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东部典型内源和外源性静态水体N_(2)O排放与生态系统呼吸的关系初探
1
作者 李春旺 王华 +4 位作者 淦冲 赵学梅 张声权 颜晓元 夏永秋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1-409,共9页
内陆水体是大气中N_(2)O的重要排放源,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为了探讨水生生态系统中水体N_(2)O排放通量与生态系统呼吸的响应关系,本研究以我国东部典型外源性和内源性静态水体为研究对象,在2022年4月29日-5月4日对10个表层水体N_(2)O排... 内陆水体是大气中N_(2)O的重要排放源,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为了探讨水生生态系统中水体N_(2)O排放通量与生态系统呼吸的响应关系,本研究以我国东部典型外源性和内源性静态水体为研究对象,在2022年4月29日-5月4日对10个表层水体N_(2)O排放通量和生态系统呼吸指标进行测定,结合贝叶斯方法初步探讨了水体N_(2)O排放通量和生态系统呼吸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外源性水体N_(2)O排放通量和生态系统呼吸均显著高于内源性水体(P<0.05),水体N_(2)O排放通量与CO_(2)排放通量和BOD5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通过贝叶斯方法构建了水体N_(2)O排放通量与生态系统呼吸(CO_(2)和BOD_(5))之间的数学模型,可解释水体N_(2)O排放通量变异性的61%~71%,并且明确了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此外,本研究进一步区分了内源性水体与外源性水体N_(2)O排放通量和生态系统呼吸的关系,在内源性水体中,N_(2)O的产生受碳源限制的影响大于氮源限制,而在外源性水体中N_(2)O排放通量与CO_(2)排放通量的耦合关系大于内源性水体。研究表明,生态系统呼吸与水体N_(2)O排放通量间有很强的响应关系,本研究为区域水体N_(2)O排放通量估算方法和生态系统呼吸耦合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叶斯方法 N_(2)O排放通量 生态系统呼吸 内源性水体 外源性水体
下载PDF
开展健康耕地建设行动 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2
作者 张佳宝 孙波 +2 位作者 骆永明 颜晓元 沈仁芳 《中国农村科技》 2023年第1期21-22,共2页
耕地数量、质量和健康是支撑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基石。目前,我国耕地建设以“保数量”和“提质量”为主,要全面实现二十大提出的保障粮食安全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必须全面管理耕地的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和... 耕地数量、质量和健康是支撑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基石。目前,我国耕地建设以“保数量”和“提质量”为主,要全面实现二十大提出的保障粮食安全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必须全面管理耕地的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开展健康耕地建设。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夯实保障粮食安全的耕地基础,推进绿色发展,建议将现行的耕地质量提升行动上升为健康耕地建设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耕地数量 农产品质量安全 生态环境安全 生态服务功能 环境质量 绿色低碳发展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中国粮食生产的温室气体减排策略以及碳中和实现路径 被引量:10
3
作者 夏龙龙 遆超普 +3 位作者 朱春梧 张广斌 魏志军 颜晓元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77-1288,共12页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和温室气体排放国,我国承诺力争到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国家“双碳”目标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减排挑战,因为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14%。粮食生产是农业源非CO_(2)温室...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和温室气体排放国,我国承诺力争到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国家“双碳”目标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减排挑战,因为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14%。粮食生产是农业源非CO_(2)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归因于过量灌溉和施肥引起的稻田甲烷(CH_(4))和土壤氧化亚氮(N_(2)O)排放。在碳达峰后,粮食生产温室气体的排放占比和减排重要性将越来越大。我国粮食生产究竟能否实现碳中和,以及如何实现碳中和仍不明确。本文综述了我国粮食生产碳排放的源汇效应和时空特征,总结了稻田CH_(4)和土壤N_(2)O减排以及农田土壤固碳的有效措施,解析了固碳减排之间的“此消彼长”效应和应对策略,明确了粮食生产实现碳中和的潜在路径,并对未来固碳减排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温室气体 碳中和 减排策略
下载PDF
土壤供保氮能力决定稻田氮肥增产效果和利用率 被引量:6
4
作者 杨秉庚 蔡思源 +5 位作者 刘宇娟 徐灵颖 汪玉 彭显龙 赵旭 颜晓元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2-223,共12页
黑龙江五常和江苏常熟分属我国东北和华东单季稻区优质粳米的代表性产地,但五常维持水稻高产所需氮肥投入量通常远低于常熟而其增产效果优于常熟。由于两地水热条件、作物品种、农田管理和土壤类型均不同,究竟是何原因导致这种区域差异... 黑龙江五常和江苏常熟分属我国东北和华东单季稻区优质粳米的代表性产地,但五常维持水稻高产所需氮肥投入量通常远低于常熟而其增产效果优于常熟。由于两地水热条件、作物品种、农田管理和土壤类型均不同,究竟是何原因导致这种区域差异尚不清楚。为探究土壤因素的影响,在两地稻田分别取黑土型水稻土(BS)和乌栅土(WS),设不施氮(CK)、低氮和高氮(N 150和300 kg·hm^(–2)标记尿素)处理,开展盆栽试验,比较水稻产量、氮肥利用及总损失的土壤差异,并结合室内淹水矿化培养试验,研究两种水稻土氮素矿化特征。结果发现:在相同气候和水稻品种及管理条件下进行的盆栽试验中,各处理水稻产量、氮肥增产效果及地上氮素吸收累积量BS均优于WS,差值法氮肥利用率BS较WS高出20.0~28.7个百分点,然而15 N示踪法氮肥利用率BS却仅较WS高5.56~8.01个百分点。尽管施氮后水稻吸收土壤氮均增加,但BS土壤来源氮增量较WS高95.0%~215%。根据CK和相应施氮处理水稻地上部土壤来源氮差值可计算土壤氮素表观激发量在BS为173~354 mg·pot^(-1),在WS仅为88~113 mg·pot^(-1),与淹水培养试验中施氮后BS土壤矿化氮累积量高出WS 0.95倍~2.49倍相一致。说明施氮对BS土壤供氮量增加有更大促进作用。盆栽试验中BS土壤上15 N肥料总损失也随施氮量增加低于WS。综上,氮肥对BS土壤激发效应强,可提供更多矿化氮和损失较低是其维持较高氮肥利用率和高产的主要原因;而氮肥对WS土壤激发效应低,且肥料氮土壤保持能力较弱,因此,水稻生长对高量氮肥投入的依赖性更高。土壤是影响稻田氮肥增产效果和氮肥利用率差异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学利用效率 氮肥利用率 15 N示踪 激发效应 矿化氮
下载PDF
自然水体中悬浮物对反硝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张鹂 夏永秋 +2 位作者 刘雪梅 颜晓元 胡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2-42,共11页
悬浮物在自然水体(池塘、河流、湖泊等)中普遍存在,相较于上覆水,是微生物更为倾向的附着载体。相较于沉积物,更易获取硝酸盐,是水体反硝化发生的热点微区。悬浮物在水体中经历一系列碰撞、絮凝、溶解、离子交换、吸附解吸等物理化学过... 悬浮物在自然水体(池塘、河流、湖泊等)中普遍存在,相较于上覆水,是微生物更为倾向的附着载体。相较于沉积物,更易获取硝酸盐,是水体反硝化发生的热点微区。悬浮物在水体中经历一系列碰撞、絮凝、溶解、离子交换、吸附解吸等物理化学过程,从而会引起颗粒物粒径、营养盐浓度等发生变化;悬浮物的沉降和再悬浮过程也会引起上覆水和沉积物之间的物质交换,并在好氧缺氧过渡过程中对氮转化造成影响,从而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水体反硝化速率。本文概括了国内外关于悬浮物影响水体反硝化的研究进展和热点,总结了不同浓度、粒径、组成和种类的悬浮物对反硝化作用的影响,从溶解氧、功能微生物、无机氮、有机碳等环境因素重点归纳了悬浮物影响反硝化的过程,比较和分析了悬浮物反硝化的测定方法。结合当前悬浮物反硝化研究现状,建议未来可以从新兴污染物悬浮物、机理模型、测定方法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物 反硝化 影响因素 机理 测定方法
下载PDF
气体扩散系数法估算水体反硝化速率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晓寒 严星 +1 位作者 夏永秋 颜晓元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09-1115,共7页
近年来基于经验系数或者机理过程的气体扩散系数法逐渐被应用于水体反硝化速率的估算,为了探究该方法的可靠性、适用性和不确定性,本研究在不同硝态氮浓度(0、1、2、4、6 mg·L^(-1),以N计)静态水体条件下比较了密闭培养法和气体扩... 近年来基于经验系数或者机理过程的气体扩散系数法逐渐被应用于水体反硝化速率的估算,为了探究该方法的可靠性、适用性和不确定性,本研究在不同硝态氮浓度(0、1、2、4、6 mg·L^(-1),以N计)静态水体条件下比较了密闭培养法和气体扩散系数法。结果表明:BO04、CL07和Xia213种气体扩散系数模型估算的反硝化速率与水体硝态氮浓度的关系均符合米氏方程(R2=0.9946,P<0.01)。3种扩散系数法与密闭培养法测定的水体反硝化速率之间均有显著的线性关系(R2=0.7767,P<0.05),但斜率各不相同,其中CL07和Xia21模型的估算结果均与密闭培养法的测定结果较为接近,斜率分别为1.22和0.59。进一步应用蒙特卡洛分析法对CL07模型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发现,风速、流速和水温是模型最为敏感的3个因子,其无偏百分比差异分别为12.13%、9.49%和9.42%。研究表明,气体扩散系数法可以较准确地估算水体反硝化速率,为大尺度原位开展水体反硝化估算和氮素循环提供方法基础,但是需要根据实地环境条件选择和标定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速率 气体扩散系数法 密闭培养法 米氏方程 敏感性分析
下载PDF
不同区域旱地土壤氨挥发过程同位素δ^(15)N变化规律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淼 遆超普 +5 位作者 彭凌云 陶莉敏 白潇 李承霖 孟磊 颜晓元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05-715,共11页
大气氨(NH_(3))是PM_(2.5)形成的重要前体物,明确和量化农田等排放源对大气NH_(3)的贡献,是大气污染治理的基础。农田NH3挥发是大气NH3的重要来源之一,氮同位素自然丰度(δ^(15)N)特征可以用来定量溯源大气NH3的来源,但目前对于农田土壤... 大气氨(NH_(3))是PM_(2.5)形成的重要前体物,明确和量化农田等排放源对大气NH_(3)的贡献,是大气污染治理的基础。农田NH3挥发是大气NH3的重要来源之一,氮同位素自然丰度(δ^(15)N)特征可以用来定量溯源大气NH3的来源,但目前对于农田土壤NH3挥发全过程δ^(15)N值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比较缺乏,且农田土壤NH_(3)挥发受土壤性质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会直接或间接影响NH3挥发的δ^(15)N值,进而影响溯源结果。旱地土壤NH3挥发在我国农田NH3挥发中占主导地位,选取我国4个不同区域旱地土壤(辽宁北票、河南新乡、河北唐山、西藏林芝),添加尿素后在受控条件下采用海绵吸收法开展为期15 d的室内培养试验,通过化学转化法测定不同区域土壤NH3挥发全过程δ^(15)N值并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辽宁北票、河南新乡、河北唐山、西藏林芝的土壤NH_(3)挥发过程δ^(15)N值变化范围分别为–26.14‰~–5.57‰、–31.92‰~–26.31‰、–24.41‰~–3.11‰、–29.17‰~–2.20‰,均值分别为–21.74‰±1.89‰、–29.31‰±1.72‰、–19.82‰±2.04‰、–23.25‰±2.16‰。不同区域旱地土壤NH3挥发过程δ^(15)N值的特征存在差异,新乡土壤的δ^(15)N-NH3值持续升高,而北票、唐山和林芝土壤的δ^(15)N-NH3值出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综上所述,土壤性质、NH3挥发速率是影响NH3挥发δ^(15)N值的主要因素,其中土壤pH、NH3挥发速率和累积损失量与δ^(15)N-NH_(3)值显著负相关;此外,同位素分馏效应对δ^(15)N-NH_(3)值也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大气NH3的定量溯源提供更好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土壤 NH_(3)挥发 氮同位素自然丰度 影响因素 源解析
下载PDF
Robot系统测定旱地N_(2)排放的方法优化及其与其他方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承霖 魏志军 +2 位作者 吴敏 单军 颜晓元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94-704,共11页
反硝化是生态系统氮循环的最后一环同时也是活性氮转化为惰性氮(N2)的最主要过程。由于空气中背景N2浓度高达78%,在如此高的背景浓度N2环境中直接和准确测定反硝化过程产生的微量N2,一直是个巨大的挑战。Robot系统(Robotized incubation... 反硝化是生态系统氮循环的最后一环同时也是活性氮转化为惰性氮(N2)的最主要过程。由于空气中背景N2浓度高达78%,在如此高的背景浓度N2环境中直接和准确测定反硝化过程产生的微量N2,一直是个巨大的挑战。Robot系统(Robotized incubation and analyzing system)是基于无N2背景(氦环境)的用以研究纯菌或土壤体系N2排放速率的方法,该系统平台搭建简单且测定效率高,目前应用比较广泛。但该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需要频繁利用微量注射器进行取样和测定,极易造成外界N2的渗漏。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使用预先置于氦环境的橡胶隔垫、采用充氦后的蒸馏水配制溶液及实施破坏性取样的处理,对Robot系统测定旱地N2排放速率的方法进行优化,同时与乙炔抑制法和RoFlow系统(Robotized continuous flow incubation system)的测定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方法优化,可以大幅降低Robot系统的N2渗漏率,方法优化后系统的渗漏率在0~0.78μL·L^(–1)·h^(–1)之间。优化后的Robot系统对碳源和氮源添加后N2排放速率差异的响应较好,并且对旱地土壤N2排放速率的测定误差最小(0.003~0.045 mg·kg^(–1)·d^(–1)),显著优于乙炔抑制法(0.34~3.29 mg·kg^(–1)·d^(–1))和RoFlow系统(0.41~1.02 mg·kg^(–1)·d^(–1))。综上,优化后的Robot系统在测定旱地N2排放速率时具有N2渗漏率低,对外源底物添加响应好及测定结果精确度高的特点,未来在研究旱地土壤背景N2排放及相关机理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_(2)排放 乙炔抑制法 Robot系统(Robotized incubation and analyzing system) RoFlow系统(Robotized continuous flow incubation system)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水稻土硝酸根异化还原过程速率和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金科 魏志军 +3 位作者 马小芳 李承霖 单军 颜晓元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35-1046,共12页
以五常、常熟和雅安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泥浆培养,利用基于膜进样质谱仪(Membrane Inlet Mass Spectrometer,MIMS)的15N示踪技术,探究了温度、pH、NO_(3)^(–)浓度、C/N、Fe^(2+)和S2–浓度对三种水稻土反硝化和硝酸根异化还原成... 以五常、常熟和雅安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泥浆培养,利用基于膜进样质谱仪(Membrane Inlet Mass Spectrometer,MIMS)的15N示踪技术,探究了温度、pH、NO_(3)^(–)浓度、C/N、Fe^(2+)和S2–浓度对三种水稻土反硝化和硝酸根异化还原成铵(Dissimilatory nitrate reduction to ammonium,DNRA)速率及二者占硝酸根还原过程相对贡献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稻田土壤中,反硝化是NO_(3)^(–)异化还原过程的主导途径,占比87.97%~91.73%,而DNRA仅占8.27%~12.03%。反硝化和DNRA速率随温度升高均呈指数增长,且DNRA占NO_(3)^(–)异化还原的比例(RDNRA)也随温度升高呈增长趋势。反硝化和DNRA速率分别在pH为7或者8.5时最高,相对于碱性环境(4.92%~14.67%),酸性环境中RDNRA(6.24%~15.56%)更高。反硝化和DNRA速率与NO_(3)^(–)浓度之间关系符合米氏方程,且反硝化的最大速率(Vmax)和米氏常数(Km)均大于DNRA。与未加碳源对照组相比,C/N为2.5时,反硝化速率显著提高了22%~35%;C/N大于2.5时,DNRA速率显著提高了74%~199%。三种土壤中,Fe^(2+)添加和S2–添加处理中呈现出类似的趋势,均在低浓度电子供体(即Fe^(2+)和S2–浓度分别为300~500μmol·L^(-1)和50~62.5μmol·L^(-1))时呈现出最高的反硝化速率,而DNRA速率达到峰值则需要更高浓度的电子供体(即Fe^(2+)和S2–浓度分别为800~1000μmol·L^(-1)和100~125μmol·L^(-1))。综上可知,环境因子可显著影响NO_(3)^(–)异化还原过程的速率及分配,其中高温、高C/N、高浓度Fe^(2+)和S2–有利于更多的NO_(3)^(–)分配给DNRA过程,而高浓度NO_(3)^(–)会提高NO_(3)^(–)向反硝化过程的分配。上述研究结果深化了对水稻土NO3–异化还原过程分配的认识,对于探寻潜在农学措施提高DNRA过程的分配比例,进而提高土壤中氮素的固持和提高稻田氮肥利用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反硝化 硝酸根异化还原成铵 15N同位素示踪 膜进样质谱仪
下载PDF
基于“水文频率-水质”拟合曲线的河流水质变异与等级特征值分析方法
10
作者 韩豪杰 严星 +2 位作者 赵娣 夏永秋 颜晓元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63-873,共11页
时空特征分析对全面掌握水质变异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的水质时空特征分析方法仍存在水质变异次序不分、水质变幅极值不清、水质评价特征值不明等不足。为更加清晰地探析水质时空特征信息,以秦淮河为研究对象,参考工程水文学经验频率... 时空特征分析对全面掌握水质变异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的水质时空特征分析方法仍存在水质变异次序不分、水质变幅极值不清、水质评价特征值不明等不足。为更加清晰地探析水质时空特征信息,以秦淮河为研究对象,参考工程水文学经验频率法,建立“水文频率-水质”拟合曲线用于探索流域内高/低活动区不同时间段和丰/枯水期不同河段水质变异特征,并与传统的箱线图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箱线图相比,“水文频率-水质”拟合曲线可量化关键水质评判点与特征值信息,使水质时空变异过程更为清晰。在时间上“水文频率-水质”拟合曲线的最佳形式为线性曲线,水质浓度一般不会发生突变;在空间上“水文频率-水质”拟合曲线的最佳形式为指数曲线,水质浓度有较大可能发生突增。各时间段高活动区氮磷浓度大于低活动区,各水体断面丰水期氮磷浓度低于枯水期。该方法分析过程简单方便,结果直观有序,能将水质信息以统计规律自动反映出来,在水质采样点、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典型时可作为优选方法用于河流水质时空特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 频率 箱线图 时空特征 高/低活动区 丰/枯水期
下载PDF
水分状况对水田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51
11
作者 颜晓元 施书莲 +1 位作者 杜丽娟 邢光熹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82-489,共8页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含量下水稻土的 N2O排放,结果表明,在水分含量相当于田间持水量时,土壤具有最大的 N2O排放速率,当水分含量在田间持水量之上时,反硝化作用是N2O的主要来源。水分含量在田间持水量之下时...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含量下水稻土的 N2O排放,结果表明,在水分含量相当于田间持水量时,土壤具有最大的 N2O排放速率,当水分含量在田间持水量之上时,反硝化作用是N2O的主要来源。水分含量在田间持水量之下时,尽管硝化作用强烈,但N2O排放量较小。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管理措施下,水稻土N2O和CH4的排放,同常规水分管理方式相比,长期淹水显著增加了CH4的排放而减少了N2O的排放。相反,湿润灌溉的处理在整个水稻生长期内没有明显的 CH4排放,但其N2O排放对水分状况敏感,出现数次峰值,从而总排放量远高于其它两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水分 N_(2)O
下载PDF
水稻土中CH_4氧化的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颜晓元 蔡祖聪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6期589-594,共6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水稻土中CH4氧化的特性 .结果表明 ,在早稻种植前采集的水稻土不能氧化大气中的CH4,但当所供给的CH4浓度 >1 0 μl·L- 1 时 ,能迅速氧化CH4,所供给的CH4浓度越高 ,氧化CH4的速度越大 .经高浓度 ( >1 0 0...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水稻土中CH4氧化的特性 .结果表明 ,在早稻种植前采集的水稻土不能氧化大气中的CH4,但当所供给的CH4浓度 >1 0 μl·L- 1 时 ,能迅速氧化CH4,所供给的CH4浓度越高 ,氧化CH4的速度越大 .经高浓度 ( >1 0 0 0 μl·L- 1 )的CH4预培养 1 0d ,可使本来不具有氧化大气CH4能力的土壤氧化大气CH4.大田CH4排放通量高的水稻土 ,氧化CH4的能力较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水稻土 CH4氧化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农田地下水反硝化对硝酸盐的去除作用 被引量:10
13
作者 颜晓元 周伟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50-362,共13页
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农田氮素投入量高,但是否像其他高氮投入农田一样在土壤剖面累积了大量硝酸盐尚不清楚。通过连续两年的野外观测结合室内培养实验,发现长三角地区3种不同类型的高氮投入农田1~4 m地下水硝态氮(NO_3^... 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农田氮素投入量高,但是否像其他高氮投入农田一样在土壤剖面累积了大量硝酸盐尚不清楚。通过连续两年的野外观测结合室内培养实验,发现长三角地区3种不同类型的高氮投入农田1~4 m地下水硝态氮(NO_3^--N)剖面分布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水稻田地下水NO_3^--N浓度始终很低(<1mg·L^(-1)),不同深度之间无差异。蔬菜地和葡萄园1 m处地下水NO_3^--N年平均浓度分别为5.6和17.5 mg·L^(-1),但是地下水NO_3^--N浓度随着深度增加急剧下降,至4m处,NO_3^--N浓度降至小于1 mg·L^(-1),与水稻田无差异。蔬菜地和葡萄园地下水高浓度NO_3^--N仅出现在施肥期间,非施肥期地下水NO_3^--N浓度较低,这表明长三角农田不存在明显的NO_3^--N累积。原状土柱培养实验结果表明,0~4 m土壤均存在较强的反硝化活性。通过对地下水中反硝化产物N2及N2O的直接定量测定,发现反硝化对地下水NO_3^--N的去除效率随着深度而增加,至4m处,反硝化对地下水NO_3^--N的去除效率分别为86%(水稻田)、93%(蔬菜地)和89%(葡萄园)。这表明反硝化能有效去除地下水NO_3^--N,是长三角地区农田土壤剖面未产生NO_3^--N累积的重要原因。反硝化产生的溶解性气态氮主要通过地下水流入临近水域,对于蔬菜地和葡萄园而言,溶解性气态氮流失量与NO_3^--N淋溶损失量相当,是一个重要的氮素去向,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反硝化 硝酸盐去除 气态氮流失 种植模式 N2直接定量法
下载PDF
土壤对甲烷氧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4
作者 颜晓元 蔡祖聪 《农村生态环境》 CSCD 1996年第2期33-38,共6页
综述了80年代以来土壤对CH4氧化作用的研究进展,包括土壤氧化甲烷的概况、机理,以及氧的供应、N的供应、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温度、土壤pH、土壤质地等因素对土壤氧化CH4的影响。
关键词 土壤 氧化 甲烷
下载PDF
《PEDOSPHERE》2021年第1期“农业生态环境面临挑战”专刊
15
作者 颜晓元 赵旭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68-268,共1页
第十一届农业与环境国际研讨会“农业生态环境面临挑战”专刊在《PEDOSPHERE》(土壤圈英文版,IF3.736,Q1)2021年第1期刊发。该专刊共收录4篇综述文章,15篇研究论文,涉及农田碳氮磷迁移转化规律、土壤污染过程与修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 第十一届农业与环境国际研讨会“农业生态环境面临挑战”专刊在《PEDOSPHERE》(土壤圈英文版,IF3.736,Q1)2021年第1期刊发。该专刊共收录4篇综述文章,15篇研究论文,涉及农田碳氮磷迁移转化规律、土壤污染过程与修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面源污染防控等诸多热点研究方向,反映了这些方向的国际、国内研究进展,可为农业科技创新和环境变化应对提供一定理论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环境 农业科技创新 土壤圈 迁移转化规律 土壤污染 PED 面源污染 面临挑战
下载PDF
栽培模式对杂交粳稻常优5号根系形态生理性状和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8
16
作者 褚光 周群 +3 位作者 薛亚光 颜晓元 刘立军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245-1258,共14页
以杂交粳稻常优5号为材料,设置未施氮肥处理(0N)、当地高产栽培(对照)、超高产栽培和氮肥高效利用栽培等4种栽培模式,观察其对水稻不同生育期根系形态生理和地上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差异极显著。超高产栽培... 以杂交粳稻常优5号为材料,设置未施氮肥处理(0N)、当地高产栽培(对照)、超高产栽培和氮肥高效利用栽培等4种栽培模式,观察其对水稻不同生育期根系形态生理和地上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差异极显著。超高产栽培与氮肥高效利用栽培两年的平均产量分别为12.29 t hm–2和9.62 t hm–2,平均分别较对照增产41.4%和10.7%。上述两种栽培模式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每kg施氮量增加的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80.7%和76.8%,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较对照提高62.1%和32.3%。与对照相比,超高产栽培与氮肥高效利用栽培均增加了水稻地上部干物重、叶面积指数、根干重、根长,提高了粒叶比,改善了库源关系,并提高了根冠比与根系伤流量。同时也提高了灌浆期剑叶净光合速率、根系氧化力、根系总吸收表面积与根系活跃吸收表面积,生育中后期根系、叶片以及根系伤流液中的玉米素(Z)与玉米素核苷(ZR)含量、灌浆期籽粒中蔗糖合酶(SuSase)以及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活性。这说明,通过栽培技术的集成与优化可以提高水稻灌浆期根系和地上部的生理活性,促进水稻高产与水分养分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栽培模式 产量 根系形态生理 氮肥利用率 水分利用率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氮收支的估算及其环境影响 被引量:39
17
作者 邓美华 谢迎新 +2 位作者 熊正琴 邢光熹 颜晓元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709-1716,共8页
根据2002年基本统计数据和相关参数,对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氮的收支及人为扰乱了的氮循环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估算与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输入的氮量达2.94Tg.a-1(1Tg=1012g),单位国土面积接收的氮量(291kg.hm-.2a-1)4.5倍... 根据2002年基本统计数据和相关参数,对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氮的收支及人为扰乱了的氮循环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估算与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输入的氮量达2.94Tg.a-1(1Tg=1012g),单位国土面积接收的氮量(291kg.hm-.2a-1)4.5倍于全国平均水平,陆地氮通量(224kg.hm-.2a-1)不仅高于全国和长江流域,也远远高于北大西洋沿岸的欧美国家.大部分输入氮源与农业有关.2002年该经济区支出氮量1.66~1.95Tg.a-1,盈余氮0.99~1.28Tg.a-1.可以预测,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将面临氮过量引发的严重环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氮收支 陆地氮通量 环境影响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对杂交粳稻常优3号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3
18
作者 薛亚光 王康君 +3 位作者 颜晓元 尹斌 刘立军 杨建昌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4781-4792,共12页
【目的】旨在探讨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协调的栽培技术。【方法】以杂交粳稻常优3号为材料,设置未施氮处理(0N)、当地高产栽培(对照)、增产增效栽培、再高产栽培、再高效栽培和保产增效栽培等6种栽培模式,比较分析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 【目的】旨在探讨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协调的栽培技术。【方法】以杂交粳稻常优3号为材料,设置未施氮处理(0N)、当地高产栽培(对照)、增产增效栽培、再高产栽培、再高效栽培和保产增效栽培等6种栽培模式,比较分析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的形成特点和养分吸收利用特征。【结果】增产增效栽培、再高产栽培、再高效栽培和保产增效栽培两年的平均产量分别为9.5、11.5、10.7和9.0 t.hm-2,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4.5%、38.6%、28.9%和8.4%。与对照相比,上述各处理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了39.5%、93.9%、86.1%和31.0%(相对值),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了66.5%、84.4%、98.2%和70.1%。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穗分化至抽穗期的氮、磷、钾的吸收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通过栽培技术的集成优化,可以大幅度同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栽培模式 产量 养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小麦-玉米作物系统土壤腐殖质组分碳和氮的影响 被引量:39
19
作者 龚伟 颜晓元 +2 位作者 王景燕 胡庭兴 宫渊波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45-1252,共8页
通过对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生态系统18年田间施肥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耕层(0—20cm)土壤腐殖质及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的影响。试验设化肥NPK不同组合(NPK、NP、NK、PK),全部施用有机肥(OM),一半有机肥+化肥NPK(1/2OMN... 通过对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生态系统18年田间施肥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耕层(0—20cm)土壤腐殖质及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的影响。试验设化肥NPK不同组合(NPK、NP、NK、PK),全部施用有机肥(OM),一半有机肥+化肥NPK(1/2OMN)及不施肥(CK)共7个处理。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土壤腐殖质(胡敏酸、富里酸和胡敏素)及活性腐殖质(活性胡敏酸和活性富里酸)组分碳和氮含量,提高可浸提腐殖质(胡敏酸和富里酸)及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分配比例;但施肥对土壤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含量的增加率均分别高于腐殖质组分碳和氮。各处理土壤腐殖质及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含量均为OM处理最高,且有机肥与化肥NPK配施高于单施化肥各处理;而化肥处理中NPK均衡施用效果最好。说明施用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NPK配施及化肥NPK均衡施用是增加土壤腐殖质及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的关键;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较腐殖质组分碳和氮对施肥措施的响应更灵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土壤腐殖质 活性腐殖质 有机碳和氮组分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小麦-玉米轮作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和分形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8
20
作者 龚伟 颜晓元 +1 位作者 蔡祖聪 王景燕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41-1148,共8页
通过对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生态系统18 a田间施肥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耕层(0~20 cm)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分形维数(D)的影响,并探讨了特征微团聚体组成比例(PCM,<20μm/(250~20)μm)、微团聚体测定中<20μm与2000... 通过对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生态系统18 a田间施肥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耕层(0~20 cm)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分形维数(D)的影响,并探讨了特征微团聚体组成比例(PCM,<20μm/(250~20)μm)、微团聚体测定中<20μm与2000~20μm粒级含量的比值(RMD,<20μm/(2000~20)μm)和D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施肥处理包括化肥NPK不同组合(NPK、NP、NK、PK),全部施用有机肥(OM),1/2有机肥+化肥NPK(1/2OMN)及不施肥(CK)共7个处理。各施肥处理均能降低土壤PCM、RMD和D,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各处理土壤PCM、RMD和D均为OM处理最低,且有机肥与化肥NPK配施低于单施化肥各处理,而化肥处理中NPK均衡施用的降低效果最好。土壤PCM、RMD和D与作物产量、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及酶活性之间相关性较好,且PCM、RMD和D三者两两之间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说明施用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NPK配施及化肥NPK均衡施用是改善微团聚体组成、降低PCM、RMD和D及提高土壤保肥和供肥能力的关键;PCM、RMD和D均可作为评价长期施肥作物系统土壤肥力的综合性定量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微团聚体组成 特征微团聚体 分形维数 土壤肥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