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极地区热融湖塘甲烷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
1
作者 刘治银 张玉兰 +2 位作者 康世昌 付佳星 高坛光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2期457-474,共18页
北极地区显著升温导致多年冻土快速退化,进而发育形成大量热融湖塘,是温室气体排放热点。通过对1992—2023年2月北极热融湖塘甲烷(CH_(4))研究结果的整合梳理,本研究系统揭示了北极地区热融湖塘CH_(4)排放特征、热融湖塘的CH_(4)循环过... 北极地区显著升温导致多年冻土快速退化,进而发育形成大量热融湖塘,是温室气体排放热点。通过对1992—2023年2月北极热融湖塘甲烷(CH_(4))研究结果的整合梳理,本研究系统揭示了北极地区热融湖塘CH_(4)排放特征、热融湖塘的CH_(4)循环过程以及微生物机制。结果显示:北极地区CH_(4)年平均排放通量约为(7.78±19.60)g CH_(4)·m^(-2)·a^(-1),不同区域存在显著差异,高排放区出现在东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地区[(23.40±26.50)g CH_(4)·m^(-2)·a^(-1);(11.00±26.40)g CH_(4)·m^(-2)·a^(-1)]。冒泡排放是北极热融湖塘CH_(4)排放的主导途径,年排放通量约为(13.80±28.60)g CH_(4)·m^(-2)·a^(-1),占比可达52.02%。湖塘沉积物类型对热融湖塘CH_(4)排放具有重要影响,叶叨码冻土区的排放为(17.90±32.90)g CH_(4)·m^(-2)·a^(-1),是非叶叨码冻土区的3.24倍。同时,泥炭地热融湖塘CH_(4)的主要排放途径及变化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其对气温升高的响应可能略不同于其他湖泊,对气候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热融湖塘扩张与排水的变化趋势以及CH_(4)产生过程与氧化过程对热融湖塘的CH_(4)排放潜力同样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北极地区热融湖塘CH_(4)排放的系观测仍然存在诸多空白,尤其缺乏多种排放途径的联合观测,对CH_(4)微生物过程认识不足。该研究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北极地区热融湖塘排放特征及具体排放机制的认识,为评估该地区热融湖塘CH_(4)排放潜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融湖塘 甲烷 北极 多年冻土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河流二氧化碳释放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尚雪雪 高坛光 姚檀栋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5-408,共14页
大气温室气体(GHGs)浓度的持续增加是气候变暖的重要驱动因素。河流系统是陆地、大气和海洋之间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纽带,河流GHGs释放被认为是全球GHGs的一个重要来源,亦是影响全球碳中和目标实现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基于2010—2... 大气温室气体(GHGs)浓度的持续增加是气候变暖的重要驱动因素。河流系统是陆地、大气和海洋之间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纽带,河流GHGs释放被认为是全球GHGs的一个重要来源,亦是影响全球碳中和目标实现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基于2010—2020年发表的全球河流二氧化碳(CO_(2))释放的研究结果,系统分析了河流CO_(2)浓度与通量的全球和区域水平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全球河流源头、干流和河口均为大气CO_(2)的源,全球河流CO_(2)总通量可达(2.16±0.38)Pg C·a^(-1),其中源头>干流>河口,源头、干流和河口释放通量分别为(0.69±0.12)mol·m^(-2)·d^(-1)、(0.42±0.07)mol·m^(-2)·d^(-1)和(0.17±0.03)mol·m^(-2)·d^(-1),释放总通量分别为(0.84±0.15)Pg C·a^(-1)、(0.56±0.10)Pg C·a^(-1)和(0.76±0.13)Pg C·a^(-1)。自然河流的干流和源头CO_(2)释放大于人为影响河流,而人为影响河流的河口CO_(2)释放大于自然河流的河口释放。同时发现,CO_(2)释放通量季风区>非季风区,热带>温带>寒带;河流CO_(2)的释放随着河流级别的升高在1~6级呈减小趋势,而在河流6~8级呈增加趋势。河流CO_(2)释放显著影响区域的碳循环,然而,目前对河流源头和干流CO_(2)释放的对比以及人为影响对河流释放通量的影响尚不明确,亟需定量且系统全面地研究,以期进一步揭示河流CO_(2)释放机制及其气候环境影响的定量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释放 河流 河口 人为影响
下载PDF
典型冰冻圈区域河流黑碳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赵玉娇 高坛光 +1 位作者 张玉兰 康世昌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7-340,共14页
冰冻圈区域河流是连接冰冻圈及河流中下游,乃至海洋碳库的重要通道。气候变暖导致冰冻圈快速萎缩,致使储存在冰川和冻土中的黑碳暴露并迁移,深刻影响冰冻圈区域河流黑碳的来源及输移过程,对海陆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综述了青藏... 冰冻圈区域河流是连接冰冻圈及河流中下游,乃至海洋碳库的重要通道。气候变暖导致冰冻圈快速萎缩,致使储存在冰川和冻土中的黑碳暴露并迁移,深刻影响冰冻圈区域河流黑碳的来源及输移过程,对海陆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综述了青藏高原、北极、阿尔卑斯山脉、落基山脉以及安第斯山脉等典型冰冻圈区域河流黑碳的通量、来源以及传输运移途径。结果表明:典型冰冻圈区域河流黑碳的传输通量约为2.29 Tg·a^(-1),约占全球河流黑碳通量的5.33%。除大气干湿沉降和径流侵蚀外,冰川消融和冻土退化对冰冻圈区域河流黑碳浓度及通量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其中青藏高原和阿拉斯加冰川消融每年释放进入河流的黑碳通量分别为10.00 Gg(7.74~12.30 Gg)和0.60 Gg(0.47~0.73 Gg)。然而,冻土退化对冰冻圈区域河流黑碳的影响程度尚不清楚。总体而言,冰冻圈区域河流黑碳的研究不足将严重限制区域乃至全球碳循环的系统认识,未来亟需加强冰冻圈区域河流黑碳的系统监测与研究,为量化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冻圈区域河流黑碳变化及其影响提供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冻圈 河流黑碳 全球变暖 冰川 多年冻土
下载PDF
青藏高原纳木错流域河水主要离子化学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36
4
作者 高坛光 康世昌 +2 位作者 张强弓 周石 徐彦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3009-3016,共8页
2006年6-10月对青藏高原纳木错流域你亚曲、曲嘎切、昂曲3条河流进行了连续采样,同时在2005年9月和2006年9月2次环纳木错考察中采集了其他河水的样品.河水中主要阴离子(Ca^2+、Mg^2+、Na^+、K^+)和阳离子(Cl^-、NO3^-、HCO3^-、S... 2006年6-10月对青藏高原纳木错流域你亚曲、曲嘎切、昂曲3条河流进行了连续采样,同时在2005年9月和2006年9月2次环纳木错考察中采集了其他河水的样品.河水中主要阴离子(Ca^2+、Mg^2+、Na^+、K^+)和阳离子(Cl^-、NO3^-、HCO3^-、SO4^2-)的分析结果表明,你亚曲、曲嘎切和昂曲的离子总量(TDS)分别为79.48、23.44和111 mg/L.离子总量明显低于青藏高原及我国其他河流,且相互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3条河流中,曲嘎切为重碳酸盐钙型水,昂曲介于重碳酸盐钠型和重碳酸盐钙型之间,你亚曲的化学类型介于两者之间.河流水化学的时间变化显著,而且与流量成一定的反相关关系.利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得出:你亚曲河水主要化学成分来源于碳酸盐中的Ca2+和HCO3-;曲嘎切来源于冰川融水以及碳酸盐中的Ca^2+、HCO^3-和Na^+;昂曲则来源于蒸发岩中的Na^+、Mg^2+和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离子 离子来源 河水 纳木错 青藏高原
下载PDF
纳木错曲嘎切流域夏季冰川水文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高坛光 康世昌 +2 位作者 周石硚 刘景时 韩文武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25-731,共7页
2007年5-10月,对纳木错曲嘎切流域上、下游水文过程进行观测,初步分析了曲嘎切流域冰川径流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2007年扎当冰川消融期径流主要集中在7-8月,该时段的径流在上、下游分别占整个消融期的69.0%和49.4%;径流在消融期前后日... 2007年5-10月,对纳木错曲嘎切流域上、下游水文过程进行观测,初步分析了曲嘎切流域冰川径流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2007年扎当冰川消融期径流主要集中在7-8月,该时段的径流在上、下游分别占整个消融期的69.0%和49.4%;径流在消融期前后日变化不明显,消融期出现明显的冰川融水峰值.2007年5-10月流域上、下游径流深度为1 302.5 mm和855.3 mm,流域径流模数为57.5 L.s-1.km-2.径流与气温和降水的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气温对上、下游径流的变化起主导作用,但上游因冰川面积所占比例较大,气温的主导作用则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木错 曲嘎切流域 扎当冰川 水文特征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冰川径流温度及其响应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高坛光 张廷军 +1 位作者 康世昌 曹琳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85-892,共8页
在冰冻圈地区,受到积雪和冰川融水的影响,径流表现出独特的热状况,形成特有的冷水生态系统。由于大气和河流内部过程之间强烈的耦合和高敏感度,河水温度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驱动因素在冰川流域表现得尤为显著。通过对冰川径流温度特征、... 在冰冻圈地区,受到积雪和冰川融水的影响,径流表现出独特的热状况,形成特有的冷水生态系统。由于大气和河流内部过程之间强烈的耦合和高敏感度,河水温度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驱动因素在冰川流域表现得尤为显著。通过对冰川径流温度特征、影响因素和热量机制响应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发现冰川径流温度具有温度低、时空变化显著的特征;冰川径流温度影响因素主要有4个方面:水-气界面的热量传输、水-河道及河岸界面热量传输、径流组成、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冰川径流热量机制的响应在河水物理化学性质方面表现为河流水质参数以及热量水分循环的影响,在河流水生生态系统方面表现为水生生态系统的分布和结构随冰川径流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且一旦超过某个阈值后,这种变化不可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径流 河水温度 热量机制 水生生态系统
下载PDF
多年冻土退化,会是下一个“后天”吗? 被引量:1
7
作者 高坛光 《自然杂志》 2020年第5期421-424,共4页
由于全球变暖,气候系统极有可能在达到某个临界阈值之后出现整个系统的崩溃,造成类似于电影《后天》中的后果。多年冻土退化被认为是气候系统中一个重要的气候突变要素。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多年冻土正在迅速退化,并将释放出巨量的碳。... 由于全球变暖,气候系统极有可能在达到某个临界阈值之后出现整个系统的崩溃,造成类似于电影《后天》中的后果。多年冻土退化被认为是气候系统中一个重要的气候突变要素。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多年冻土正在迅速退化,并将释放出巨量的碳。多年冻土热融喀斯特现象的存在,并综合其他气候突变因素,有可能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的2℃目标以内达到地球系统行星边界的阈值,从而对气候系统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突变 冻土退化 碳排放
下载PDF
青藏高原纳木错流域扎当冰川度日因子特征及其应用 被引量:17
8
作者 吴倩如 康世昌 +1 位作者 高坛光 张拥军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91-897,共7页
根据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峰北坡纳木错流域扎当冰川2007和2008年消融期的物质平衡和气象观测资料,计算了冰川冰和雪的度日因子值,分析了冰川度日因子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扎当冰川雪的度日因子值为5.3mm·d-1·℃-1;... 根据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峰北坡纳木错流域扎当冰川2007和2008年消融期的物质平衡和气象观测资料,计算了冰川冰和雪的度日因子值,分析了冰川度日因子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扎当冰川雪的度日因子值为5.3mm·d-1·℃-1;不同海拔冰的度日因子在4.0~14.0mm·d-1·℃-1之间,平均为9.2mm·d-1·℃-1.扎当冰川冰的度日因子值随着海拔的升高有所下降,但季节变化规律不明显.利用度日模型对扎当冰川物质平衡进行了模拟,得到2006/2007年度和2007/2008年度该冰川的物质平衡值分别为-534mmw.e.和247mmw.e.,其中2007/2008年度的模拟值接近观测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度日因子 物质平衡 扎当冰川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黑河上游地表冻融指数与径流关系 被引量:6
9
作者 郭阳 张廷军 +1 位作者 曹琳 高坛光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22-227,共6页
[目的]探讨黑河上游地表冻融指数与径流的关系,为该流域的径流预测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79—2006年黑河上游西支水文站和气象站的月平均径流、降水和气温资料,对该流域冻融指数变化、融化和冻结阶段径流变化... [目的]探讨黑河上游地表冻融指数与径流的关系,为该流域的径流预测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79—2006年黑河上游西支水文站和气象站的月平均径流、降水和气温资料,对该流域冻融指数变化、融化和冻结阶段径流变化进行分析,并对地表冻融指数与径流的关系做了进一步探讨。[结果]冻结指数和融化指数分别具有明显减少和增加的趋势,且在1990—2005年表现更为突出。径流在融化阶段变化趋势不明显,在冻结阶段呈现减少趋势,其中冬季径流减少趋势较为明显。季节冻融过程对冬季径流减少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冻结指数显著减小,表明土壤季节冻结过程中气温升高,这很可能使得冬季地表积雪更多地进行升华,从而削减了对径流的补给,导致了径流量的减少;融化指数显著增大,导致土壤季节融化深度增加了13~14cm,从而增加了土壤的调蓄空间,使得部分地表水储存于活动层,导致地表冬季径流量减少。[结论]季节冻融变化是影响黑河上游径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上游 冻融指数 地表径流 多年冻土
下载PDF
亚洲高山区冰湖溃决洪水事件回顾 被引量:22
10
作者 张太刚 王伟财 +2 位作者 高坛光 安宝晟 尚雪雪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73-1692,共20页
冰湖溃决洪水是由冰湖快速大量释水所导致的自然灾害。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亟待建立完整的冰湖溃决洪水数据库,以进一步对冰湖进行危险性评估和风险管理。整理了亚洲高山区(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冰湖溃决洪水资料,得出冰湖溃决洪水主要... 冰湖溃决洪水是由冰湖快速大量释水所导致的自然灾害。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亟待建立完整的冰湖溃决洪水数据库,以进一步对冰湖进行危险性评估和风险管理。整理了亚洲高山区(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冰湖溃决洪水资料,得出冰湖溃决洪水主要分布在天山山脉、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脉、念青唐古拉山、横断山等区域。20世纪以来,亚洲高山区共计发生冰湖溃决洪水277起,其中冰碛湖溃决洪水113起,冰坝湖溃决洪水164起。导致冰碛湖溃决的诱因以冰-雪崩或冰川滑塌为主导,占50.1%,埋藏冰融化或管涌、强降水或上游来水、滑坡-岩崩以及地震占比分别为23.1%、18.5%、7.4%和0.9%。1980年以来,冰碛湖溃决洪水的发生频率呈较弱的增长趋势;但由于发生溃决的冰湖趋于小型化,其溃决水量与洪峰流量在喜马拉雅山脉、天山山脉等地区呈显著下降趋势。2010—2018年间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发生8起冰湖溃决洪水事件,远高于天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和念青唐古拉山等地区,成为新的高发区,是未来重点关注的地区。在未来冰湖溃决洪水频率可能增加的状况下,相关国家和地区在应对冰川灾害、实现区域防灾减灾等方面需要加强沟通交流,共同建立跨区域协调的防灾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湖 冰湖溃决洪水 诱因 亚洲高山区
下载PDF
全球河流微塑料污染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兆清 张玉兰 +2 位作者 康世昌 杨玲 高坛光 《自然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251-258,共8页
微塑料在环境中无处不在。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微塑料对环境、生物和人类具有潜在危害。河流在微塑料污染传输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既是微塑料赋存的暂时汇,也是微塑料释放到海洋中的重要途径。对全球已有的河流微塑料研究分... 微塑料在环境中无处不在。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微塑料对环境、生物和人类具有潜在危害。河流在微塑料污染传输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既是微塑料赋存的暂时汇,也是微塑料释放到海洋中的重要途径。对全球已有的河流微塑料研究分析发现,巴西的西诺斯河水中微塑料丰度最高,中国的苏州河和突尼斯的吉达拉河沉积物中微塑料浓度较高。河流中的微塑料以粒径小于1 mm的白色纤维状为主。河流微塑料污染程度受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显著,尤其是工业区河水中微塑料污染最严重。采样方法和实验试剂的选取也会影响鉴定结果,大流量采集的样本鉴定出的微塑料浓度更高。目前,河流微塑料研究多集中在城市区域,对偏远地区河流中微塑料的检测还需加强。同时,由于河流中微塑料污染不断变化,需要加强对河流微塑料污染的时空变异性研究,建立长期的实时监测机制,更好地掌握微塑料污染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全球河流 污染现状
下载PDF
第三极地区雪冰中碳质组分研究进展
12
作者 张玉兰 罗犀 +2 位作者 康世昌 高坛光 胡召富 《自然杂志》 2020年第5期393-400,共8页
碳质气溶胶(黑碳和有机碳)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加速冰川消融具有重要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并开展了许多相关研究。基于目前的研究进展,综述了第三极地区雪冰中碳质组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老雪和粒雪冰中黑碳与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雪坑以及新... 碳质气溶胶(黑碳和有机碳)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加速冰川消融具有重要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并开展了许多相关研究。基于目前的研究进展,综述了第三极地区雪冰中碳质组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老雪和粒雪冰中黑碳与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雪坑以及新雪,更新了我们对于同一条冰川不同区域雪冰中碳质组分的认识。雪坑中黑碳的同位素组成揭示,青藏高原东北部雪冰中黑碳主要来自化石燃料贡献,而高原中部主要来源于生物质燃烧,喜马拉雅山脉南坡雪冰中黑碳的化石燃料贡献与生物质燃烧的贡献相当。雪冰中碳质组分导致的辐射强迫可达上百W·m-2,由此使得冰川消融增加、积雪持续期缩短。下一步将继续加深对雪冰碳质组分的来源及其对反照率影响的机理研究,为进一步预测气候变暖背景下碳质组分对冰川消融的贡献提供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冰川变化 黑碳 有机碳 辐射强迫
下载PDF
祁连山区雪冰反照率变化及其对冰川物质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太刚 高坛光 +1 位作者 刁文钦 张玉兰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5-157,共13页
雪冰反照率能够改变冰川表面能量收支平衡,是影响冰川消融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祁连山地区冰川面积矢量数据、MODIS逐日积雪反照率、气温和降水以及冰川物质平衡等数据,探讨了祁连山典型冰川区雪冰反照率特征及其对冰川物质平衡的影响... 雪冰反照率能够改变冰川表面能量收支平衡,是影响冰川消融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祁连山地区冰川面积矢量数据、MODIS逐日积雪反照率、气温和降水以及冰川物质平衡等数据,探讨了祁连山典型冰川区雪冰反照率特征及其对冰川物质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祁连山地区冰川多年平均反照率为0.532,冰川区面积大小与其多年平均反照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2=0.16,P<0.05,N=91),即冰川面积缩减1km^(2),对应的平均反照率下降0.0025。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反照率在夏季有明显的海拔效应,且强于其他时段,达到0.047·(100m)^(-1)。典型冰川年均物质平衡量与冰川表面夏季(6—8月)平均反照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老虎沟12号冰川和七一冰川决定系数R2分别达到了0.48(P<0.05)和0.66(P<0.05)。冰川表面夏季平均反照率这一指标能够较好地衡量青藏高原北部祁连山地区冰川物质平衡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冰反照率 冰川变化 冰川物质平衡 祁连山
下载PDF
大气微塑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罗犀 张玉兰 +1 位作者 康世昌 高坛光 《自然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274-286,共13页
最近的研究表明,在城市、偏远山区及远洋大气中均检测到丰度可观的微塑料,并指出大气是微塑料迁移,特别是全球性、长距离迁移的重要载体,大气传输深刻改变海陆环境中微塑料的通量机制。文章综述了目前大气微塑料的理化性质、潜在来源、... 最近的研究表明,在城市、偏远山区及远洋大气中均检测到丰度可观的微塑料,并指出大气是微塑料迁移,特别是全球性、长距离迁移的重要载体,大气传输深刻改变海陆环境中微塑料的通量机制。文章综述了目前大气微塑料的理化性质、潜在来源、迁移过程以及对人类的毒理学效应。结果显示:大气微塑料以纤维和碎片为主;大部分微塑料样品尺寸集中在较窄的区间,其中小于0.5 mm的微塑料数量占主导;颜色多样,以黑、白及无色透明为主;化学成分包括30多种合成聚合物和纤维素等天然聚合物;室内为大气微塑料的重要来源。大气微塑料溯源及迁移机制研究的主要手段是模型,但其应用较少。目前,对大气微塑料的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缺乏标准的采样和检测规程,而全球尺度的大气微塑料及其对人类的毒理学效应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微塑料 纤维 传输 偏远地区
下载PDF
微塑料和纳米塑料威胁青藏高原环境
15
作者 张玉兰 康世昌 +5 位作者 罗犀 Tanuj Shukla 高坛光 Deonie Allen Steve Allen Melanie Bergmann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589-592,共4页
Plastic pollution is a planetary level threat which affects Earth’s environment and ecosystems.From the poles to deep ocean basins,the growth of plastic waste has already exceeded its limits.The projected increase of... Plastic pollution is a planetary level threat which affects Earth’s environment and ecosystems.From the poles to deep ocean basins,the growth of plastic waste has already exceeded its limits.The projected increase of plastic production and waste generation over the coming years makes the situation even more daunting.Even after stagnation in 2020 due to the COVID-19 pandemic,the global plastic production has also increased from 335 to 391 million metric tons(Mt)between 2016 and 2021(Fig.S1 online);yet currently post-consumer recycled and bio-based/attributed plastics only accounts~9%of the world’s plastic production[1].Statistic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attributed PLASTICS
原文传递
纳木错流域扎当冰川径流对气温和降水形态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6
16
作者 周石硚 康世昌 +1 位作者 高坛光 张国帅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1781-1788,共8页
报道西藏纳木错湖南岸念青唐古拉山脉北坡扎当冰川2007/2008年的径流年际大变化并分析其成因.与2007年夏半年相比,2008年同期降水量增加了17.9%,流域径流量却减少了33.3%,由此得出冰川消融量减少了53.8%.利用通常的度日模型分析发现,大... 报道西藏纳木错湖南岸念青唐古拉山脉北坡扎当冰川2007/2008年的径流年际大变化并分析其成因.与2007年夏半年相比,2008年同期降水量增加了17.9%,流域径流量却减少了33.3%,由此得出冰川消融量减少了53.8%.利用通常的度日模型分析发现,大气正积温的变化只能解释约一半的冰川消融量年际差,说明该冰川对气温变化异常敏感.能量平衡分析显示,冰川表面反照率的改变造成了冰川消融量的年际重大差异.而反照率的改变主要是由降水形态的差异造成的.统计得出,2007年夏半年冰川末端以降雨为主,降雨量占降水总量的71.5%;相反,2008年以降雪为主,降雨量仅占30.7%.说明在对某些冰川进行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或径流预测时,降水形态是需要单独考虑的一个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纳木错 扎当冰川 冰川径流 降水形态 度日因子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基于遥感影像的祁连山区俄博岭热融滑塌发育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尚建国 张廷军 +4 位作者 高坛光 牟翠翠 王树发 范成彦 仲文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03-1210,共8页
热融滑塌是山地多年冻土退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解译祁连山俄博岭地区遥感影像,结合实地考察,对俄博岭热融滑塌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进行了研究,明确了热融滑塌的发育特征。结果表明,俄博岭热融滑塌发育活跃,1997~2015年热融滑... 热融滑塌是山地多年冻土退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解译祁连山俄博岭地区遥感影像,结合实地考察,对俄博岭热融滑塌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进行了研究,明确了热融滑塌的发育特征。结果表明,俄博岭热融滑塌发育活跃,1997~2015年热融滑塌数量增加(11~13个),面积增大(7765~20605m^2),其中1997~2009年面积增加速率为679.9m^2/a,2009~2015年面积增加速率为780.2m^2/a。通过分析热融滑塌景观分布与地形因子的关系,发现俄博岭热融滑塌在海拔3570~3700m,坡度3°~10°的富冰多年冻土区北向斜坡发育;通过对典型热融滑塌溯源后退速率分析发现,1997~2009年其平均后退速率为2m/a,2009~2015年平均后退速率为5m/a,呈明显增大趋势,且其后退速率主要与坡度、地下冰含量和地表径流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融滑塌 发育特征 多年冻土
原文传递
"问诊"冰川——浅谈冰川的观测
18
作者 高坛光 《大自然》 2022年第6期20-25,共6页
日益加剧的全球气候变暖,让人们一次次地在新闻中听到"冰川"这个曾经陌生的名词.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喜欢探险的游客人数也与日俱增,近距离一览冰川鬼斧神工般的神奇面貌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心之所向.人们除了在壮丽的冰... 日益加剧的全球气候变暖,让人们一次次地在新闻中听到"冰川"这个曾经陌生的名词.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喜欢探险的游客人数也与日俱增,近距离一览冰川鬼斧神工般的神奇面貌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心之所向.人们除了在壮丽的冰川面前大受震撼外,还能直观感受到冰川不断融化的现状.人们也愈来愈关心这些冰川的命运.有些小伙伴还会好奇,这些远在山巅之上的冰川变化是如何被观测的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观感受 小伙伴 冰川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 新闻 近距离
原文传递
步步惊险——木斯岛冰川科考记
19
作者 高坛光 《意林文汇》 2019年第15期43-46,共4页
向着冰川,出发乘车从乌鲁木齐出发,经过奎屯、克拉玛依,穿过准噶尔盆地,只需不到1天的时间,便可到达中国科学院阿尔泰山冰冻圈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综合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阿尔泰山站')。一路行来,我们真切地体会到祖国是如此的... 向着冰川,出发乘车从乌鲁木齐出发,经过奎屯、克拉玛依,穿过准噶尔盆地,只需不到1天的时间,便可到达中国科学院阿尔泰山冰冻圈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综合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阿尔泰山站')。一路行来,我们真切地体会到祖国是如此的幅员辽阔,出发时脚下是天山下肥沃的农田,傍晚就来到了茫茫戈壁和荒漠。无数石油钻井矗立在克拉玛依,狂风呼啸着掠过乌尔禾的魔鬼城,马群的嘶鸣声在哈萨克人的毡房前飘过。不断变换的地貌和景色就像一张张幻灯片在眼前闪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冰 冰川消融区 冰川积累区
原文传递
全球河流微塑料污染研究进展
20
作者 王兆清 张玉兰 +2 位作者 康世昌 杨玲 高坛光 《新华文摘》 2021年第23期145-147,共3页
塑料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极大地方便了人类。据统计,2018年全球的塑料产量为3.59亿t,然而,塑料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对微塑料污染及其影响的研究日益加强,学者们普遍将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颗粒界... 塑料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极大地方便了人类。据统计,2018年全球的塑料产量为3.59亿t,然而,塑料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对微塑料污染及其影响的研究日益加强,学者们普遍将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颗粒界定为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环境中的微塑料具有多种形态和颜色,可分为初级原生微塑料以及由大块塑料风化破碎而产生的次级次生微塑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颗粒 微塑料 造福人类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