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8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播期和播量对冬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0
1
作者 陈素英 张喜英 +2 位作者 毛任钊 王彦梅 孙宏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81-685,共5页
小麦适期播种不仅是达到全苗壮苗的关键,还有利于小麦健壮生长发育,是提高小麦单产的重要措施。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和播量条件下小麦冠层底部光合有效辐射(TPAR)、叶面积指数(LAI)、冠层截获的光合有效辐射(IPAR)等的变化及播期对冬... 小麦适期播种不仅是达到全苗壮苗的关键,还有利于小麦健壮生长发育,是提高小麦单产的重要措施。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和播量条件下小麦冠层底部光合有效辐射(TPAR)、叶面积指数(LAI)、冠层截获的光合有效辐射(IPAR)等的变化及播期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积指数和冠层截获的光合有效辐射随小麦播种时间的推迟而降低,小麦冠层底部的光合有效辐射随小麦播种时间的推迟而增大。小麦冠层截获的光合有效辐射与叶面积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56;冠层底部的光合有效辐射与叶面积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72。小麦产量虽然随播期的推迟呈递减趋势,但10月20日之前播种的小麦产量间无显著差异。因此,在冬小麦和夏玉米一年两熟区,可相应推迟小麦的播种时间,尽量延长上茬玉米的生长期,以实现两茬作物的均衡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播期 冠层底部光合有效辐射 冠层截获的光合有效辐射 叶面积指数 小麦-玉米轮作
下载PDF
秸秆覆盖对夏玉米生长过程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79
2
作者 陈素英 张喜英 +1 位作者 胡春胜 刘孟雨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5-57,66,共4页
研究了冬小麦秸秆覆盖对夏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条件下,可增加0~60cm尤其是20~40cm土壤的储水量,并可有效地抑制土壤蒸发,整个生育期内覆盖与不覆盖相比,土壤蒸发量平均降低56.5%;由于覆盖改善了土壤的水分状况,影... 研究了冬小麦秸秆覆盖对夏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条件下,可增加0~60cm尤其是20~40cm土壤的储水量,并可有效地抑制土壤蒸发,整个生育期内覆盖与不覆盖相比,土壤蒸发量平均降低56.5%;由于覆盖改善了土壤的水分状况,影响了夏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叶面积、株高、生物量、产量和水分利用率均明显高于不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夏玉米 生长过程 水分利用 土壤棵间蒸发 保墒能力
下载PDF
玉米秸秆覆盖对麦田土壤温度和土壤蒸发的影响 被引量:187
3
作者 陈素英 张喜英 +1 位作者 裴冬 孙宏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71-173,共3页
研究了秸秆覆盖下的麦田土壤温度和土壤蒸发的动态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覆盖冬小麦田后,日最高地温比对照低,日最低地温比对照高,日振幅减小,温度变化较对照平缓;冬季具有提高土壤温度的作用,春季则有降低地温的作用.少覆盖... 研究了秸秆覆盖下的麦田土壤温度和土壤蒸发的动态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覆盖冬小麦田后,日最高地温比对照低,日最低地温比对照高,日振幅减小,温度变化较对照平缓;冬季具有提高土壤温度的作用,春季则有降低地温的作用.少覆盖处理冬季0~10 cm地温3年平均提高0.3℃/d,春季降低0.42℃/d;多覆盖处理冬季0~10 cm地温3年平均提高0.58℃/d,春季降低0.65℃/d;秸秆覆盖后有效地抑制了土壤蒸发,冬小麦生育期内,少覆盖处理比对照平均减少了21%,多覆盖减少了40.4%.覆盖处理春季的低温效应,推迟生育期3~7 d,加上后期的干热风,造成覆盖处理的冬小麦非正常成熟,影响了冬小麦的产量,少覆盖平均减产4.1%,多覆盖平均减产1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土壤温度 土壤蒸发
下载PDF
微咸水非充分灌溉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3
4
作者 陈素英 张喜英 +2 位作者 邵立威 孙宏勇 刘秀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79-585,共7页
为实现微咸水替代淡水,缓解环渤海地区淡水资源紧缺的目的,采用桶栽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矿化度咸水非充分灌溉对冬小麦产量、产量构成、生理指标及其后茬玉米产量的影响。桶栽试验表明,小麦产量灌2水>灌1水>旱作,... 为实现微咸水替代淡水,缓解环渤海地区淡水资源紧缺的目的,采用桶栽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矿化度咸水非充分灌溉对冬小麦产量、产量构成、生理指标及其后茬玉米产量的影响。桶栽试验表明,小麦产量灌2水>灌1水>旱作,产量差异主要由千粒重变化引起;两种灌水处理中灌水的矿化度对产量无明显影响。大田冬小麦试验设越冬后不灌水(A0),越冬后拔节期灌淡水(A1)、2 g.L-1微咸水(A2)和4 g.L-1微咸水(A3)4个处理。结果表明,微咸水灌溉降低了小麦离体叶片的失水速率,提高了小麦的比叶重;微咸水灌溉引起了小麦千粒重降低,但对穗粒数和穗数无显著影响;不同处理小麦产量为A2>A3>A1>A0。微咸水灌溉增加了0~40 cm土壤含盐量;随着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土壤含盐量呈增加趋势,且主要增加了0~40 cm土层的K++Na+含量。虽然后茬玉米季未进行微咸水灌溉,但土壤积累的盐分对玉米形成了减产效应,A2和A3处理的玉米产量比A1分别降低11.8%和18.8%,A3比A2处理的玉米减产8.0%;全年产量为A2>A1>A3>A0。因此,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区,利用2 g.L-1及以下的微咸水灌溉小麦,对全年产量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咸水 非充分灌溉 冬小麦 夏玉米 产量 土壤含盐量
下载PDF
华北平原秸秆覆盖冬小麦减产原因分析 被引量:52
5
作者 陈素英 张喜英 +1 位作者 孙宏勇 邵立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9-525,共7页
秸秆覆盖是减少农田棵间蒸发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措施之一。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种植中,秸秆资源非常丰富,随着机械化作业的发展,小麦秸秆覆盖夏玉米技术在同类地区得到成功应用和推广。但夏玉米秸秆覆盖冬小麦后对冬小麦的生长发育... 秸秆覆盖是减少农田棵间蒸发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措施之一。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种植中,秸秆资源非常丰富,随着机械化作业的发展,小麦秸秆覆盖夏玉米技术在同类地区得到成功应用和推广。但夏玉米秸秆覆盖冬小麦后对冬小麦的生长发育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造成了冬小麦不增产或减产,限制了该项技术的推广。秸秆覆盖造成冬小麦穗数的降低是冬小麦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千粒重的降低。大部分研究表明秸秆覆盖小麦地表后,使根区土壤温度白天最高温度低于不覆盖处理,夜间的最低温度高于不覆盖处理,土壤温度的日较差减小。秸秆覆盖下根区温度的变化可能是引起小麦生长发育滞后和产量降低的主导因素。本文综述了华北平原秸秆覆盖冬小麦减产原因,为实现两熟区冬小麦秸秆覆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冬小麦 夏玉米一年两作 秸秆覆盖 冬小麦 产量 土壤温度
下载PDF
种植行距对冬小麦田土壤蒸发与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9
6
作者 陈素英 张喜英 +2 位作者 陈四龙 裴冬 张清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86-89,共4页
农田土壤蒸发不参与作物的生理和生产过程,属非生产性无效耗水。本研究采用Micro-lysimeters(MLS)对不同种植行距的麦田土壤蒸发测定结果表明,土壤蒸发随种植行距的增加而增大,窄行距种植的小麦冠层盖度较大,有利于抑制土壤蒸发。整个... 农田土壤蒸发不参与作物的生理和生产过程,属非生产性无效耗水。本研究采用Micro-lysimeters(MLS)对不同种植行距的麦田土壤蒸发测定结果表明,土壤蒸发随种植行距的增加而增大,窄行距种植的小麦冠层盖度较大,有利于抑制土壤蒸发。整个生育期7.5cm、15.0cm和30.0cm行距土壤蒸发分别为89.1mm、104.2mm和121.9mm,以15cm为对照,7.5cm行距麦田对土壤蒸发的抑制率为14.5%,而30cm行距麦田土壤蒸发增加1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种植行距 土壤蒸发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秸秆覆盖对夏玉米田棵间蒸发和土壤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93
7
作者 陈素英 张喜英 +1 位作者 裴冬 孙宏勇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2-36,共5页
华北平原高产农区冬小麦和夏玉米实行1年二作的种植制度,夏玉米生长在雨热同期的6~9月,降雨能满足夏玉米50%左右的需求,需灌溉1~2水。研究表明,夏玉米田全生育期土壤的无效蒸发占其总蒸散的1/3左右。实施秸秆覆盖可以有效地保墒土壤... 华北平原高产农区冬小麦和夏玉米实行1年二作的种植制度,夏玉米生长在雨热同期的6~9月,降雨能满足夏玉米50%左右的需求,需灌溉1~2水。研究表明,夏玉米田全生育期土壤的无效蒸发占其总蒸散的1/3左右。实施秸秆覆盖可以有效地保墒土壤、降低土壤蒸发,大大提高夏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对土壤蒸发的抑制率3年平均为58%,前期由于LAI小,土壤裸露,秸秆覆盖的效果更明显。秸秆覆盖可以有效地平抑地温的变化,降低地温的日振幅,缓和昼夜温差,避免了地温的剧烈变化,能有效地缓解地温的激变对作物根部产生的伤害。由于秸秆覆盖改善了土壤的水热变化,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11年的覆盖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年型,秸秆覆盖处理平均增产4.35%,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12.26%,耗水系数平均降低9.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夏玉米田 棵间蒸发 土壤温度
下载PDF
玉米秸秆覆盖麦田下的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动态规律 被引量:175
8
作者 陈素英 张喜英 刘孟雨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2年第4期34-37,共4页
玉米秸秆覆盖冬小麦田后 ,冬季和早春季节对土壤温度有明显的增温作用 ,有利于保护小麦安全越冬 ,春季则有降温作用 ,影响春季小麦的分蘖和生长 ;覆盖处理能有效地抑制土壤无效蒸发 ,提高麦田的水分利用率 ;覆盖量为 30 0 0kg/hm2 时 ,... 玉米秸秆覆盖冬小麦田后 ,冬季和早春季节对土壤温度有明显的增温作用 ,有利于保护小麦安全越冬 ,春季则有降温作用 ,影响春季小麦的分蘖和生长 ;覆盖处理能有效地抑制土壤无效蒸发 ,提高麦田的水分利用率 ;覆盖量为 30 0 0kg/hm2 时 ,有增产作用 ,覆盖量为 6 0 0 0kg/hm2 时 ,有一定的减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覆盖 动态规律 土壤温度 土壤水分 小麦
下载PDF
微咸水灌溉对土壤盐分平衡与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6
9
作者 陈素英 邵立威 +2 位作者 孙宏勇 张喜英 李彦芬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49-1058,共10页
河北低平原淡水资源短缺,微咸水资源丰富,合理开发利用微咸水已经成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于2011—2015年在河北省沧州市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进行,以冬小麦和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体系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河... 河北低平原淡水资源短缺,微咸水资源丰富,合理开发利用微咸水已经成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于2011—2015年在河北省沧州市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进行,以冬小麦和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体系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河北低平原区实施微咸水灌溉对冬小麦及下茬作物夏玉米产量及灌溉对土壤盐分周年平衡的影响。2013—2014年冬小麦灌溉处理设雨养旱作处理(CK)、拔节期淡水灌溉1水(F1)、拔节期用2 g·L^(-1)、3 g·L^(-1)、4 g·L^(-1)、5 g·L^(-1)的微咸水灌溉1次(B21、B31、B41、B51)、拔节期和灌浆期用淡水灌溉(F2)、拔节期用3 g·L^(-1)的微咸水+灌浆期用淡水灌溉(B31F1)、拔节期用淡水+灌浆期用3 g·L^(-1)微咸水灌溉(F1B31)、拔节期和灌浆期都用3 g·L^(-1)的微咸水灌溉(B32)、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都用淡水灌溉(F3)。2014—2015年根据上年度的试验结果对试验处理进行了精简,冬小麦灌溉处理设CK、F1、B31、B41、B51、B42(拔节期和灌浆期都用4 g·L^(-1)的微咸水灌溉)。结果表明,一般年型下冬小麦生育期灌溉2水就能获得高产和稳产,平均产量为6 593.4 kg·hm^(-2)。利用小于5 g·L^(-1)的微咸水灌溉,与淡水灌溉相比,不会造成冬小麦产量降低,灌溉1次微咸水比雨养旱作处理增产10%~30%,可用微咸水替代1次淡水。微咸水灌溉条件下冬小麦收获时土壤盐分有所积累,表层土壤含盐量大于1 g·L^(-1),影响下茬玉米的出苗和生长,但夏玉米播种后用675~750 m3·hm-2淡水灌溉可满足耕层淋盐需求,达到玉米生长的安全阈值,与淡水灌溉处理的玉米产量相比不减产。利用夏季降雨,可使土壤盐分得到淋洗,当夏季降雨量大于300 mm时,冬小麦微咸水灌溉下土壤盐分达到周年平衡。沧州地区73%以上的年份,夏季降雨量大于300 mm,为土壤淋盐创造了条件,保证了微咸水替代一次淡水灌溉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咸水灌溉 土壤 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 盐分平衡 作物产量 低平原
下载PDF
河北平原高产粮田综合节水模式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陈素英 张喜英 +2 位作者 胡春胜 裴冬 刘孟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48-151,共4页
在多年单项节水技术基础上试验研究组装配套集成高产粮田小麦、玉米两作 5种综合节水模式 ,即土垅沟输水 +少耕覆盖 +调亏灌溉制度 (Ⅰ )、主垅沟软管输水 +少耕覆盖 +调亏灌溉制度 (Ⅱ )、主垅沟软管输水 +支垅沟闸管 +少耕覆盖 +调亏... 在多年单项节水技术基础上试验研究组装配套集成高产粮田小麦、玉米两作 5种综合节水模式 ,即土垅沟输水 +少耕覆盖 +调亏灌溉制度 (Ⅰ )、主垅沟软管输水 +少耕覆盖 +调亏灌溉制度 (Ⅱ )、主垅沟软管输水 +支垅沟闸管 +少耕覆盖 +调亏灌溉制度 (Ⅲ )、主垅沟软管输水 +支垅沟闸管 +少耕覆盖 +深松 +调亏灌溉制度(Ⅳ )、喷灌 +少耕覆盖 +调亏灌溉制度 (Ⅴ ) ,各模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 2 2 5kg/hm2 ·m3 、2 5 7~ 2 2 5kg/hm2 ·m3 、2 7 2~ 2 2 5kg/hm2 ·m3 、2 8 0~ 2 2 5kg/hm2 ·m3 、31 5~ 2 2 5kg/hm2 ·m3 ,分别比传统灌溉模式 (对照 )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14 %、2 1%、2 4 %、2 6 %和 4 0 % ,增产节支效益分别为 6 92 4 0元 /hm2 、76 7 10元 /hm2 、815 10元 /hm2 、791 2 5元 /hm2 和 346 0 5元 /hm2 ,其中以农艺为主的综合节水模式更适于河北平原大面积高产粮田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平原 高产粮田 综合节水模式 水分利用效率 技术组装 节水农业
下载PDF
华北平原旱地不同熟制作物产量、效益和水分利用比较 被引量:16
11
作者 陈素英 张喜英 +2 位作者 邵立威 孙宏勇 牛君仿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35-543,共9页
针对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严重,通过研究雨养旱作条件下不同熟制的产量、投入产出和水分利用效率,探索华北平原缺水区雨养旱作条件下的节水种植制度,可为地下水超采提供技术支撑。以当地主栽种植模式冬小麦和夏玉米一年2熟种植和春玉米一... 针对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严重,通过研究雨养旱作条件下不同熟制的产量、投入产出和水分利用效率,探索华北平原缺水区雨养旱作条件下的节水种植制度,可为地下水超采提供技术支撑。以当地主栽种植模式冬小麦和夏玉米一年2熟种植和春玉米一年1熟种植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试验对雨养旱作条件下冬小麦、夏玉米和春玉米3种作物构成的2种种植制度的产量、耗水、投入、产出进行分析。试验于2007—2013年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进行,该站为华北平原高产农区的典型代表。试验共设2个处理,T1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2熟制,T2为春玉米一年1熟制。T1中的冬小麦生育期为每年的10月中上旬至翌年的6月中旬,夏玉米为6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冬小麦品种大部分年份为‘科农199’,夏玉米品种为‘郑单958’。T2中春玉米的生育期为每年的5月中下旬至当年的9月上中旬,品种为‘农大108’、‘浚单20’、‘郑单958’和‘先玉335’。试验区从2007年9月至2013年6月一直未灌溉,为雨养旱作条件。研究结果表明,雨养旱作条件下,冬小麦产量基本稳定;夏玉米和春玉米产量随年型不同波动较大,尤其是夏玉米产量受播种时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较大,很多年份由于干旱少雨,玉米出苗时间推迟,导致玉米产量大幅度降低。T1比T2虽然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增产34.1%,但由于冬小麦生产投入较高,T1的净收益比T2低279.97元·hm-2。3种作物的生产投入中,农资和机械投入比例最大,劳动力投入占很小比例,农资投入中,化肥投入最高;3种作物的产投比分别为1.42、2.66和3.42,雨养旱作条件下冬小麦的产投比最低,春玉米最高。从作物的耗水结构分析,冬小麦生育期降雨较少,以消耗雨季储存于土壤中的土壤水分为主,春(夏)玉米生育期降雨较多以消耗降雨为主。目前,生产上正在自发地压缩冬小麦的种植面积,春玉米一年1熟种植面积迅速增加。因此,在保证区域粮食安全的条件下,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可以控制水资源的过度开采,保证农业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一年2熟制 春玉米一年1熟制 产量 效益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农业技术和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和蒸散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12
作者 陈素英 张喜英 +1 位作者 邵立威 孙宏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39-1047,共9页
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品种改进和有利的气象条件的变化,世界各地的作物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但作物的蒸散量却未出现大幅度提高。本文以石家庄气象站1955-2007年的气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河北省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期间主要气象因素变... 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品种改进和有利的气象条件的变化,世界各地的作物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但作物的蒸散量却未出现大幅度提高。本文以石家庄气象站1955-2007年的气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河北省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期间主要气象因素变化,结合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长期定位灌溉试验的研究结果,分析了农业生产条件和气象因子变化对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及耗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55-2007年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季的气象因子发生了变化,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气温日较差显著降低,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和积温显著升高,气象因子的变化对作物总蒸散量未产生明显影响,但由于降水减少,作物生长期间的灌溉需水量呈增加趋势。长期灌溉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变化和品种的改良,冬小麦和夏玉米的产量不断增加,而耗水量的增加幅度小于产量增加幅度,夏玉米的耗水量呈稳定状态。节水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维持耗水量稳定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机械总动力 气候变化 作物产量 蒸散量
下载PDF
节水型种植结构与北京供水安全探讨 被引量:17
13
作者 陈素英 胡春胜 +2 位作者 孙宏勇 张喜英 裴冬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3-36,共4页
本文从保障北京市供水安全的长期战略出发,以北京市近20年城镇和农村需水增减基本平衡的历程为背景,在总结近年环京地区种植节水作物经验和试验监测其节水效益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环京平原区建立节水型种植结构是保证首都水安全的重要生... 本文从保障北京市供水安全的长期战略出发,以北京市近20年城镇和农村需水增减基本平衡的历程为背景,在总结近年环京地区种植节水作物经验和试验监测其节水效益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环京平原区建立节水型种植结构是保证首都水安全的重要生态战略措施,分析探讨了将出现的有关问题及实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型种植结构 供水安全 持续发展
下载PDF
秸秆覆盖温度效应对冬小麦农艺和生理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素英 牛君仿 +3 位作者 张喜英 邵立威 姚振刚 李建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20-830,共11页
秸秆覆盖是一项有效的节水保墒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而对于凉季生长的作物,秸秆覆盖引起的温度效应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大于秸秆覆盖的保墒效应,会导致作物减产。利用大田试验研究秸秆覆盖冬小麦的温度效应对冬小麦生理和农艺性... 秸秆覆盖是一项有效的节水保墒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而对于凉季生长的作物,秸秆覆盖引起的温度效应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大于秸秆覆盖的保墒效应,会导致作物减产。利用大田试验研究秸秆覆盖冬小麦的温度效应对冬小麦生理和农艺性状的影响,探明秸秆覆盖引起冬小麦减产的机理。试验设置4个秸秆覆盖量处理:不覆盖(CK)、低覆盖量(2450 kg∙hm^(−2),LM)、中覆盖量(3675 kg∙hm^(−2),MM)和高覆盖量(7350 kg∙hm^(−2),HM),调查不同处理对土壤温度、冬小麦内源激素含量、茎伤流液离子浓度、农艺性状[植被指数(NDVI)、比值植被指数(RVI)、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根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提高了冬季土壤温度,降低了春季返青期土壤温度。由于冬季冬小麦生长发育停止,秸秆覆盖的增温效应对冬小麦生长影响较小。春季返青期,冬小麦开始快速生长,秸秆覆盖对根区土壤温度的降低效应显著抑制了冬小麦的生长发育。返青期冬小麦茎生长素(IAA)含量在低、中和高覆盖量下分别是不覆盖处理的1.7倍、2.5部和2.7倍,较高的IAA含量抑制了冬小麦的生长。覆盖处理茎中生长素和玉米素核苷比值(IAA/ZR)增加,抑制了分蘖的生长。秸秆覆盖下冬小麦农艺性状如根长密度、NDVI和RVI、密度和地上部生物量显著低于CK。至拔节期随着秸秆覆盖对土壤温度影响减弱,覆盖处理茎中的IAA含量显著降低,并低于CK处理,IAA/ZR比值也迅速下降,与CK间差异减小,茎中伤流液中离子浓度覆盖处理均高于CK,均表明覆盖处理下小麦的生理功能加强,但至拔节期覆盖处理下的冬小麦各农艺性状仍然低于CK,秸秆覆盖下的冬小麦抽穗和扬花期比不覆盖晚2 d,最终覆盖处理的冬小麦产量低于CK。秸秆覆盖对土壤温度、生理性状和农艺性状的影响随着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加。综上研究表明,秸秆覆盖引起的返青期土壤温度偏低延缓冬小麦生理过程,是导致冬小麦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消减返青期秸秆覆盖层的温度效应是解决秸秆覆盖影响冬小麦产量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冬小麦 根区温度 内源激素 植被指数 茎伤流液离子浓度
下载PDF
玉米自交系秸秆粗蛋白质背景值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素英 王绍仁 胡春胜 《玉米科学》 CAS CSCD 2002年第2期24-26,102,共4页
本文阐明了我国北方 112个玉米自交系的秸秆粗蛋白质含量存在着明显差异 ,明确了差异因素虽与土壤肥力有关 ,但主要取决于玉米自交系的基因型差异。证实了玉米自交系秸秆和子实的粗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秸秆粗蛋白质 背景值
下载PDF
ANCA与内科疾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素英 戴慧莉 +1 位作者 钱家麒 吴青伟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7期380-383,共4页
本文检测了170例内科疾病患者血清,结果表明一般内科疾病不存在或极少存在AN-CA,其阳性率较低(8.33%),且所有的阳性病例都伴有感染。ANCA在风湿病患者血清中阳性率为70.0%,常与抗核抗体和抗组蛋白抗体有交... 本文检测了170例内科疾病患者血清,结果表明一般内科疾病不存在或极少存在AN-CA,其阳性率较低(8.33%),且所有的阳性病例都伴有感染。ANCA在风湿病患者血清中阳性率为70.0%,常与抗核抗体和抗组蛋白抗体有交叉重叠现象。在肾脏疾病中ANCA阳性检出率为72.85%,其分布较广泛,多见于新月体肾小球肾炎、紫癜性肾炎、IgA肾病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但也可见于微小病变性肾病、急性间质性肾炎、肾小球终末期病变等疾病中,因此我们认为肾组织学检查仍不可缺少,同时,作者对检测方法和病理学检查及治疗方案也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中性粒细胞 胞浆抗体 内科疾病 肾脏疾病
下载PDF
太行山前平原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速率的研究 被引量:34
17
作者 陈素英 胡春胜 《生态农业研究》 CSCD 1997年第2期42-46,共5页
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太行山前平原农田土壤呼吸速率呈明显的季节节律变化,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环境因子。农艺措施对土壤呼吸速率有明显影响,深耕+深松处理条件下土壤呼吸速率大于少耕+深松和深耕+不深松处理。秸秆还田量大... 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太行山前平原农田土壤呼吸速率呈明显的季节节律变化,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环境因子。农艺措施对土壤呼吸速率有明显影响,深耕+深松处理条件下土壤呼吸速率大于少耕+深松和深耕+不深松处理。秸秆还田量大的处理土壤呼吸速率高。该区年土壤呼吸总量深耕+深松为1788g/m^2,少耕+深松为1667g/m^2,深耕+不深松为1629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速率 根呼吸 太行山前平原
下载PDF
气管切开气道湿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素英 姚琼珍 +3 位作者 石瑞团 欧杰红 邓羡勇 何巧媚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4年第14期191-192,共2页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后持续气道湿化的临床效果;方法气管切开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采用输液式持续气管湿化,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定是定量间断气道湿化法,并进行连续的观察;结果试验组形成痰痂、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粘膜出血的例...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后持续气道湿化的临床效果;方法气管切开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采用输液式持续气管湿化,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定是定量间断气道湿化法,并进行连续的观察;结果试验组形成痰痂、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粘膜出血的例数和吸痰次数均值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肺部感染发生率亦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气道湿化符合人体的生理需要,使痰液稀薄,便于排出,有利于呼吸道纤毛清除功能的发挥,持续气道湿化明显优于间断湿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切开 持续湿化 研究
下载PDF
太行山前平原冬小麦综合节水技术效应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素英 王绍仁 《生态农业研究》 CSCD 1998年第2期61-63,共3页
在河北省鹿泉市南铜冶村试区实施了工程、农艺等综合节水技术,冬小麦全生育期浇2次水,使小麦产量达7500kg/hm^2,水分利用效率达18kg/hm^2·mm。若种植节水品种、实施秸秆覆盖节水措施,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可达24.3kg/hm^2·mm,... 在河北省鹿泉市南铜冶村试区实施了工程、农艺等综合节水技术,冬小麦全生育期浇2次水,使小麦产量达7500kg/hm^2,水分利用效率达18kg/hm^2·mm。若种植节水品种、实施秸秆覆盖节水措施,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可达24.3kg/hm^2·mm,为太行山前平原实施节水农业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综合节水 潜力分析
下载PDF
佛山口岸出入境人员梅毒血清学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素英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2003年第4期233-234,共2页
目的 分析和掌握佛山口岸出入境人员梅毒感染情况 ,加强口岸控制疾病的监测 ,防止性传播疾病(STD)的蔓延。方法 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 (RPR)、甲苯胺红不加热反应 (TRUST)与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TPPA) ,对 1993年 ... 目的 分析和掌握佛山口岸出入境人员梅毒感染情况 ,加强口岸控制疾病的监测 ,防止性传播疾病(STD)的蔓延。方法 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 (RPR)、甲苯胺红不加热反应 (TRUST)与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TPPA) ,对 1993年 8月~ 2 0 0 2年 8月出入佛山口岸的 132 17人进行梅毒血清学监测。结果 检出梅毒抗体阳性 16人 ,感染率为 0 12 %。感染者年龄最小 2 2岁 ,最大 5 7岁 ;2 0~ 4 0岁感染者 10例 ,占感染者的6 2 5 0 %。在佛山口岸人群中 ,船员感染者 10人 ,占 6 2 5 0 % ;有 3例外籍入境人员 ,占 18 75 %。结论  (1)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传播 ,为了控制梅毒的传播 ,要加强对 2 0~ 4 0岁人员的监测 ;(2 )在口岸人群中 ,船员属于高危人群。应加强对梅毒等STD的监测工作。同时还应对他们进行有关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 ,使其了解该病的传播途径、自我保护措施 ,以及感染梅毒对人体、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危害 ,使他们能自觉地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预防梅毒等STD的感染 ;(3)加强对外籍入境人员的监测管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山口岸 出入境人员 梅毒 血清学 监测 流行病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