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0T MRI辅助诊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微腺瘤1例
1
作者 岳志领 范晓媛 +5 位作者 刘泽宇 韩华璐 陈硕 杨于昕 有慧 冯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3-704,共2页
患者,女,44岁,发现“面部变圆”4年,近2年体质量增加16 kg;既往体健。查体:满月脸,皮肤菲薄,向心性肥胖,双侧锁骨上脂肪垫,水牛背,腹部紫纹,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血皮质醇昼夜节律消失,24 h尿游离皮质醇691.1μg/dl,促肾... 患者,女,44岁,发现“面部变圆”4年,近2年体质量增加16 kg;既往体健。查体:满月脸,皮肤菲薄,向心性肥胖,双侧锁骨上脂肪垫,水牛背,腹部紫纹,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血皮质醇昼夜节律消失,24 h尿游离皮质醇691.1μg/d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48.0 p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腺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5.0T全脑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MRI参数优化
2
作者 李冬雪 范晓媛 +5 位作者 韩华璐 陈硕 孙伟 有慧 李明利 冯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3-647,共5页
目的探讨5.0T全脑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pCASL)MRI参数优化。方法前瞻性招募9名健康成人,利用5.0T MR仪行单延迟pCASL扫描,设置3组标记梯度:A组,平均梯度(G_(avg))=1 mT/m,最大梯度(G_(max))与G_(avg)比值(G_(ratio))=10;B组,G_(avg)=0.6 ... 目的探讨5.0T全脑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pCASL)MRI参数优化。方法前瞻性招募9名健康成人,利用5.0T MR仪行单延迟pCASL扫描,设置3组标记梯度:A组,平均梯度(G_(avg))=1 mT/m,最大梯度(G_(max))与G_(avg)比值(G_(ratio))=10;B组,G_(avg)=0.6 mT/m,G_(ratio)=10;C组,G_(avg)=0.3 mT/m,G_(ratio)=9。比较3组标记效率及脑血流量(CBF);筛选最佳标记梯度组。结果标记血流平均速度为40 cm/s、B1+降低和B0偏移频率较大时,C组梯度场容纳度优于A、B组。C组梯度场下,标记动脉B1水平为54.19%~75.36%、平均64.71%;该组标记效率均≥85%平均B1水平(64.71%)下标记效率均≥90%。C组梯度场下pCASL采集的全脑灰质和几乎所有脑区的CBF明显高于A、B组(P均<0.05)。结论低G_(avg)及低G_(max)为5.0T全脑pCASL MRI最佳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自旋标记 磁共振成像 图像质量 前瞻性研究
下载PDF
颅内外动脉并存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柳洋 韩华璐 +1 位作者 赵锡海 王苇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10期1103-1108,共6页
颅内动脉和颅外颈动脉并存粥样硬化斑块(简称并存斑块)在亚洲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其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风险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早期识别并存斑块对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应用于并存斑块的影像学诊断方... 颅内动脉和颅外颈动脉并存粥样硬化斑块(简称并存斑块)在亚洲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其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风险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早期识别并存斑块对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应用于并存斑块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有多种,其中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将主要针对并存斑块的影像学研究进展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存粥样硬化斑块 磁共振成像 血管壁成像
下载PDF
青年与中老年患者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影像学特点比较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杨丹丹 韩永军 +5 位作者 李东野 乔会昱 韩华璐 沈睿 宁梓涵 赵锡海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5期475-481,共7页
目的基于DWI影像对比青年和中老年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i schemi c stroke,I S)患者病变分布特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伴有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的IS患者颅脑DWI上IS病变的影像学数据。基于DWI上梗死灶分布特征,将病... 目的基于DWI影像对比青年和中老年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i schemi c stroke,I S)患者病变分布特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伴有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的IS患者颅脑DWI上IS病变的影像学数据。基于DWI上梗死灶分布特征,将病变分为单发、单区域多发和多区域多发IS病变,同时评估累及前后循环的情况。患者分为青年组(18~50岁)和中老年组(51~80岁)。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灶数目及位置分布特征差异。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组与IS病变分布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46例患者,其中青年组69例(47.3%),平均年龄40.5±8.4岁,男性54例(78.3%);中老年组77例(52.7%),平均年龄62.4±7.1岁,男性42例(54.5%)。两组在病灶数目及分布特征上有差异(P=0.033),青年患者主要表现为多区域多发病变(50.7%),中老年患者主要表现为单区域多发病变(37.7%)。单因素l ogi sti c回归分析显示,青年组相比于中老年组更易发生多区域多发I S病变(OR 2.72,95%CI 1.17~6.29,P=0.020),校正临床混杂因素(高血压史、降压药及他汀的使用情况)和颅内动脉狭窄率后,两组多区域多发IS病变发生率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OR 2.73,95%CI 1.04~7.12,P=0.041)。在前、后循环病变分布特征上,两组未见明显差异,青年和中老年组均以单纯前循环病变为主(69.6%vs 75.3%),且单纯前循环病变以皮层下分布为主(56.2%vs 55.2%);在单纯后循环病变,两组均最常见脑干受累(81.2%vs 89.5%)。结论对于伴有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的IS患者,青年患者较中老年患者更容易发生多区域多发性梗死。两组人群均最常见单纯前循环供血域受累,且以皮层下分布为主;在单纯后循环病变,以脑干受累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青年卒中 弥散加权成像 影像分布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