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在牙周再生中的应用
1
作者 杨梦瑶 高现灵 邓淑丽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期10-18,共9页
静电纺丝技术通过高压电场制备纳米纤维,这类材料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同时具有高孔隙率和高比表面积,可模拟天然细胞外基质的结构,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通过负载无机粒子、药物等活性物质可优化材料的生物性能。因此,静电... 静电纺丝技术通过高压电场制备纳米纤维,这类材料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同时具有高孔隙率和高比表面积,可模拟天然细胞外基质的结构,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通过负载无机粒子、药物等活性物质可优化材料的生物性能。因此,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已广泛应用于骨、软骨、神经、皮肤等组织再生,也是牙周组织再生研究中的热门材料。本文简要阐述了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制备过程,并从基质成分、生物活性和结构方面介绍其在牙周组织再生中的应用,旨在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纳米纤维 牙周再生 生物活性 微观结构
下载PDF
Sema3A/Nrp1信号轴在慢性牙周炎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及在牙周骨质破坏中的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林颖 邢泉 +2 位作者 高现灵 徐萌 林正梅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3-147,共5页
目的:研究轴突导向蛋白3A(semaphorins3A,Sema3A)及其受体神经纤毛蛋白-1(neuropilin-1,Nrp1)在慢性牙周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n=10),实验组建立慢性牙周炎模型,对照组常规饲养,8周后处死。micro-CT测量大鼠... 目的:研究轴突导向蛋白3A(semaphorins3A,Sema3A)及其受体神经纤毛蛋白-1(neuropilin-1,Nrp1)在慢性牙周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n=10),实验组建立慢性牙周炎模型,对照组常规饲养,8周后处死。micro-CT测量大鼠釉牙骨质界到牙槽嵴顶距离(CEJ-ABC),免疫组化染色计算Sema3A/Nrp1阳性染色积分光密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门诊收集慢性牙周炎样本及正常样本各10例,进行免疫荧光和qRT-PCR检测。结果:实验组釉CEJ-AB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ema3A/Nrp表达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EJ-ABC与Sema3A/NrP呈负相关(p<0.05)。人牙周炎样本Sema3A/Nrp1荧光强度及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Sema3A/Nrp1表达量的减少参与了慢性牙周炎骨破坏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牙周炎(CP) 骨质破坏 Sema3A/Nrp1信号轴
下载PDF
人骨形成蛋白-2对人牙髓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秦伟 高现灵 林正梅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568-571,共4页
目的:探讨骨形成蛋白-2(BMP-2)对体外培养的人牙髓细胞(DP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DPCs,分别与不同浓度的BMP-2(50、100、200 ng/mL)共同培养;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 目的:探讨骨形成蛋白-2(BMP-2)对体外培养的人牙髓细胞(DP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DPCs,分别与不同浓度的BMP-2(50、100、200 ng/mL)共同培养;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钙化结节形成量以及牙本质涎磷蛋白(DSPP)、牙本质基质蛋白-1(DMP-1)各成牙本质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50~200 ng/mL 的BMP-2对DPCs的增殖均无明显促进作用;但是,能呈剂量依赖性地提高细胞的ALP活性、促进钙化结节的形成、上调DSPP和DMP-1 mRNA的表达水平,各浓度BMP-2组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BMP-2对体外培养的人DPCs增殖无明显影响,但可明显促进DPCs的成牙本质细胞方向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成蛋白 牙髓细胞 增殖 分化
下载PDF
上颌第二磨牙单根双腭管并四根管融合1例
4
作者 高现灵 龚启梅 林正梅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CAS 2024年第1期43-47,共5页
上颌第二磨牙(MSM)牙根及根管系统的数目、形态均变异较大,牙根融合和颊侧第二根管是常见的变异。本文报告1例罕见的MSM解剖变异,经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扫描证实为单牙根,双腭管,且4个根管在根尖区融合为1个根管。
关键词 上颌第二磨牙 融合根 双腭根管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原文传递
广州珠三角地区家猫自然感染华支睾吸虫的调查及豚鼠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4
5
作者 王贵燕 王敏 +4 位作者 关小燕 邰闪闪 刘冠琪 高现灵 李美玉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66-968,985,共4页
目的了解广州珠三角地区家猫自然感染华支睾吸虫状况,观察豚鼠感染华支睾吸虫后肝组织病理变化。方法解剖当地家猫,取肝脏,检查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阳性肝脏收集成虫,并取肝组织制作切片;采集阳性鱼,分离华支睾吸虫囊蚴,经口感染豚鼠,6... 目的了解广州珠三角地区家猫自然感染华支睾吸虫状况,观察豚鼠感染华支睾吸虫后肝组织病理变化。方法解剖当地家猫,取肝脏,检查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阳性肝脏收集成虫,并取肝组织制作切片;采集阳性鱼,分离华支睾吸虫囊蚴,经口感染豚鼠,60个囊蚴/只,60d后解剖豚鼠,检查肝脏,收集成虫,取病变肝组织制作切片,作病理检查。实验设未感染对照组。结果当地猫华支睾吸虫自然感染率为41.47%(214/516);感染豚鼠华支睾吸虫成虫回收率50.83%(305/600)。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豚鼠肝脏肿大,边缘呈球状隆起,部分肝叶表面可见水泡状凸起病变,水泡内液清亮;病变组织横切面可见胆管管壁增厚,管腔内有华支睾吸虫成虫寄生;镜下可见华支睾吸虫虫卵切面,周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胆管管壁增厚,管周纤维组织增生伴胆管扩张,肝小叶结构破坏。结论广州珠三角地区家猫华支睾吸虫感染率较高。豚鼠是华支睾吸虫合适的终末宿主,且肝脏病变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猫 华支睾吸虫 调查 豚鼠模型
原文传递
虎纹蛙感染裂头蚴的调查与动物宿主感染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贵燕 王敏 +6 位作者 刘冠琪 高现灵 关小燕 邰闪闪 李美玉 陈剑煌 黄锦桃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9期1141-1143,1155,F0004,共5页
目的调查虎纹蛙自然感染裂头蚴的情况,取裂头蚴感染实验鼠和家犬,为实验教学提供依据。方法解剖虎纹蛙收集裂头蚴,将裂头蚴感染昆明鼠和BALB/c小鼠(6条/只)和SD大鼠(10条/只),对照组灌注生理盐水;60 d后解剖实验动物,收集小鼠体内裂头蚴... 目的调查虎纹蛙自然感染裂头蚴的情况,取裂头蚴感染实验鼠和家犬,为实验教学提供依据。方法解剖虎纹蛙收集裂头蚴,将裂头蚴感染昆明鼠和BALB/c小鼠(6条/只)和SD大鼠(10条/只),对照组灌注生理盐水;60 d后解剖实验动物,收集小鼠体内裂头蚴,并取裂头蚴寄生部位组织包埋切片。将虎纹蛙和鼠体内收集的裂头蚴分别感染家犬6条/只,在感染46 d后取粪便检查,感染60 d后解剖家犬。结果野生虎纹蛙自然感染率为40.63%(403/992);解剖实验组昆明鼠、BALB/c小鼠和SD大鼠肉眼可见皮下肌肉组织有弥漫性瘀血斑点和包块形成,镜下观察见裂头蚴周围有囊壁包绕,纤维组织增生;家犬粪检查到曼氏迭宫绦虫卵,解剖家犬收集到曼氏迭宫绦虫成虫。结论广州市花都区野生虎纹蛙裂头蚴的感染率较高;昆明鼠、BALB/c小鼠和SD大鼠均可作为曼氏迭宫绦虫的转续宿主;家犬是该虫适宜的终末宿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纹蛙 裂头蚴 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牙髓干细胞对牙周炎中破骨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4
7
作者 关梅亮 沈宗杉 +1 位作者 高现灵 林正梅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CAS 2018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研究牙髓干细胞(DPSC)对牙周炎中破骨细胞形成及牙槽骨再生的影响,并初步探索DPSC对小鼠破骨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诱导小鼠骨髓单核细胞破骨分化,观察破骨细胞组(OC组)及其与DPSC共培养组(OC+DPSC组)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 目的研究牙髓干细胞(DPSC)对牙周炎中破骨细胞形成及牙槽骨再生的影响,并初步探索DPSC对小鼠破骨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诱导小鼠骨髓单核细胞破骨分化,观察破骨细胞组(OC组)及其与DPSC共培养组(OC+DPSC组)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破骨分化相关基因包括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c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TRAP的表达差异。体内构建小鼠慢性牙周炎模型,通过微计算机体层摄影(microCT)扫描后三维重建,比较慢性牙周炎+0.9%氯化钠溶液注射组(NS组)和慢性牙周炎+DPSC注射组(DPSC组)釉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CEJ-ABC)距离,并对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和TRAP染色,观察DPSC对小鼠破骨细胞及牙槽骨再生的影响。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校正t检验分析组间差异。结果体外TRAP染色发现,与DPSC共培养明显抑制成熟破骨细胞形成,OC+DPSC组成熟破骨细胞均数(4.2±0.2)少于OC组均数(6.8±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22,P<0.001);破骨细胞表面积均数(0.046±0.007)mm2也明显小于OC组(0.763±0.015)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174,P<0.001)。相对OC组,OC+DPSC共培养组的MMP-9、NFATc1及TRAP的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均值分别为0.38±0.17(t=6.217,P=0.003)、0.24±0.12(t=10.569,P=0.003)和0.55±0.13(t=6.077,P=0.026)。micro-CT扫描结果显示,DPSC注射组CEJ-ABC的平均距离为(0.215±0.017)mm,明显小于0.9%氯化钠溶液组(0.311±0.02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21,P<0.001),组织学观察下DPSC组炎症反应较0.9%氯化钠溶液组轻,且破骨细胞更少。结论 DPSC可通过抑制牙周炎破骨细胞的形成从而促进牙槽骨再生,有望作为一种可局部注射的骨代谢双向调节生物制剂,治疗临床上包括牙周炎等因骨代谢失衡引起的炎症性骨吸收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髓 干细胞 慢性牙周炎 牙槽骨质丢失 破骨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