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古近系及新近系砂岩储层 被引量:25
1
作者 马达德 王少依 +3 位作者 寿建峰 陈子炓 秦玉娟 唐光明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519-528,共10页
根据40余口钻井的岩石学资料,较系统地描述了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古近系及新近系的砂岩储层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1)砂岩储层的岩石(矿)成分在时空上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在研究区东南和西北两侧,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比中部地... 根据40余口钻井的岩石学资料,较系统地描述了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古近系及新近系的砂岩储层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1)砂岩储层的岩石(矿)成分在时空上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在研究区东南和西北两侧,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比中部地区明显偏低;从古近系到新近系,砂岩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逐渐降低。砂岩储层岩石学的这种变化明显地影响到其储集性能,造成本区东南和西北两侧砂岩储层性能比中部地区差。(2)砂岩储层的孔隙类型以原生孔隙为主。前人多数认为本区古近系及新近系砂岩储层的孔隙类型以次生孔隙为主,尤其是下干柴沟组,主要发育次生孔隙。作者认为本区古近系及新近系砂岩储层以原生孔隙为主,其次为胶结物溶孔和碎屑颗粒溶孔,次生孔隙仅在有限程度上改善了砂岩的储集性能。(3)压实作用的差异性是影响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其次为胶结作用。压实作用的大小受埋藏深度和岩性的影响,也与储层的埋藏方式有关。砂岩储层中的胶结物以方解石和硬石膏为主,也见少量方沸石。不同层段砂岩中的方解石胶结物含量为4.0%~16.0%,局部地区硬石膏胶结物含量可达11.5%~28.0%,成为影响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古近系及新近系 砂岩储层 储集性能 成岩作用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英东油田的发现及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被引量:17
2
作者 马达德 魏学斌 夏晓敏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B11期11-21,共11页
英东油田位于柴达木盆地英雄岭构造带东段,地面地形异常复杂,以往认为地质条件不利于油气成藏,始终未获重大发现。近年来随着山地三维地震及测井评价技术的不断提高,在2010年获得重大突破,探明了柴达木盆地单个油藏储量规模最大、丰度... 英东油田位于柴达木盆地英雄岭构造带东段,地面地形异常复杂,以往认为地质条件不利于油气成藏,始终未获重大发现。近年来随着山地三维地震及测井评价技术的不断提高,在2010年获得重大突破,探明了柴达木盆地单个油藏储量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物性最好、开发效益最佳的整装油气田,并建成产能50×104t。通过对英东油田的精细解剖,对成藏特征及技术难题进行了研究攻关,形成以下认识:英雄岭地区具有晚期生烃、持续充注的特点;新近系湖相砂体分布广泛,储-盖组合配置好;该区断层具备良好的侧向封堵性能,在中浅层易于形成断块圈闭;英东地区大型滑脱断层沟通始新统优质烃源岩,使早期聚集的油气藏发生调整,同时后期形成的油气持续运聚,深、浅断裂形成"接力式"输导,在浅层晚期形成的构造圈闭聚集成藏,具有晚期复式成藏的特征。针对英东地区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油藏特征,形成了复杂山地三维地震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为落实油气勘探目标奠定基础。针对英东油田含油气井段长、流体识别难度大等问题,建立了长井段多油气水系统油藏开发模式、多条件约束复杂断块地质建模技术。通过研究,明确了英东油田的成藏机理,攻克了工程复杂关键技术,为实现英东油田的高效开发和快速上产提供了地质理论和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英东油田 晚期构造成藏模式 山地三维地震 断块油藏 高效开发
下载PDF
尕斯库勒油田砂西区块E_3~1油藏I-6小层非均质性综合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马达德 牟中海 +2 位作者 何琰 吴青鹏 谭开俊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5-9,共5页
通过对物源方向、沉积微相、砂体展布的分析 ,采用渗透率变异系数、渗透率突进系数、渗透率级差、渗透率均质系数等定量参数 ,对尕斯库勒油田砂西区块E13 油藏I 6小层的非均质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认为 :分流河道主体部位的储... 通过对物源方向、沉积微相、砂体展布的分析 ,采用渗透率变异系数、渗透率突进系数、渗透率级差、渗透率均质系数等定量参数 ,对尕斯库勒油田砂西区块E13 油藏I 6小层的非均质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认为 :分流河道主体部位的储层 ,无论在纵向上还是在横向上 ,其均质性较强 ;分流河道的边部、前端以及各分流河道交汇处则非均质性较强 ;并且 ,对于具有二元结构的正旋回储层来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方向 沉积微相 分流河道 非均质性 变异系数
下载PDF
构造圈闭在柴东天然气成藏中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马达德 陈新领 +1 位作者 寇福德 李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7-19,共3页
背斜构造圈闭是天然气藏的主要圈闭类型,在柴达木盆地已找到多个大型生物气田,近几年勘探目标转移到低幅度构造圈闭气藏的勘探上,圈闭有效性的评价成为重点。柴达木生物气成藏过程中具有水溶气藏到纯气藏的发展特征,根据水溶气释放的特... 背斜构造圈闭是天然气藏的主要圈闭类型,在柴达木盆地已找到多个大型生物气田,近几年勘探目标转移到低幅度构造圈闭气藏的勘探上,圈闭有效性的评价成为重点。柴达木生物气成藏过程中具有水溶气藏到纯气藏的发展特征,根据水溶气释放的特点和有关模拟实验的结果,结合柴达木盆地东部涩北气田的地质特征进行了不同圈闭幅度构造的储量估算和对比。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除生烃强度外,背斜圈闭的闭合幅度对气藏的储量规模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随闭合幅度减小,储量规模急剧减少。建议勘探新的气藏应立足于在生烃能力强的地区寻找闭合幅度比较大的构造圈闭。同时通过类比和模拟计算可以为储量估算研究提供一种可行的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圈闭 天然气藏 低幅度构造 生烃能力 柴达木盆地 水溶气 背斜 储量规模 天然气成藏 圈闭类型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柴西南区碎屑岩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45
5
作者 马达德 寿建峰 +2 位作者 胡勇 王少依 徐宁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89-595,共7页
运用大量的岩矿分析测试资料系统地研究了柴达木盆地柴西南区碎屑岩储层性质的控制因素,指出沉积环境、岩石学特征、埋藏成岩史、异常高流体压力和盐湖水介质环境是控制储层成岩演化和储集性质的主要因素。该区广泛发育的三角洲平原和... 运用大量的岩矿分析测试资料系统地研究了柴达木盆地柴西南区碎屑岩储层性质的控制因素,指出沉积环境、岩石学特征、埋藏成岩史、异常高流体压力和盐湖水介质环境是控制储层成岩演化和储集性质的主要因素。该区广泛发育的三角洲平原和前缘的分流河道及滨湖砂坪微相砂岩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基本条件。储层碎屑组分中的塑性颗粒含量和粒径是储层性质的重要控制因素;成岩作用是储层性质的决定性因素,其中压实作用对储层性质的影响最大,胶结作用仅在局部地区成为重要的控制因素,溶蚀作用的影响是比较有限的。而储层的压实作用主要受储层岩性、成岩胶结强度、埋藏史和地层流体压力等4个因素的控制。岩性是通过储层中塑性岩屑含量随粒径的变化以及不同粒级的储层具有不同的抗压性等两方面表现出来的,成岩期胶结物的发育可以使储层的压实作用明显减弱,埋藏史可以造成储层性质的较大差异,而高压地层流体压力可以有效地抑制压实作用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岩储层 主控因素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新进展 被引量:85
6
作者 付锁堂 马达德 +2 位作者 陈琰 张国卿 伍坤宇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B11期1-10,共10页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受喜马拉雅晚期新构造运动影响,地质条件复杂,油气勘探难度大,自20世纪80年代尕斯库勒油田发现以后,勘探长期陷入沉寂。"十一五"(2006—2010年)以来,深化基础地质研究,在盆地演化、烃源岩分布、...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受喜马拉雅晚期新构造运动影响,地质条件复杂,油气勘探难度大,自20世纪80年代尕斯库勒油田发现以后,勘探长期陷入沉寂。"十一五"(2006—2010年)以来,深化基础地质研究,在盆地演化、烃源岩分布、沉积储层、输导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明确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新建了走滑冲断-源外油气富集模式、坳内断褶-源上油气富集模式、凹陷斜坡-源内近源油气富集模式,高原咸化湖盆油气成藏理论得以丰富。在该理论指导下,梳理出盆地3大勘探新领域:盆缘古隆起、盆内凹陷—斜坡带、盆内晚期构造带,落实了21个有利区带,在昆北、英东、东坪、扎哈泉4个地区获得重大勘探发现,新增探明油气地质储量4.03×108t,为盆地前50年探明总储量的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走滑-挤压叠合盆地 咸化湖相烃源岩 古隆起 晚期构造 基岩气藏
下载PDF
中、新生代柴达木北缘的盆地类型与构造演化 被引量:48
7
作者 高先志 陈发景 +2 位作者 马达德 汪立群 刘震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4期16-24,共9页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西部一个大型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柴北缘是侏罗系主要分布地区。中新生代柴达木盆地是在一个古老的稳定地块基础上形成发展的,根据中新生代西北地区周缘板块活动和构造演化特点,提出柴北缘中新生代经历了两个由伸展到挤...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西部一个大型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柴北缘是侏罗系主要分布地区。中新生代柴达木盆地是在一个古老的稳定地块基础上形成发展的,根据中新生代西北地区周缘板块活动和构造演化特点,提出柴北缘中新生代经历了两个由伸展到挤压的构造运动旋回:从早中侏罗世到晚侏罗世是第一个旋回;从早白垩世到晚白垩世-第三纪和第四纪为第二个旋回。早中侏罗世是一种稳定大陆内弱伸展坳陷盆地,不具有典型的裂陷盆地特征。从渐新世开始,柴达木盆地才进入强烈挤压的山间盆地阶段,并决定了柴北缘现今的构造格局。中、新生代构造运动影响着柴北缘油气的生成和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类型 构造演化 大陆内弱伸展断-坳陷 挤压挠曲盆地 中新生代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坪地区基岩储集层气藏特征 被引量:36
8
作者 马峰 阎存凤 +5 位作者 马达德 乐幸福 黄成刚 石亚军 张永庶 谢梅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6-273,共8页
基于录井和成像测井数据、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以及储集层微观研究和盖层条件评价等综合分析,研究柴达木盆地东坪地区基岩储集层气藏地质特征及天然气富集高产原因。东坪地区基岩储集层岩性主要为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储集空间主要为裂... 基于录井和成像测井数据、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以及储集层微观研究和盖层条件评价等综合分析,研究柴达木盆地东坪地区基岩储集层气藏地质特征及天然气富集高产原因。东坪地区基岩储集层岩性主要为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溶蚀孔和微孔,其中大量发育的基质微孔和溶蚀孔为研究区气藏高产稳产的主控因素;受控于第三纪咸化湖环境,基岩顶部0~18 m内发育的裂缝及孔隙被石膏和方解石充填,形成良好的基岩"顶封式"盖层。这种特殊的储盖组合广泛分布,使东坪地区基岩储集层气藏富集高产,主要发育两种气藏:一种是基岩顶部裂缝-孔隙型气藏,主要分布于基岩"顶封式"盖层顶面之下20~50 m区域,受构造控制明显,气藏高产、稳产;另一种是基岩内部裂缝-孔隙型气藏,纵向含气深度大,含气差异大,横向变化快,气藏高产,稳产效果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储集层气藏 储集空间 基质孔隙 咸化湖环境 东坪地区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柴达木走滑叠合盆地及其控油气作用 被引量:66
9
作者 付锁堂 马达德 +1 位作者 郭召杰 程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12-722,共11页
在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周缘地区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盆地内近年来的油气勘探实践,提出了新生代柴达木盆地是由东昆仑左行走滑断裂和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联合控制的走滑叠合盆地的新认识,认为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带为主要控盆边界,东昆... 在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周缘地区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盆地内近年来的油气勘探实践,提出了新生代柴达木盆地是由东昆仑左行走滑断裂和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联合控制的走滑叠合盆地的新认识,认为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带为主要控盆边界,东昆仑走滑断裂为主要调节边界,柴北缘—祁连山逆冲褶皱带为挤压转换被动适应边界。在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动力学背景下,阿尔金断裂自始新世发生左行走滑,使得柴达木盆地向北东方向逐渐迁移,造成柴北缘—祁连山地区北西—南东走向断层的逆冲推覆与走滑变形,使得柴达木盆地自古近系路乐河组沉积期开始了新生代沉积。柴北缘地区古近系表现为类似前陆盆地区的粗碎屑沉积组合,烃源岩品质较差,而在柴西南地区表现为伸展构造背景下的凹陷沉积区,发育品质优良的古近系烃源岩。自中新世,东昆仑左行走滑断裂开始活动,走滑断裂逐渐向北迁移,形成了一系列雁行排列的分支断裂(如昆北断裂、阿拉尔断裂以及红柳泉断裂等),柴西南地区古近纪的伸展背景逐渐反转为新近纪的走滑挤压背景。形成于新近纪的走滑挤压相关构造(如英雄岭构造等)是柴西南地区以古近系烃源岩为主的油气聚集和成藏的重要场所。因此,东昆仑走滑断裂和阿尔金走滑断裂这两条世界级大型左行走滑断裂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叠合,控制了柴达木盆地的形成与新生代盆地的沉积和变形,也是控制柴达木盆地特别是柴西地区油气成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东昆仑断裂 阿尔金断裂 走滑叠合盆地 控油气作用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昆北冲断带古隆起油藏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 被引量:24
10
作者 付锁堂 马达德 +5 位作者 汪立群 冯乔 薛建勤 陈琰 张小莉 寇福德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75-682,共8页
基于露头、钻录井、测井、地震、测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昆北冲断带是在古地貌隆起背景上发育起来的、受昆仑山前和昆北Ⅰ、Ⅱ号断层控制的新生代古构造带,发育古地貌隆起、地层-岩性和背斜构造等多种类型圈闭,形成了多类型... 基于露头、钻录井、测井、地震、测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昆北冲断带是在古地貌隆起背景上发育起来的、受昆仑山前和昆北Ⅰ、Ⅱ号断层控制的新生代古构造带,发育古地貌隆起、地层-岩性和背斜构造等多种类型圈闭,形成了多类型的油气藏。控制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包括早期的古地貌隆起、良好的断层-不整合疏导体系、稳定的细粒区域盖层、充足的远源供给和断层持续活动导致的长期油气充注,从而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油气藏。昆北油田的发现拓展了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领域,深化了油气成藏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隆起 断块构造 油藏特征 成藏条件 昆北地区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被引量:31
11
作者 党玉琪 熊继辉 +3 位作者 刘震 马达德 汪立群 李潍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14-619,共6页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及成藏过程的系统研究 ,柴达木盆地油气藏形成主要受到 6种因素的控制 :(1)生烃凹陷控制油气总体分布格局 ;(2 )储集层质量影响油气藏的形成 ;(3)异常流体动力场控制油气的运移和聚集 ;(4)油源断层控...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及成藏过程的系统研究 ,柴达木盆地油气藏形成主要受到 6种因素的控制 :(1)生烃凹陷控制油气总体分布格局 ;(2 )储集层质量影响油气藏的形成 ;(3)异常流体动力场控制油气的运移和聚集 ;(4)油源断层控制油气藏的形成 ;(5 )喜山运动中晚期活动控制构造圈闭的形成和发展 ;(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油气成藏 主控因素 圈闭带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乌兰县牦牛山组碎屑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5
12
作者 冯乔 秦宇 +6 位作者 付锁堂 柳益群 周鼎武 马达德 王立群 任军虎 王晨瑜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86-499,共14页
应用LA-ICP-MS单颗粒锆石U-Pb定年方法,对柴达木盆地北缘乌兰县上泥盆统牦牛山组两组砂岩样品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测年结果显示年龄值分布较宽,可以划分为5个峰值年龄区间。在这些碎屑锆石中,最小的年龄为407.9 Ma,属于岩浆... 应用LA-ICP-MS单颗粒锆石U-Pb定年方法,对柴达木盆地北缘乌兰县上泥盆统牦牛山组两组砂岩样品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测年结果显示年龄值分布较宽,可以划分为5个峰值年龄区间。在这些碎屑锆石中,最小的年龄为407.9 Ma,属于岩浆成因,限定了该套地层的沉积下限,为不早于早泥盆世末期,结合区域地质与古生物资料,该套地层为晚泥盆世。碎屑锆石的年龄分布表明本区可能存在五期区域性地质构造事件,其中早古生代最为突出,其次为新元古代和古元古代早期—新太古代晚期,暗示这三期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较为活跃,并为本套地层提供了主要的锆石来源,具有多时代混合物源特征。样品中少量太古代碎屑锆石的谐和度较好,为研究区附近可能存在太古宙古老地层提供了一定证据,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 U-PB定年 构造件事 晚泥盆世 牦牛山组 柴达木盆地北缘
下载PDF
南八仙构造油气成藏模式及其对柴北缘勘探的启示 被引量:16
13
作者 高先志 陈发景 +2 位作者 马达德 曹志红 汪立群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54-159,共6页
柴北缘为柴达木盆地北部一个以侏罗系生烃、第三系为主要储集层的含油气系统。南八仙构造是柴北缘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三级构造。该构造反映出柴北缘分别在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受到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区域挤压或压扭作用 ,并分别形成基底... 柴北缘为柴达木盆地北部一个以侏罗系生烃、第三系为主要储集层的含油气系统。南八仙构造是柴北缘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三级构造。该构造反映出柴北缘分别在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受到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区域挤压或压扭作用 ,并分别形成基底卷入型和盖层滑脱型两种不同构造样式的断层。基底卷入断层是下第三系储层形成油气藏必不可少的油源通道 ;晚第三纪滑脱型断层则对下第三系油气藏起破坏作用 ,并导致上第三系次生油气藏的形成。原油性质、储层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和包裹体正构烷烃分布都证明下第三系储层存在早晚两期油气注入 ,上第三系储层则为晚期油气注入。南八仙构造的油气成藏模式说明 ,加强断层活动史和封闭史研究对柴北缘油气评价有重要意义 ;与上第三系相比 ,下第三系的油气藏形成条件更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裹体 断层 构造样式 油气聚集模式 油气藏 第三系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柴北缘马海-大红沟凸起油气成藏模式与有利勘探目标 被引量:16
14
作者 汪立群 庞雄奇 +2 位作者 党玉琪 马达德 马立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96-702,共7页
柴北缘马海 -大红沟凸起油气成藏模式可概括为 :深部为早期原生成藏 ,长期充注模式 ,具有多期 (至少两期 )油气运移成藏特征 ;浅部为早期排烃聚集 ,晚期次生成藏模式 ,具有晚期一次成藏的特征。古凸起区的两大构造运动、两套断裂体系所... 柴北缘马海 -大红沟凸起油气成藏模式可概括为 :深部为早期原生成藏 ,长期充注模式 ,具有多期 (至少两期 )油气运移成藏特征 ;浅部为早期排烃聚集 ,晚期次生成藏模式 ,具有晚期一次成藏的特征。古凸起区的两大构造运动、两套断裂体系所对应的圈闭形成期和成藏期是形成两种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关键。绿南山前构造带、马海 -黄泥滩构造带、南八仙 -东陵丘背斜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海-大红沟凸起 油气成藏 成藏模式 勘探目标 柴北缘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东段天然气勘探 被引量:27
15
作者 付锁堂 马达德 +4 位作者 陈琰 吴志雄 王晔 郝小梅 张继红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3,共13页
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东段缺乏烃源岩,储盖组合配置差,不利于油气成藏,是盆地油气勘探的难点。通过深化基础地质研究,重新分析了油气成藏条件,结果表明,阿尔金山前东段具有古隆起—古斜坡构造背景,存在深大断裂及基岩不整合面复合油气... 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东段缺乏烃源岩,储盖组合配置差,不利于油气成藏,是盆地油气勘探的难点。通过深化基础地质研究,重新分析了油气成藏条件,结果表明,阿尔金山前东段具有古隆起—古斜坡构造背景,存在深大断裂及基岩不整合面复合油气输导体系,沟通邻近下侏罗统高—过成熟烃源岩;该区基底片麻岩、花岗岩发育裂缝及溶蚀孔洞,具备储集条件,与上覆古近系路乐河组含膏泥岩构成良好储盖组合。在此基础上探索适用的测井、地震和压裂技术,发现了多个含气层系及区块,并于2013年底在阿尔金山前东段探明东坪基岩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阿尔金山前东段 不整合面 基岩气藏
下载PDF
柴西南区岩性油藏的形成过程 被引量:11
16
作者 陈艳鹏 刘震 +5 位作者 马达德 汪立群 张道伟 王中凡 杨乾政 冯旭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9-194,共6页
柴西南区岩性油藏勘探潜力较大,但是对岩性油藏形成过程的研究十分薄弱。在分析柴西南区主力烃源岩生、排烃史的基础上,根据储层显微荧光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特征,结合对岩性圈闭形成期次分析,深入分析了岩性油气藏形成过程。研究表明... 柴西南区岩性油藏勘探潜力较大,但是对岩性油藏形成过程的研究十分薄弱。在分析柴西南区主力烃源岩生、排烃史的基础上,根据储层显微荧光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特征,结合对岩性圈闭形成期次分析,深入分析了岩性油气藏形成过程。研究表明,柴西南区有两次主要的油气充注期:中新世中期和上新世末期;其岩性圈闭形成具有相对早期性和多期性,其主要形成期在渐新世末期和上新世末期。柴西南区岩性油气藏形成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成藏期及保存—破坏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南区 岩性油气藏 烃源岩 生排烃史 包裹体均一温度 成藏期次 成藏过程
下载PDF
昆北油田切12区E31碎屑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8
17
作者 林伶 牟中海 +2 位作者 马达德 寇福德 景海权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1年第4期26-29,136,共4页
通过对昆北油田切12区下干柴沟组下段(E31)储层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特征、孔隙结构、物性特征及控制因素的分析和研究,认为工区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为主,次生溶孔和裂缝次之,属低孔特... 通过对昆北油田切12区下干柴沟组下段(E31)储层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特征、孔隙结构、物性特征及控制因素的分析和研究,认为工区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为主,次生溶孔和裂缝次之,属低孔特低渗储层。影响研究区储层物性的因素有沉积相、成岩作用、构造运动,其中沉积相和胶结作用是主要的控制因素。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预测工区储层的发育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储层物性 控制因素 下干柴沟组 昆北油田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油气成藏构造演化作用浅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陈艳鹏 刘震 +2 位作者 李潍莲 党玉琪 马达德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3-47,共5页
构造演化在油气成藏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控制了油气聚集和分布格局。从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入手,深入分析了盆地断裂系统发育特征,指出构造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1)深大断裂控制了含油气系统的分布;(2)喜马拉雅运动中-晚期构造... 构造演化在油气成藏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控制了油气聚集和分布格局。从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入手,深入分析了盆地断裂系统发育特征,指出构造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1)深大断裂控制了含油气系统的分布;(2)喜马拉雅运动中-晚期构造活动控制了构造圈闭带的形成和演化;(3)断裂系统还控制着输导系统的分布,喜马拉雅运动中-晚期断层控制了油气运移;(4)喜马拉雅晚期断层活动具有破坏性;(5)构造带控制了油气聚集带的分布;(6)在柴达木盆地,油气主要富集在喜马拉雅运动中期以前形成的古隆起构造带上。因此,柴达木盆地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受到构造活动的显著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断裂系统 输导系统 构造运动 油气分布规律
下载PDF
柴北缘地区走滑反转构造及其深部地质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王桂宏 徐凤银 +4 位作者 陈新领 马达德 马立协 苏爱国 周苏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1-204,共4页
过去普遍认为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的冷湖—南八仙构造带的深部为向南逆冲的燕山晚期构造,浅部为向北逆冲的喜马拉雅晚期构造。但通过详细层位对比和构造分析,发现冷湖5号、6号、7号构造与南八仙构造基本为喜马拉雅晚期定型的走滑压扭构造... 过去普遍认为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的冷湖—南八仙构造带的深部为向南逆冲的燕山晚期构造,浅部为向北逆冲的喜马拉雅晚期构造。但通过详细层位对比和构造分析,发现冷湖5号、6号、7号构造与南八仙构造基本为喜马拉雅晚期定型的走滑压扭构造,局部构造主体发育多条高角度走滑断层,构造变形集中于断裂带附近,而断裂带之间的凹陷则未发生大的变形,以沉积、沉降作用为特征。深部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揭示,柴达木盆地深部地壳存在低速层,地壳块体可能沿深部断裂带发生东西向的拆离作用。构造分析认为,在侏罗系烃源岩的排烃高峰阶段,冷湖6号构造并没有形成圈闭,而冷湖7号构造的高点与现今不一致,因而现在的构造高部位不具备原生油气藏形成条件。冷湖构造带附近为侏罗系断陷分布区,侏罗系厚度较大,原生油气藏可能分布在该带的周缘地区,包括北部斜坡、喜马拉雅运动早中期的构造圈闭与岩性-地层圈闭,继承性凹陷的深部以及由深凹陷内侧断裂带所围限的断块也是油气运聚的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 冷湖-陵间断裂带 走滑反转断层 晚喜马拉雅运动 油气成藏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地温—地压系统演化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李鹤永 刘震 +4 位作者 党玉琪 马达德 张永庶 张延华 陈艳鹏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64-577,共14页
综合考虑时间和埋深对孔隙演化的影响,采用孔隙度双元函数模型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以下简称柴西地区)的地层古埋深、古压力进行了恢复,并结合其它研究成果再现了该区两个主要成藏期的地温—地压系统,分析了地温、地压及温压系统的演... 综合考虑时间和埋深对孔隙演化的影响,采用孔隙度双元函数模型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以下简称柴西地区)的地层古埋深、古压力进行了恢复,并结合其它研究成果再现了该区两个主要成藏期的地温—地压系统,分析了地温、地压及温压系统的演化特征。将流体势分析与地温—地压研究相结合,分别从定性、半定量到定量,从剖面到平面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地下流体动力场及其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探讨了柴西地区油气成藏的特点和规律。发现柴西地区在主要成藏期(中新世中期和上新世末期)都发育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其中,上新世末期的温压系统油气垂向运聚能力较强。在温压系统平面分区内,油气藏基本位于能量相对较低的分区内,高能区也有油气藏分布,但都是封闭及保存条件好的岩性或古构造等原生油气藏。同时论证并提出柴西地区未探明储量主要位于深部高压型温压系统内,深层油气藏勘探应是该区今后重要的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层压力恢复 地温-地压系统演化 流体势 油气运聚 柴达木盆地西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