn和Cd的平均含量显著高于河北省土壤背景值,其中重金属Cd累积特征比较明显,中度污染水平以上的区域占97.83%,各重金属含量在空间上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规律,西湖区土壤总体处于低风险等级。7种重金属元素的生态风险贡献率依次为:Cd>As>Pb>Cu>Ni>Cr>Zn,其中37.71%的生态风险来自Cd的贡献,其次是As(18.81%)和Pb(4.94%)。淹水后土壤中重金属的释放特征随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差异显著,其中菜地释放通量最高,果园次之,麦田最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造成的有机质累积可能是土壤重金属释放通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此外,衡水湖周边主要以石灰性土壤为主(土壤表层浸出液pH≈9;Ca^(2+)含量为1.135~1.143 mg/g),这些以碳酸盐结合态为主要赋存形式的重金属相对稳定,淹水之后,经跟踪监测发现各重金属水溶态浸出浓度均未超标。因此,西湖区退田还湖后整体的水生态安全风险为低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衡水湖西湖区 重金属分布特征 土壤淹水 释放通量 生态风险
下载PDF
风浪扰动对太湖梅梁湾水体总磷变化的驱动模式研究
6
作者 尤本胜 马书占 +3 位作者 古小治 蔡健霞 陈开宁 陈东强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56-764,共9页
风浪扰动下的底泥再悬浮是浅水湖泊水体底泥内源性磷向水体释放的关键驱动因子。水体总磷(TP)受底泥内源磷释放过程影响频繁波动。基于风浪扰动强度与底泥悬浮物(SS)浓度定量关系模型,采用太湖原位未扰动柱状底泥开展水体底泥再悬浮过... 风浪扰动下的底泥再悬浮是浅水湖泊水体底泥内源性磷向水体释放的关键驱动因子。水体总磷(TP)受底泥内源磷释放过程影响频繁波动。基于风浪扰动强度与底泥悬浮物(SS)浓度定量关系模型,采用太湖原位未扰动柱状底泥开展水体底泥再悬浮过程模拟研究,分别模拟在小风(搅拌强度100~125 r/min)、大风(搅拌强度200~220 r/min)模式下底泥内源释放过程,探究风浪扰动对太湖梅梁湾水域TP浓度波动的贡献。结果表明,风浪扰动显著增加(P<0.01)了水体SS,小风与大风下水体SS均值分别增加了80.9%与360.8%,但随着扰动周期的延长,风浪扰动的效果会削弱。不同风浪扰动强度下水体TP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小风下水体TP为0.08~0.20 mg/L;大风下水体TP为0.09~0.34 mg/L。与对照组相比,小风组水体TP浓度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P<0.05),而大风组水体TP浓度则表现为显著上升的趋势(P<0.01)。此外,大风持续扰动增加了水体TP浓度,但效果不显著(P>0.05)。风浪扰动致使0~3 cm底泥内的TP含量有所提高,底泥表面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是底泥TP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风浪扰动可能是表层底泥和间隙水TP升高的关键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风浪扰动 悬浮物 底泥
下载PDF
Gitelman综合征二例
7
作者 魏伟平 全会标 +2 位作者 李云倩 陈存仁 陈开宁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31-132,共2页
病例1,男,33岁,因“左侧肢体乏力伴胸痛3天”于2019年7月5日收入我科。患者3天前因受凉出现左侧肢体乏力,伴左侧胸痛及左肩疼痛,深呼吸、体位改变时可加重,至外院就诊,查胸部CT提示双肺多发肺段感染,查血钾低,后入我科进一步诊治。患者... 病例1,男,33岁,因“左侧肢体乏力伴胸痛3天”于2019年7月5日收入我科。患者3天前因受凉出现左侧肢体乏力,伴左侧胸痛及左肩疼痛,深呼吸、体位改变时可加重,至外院就诊,查胸部CT提示双肺多发肺段感染,查血钾低,后入我科进一步诊治。患者既往身体健康,否认长期呕吐、腹泻、应用泻药、利尿剂等病史,否认特殊遗传性疾病家族史。入院体格检查:T 37.8℃,P 102次/分,R 20次/分,Bp 120/70 mm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TELMAN综合征 临床特征 基因分析
下载PDF
丘陵山区水库沉积物-水界面磷源汇转换机制
8
作者 谭立贤 康得军 +3 位作者 刘成 朱利钊 申秋实 陈开宁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37-2147,共11页
以东南丘陵山区典型深水水库对河口水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1a的原位调研,在主要水域内采集原位柱状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沉积物磷的含量、赋存形态、间隙水剖面特征以及沉积物-水界面交换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对河口水库表层沉积物... 以东南丘陵山区典型深水水库对河口水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1a的原位调研,在主要水域内采集原位柱状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沉积物磷的含量、赋存形态、间隙水剖面特征以及沉积物-水界面交换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对河口水库表层沉积物总磷(TP)含量变化范围为(470.8~1012.3)mg/kg,平均值达到(688.4±186.48)mg/kg,呈现从上游至下游逐渐增加的趋势,下游坝前区域磷污染最为严重;沉积物中各形态磷含量大小顺序依次为:铝结合态磷(352.61mg/kg)>铁结合态磷(Fe-P)(98.10mg/kg)>闭蓄态磷(88.77mg/kg)>钙结合态磷(72.42mg/kg)>有机磷(33.38mg/kg)>可交换态磷(1.64mg/kg).全库沉积物总体表现为磷的释放源,其中,秋季释放风险最高,冬季大部分区域沉积物从磷释放的源转变为汇;全年平均静态释放通量和扩散通量分别为(0.81±2.34)mg/(m^(2)·d)和(2.15±3.47)mg/(m^(2)·d),2种方法所得全年磷释放量分别为1.92和3.67t,秋季释放量最大.铁结合态磷(Fe-P)的转化可能是控制沉积物-水界面磷源-汇转换的重要原因,由氧分层导致的沉积物厌氧及铁结合态磷(Fe-P)溶解释放将增加下层水体磷浓度,并在水体逆温后增加水柱总体磷浓度.在秋季大量磷释放之后,应更加关注随后的逆温对整个水体磷浓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磷负荷 沉积物-水界面 磷通量 对河口水库 深水水库
下载PDF
利拉鲁肽对超重或肥胖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睾酮及性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林丹红 全会标 +2 位作者 欧倩滢 岑超平 陈开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94-898,共5页
目的观察使用利拉鲁肽治疗超重或肥胖男性2性糖尿病患者对其性腺激素及性功能的影响。方法入组120例超重或肥胖(BMI≥24 kg/m^(2))的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予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予甘精... 目的观察使用利拉鲁肽治疗超重或肥胖男性2性糖尿病患者对其性腺激素及性功能的影响。方法入组120例超重或肥胖(BMI≥24 kg/m^(2))的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予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予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共随访12周,观察治疗前后体质量、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睾酮、SHBG、性腺功能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治疗后体质量、BMI明显下降,对照组无明显改变。观察组治疗后睾酮、性腺功能较前稍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共有21例患者体质量下降≥2.5 kg,该部分患者治疗后总睾酮、游离睾酮明显升高,与体质量下降<2.5 kg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超重或肥胖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体质量下降≥2.5 kg的患者可有睾酮升高的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肥胖 利拉鲁肽 睾酮
下载PDF
絮凝控制高浓度藻华对水质和植被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瑾晟 姜磊 +4 位作者 芦津 陈开宁 谢三桃 张民 史小丽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61-567,共7页
模拟了叶绿素a浓度为1001.63μg/L的高浓度蓝藻水华,选用聚合氯化铝(PAC),氯化铁(FeCl_(3)),阳离子淀粉-壳聚糖(CSC)3种絮凝剂实施应急控藻,探究其对水质和沉水植被恢复的影响.研究发现,FeCl_(3)和CSC处理后水体DO分别降至1.35,0.61mg/L... 模拟了叶绿素a浓度为1001.63μg/L的高浓度蓝藻水华,选用聚合氯化铝(PAC),氯化铁(FeCl_(3)),阳离子淀粉-壳聚糖(CSC)3种絮凝剂实施应急控藻,探究其对水质和沉水植被恢复的影响.研究发现,FeCl_(3)和CSC处理后水体DO分别降至1.35,0.61mg/L,氨氮则高达24.93,45.74mg/L,引发水体持续的重度黑臭;相比之下,PAC处理后ORP、DO、氨氮明显改善,分别为-76.00mV、3.64mg/L、9.25mg/L,且优于空白处理的-140.43mV、2.34mg/L、13.10mg/L,水体重度黑臭持续时长从15d减少至4d,沉水植被恢复潜力提升,其中伊乐藻(Elodea canadensis)的生物量显著增加,优于无藻华对照(P<0.05);FeCl_(3)和CSC处理未能缓解苦草(Vallisneria natans),伊乐藻受到的生长胁迫,甚至加剧了对伊乐藻的生长胁迫,且CSC处理显著抑制了伊乐藻的叶数,株高,生物量的增长(P<0.05).结果表明,絮凝沉降可以快速控制湖滨带高浓度蓝藻水华,但可能会产生黑臭,应考虑增加曝气增氧等措施以缓解水质恶化,并选取合适的沉水植被进行生态修复,以期实现长效控藻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滨带 絮凝控藻 高浓度藻华 水体黑臭 沉水植物恢复
下载PDF
巢湖湖滨带藻类水华期异味物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书占 尤本胜 +6 位作者 姜磊 吴越 陈东强 朱华 古小治 叶晔 陈开宁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03-1211,共9页
为探究湖滨带藻类水华期水体异味物质的空间分布规律,2019年6—10月对巢湖湖滨带水体理化参数和异味物质进行月度调查,分析湖滨带水体异味物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影响其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巢湖湖滨带藻类水华期水体... 为探究湖滨带藻类水华期水体异味物质的空间分布规律,2019年6—10月对巢湖湖滨带水体理化参数和异味物质进行月度调查,分析湖滨带水体异味物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影响其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巢湖湖滨带藻类水华期水体异味物质浓度在空间上总体表现为西北部湖区最高,南部湖区次之,东北部湖区和北部湖区最低的分布特征,藻类生物量高低及其分解是水体异味物质产生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风向和风速间接影响了湖滨带水体异味物质的空间分布,其中北部湖区受风速和风向的影响最为明显,其次是南部湖区和东北部湖区,西北部湖区影响最小。此外,湖滨带植被通过影响该区域藻类水华堆积及消散过程加剧了水体中异味物质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湖滨带 藻类水华 异味物质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多脏器功能受累的青少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5型一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丹红 全会标 +1 位作者 莫泽纬 陈开宁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23年第12期854-855,共2页
患者,男,27岁,因“发现血糖升高3年余”于2020年3月24日收入我科。患者3年前体检空腹血糖>7 mmol/L,餐后2 h血糖12 mmol/L,无“三多一少”症状,仅饮食、运动控制治疗。1年前测空腹血糖9~10 mmol/L,开始服用西格列汀0.05 g每日1次、... 患者,男,27岁,因“发现血糖升高3年余”于2020年3月24日收入我科。患者3年前体检空腹血糖>7 mmol/L,餐后2 h血糖12 mmol/L,无“三多一少”症状,仅饮食、运动控制治疗。1年前测空腹血糖9~10 mmol/L,开始服用西格列汀0.05 g每日1次、二甲双胍0.5 g每日2次降糖治疗,监测空腹血糖6~8 mmol/L,餐后2 h血糖8~14 mmol/L,为寻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就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Y5 HNF1B基因 多脏器受累
下载PDF
太湖五里湖生态重建示范工程——大型围隔试验 被引量:82
13
作者 陈开宁 包先明 +4 位作者 史龙新 陈伟民 兰策介 许海 胡洪云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9-149,共11页
五里湖是太湖北部富营养化程度最为严重的一湖湾.从2004年1月起,为了改善水质,重建五里湖生态环境,在五里湖南岸建立了一个面积为10×104m2示范工程试验区,采用多技术措施集成应用,开展湖泊生态重建技术研究.经过近2年的生态重建... 五里湖是太湖北部富营养化程度最为严重的一湖湾.从2004年1月起,为了改善水质,重建五里湖生态环境,在五里湖南岸建立了一个面积为10×104m2示范工程试验区,采用多技术措施集成应用,开展湖泊生态重建技术研究.经过近2年的生态重建研究与实践,在示范工程试验区内建立了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群丛23个,水生植物种类从生态重建前的零上升至15科、22属、32种,水生植物的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her index)达到2.33,覆盖度达到40%- 55%.水质监测结果表明,示范工程区内水体的TN、TP、NH4-N、NO3-N、NO2-N及PO4-P的平均值分别比示范工程区外下降了20.7%、23.8%、35.2%、21.1%、45.6%和54.0%,TN、TP分别下降至2.50mg/L、0.080mg/L以下,水质得到明显改善,达到或低于“浅水湖泊稳态转换理论”指出的向“稳定清水态”转换的临界值,水体透明度(SD)平均值也有较大幅度提高,平均从0.39m提高至0.70m;初步实现湖泊水体从藻类占优势浊水态向大型水生植物占优势的清水态转变.因此重建与恢复湖泊生态系统要从沿岸带着手,首先重建湖滨带结构与功能,通过湖滨带水生生物一系列反馈机制, 逐步改善湖泊水质,最终实现沉水植被恢复;湖泊敞水区应主要采用生物操纵技术措施来实现湖泊生态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重建 水生植被恢复 水质改善 五里湖 太湖
下载PDF
不同基质对四种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9
14
作者 陈开宁 陈小峰 +3 位作者 陈伟民 刘恩生 兰策介 许海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511-1516,共6页
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太湖五里湖主要3种基质类型(沙石、生土、湖泥)对4种沉水植物(苦草、马来眼子菜、金鱼藻、轮叶黑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于沙石、生土、湖泥上的苦草和马来眼子菜平均生物量分别为72·37、126·25、134... 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太湖五里湖主要3种基质类型(沙石、生土、湖泥)对4种沉水植物(苦草、马来眼子菜、金鱼藻、轮叶黑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于沙石、生土、湖泥上的苦草和马来眼子菜平均生物量分别为72·37、126·25、134·10g和40·0、72·10、90·70g,而金鱼藻和轮叶黑藻平均生物量分别为0·27、6·58、73·64g和0·17、3·26、84·42g,说明湖泥较适合这四种沉水植物生长.苦草和马来眼子菜对相对贫瘠的生土有较强的适应性,而金鱼藻和轮叶黑藻不适宜在生土中生长.生长在沙石上的4种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和株高最低,其中金鱼藻和轮叶黑藻于试验期间死亡.苦草的根系活力(TTC)低于马来眼子菜,生长在沙石、生土、湖泥中苦草的根系活力分别为0、(0·16±0·05)mg·g-1·h-1和(0·36±0·33)mg·g-1·h-1,而马来眼子菜则分别为(2·68±0·34)mg·g-1·h-1、(2·30±0·77)mg·g-1·h-1、(5·24±0·67)mg·g-1·h-1.叶绿素、质膜透性和丙二醛(MDA)的测定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以上结论.此外,苦草、马来眼子菜和轮叶黑藻对基质有较强的沁氧能力,其大小顺序为苦草>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 沉水植物 生长 基底修复 太湖
下载PDF
苦草繁殖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49
15
作者 陈开宁 兰策介 +3 位作者 史龙新 陈伟民 许海 包先明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87-495,共9页
通过太湖野外调查、室内培养、种子与块茎萌发及幼苗生长试验,对太湖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种群的繁殖生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苦草分配于有性繁殖部分的生物量较无性的大,分别占总生物量的25.0%±13.8%和10.... 通过太湖野外调查、室内培养、种子与块茎萌发及幼苗生长试验,对太湖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种群的繁殖生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苦草分配于有性繁殖部分的生物量较无性的大,分别占总生物量的25.0%±13.8%和10.1%±7.0%。雌花数与座果率平均分别为22.9±13.8朵·株^-1和73.3%±17.9%。雄株可以产生11-33个佛焰苞,每个佛焰苞内平均含有364±38朵雄花,每个雄花产生的花粉为128-184粒。每个果实内种子丰富,多达150-360粒,估算太湖苦草种群立地种子量可达1.68×10^4-1.01×10^6个·m^-2.但每年种群主要来自地下块茎和匍匐茎,水深、风浪等可能是种子苗难以在湖泊中定植成功的主要因素。2)苦草的块茎数量较大,平均90-226个·m^-2,是种群发展的强大物质基础。3)温度、光照、基质及种子保存方式与时间长短对种子发芽率均有较大影响。10℃时种子发芽率较低,仅8.35%±1.89%;20℃时发芽率较高,为56.73%±6.42%;30℃时发芽率有所降低,为43.55%±4.34%。种子发芽对光照有一定要求,20℃、无光条件下,种子发芽率下降63.6%。在没有湖泥为基质的情况下,发芽率下降36.5%。此外,随干燥保存时间增加,种子发芽率下降。4)块茎发芽对光照需求不大,但温度对块茎的发芽率有较大影响,10℃时发芽率为20.3%±5.7%,20℃时较高,达90.2%±12.6%,30℃时发芽率降低至60.4%±7.6%。5)光照对幼苗生长有一定影响。有光照的幼苗伸长生长比无光条件下慢,但生物量积累较大,有光的苗生长速度平均为0.56-0.70cm·d^-1,无光的为0.86-0.96cm·d^-1。试验结果还显示,苦草的块茎苗初期的伸长生长主要依赖于基部的根茎生长。6)根据研究结果认为,在湖泊中恢复苦草种群应主要利用地下块茎,种子只适用于相对静止的浅水池塘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 块茎 发芽率 苦草 恢复 沉水植物
下载PDF
滇池蓝藻对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8
16
作者 陈开宁 李文朝 +1 位作者 吴庆龙 强胜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64-368,共5页
本文通过模拟生态系统和大型试验围隔,研究了蓝藻(Cycanobateria)胁迫下的蓖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和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生长情况. 模拟生态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蓖齿眼子菜生长受蓝藻的影响不大,其在有大量蓝... 本文通过模拟生态系统和大型试验围隔,研究了蓝藻(Cycanobateria)胁迫下的蓖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和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生长情况. 模拟生态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蓖齿眼子菜生长受蓝藻的影响不大,其在有大量蓝藻胁迫的水体中生长22d后,生物量为试验初始时的91.6%,在没有蓝藻胁迫的水体中,其生物量增加了27.7%,差异不显著;而竹叶眼子菜生长受蓝藻影响显著,在有蓝藻胁迫的水体中生长22d后,其生物量下降了57.1%,在没有蓝藻胁迫的水体中,其生物量增加了24.1%. 野外10 hm2大型围隔栽种试验结果显示,在有蓝藻胁迫条件下蓖齿眼子菜生长良好,经过5 个月生长其覆盖率达到60%,而竹叶眼子菜几乎全部死亡. 综合上述两方面试验结果表明蓖齿眼子菜耐受蓝藻胁迫的能力比竹叶眼子菜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沉水植物 蓖齿眼子菜 竹叶眼子菜 模拟生态系统 滇池
下载PDF
低血糖指数膳食联合运动干预对初诊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被引量:19
17
作者 陈开宁 高勇义 +3 位作者 黎艺 钟文菲 张华川 方团育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81-583,共3页
目的探讨低血糖指数(GI)膳食、运动对初诊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法,比较低GI膳食、运动而未用任何降糖调脂药物治疗前后17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体质量、腰臀围、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R)等变化... 目的探讨低血糖指数(GI)膳食、运动对初诊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法,比较低GI膳食、运动而未用任何降糖调脂药物治疗前后17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体质量、腰臀围、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R)等变化。结果经2个月治疗,空腹血糖(FPG)由治疗前(7.84±1.19)mmol/L降至干预后(6.19±0.60)mmol/L(P=0.000),餐后2h血糖(2hPG)由治疗前(13.97±3.35)mmol/L降至干预后8.59±0.9(P=0.000);三酰甘油(TG)由治疗前(1.79±0.75)mmol/L降至干预后(1.15±0.45)mmol/L(P=0.017),总胆固醇(TC)由治疗前(5.46±0.27)mmol/L降至干预后(4.98±0.77)mmol/L(P=0.059),高密度脂蛋白(HDL)由治疗前(1.42±0.26)mmol/L升高至干预后(1.59±0.30)mmol/L(P=0.044),低密度脂蛋白(LDL)由治疗前(3.57±0.28)mmol/L降至干预后(3.20±0.71)mmol/L(P=0.032)。体质量(WT)由治疗前(72±11.3)kg降至干预后(67.9±11.0)kg(P=0.006);体质量指数由治疗前(27.7±4.02)kg/m2降至干预后(26.1±3.63)kg/m2(P=0.010),HOMA-R由治疗前的26.43±15.46降至干预后17.14±7.68(P=0.031)。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严格的低GI膳食和运动治疗,可使血糖、血脂得到良好控制,使其胰岛素抵抗得到明显改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糖指数 运动 2型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下载PDF
蓖齿眼子菜繁殖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陈开宁 强胜 +2 位作者 李文朝 吴庆龙 胡耀辉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72-676,共5页
繁殖是影响水生植物生存竞争、分布以及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的关键因素。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试验,较详细地介绍了蓖齿眼子菜(Potamomgeton pectinatus)的繁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蓖齿眼子菜有性繁殖中具有水表和水下气泡两种传粉方式;种子... 繁殖是影响水生植物生存竞争、分布以及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的关键因素。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试验,较详细地介绍了蓖齿眼子菜(Potamomgeton pectinatus)的繁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蓖齿眼子菜有性繁殖中具有水表和水下气泡两种传粉方式;种子发生量较大,但种子发芽率低,不到6%,种子繁殖对种群恢复贡献不大,其主要作用在于远程传播和保持持久的种子库。蓖齿眼子菜具有广泛而高效的无性繁殖系统,可以通过断株、根状茎、地上块茎、地下块茎、地上茎节以及叶腋基部进行繁殖,其中最重要的是地下块茎和根状茎,次年种群恢复主要来自于地下块茎和根状茎。此外,对采用蓖齿眼子菜进行沉水植被恢复与重建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殖方式 多样性 蓖齿眼子菜 水生植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蓖齿眼子菜的光合速率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4
19
作者 陈开宁 强胜 李文朝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57-362,共6页
本文研究了蓖齿眼子菜(Potamogeon pectinatus L)在滇池的光合速率、体内叶绿素季节变化及光和水温对其光合速率影响,并根据实验,计算出了蓖齿眼子菜生长的光补偿点,研究结果表明,蓖齿眼子菜1~3月份的净光合产氧量最大,为1.82~1.83mg/... 本文研究了蓖齿眼子菜(Potamogeon pectinatus L)在滇池的光合速率、体内叶绿素季节变化及光和水温对其光合速率影响,并根据实验,计算出了蓖齿眼子菜生长的光补偿点,研究结果表明,蓖齿眼子菜1~3月份的净光合产氧量最大,为1.82~1.83mg/(g·h),6月份最低,为0.63 mg/(g·h);植物体内Chl.a和Chl.b平均含量分别为0.25~1.15mg/(g·h)和0.28~0.85mg/(g·h),蓖齿眼子菜可以通过调节体内Chl.a/Chl.b值来适应不同季节生长;蓖齿眼子菜有较宽的水温适应范围,10℃时的净光合产氧量可达0.88mg/(g·h),最高值出现在水温25℃,为1.16mg/(g·h),而30℃以上的水温已表现出对其生长的不利影响;蓖齿跟子菜生长的光补偿点为358~1256Lx,并随温度上升而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速率 叶绿素 光补偿点 蓖齿眼子菜 滇池 叶绿素 水生植物 水温 沉水植物
下载PDF
浮游植物对湖泊水体生态重建的响应——以太湖五里湖大型围隔示范工程为例 被引量:21
20
作者 陈开宁 周万平 +1 位作者 鲍传和 胡洪云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59-366,共8页
根据太湖五里湖湾生态重建大型围隔示范工程的现场观测结果,分析了湖泊生态重建措施对浮游植物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生态重建的第一年,尽管生态重建区内种植了大量水生植物,水体氮磷含量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水体透明度也被提高了近一倍... 根据太湖五里湖湾生态重建大型围隔示范工程的现场观测结果,分析了湖泊生态重建措施对浮游植物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生态重建的第一年,尽管生态重建区内种植了大量水生植物,水体氮磷含量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水体透明度也被提高了近一倍,但是藻类却大量生长,并暴发了蓝藻水华;第二年,生态重建区的环境条件逐渐对藻类(包括蓝藻和其中的微囊藻)产生了抑制作用,开始出现藻类生物量下降趋势;表明生态重建措施(以水生植被重建为中心的生态系统重建组合措施)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当年)建立起一定规模的水生植物群落,有效降低水体氮磷营养盐,提高水体透明度,但要在较短时间内(2年内)完善一个较大的水生态系统结构、有效降低藻类生物量(特别是夏季)有一定困难.(2)尽管氮磷营养盐对水体藻类总量增加有较大影响,但并不是蓝藻大量暴发的决定因素,上行作用力对蓝藻的控制(bottom-up effort)表现弱于下行作用力(top-down effort).(3)较低的TN/TP比值(15.9-35.6.平均30.5)既是蓝藻水华暴发的原因,也是其作用的结果,其可能有利于蓝藻的大量暴发.(4)生态重建措施较大幅度地改善了水环境,但并没有显著提高藻类多样性指数(Shannon index),因此,单凭藻类多样性指数并不能完全反映水环境改善状况,在评价水环境质量方面需要结合其它多种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生态重建 蓝藻水华暴发 太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