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活性生物材料支架体外诱导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高比例分化并形成神经网络 被引量:2
1
作者 李莹 张皑峰 +6 位作者 高钰丹 赵文 段红梅 郝鹏 尚俊奎 杨朝阳 李晓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32-1437,共6页
背景:活性生物材料的良好组织相容性和生物活性与神经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均有极大的应用前景和应用价值。目的:观察神经营养因子3-壳聚糖活性生物材料支架在体外对神经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及神经干细胞神经营养因子3信号通路关键蛋... 背景:活性生物材料的良好组织相容性和生物活性与神经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均有极大的应用前景和应用价值。目的:观察神经营养因子3-壳聚糖活性生物材料支架在体外对神经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及神经干细胞神经营养因子3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方法:提取并纯化新生24 h Wistar大鼠脊髓神经干细胞,分4组进行诱导分化:对照组(单纯培养基组)、可溶性神经营养因子3组、单纯壳聚糖组、神经营养因子3-壳聚糖组。诱导6 h,提取蛋白质行Western Blot检测神经营养因子3信号通路关键蛋白TrkC、Akt/p-Akt、Erk/p-Erk的表达;诱导7 d,行MAP2、MBP、GFA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神经元的多向分化及各类细胞的分化比例;诱导14 d,行MAP2、Synapsin-1、PSD95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神经营养因子3-壳聚糖活性生物材料是否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形成神经网络。结果与结论:(1)神经营养因子3-壳聚糖组诱导神经干细胞高比例分化为神经元,比例为73.8%,明显高于其他3组,同时分化形成的胶质细胞低于其他3组;(2)神经营养因子3-壳聚糖组中关键蛋白TrkC、p-Akt、p-Erk的表达高于其他3组;(3)神经营养因子3-壳聚糖可以诱导神经干细胞在体外分化形成神经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神经营养因子3 壳聚糖 神经元 组织工程
下载PDF
对七年制医学生开展神经生物学课外科研实践初探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晓光 段红梅 +2 位作者 高钰丹 赵文 杨朝阳 《中国当代医药》 2016年第23期168-170,共3页
仅有课内教学无法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为了培养医学七年制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系决定尝试开展一定方式的课外科研实践活动,旨在提高七年制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其创新性的科研思维。根据本人及同事们在首都医科... 仅有课内教学无法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为了培养医学七年制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系决定尝试开展一定方式的课外科研实践活动,旨在提高七年制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其创新性的科研思维。根据本人及同事们在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系近年来指导七年制医学生课外科研实践活动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探讨通过导师负责制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与意义。通过课外科研实践活动,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医学生的课本知识,在拓展其科研视角、激发其求知欲的同时,培养了其实践能力,最终提高了综合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物学 课外科研实践 七年制 综合型人才
下载PDF
关于提高神经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朝阳 段红梅 +2 位作者 赵文 高钰丹 李晓光 《卫生职业教育》 2016年第15期41-42,共2页
神经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是医学生的必修课。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神经生物学教师关心的问题。本文介绍神经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就如何选取教材及适当的教学模式、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等与同行交流,旨在进... 神经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是医学生的必修课。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神经生物学教师关心的问题。本文介绍神经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就如何选取教材及适当的教学模式、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等与同行交流,旨在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物学 教学质量 教学模式
下载PDF
思政教育融入神经生物学课程的策略与设计 被引量:1
4
作者 郝鹏 杨朝阳 +1 位作者 高钰丹 李晓光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第12期102-103,共2页
将思政教育融入医学专业课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举措,如何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发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并将两者有效地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当前高校施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基于神经生物学的... 将思政教育融入医学专业课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举措,如何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发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并将两者有效地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当前高校施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基于神经生物学的学科特点,阐述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神经生物学教学的策略和途径,以有效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神经生物学 立德树人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在加载神经生长因子角蛋白纤维支架上的生长与分化 被引量:4
5
作者 孙泉 李莹 +5 位作者 高钰丹 郝鹏 赵文 段红梅 杨朝阳 李晓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3387-3392,共6页
背景:神经组织工程的基本方法是建立生物材料支架复合神经细胞的三维空间结构,这种方法对修复神经损伤具有极大潜力。目的:分析不同处理条件下角蛋白纤维的理化性质以得到最佳的处理条件,并研究加载神经生长因子后角蛋白纤维材料对神经... 背景:神经组织工程的基本方法是建立生物材料支架复合神经细胞的三维空间结构,这种方法对修复神经损伤具有极大潜力。目的:分析不同处理条件下角蛋白纤维的理化性质以得到最佳的处理条件,并研究加载神经生长因子后角蛋白纤维材料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使用不同浓度的盐酸对角蛋白纤维进行处理,红外图谱分析其化学性质,以得到最佳的盐酸处理浓度。随后加载神经生长因子,并使用红外图谱证明神经生长因子成功加载到角蛋白纤维上。将角蛋白纤维、加载神经生长因子的角蛋白纤维分别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10 d,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方法检测MAP2,MBP,GFAP的表达及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比例。结果与结论:8 mol/L盐酸处理的角蛋白纤维表现出最高的羧基含量。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10 d后,加载神经生长因子的角蛋白纤维组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显著高于单纯的角蛋白纤维组和无材料的对照组。该研究证明了加载神经生长因子的角蛋白纤维可以显著增加神经干细胞分化成神经元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蛋白纤维 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干细胞 神经元 神经组织工程 干细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组织工程
下载PDF
康复训练结合神经营养因子3-壳聚糖支架改善脊髓损伤大鼠骨骼肌形态和运动功能 被引量:6
6
作者 陈星颖 郝飞 +4 位作者 高钰丹 赵文 段红梅 杨朝阳 李晓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2514-2520,共7页
背景:前期研究显示,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 3,NT3)-壳聚糖可诱发脊髓损伤大鼠内源性神经发生和轴突再生,促进大鼠运动和感觉功能恢复。目的:观察康复训练结合NT3-壳聚糖活性生物材料支架对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骨骼肌形态变化和功能... 背景:前期研究显示,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 3,NT3)-壳聚糖可诱发脊髓损伤大鼠内源性神经发生和轴突再生,促进大鼠运动和感觉功能恢复。目的:观察康复训练结合NT3-壳聚糖活性生物材料支架对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骨骼肌形态变化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50只成年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不造模,其余4组制备T7-T8全切5 mm脊髓损伤模型,单损组造模后不进行任何干预,另3组分别给予康复训练、NT3-壳聚糖活性生物材料支架、NT3-壳聚糖活性生物材料支架结合康复训练干预,康复训练于造模后2周开始。造模前及造模后2,4,6,8,10,12周对各组大鼠进行开放场地的BBB评分;造模后12周,取后肢骨骼肌(胫骨前肌、腓肠肌、比目鱼肌)进行苏木精-伊红和乙酰胆碱酯酶染色,评定各组大鼠肌肉萎缩和运动终板的变化情况。实验方案经首都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委员会批准(批准号为AEEI-2018-105)。结果与结论:①假手术组术后各时间点的BBB评分高于其他4组(P<0.05),NT3-壳聚糖结合康复训练组造模后8,10,12周的评分高于单损组、单损结合康复训练组、NT3-壳聚糖组(P<0.05);②造模后12周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造模4组的各骨骼肌肌纤维横截面积和直径小于假手术组(P<0.05),其中NT3-壳聚糖结合康复训练组各骨骼肌肌纤维横截面积和直径大于单损组、单损结合康复训练组、NT3-壳聚糖组(P<0.05);③造模后12周乙酰胆碱酯酶染色显示,造模4组各骨骼肌的运动终板乙酰胆碱酯酶平均吸光度值均低于假手术组(P<0.05),其中NT3-壳聚糖结合康复训练组高于单损组、单损结合康复训练组、NT3-壳聚糖组(P<0.05);④结果表明,康复训练结合NT3-壳聚糖活性生物材料支架植入能有效防止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后肢骨骼肌肌肉萎缩,提高运动终板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减轻神经肌肉接头退变,改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 神经营养因子3 脊髓损伤 生物活性支架 康复训练 运动终板 骨骼肌
下载PDF
成年小鼠缺血性脑卒中后病理及行为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3
7
作者 梁彦峰 郝鹏 +4 位作者 段红梅 赵文 高钰丹 李晓光 杨朝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5期5625-5631,共7页
背景:大鼠大脑中动脉末端闭塞模型可以引起稳定的局灶性皮质梗死,在很好模拟人类卒中病理状态的同时死亡率较低,但对手术人员的技术以及设备有较高要求,并且需要后期评估才能确定造模成功与否。目的:建立有效稳定简便的缺血性小鼠脑卒... 背景:大鼠大脑中动脉末端闭塞模型可以引起稳定的局灶性皮质梗死,在很好模拟人类卒中病理状态的同时死亡率较低,但对手术人员的技术以及设备有较高要求,并且需要后期评估才能确定造模成功与否。目的:建立有效稳定简便的缺血性小鼠脑卒中模型;揭示小鼠脑卒中后梗死区及周围区域的病理变化;探索小鼠脑卒中后的行为学改变。方法:对小鼠末端大脑中动脉进行永久电凝结扎,24 h后用TTC染色明确该模型梗死范围并统计该模型的成功概率;对小鼠大脑中动脉末端闭塞模型后不同时间点(1,3,7,10,14 d)的脑组织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缺血坏死区的体积在不同时间点的改变;进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Iba-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模型小鼠脑损伤后胶质反应及炎症反应变化;最后应用网格足部错误试验和圆柱体试验评价小鼠卒中后感觉运动功能的缺失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大脑中动脉末端闭塞模型导致局灶性皮质梗死且该新模型死亡率仅9%,成功率达87%;②梗死区域主要位于M1/S1/S2区,梗死范围在闭塞10 d时趋于稳定;③脑卒中后3 d时炎症反应达到高峰,14 d时损伤区周围形成稳定星形胶质瘢痕;④局灶性皮质梗死后小鼠对侧肢体出现明显的感觉及运动的缺失;⑤结果表明,卒中后实验小鼠立即出现感觉及运动功能缺失,且持续至卒中后12周;实验建立的大脑中动脉末端闭塞模型稳定、可靠,梗死范围明确,适合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 大脑中动脉 末端闭塞 病理 行为学 模型
下载PDF
C57BL/6小鼠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肌梭解剖学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连文玺 段红梅 +5 位作者 郝飞 郝鹏 赵文 高钰丹 杨朝阳 李晓光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3-209,共7页
目的定位C57BL/6小鼠胫骨前肌(TA)和趾长伸肌(EDL)肌梭分布,分析肌梭在骨骼肌中的固定方式,并统计肌梭各区域长度和赤道横截面积(CAS)等参数分析肌梭形态学共性,为肌梭的形态和功能研究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5只正常成年C57BL/6小鼠取TA... 目的定位C57BL/6小鼠胫骨前肌(TA)和趾长伸肌(EDL)肌梭分布,分析肌梭在骨骼肌中的固定方式,并统计肌梭各区域长度和赤道横截面积(CAS)等参数分析肌梭形态学共性,为肌梭的形态和功能研究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5只正常成年C57BL/6小鼠取TA和EDL,利用改良的骨骼肌冷冻技术得到无冰晶样本,样本连续冷冻切片,HE染色,显微成像,分析TA与EDL肌梭分布及肌梭在骨骼肌中与其他组织的连接方式。测量肌梭各区域长度和CAS,统计学分析肌梭形态特征。结果C57BL/6小鼠TA和EDL分布情况为:从尾端至头端方向,肌梭主要分布在肌腹中间偏上位置。从背侧至腹侧,肌梭靠近腓深神经入肌点分布。在肌梭末梢可以看到肌梭锚定连接梭外纤维并固定于骨骼肌中。单个肌梭形态观察分析显示,连接感觉神经纤维末梢的区域A和与运动神经纤维末梢连接区域B的长度有较明显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75)。结论C57BL/6小鼠TA和EDL肌梭分布特点可以为后续肌梭相关的形态学和电生理研究提供解剖信息,发现肌梭区域A和区域B的相关性可能有助于解释肌梭信号传递能力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梭 分布 锚定连接 长度相关性 HE染色 R语言ggplot包分析 小鼠
下载PDF
改良光化学栓塞法诱导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的病理变化 被引量:2
9
作者 李舒伦 郝鹏 +5 位作者 郝飞 段红梅 赵文 高钰丹 杨朝阳 李晓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8-224,共7页
背景:大鼠光化学栓塞模型可以良好地模拟缺血性卒中,具有损伤脑区特异性、高重复性及低死亡率等优势,但光源的选择及玫瑰红注射浓度等多个条件都会影响造模的结果,需要后期进行细致的评估来确定造模的成功。目的:建立稳定、不易自发恢... 背景:大鼠光化学栓塞模型可以良好地模拟缺血性卒中,具有损伤脑区特异性、高重复性及低死亡率等优势,但光源的选择及玫瑰红注射浓度等多个条件都会影响造模的结果,需要后期进行细致的评估来确定造模的成功。目的:建立稳定、不易自发恢复的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并探究卒中区域的病理变化及大鼠行为学变化。方法:雄性Wistar大鼠52只随机被分为假手术组6只、光化学栓塞组46只。光化学栓塞组取18只分别于大鼠股静脉注射20,40及80 mg/kg玫瑰红制作光化学栓塞模型,筛选出造模最佳的玫瑰红浓度;再对剩余28只大鼠进行光化学栓塞造模手术;假手术组大鼠不进行激光器定点照射及不注射玫瑰红染料。术后1 d利用TTC染色揭示在不同玫瑰红浓度注射下梗死范围的变化;对大鼠光化学栓塞后1,3,7,14 d运用NeuN染色观察梗死区域内神经元的死亡情况;Iba-1,GFAP,GLUT-1染色观察光化学栓塞后卒中区域炎症反应、胶质瘢痕及血管的变化;应用圆柱体实验及网格错误实验评价大鼠光化学栓塞后行为学的变化。结果与结论:(1)80 mg/kg的玫瑰红浓度引起的卒中腔体积最大,光化学栓塞模型重复性高,动物死亡率低,7 d可以形成较稳定的卒中腔;(2)光化学栓塞后在7 d可以形成相对稳定的胶质瘢痕带,但炎症反应在1-14 d逐渐加重;(3)光化学栓塞减少卒中腔附近的血管面积,并在14 d趋于稳定;(4)光化学栓塞后大鼠出现长期的感觉及运动功能下降;(5)结果表明大鼠光化学栓塞模型稳定良好,不易自发恢复,适合缺血性脑卒中病理变化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光化学栓塞 病理 行为学 大鼠 动物模型
下载PDF
神经营养因子3-壳聚糖载体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亚型及其电生理特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博雅 段红梅 +6 位作者 白天宇 郝飞 郝鹏 赵文 高钰丹 李晓光 杨朝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5期4020-4027,共8页
背景:前期研究已证实神经营养因子3-壳聚糖载体可支持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和增殖,同时可高效诱导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目的:观察神经营养因子3-壳聚糖载体对神经元发育进程、发育各阶段电生理特性及发育成熟神经元亚型的影响。方法... 背景:前期研究已证实神经营养因子3-壳聚糖载体可支持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和增殖,同时可高效诱导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目的:观察神经营养因子3-壳聚糖载体对神经元发育进程、发育各阶段电生理特性及发育成熟神经元亚型的影响。方法:取第3代新生大鼠脊髓神经干细胞,分4组培养:空白对照组加入神经干细胞培养基,壳聚糖组加入含壳聚糖的神经干细胞培养基,NT3组加入含神经营养因子3的神经干细胞培养基,NT3-壳聚糖组加入含神经营养因子3-壳聚糖载体的神经干细胞培养基。利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神经干细胞发育各阶段标志物表达情况,借助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评价神经干细胞发育过程中电生理特性的变化情况,利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神经干细胞分化21 d后中间神经元的亚型。结果与结论:①Nestin、DCX、Tuj1及MAP2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神经营养因子3-壳聚糖载体维持了神经干细胞池的稳态,并且通过加速神经母细胞的发育进程来促进神经元发育成熟;②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发现,营养因子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3-壳聚糖在发育早期对神经干细胞膜功能以及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的发育成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仅有神经营养因子3-壳聚糖可将这一优势维持到发育中后期,即分化后7-14 d;③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神经干细胞分化21 d后,NT3-壳聚糖组成熟神经元可表达运动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HB9、V1类型中间神经元FOXP1、V2类型中间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LHX3,以及调控机械性痛觉感觉中间神经元的特异性标记物VGLUT3;④结果显示,神经营养因子3-壳聚糖载体促进了神经干细胞向神经母细胞的发育,在发育早期对细胞膜功能及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发育成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诱导发育成熟的神经元亚型多样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营养因子3 壳聚糖载体 神经干细胞 发育 神经元 膜片钳 分化 离子通道 电生理 中间神经元
下载PDF
转基因小鼠脊髓损伤后室管膜细胞的时空动态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郝柳芳 段红梅 +6 位作者 王子珏 郝飞 郝鹏 赵文 高钰丹 杨朝阳 李晓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83-889,共7页
背景:成年哺乳动物脊髓室管膜细胞损伤后表现出干/祖细胞特性。目的:利用Nestin和Foxj1转基因小鼠标记室管膜细胞,以便追踪室管膜细胞及其子代在成年小鼠脊髓损伤后的增殖分化命运。方法:对转基因小鼠T_(8)脊髓节段完全切除1 mm脊髓组织... 背景:成年哺乳动物脊髓室管膜细胞损伤后表现出干/祖细胞特性。目的:利用Nestin和Foxj1转基因小鼠标记室管膜细胞,以便追踪室管膜细胞及其子代在成年小鼠脊髓损伤后的增殖分化命运。方法:对转基因小鼠T_(8)脊髓节段完全切除1 mm脊髓组织,术后1-7 d连续腹腔注射BrdU动态观察室管膜细胞,在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3,7,14,28,56 d)借助BrdU,GFAP,Tuj1,NeuN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损伤区边缘室管膜细胞的遗传命运谱。结果与结论:①未损伤脊髓中,Nestin阳性的室管膜细胞处于静止状态;脊髓损伤后室管膜细胞被激活,第3天时在损伤区周围大量增殖;②在损伤后第28天,约3.3%Nestin阳性的室管膜细胞表达神经元标记物Tuj1;③在损伤后第56天,约25.7%Nestin阳性的室管膜细胞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并构成胶质瘢痕的核心,参与胶质瘢痕的形成;④通过检测室管膜细胞在脊髓损伤后的时空动态变化、增殖和分化特征,为理解脊髓损伤的病理过程提供理论依据,为脊髓损伤修复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转基因 神经元 星形胶质细胞 分化 增殖 神经干细胞
下载PDF
发育中小鼠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变化
12
作者 白天宇 段红梅 +6 位作者 张博雅 郝鹏 郝飞 高钰丹 赵文 杨朝阳 李晓光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85-490,共6页
目的:研究小鼠生后发育过程中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变化。方法:选取出生后不同发育阶段的小鼠共计36只,随机分为1、2、3周龄组(1-,2-,3-Week)、1、2、3月龄组(1-,2-,3-Month)(n=6)。应用全细胞膜片钳及生物胞素细胞内标记技... 目的:研究小鼠生后发育过程中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变化。方法:选取出生后不同发育阶段的小鼠共计36只,随机分为1、2、3周龄组(1-,2-,3-Week)、1、2、3月龄组(1-,2-,3-Month)(n=6)。应用全细胞膜片钳及生物胞素细胞内标记技术区分锥体神经元与中间神经元,同时记录各组小鼠脑片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的被动膜特性、动作电位(AP)及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PSCs)。结果:与中间神经元相比,小鼠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的AP放电特征表现为规则放电(RS),放电频率较为缓慢。小鼠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的被动膜特性在出生后发育期间表现为:与1周龄组小鼠相比,2周龄组的静息膜电位(RMP)表现为显著超极化(P<0.01),2周后再无明显改变;1月龄组的膜输入阻抗(R in)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P<0.01),在1月龄后无明显变化;膜电容(Cm)无明显变化。AP在发育早期的变化表现为:与1周龄组小鼠相比,3周龄组AP阈电位绝对值和幅值显著增加(P<0.01),2周龄组AP半波宽显著降低(P<0.05),在此之后无显著变化。sEPSCs随发育过程的变化表现为:1月龄小鼠sEPSCs的频率和幅值相较于1周龄组均显著增加(P<0.01),在1月后趋于稳定,无显著差异。结论:在小鼠出生后发育过程中,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变化存在时间特异性,电生理特性的成熟程度可以作为检测神经元是否成熟的功能学指标,同时电生理特性可以作为皮质中间神经元与锥体神经元区分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运动皮层 发育 全细胞膜片钳 被动膜特性 动作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周期同步化的方法及对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影响
13
作者 李曼丽 赵文 +3 位作者 高钰丹 段红梅 杨朝阳 李晓光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99-1403,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处理条件下细胞同步化于G0/G1时期的效果以得到最佳的同步化条件,并研究同步化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 FGF)的作用下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成年大鼠BMSCs,5%、1%、0.5%、0.1%、0胎... 目的分析不同处理条件下细胞同步化于G0/G1时期的效果以得到最佳的同步化条件,并研究同步化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 FGF)的作用下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成年大鼠BMSCs,5%、1%、0.5%、0.1%、0胎牛血清(FBS)分别处理24 h、48 h。PI染色后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各时相细胞所占比例,与正常培养条件(10%FBS)处理下对比。得到最佳处理条件后,b FGF处理3 d、7 d,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方法检测Nestin和Tuj-1的表达。结果成年大鼠BMSCs原代提取,经传代后,细胞形态为长梭形。不同处理条件下G1/G0期细胞比例均高于正常培养条件,1%FBS处理48 h时G1/G0期细胞比例为(94.274±0.468)%,达最高峰(F=39.91,P<0.001)。b FGF诱导3 d后,细胞周期同步化后的Nestin+细胞数显著高于未同步化的细胞数[(80.3±2.4)%vs.(12.1±1.5)%](F=28.25,P<0.001);b FGF诱导7 d后,同步化后的Tuj-1+细胞数显著高于未同步化的细胞数[(74.8±3.2)%vs.(19.3±2.5)%](F=17.95,P<0.001)。结论 1%FBS处理48 h是将BMSCs同步化于G0/G1期的最佳条件。细胞周期同步化于G0/G1期能够提高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周期 同步化 血清饥饿法 神经分化 大鼠
下载PDF
应用病毒示踪技术观察大鼠两侧背根神经节的纤维联系
14
作者 刘法东 段红梅 +4 位作者 郝鹏 赵文 高钰丹 杨朝阳 李晓光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3-239,共7页
目的:通过伪狂犬病毒(PRV)逆行示踪技术观察Wistar大鼠两侧背根神经节(DRG)之间神经元的联系,寻找两侧DRG神经元交互支配的形态学基础.方法:选用18只正常成年雌性Wistar大鼠,分为单侧PRV组、双侧PRV组、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组(n=6).单... 目的:通过伪狂犬病毒(PRV)逆行示踪技术观察Wistar大鼠两侧背根神经节(DRG)之间神经元的联系,寻找两侧DRG神经元交互支配的形态学基础.方法:选用18只正常成年雌性Wistar大鼠,分为单侧PRV组、双侧PRV组、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组(n=6).单侧PRV组将2μl滴度为1×10^10的PRV-EGFP注射到左侧坐骨神经;双侧PRV组将2μl滴度为1×10^10的PRV-EGFP注射到左侧坐骨神经上,同时2μl滴度为1×10^10的PRV-mRuby注射到右侧坐骨神经上;CTB组将2μl浓度为1μg/μl的CTB注射到左侧坐骨神经上.5d后观察病毒标记结果.结果:单侧PRV组在左侧DRG可见大量被PRV-EGFP标记的神经元,右侧DRG也观察到大量被PRV-EGFP标记的神经元,但数量明显少于左侧(P<0.01).双侧PRV组在左侧DRG可见大量被PRV-EGFP和PRV-mRuby标记的神经元,且有部分神经元被PRV-EGFP和PRV-mRuby同时标记.CTB组大鼠L4脊髓前角神经元被CTB标记,DRG中枢突大量纤维终末被CTB标记.此外,L2脊髓中背根神经节中枢突的大量纤维终末被CTB标记.单侧PRV组大鼠L4脊髓前角神经元被PRV-EGFP标记,腰骶髓后连合核(DCN)有大量神经元被PRV-EGFP标记,L2腰骶髓后连合核也有大量神经元被PRV-EGFP标记.结论:Wistar大鼠的左右侧DRG神经元之间存在交互支配的现象,两侧DRG神经元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突触联系,而是通过后连合核等中间神经元跨突触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狂犬病毒 逆行示踪技术 背根神经节 突触联系 大鼠
下载PDF
成年哺乳类脊髓损伤后的内源性神经发生 被引量:2
15
作者 段红梅 宋伟 +3 位作者 赵文 高钰丹 杨朝阳 李晓光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82-1387,共6页
在整个哺乳动物的生命周期,海马齿状回的颗粒下区及侧脑室的室下区都会不断产生新的神经元.借助新的研究方法,对脊髓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室管膜细胞)的特性及它们在在成年脊髓发育方面作用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最近的研究揭示了重要的... 在整个哺乳动物的生命周期,海马齿状回的颗粒下区及侧脑室的室下区都会不断产生新的神经元.借助新的研究方法,对脊髓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室管膜细胞)的特性及它们在在成年脊髓发育方面作用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最近的研究揭示了重要的外在和内在的分子机制,它们支配着成人脊髓神经发生的顺序步骤.这篇综述主要讨论内源性神经发生的概念;脊髓损伤后室管膜细胞的反应;室管膜细胞的异质性和标志物,调节室管膜细胞的因子,及影响室管膜细胞激活或分化小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年内源性神经发生 神经干细胞 室管膜细胞 脊髓损伤 成年哺乳类 再生
原文传递
脊髓损伤后神经环路重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子珏 高钰丹 +5 位作者 赵文 郝飞 郝鹏 段红梅 李晓光 杨朝阳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84-1494,共11页
成年哺乳类脊髓损伤后的修复与再生是一项复杂且尚未解决的挑战.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脊髓损伤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脊髓损伤可能导致永久性的运动功能障碍和感觉丧失,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极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有效... 成年哺乳类脊髓损伤后的修复与再生是一项复杂且尚未解决的挑战.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脊髓损伤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脊髓损伤可能导致永久性的运动功能障碍和感觉丧失,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极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有效的治疗脊髓损伤的新策略.近年来,应用外源性或内源性神经元中继的治疗手段为脊髓损伤后环路重建提供了新的思路.将干细胞或生物材料等移植物作用于脊髓损伤区,可改善损伤区局部微环境,诱导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元,促进脊髓环路重建和功能恢复,因此成为较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方法.本综述主要介绍细胞移植治疗、组织工程策略和基因调控等方法在修复受损脊髓的神经网络中的应用,并讨论了脊髓损伤后新生神经元是否具有潜在的功能整合,重建受损神经环路,并恢复其运动和感觉功能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再生微环境 环路重建 功能整合
原文传递
AMPA受体参与的出生后大鼠海马发育早期的电生理学特点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雪怡 张皑峰 +5 位作者 赵文 高钰丹 段红梅 郝鹏 杨朝阳 李晓光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6-114,共9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AMPA)受体参与的出生后大鼠海马发育早期的电生理学特点。选择出生后0.5月龄、1月龄、2月龄和3月龄Wistar大鼠共计48只(每组各12只)。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及MED64平面微电极阵列技... 本研究旨在探讨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AMPA)受体参与的出生后大鼠海马发育早期的电生理学特点。选择出生后0.5月龄、1月龄、2月龄和3月龄Wistar大鼠共计48只(每组各12只)。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及MED64平面微电极阵列技术检测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被动膜特性及AMPA受体参与的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exct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EPSC)和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iel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fEPSP)。结果显示,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在出生后0.5~3月龄期间,在被动膜特性方面表现为:膜电容与静息膜电位无显著性变化;膜输入电阻与时间常数均显著下降。在主动膜特性方面,呈现出阶段性变化:0.5~1月龄期间,s EPSC的反应表现为:振幅显著升高,频率明显增大,上升时间及下降时间显著增加;1~3月龄期间,sEPSC的反应特性与0.5~1月龄期间相反。此外,0.5~3月龄期间,海马CA1区诱发出的f EPSP范围明显扩大,而幅值显著减小;各月龄海马CA1区诱发出的fEPSP幅值均可被AMPA受体竞争性拮抗剂6-氰基-7-硝基喹喔啉-2,3-二酮(CNQX)明显降低。以上结果提示,在出生后大鼠海马发育早期过程中,AMPA受体作为调节突触传递和突触联系的主要兴奋性受体,可以促进海马的发育及功能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A受体 出生后发育早期 全细胞膜片钳技术 MED64平面微电极阵列记录技术
原文传递
视神经损伤与再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晓 郝飞 +5 位作者 段红梅 郝鹏 高钰丹 赵文 杨朝阳 李晓光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17-430,共14页
人类拥有良好的视觉系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连接眼球与大脑,损伤之后不能再生,最终可导致失明.视神经再生的困难部分归因于胶质瘢痕和髓磷脂中的抑制性分子以及RGCs轴突内在的再生能力不足.此外,视神经损... 人类拥有良好的视觉系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连接眼球与大脑,损伤之后不能再生,最终可导致失明.视神经再生的困难部分归因于胶质瘢痕和髓磷脂中的抑制性分子以及RGCs轴突内在的再生能力不足.此外,视神经损伤之后RGCs会凋亡,使得再生更为困难.本文综述了视觉系统再生失败的原因,以及目前在修复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果,其中有些发现将来有望应用于临床,使受损伤的视神经达到有意义的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损伤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轴突再生
原文传递
成年内源性神经发生在脑损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白天宇 穆娇 +7 位作者 郝鹏 段红梅 郝飞 赵文 高钰丹 王子珏 杨朝阳 李晓光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1-240,共10页
成年哺乳动物大脑中的脑室室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和海马齿状回颗粒层下区(subgranular zone,SGZ)存在持续的神经发生。成年内源性神经发生不仅在正常脑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在脑损伤或脑疾病的修复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成年哺乳动物大脑中的脑室室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和海马齿状回颗粒层下区(subgranular zone,SGZ)存在持续的神经发生。成年内源性神经发生不仅在正常脑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在脑损伤或脑疾病的修复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综述成年内源性神经发生过程及其在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和缺血性脑卒中修复中的应用,讨论激活成年内源性神经发生修复脑损伤的策略及其促进脑损伤后功能恢复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 缺血性脑卒中 成年内源性神经发生 功能恢复
原文传递
溴化乙锭诱导的短暂脱髓鞘增强PRV的逆行转导效率
20
作者 刘法东 段红梅 +4 位作者 郝鹏 赵文 高钰丹 杨朝阳 李晓光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5-41,共7页
目的:改进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的注射方法,通过溴化乙锭(ethidium bromide,EB)诱导的短暂脱髓鞘提高PRV的转导效率。方法:选用18只正常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肌肉组、NS组和EB组(n=6)。肌肉组将2μl滴度为2×10~... 目的:改进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的注射方法,通过溴化乙锭(ethidium bromide,EB)诱导的短暂脱髓鞘提高PRV的转导效率。方法:选用18只正常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肌肉组、NS组和EB组(n=6)。肌肉组将2μl滴度为2×10~9的PRV工具病毒注射到胫骨前肌和腓肠肌上;NS组将2μl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注射到坐骨神经上,1周后相同位置注射2μl滴度为2×10~9的PRV;EB组将2μl 0. 1%的EB注射到坐骨神经上,1周后相同位置注射2μl滴度为2×109的PRV。大鼠注射PRV 5天后,灌流取材并制作冰冻切片,观察各级神经元的感染情况。结果:EB组大鼠L4-L5脊髓前角神经元和背根神经节(DRG)、T8脊髓中间神经元、C4脊髓中间神经元、延髓、中脑、大脑皮层均有大量神经元被PRV标记。肌肉组和NS组各级神经元仅有少量被PRV标记。结论:EB诱导坐骨神经脱髓鞘后能够显著提高PRV的逆行转导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化乙锭 脱髓鞘 伪狂犬病病毒 效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