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核黄素-紫外线A巩膜交联术(Scleral Collagen Cross-Linking,SXL)可有效提升巩膜抗变形能力。本文评估了氧气对快速SXL交联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分为21%氧气常规交联组(照射强度3 m W/cm^(2)、照射时间30 m...目的核黄素-紫外线A巩膜交联术(Scleral Collagen Cross-Linking,SXL)可有效提升巩膜抗变形能力。本文评估了氧气对快速SXL交联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分为21%氧气常规交联组(照射强度3 m W/cm^(2)、照射时间30 min)、21%或95%氧气快速交联组(9 m W/cm^(2)、10 min;30 m W/cm^(2)、3~8 min)及对照组。采用单轴拉伸实验检测离体巩膜组织(赤道部和后极部)的弹性模量来评价交联效果。选择交联效果好、时间短的方案进行在体交联,采用视网膜电图和TUNEL染色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所有离体交联组的巩膜弹性模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交联后赤道部巩膜的弹性模量提高幅度大于后极部。95%氧气快速交联30 m W/cm^(2)、3 min组在较短时间表现出优异的交联效果,相比对照组提高了4.88倍,与21%氧气3 m W/cm^(2)、30 min交联效果相似,且在体视网膜电生理检测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交联后眼后壁组织细胞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凋亡。结论快速交联过程中提高氧气浓度在增强交联效果的同时可缩短交联时间,且不会对视网膜电生理造成明显影响。本研究可为SXL方案优化提供参考。展开更多
目的视网膜脱离等眼病与视网膜的黏附行为高度相关。通过压痕-分离实验与撕裂实验研究完整视网膜(视网膜-玻璃体界面和视网膜-脉络膜界面)黏附行为,可为视网膜脱离相关眼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半径0.5、1、1.5、2和4 mm...目的视网膜脱离等眼病与视网膜的黏附行为高度相关。通过压痕-分离实验与撕裂实验研究完整视网膜(视网膜-玻璃体界面和视网膜-脉络膜界面)黏附行为,可为视网膜脱离相关眼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半径0.5、1、1.5、2和4 mm的刚性压头对猪视网膜-玻璃体界面进行压痕-分离实验,并通过修正的JKR理论计算视网膜-玻璃体界面黏附力后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随后,建立相应有限元模型对实验进行模拟分析。最后通过撕裂实验得到视网膜-脉络膜界面的撕裂强度。结果5种尺寸压头的压痕-分离实验得到了视网膜-玻璃体界面黏附功范围为0.16~0.22 m N/mm,且有限元模拟结果验证了JKR理论可用于压痕-分离实验分析的有效性。撕裂实验得出视网膜-脉络膜界面最大撕裂强度为13±8 m N/mm,平均撕裂强度为11±7 m N/mm。结论压痕-分离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可模拟病变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修正的JKR模型可用于有限厚度样本黏附行为的研究;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可用于预测玻璃体与视网膜间的黏附。当视网膜-脉络膜界面达到最大撕裂强度时视网膜与脉络膜开始分离。本研究可为视网膜脱离的有限元分析评估提供参数和理论分析基础。展开更多
目的对角膜塑形镜进行功能集成,以期实现对眼睑力和眼内压的实时监测。方法采用逆向建模及浇筑成型的方法制备了有序排列的AM-WPU-PVP水凝胶微纤维,两端接入导线并连接数字源表,检测水凝胶微纤维在变形过程中的电阻率变化;建立嵌入水凝...目的对角膜塑形镜进行功能集成,以期实现对眼睑力和眼内压的实时监测。方法采用逆向建模及浇筑成型的方法制备了有序排列的AM-WPU-PVP水凝胶微纤维,两端接入导线并连接数字源表,检测水凝胶微纤维在变形过程中的电阻率变化;建立嵌入水凝胶微纤维的角膜塑形镜与角膜接触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确定眼睑力和眼内压作用对水凝胶微纤维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在1%应变范围内,水凝胶微纤维的电阻变化率与应变变化的比值(即灵敏度)为0.53,R2=0.954;眼内压每增加5 mm Hg,水凝胶应变微纤维的变形量增加4.6μm(对应的应变为0.18%),眼睑力每增加0.5 mm Hg,水凝胶应变微纤维的变形量减小0.4μm(对应的应变为0.015%)。结论水凝胶微纤维的电阻变化率与其应变量、眼睑力和眼内压的变化均具有线性关系,控制眼睑力不变,即保持闭眼或睁眼状态,可根据电阻变化率得到眼内压的实时变化;通过睁闭眼过程中的电阻变化,可得到眼睑力的大小。本文所集成的嵌入水凝胶微纤维角膜塑形镜可通过对水凝胶微纤维电阻的检测,实现对眼睑力和眼内压的在体实时监测,这对调整塑形镜片的形状以实现更理想的角膜塑形和眼部健康监测有临床实际意义。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核黄素-紫外线A巩膜交联术(Scleral Collagen Cross-Linking,SXL)可有效提升巩膜抗变形能力。本文评估了氧气对快速SXL交联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分为21%氧气常规交联组(照射强度3 m W/cm^(2)、照射时间30 min)、21%或95%氧气快速交联组(9 m W/cm^(2)、10 min;30 m W/cm^(2)、3~8 min)及对照组。采用单轴拉伸实验检测离体巩膜组织(赤道部和后极部)的弹性模量来评价交联效果。选择交联效果好、时间短的方案进行在体交联,采用视网膜电图和TUNEL染色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所有离体交联组的巩膜弹性模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交联后赤道部巩膜的弹性模量提高幅度大于后极部。95%氧气快速交联30 m W/cm^(2)、3 min组在较短时间表现出优异的交联效果,相比对照组提高了4.88倍,与21%氧气3 m W/cm^(2)、30 min交联效果相似,且在体视网膜电生理检测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交联后眼后壁组织细胞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凋亡。结论快速交联过程中提高氧气浓度在增强交联效果的同时可缩短交联时间,且不会对视网膜电生理造成明显影响。本研究可为SXL方案优化提供参考。
文摘目的视网膜脱离等眼病与视网膜的黏附行为高度相关。通过压痕-分离实验与撕裂实验研究完整视网膜(视网膜-玻璃体界面和视网膜-脉络膜界面)黏附行为,可为视网膜脱离相关眼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半径0.5、1、1.5、2和4 mm的刚性压头对猪视网膜-玻璃体界面进行压痕-分离实验,并通过修正的JKR理论计算视网膜-玻璃体界面黏附力后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随后,建立相应有限元模型对实验进行模拟分析。最后通过撕裂实验得到视网膜-脉络膜界面的撕裂强度。结果5种尺寸压头的压痕-分离实验得到了视网膜-玻璃体界面黏附功范围为0.16~0.22 m N/mm,且有限元模拟结果验证了JKR理论可用于压痕-分离实验分析的有效性。撕裂实验得出视网膜-脉络膜界面最大撕裂强度为13±8 m N/mm,平均撕裂强度为11±7 m N/mm。结论压痕-分离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可模拟病变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修正的JKR模型可用于有限厚度样本黏附行为的研究;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可用于预测玻璃体与视网膜间的黏附。当视网膜-脉络膜界面达到最大撕裂强度时视网膜与脉络膜开始分离。本研究可为视网膜脱离的有限元分析评估提供参数和理论分析基础。
文摘目的对角膜塑形镜进行功能集成,以期实现对眼睑力和眼内压的实时监测。方法采用逆向建模及浇筑成型的方法制备了有序排列的AM-WPU-PVP水凝胶微纤维,两端接入导线并连接数字源表,检测水凝胶微纤维在变形过程中的电阻率变化;建立嵌入水凝胶微纤维的角膜塑形镜与角膜接触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确定眼睑力和眼内压作用对水凝胶微纤维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在1%应变范围内,水凝胶微纤维的电阻变化率与应变变化的比值(即灵敏度)为0.53,R2=0.954;眼内压每增加5 mm Hg,水凝胶应变微纤维的变形量增加4.6μm(对应的应变为0.18%),眼睑力每增加0.5 mm Hg,水凝胶应变微纤维的变形量减小0.4μm(对应的应变为0.015%)。结论水凝胶微纤维的电阻变化率与其应变量、眼睑力和眼内压的变化均具有线性关系,控制眼睑力不变,即保持闭眼或睁眼状态,可根据电阻变化率得到眼内压的实时变化;通过睁闭眼过程中的电阻变化,可得到眼睑力的大小。本文所集成的嵌入水凝胶微纤维角膜塑形镜可通过对水凝胶微纤维电阻的检测,实现对眼睑力和眼内压的在体实时监测,这对调整塑形镜片的形状以实现更理想的角膜塑形和眼部健康监测有临床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