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虫白蜡特色资源产业发展现状与科技创新对策
1
作者 魏琮 任争争 +3 位作者 杨忠岐 吴金文 邓弋 吴昊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9-36,共8页
本研究分析了我国虫白蜡特色农业资源利用产业在养殖和加工技术传承、产品特性、种质资源、多重效益、科学研究及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优势,以及该产业目前发展存在的短板和制约瓶颈;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加强优良种质... 本研究分析了我国虫白蜡特色农业资源利用产业在养殖和加工技术传承、产品特性、种质资源、多重效益、科学研究及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优势,以及该产业目前发展存在的短板和制约瓶颈;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加强优良种质资源选育、加强病虫害防治和采收加工技术革新、加强产业链下游产品精深加工和新产品研发创制等科技创新对策,以及该产业在“十五五”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期间的主要目标和重点方向等,为我国虫白蜡特色资源开发利用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政策启示,助力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生态循环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及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稳步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蜡虫 虫白蜡 农业特色产业 科技创新
下载PDF
基于分离培养和高通量测序的芷江白蜡虫病原菌研究
2
作者 孟桂花 蒙盼盼 +4 位作者 南小宁 吴金文 钟芳竹 魏琮 王春燕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63-2178,共16页
为了明晰引起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白蜡虫发病的主要原因及病原种类,利用分离培养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分别从芷江李家界、胡家头、田家溪和杨家村采集的6份罹病白蜡虫样本(5份雄虫、1份雌虫)进行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胡... 为了明晰引起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白蜡虫发病的主要原因及病原种类,利用分离培养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分别从芷江李家界、胡家头、田家溪和杨家村采集的6份罹病白蜡虫样本(5份雄虫、1份雌虫)进行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胡家头、田家溪、杨家村的4份雄虫样本在真菌群落结构上高度相似,其优势病原菌均为渐狭蜡蚧菌(Lecanicillium attenuatum)(丰度达94%以上,分离率28.12%),而采集于李家界的雄虫样本真菌多样性较高,群落结构和组成也明显不同于以上4份雄虫样本(P<0.05),主要病原菌为六出花链格孢(Alternaria alstroemeriae)(分离率7.76%)和枝状枝孢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分离率9.75%)。采集自杨家村的雌虫样本真菌群落结构不同于雄虫,主要病原菌为松针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fioriniae)(分离率18.50%)和一种横断孢属真菌(Strelitziana sp.)(丰度25.77%)。此外,芷江罹病的雌、雄白蜡虫在真菌群落组成上具有显著差异,而雄性白蜡虫的真菌群落结构受立地环境影响较大,种虫来源与白蜡虫发病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蜡虫 分离培养 昆虫病原真菌 群落结构和组成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地区蝉科昆虫区系及多样性
3
作者 孙昱 任争争 魏琮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101,I0031-I0035,共18页
青藏高原东缘地区作为高原横向扩展的前缘过渡带,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多样,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个热点地区。蝉科昆虫长期在地下营固定生活,成虫发生期短、体型硕大、飞行能力弱而难以扩散,因此适合多尺度的生物地理学和物种多样性... 青藏高原东缘地区作为高原横向扩展的前缘过渡带,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多样,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个热点地区。蝉科昆虫长期在地下营固定生活,成虫发生期短、体型硕大、飞行能力弱而难以扩散,因此适合多尺度的生物地理学和物种多样性研究;但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蝉科昆虫区系一直缺乏研究。本研究在区系调查和系统分类研究基础上,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蝉科昆虫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共分布蝉科昆虫3亚科46属100种(包括2个新纪录种),分别占中国已知属、种数量的59.7%和29.1%;区系以东洋界成分为主(73种,73.0%),古北界和东洋界共有成分次之(21种,21.0%),特有成分比例较高(19种,19.0%)。该地区的10个亚区可被分为南、北2个大区,大致以秦岭及甘南山地为界。北段的黄土高原过渡区(MX+HB)、藏北过渡区(QZ)属于古北界,物种多样性较低,分布的主要是体型较小的姬蝉亚科物种。南段的东洋界各亚区由秦岭西段山地过渡区(HZⅠ+XNⅠ)、川西盆地及滇北过渡区(HZⅡ+XNⅣ)、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脉“高原–山地”过渡区(XNⅡ+XNⅢ)及滇西山地过渡区(HN)组成。各亚区的物种多样性由北向南逐渐增多,四川盆地西部和横断山南部为多样性中心。在南段的各亚区中,西南亚区Ⅰ(XNⅠ)和华中亚区Ⅰ(HZⅠ)区系相似性最高,华中亚区Ⅱ(HZⅡ)和西南亚区Ⅳ(XNⅣ)区系相似性最高,它们分别聚合后再与“西南亚区Ⅱ+西南亚区Ⅲ(XNⅡ+XNⅢ)”聚合,最后与滇西的华南亚区(HN)聚合,表明滇西的华南亚区(HN)及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脉“高原–山地”过渡带(XNII、XNIII)区系相对独特。蝉科同一类群的不同物种在该地区呈现出明显的生态位分化,分别向“低山–峡谷–丘陵”生境和“亚高山–高山”生境发展。“低山–峡谷–丘陵”分布的适热物种分布区比较广泛,均在相邻的东部、南部地区有所分布;“亚高山–高山”的适冷种类则多局限分布于高海拔地带(许多都是特有种),尤其在横断山脉地区基本都呈现为小范围的斑块或点状分布,即“天空岛”分布格局。整体而言,青藏高原东缘南段的高大山体、相关地带的急剧下降地形及气候差异等对蝉科物种的扩散和分布影响更大,研究结果为青藏高原邻近地区的动物地理区划及生物多样性分化研究提供了新的信息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翅目昆虫 头喙亚目 物种多样性 地理分布格局 聚类分析
下载PDF
黑蚱蝉胚胎发育和幼期形态变化
4
作者 周金瑞 魏琮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0-283,共1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揭示黑蚱蝉Cryptotympana atrata胚胎期的发育过程和共生菌在胚胎中的分布,确定若虫龄期数,明晰相关器官的形态发生过程以及若虫的形态变化(分化)与生境和寄主植物营养条件的相关性。【方法】通过野外采集和实验室人... 【目的】本研究旨在揭示黑蚱蝉Cryptotympana atrata胚胎期的发育过程和共生菌在胚胎中的分布,确定若虫龄期数,明晰相关器官的形态发生过程以及若虫的形态变化(分化)与生境和寄主植物营养条件的相关性。【方法】通过野外采集和实验室人工饲养获得黑蚱蝉各发育阶段样本,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胚胎的发育,测量、分析不同龄期若虫的形态变化。【结果】黑蚱蝉的卵为长条形,表面具网状纹饰,卵孔位于距后极约1/4处。在胚胎发育初期,共生细菌Candidatus Sulcia muelleri(Sulcia)和类酵母共生真菌(yeast-like fungal symbionts, YLS)在卵的后极呈球状聚集;胚胎发育至约72 h后,新形成的胚带逐渐陷入卵黄中发育,共生菌球逐渐移动至前极,并进入附近宿主细胞;腹部分节后,共生菌球定殖于第6-8腹节背侧。发育至约第55天时进入滞育状态越冬,滞育期约为130 d。在胚胎发育早期,上唇节附肢从基部逐渐愈合,并与前唇基愈合形成复合结构。上颚节附肢不断延伸,形成上颚口针;下颚节附肢在胚胎发育早期即分化为外侧和内侧两个凸起,随后分别发育为近端的下颚板(后来又逐渐消失)和远端的口针。下唇节附肢在胚胎发育早期成对存在,之后愈合为一体,发育为喙管。发育至约第200天时,在第1腹节两侧出现胚足带,但发育至约第210天时随着胚胎翻转而逐渐退化。前若虫头部无齿突,胸、腹部具大量齿突,有助虫体破壳孵化;发育至约第245天时,一些胚胎开始孵化。若虫有5个龄期,各龄期除虫体不断增长外,复眼、触角、翅芽、胸足、生殖节等发生一系列形态变化,尤其是3对胸足的形态和功能分化最为显著。中足和后足细长,适于支撑和平衡身体;前足粗壮,腿节宽扁并逐渐形成齿梳,胫节镰刀状,具端齿、副齿和中叶,适于挖掘隧洞和固定于植物根系上取食。此外,1-4龄若虫均出现腹部膨大(Ⅰ型)和不膨大(Ⅱ型)两种类型个体,但5龄若虫无明显形态分化;以长势旺盛寄主植物柳树Salix babylonica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食的1龄若虫腹部形态分化早,以长势较差寄主为食的1龄若虫形态分化较迟,腹部不膨大个体比膨大个体进入2龄更早,且进入2龄后最初均为不膨大型个体。【结论】在黑蚱蝉胚胎发育过程中,由Sulcia和YLS组成的共生菌球从卵的后极移动至前极,最后定殖于第6-8腹节;上颚口针为基颚突起源,下颚口针为端颚突起源;黑蚱蝉若虫具5个龄期,幼期阶段的形态(功能)特化与其长期在地下隐蔽生活及羽化后的生态位转变密切相关,并与寄主植物的营养供给条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翅目 头喙亚目 形态 发育 同源性 共生菌
下载PDF
天津蓟州独乐寺古建筑群昆虫多样性及关键害虫防治
5
作者 刘根宇 甄刚 +6 位作者 贾甲 陈楠 刘斌 刘建国 卢蓬蓬 赵智慧 魏琮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1-354,共14页
对天津蓟州区独乐寺古建筑群昆虫多样性进行系统调查,并对危害建筑、设施、重要文物和古树的害虫进行了综合防治研究。结果表明,寺内发生的昆虫共计12目37科66种,其中有害昆虫5目10科17种。危害古建筑木质构件和泥塑雕像等文物的主要是... 对天津蓟州区独乐寺古建筑群昆虫多样性进行系统调查,并对危害建筑、设施、重要文物和古树的害虫进行了综合防治研究。结果表明,寺内发生的昆虫共计12目37科66种,其中有害昆虫5目10科17种。危害古建筑木质构件和泥塑雕像等文物的主要是花斑皮蠹(Trogoderma variabile),危害古建筑室外木构件的主要为黑颚条蜂(Anthophora melanognatha)和黄胸木蜂(Xylocopa appendiculata),黑颚条蜂及十二斑毛斑蜂(Melecta duodecimmaculata)也在壁画和泥塑上筑巢危害;危害古树的主要为白蜡脊虎天牛(Xylotrechus rufilius)等害虫。另外,山斑大头泥蜂(Philanthus triangulum)在山门等处掘土筑巢,造成的危害比较严重。在相关害虫发生期、危害部位和习性调查基础上,综合采用色板、黑光灯、糖醋液诱杀和药物喷洒、注杆、滴孔、药棉填塞、熏蒸等方法,对各类害虫进行了防治,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筑 壁画 泥塑 昆虫多样性 害虫综合防治
下载PDF
太白山蚂蚁垂直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魏琮 贺虹 +1 位作者 刘铭汤 谢恩魁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3-91,共9页
本文通过分析太白山不同植被带的蚁种组成及各蚁种在不同植被带的垂直分布 ,探讨了太白山蚂蚁种群分布与森林植被类型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不同小区间的相似性比较和区系组成比较 ,研究了太白山蚂蚁的垂直分布特点和高大的山体、多样的气... 本文通过分析太白山不同植被带的蚁种组成及各蚁种在不同植被带的垂直分布 ,探讨了太白山蚂蚁种群分布与森林植被类型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不同小区间的相似性比较和区系组成比较 ,研究了太白山蚂蚁的垂直分布特点和高大的山体、多样的气候等对蚁科南北成分过渡渗透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 ,太白山不同地带分布的蚂蚁种类与海拔高度、气候类型及植被类型密切相关 ,蚁种的多样性随海拔的升高、气温的降低和植被类型的减少而减少 ,且南坡的种类多于北坡 ;蚁种的组成在海拔相同的小区之间相似性较大 ,但随着海拔高度差异的加大和坡向不同 ,各小区间相似性显著降低 ;太白山是南北蚁科成分的交汇过渡地带 ,具有南北成分相互渗透和交错重叠的特点 ,以广布种成分最多 ,古北种次之 ,东洋种最少 ;太白山对古北种成分向南渗透的阻碍作用较小 ,对东洋种成分向北和向高海拔渗透的阻碍作用较大 ,故而东洋种成分在高海拔地带和北坡种类数量大为减少 ,而古北种成分则有较多种类在南坡得以分布留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蚂蚁 垂直分布 太白山 森林植被模型
下载PDF
太白山蚂蚁种类组成及区系的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魏琮 贺虹 刘铭汤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29-134,共6页
The ants’species composition and ant fauna of Mt. Taibai were studied. A total of 43 species belonging to 18 genera and 4 sub\|families were recorded. Of the four subfamilies the two subfamilies—Myrmicinae and Formi... The ants’species composition and ant fauna of Mt. Taibai were studied. A total of 43 species belonging to 18 genera and 4 sub\|families were recorded. Of the four subfamilies the two subfamilies—Myrmicinae and Formicinae—had the most number of species and the species compositions of them were very differen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lopes. Myrmicinae was the dominant group in south slopes and Formicinae was the dominant group in north slopes. Species compositions of genus in different slopes were also distinct. \%Myrmica, Formica\% and \%Aphaenogaster\% were dominant in south slopes and \%Myrmica\% was dominant in north slopes. The widely distributed species accounted for larger proportion and the oriental ones were equal to the Palearctic ones. In Formicinae the widely distributed species were dominant and the Paleartic ones were subordinant to them. In Myrmicinae, the Oriental species were dominant and the Palearctic ones were subordinant to th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蚁科 种类 区系 太白山
下载PDF
略论中国园林观赏昆虫的美学价值 被引量:9
8
作者 魏琮 张雅林 贺虹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3-108,共6页
对中国园林中栖息于不同植物群落的观赏昆虫主要类群及其美学价值进行了初步探析;简析了审美意识与审美主体及时空的关系;并对如何进一步能动地利用观赏昆虫去丰富、补缀、显豁园林的美学价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观赏昆虫 栖息 类群 植物群落 时空 中国园林 利用
下载PDF
中国红蚁属分类研究(膜翅目:蚁科)(英文) 被引量:6
9
作者 魏琮 周善义 +1 位作者 贺虹 刘铭汤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60-564,共5页
记述中国红蚁属MyrmicaLatreille昆虫 11种 ,其中 1种为中国新纪录种 ,即盖列尼红蚁M .gallieniBondroit;描述 1新种 ,太白红蚁M .taibaiensissp .nov .。新种与M .inezae相近 ,其不同处为 :1)新种上颚咀嚼缘具 8齿 ,端部 2齿尖长 ,从... 记述中国红蚁属MyrmicaLatreille昆虫 11种 ,其中 1种为中国新纪录种 ,即盖列尼红蚁M .gallieniBondroit;描述 1新种 ,太白红蚁M .taibaiensissp .nov .。新种与M .inezae相近 ,其不同处为 :1)新种上颚咀嚼缘具 8齿 ,端部 2齿尖长 ,从第 3齿开始变为细齿 ,后者上颚咀嚼缘具 9齿 ,端部 4齿较粗大 ;2 )新种并胸腹节刺指向斜后上方 ,后者并胸腹节刺较直立 ;3)新种体色成双色 ,胸部颜色明显淡于头部及腹部 ,后者体色一致。文中编制了 11个种的工蚁分种检索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翅目 蚁科 红蚁属 分类
下载PDF
红蚁属一中国新记录种记述 被引量:5
10
作者 魏琮 周善义 刘铭汤 《Entomotaxonomia》 CSCD 1999年第1期60-60,共1页
伊内兹氏红蚁MyrmicainezaeForel,1902,中国新记录MyrmicainezaeForel,1902,Rev.SuisedeZool.10:226.MyrmicainezaeForel,Bingham... 伊内兹氏红蚁MyrmicainezaeForel,1902,中国新记录MyrmicainezaeForel,1902,Rev.SuisedeZool.10:226.MyrmicainezaeForel,Bingham,1903,Faun,Brit.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翅目 蚁科 红蚁属 中国新记录种
下载PDF
A New Species of the Ant Genus Strongylognathus Mayr (Hymenoptera: Formicidae) from Shaanxi, China 被引量:3
11
作者 魏琮 徐正会 贺虹 《Entomotaxonomia》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8-70,共3页
A new ant species, Strongylognathus tylonum , sp. n. is described from Mt. Taibai in Shaanxi Province, China. Description is given for the worker caste. The species is morphologically close to S. karawajewi Pis... A new ant species, Strongylognathus tylonum , sp. n. is described from Mt. Taibai in Shaanxi Province, China. Description is given for the worker caste. The species is morphologically close to S. karawajewi Pisarski. A key based on worker caste is preposed for the 3 species known in China. The type specimens of the new species is deposited in the Insect Collection, College of Forestry, Northwest Sci Tec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MENOPTERA FORMICIDAE Strongylognathus new species China
下载PDF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Placidus Distant (Homoptera: Cicadellidae: Stegel ytrinae) from Nepal 被引量:2
12
作者 魏琮 张雅林 《Entomotaxonomia》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1-94,共4页
A new species, Placidus incurvatus sp. nov. from Nepal is described and the genus is placed in Stegelytrinae, new placement.
关键词 HOMOPTERA CICADELLIDAE Placidus new species new placement Nepal
下载PDF
“无用之木”与“能鸣之雁”所引发的思考——论西部开发中的生物资源保护 被引量:1
13
作者 魏琮 张雅林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84-188,共5页
就西部开发中的生物资源保护问题进行了讨论 ,分析了目前的保护现状及其面临的严峻现实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物资源人文价值”的新概念 ,强调了生物资源的遗产价值和人文价值、生物防治技术、科技进步以及价值取向教育等在保... 就西部开发中的生物资源保护问题进行了讨论 ,分析了目前的保护现状及其面临的严峻现实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物资源人文价值”的新概念 ,强调了生物资源的遗产价值和人文价值、生物防治技术、科技进步以及价值取向教育等在保护工程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保护工程 生物资源 人文价值 遗产价值 生物防治 “无用之木” “能鸣之雁”
下载PDF
蝉总科昆虫的发声行为及相关系统学与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魏琮 罗昌庆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0,共10页
蝉总科昆虫以其雄性能发出响亮而多样的鸣声著称。长期以来,不同学者相继对其发音机制及发音器官形态结构在系统学、生态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对蝉总科昆虫的发音机制、鸣声类型及其行为功能方面的研... 蝉总科昆虫以其雄性能发出响亮而多样的鸣声著称。长期以来,不同学者相继对其发音机制及发音器官形态结构在系统学、生态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对蝉总科昆虫的发音机制、鸣声类型及其行为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从蝉总科高级阶元分类系统的建立、鸣声的进化与物种形成、鸣声在种级单元分类及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等角度,探讨发音器官形态结构及其鸣声在蝉总科昆虫系统学、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性;阐述鸣声比对及DNA条形码技术在蝉总科近缘物种和疑难物种区分、隐存物种发现、生物多样性评估及基因树冲突解析等方面的重要意义。针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强调今后在解析蝉总科系统发育关系和演化历史研究中综合采用形态特征、鸣声特征和分子数据的必要性,以及蝉总科昆虫的声学、行为学研究结果在害虫声学诱集防治及仿生学领域可能具有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蝉总科 发声机制 声音信号 系统学 行为生态学
下载PDF
Biogeography of the leafhopper subfamily Stegelytrinae(Hemiptera:Cicadellidae),based on a cluster analysis of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in areas of endemism combined with phylogeny of the subfamily
15
作者 魏琮 程若琳 张雅林 《Entomotaxonomia》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75-586,共12页
Biogeography of the leaflaopper subfamily Stegelytrinae Baker is studied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is subfamily worldwide using a cluster analysis of the zo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areas o... Biogeography of the leaflaopper subfamily Stegelytrinae Baker is studied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is subfamily worldwide using a cluster analysis of the zo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areas of endemism as well as the phylogeny of representatives of this subfamily.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egelytrinae mainly occur in the Oriental Region and in the Mediterranean area of the Palaearctic Region, and this extends to the east side of both Wallaee's and Weber's lines. Eleven areas of endemism of this subfamily are recognized. The proportions of endemic taxa in different areas of endemism are generally very high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leaflaopper groups, but distinct differences could be found among the different areas of endemism of Stegelytrinae. This subfamily is most intensively diversified in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INCN). This is the stegelytrine distribution center, having the highest biodiversity at both genetic and species levels. The dendrogram of endemic areas of Stegelytrinae constructed using cluster analysis of the zo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Stegelytrinae at generic level shows the endemic areas of Stegelytrinae can be divided into 4 large groups. Relationships among different endemic areas of Stegelytrinae correspond largely to the geologic history of related areas,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evolution and vicariance of this subfamily have been closely related to the history of continental drift and climate changes. It is deduced that the presumed monophyletic Stegelytrinae originated in the Oriental Region after North America had separated from Eurasia; this is the case in the monophyletic genera group which is supported by the lateral frontal sutures extending dorsally well beyond the corresponding ocellus. In addition, two expanding traces of the Stegelytrinae are presumed, which remain plausible explanations for the dispersal of Stegelytrinae: (1) New Guinea (and probably (+ Australia)) - Kalimantan - Sumatra - Malay Peninsula - Indochina Peninsula - Central and Southern China - (Southwestern China + Nepal + Northeastern India) - (Northwestern India + Eastern Afghanistan); and (2) Indochina Peninsula- Central and Southern China- (Western Asia + Mediterranean Sea coastal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tribution biodiversity origin historical biogeography
下载PDF
亚洲地区首办头喙亚目国际会议暨经济重要性叶蝉和蜡蝉国际学术研讨会
16
作者 魏琮 张雅林 《国际学术动态》 2014年第2期49-50,共2页
“头喙亚目国际会议”及“经济重要性叶蝉和蜡蝉国际学术研讨会”是世界范围昆虫纲半翅目头喙亚目昆虫研究领域的两个重要学术会议,均每3至4年定期举办一次。截至2013年6月,前者已举办13届,后者已举办7届。这两个会议近年来已由原来... “头喙亚目国际会议”及“经济重要性叶蝉和蜡蝉国际学术研讨会”是世界范围昆虫纲半翅目头喙亚目昆虫研究领域的两个重要学术会议,均每3至4年定期举办一次。截至2013年6月,前者已举办13届,后者已举办7届。这两个会议近年来已由原来的分开举办改为合并在一起同时举办,以便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能更广泛地就头喙亚目昆虫的系统学、遗传学、生态学、生理学、生物地理学、应用生物学、害虫综合治理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学术研讨与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学术研讨会 国际会议 亚洲地区 蜡蝉 叶蝉 经济 害虫综合治理 生物地理学
下载PDF
秦岭地区2种蚂蚁巢内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1
17
作者 陈元瑶 魏琮 +1 位作者 贺虹 王云果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1-126,共6页
研究了秦岭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中2种优势蚂蚁(日本弓背蚁Camponotus japonicus和敏捷扁头猛蚁Pachycondyla astuta)的营巢活动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其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不同微生境(日本弓背蚁巢内、敏捷扁头猛蚁... 研究了秦岭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中2种优势蚂蚁(日本弓背蚁Camponotus japonicus和敏捷扁头猛蚁Pachycondyla astuta)的营巢活动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其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不同微生境(日本弓背蚁巢内、敏捷扁头猛蚁巢内及蚁巢外对照)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敏捷扁头猛蚁巢内>日本弓背蚁巢内>巢外土壤;全磷和速效磷的含量虽然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蚁巢外土壤相比,日本弓背蚁巢内速效磷含量下降了31.41%,敏捷扁头猛蚁巢内速效磷含量下降了15.09%;三者间含水量差异亦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蚁巢内土壤均较巢外潮湿;pH值差异不显著,但蚁巢内土壤比巢外土壤略显酸性。营巢活动对土壤微生物量也产生明显影响(p<0.05),2种蚂蚁蚁巢内细菌、放线菌及真菌的cfu/g数量均显著大于巢外土壤(p<0.05),而敏捷扁头猛蚁巢内3类微生物cfu/g数量又显著大于日本弓背蚁巢内(p<0.05)。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日本弓背蚁和敏捷扁头猛蚁巢内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钾含量与其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的cfu/g数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全磷含量与土壤微生物量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但2种蚂蚁巢内的土壤速效磷含量及pH值则与土壤微生物cfu/g数量呈显著负相关。以上结果表明,蚂蚁的筑巢活动可显著影响其巢内土壤的养分含量和微生物量,致使土壤异质性增强,从而对维持森林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循环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弓背蚁 敏捷扁头猛蚁 土壤理化性质 微生物量
下载PDF
太白山不同生境蚂蚁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贺虹 魏琮 刘育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41-144,共4页
应用 Margalef物种丰富度模型指数 Ds、Shamnon- weaver信息多样性指数 H′和 Pielou均匀度指数 Jsw,分析了太白山不同林带 (亚带 )蚁科昆虫的丰富度、多样性及均匀度 ,并根据相似系数 C,对 9个不同林带 (亚带 )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结... 应用 Margalef物种丰富度模型指数 Ds、Shamnon- weaver信息多样性指数 H′和 Pielou均匀度指数 Jsw,分析了太白山不同林带 (亚带 )蚁科昆虫的丰富度、多样性及均匀度 ,并根据相似系数 C,对 9个不同林带 (亚带 )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随着太白山海拔高度及森林植被组成的变化 ,不同林带分布的蚁种组成有较大的差异 ,在海拔低、植被组成丰富的林带 (亚带 ) ,分布的蚁种多、数量大 ,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高 ;在海拔高、植被组成相对简单的林带 (亚带 ) ,分布的蚁种少、数量小 ,多样性差 ;南坡各林带 (亚带 )蚁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大于相同海拔高度的北坡林带 (亚带 ) ;9个不同林带 (亚带 )可被分为 3类 ,并最终在相似系数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白山 生境 蚂蚁 物种多样性 林带
下载PDF
太白山蚂蚁及其生态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贺虹 刘铭汤 魏琮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2-36,共5页
对太白山蚂蚁种群及生态分布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分布于太白山的蚂蚁目前发现有 43种 ,隶属于 4亚科 1 8属 ;各植被带所分布的蚁种与植被组成的丰富程度成正相关 ,与海拔高度成负相关 ,即海拔越高 ,植被种类减少 ,组成趋于简单 ,所分... 对太白山蚂蚁种群及生态分布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分布于太白山的蚂蚁目前发现有 43种 ,隶属于 4亚科 1 8属 ;各植被带所分布的蚁种与植被组成的丰富程度成正相关 ,与海拔高度成负相关 ,即海拔越高 ,植被种类减少 ,组成趋于简单 ,所分布的蚁种随之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蚂蚁 优势种群 生态分布 太白山 种类 数量
下载PDF
中国角蝉总科部分昆虫马氏管分泌物“网粒体”的超微结构研究(半翅目:蝉亚目) 被引量:5
20
作者 钟海英 霍伟欣 +1 位作者 魏琮 张雅林 《Entomotaxonomia》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2-212,共11页
运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别对中国角蝉总科18种昆虫(叶蝉17种,角蝉1种)的成虫"网粒体"进行了超微结构及合成部位研究。研究结果证实体表网粒体均合成于马氏管第三区(MT3)管壁细胞的高尔基体;这些网粒体可被分为... 运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别对中国角蝉总科18种昆虫(叶蝉17种,角蝉1种)的成虫"网粒体"进行了超微结构及合成部位研究。研究结果证实体表网粒体均合成于马氏管第三区(MT3)管壁细胞的高尔基体;这些网粒体可被分为4种类型:小球形网粒体(SB)、棒状网粒体(RB)、多室大球形网粒体(LMB)及少室大球形网粒体(LFB)。其中,小球形网粒体(SB)最为普遍,广泛分布于研究所涉及的各个类群的体表;棒状网粒体(RB)和少室大球形网粒体(LFB)均仅发现于浅刻殃叶蝉Euscelis clistingueudus雄性体表,且数量相对较少,混杂分布于小球形网粒体(SB)之间;多室大球形网粒体(LMB)仅发现于圆冠叶蝉Athysanus sp.雌性前翅。另外,部分角蝉总科昆虫的体表还被有形态有异于网粒体的其他球形颗粒状物质及粘液状物质,但其来源、功能、与马氏管的相关性等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对马氏管的网粒体分泌功能在半翅目角蝉总科昆虫系统演化方面的意义进行了讨论,并认为Wyniger et al.提出的"能够产生网粒体的昆虫类群并不仅限于半翅目的叶蝉科,而应是整个半翅目"结论有待通过对更多半翅目类群昆虫的马氏管进行解剖研究才能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翅目 角蝉总科 叶蝉科 角蝉科 网粒体 超微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