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A/CTP评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1
作者 周新华 陈良义 张丹彤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4期20-22,共3页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CT灌注成像(CTP)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我院收治的2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在入院后接受CTA及CTP检查,分析其影像资料,探究CTA及CTP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CT灌注成像(CTP)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我院收治的2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在入院后接受CTA及CTP检查,分析其影像资料,探究CTA及CTP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脑血容量(CBV)比较:缺血半暗带>健侧>梗死区(P<0.05);脑血流量(CBF)比较:健侧>缺血半暗带>梗死区(P<0.05);平均通过时间(MTT)、目标组织中浓度达峰时间(TTP)、目标组织中所有残余功能全部达峰时间(Tmax)比较:健侧<缺血半暗带<梗死区(P<0.05)。CTA检出左侧、右侧大脑中动脉(MCA)闭塞或狭窄分别59例(29.50%)、91例(45.50%),左侧、右侧颈内动脉(ICA)闭塞分别16例(8.00%)、12例(6.00%),双侧ICA狭窄为6例(3.00%);代偿分支血管显影基本满意129例(64.50%),显影不足71例(35.50),其余16例(8.00%)患者CTA影像资料显示无异常,敏感度为92.00%。预后不良组患侧CBV、CBF小于预后良好组,MTT、TTP、Tmax长于预后良好组,代偿血管建立比例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CBV、CBF、MTT、TTP、Tmax对介入治疗预后均有一定的预测效能(P<0.05),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9、0.815、0.673、0.713、0.710,其中CBV预测效能最高,敏感性为83.20%,特异性为73.33%。结论CTA/CTP可反映大脑、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代偿分支建立情况,也可反映血流灌注情况,在介入治疗合理时机的判断方面可提供准确依据,提高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CT灌注成像 缺血性脑血管病 介入治疗 指导 预后
下载PDF
3D-DSA与Dyna-CT在颅内支架置入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2
作者 周新华 陈良义 +1 位作者 翁磊华 吕绍茂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DSA血管成像(3D-DSA)及数字平板造影机的C臂旋转并断层重建技术(DynaCT)在颅内支架置入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92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颅内支架置入术治疗,... 目的探讨三维DSA血管成像(3D-DSA)及数字平板造影机的C臂旋转并断层重建技术(DynaCT)在颅内支架置入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92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颅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分为对照组(n=38例)和观察组(n=54例)。对照组采用3D-DSA引导,观察组采用DynaCT引导,术后进行12个月门诊随访,比较两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手术成功率、并发症、支架再狭窄及斑块检出率。结果观察组术后4个月、8个月及12个月mRS评分、支架成形术耗时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yna-CT的术前规划、观察到支架表面图像与术中所见吻合,手术成功率为83.33%,高于对照组63.16%(P<0.05);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后进行12个月门诊随访,患者支架再狭窄、血管狭窄部位斑块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DynaCT用于颅内支架置入术中能改善患者症状,缩短支架成形术耗时,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能降低血管狭窄部位斑块检出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DSA血管成像 数字平板造影 C臂旋转并断层重建技术 颅内支架置入术
下载PDF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PDGF-D GDF-15及D-二聚体水平与颅内血肿扩大的相关性
3
作者 翁磊华 陈星宇 +2 位作者 阳清伟 陈中杰 陈良义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7期793-797,共5页
目的分析血清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D(PDGF-D)、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及D-二聚体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肿扩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01-2023-01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197例,根据颅内血肿是否扩大分为血... 目的分析血清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D(PDGF-D)、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及D-二聚体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肿扩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01-2023-01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197例,根据颅内血肿是否扩大分为血肿未扩大组(119例)和血肿扩大组(78例),收集患者基线临床资料。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PDGF-D和GDF-15水平,采用凝血仪检测血清D-二聚体水平。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血肿量(V1)和复查时血肿量(V2),计算V2/V1比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血肿未扩大组相比,血肿扩大组收缩压[(158.17±21.73)mmHg比(164.82±22.94)mmHg,P<0.05]、舒张压[(97.31±8.93)mmHg比(101.36±9.55)mmHg,P<0.05]、GCS评分[(13.52±1.31)分比(11.78±1.14)分,P<0.05]和血清PDGF-D[(498.73±40.32)ng/L比(596.91±45.82)ng/L,P<0.05]、GDF-15[(728.49±76.71)ng/L比(832.38±86.25)ng/L,P<0.05]、D-二聚体[(1.63±0.10)mg/L比(1.84±0.23)mg/L,P<0.05]水平及V2[(20.53±4.72)cm^(3)比(29.47±5.13)cm3,P<0.05]、V2/V1比值(1.04±0.31比1.42±0.43,P<0.05)均更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DGF-D、GDF-15、D-二聚体、收缩压、舒张压及GCS评分均为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颅内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OR=1.798、1.672、1.616、1.592、1.583、1.738,P<0.05)。结论血清PDGF-D、GDF-15及D-二聚体水平在发生颅内血肿扩大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升高,均为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脑卒中 血肿扩大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D 生长分化因子-15 D-二聚体 血清
下载PDF
不同成袢技术在桡动脉入路行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陈良义 陈星宇 +2 位作者 陈中杰 阳清伟 翁磊华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3年第6期709-713,共5页
目的 评估降主动脉成袢技术、主动脉瓣成袢技术和主动脉瓣辅助降主动脉成袢技术在经桡动脉入路行全脑血管造影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492例经桡动脉入路行脑血管造影术患者不同技术的成功率、成袢技术造影时间、曝光时间及并发... 目的 评估降主动脉成袢技术、主动脉瓣成袢技术和主动脉瓣辅助降主动脉成袢技术在经桡动脉入路行全脑血管造影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492例经桡动脉入路行脑血管造影术患者不同技术的成功率、成袢技术造影时间、曝光时间及并发症情况,除外经桡动脉穿刺未成功者,其余分为:降主动脉组325例(降主动脉成袢技术),主动脉瓣辅助降主动脉组79例(主动脉瓣辅助降主动脉成袢技术),主动脉瓣组76例(主动脉瓣成袢技术)。结果 492例入组患者中,手术成功率97.56%。在降主动脉成袢术、主动脉瓣辅助降主动脉成袢术和主动脉瓣成袢术中,造影时间分别为30.0(27.0~34.0)min、45.0(40.0~50.0)min和74.5(65.0~86.0)min;曝光时间分别为11.2(10.5~12.0)min、16.5(15.2~8.1)min和24.9(23.9~26.0)min,3种技术的造影时间和曝光时间依次增长(P<0.05)。手术总并发症发生率约5.42%,各组并发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7),其中主动脉瓣组并发症13.15%,明显高于降主动脉组3.69%(P=0.003)。结论 降主动脉成袢技术、主动脉瓣成袢技术和主动脉瓣辅助降主动脉成袢技术在经桡动脉入路行全脑血管造影术中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造影 桡动脉入路 成袢技术 主动脉瓣 降主动脉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静脉麻醉在急性前循环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5
作者 陈良义 陈星宇 +1 位作者 张建平 翁磊华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3年第11期626-629,共4页
目的:探索右美托咪定静脉麻醉在急性前循环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EVT)中应用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诊治的行EVT治疗的急性前循环闭塞性卒中患者11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局部麻醉组(对照组)和局... 目的:探索右美托咪定静脉麻醉在急性前循环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EVT)中应用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诊治的行EVT治疗的急性前循环闭塞性卒中患者11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局部麻醉组(对照组)和局部麻醉联合术中右美托咪定静脉麻醉组(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疗效、并发症、S100-β及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异。结果:观察组血压波动发生率、穿刺到血管再通时间(PRT)、受线时间及取栓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首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的血氧饱和度(SpO2)、肺部感染率、死亡率、总再通率及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及术后7 d的NIHS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术后7 d时NIHSS评分下降≥8分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前S100-β水平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d,观察组的S100-β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应用于急性前循环闭塞性卒中EVT可提高疗效及降低神经功能损伤,具有高效安全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急性前循环闭塞性卒中 血管内治疗 S100-Β蛋白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通过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提高公路质量的措施
6
作者 陈良义 《大众汽车》 2023年第8期144-146,共3页
公路工程作为重要的基础工程,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为了保障工程的质量,国家根据实际的建设情况,对工程的试验检测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通过科学的试验检测,可以保障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使其能够达到设计要求。因此,应当重视试验检测,... 公路工程作为重要的基础工程,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为了保障工程的质量,国家根据实际的建设情况,对工程的试验检测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通过科学的试验检测,可以保障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使其能够达到设计要求。因此,应当重视试验检测,除了控制好有关的技术要点,还要分析其中的问题,并对工作进行逐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工程 试验检测 公路质量 视距分析
下载PDF
电气工程中电气继电保护的常见故障及维修策略分析
7
作者 杨国红 陈良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 2024年第11期102-105,共4页
电气继电保护作为电气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其能够快速检测系统故障,并在必要时切断故障部分或发出信号,以防止故障扩大,减少设备损坏和经济损失。本篇文章首先阐述电气工程中电气继电保护的重要性... 电气继电保护作为电气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其能够快速检测系统故障,并在必要时切断故障部分或发出信号,以防止故障扩大,减少设备损坏和经济损失。本篇文章首先阐述电气工程中电气继电保护的重要性,并详细分析常见的电气继电保护故障及其原因,最后结合这些常见故障提出相应的维修策略,旨在提高电气继电保护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确保电气系统的安全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气工程 电气继电保护 常见故障 故障维修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联合自体血回收机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被引量:2
8
作者 陈良义 陈星宇 +1 位作者 陈中杰 阳清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2年第11期1355-1360,共6页
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联合自体血回收机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血管再通率、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21年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52例确诊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经抗凝治疗无效或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种血管内介入治疗,... 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联合自体血回收机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血管再通率、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21年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52例确诊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经抗凝治疗无效或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种血管内介入治疗,分为单纯组25例和联合组27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血管再痛率、颅内出血发生率、中重度贫血发生率及手术操作时间。结果联合组中重度贫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组(3.7%对24%,P<0.05),联合组术后完全再通率明显高于单纯组(85.1%对60.0%,P<0.05)。单纯组手术操作时间明显高于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8(145~195)min对125(110~160)min,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效果良好,安全性高,联合自体血回收机完全再通率高,可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减少贫血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窦血栓形成 血管内介入 自体血回收 再通 贫血 抗凝治疗
下载PDF
恙虫病合并周围神经系统损害一例 被引量:5
9
作者 陈良义 郑维红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7-67,共1页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64岁,因“发热1周”于2010—04—20入作者医院。患者于入院前2周有野外钓鱼史。入院1周前出现发热,伴寒战,体温最高达39℃,伴全身酸痛。
关键词 吉兰-巴雷综合征 立克次体 恙虫热 合并症
下载PDF
Ommaya储液囊植入术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良义 郑维红 葛华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第17期15-17,共3页
目的观察Ommaya储液囊植入术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2010年收治的27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Ommaya储液囊治疗组10例,采用两性霉素B、氟康唑治疗、Ommaya储液囊治疗。非Ommaya储液囊治疗对照... 目的观察Ommaya储液囊植入术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2010年收治的27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Ommaya储液囊治疗组10例,采用两性霉素B、氟康唑治疗、Ommaya储液囊治疗。非Ommaya储液囊治疗对照组17例,只给予两性霉素B+氟康唑治疗。结果 Ommaya储液囊治疗组隐球菌转阴时间(20±8)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5±10)d,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mmaya储液囊治疗组治愈率60.0%,总有效率90.0%,病死率10.0%,好于对照组(治愈率29.4%,总有效率47.1%,病死率17.6%),两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植入Ommaya储液囊能有效改善症状,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好转率,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球菌性脑膜炎 OMMAYA储液囊
下载PDF
生食青蛙致广州管圆线虫性脑膜脑炎1例
11
作者 陈良义 庄晓荣 《临床荟萃》 CAS 2012年第4期311-311,共1页
患者,男,21岁,因头痛伴发热10天于2009年5月28日入院。患者于入院17天前有吞食活青蛙史。入院10天前出现头痛,用力加重,发热,体温高达39.0℃,伴有全身酸痛。入院时查体:体温37.9℃,意识清楚,痛苦面容,颅神经检查无异常,四肢腱反射对称... 患者,男,21岁,因头痛伴发热10天于2009年5月28日入院。患者于入院17天前有吞食活青蛙史。入院10天前出现头痛,用力加重,发热,体温高达39.0℃,伴有全身酸痛。入院时查体:体温37.9℃,意识清楚,痛苦面容,颅神经检查无异常,四肢腱反射对称(++),肌力5级,双侧巴氏征阴性,颈抵抗2横指,克氏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脑炎 线虫感染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下载PDF
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前后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水仙 郑维红 +2 位作者 林威 陈良义 潘速跃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36-340,共5页
目的研究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前后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42例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行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分为前循环组(24例)、后循环组(18例),评估不同组别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National... 目的研究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前后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42例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行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分为前循环组(24例)、后循环组(18例),评估不同组别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GCS评分(Glasgow comascore,GCS)及治疗后血管再通率、BI(Barthel Index)优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率、死亡率。结果前循环组卒中病因分型以心源性栓塞为主(15/24,62.5%),后循环组以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为主(5/18,72.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26);前、后循环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8.3±4.9 vs.8.1±5.7)较治疗前(15.1±5.3vs.16.8±7.8)明显降低(P=0.001 vs.P=0.001)、GCS评分(13.9±4.4 vs.12.8±4.2)较治疗前(9.5±3.8 vs.9.6±3.7)明显提高(P=0.001 vs.P=0.021),后循环血管再通率(15/18,83.3%)有高于前循环(14/24,58.3%)趋势(P=0.830),前循环组患者颅内出血发生率(5/24,20.8%)明显高于后循环组(0,0%)(P=0.039),两组患者死亡率相似。结论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脑梗死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血管再通率高,更适用于后循环脑梗死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溶栓 机械辅助 大血管闭塞 急性脑梗死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不同分期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水仙 陈星宇 +7 位作者 阳清伟 陈中杰 陈良义 王显锏 葛华 吴雁 金首跃 朱仁敬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529-533,共5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治疗不同分期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ASVBOCI)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ASVBOCI患者,包括急性期组(发病≤24 h,AP组)23例、亚急性早期组(发病>24 h且≤14 d,SAEP组)23例、亚急性晚... 目的观察血管内治疗不同分期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ASVBOCI)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ASVBOCI患者,包括急性期组(发病≤24 h,AP组)23例、亚急性早期组(发病>24 h且≤14 d,SAEP组)23例、亚急性晚期及慢性期组(发病>14 d,SALCP组)31例,对比观察3组术中情况、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及预后。结果AP组、SAEP组及SALCP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78.26%(18/23)、95.65%(22/23)及93.55%(29/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组、SAEP组术中机械取栓率均高于SALCP组(P均<0.05),AP组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均低于SAEP组和SALCP组(P均<0.05)。围手术期AP组1例、SAEP组2例颅内出血,SALCP组无出血。术后3个月SALCP组预后良好率高于、死亡率低于AP组及SAEP组(P均<0.05),后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管内治疗不同分期ASVBOCI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基底动脉 椎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Y型双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分叉部闭塞脑梗死7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水仙 陈星宇 +6 位作者 阳清伟 郑维红 陈中杰 陈良义 朱仁敬 金首跃 林威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7-171,共5页
目的评价Y型双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MCA)M1段分叉部闭塞脑梗死的有效性、安全性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9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采用Y型双支架取栓治疗的连续7例急性MCA-M1段分叉部闭塞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采... 目的评价Y型双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MCA)M1段分叉部闭塞脑梗死的有效性、安全性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9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采用Y型双支架取栓治疗的连续7例急性MCA-M1段分叉部闭塞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改良溶栓治疗脑梗死(m TICI)血流分级评估术后血管再通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定术后90 d临床预后。结果6例患者经多次单支架取栓血管均未通,遂以Y型双支架取栓均1次再通,其中5例mTICI血流分级为3级,1例为2b级;1例直接双支架取栓1次再通,mTICI血流分级为3级。5例患者(5/7)术后90 d m RS评分为1~3分,2例死亡。结论采用Y型双支架取栓治疗急性MCA-M1段分叉部闭塞脑梗死1次再通率高,可缩短取栓时间,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型双支架取栓 大脑中动脉M1段分叉部 脑梗死 血管再通
下载PDF
血管内多方式联合治疗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水仙 阳清伟 +4 位作者 陈良义 陈中杰 王蓉 李隆龄 陈星宇 《新医学》 CAS 2022年第2期138-143,共6页
目的评价以球囊碎栓、中间导管抽吸为基础的血管内多方式联合治疗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预后。方法收集采用球囊碎栓、中间导管抽吸为基础的血管内多方式联合治疗的13例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 目的评价以球囊碎栓、中间导管抽吸为基础的血管内多方式联合治疗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预后。方法收集采用球囊碎栓、中间导管抽吸为基础的血管内多方式联合治疗的13例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前与术后1周GC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脑部磁共振静脉成像或DSA检查结果。结果例1患者上矢状窦及双额顶支静脉部分再通,例9患者右横窦、乙状窦部分再通;例7、例13患者左横窦、左乙状窦慢性闭塞未开通而其余静脉窦完全再通;其他9例患者完全再通。术后1周GC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术前(P均<0.05)。患者术中和术后未出现与介入相关的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10例患者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9例患者的静脉窦完全通畅。结论以球囊碎栓、中间导管抽吸为基础的血管内多方式联合治疗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有效、安全,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碎栓 中间导管抽吸 血管内联合治疗 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下载PDF
主要表现为小脑占位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1例报告
16
作者 李水仙 郑维红 +3 位作者 庄晓荣 林威 葛华 陈良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97-497,共1页
关键词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主要表现 脑占位 FLAIR 频繁呕吐 行走不稳 异常信号 MRI平扫
下载PDF
坦度螺酮对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蓉 李隆龄 +3 位作者 吴雁 阳清伟 王凤 陈良义 《糖尿病新世界》 2018年第23期180-182,共3页
目的探讨坦度螺酮在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2016年12月—2017年12月纳入接受标准的血糖控制和神经保护治疗的107例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治疗组58例。对照组使用普瑞巴林加安慰剂,治疗组... 目的探讨坦度螺酮在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2016年12月—2017年12月纳入接受标准的血糖控制和神经保护治疗的107例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治疗组58例。对照组使用普瑞巴林加安慰剂,治疗组接受普瑞巴林加坦度螺酮治疗,记录入院时和治疗后6个月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分级、糖化血红蛋白、疼痛性质、疼痛程度及对生活的影响、焦虑抑郁状态。结果治疗后6个月,两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下降(P<0.05),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均无改善(P>0.05)。除了寒冷感以外,两组深部疼痛、浅表疼痛、胀痛、不舒适感、灼热感、钝痛、锐痛、感觉过敏、瘙痒明显减轻(P<0.05)。相对对照组,不舒适感、钝痛、感觉过敏在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在治疗6个月后,两组疼痛程度均明显下降,但无明显组间差异。治疗6月后两组焦虑抑郁状态均改善,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单独使用普瑞巴林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坦度螺酮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可以降低部分类型的疼痛和不适感的发生,并明显减少焦虑抑郁水平,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增加,提示坦度螺酮添加治疗对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是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坦度洛酮 普瑞巴林
下载PDF
高墩垂直度控制测量技术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良义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40-42,共3页
大跨度高墩桥梁垂直度控制,不仅是桥梁施工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且是评价桥梁施工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详细介绍白水河特大桥高墩施工过程中,利用全站仪和激光垂准仪对高墩垂直度的控制方法。
关键词 桥墩 导线网 垂直度 控制测量
下载PDF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支架术后缺血性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19
作者 阳清伟 陈星宇 陈良义 《中外医疗》 2017年第12期54-56,共3页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是否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支架术后新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分析该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脑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检测所有患者CYP2C19*2和*3位点的基因型。患者术后第7天行头颅MRI检查,3...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是否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支架术后新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分析该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脑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检测所有患者CYP2C19*2和*3位点的基因型。患者术后第7天行头颅MRI检查,3个月随访是否新发脑缺血性事件。将患者分为术后新发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多因素分析CYP2C19*2和*3位点的基因型是否为新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纳入104例脑动脉支架术患者,3月随访后未发生脑梗死87例,发生脑梗死患者17例。CYP2C19基因检测,104例患者中快代谢组90例,其中*1/*1 50例,*1/*2 30例,*1/*3 10例,慢代谢患者14例,*2/*2 11例、*2/*3 3例、*3/*3 0例。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除溃疡性斑块及动脉极重度狭窄之外,CYP2C19*2/*2和*2/*3位点基因型也是脑动脉支架术后新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3,95%CI:5.40~47.0)。结论脑动脉支架患者如携带CYP2C19*2/*2和*2/*3位点的基因型可能增加术后新发缺血性事件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P2C19基因多态性 脑动脉支架 氯吡格雷 缺血性事件
下载PDF
经桡动脉径路脑血管造影术后TR-Band止血气囊减压策略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林燕萍 陈良义 陈丽文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2年第7期45-48,共4页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径路脑血管造影术后TR-Band止血气囊三种减压策略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0月本科室接收的300例经桡动脉径路行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每组100例。三组患者均于术后2 ...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径路脑血管造影术后TR-Band止血气囊三种减压策略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0月本科室接收的300例经桡动脉径路行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每组100例。三组患者均于术后2 h开始气囊减压,A组TR-Band止血气囊的首次抽气量为3 mL,之后每隔1 h依次抽气5 mL、5 mL、2 mL;B组首次抽气量为3 mL,之后每隔1 h抽气量为3 mL,抽气4次;C组首次抽气量为2 mL,之后每隔1 h抽气量为2 mL,抽气6次。抽气完毕后,观察穿刺点2 h,待到无渗血或血肿时,拆除TR-Band气囊。比较三组患者的止血情况、气囊压迫部位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术肢肿胀情况以及舒适度。结果三组患者止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气囊压迫部位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术肢肿胀发生率和舒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经桡动脉径路行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进行TR-Band止血气囊止血,于术后2 h开始减压,首次抽气量为3 mL,之后每隔1 h依次抽气5 mL、5 mL、2 mL,能降低气囊压迫部位压力性损伤和术肢肿胀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脑血管造影 TR-Band止血气囊 减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