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旱育秧苗立枯病致病镰刀菌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被引量:13
1
作者 高同春 叶钟音 +1 位作者 王梅 马严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20-322,共3页
对 345份采自安徽凤阳、蒙城、定远等地的水稻立枯病病样进行了分离 ,获得了 5 8个致病的镰刀菌单孢株系 ,经鉴定为 6个种 ,其中以串珠镰刀菌比例最大 ,占 6 0 .35 % ,砖红镰刀菌、尖孢镰刀菌、茄类镰刀菌、半裸镰刀菌、多隔镰刀菌所占... 对 345份采自安徽凤阳、蒙城、定远等地的水稻立枯病病样进行了分离 ,获得了 5 8个致病的镰刀菌单孢株系 ,经鉴定为 6个种 ,其中以串珠镰刀菌比例最大 ,占 6 0 .35 % ,砖红镰刀菌、尖孢镰刀菌、茄类镰刀菌、半裸镰刀菌、多隔镰刀菌所占比例分别为 10 .35 %、13.79%、5 .17%、6 .90 %和 3.45 %。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串珠镰刀菌的致病力最强 ;病菌在根中部和根基部的侵染发病率高于根尖和茎基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立枯病 镰刀菌 致病力 旱育秧 分离 鉴定
下载PDF
大豆根腐病病原物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被引量:16
2
作者 高同春 周书其 +1 位作者 王振荣 葛芳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2年第1期79-81,共3页
大豆根腐病是淮北地区严重影响大豆产量的病害。病原为镰孢霉属的4个种,即三隔镰孢霉、壳生镰孢霉、茄腐皮镰孢霉和尖抱镰孢霉,其中有些株系具有很强的致病力。三隔镰孢霉各株系和壳生镰孢霉各株系的致病性存在明显的分化。
关键词 大豆 根腐病 病原 镰孢霉属 致病性
下载PDF
水稻旱育秧立枯病致病菌鉴定及药剂防治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高同春 马严明 +1 位作者 陆悦建 叶钟音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4,共4页
从水稻旱育秧病苗上分离到 6 7个菌株 ,经鉴定分属于镰刀菌 5 8个、腐霉菌 7个、丝核菌 2个。经回接测定其致病性 ,结果表明致病的镰刀菌主要是串珠镰刀菌 (Fusariummoniliforme) ;腐霉菌中主要是盐腐霉 (Pythiumsalinum)、间生腐霉 (P ... 从水稻旱育秧病苗上分离到 6 7个菌株 ,经鉴定分属于镰刀菌 5 8个、腐霉菌 7个、丝核菌 2个。经回接测定其致病性 ,结果表明致病的镰刀菌主要是串珠镰刀菌 (Fusariummoniliforme) ;腐霉菌中主要是盐腐霉 (Pythiumsalinum)、间生腐霉 (P .interedium)和顶生腐霉 (P .acrogenum ) ;丝核菌为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solani)。接种试验表明串珠镰刀菌在 6~ 8d龄幼苗的根中部侵染发病率最高 ,腐霉菌和丝核菌在一叶一心期茎基部侵染发病率最高。药剂试验表明以浸种灵 (二硫氰基甲烷 )、土菌消 (hymexazol)、甲霜灵 (metalaxyl)等种子处理加土壤处理 ,防效优于单独种子处理或土壤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立枯病 致病菌鉴定 药剂防治
下载PDF
油菜菌核病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高同春 王振荣 胡宏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5年第4期329-330,共2页
本文研究了温度对菌核产丝型、产果型萌发、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的速度影响;温度对菌丝侵桑叶片的影响;水分对菌核产果型萌发的影响;PH值对菌丝生长、菌核菌丝型萌发的影响;观察了光照对菌核产果型萌发的影响。
关键词 油菜 菌核病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4%喷特乳油防除夏大豆田杂草的药效试验 被引量:5
5
作者 高同春 王梅 +2 位作者 王振荣 赵红 汤凡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0年第3期334-335,337,共3页
1996~ 1998年连续 3a开展 4%喷特乳油防除夏大豆田杂草试验。结果表明 :4%喷特乳油能有效地防除砂姜黑土地区豆田禾本科杂草 ;使用剂量为 60 0~ 10 5 0ml/hm2 ,施药期宽、安全 ;与豆田除草剂虎威、苯达松的混用效果较好 ;在砂姜黑土... 1996~ 1998年连续 3a开展 4%喷特乳油防除夏大豆田杂草试验。结果表明 :4%喷特乳油能有效地防除砂姜黑土地区豆田禾本科杂草 ;使用剂量为 60 0~ 10 5 0ml/hm2 ,施药期宽、安全 ;与豆田除草剂虎威、苯达松的混用效果较好 ;在砂姜黑土区 ,与虎威的混用时间宜选在杂草的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大豆田杂草 4%喷特乳油 化学防除 药效试验
下载PDF
昆虫传带油菜菌核病病菌的研究初报 被引量:1
6
作者 高同春 王振荣 胡宏云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4期493-495,共3页
油菜花期在田间频繁活动的、取食花蜜的蜜蜂、菜粉蝶、黄襟粉蝶和木蜂等昆虫均能传带油菜菌核病菌,该病菌在虫体能成活1d以上,因此认为虫体传带的是油菜菌核病菌的子囊孢子。
关键词 昆虫 油菜 菌核病 病菌
下载PDF
水稻旱育秧苗立枯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高同春 叶钟音 《世界农业》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4-36,共3页
关键词 水稻旱育秧技术 秧苗立枯病 病原菌 症状
下载PDF
不同施药方法防治棉苗立枯病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高同春 王振荣 +2 位作者 胡宏云 凌君阳 李继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7年第2期181-182,共2页
用75%卫福可湿性粉剂和35%力宝可湿性粉剂及其它们的组合采取3种方法(药剂拌种、药土制钵+药剂拌种、药土盖籽)共8个处理防治棉苗立枯病(Rhizoctonissolani),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从同一药剂不同方法比... 用75%卫福可湿性粉剂和35%力宝可湿性粉剂及其它们的组合采取3种方法(药剂拌种、药土制钵+药剂拌种、药土盖籽)共8个处理防治棉苗立枯病(Rhizoctonissolani),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从同一药剂不同方法比较来看,药土制钵+药土拌种的保苗效果和对立枯病的防效最好,但在药剂拌种和药土盖籽2种方法中,药剂不同效果不同,如卫福3种不同方法对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2.73%、40.00%、67.27%,而力宝的效果则分别为40.00%、27.27%和5.45%。在药土制钵+药剂拌种中,卫福1000g/100kg土+力宝300g/100kg种与力宝200g/100kg土+卫福500g/100kg种等2个药剂组合对立枯病的防效相当,分别为61.18%和60.00%。结果认为:土壤药剂处理防治棉苗立枯病的效果优于种子药剂处理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苗立枯病 土壤处理 种子处理
下载PDF
梨黑星病药剂防治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高同春 王梅 +1 位作者 沈言根 汤凡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9年第4期389-390,共2页
用4 种单剂和2 种混剂防治梨黑星病,除福美双外,其他处理均能较快地控制梨黑星病的扩张、蔓延。果防效高于叶防效,药后14d,所有处理果防效均在70% 以上。
关键词 药剂防治 黑星病
下载PDF
“卫苗灵”拌种防治棉花苗床期病害研究初报
10
作者 高同春 王振荣 +2 位作者 胡宏云 李继胜 凌君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6年第4期348-349,共2页
沿江棉区棉花苗床期病害主要有立枯病(Rhizoctoniasolani)和炭疽病(Coletotrichumgosypi)。于播种前用卫苗灵300g拌种50kg,保苗效果达95.7%,对两病的综合防效达76.7%
关键词 棉花 苗床期 病害 药剂防治
下载PDF
大豆花叶病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高同春 《农业灾害研究》 2012年第3期1-4,25,共5页
大豆花叶病是我国普遍发生的病毒病害,其寄主包括大豆、蚕豆、豌豆、紫云英、绿豆、等,在我国各个大豆产区均有分布。大豆花叶病的病原为大豆花叶病毒,属于马铃薯Y病毒属,是大豆主要的种传病毒,可通过种子传毒、蚜虫传播及汁液摩擦等方... 大豆花叶病是我国普遍发生的病毒病害,其寄主包括大豆、蚕豆、豌豆、紫云英、绿豆、等,在我国各个大豆产区均有分布。大豆花叶病的病原为大豆花叶病毒,属于马铃薯Y病毒属,是大豆主要的种传病毒,可通过种子传毒、蚜虫传播及汁液摩擦等方式进行扩散。所以应采取选育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种子田、治蚜防病和加强种子检疫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策略,达到综合防治大豆花叶病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花叶病 症状特点 防治技术
下载PDF
呋虫胺在水稻中的残留消解及膳食风险评估 被引量:25
12
作者 孙明娜 董旭 +5 位作者 王梅 肖青青 刘艳萍 孙海滨 段劲生 高同春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6-92,共7页
为评价呋虫胺在水稻中的残留消解行为和产生的膳食摄入风险,分别于2012和2013年在安徽、重庆和广西进行了规范残留试验,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UV)检测呋虫胺在水稻糙米、稻壳和植株中残留的分析方法,并对我国不同人群... 为评价呋虫胺在水稻中的残留消解行为和产生的膳食摄入风险,分别于2012和2013年在安徽、重庆和广西进行了规范残留试验,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UV)检测呋虫胺在水稻糙米、稻壳和植株中残留的分析方法,并对我国不同人群的膳食暴露风险进行了评估。样品经乙腈提取、Florisil柱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呋虫胺在糙米、稻壳和植株中的定量限(LOQ)均为0.05 mg/kg。在0.05~2 mg/kg添加水平下,呋虫胺的平均回收率在70%~10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5%~6.5%之间。呋虫胺在水稻植株中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2.3~4.8 d,距末次施药后7 d糙米中的最大残留量为0.53 mg/kg,低于日本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2和8 mg/kg。膳食摄入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各类人群的呋虫胺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NEDI)为0.438~1.087μg/(kg bw·d),风险商值(RQ)为0.002~0.005,表明呋虫胺在糙米中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呋虫胺 水稻 高效液相色谱 残留 消解 风险评估
下载PDF
水直播稻田千金子的生态经济阈值及其防除临界期 被引量:27
13
作者 董立尧 沈晋良 +2 位作者 高同春 周伯军 张勇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1-45,共5页
通过水直播稻田主要恶性杂草千金子的不同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和千金子生态经济阈值的研究 ,建立了千金子不同密度与水稻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千粒重、产量及其损失率间的函数关系式 ,并推导出水直播稻田千金子的生态经济阈值... 通过水直播稻田主要恶性杂草千金子的不同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和千金子生态经济阈值的研究 ,建立了千金子不同密度与水稻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千粒重、产量及其损失率间的函数关系式 ,并推导出水直播稻田千金子的生态经济阈值模型。当稻田千金子密度达到 0 73,1 5 1,3 4 7株·m-2 时 ,可分别使用 30 %扫茀特EC、 10 %千金EC和人工进行防除。以千金子为优势种 ,研究了水直播稻田播后不同除草和留草时间与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 ,随着水稻除草期缩短或留草期延长 ,水稻产量逐渐下降 ,损失率增加 ;在播后先除草后留草与先留草后除草的条件下 ,除草和留草时间与产量损失率都呈极显著非线性关系。水直播稻田千金子杂草防除临界期是播后 7~ 4 0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直播稻田杂草 千金子 生态经济阈值 防除临界期 密度 产量
下载PDF
不同除草剂对水稻水直播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43
14
作者 张勇 王艳艳 +2 位作者 王梅 周凤艳 高同春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30-235,共6页
于2014年水稻生长季选择10种常用的水稻直播田除草剂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水稻田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时期施用不同除草剂对直播稻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对水稻产量和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5叶1心时施用11%噁唑·五氟磺可分... 于2014年水稻生长季选择10种常用的水稻直播田除草剂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水稻田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时期施用不同除草剂对直播稻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对水稻产量和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5叶1心时施用11%噁唑·五氟磺可分散油悬浮剂、水稻3叶1心时施用21%苄·五氟·氰氟草油悬浮剂和6%五氟·氰氟草可分散油悬浮剂均可高效防除直播稻田禾本科杂草、莎草科杂草和阔叶杂草,总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在90%以上。测产结果表明,以上3种药剂对水稻的增产率较高,分别为22.4%、22.1%和21.7%。3种药剂在水稻生长期施用没有产生药害,起到了稳产、增收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直播田 杂草 防效
下载PDF
戊唑醇在葡萄和土壤中的残留和消解动态 被引量:18
15
作者 孙明娜 段劲生 +2 位作者 王梅 董旭 高同春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3-78,共6页
建立了葡萄中戊唑醇残留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并研究了其在葡萄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土壤用乙腈提取,无需净化,葡萄样品用甲醇提取,二氯甲烷液液分配净化后用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GC-NPD)测定。结果表明:在0.01、0.1、1 mg/kg 3个添加水... 建立了葡萄中戊唑醇残留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并研究了其在葡萄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土壤用乙腈提取,无需净化,葡萄样品用甲醇提取,二氯甲烷液液分配净化后用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GC-NPD)测定。结果表明:在0.01、0.1、1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戊唑醇的平均回收率为85.0%~98.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9%~10.4%;最小检出量为1×10-11g,最低检测浓度为0.01 mg/kg。采用250 g/L戊唑醇水乳剂按有效成分187.5 mg/L剂量(推荐剂量的1.5倍)施药,戊唑醇在葡萄中的半衰期为9.8~12.2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8.2~17.3 d,药后28、35 d葡萄中的最终残留量≤0.81 mg/kg,低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和中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2.0 mg/kg。建议在葡萄上使用250 g/L戊唑醇水乳剂时,施药剂量最高为有效成分187.5 mg/L,施药2~3次,采收间隔期为28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唑醇 葡萄 残留 消解
下载PDF
氯虫苯甲酰胺在水稻及稻田环境中的残留动态 被引量:22
16
作者 段劲生 王梅 +6 位作者 董旭 孙明娜 肖青青 朱玉杰 孙海滨 刘艳萍 高同春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3-98,共6页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氯虫苯甲酰胺在稻田水、土壤和水稻植株中的消解动态,测定了氯虫苯甲酰胺在水稻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稻田水和土壤样品采用丙酮提取,水稻样品用乙腈溶液浸泡提取,经玻璃层析柱净化,HPLC紫外分析测定。结果表明...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氯虫苯甲酰胺在稻田水、土壤和水稻植株中的消解动态,测定了氯虫苯甲酰胺在水稻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稻田水和土壤样品采用丙酮提取,水稻样品用乙腈溶液浸泡提取,经玻璃层析柱净化,HPLC紫外分析测定。结果表明,稻田水、土壤、水稻植株、谷壳、糙米中氯虫苯甲酰胺添加浓度为0.005~1.0mg/kg时,平均回收率为85.06%~95.83%,变异系数在2.08%~5.77%之间。方法的最低检测浓度为:稻田水0.005mg/kg,土壤0.01mg/kg,水稻植株0.02mg/kg,谷壳0.02mg/kg,糙米0.01mg/kg。氯虫苯甲酰胺在稻田水、土壤和水稻植株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3.1~5.0d、6.6~9.0d、8.0~9.9d。以33.86g/hm2和50.80g/hm2间隔14d施用氯虫苯甲酰胺2次和3次,末次施药21d后氯虫苯甲酰胺的最高残留量为:土壤0.217mg/kg,水稻植株0.879mg/kg,谷壳0.389mg/kg,糙米0.018mg/kg。氯虫苯甲酰胺在糙米中的残留量低于我国和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及欧盟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虫苯甲酰胺 残留 水稻 稻田环境
下载PDF
三唑类杀菌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7
17
作者 周子燕 李昌春 +1 位作者 高同春 檀根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7期11842-11844,共3页
对三唑类活性化合物近20年的研究成果及发展状况进行了总结,综述了三唑类化合物对作物的生长调节作用。同时,分析了三唑类化合物抗药性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 三唑类化合物 杀菌谱 抗药性 生长调节作用
下载PDF
基质固相分散在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8
作者 段劲生 王梅 +3 位作者 孙明娜 张勇 胡本进 高同春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08-510,519,共4页
基质固相分散(MSPD)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对固体、半固体或粘性液体样品中目标物质分析具有独特的特性,在现代农药残留分析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介绍了MSPD的发展、原理和特点,简述了MSPD的影响因素,并且对MSPD在农... 基质固相分散(MSPD)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对固体、半固体或粘性液体样品中目标物质分析具有独特的特性,在现代农药残留分析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介绍了MSPD的发展、原理和特点,简述了MSPD的影响因素,并且对MSPD在农药残留分析中的研究与应用、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固相分散 农药残留 应用 进展
下载PDF
基质分散固相-液质联用法检测稻田水和土壤中氰氟草酯和双草醚残留 被引量:9
19
作者 孙明娜 王梅 +7 位作者 余璐 朱玉杰 董旭 肖青青 刘艳萍 孙海滨 段劲生 高同春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91-694,共4页
建立了基质分散固相-液质联用法检测氰氟草酯和双草醚在稻田水和土壤中残留量的方法,并采用所建立方法分析了安徽、广西和湖北三地稻田水中氰氟草酯和双草醚的消解动态.稻田水样经过滤后直接分析;土壤用乙腈-水提取,提取液经分散固相净... 建立了基质分散固相-液质联用法检测氰氟草酯和双草醚在稻田水和土壤中残留量的方法,并采用所建立方法分析了安徽、广西和湖北三地稻田水中氰氟草酯和双草醚的消解动态.稻田水样经过滤后直接分析;土壤用乙腈-水提取,提取液经分散固相净化,液质联用分析检测.结果表明,氰氟草酯、代谢物氰氟草酸和双草醚方法的最低检出浓度(LOQ)田水中分别为0.02、0.01、0.001 mg·L^(-1),土壤中分别为0.01、0.001、0.001 mg·kg^(-1),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8%—91%、79%—95%,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4.4%—14.6%、2.4%—6.1%;氰氟草酯和双草醚在稻田水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3.5—4.3 d、1.6—4.3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氰氟草酯 双草醚 稻田 液质联用 消解动态
下载PDF
猕猴桃溃疡病主要发病条件研究 被引量:35
20
作者 王振荣 高同春 +6 位作者 顾江涛 胡宏云 王梅 钱子华 方书苗 蔡云 储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8年第4期347-348,351,共3页
猕猴桃溃疡病病原细菌(PesudomonassyringaePV.actinidiae)在适宜条件下,潜育期最短19d。该病发生早迟和为害程度与极端低温出现的早迟和低温程度关系密切。当极端低温达-12℃以下时5d内发... 猕猴桃溃疡病病原细菌(PesudomonassyringaePV.actinidiae)在适宜条件下,潜育期最短19d。该病发生早迟和为害程度与极端低温出现的早迟和低温程度关系密切。当极端低温达-12℃以下时5d内发病,此年将成重病或严重病年;当旬平均气温达20℃时,病害停止漫延为害。品种的抗性对溃疡病的为害起着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溃疡病 极端低温 潜育期 品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