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门山断裂带地壳精细结构与汶川地震发震机理 被引量:117
1
作者 雷建设 赵大鹏 +2 位作者 苏金蓉 张光伟 李凤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39-345,共7页
利用2001年1月至2008年6月四川固定地震台网和临时地震台站记录到的大量P波到时资料,反演了龙门山断裂带及周边地区的地壳精细三维P波速度模型.结果表明,汶川主震以北和以南地区的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以北地区的龙门山断裂带具有很强地壳... 利用2001年1月至2008年6月四川固定地震台网和临时地震台站记录到的大量P波到时资料,反演了龙门山断裂带及周边地区的地壳精细三维P波速度模型.结果表明,汶川主震以北和以南地区的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以北地区的龙门山断裂带具有很强地壳不均匀性,这与该区发生了大量汶川地震的余震相一致.这些结果有意义地改进了前人对龙门山断裂带仅为不同块体过渡带的认识.汶川主震震源区下方存在有明显低波速异常体,表明流体可能存在于龙门山断裂带内.这些流体可能直接影响汶川大震的形成.本文的成像结果为下地壳流沿龙门山断裂带上浸提供了可靠的地震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不均匀性 龙门山断裂带 汶川地震
下载PDF
长白山火山下方地幔转换带中滞留的俯冲太平洋板块存在空缺吗? 被引量:27
2
作者 雷建设 赵大鹏 +4 位作者 徐义刚 樊祺诚 米琦 杜沫霏 鲁明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22,共10页
针对近年来长白山火山下方地幔转换带中是否存在低波速异常指示的太平洋板块"空缺"而引起的不同科学认识的热烈辩论,本文主要回顾了我国东北地区地幔转换带的体波成像结果。使用相对走时残差的远震体波成像结果显示,长白山火... 针对近年来长白山火山下方地幔转换带中是否存在低波速异常指示的太平洋板块"空缺"而引起的不同科学认识的热烈辩论,本文主要回顾了我国东北地区地幔转换带的体波成像结果。使用相对走时残差的远震体波成像结果显示,长白山火山以西地幔转换带中存在低波速异常指示的太平洋板块"空缺";而使用绝对走时残差的区域成像和全球成像结果,尽管展示出长白山火山以西比以东略低的波速异常,但长白山火山以东至我国东北重力梯度带区域下方的地幔转换带均展示出明显的连续的高波速异常。在接收函数分析时,如果以全球平均值660km而非我国东北地区平均值670km作为基准,来分析660km间断面是抬升还是下沉;以全球平均值250km而非我国东北地区平均值260km作为基准,来分析地幔转换带是增厚还是减薄的话,则可以得到长白山火山以东至我国东北重力梯度带区域660km间断面下沉与地幔转换带增厚的认识。这种与绝对走时残差成像结果展示的地幔转换带为连续的高波速异常结果相一致的结果,说明太平洋板块俯冲前缘已由日本海沟抵达我国东北松辽盆地与大兴安岭交界处。结合高温高压实验、数值模拟与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本文并不支持长白山火山以西的地幔转换带存在低波速异常指示的板块"空缺"和地幔转换带"减薄"的认识。长白山火山的深部起源与太平洋板块深俯冲至我国东北松辽盆地与大兴安岭交界处形成的"大地幔楔"结构动力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火山 深部起源 地震层析成像 接收函数 岩石地球化学
下载PDF
帕米尔及邻区地壳上地幔P波三维速度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34
3
作者 雷建设 周蕙兰 赵大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02-811,T003,共11页
研究了帕米尔及邻区 ( 65°E— 80°E ,30°N— 45°N ,深度 0— 2 1 0km)的P波三维速度结构 .所使用的 5 90 5 4条初至P波到时数据取自ISC的 73个台站对 5 4 0 2个地震的记录报告 ,这些地震和台站都在研究区内 .以水... 研究了帕米尔及邻区 ( 65°E— 80°E ,30°N— 45°N ,深度 0— 2 1 0km)的P波三维速度结构 .所使用的 5 90 5 4条初至P波到时数据取自ISC的 73个台站对 5 4 0 2个地震的记录报告 ,这些地震和台站都在研究区内 .以水平面上 1°× 1°和不等的深度间隔 (随深度在2 0— 90km之间变化 )划分网格并设置初始三维速度模型 ,用近似弯曲快速射线追踪方法计算走时和射线路径 ,用LSQR方法进行反演 .反演结果的分辨率用检验板方法进行了讨论 ,并引入了定量描述还原程度质量的两个参数 .初步结果表明 :( 1 )天山山脉的 1 0km深度处 ,在东部和西部各有一个明显高速区 ,而在 74°E、41°N附近的低速区可能与天山地表大断层在该处被大幅错开相关 .在 75°E附近的天山山脉下 ,波速在 40— 60km深度偏高 ,而在 60—90km深度 (或更深 )又偏低 ,反映了天山下方构造和物性的复杂性 .( 2 )在由帕米尔构造“结”南侧往北直至天山以北的速度纵剖面上 ,显示了印度 -欧亚板块在帕米尔构造“结”地区的强烈碰撞挤压作用 :在抬高地面形成高原的同时 ,也把浅部速度较低的地壳岩石层介质俯冲拖曳到了深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速度结构 地壳 上地幔 P波 帕米尔地区 地震活动
下载PDF
单片机控制的激光标刻机 被引量:5
4
作者 雷建设 黄肇明 +2 位作者 郭振华 李又生 刘斌波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0-143,共4页
给出了用于工业领域的单片机控制的激光标刻机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以及单片机控制系统的硬件与接口程序。
关键词 激光标刻机 单片机 控制系统 计算机控制
下载PDF
中国西南及邻区上地幔P波三维速度结构 被引量:11
5
作者 雷建设 周蕙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6-134,共9页
利用ISC报告以及中国和NEIC基本测震台网报告中的 80 974条P波初至到时资料(地震数为 70 5 3,台站数为 16 5 ,且地震和台站都分布在研究区内 ) ,对中国西南及邻区 (北纬10°~ 36°、东经 70°~ 110°)的深至 4 0 0km... 利用ISC报告以及中国和NEIC基本测震台网报告中的 80 974条P波初至到时资料(地震数为 70 5 3,台站数为 16 5 ,且地震和台站都分布在研究区内 ) ,对中国西南及邻区 (北纬10°~ 36°、东经 70°~ 110°)的深至 4 0 0km的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 ,分辨率达 2°×2° .初步结果表明 :①研究区速度的横向不均匀性 ,虽随深度增加而减弱 ,但至 4 0 0km深度时仍很明显 ;②在北纬 16°和 2 4°的纵剖面上 ,可以看到与印度板块向东和欧亚板块相碰撞挤压相对应的速度结构 ,以及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速度结构的差异 .在东经 90°的纵剖面上 ,与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到欧亚板块 (青藏高原 )之下相对应的速度结构也比较明显 ;③在 90km深度的横剖面上 ,由缅甸的密支那至越南的洞海的低速条带 ,可能与红河断裂带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南 上地幔 三维速度结构 分辨率 P波 横向不均匀性
下载PDF
卫星激光通信中光纤放大器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雷建设 黄肇明 郭振华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78-381,共4页
介绍了卫星激光通信的特点 ,通过计算分析 ,提出了用于卫星激光通信光发射系统的高功率光纤放大器、用于光接收系统的前置光纤放大器的性能参数。给出了高功率光纤放大器和低噪声前置光纤放大器的实验方案。
关键词 激光通信 光纤放大器 卫星通信
下载PDF
双包层光纤放大器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雷建设 黄肇明 +1 位作者 贾潞华 郭振华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2-24,共3页
双包层光纤放大器输出功率高 ,可用于密集波分复用系统、光纤CATV系统以及空间光通信系统中。本文采用分段方法 ,利用光子数平衡原理建立了半数值双包层掺稀土光纤放大器理论模型。利用本模型可以对双包层光纤放大器进行优化设计。
关键词 双包层光纤 光纤放大器 优化设计
下载PDF
海南地幔柱新的成像结果 被引量:3
8
作者 雷建设 赵大鹏 +1 位作者 沈繁銮 李志雄 《国际地震动态》 2008年第11期31-31,共1页
中国大陆有很多火山,如我国东北五大莲池、长白山和西南地区腾冲火山以及最南部的海南火山等。其中前三者均被认为是活火山(刘嘉祺,1999;刘若新,2000),是与太平洋板块和缅甸弧板块的俯冲与脱水密切相关的弧后火山(Zhao et al.... 中国大陆有很多火山,如我国东北五大莲池、长白山和西南地区腾冲火山以及最南部的海南火山等。其中前三者均被认为是活火山(刘嘉祺,1999;刘若新,2000),是与太平洋板块和缅甸弧板块的俯冲与脱水密切相关的弧后火山(Zhao et al.,2004;Lei and Zhao,2005;Huang arid Zhao,2006)。然而,海南火山被认为是一种热点火山(e.g.,Montelli et al.,2006),是一种与夏威夷热点相类似板内热点火山(Lei andZhao,20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 地幔柱 腾冲火山 太平洋板块 成像 中国大陆 西南地区 长白山
下载PDF
浅析中国地区体波走时层析成像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雷建设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471-475,共5页
将中国地区划分为东西两部分详细地讨论了中国地区体波走时层析成像研究现状 .总结了中国地区三维速度结构的一些特征 :地震波速度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 ,甚至在 1 1 0 0km左右深处还保留了这一特点 ,浅部层面地震波速度图像与地表已... 将中国地区划分为东西两部分详细地讨论了中国地区体波走时层析成像研究现状 .总结了中国地区三维速度结构的一些特征 :地震波速度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 ,甚至在 1 1 0 0km左右深处还保留了这一特点 ,浅部层面地震波速度图像与地表已知的地质特征有较好的相关性 ,速度图像与地震活动性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岩石层厚度及地壳厚度的起伏状况等 ;最后分析了目前中国地区体波走时层析成像研究工作的特点并提出了一种可能的发展趋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地震层析成像 体波 走时 地震活动性 岩石
下载PDF
前置掺铒光纤放大器的优化设计
10
作者 雷建设 黄肇明 解文才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15-320,共6页
提出了一种掺铒光纤放大器的计算模型 ,并在模型的指导下进行结构优化和参数优化 ,设计了低噪声系数(N F=3.2~ 3.8d B)、较高增益 (G>40 d B)的前置掺铒光纤放大器 (波长 :15 5 0 nm;输入光功率 :- 30~ - 40d Bm)
关键词 前置掺饵光纤放大器 优化设计 噪声系数 结构优化 参数优化 光纤通信
下载PDF
用门限自回归建模对山西地区地震活动进行预测 被引量:1
11
作者 雷建设 郭星全 韩忠文 《山西地震》 1997年第3期29-32,共4页
利用门限自回归原理对山西地区未来地震活动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山西地区至2000年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的震级为ML5.3,而1997年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为ML4.1。认为,在该区未来几年内发生MS≥6.0地震的可能... 利用门限自回归原理对山西地区未来地震活动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山西地区至2000年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的震级为ML5.3,而1997年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为ML4.1。认为,在该区未来几年内发生MS≥6.0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限自回归模型 地震活动 地震预报
下载PDF
工业激光应用的几点进展
12
作者 雷建设 郭振华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0-61,共2页
关键词 工业激光 应用 激光加工
下载PDF
浅析地震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3
作者 雷建设 兰从欣 郝红元 《华南地震》 1999年第2期85-90,共6页
随着社会及学科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地震知识应用于社会领域, 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地震科学的影响。从地震预报、工程地震、震害预测、震灾评估、地震宣传和地震速报与应急等方面讨论了地震科学对... 随着社会及学科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地震知识应用于社会领域, 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地震科学的影响。从地震预报、工程地震、震害预测、震灾评估、地震宣传和地震速报与应急等方面讨论了地震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 地震科学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 提出应进一步加强地震震源、地球内部结构和地震预报等学科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社会学 地震对策 地震科学 社会发展
下载PDF
从脉动应力讨论台风与地震的遥联性
14
作者 雷建设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7年第3期86-93,共8页
在一维简化地球模型下,推导了台风脉动应力公式和应变公式,计算了台风脉动应力量级,统计了台风与地震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关系,并对两个震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台风产生的脉动对地震有触发作用.
关键词 台风 灾害物理学 遥联性 脉动应力 地震
下载PDF
山西省古交市建筑物震害预测
15
作者 雷建设 郭星全 +1 位作者 仇转 韩忠文 《山西地震》 1999年第1期29-35,共7页
在对古交市建筑物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各类建筑物进行了地震易损性分析,预测了在不同烈度下的各工作单元建筑物的总破坏面积,同时还进行了未来10a的动态预测,得出若遭遇地震时,古交市市区震害最重。
关键词 震灾预测 易损性评价 建筑物 古交市
下载PDF
山西地区未来3年地震强度预测
16
作者 雷建设 郭星全 兰从欣 《高原地震》 1998年第3期37-42,共6页
选取1970年至1997年时间段内发生在山西地区的逐年最大震级,采用门限自回归原理进行建模,经过反复对比,选取最佳模型,预测得知该区未来3年(至2000年)发生强震(Ms>6.0)的可能性不大。
关键词 强震预测 门限回归 模型 山西地区
下载PDF
古交市重要建筑物的震害预测
17
作者 雷建设 仇转 郭星全 《高原地震》 1997年第3期22-26,共5页
利用结构层间延伸率判定砖结构房屋破坏程度的震害预测方法,对古交市内8座重要建筑进行了震害预测。结果表明,古交市重要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设施。
关键词 重要建筑 震害预测 古交市
下载PDF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_s6.5级地震序列重定位与震源机制研究 被引量:108
18
作者 张广伟 雷建设 +1 位作者 梁姗姗 孙长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018-3027,共10页
本研究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14年8月3日至7日期间鲁甸Ms6.5级主震及647个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得到471个重定位结果.结果显示,主震的震源深度为13.3 km,与破裂过程显示的初始破裂深度较为接近,余震序列呈现出近东西向-北西向的不对称共... 本研究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14年8月3日至7日期间鲁甸Ms6.5级主震及647个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得到471个重定位结果.结果显示,主震的震源深度为13.3 km,与破裂过程显示的初始破裂深度较为接近,余震序列呈现出近东西向-北西向的不对称共轭状分布。近东西向长约17 km,而北西向长约22 km,小震优势分布深度为10 km以上,且由主震处沿共轭断层分别向东南向和近东西向逐渐往10 km深度以上的浅部迁移.小震分布还展示出发震断层高倾角分布,且与昭通-鲁甸断裂分支断裂包谷垴一小河断裂活动相关.由于主震破裂的质心深度可为深入认识本次地震灾害严重提供重要证据,为此我们采用gCAP(generalized 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包括主震在内共5个4.0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主震质心深度仅约5.0 km,与已有破裂过程显示的较大滑移量处于2-8 km之间的深度一致.本次主震错断了互为共轭的两条断裂,这种共轭破裂模式与矩心深度较浅,可能为本次地震致灾严重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地震 余震序列 双差定位 震源机制 共轭破裂
下载PDF
2017年四川九寨沟M_S7.0强震的余震重定位及主震震源机制反演 被引量:45
19
作者 梁姗姗 雷建设 +4 位作者 徐志国 徐锡伟 邹立晔 刘敬光 陈宏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163-2175,共13页
本文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17年8月8日至10月31日期间四川九寨沟MS7.0主震及5200个余震序列进行相对定位,得到4036个重定位地震事件.采用中国区域地震台网观测到的宽频带垂直分向波形数据和W震相反演方法,得到了主震震源机制解.重定位结果... 本文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17年8月8日至10月31日期间四川九寨沟MS7.0主震及5200个余震序列进行相对定位,得到4036个重定位地震事件.采用中国区域地震台网观测到的宽频带垂直分向波形数据和W震相反演方法,得到了主震震源机制解.重定位结果显示,余震序列分别沿NNW和SSE两个方向扩展,展布长度约58km,且这些余震主要集中在22km深度之上.余震分布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分区特性,即在主震NNW方向约5km处存在明显的西北和东南两区余震活动分界线;西北区的余震由深至浅具有较好连续性,而东南区却在约10km深度处存在不连续性.余震分布的这种分区特征,说明九寨沟地震震源区的地壳结构存在强烈的不均匀性.余震分布与主震破裂特征的一致性,证实了我们定位结果的可靠性.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展示出节面Ⅰ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246°/83.7°/-177°,而节面Ⅱ的走向/倾角/滑动角为155.7°/87.1°/-6.3°,最佳质心深度为15.5km,矩震级MW为6.5.根据余震分布较为垂直和主震震源机制解两节面的倾角均在80°以上,并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结果,推测此次九寨沟地震为与节面II参数相近的一次高角度的左旋走滑型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余震序列 双差定位 W震相 震源机制
下载PDF
天山造山带Pn波速度与各向异性成像
20
作者 雷建设 周智刚 《国际地震动态》 2015年第9期36-36,共1页
天山造山带位于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我国境内,距离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间碰撞带约2000 km,在东西方向上绵延近2500 km,是世界上最典型的陆内造山带之一,是研究陆内造山带形成机理的理想场所。前人利用对天山造山带的速度... 天山造山带位于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我国境内,距离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间碰撞带约2000 km,在东西方向上绵延近2500 km,是世界上最典型的陆内造山带之一,是研究陆内造山带形成机理的理想场所。前人利用对天山造山带的速度结构做过大量的研究,包括利用Pn波对中天山和东天山地区上地幔顶部速度与各向异性成像研究,以及使用三维体波速度成像技术对天山地区的地壳与地幔速度结构进行探讨,大量背景噪声成像方面的工作在天山地区也得到了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N波速度 天山造山带 成像技术 各向异性 东天山地区 陆内造山带 上地幔顶部 吉尔吉斯斯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