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桡动脉茎突返支蒂桡骨茎突骨(膜)瓣治疗腕舟状骨骨折的解剖基础与临床效果
1
作者 雷鹏程 方志辉 +1 位作者 陶圣祥 周寅寅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12期1066-1069,共4页
目的 探讨桡动脉茎突返支蒂桡骨茎突骨(膜)瓣修复腕舟状骨骨折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效果。方法 测量25例成人桡骨标本桡骨茎突的等位长度;解剖1具乳胶灌注男性成人上肢标本,观察桡动脉茎突返支的走行及分布。回顾性分析15例以桡动脉茎突... 目的 探讨桡动脉茎突返支蒂桡骨茎突骨(膜)瓣修复腕舟状骨骨折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效果。方法 测量25例成人桡骨标本桡骨茎突的等位长度;解剖1具乳胶灌注男性成人上肢标本,观察桡动脉茎突返支的走行及分布。回顾性分析15例以桡动脉茎突返支为蒂行桡骨茎突骨(膜)瓣转位植入修复腕舟状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 25例桡骨标本测量结果显示,桡骨茎突长11~16 mm。解剖乳胶灌注男性成人上肢标本发现:在鼻烟窝内的桡动脉于茎突下方(1.2±0.2)cm处向尺侧发出1支较粗的腕背支,再向近端发出返回茎突部的分支。15例患者术后骨折线消失,骨折愈合率100%,平均愈合时间为12周;Krimmer腕关节功能评分显示,优6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为86.7%;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测量实物标本桡骨茎突,观察成人上肢标本桡动脉茎突返支的走行及分布情况,可以指导临床治疗腕舟状骨骨折手术方案的制定。桡动脉茎突返支蒂桡骨茎突骨(膜)瓣转位植入治疗腕舟状骨骨折可以有效促进骨折愈合,降低延迟愈合风险,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临床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舟状骨 骨折 桡骨茎突骨瓣转位 桡动脉茎突返支 解剖
下载PDF
腺苷预处理培养大鼠心肌细胞后酶活性变化和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陶圣祥 张友云 +2 位作者 杨家齐 袁玉林 雷岳山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35-439,共5页
目的 :应用组化方法和透射电镜 ,观察腺苷预处理培养大鼠心肌细胞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及Ca2 +,Mg2 +依赖性ATP酶活性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 :取SD大鼠乳鼠心室肌细胞在无菌状态下 ,用DMEM常规培养 5天后分四组 :正常对照组... 目的 :应用组化方法和透射电镜 ,观察腺苷预处理培养大鼠心肌细胞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及Ca2 +,Mg2 +依赖性ATP酶活性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 :取SD大鼠乳鼠心室肌细胞在无菌状态下 ,用DMEM常规培养 5天后分四组 :正常对照组、拟缺血再灌注组、拟缺血预处理组、腺苷预处理组 ,用组化方法检测心肌酶活性 ;以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构变化。结果 :在缺血预处理组和腺苷预处理组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Ca2 +,Mg2 +依赖性ATP酶活性均高于拟缺血再灌注组 ,且细胞结构保存良好 ;缺血预处理组、腺苷预处理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腺苷 细胞培养 心肌细胞 酶活性 超微结构 预处理
下载PDF
VSD在伴严重软组织损伤的手掌离断再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1
3
作者 陶圣祥 喻爱喜 +5 位作者 余国荣 宋九宏 邓凯 祝少搏 张奕 郑晓晖 《解剖与临床》 2007年第6期415-416,418,共3页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伴严重软组织损伤的手掌离断伤再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VSD技术加一期清创再植及二期植皮或局部皮瓣转位术治疗手掌毁损性离断伤12例,其中手掌撕脱性完全离断伤4例,手掌...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伴严重软组织损伤的手掌离断伤再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VSD技术加一期清创再植及二期植皮或局部皮瓣转位术治疗手掌毁损性离断伤12例,其中手掌撕脱性完全离断伤4例,手掌撕脱性不完全离断伤8例,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2cm×5cm^8cm×10cm。结果:经封闭式负压引流5~10d后,12例患者创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无局部及全身并发症发生,行二期中厚皮植皮或局部皮瓣转位后创面愈合,离断的肢体均存活。结论:经封闭式负压引流可刺激肉芽组织生长,引流充分,不影响再植手指的远端血供,在手掌的毁损性离断伤中应用效果好,扩大了断肢再植的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式负压引流 离断伤 软组织缺损
下载PDF
负压培养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陶圣祥 余国荣 +2 位作者 喻爱喜 郑晓晖 邓凯 《医学新知》 CAS 2007年第6期324-326,F0004,共4页
目的探讨负压状态培养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SD大鼠股骨骨髓中的单核细胞,常规培养,建立负压培养模型。设对照组(压力为0),低负压组(压力为-300mmHg)和高负压组(压力为-600mmHg... 目的探讨负压状态培养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SD大鼠股骨骨髓中的单核细胞,常规培养,建立负压培养模型。设对照组(压力为0),低负压组(压力为-300mmHg)和高负压组(压力为-600mmHg)。观察细胞生长状况,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通过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细胞免疫化学方法检测CD31受体的表达。结果低负压组细胞生长不受影响(>0.05),倒置显微镜下发现低负压组细胞形态与对照组类似,透射电镜下发现细胞内有大量线粒体和纤维束,CD31表达增加(<0.05);高负压组细胞增殖受抑制(<0.05),倒置显微镜下细胞稀少,透射电镜发现细胞内有纤维束,并且大量线粒体肿胀,呈空泡化,CD31表达明显增加(<0.05)。结论负压培养可诱导BMSCs向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化,但当负压增大为-600mmHg时,细胞增殖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干细胞 负压培养 诱导分化 细胞增殖
下载PDF
髋关节去神经术治疗髋关节疼痛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陶圣祥 余国荣 +3 位作者 郑晓晖 孙江阳 胡祥 刘兴邦 《解剖与临床》 2008年第6期412-414,共3页
目的:探讨髋关节去神经术治疗髋关节疼痛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6例8侧髋关节进行髋周神经(包括坐骨神经、股神经和闭孔神经)关节支离断术,同时辅以髋周组织松解术。结果:8侧髋关节经髋周神经切断术后疼痛缓解,6侧无痛,2侧轻度疼痛,髋... 目的:探讨髋关节去神经术治疗髋关节疼痛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6例8侧髋关节进行髋周神经(包括坐骨神经、股神经和闭孔神经)关节支离断术,同时辅以髋周组织松解术。结果:8侧髋关节经髋周神经切断术后疼痛缓解,6侧无痛,2侧轻度疼痛,髋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随访6~18个月发现5侧无痛,3侧轻度疼,髋关节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支配髋关节的神经支解剖位置恒定、容易暴露;髋关节去神经术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临床疗效好,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 去神经术 应用解剖
下载PDF
股骨有限元分析赋材料属性的方法 被引量:49
6
作者 张国栋 廖维靖 +4 位作者 陶圣祥 毛文玉 陈建桥 郑晓晖 张发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3期8436-8441,共6页
将12侧股骨上段标本进行高速CT薄层扫描,在Mimics10.0中进行三维重建,在Ansys中进行体网格划分。对照组在Mimics10.0中根据灰度值将三维模型材料属性分为2种(密质骨及松质骨);试验组材料属性等分为10,20,50,100,200,400种后赋予材料属性... 将12侧股骨上段标本进行高速CT薄层扫描,在Mimics10.0中进行三维重建,在Ansys中进行体网格划分。对照组在Mimics10.0中根据灰度值将三维模型材料属性分为2种(密质骨及松质骨);试验组材料属性等分为10,20,50,100,200,400种后赋予材料属性,在Ansys中进行力学分析并采集三维模型全部单元力学测量数值;对分析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12侧股骨上段标本均成功进行有限元分析。标本1,5,6,7,9,10的对照组与各试验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标本2,3,4,8,11,12的对照组与试验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各试验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89)。结果提示,传统方法将骨骼分成密质骨及松质骨2种材料属性,不能满足个性化骨骼有限元分析的要求,将骨骼赋予10种材料属性即可达到有限元分析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三维重建 有限元 材料属性
下载PDF
股骨颈有限元分析的赋材料属性方法探讨及有效性验证 被引量:27
7
作者 张国栋 廖维靖 +4 位作者 陶圣祥 毛文玉 陈建桥 郑晓晖 牛素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2期10263-10268,共6页
背景:作者前期实验通过理论推导的方式,认为将骨骼材料属性分为10种即可达到有限元分析的要求,其结论是否与真实相符,有待于与体外力学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目的:对12侧股骨上段标本进行有限元分析,并与体外力学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以... 背景:作者前期实验通过理论推导的方式,认为将骨骼材料属性分为10种即可达到有限元分析的要求,其结论是否与真实相符,有待于与体外力学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目的:对12侧股骨上段标本进行有限元分析,并与体外力学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以探讨骨骼合理的赋材料属性方法。方法:将12侧股骨上段标本进行高速CT薄层扫描,在Mimics中进行三维重建,在Ansys中进行体网格划分。有限元分析组在Mimics中根据灰度值将三维模型材料属性分为2种(密质骨及松质骨)、10,50,100,200,400种后赋予材料属性,在Ansys中进行力学分析并采集股骨颈表面节点力学数值。体外力学实验组将12侧股骨上段标本进行压缩实验,采集与有限元分析组相同的测试点力学数据。结果与结论: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力学实验组与有限元分析2种材料属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82);与有限元分析10,50,100,200,400种材料属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39)。有限元分析各亚组中,2种材料属性组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10,50,100,200,400种材料属性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9)。结果提示,赋予骨骼10种材料属性即可达到有限元分析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 三维重建 有限元 材料属性 有效性验证 数字化医学
下载PDF
封闭式负压引流联合前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手掌皮肤缺损 被引量:22
8
作者 潘振宇 喻爱喜 +1 位作者 余国荣 陶圣祥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33-634,共2页
目的总结封闭式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前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手掌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6月-2006年5月,收治12例手掌皮肤缺损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17~45岁。挤伤3例,电锯伤2例,绞伤4例,电烧伤1例... 目的总结封闭式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前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手掌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6月-2006年5月,收治12例手掌皮肤缺损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17~45岁。挤伤3例,电锯伤2例,绞伤4例,电烧伤1例,爆炸伤2例。缺损范围5cm×4cm~7cm×7cm。采用VSD待创面肉芽组织新鲜、感染控制后,用前臂内、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位修复手掌皮肤缺损,皮瓣范围6cm×5cm~8cm×8cm。结果术后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1例因血肿压迫出现静脉危象,经对症处理后愈合。余患者皮瓣Ⅰ期愈合。供区成活良好。患者获随访4~15个月。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功能评定标准:腕关节、掌指关节功能均为优;1例肌腱功能评分为良,其余为优;感觉评定S11例,S22例,S35例,S3+2例,S42例。结论VSD能减少创面感染机会,为皮瓣修复提供良好组织床。前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位修复手掌部组织缺损,具有耐磨、无挛缩、重建感觉以及色泽与原皮肤相近等优点,是修复手掌部皮肤缺损的良好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式负压引流 前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手掌 皮肤缺损 修复
下载PDF
肘前入路Herbert螺钉内固定修复肱骨小头骨折:骨折复位及愈合的评价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奕 陶圣祥 +2 位作者 张勇 胡锋 张国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35-1440,共6页
背景:对于肱骨小头骨折的治疗临床上已经达成初步的共识,就是对有移位的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但是对于选用何种入路以及采用何种内固定物才能达到最佳的固定效果目前尚存争论。目的:探讨经肘前入路Herbert螺钉置入内固定对有移... 背景:对于肱骨小头骨折的治疗临床上已经达成初步的共识,就是对有移位的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但是对于选用何种入路以及采用何种内固定物才能达到最佳的固定效果目前尚存争论。目的:探讨经肘前入路Herbert螺钉置入内固定对有移位的肱骨小头骨折的修复效果。方法:选择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普仁医院骨科2008年8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有移位的肱骨小头骨折患者12例,均采用经肘前入路Herbert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按Bryan-Morrey分型:Ⅰ型8例,Ⅱ型3例,Ⅲ型1例。观察患者内固定后骨折愈合、肘关节功能恢复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经过2年随访,12例骨折均达临床愈合,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优10例,良2例。绝大多数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无内固定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提示经肘前入路Herbert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有移位的肱骨小头骨折效果满意,内固定后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存在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骨植入物 肱骨小头骨折 HERBERT 螺钉 手术入路 肘前入路 内固定 Mayo评分 并发症 关节功能
下载PDF
穿支皮瓣的名词术语与临床应用原则 被引量:23
10
作者 张世民 唐茂林 +16 位作者 章伟文 徐达传 徐永清 杨大平 王春梅 刘元波 陈宏 梅劲 王欣 温树正 章一新 汪华侨 王春惠 季卫平 陶圣祥 刘小林 侯春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99-601,共3页
穿支皮瓣(perforator flap)的概念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前10余年并未引起广泛关注。据PubMed检索(2011年9月30日),共有与"perforator flap"相关的论文1708篇,其中近5年(2007~2011)有1076篇(占63%)... 穿支皮瓣(perforator flap)的概念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前10余年并未引起广泛关注。据PubMed检索(2011年9月30日),共有与"perforator flap"相关的论文1708篇,其中近5年(2007~2011)有1076篇(占63%)。这说明2003年穿支皮瓣Gent consensus("根特"共识)的正式发表,极大地促进了穿支皮瓣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临床应用 名词术语 PUBMED FLAP
下载PDF
基于三维重建技术及有限元分析的骨密度测量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国栋 陶圣祥 +4 位作者 毛文玉 陈建桥 栾夏刚 郑晓晖 廖维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539-1544,共6页
背景:为减少有限元分析的运算量,使之更具有临床实用性,前期试验对赋予材料属性进行了探讨,论证了赋予骨骼10种材料属性可以达到有限元分析的要求,同时发现通过有限元分析的方式,可以实现骨密度值的求解。目的:探讨基于三维重建技术及... 背景:为减少有限元分析的运算量,使之更具有临床实用性,前期试验对赋予材料属性进行了探讨,论证了赋予骨骼10种材料属性可以达到有限元分析的要求,同时发现通过有限元分析的方式,可以实现骨密度值的求解。目的:探讨基于三维重建技术及有限元分析测量骨密度的方法,对骨骼有限元分析的一般过程进行一定规范。方法:选用11侧股骨上段标本,对照组直接测量标本的质量;试验组将11侧标本进行高速CT薄层扫描,在Mimics10.0中进行三维重建,在Ansys中进行体网格划分,在Mimics中赋予10,100,400种材料属性,输出至Ansys计算骨骼中每一种材料属性的体单元体积,根据CT扫描灰度值与骨密度的经验公式,计算标本质量及密度,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与结论:骨密度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与赋予10,100,400种材料属性各试验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0.28),试验组各组别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0.8)。结果提示,该试验方法可定量测量骨骼质量、密度及骨密质和骨松质的比例,赋予骨骼10种材料属性即可达到测量要求,试验结果可为骨质疏松症的骨密度与有限元分析的统一作初步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三维重建 有限元 骨质疏松症 数字化骨科技术
下载PDF
腓骨头的形态观测及其临床应用评价 被引量:22
12
作者 陈振光 郑晓晖 +3 位作者 张发惠 陶圣祥 谢昀 杨玉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09-611,共3页
目的:为带腓骨头腓骨上段骨瓣移植的合理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60根腓骨干燥完整标本上(左33,右27)对腓骨头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腓骨头外内角(内倾角)为(28.8±0.5)°,后前角(前倾角)为(10.3±3.3)°,腓骨头内... 目的:为带腓骨头腓骨上段骨瓣移植的合理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60根腓骨干燥完整标本上(左33,右27)对腓骨头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腓骨头外内角(内倾角)为(28.8±0.5)°,后前角(前倾角)为(10.3±3.3)°,腓骨头内侧面中央隆起宽(2.1±0.3)cm,厚(2.0±0.3)cm。腓骨头端有一关节面朝向前上内方,与胫骨外侧髁朝向外下方的腓关节面相关节,两者构成了轴向对接。结论:要使腓骨头关节面与人体其他关节面能较贴切对合重组新关节者,必需符合3个条件:①形态是否相似;②凹凸面是否匹配;③对接方式是否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头 关节面 解剖学 关节重建
下载PDF
腰椎后外侧部血供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13
作者 郑晓晖 陈振光 +2 位作者 林海滨 谢昀 陶圣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40-343,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后外侧入路摘除极外侧椎间盘突出手术中减少血管损伤的方法。方法:对30侧经动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进行局部解剖研究,解剖观测椎间孔前缘以后的腰动脉各级分支的起源、走行、外径及与出口神经的关系。结果:腰动脉从椎... 目的:探讨腰椎后外侧入路摘除极外侧椎间盘突出手术中减少血管损伤的方法。方法:对30侧经动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进行局部解剖研究,解剖观测椎间孔前缘以后的腰动脉各级分支的起源、走行、外径及与出口神经的关系。结果:腰动脉从椎间孔前缘向外后内发出分支。在椎间孔外区,后支主干及其分支与出口腰神经前支的关系密切,血管呈“树叉”状从外侧将神经包绕。结论:紧贴腰椎峡部外缘,将后支血管及其分支推向外侧,是显露腰神经前支与极外侧型突出椎间盘的最安全、快捷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腰动脉 腰神经前支 极外侧腰椎问盘突出 应用解剖
下载PDF
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时机选择与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33
14
作者 肖卫东 喻爱喜 +3 位作者 潘振宇 陶圣祥 漆白文 胡祥 《河北医学》 CAS 2019年第4期643-648,共6页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不同手术时机对临床疗效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科行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180例,按不同手术时间分为A组60例(手术时间为骨折后24h内)、B组60例(手术时间为骨折后1~3d)和C组60...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不同手术时机对临床疗效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科行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180例,按不同手术时间分为A组60例(手术时间为骨折后24h内)、B组60例(手术时间为骨折后1~3d)和C组60例(手术时间为骨折后3d以上)。比较3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情况及总体疗效。结果:B组术后3、6和9个月Harris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C组(P<0.05); A组术后Harris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同时点C组(P <0.05),术后6和9个月Harris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同时点B组(P <0.05);总体疗效比较,A组显著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A与B,B与C组间比较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5例发生并发症,B组7例发生并发症,C组14例发生并发症,3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时间越早其手术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手术时机 老年 髋关节置换术
下载PDF
基于三维重建技术及有限元分析的脊柱骨密度测量及其意义 被引量:14
15
作者 张国栋 毛文玉 +4 位作者 廖维靖 陈建桥 栾夏刚 郑晓晖 陶圣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8-84,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三维重建技术及有限元分析的测量骨密度的方法。方法以1具脊柱标本(C3~L5)进行高速CT薄层扫描,在Mimics中进行每个椎体的三维重建,在Ansys中进行体网格划分,在Mimics中赋予10、400种材料属性,输出至Ansys计算骨骼中每一种... 目的探讨基于三维重建技术及有限元分析的测量骨密度的方法。方法以1具脊柱标本(C3~L5)进行高速CT薄层扫描,在Mimics中进行每个椎体的三维重建,在Ansys中进行体网格划分,在Mimics中赋予10、400种材料属性,输出至Ansys计算骨骼中每一种材料属性的体单元的体积,根据CT扫描的Hu值与骨密度的经验公式,计算标本质量及密度,对照组以电子天平测量(C3~L5)的质量。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对照组、10种及400种材料属性组C3~L5的密度值分别为0.62±0.09、0.5813±0.0806、0.5813±0.0805g/cm3;(2)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照组与赋予10、400种材料属性各试验组比较的P值均大于0.1,试验组组别之间P=0.997。结论(1)本试验方法可定量测量骨骼密度及其密质骨及松质骨密度值;(2)赋予骨骼10种材料属性即可达到测量要求;(3)本试验为骨密度与有限元分析的统一作初步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表观密度 脊柱 三维重建 有限元 骨质疏松症
下载PDF
股骨近端加压锁定钢板、Gamma3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7
16
作者 肖卫东 喻爱喜 +4 位作者 潘振宇 陶圣祥 漆白文 李宗焕 王正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764-767,共4页
目的分析对比股骨近端加压锁定钢板(LCP)、伽马钉三代(Gamma3)钉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6年6月-2017年6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骨科收治的87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内固... 目的分析对比股骨近端加压锁定钢板(LCP)、伽马钉三代(Gamma3)钉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6年6月-2017年6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骨科收治的87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内固定方式的的不同分为LCP组(25例)、Gamma3钉组(30例)和PFNA组(32例),分别给予LCP、Gamma3钉和PFNA治疗,治疗后随访12个月,收集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12个月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与LCP组比较,PFNA组和Gamma3钉组患者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降低,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Gamma3钉组比较,PFNA组患者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降低,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CP组比较,PFNA组和Gamma3钉组患者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Gamma3钉组比较,PFNA组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7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随访(17.4±3.1)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退钉、固定失败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并发症主要表现为钉切割股骨头、髋内翻畸形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 PFN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13%)低于Gamma3钉组(6.67%)和LCP组(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P、Gamma3钉及PFNA均可有效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方式(Gamma3钉及PFNA)优于钢板内固定(LCP),采用PFNA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更利于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加压锁定钢板 Gamma3钉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下载PDF
旋股外侧血管升支臀中肌支的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17
作者 陈振光 张发惠 +3 位作者 徐达传 谭金海 郑和平 陶圣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08-409,共2页
目的 :为切取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含双营养支的髂骨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6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 ,重点观测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臀中肌支的走行、分支和分布。结果 :臀中肌支入肌点距髂前上棘平面下方约 5cm ,入肌... 目的 :为切取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含双营养支的髂骨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6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 ,重点观测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臀中肌支的走行、分支和分布。结果 :臀中肌支入肌点距髂前上棘平面下方约 5cm ,入肌后臀中肌支主干与纵轴呈 35°~ 40°夹角行向髂骨后上方 ,沿途分出诸升支以第一升支为优势支。结论 :设计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含双营养支髂骨瓣的改良术式 ,具有手术操作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应用 解剖学 骨瓣 旋股外侧动脉升支 髂嵴支 臀中肌支
下载PDF
腓骨下段的骨性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18
作者 陈振光 郑晓晖 +3 位作者 陶圣祥 杨玉华 林海涛 孔劲松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72-674,共3页
目的:为加深对腓骨下段的认识及其合理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73根干燥完整成人标本上(左42,右31)对腓骨全长及其下段进行观测。结果:腓骨全长为(34.1±2.5)cm,其前缘分叉点和下段内侧面三角粗隆顶端至外踝尖的距离分别为(8.5&... 目的:为加深对腓骨下段的认识及其合理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73根干燥完整成人标本上(左42,右31)对腓骨全长及其下段进行观测。结果:腓骨全长为(34.1±2.5)cm,其前缘分叉点和下段内侧面三角粗隆顶端至外踝尖的距离分别为(8.5±1.2)cm和(5.9±0.8)cm。外踝的外倾角为(153.1±5.7)°。结论:(1)从腓骨下1/4段的结构特点上考虑似可将之视为广义上的外踝,该段骨质缺损极难以获得满意的修复;(2)作为供区,腓骨瓣下界不应超越其下1/4段。(3)腓骨瓣切取后期常引发外踝上移,尤其对儿童有较大影响;(4)经腓骨下段入路行踝关节融合术具有方法简便,效果可靠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下段 外踝上移 应用解剖 测量
下载PDF
经载距突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 被引量:9
19
作者 徐明 陶圣祥 +5 位作者 夏春明 何振华 汪平 胡阿威 程智涛 刘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23-1224,共2页
我科自2005年6月至2010年4月采用经载距突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24例患者,获得满意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18~55岁,平均35.4岁,致伤原因:均为高空坠落伤。
关键词 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 固定治疗 空心螺钉 载距突 高空坠落伤 致伤原因
下载PDF
膝下外侧动脉腓骨上段骨皮瓣移植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1
20
作者 陈振光 郑和平 +4 位作者 郑晓晖 谢昀 张发惠 陶圣祥 杨玉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77-478,共2页
目的:为膝下外侧动脉蒂腓骨上段骨皮瓣的设计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2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重点观测膝下外侧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和吻合。结果:膝下外侧动脉始于动脉,起点距腓骨头尖上方(1.9±0.7... 目的:为膝下外侧动脉蒂腓骨上段骨皮瓣的设计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2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重点观测膝下外侧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和吻合。结果:膝下外侧动脉始于动脉,起点距腓骨头尖上方(1.9±0.7)cm,起始部外径(1.7±0.3)mm。从起点至第一下行骨膜支距离(3.2±0.8)cm,至第一皮支距离(3.9±0.2)cm。结论:膝下外侧动脉可携带腓骨上段骨皮瓣。皮瓣面积约为9.0cm×6.0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瓣 膝下外侧动脉 移植 解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