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思与重构:高校数字思政教育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韩承敏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9-93,109,共6页
面对“流量一代”的当代大学生,高校思政教育从内容到手段都显滞后,整体缺乏现代感,现代技术的进步正潜在倒逼着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大数据视域下,需要增强思政工作者的技术敏感性,树立思政工作战略新思维,促进传统教育与现代技术相融合... 面对“流量一代”的当代大学生,高校思政教育从内容到手段都显滞后,整体缺乏现代感,现代技术的进步正潜在倒逼着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大数据视域下,需要增强思政工作者的技术敏感性,树立思政工作战略新思维,促进传统教育与现代技术相融合,挖掘科学价值背后的社会价值和教育资源,研究开发以数字技术呈现党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最新成果,以网络空间培植和传播意识形态新型产品,开启数字化思政教育新范式,有利于改革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学习模式、课堂方式和评价体系,使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思政 数字技术 学习模式 课堂方式 评价体系
下载PDF
国外公共行政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7
2
作者 韩承敏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8-146,共9页
本文在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分析公共行政改革和创新过程及其问题。实现公共行政创新目标和公共利益最大化,关键是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公民有序参与三者协调发展,其中值得深入探索的有四个问题:政府可持续绩效文... 本文在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分析公共行政改革和创新过程及其问题。实现公共行政创新目标和公共利益最大化,关键是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公民有序参与三者协调发展,其中值得深入探索的有四个问题:政府可持续绩效文化体系建构、适度竞争机制下的公共服务市场化进程、公共行政的自律机制和他律机制互补模式以及公共行政中的公共管理者的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行政创新 理念 实践
下载PDF
地域文化与校园精神 被引量:9
3
作者 韩承敏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1999年第2期48-50,共3页
地域文化与校园精神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协调发展。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素以文化殿堂著称,但它根植于地域土壤中,从其建立、建设发展无不打上了地域文化之烙印,是在地域文化熏陶下成长的。
关键词 地域文化 校园精神 高校校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高校教育 校园文化整合 地域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价值认同 历史变迁
下载PDF
改革开放40年劳模文化变迁的历史逻辑 被引量:7
4
作者 韩承敏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5-17,共3页
中国特色劳模文化是劳模群体长期实践与创新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劳动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的总和。改革开放40年,劳动内涵在变化,劳模评选标准在变化,但不变的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 中国特色劳模文化是劳模群体长期实践与创新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劳动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的总和。改革开放40年,劳动内涵在变化,劳模评选标准在变化,但不变的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这成为劳模文化的核心。本文从改革开放萌芽时期、发展时期、深入时期和新时代四个阶段研究劳模文化变迁的历史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40年 劳模文化变迁 历史逻辑
下载PDF
青年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韩承敏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6-67,共2页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希望,是社会发展的栋梁。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情况,阐述了大学生"责任发展"的新思路:从观念上看,需要从"以社会为本"的教育形式转向"以人为本"、从政治教育转向伦理...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希望,是社会发展的栋梁。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情况,阐述了大学生"责任发展"的新思路:从观念上看,需要从"以社会为本"的教育形式转向"以人为本"、从政治教育转向伦理修养培养、从外在教育转向个体意识觉醒引导;从教育理念上,要重视培养"不假思索、条件反射式"的责任习惯,培养负责任的成长理念并贯穿在职业生涯引导中;从人才培养上,要使大学生成为有法制观念的人、有正义观念的人、有道德观念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责任教育 责任发展
下载PDF
“专业+思政”双主体融入教改的探索与启示 被引量:7
6
作者 韩承敏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20年第1期5-8,共4页
苏州市职业大学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提出了“专业+思政”的双向融入理念,即通过双主体团队的项目化为抓手,构建“大思政”的格局体系,保证“三育人”目标的实现。所谓“双主体”,就是“思政课程”教师主体和“... 苏州市职业大学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提出了“专业+思政”的双向融入理念,即通过双主体团队的项目化为抓手,构建“大思政”的格局体系,保证“三育人”目标的实现。所谓“双主体”,就是“思政课程”教师主体和“课程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主体。 “双主体”的互动融合,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优势激发出来,使专业资源与思政元素融合叠加,协同转化为育人资源,既体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又彰显合体后“有趣的思想”,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促进教育主体、教学空间、思维模式和教学效果的变化,推动立体化育人向纵深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 “专业+思政” 双主体 教学改革
下载PDF
道德楷模:生活世界里的向善力量——兼谈青年大学生道德教育 被引量:3
7
作者 韩承敏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43-44,共2页
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建设成为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风向标。道德楷模,一支具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群众队伍是国家道德进步的标识和形象,具有先进性、群众性、公认性和真实性,在社会发展中起着独特的榜样、示范作用,是社会发展中最直接的教育力量... 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建设成为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风向标。道德楷模,一支具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群众队伍是国家道德进步的标识和形象,具有先进性、群众性、公认性和真实性,在社会发展中起着独特的榜样、示范作用,是社会发展中最直接的教育力量。中国的道德建设处于在困境中"爬坡",从传统与现代角度看,正在从虚走向实;从经济与伦理角度看,正在从GDP走向未来;从公与私角度看,正在从"小家"视角走向世界。文章充分阐释了道德共同体视阈中道德楷模的作用,社会面临的道德困境和前景,从而分析对处于时代先进文化前沿,而生活阅历不深,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形,会面临艰难的道德选择的青年大学生群体,道德楷模作为一种向善的力量,能帮助他们更好的实施道德教化和内化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楷模 青年大学生 道德教育
下载PDF
劳模精神对青年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韩承敏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83-84,共2页
劳动模范是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政府授予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最高荣誉称号。劳模群体以榜样塑造的形式,将不同时代抽象的价值要求具体化,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形象化人格化,激发全社会的心灵震撼,帮助人们树立正确劳动意识。本文从3... 劳动模范是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政府授予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最高荣誉称号。劳模群体以榜样塑造的形式,将不同时代抽象的价值要求具体化,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形象化人格化,激发全社会的心灵震撼,帮助人们树立正确劳动意识。本文从30年代中国第一代劳模的诞生开始,研究了劳模作为榜样的意义、不同时代劳模对青年成长的影响作用,简要分析了多元社会发展中,劳模对青年成长影响力减弱的原因。提出大力弘扬新时期劳模精神,引领青年健康成长;大力培养新时期知识劳模,引领青年创新实践;大力拓展多元宣传平台,引领青年榜样认知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模精神 青年 影响
下载PDF
区域经济发展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韩承敏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14年第4期46-49,共4页
苏州市作为长三角区域的一个重要城市,如何正确把握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位势,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再上新台阶面临新挑战.通过分析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中相关城市产业结构趋势,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需要... 苏州市作为长三角区域的一个重要城市,如何正确把握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位势,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再上新台阶面临新挑战.通过分析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中相关城市产业结构趋势,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需要加速培养一大批高技能人才,以满足产业优化升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从经济快速发展中高技能人才隐性人力资本再认识出发,结合苏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历程,剖析高技能人才匮乏原因,并从宏观、微观层面初步探索高技能人才开发的公共政策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高技能人才 苏州市
下载PDF
城市伦理视野中的市民公德建设 被引量:1
10
作者 韩承敏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6-79,共4页
城市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城市伦理是站在城市的伦理纬度,来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在城市生活、城市发展、城市管理中所遇到的社会道德问题。城市居民的公德意识和道德水平是处理公共领域事务的重要因素,市民公德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的... 城市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城市伦理是站在城市的伦理纬度,来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在城市生活、城市发展、城市管理中所遇到的社会道德问题。城市居民的公德意识和道德水平是处理公共领域事务的重要因素,市民公德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城市现代公共领域、有利于城市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有利于城市市民个体与城市共同体良性互动,有利于城市文化底蕴充分发挥作用,使城市独具特色。城市伦理视野中市民公德建设的五个途径是:提炼城市公共主流伦理、加强城市道德立法、突显城市器物与精神情境、优化城市舆论教育手段、使社区成为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开展的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伦理 特征 市民公德 途径 城市发展 城市管理
下载PDF
公民有序参与简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韩承敏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6-128,共3页
在当代,公共治理主体由政府变成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公民参与的多元治理模式。公民民主意识正在觉醒,政府与公民关系开始悄然重构,传统行政文化的官本位倾向遏制了公民参与热情;公共空间不畅,政府公信力不强,法治引领缺位,制度化程序的缺... 在当代,公共治理主体由政府变成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公民参与的多元治理模式。公民民主意识正在觉醒,政府与公民关系开始悄然重构,传统行政文化的官本位倾向遏制了公民参与热情;公共空间不畅,政府公信力不强,法治引领缺位,制度化程序的缺失,导致了参与无序。实现公民有序参与的路径探索有五个方面:实现政府职能根本转变,建设公正社会;建立健全合理的参与制度保障体系;保证参与的合法性、程序性、可操作性;培养提升公民参与管理意识,公民角色地位得到厘清;引导公民的公共理性参与,保证社会管理的有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参与 公共事务管理 理论 实践
下载PDF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被引量:3
12
作者 韩承敏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07年第4期93-95,共3页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应市场需求而产生的新课程,由于课程前沿性、实践性很强,涉及学科领域较多,所以,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教学形式,用创造性思维认识和处理教学。试图从人的心理成长规律出...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应市场需求而产生的新课程,由于课程前沿性、实践性很强,涉及学科领域较多,所以,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教学形式,用创造性思维认识和处理教学。试图从人的心理成长规律出发,根据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四层次理论,探讨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理想模式,提出在人力资源课程教学改革中需要认真处理学科交叉关系、理论与实践关系、真实与虚拟关系三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理想模式 问题
下载PDF
道德楷模对青年成长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韩承敏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2-95,共4页
道德楷模作为一种道德精神的引领,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风貌的共识,中国共产党在挖掘道德楷模事迹,引领时代精神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具有优良传统。道德楷模的事迹诞生于生活实践,成为一种道德风向标,是指导青... 道德楷模作为一种道德精神的引领,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风貌的共识,中国共产党在挖掘道德楷模事迹,引领时代精神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具有优良传统。道德楷模的事迹诞生于生活实践,成为一种道德风向标,是指导青年成长的精神支撑,具有伟大的精神力量作用。需要关注道德楷模的真实性、时代性、典型性、权威性和感染性特点,以更好地发挥道德楷模对青年群体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楷模 青年 引领
下载PDF
生活方式与营销观念 被引量:1
14
作者 韩承敏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35-38,共4页
20世纪3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不断增长,迫使人类深入地审视市场,在悄无声息中促进了市场营销观念的发展、完善和更新。人们将经营方式由生产型转变为营销型,致使一代一代产品走出国门打入国际市场。现代市场营销指出“生产卖出去... 20世纪3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不断增长,迫使人类深入地审视市场,在悄无声息中促进了市场营销观念的发展、完善和更新。人们将经营方式由生产型转变为营销型,致使一代一代产品走出国门打入国际市场。现代市场营销指出“生产卖出去的产品,而不是销售可以生产的产品”,书单一的推销、促销手段发展为对整体营销程序的研究,以商品交换中消费者需求的满足为最终目的。由此,商品作为生活方式的载体赋予了新的价值和涵义。人们认识到在生活方式中蕴涵着本国至世界市场对商品的需求,对生活方式的研究势在必行。中国,是正在开发、开放的大市场,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销观念与生活方式的结合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生活方式中探究新营销观,在营销中传播生活方式,将是中国拓展本国市场、。走向世界市场的营销思维上的一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方式 营销观念 市场 中国 消费
下载PDF
论跨国公司管理中的伦理力建设 被引量:1
15
作者 韩承敏 《华东经济管理》 2004年第2期159-162,共4页
经济全球化使全球活动跨越了地域的界限,以利益和最终绩效为终点,促进了接受各种不同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和教育辐射的个体互动和沟通,也产生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新型组织关系。在跨国公司管理中整合出符合自身成长的、竞争对手... 经济全球化使全球活动跨越了地域的界限,以利益和最终绩效为终点,促进了接受各种不同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和教育辐射的个体互动和沟通,也产生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新型组织关系。在跨国公司管理中整合出符合自身成长的、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伦理力十分重要,这有利于提高内部凝聚力,树立外部形象,寻找到有特色的竞争优势。文章试图以西安杨森为例,就跨国公司管理中伦理力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公司 中国 伦理力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企业精神 合资经营 伦理道德 员工素质
下载PDF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以苏州市相城区元和街道社区社会管理创新为视点 被引量:1
16
作者 韩承敏 戈晓文 王艳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64-67,共4页
伴随着快速的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人们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生活转向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从农民变成了市民。这种悄然的发展变化不仅寄托着人们的梦想和期望,更标志着社会组织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与传统的告别,接受一种... 伴随着快速的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人们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生活转向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从农民变成了市民。这种悄然的发展变化不仅寄托着人们的梦想和期望,更标志着社会组织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与传统的告别,接受一种全新的社会运作模式。社区作为现代社会市民踏出家门的第一站,成为社会最复杂的细胞群,而街道社区的社会管理已成为维稳的新视点。文章基于社会的结构性变化,结合实际进行调研,探索构建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相衔接的新机制,以创新社会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社区 社会管理创新
下载PDF
载体建设与课程设计:融媒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关键 被引量:3
17
作者 韩承敏 《高教学刊》 2020年第29期39-42,共4页
作为一种新型传播手段的融媒重塑了传播格局,对大学生文化思想道德产生深层次影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重大挑战。牢牢把握融媒时代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形成新视野新思维新方法,成为当今时代的一项重要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一种新型传播手段的融媒重塑了传播格局,对大学生文化思想道德产生深层次影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重大挑战。牢牢把握融媒时代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形成新视野新思维新方法,成为当今时代的一项重要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提档升级重在创新学习载体,持续推动理论学习;创新宣传载体,积极探索思政工作吸引力;创新文化载体,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创新活动载体,推动隐性与显性教育融合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再造设计,重在拓展视野,激发多元资源参与课程;活化课堂,激发课堂教学活力;展示教师,激励参与教改积极性;尊重学生,提升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共同成长,激发师生参与“教与学”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体 课程 融媒 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PDF
邓小平人才观与中国人才资源开发实践 被引量:1
18
作者 韩承敏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67-69,共3页
本文在深入分析邓小平人才观的基础上,总结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才资源开发的成功实践经验,提出了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邓小平人才观 实践 思考
下载PDF
论和谐城市与市民公德 被引量:1
19
作者 韩承敏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81-84,共4页
和谐城市应当是具有民主法治意识、公平正义意识、诚信友爱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安定有序并充满活力的。但目前中国城市中的公共生活领域与私人领域正在分离中,对公共性、公共生活领域与公德概念是模糊的,和谐城市的建设需要健康的... 和谐城市应当是具有民主法治意识、公平正义意识、诚信友爱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安定有序并充满活力的。但目前中国城市中的公共生活领域与私人领域正在分离中,对公共性、公共生活领域与公德概念是模糊的,和谐城市的建设需要健康的公共空间,同时更需要有社会公德的引领,形成道德共契,由此,市民公德建设成为构建和谐城市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城市 内涵 公共生活领域 市民公德
下载PDF
劳模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韩承敏 《领导科学论坛》 2018年第13期48-51,共4页
劳模是国家对劳动者劳动价值的肯定。一部劳模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崛起的奋斗史、振兴史和发展史。文章从劳模评选表彰必要性出发,研究劳模精神对全社会产生的强有力的、持久的政治影响力、经济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文化影响力和道德影响... 劳模是国家对劳动者劳动价值的肯定。一部劳模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崛起的奋斗史、振兴史和发展史。文章从劳模评选表彰必要性出发,研究劳模精神对全社会产生的强有力的、持久的政治影响力、经济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文化影响力和道德影响力;从传播"四要素"和劳模政治影响力的实现途径,研究我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长期历史实践中,创建的一套独具特色的政治传播体系;着重从符号价值视角研究新的劳动观念不断被重塑的"四个阶段"和新的技术进步指标不断被刷新的"三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模 劳模精神 当代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