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血小板聚集率检测的阿司匹林剂量调整方案在儿童先心病抗栓治疗中是否更优
1
作者 鲁中原 周宇子 +6 位作者 于东泽 杨帆 姜亚洲 魏嵬 朱之苑 王旭 李守军 《心脏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28-33,39,共7页
目的 以高危血栓风险先心病儿童为对象,针对阿司匹林治疗反应多样性及近远期血栓发生率仍较高的问题,评价基于血小板功能检测目标导向的阿司匹林个体化抗栓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是否优于传统固定剂量的给药方案。方法 采用前瞻随机对照注... 目的 以高危血栓风险先心病儿童为对象,针对阿司匹林治疗反应多样性及近远期血栓发生率仍较高的问题,评价基于血小板功能检测目标导向的阿司匹林个体化抗栓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是否优于传统固定剂量的给药方案。方法 采用前瞻随机对照注册研究(ChiCTR2000036446)。纳入阜外医院小儿外科中心自2020年4月~2021年4月所有行先心病手术并且需要术后常规应用阿司匹林抗栓治疗的6岁内患儿。所有入组患儿随机分为阿司匹林固定剂量组3 mg/(kg·d)和剂量调控组。剂量调控组在3剂和6剂阿司匹林后分别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AG-AA)检测。对3剂后PAG-AA>20%者,阿司匹林加量至6 mg/(kg·d);6剂后PAG-AA仍>20%者,联用氯吡格雷0.2 mg/(kg·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月包括死亡在内的累计血栓事件发生率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对比阿司匹林反应低下、血栓事件与出血不良事件,两组患者数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接受相同剂量的阿司匹林[3 mg/(kg·d),1次/d]连续3剂后,不同个体的PAG-AA存在较大差异。剂量调控组通过增加阿司匹林剂量,延长阿司匹林使用时间与联合用药,整体阿司匹林反应性得到了改善,但与固定剂量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在术后3月接受随访期间以及最终复查时均无死亡病例发生,两组阿司匹林反应低下病例的血栓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别。Spearman相关性检测显示阿司匹林低反应与血栓事件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与固定剂量阿司匹林抗栓治疗方案相比,基于血小板聚集率检测的阿司匹林剂量个体化抗栓治疗方案并不具有优越性,并不能显著降低先天性心脏病高危血栓风险患儿术后早期3月内血栓及出血事件发生率。血栓事件与阿司匹林反应低下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率 阿司匹林 剂量 先心病 血栓事件 出血事件
下载PDF
儿童先心病伴高危血栓风险术后阿司匹林使用前血小板聚集率基础状态及相关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3
2
作者 鲁中原 杨菊先 +5 位作者 杨帆 周宇子 姜亚洲 魏嵬 沈瑞环 王旭 《心脏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32-35,40,共5页
目的通过对高危血栓风险先心病儿童在术后阿司匹林初次使用前血小板聚集率的测定,探讨此类人群血小板聚集率的基础状态及主要影响因素,为药物效果正确评价提供前期基础。方法纳入对象为2020年4月~2020年9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 目的通过对高危血栓风险先心病儿童在术后阿司匹林初次使用前血小板聚集率的测定,探讨此类人群血小板聚集率的基础状态及主要影响因素,为药物效果正确评价提供前期基础。方法纳入对象为2020年4月~2020年9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小儿外科中心住院手术的所有先心病儿童,具有高危血栓风险并且签订知情同意书,在其手术后阿司匹林初次使用前进行血小板聚集率(PAG-AA)测定,了解此类人群的血小板基础聚集率状态。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讨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最终满足入选条件进行基础PAG-AA检测患者共196例(男,116),年龄13个月(12天~6岁),体质量(10.2±4.9)kg。基础状态的PAG-AA中位值为20.7%(1.3%~86.5%),其中67.3%PAG-AA均处于低下状态(<55%),47.9%PAGAA处于严重低下状态(≤20%)。体外循环手术患者术后基础PAG-AA显著低于非体外循环患者(31±27 vs.58±28,P<0.05);体外循环术后3天内检测者显著低于3天后检测者(26±26 vs.49±26,P<0.01);紫绀病人显著高于非紫绀病人(39±27 vs.26±26,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体外循环与否以及术后检测时间是影响先心病儿童基础PAG-AA检测值的主要影响因素,紫绀并无显著影响。结论高危血栓风险先心病儿童在术后阿司匹林初次使用前血小板聚集率的基础值波动范围较大,但大多数均位于正常值以下,严重低下者占比近50%。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是否行体外循环以及术后检测时点。体外循环术后3天内PAG-AA显著减低,是否紫绀对基础状态测定值无显著影响。评价阿司匹林的药物效果应该以体外循环影响基本结束后的PAG-AA结果为参考基准,建议以手术3天后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率 先心病 儿童 基础状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脊髓脊膜膨出患儿尿动力学改变与上尿路损害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鲁中原 张建 +3 位作者 张潍平 冀圆琦 李明磊 屈彦超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420-423,429,共5页
目的探讨脊髓脊膜膨出患儿尿动力学改变与上尿路损害的关系。方法对36例脊髓脊膜膨出患儿行泌尿系彩超、静脉肾盂造影及尿动力学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析与上尿路损害密切相关的尿动力学危险因素。结果36例患儿中,泌尿系彩超检查提示15... 目的探讨脊髓脊膜膨出患儿尿动力学改变与上尿路损害的关系。方法对36例脊髓脊膜膨出患儿行泌尿系彩超、静脉肾盂造影及尿动力学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析与上尿路损害密切相关的尿动力学危险因素。结果36例患儿中,泌尿系彩超检查提示15例存在上尿路损害,21例无上尿路损害。尿动力学检查提示上尿路损害组中逼尿肌漏尿点压(47.2±21.9)cm H3O,显著高于未损害组(15.7±9.6)cmH2O;逼尿肌漏尿点压〉40cmH2O的发生率为66.7%(10/15),显著高于未损害组中发生率0.0%(0/21);膀胱顺应性(4.5±2.4)mL/cmH2O,显著低于未损害组(12.8±13.2)mL/cmH2O;残余尿量(137.8±99.7)mL,显著高于未损害组(32.3±36.7)mL;残余尿量≥50mL的发生率为93.3%(14/15),显著高于未损害组中的发生率19.0%(4/21);排尿期逼尿肌反射低下或无反射的发生率为66.7%(10/15),显著高于未损害组中的发生率14.1%(3/21)。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漏尿点压升高、膀胱顺应性降低、排尿期逼尿肌反射低下或无收缩以及残余尿量增多与上尿路损害关系密切;逼尿肌漏尿点压〉40cmH2O、残余尿量〉150mL、排尿期反射低下或无反射的发生可有效提示上尿路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脊膜膨出 膀胱 神经源性 尿动力学
下载PDF
应用可吸收聚左旋乳酸微骨板外固定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支气管软化-单中心经验总结 被引量:6
4
作者 张恒 张本青 +5 位作者 段雷雷 李汉美 芮璐 龚丁旭 鲁中原 李守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8-81,共4页
目的:总结应用可吸收聚左旋乳酸(PLLA)微骨板外固定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合并支气管软化患儿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在我中心接受可吸收PLLA微骨板外固定术治疗先心病合并支气管软化的患儿8例,其中男性2例... 目的:总结应用可吸收聚左旋乳酸(PLLA)微骨板外固定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合并支气管软化患儿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在我中心接受可吸收PLLA微骨板外固定术治疗先心病合并支气管软化的患儿8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8.4±4.1)个月,平均体重(6.5±1.2)kg。观察术后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呼吸系统并发症等评估治疗效果。并于术后1、3、6、12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和胸部CT。结果:8例患儿中7例成功接受同期心脏畸形矫治和支气管可吸收PLLA微骨板外固定术,1例成功接受单纯支气管可吸收PLLA微骨板外固定手术。全组无围术期死亡,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24.4±23.7)小时,ICU时间(3.8±3.8)天。平均随访时间(6.5±6.2)个月,超声心动图显示所有患者心脏畸形矫治满意,CT显示支气管通畅。结论:采用可吸收PLLA微骨板外固定术治疗先心病合并支气管软化简便易行,治疗效果明显,可显著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ICU时间,降低费用。近期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支气管软化 可吸收聚左旋乳酸 外固定术
下载PDF
血管外肺水监测在小儿法乐四联症根治术后快速康复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
5
作者 杨菊先 王旭 +10 位作者 李守军 闫军 李胜利 曾敏 段雷雷 李霞 刘立伟 鲁中原 杨雪芳 郑林 李丹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0-274,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外肺水监测在小儿法乐四联症(TOF)根治术后快速康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小儿TOF根治手术患者43例,应用脉搏指数连续心排量(PICCO)监测技术,分别在手术后返回小儿加强监护病房(PICU)即刻、术后6 h、12 h、18 h及24 h监... 目的:探讨血管外肺水监测在小儿法乐四联症(TOF)根治术后快速康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小儿TOF根治手术患者43例,应用脉搏指数连续心排量(PICCO)监测技术,分别在手术后返回小儿加强监护病房(PICU)即刻、术后6 h、12 h、18 h及24 h监测并记录脉搏轮廓连续心输出量指数(PCCI)、全心舒张末期容量指数(GEDI)、每搏量变化率(SVV)、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全心射血分数(GEF)、左心室收缩力指数(d Pmax)、血管外肺水指数(EVWI)及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同时监测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及左心房压、液体出入量等常规监测指标,记录机械通气时间、住PICU时间以及二次气管插管、二次体-肺侧支封堵或结扎及其它并发症等临床事件。根据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分成两组:机械通气≤24 h者为快速恢复组(n=29),机械通气>24 h则为延迟恢复组(n=14)。结果:与延迟恢复组比较,快速恢复组机械通气时间[(14.2±8.0)h vs(86.3±44.5)h]、住PICU时间[(2.5±1.7)d vs(5.3±3.6)d]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返PICU即刻、术后6 h、12 h、18 h和24 h的PVPI测量值(4.9±1.3 vs 6.4±1.5、5.1±1.8 vs 6.5±1.3、4.8±2.0 vs 6.5±1.6、4.4±1.1vs 6.9±1.8和4.4±2.5 vs 6.5±2.2)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在术后12 h及18 h的ELWI[(20.9±6.1)ml/kg vs(26.8±5.7)ml/kg、(19.1±5.5)ml/kg vs(26.7±5.5)ml/kg]亦均降低(P均<0.05)。快速恢复组无术后补救性体-肺侧枝封堵或结扎病例,延迟恢复组有3例在术后进行了补救性体-肺侧枝封堵或结扎术。两组均无死亡病例,无导管相关的并发症。结论:体-肺侧支循环是影响小儿TOF根治术后早期恢复进程的重要因素,可增加血管外肺水和肺血管通透性从而导致肺内渗出。通过PICCO技术对肺内渗出进行床旁定量监测,结合分析ELWI和PVPI,临床医生更易于识别需要处理的体-肺侧枝,从而可以尽早做出是否进行侧枝封堵或结扎的决策,促进TOF根治术后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乐四联症 心脏外科手术 血管外肺水指数 肺血管通透性指数
下载PDF
新生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的早期干预 被引量:1
6
作者 杨菊先 王旭 +10 位作者 李守军 闫军 李胜利 曾敏 段雷雷 李霞 鲁中原 杨雪芳 刘立伟 郑林 王晓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z1期-,共1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早期识别及早期干预方法。
下载PDF
婴幼儿复杂先心术后目标血糖管理的临床研究
7
作者 王旭 李守军 +3 位作者 闫军 李霞 杨菊先 鲁中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z1期-,共1页
目的:目前对小儿心脏术后短期的高血糖是否需要干预,以及最佳的目标血糖范围尚未形成一致的结论。本研究假设婴幼儿心脏外科术后早期适度的血糖控制有利于改善早期预后。
下载PDF
1岁以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下心脏术后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延迟恢复的关系 被引量:4
8
作者 陈思行 李霞 +1 位作者 鲁中原 王旭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88-592,共5页
目的 :探索1岁以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下心脏术后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延迟恢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至2015-01期间,在我院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186例1岁以下患儿资料,将术后小儿重症恢复室(PICU)停留时间≥5天定义为... 目的 :探索1岁以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下心脏术后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延迟恢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至2015-01期间,在我院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186例1岁以下患儿资料,将术后小儿重症恢复室(PICU)停留时间≥5天定义为延迟恢复,据此将186例患儿分成两组,PICU停留时间≥5天的为延迟恢复组(n=39),PICU停留时间〈5天的为非延迟恢复组(n=147)。对患儿术后的24 h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延迟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非延续恢复组比较,延迟恢复组术后24 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2.02±0.48)pg/ml vs(2.27±0.46)pg/ml]、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0.59±0.30)ng/dl vs(0.71±0.24)ng/dl]、总甲状腺素[TT4,(5.39±2.58)μg/ml vs(6.49±2.20)μg/ml]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间游离甲状腺素水平及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24 h内的低水平的FT3(比值比=0.32;95%可信区间:0.12~0.84;P〈0.05)是延迟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低水平的FT3与患儿的体重线性相关(r=0.11,P〈0.001)。结论:1岁以下患儿体重越轻,术后24 h内的FT3水平越低;低水平FT3是患儿术后延迟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激素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延迟恢复
下载PDF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联合活化凝血时间筛查心脏术后体外膜肺氧合期间患儿的出血并发症 被引量:3
9
作者 沈瑞环 王旭 +1 位作者 鲁中原 姜亚洲 《心脏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192-198,214,共8页
目的评价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联合活化凝血时间(ACT)诊断接受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支持的患儿所出现的出血并发症临床事件的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20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心脏外科术后接受ECMO支... 目的评价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联合活化凝血时间(ACT)诊断接受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支持的患儿所出现的出血并发症临床事件的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20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心脏外科术后接受ECMO支持的患儿(年龄6月龄~6岁)的临床数据。该入选人群于ECMO运行期间,通常每隔(1~3)h同时测量一次aPTT和ACT。根据体外生命支持组织(ELSO)抗凝指南定义ECMO支持期间患儿的出血事件。采用Pearson相关评估ACT、aPTT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线性趋势卡方方法分析ACT与aPTT的联合指标是否与ECMO支持期间患儿的出血事件存在线性变化的趋势。利用Logistic回归联合a PTT与ACT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诊断,从而评价该联合指标在诊断心脏术后ECMO期间患儿所出现的出血并发症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并且通过计算其曲线下面积(AUC),进而评价其准确性。结果共纳入58例患儿,根据出血事件定义分为非出血组(n=19)和出血组(n=39)。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非出血组患儿相比,出血组患儿在安装ECMO当日的红细胞计数(P<0.05)、血红蛋白浓度(P<0.01)及红细胞比容(P<0.05)均较低;出血组患儿的新鲜冰冻血浆(P<0.05)及纤维蛋白原(P<0.05)的输注量较多,开胸探查止血的构成比较高(P<0.01);ACT与a PTT之间存在中度程度相关(r=0.558,P<0.01);随着ACT与aPTT值的增高,该研究人群于ECMO期间出现出血事件存在线性变化的趋势(P=0.01);采用aPTT值联合ACT值筛查出血事件,其AUC=0.757。结论aPTT联合ACT是筛查心脏术后ECMO期间患儿所出现的出血并发症的有效方法,且该方法具有良好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活化凝血时间 体外膜肺氧合 普通肝素 出血 儿童
下载PDF
儿童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风险的预测模型建立与内部验证 被引量:3
10
作者 沈瑞环 王旭 鲁中原 《心脏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506-512,共7页
目的建立并内部验证预测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根治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prolong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PMV)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连续入选2019年6月至12月在我院行TOF根治术的6月龄到6岁患儿,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 目的建立并内部验证预测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根治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prolong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PMV)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连续入选2019年6月至12月在我院行TOF根治术的6月龄到6岁患儿,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数据。PMV定义为术后机械通气持续时间超过48h。基于入选的患儿做为训练集开发预测PMV风险的列线图模型。采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The 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模型用于列线图模型的变量选择;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建立预测模型,该模型纳入由LASSO回归模型所选择的所有变量。采用C指数,校准图和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预测模型的准确性,一致性和临床实用性。采用Bootstrap重复抽样的方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入选的109名患儿,分为机械通气延长组(PMV组)(n=32,占29.4%)与非机械通气延长组(非PMV组)(n=77,占70.6%)。PMV组患儿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显著长于非PMV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McGoon比<1.5(OR=3.564,95%CI:1.078-11.782,P<0.05),术中较长的体外循环时间(OR=1.020,95%CI:1.007-1.032,P<0.01)和术后较低的左室射血分数(OR=0.885,95%CI:0.792-0.988,P<0.05)为术后PMV的独立预测因素。并且,该模型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区分能力,C指数为0.774。模型经过内部验证后,校正曲线表现良好,C指数较高,等于0.756。DCA表明,当阈概率在大于2%且小于76%的范围内,ICU医师做出改变通气策略的干预决定,列线图模型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结论我们开发并内部验证一种高精度的列线图模型,以协助ICU医生进行与术后PMV相关的临床决策。然而,在推荐用于临床实践之前,该模型需要进行外部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洛氏四联症 根治术 儿童 列线图 机械通气时间延长
下载PDF
基于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Ⅲ建立预测心脏术后再次转入重症监护室风险的模型 被引量:3
11
作者 沈瑞环 王旭 +1 位作者 鲁中原 姜亚洲 《心脏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24-29,共6页
目的确定接受心脏手术后的患者再次转入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从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Ⅲ(Medical Information Mark for Intensive Care Ⅲ,MIMIC-Ⅲ)中提取研究所需的患者数据;根据"再次转... 目的确定接受心脏手术后的患者再次转入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从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Ⅲ(Medical Information Mark for Intensive Care Ⅲ,MIMIC-Ⅲ)中提取研究所需的患者数据;根据"再次转入ICU"的定义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病例组。主要结果采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The 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LASSO)回归、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再次转入ICU的独立预测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列线图模型。结果最终共纳入4 420例接受心脏手术后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分为对照组(n=4 183,占94.6%)与病例组(n=237,占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并发心律失常(OR=0.723,95%CI:0.546-0.958,P<0.05),外周血管疾病(OR=0.658,95%CI:0.465-0.930,P<0.05),肾功能不全(OR=0.649,95%CI:0.428-0.983,P<0.05),电解质紊乱(OR=0.549,95%CI:0.380-0.792,P<0.01),充血性心力衰竭(OR=0.476,95%CI:0.358-0.633,P<0.01),药物滥用(OR=0.453,95%CI:0.206-0.992,P<0.05),酗酒(OR=0.402,95%CI:0.206-0.786,P<0.01),失血性贫血(OR=0.260,95%CI:0.085-0.796,P<0.05),由急诊手术入院(OR=2.906,95%CI:2.118-3.986,P<0.01),术后并发重症脓毒症(OR=0.304,95%CI:0.095-0.974,P<0.05)为心脏术后患者再次转入ICU的独立预测因素。并且,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结论本研究建立的预测心脏术后再次转入ICU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可能有助于ICU医生识别高风险患者。然而,在模型推荐用于临床实践之前,该模型需要进一步的外部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Ⅲ 心脏手术 再次转入 重症监护室 预测因素
下载PDF
术前严重紫绀对法乐四联症根治术后早期恢复的影响
12
作者 潘沱 王晓峰 +3 位作者 王旭 鲁中原 杨菊先 李胜利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03-606,共4页
目的:探讨法乐四联症(TOF)患儿术前伴发严重紫绀与根治术后早期恢复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0-03-01至2013-03-01我院行外科根治术的TOF患儿271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术前血红蛋白浓度≥180 g/L为分组标准,将患... 目的:探讨法乐四联症(TOF)患儿术前伴发严重紫绀与根治术后早期恢复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0-03-01至2013-03-01我院行外科根治术的TOF患儿271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术前血红蛋白浓度≥180 g/L为分组标准,将患儿分为严重紫绀组(n=48)和非严重紫绀组(n=223)。采取单因素分析法,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性。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一定差异的(P<0.1)的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模型,用以分析变量的显著性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非严重紫绀组相比,严重紫绀组术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P<0.001),到达负平衡时间(P=0.006)和机械通气时间更长(P=0.001);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0)。二元Logistic分析显示:严重紫绀组术后需要更长的机械通气时间(比值比:3.432,95%可信区间:1.014~5.978,P=0.015),达到负平衡的时间延长(比值比=4.823,95%可信区间:2.586~8.941,P=0.00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高(比值比=14.322,95%可信区间:7.114~26.251,P<0.001)。结论:TOF患儿术前伴发严重紫绀会显著增加术后早期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机械通气时间和到达液体负平衡的时间,从而导致术后恢复延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乐四联症 紫绀 心脏外科手术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aPTT监测肝素的两种抗凝状况的比较
13
作者 沈瑞环 王旭 +1 位作者 鲁中原 姜亚洲 《心脏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487-490,494,共5页
目的比较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监测肝素的两种抗凝状况。方法入选(2018年6月~2019年12月)在阜外医院接受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手术全腔静脉与肺动脉连接术的(6月~6岁... 目的比较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监测肝素的两种抗凝状况。方法入选(2018年6月~2019年12月)在阜外医院接受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手术全腔静脉与肺动脉连接术的(6月~6岁)患儿50例。所有普通肝素剂量调整都基于aPTT指导的肝素监测方案进行。根据能否在48 h内达到治疗性抗凝并且之后始终维持aPTT于治疗范围内,将入选患儿分为达标组(n=27)与未达标组(n=23)。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间的围术期临床资料。结果与未达标组比较,达标组的患儿在启用肝素24 h与48 h时的a PTT均较长(P<0.01);且在肝素启用48 h达标组患儿的抗凝血酶Ⅲ水平较高(P<0.01),术后24 h与48 h内的胸管引流量较少(P<0.05);48 h内的新鲜冰冻血浆总输注量较少(P<0.05)。机械通气时间与ICU住院时间较短(P<0.01)。但两组患儿间的肝素维持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达到基于aPTT指导的肝素监测方案标准可以改善患儿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后的出血情况;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ICU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普通肝素 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 体外循环 儿童
下载PDF
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矫治术患儿积极早期拔管的管理策略
14
作者 陈思行 李霞 +1 位作者 鲁中原 王旭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TECD)矫治术患儿的围术期基本资料,探究TECD患儿积极早期拔除气管插管(EE)的相关危险因素,EE定义为于手术室拔除气管插管或者返回重症监护室(ICU)后24 h内拔除气管插管。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 目的通过分析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TECD)矫治术患儿的围术期基本资料,探究TECD患儿积极早期拔除气管插管(EE)的相关危险因素,EE定义为于手术室拔除气管插管或者返回重症监护室(ICU)后24 h内拔除气管插管。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小儿外科中心收治的TECD矫治术患儿59例,剔除2例床旁开胸、心包引流及1例死亡病例后,将剩余56例按照EE与否分为EE组与非EE组,EE组纳入34例,男15例,女19例,年龄(30.15±29.15)个月,体重(13.73±16.02)kg;非EE组纳入22例,男9例,女13例,年龄(11.49±5.59)个月,体重(7.94±5.66)kg;比较EE组与非EE组的围术期基本资料。结果 59例患儿术后早期死亡1例(1.7%),死亡原因为严重房室瓣反流所致心力衰竭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多器官功能衰竭。EE组术后呼吸机辅助及ICU时间分别为12.1 h和2.6 d,非EE组均明显延长,分别为58.3 h和7.1 d。小年龄(P=0.010)、低体重(P=0.025)及术后二尖瓣反流量(P<0.001)是影响TECD患儿早期拔管的主要因素。结论 TECD矫治术后多数患儿可实现早期脱机,小年龄、低体重及术后二尖瓣反流量是影响EE的危险因素,而其中术后二尖瓣反流量是影响EE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危险因素分析建立风险分层的术后管理策略有助于EE的安全实施、帮助重症患儿平稳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心内膜垫缺损 早期拔除气管插管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烘干温度对银杏黄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程华平 俞飞飞 鲁中原 《安徽农学通报》 1998年第4期36-37,共2页
银杏(ginkigobilobaL.)是我国特有的多功能裸子植物树种。在安徽省林业第二次创业中,银杏已被作为我省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了大面积种植。由于银杏叶提取物富含黄酮及其甙类化合物,对冠心病、哮喘和老年性痴呆... 银杏(ginkigobilobaL.)是我国特有的多功能裸子植物树种。在安徽省林业第二次创业中,银杏已被作为我省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了大面积种植。由于银杏叶提取物富含黄酮及其甙类化合物,对冠心病、哮喘和老年性痴呆症有很好的疗效,并且能有效地清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 黄酮 烘干温度 植物树种
下载PDF
先心病术后早期外周血管阻力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16
作者 李泉林 鲁中原 +4 位作者 王澎 周宇子 陈雪婷 李守军 王旭 《心脏杂志》 CAS 2022年第5期567-572,共6页
目的 探索先心病术后早期外周血管阻力(SVR)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连续纳入2020年10月~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小儿外科术后恢复室接诊患儿,共纳入80例,分为非体外循环组19例,体外循环组61例。为更好的研究SVR在不... 目的 探索先心病术后早期外周血管阻力(SVR)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连续纳入2020年10月~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小儿外科术后恢复室接诊患儿,共纳入80例,分为非体外循环组19例,体外循环组61例。为更好的研究SVR在不同疾病中的情况,体外循环组分为非紫绀型先心病组(40例)及紫绀型组(21例)两个亚组。记录返回PICU即刻的SVR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相关术前术中数据等,总结分析SVR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与非体外循环组相比较,体外循环组的体质量、身高、术前血氧饱和度、术后血氧饱和度的数值均下降(均P<0.05);与非紫绀型先心病组相比较,紫绀型先心病组术前的血氧饱和度下降、术后血氧饱和度下降、CPB时间增加、术后LVEF值下降(均P<0.05)。体外循环组患儿术后SVRI较非体外循环组患儿明显减低[(1 357±299)vs.(1 129±330),P<0.01],进一步比较体外循环各亚组与非体外循环组的SVRI,非紫绀型先心病患儿术后SVRI较非体外循环组无明显差异,而紫绀型先心病术后患儿SVRI明显减低(P<0.01)。体外循环组组内比较,紫绀型先心病患儿术后SVRI较非紫绀型患儿显著减低(P<0.01),同时紫绀型先心病患儿术后CI较非紫绀型患儿显著升高(P<0.01),紫绀组患儿术后SVV虽较非紫绀型患儿升高,但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回归分析示术后SVRI与体质量呈正相关(r=25.079,P<0.05),与体外循环时间呈负相关(r=-2.831,P<0.05)。结论 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外周血管阻力可维持基本正常水平,紫绀型先心病患儿术后外周血管阻力会明显下降,甚至可能会增加发生血管麻痹综合征的风险。体外循环术后患儿SVRI主要受体质量和体外循环时间影响,体质量越低、体外循环时间越长,术后其外周血管阻力可能会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管阻力 先天性心脏病 体外循环 血管麻痹综合征
下载PDF
体-肺动脉分流与右心室肺动脉连接术治疗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术后早期疗效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鲁中原 李守军 +3 位作者 王旭 闫军 杨克明 王强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468-472,共5页
目的通过对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PA/VSD)行体-肺动脉分流或右心室肺动脉连接术后早期效果进行比较,探讨这两种姑息手术早期处理的效果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所有接受体-肺动脉分流或右心室... 目的通过对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PA/VSD)行体-肺动脉分流或右心室肺动脉连接术后早期效果进行比较,探讨这两种姑息手术早期处理的效果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所有接受体-肺动脉分流或右心室肺动脉连接术治疗PA/VSD的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术式不同,将89例患儿分为两组,体-肺动脉分流组:59例,男35、女24,中位年龄25个月(4个月至8岁);右心室肺动脉连接组:30例,男19例、女11例,中位年龄24个月(28 d至7岁2个月)。对两组患儿术后早期的各项临床指标(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ICU停留时间、并发症发生、二次手术、血氧饱和度改善、死亡率)进行比较,分析其术后效果。结果体-肺动脉分流组59例患儿术后早期院内死亡3例,住院死亡率为5.1%;右心室肺动脉连接组30例患儿术后早期无死亡。右心室肺动脉连接组氧合改善程度明显高于体-肺动脉分流组(31.7%vs.22.2%,P<0.05)。体-肺动脉分流组和右心室肺动脉连接组术后ICU停留时间分别为(3.6±2.5)d和(4.2±5.1)d(P>0.05);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分别为(34.8±33.5)h和(44.3±39.6)h(P>0.05);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7.3%和30.0%(P>0.05);二次开胸手术率为15.3%和6.7%(P>0.05);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5.4%和6.7%(P<0.05)。结论右心室肺动脉连接术患者能更平稳地渡过围手术期,术后氧合情况改善更明显,死亡率较低。术后中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评价,大样本的病例资料有待进一步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闭锁 室间隔缺损 体-肺动脉分流 右心室肺动脉连接
原文传递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一期动脉调转术后ICU延迟恢复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鲁中原 王旭 +4 位作者 李守军 闫军 曾敏 李胜利 李霞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总结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一期大动脉调转(ASO)术后早期临床特点及围术期处理策略,评价年龄结构及畸形复杂程度对术后恢复进程的影响,并分析导致术后ICU延迟恢复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7年我院连续231例行一期ASO... 目的总结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一期大动脉调转(ASO)术后早期临床特点及围术期处理策略,评价年龄结构及畸形复杂程度对术后恢复进程的影响,并分析导致术后ICU延迟恢复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7年我院连续231例行一期ASO手术的TGA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165例、女66例,年龄3 d至10岁。按照术后ICU滞留时间从短到长排序,将排在第75%位点的ICU滞留时间定义为分组的界值。将患儿分为正常恢复组(177例)与延迟恢复组(54例),比较两组患儿的围术期临床资料,分析延迟恢复的危险因素。结果231例患儿中,超龄患儿占比约一半(49.6%)。延迟恢复组平均ICU滞留时间(23.9±15.6)d,而正常恢复组平均ICU滞留时间仅为(4.9±2.3)d。合并弓部病变、延迟关胸、术后肺部感染是ASO术后延迟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超龄对总体恢复并未产生显著影响。结论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及良好的术后管理,绝大多数TGA患儿ASO术后仍可获得满意的早期效果,但面临并发症增加的问题,导致延迟恢复。合并弓部病变、延迟关胸、术后肺部感染是导致ASO术后延迟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 动脉调转手术 延迟恢复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围术期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动脉血乳酸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9
作者 杨菊先 王旭 +5 位作者 孟颖 李云平 周霞 温迎君 鲁中原 张林峰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21-824,共4页
目的探讨小儿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后动脉血乳酸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岁以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病例1286例,患儿均在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中、体外循环后、返回重症监护病房(ICU)即刻及4、8... 目的探讨小儿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后动脉血乳酸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岁以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病例1286例,患儿均在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中、体外循环后、返回重症监护病房(ICU)即刻及4、8、12、24、48、72h测量动脉血乳酸水平,以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表示。根据转归分为康复组(1265例)和死亡组(21例),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死亡组各时间点乳酸水平均显著高于康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低体质量和术后12h乳酸水平升高是独立危险因素。术后12h乳酸水平每增加1.0mmol/L,死亡风险增加162.8%。而体质量每增加1kg,死亡风险减少25.8%。体外循环前和返回ICU即刻乳酸水平升高,死亡风险也增加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术期乳酸水平的动态监测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的敏感指标。围术期乳酸水平升高时,病死率升高。而术后12h乳酸水平升高是独立危险因素,显著增加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 先天性心脏病 围术期 预后
原文传递
新生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的早期干预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杨菊先 王旭 +9 位作者 李守军 闫军 李胜利 曾敏 段雷雷 李霞 郑林 鲁中原 刘立伟 杨雪芳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16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早期识别及早期干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阜外医院PICU收治的223例出生日龄≤30d的新生儿危重先心病病例,分析其畸形种类、临床特征及早期干预经验。结果223例先心病... 目的探讨新生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早期识别及早期干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阜外医院PICU收治的223例出生日龄≤30d的新生儿危重先心病病例,分析其畸形种类、临床特征及早期干预经验。结果223例先心病患儿以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及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最为常见,分别占59%(131例)和17%(39例)。首诊症状以紫绀、心脏杂音和呼吸困难最为常见,分别占91%(204例)、56%(125例)和53%(118例)。术前因严重缺氧、代谢性酸中毒及心力衰竭而急诊收住PICU抢救59例。早期干预主包括维持动脉导管开放、纠正内环境紊乱、治疗心力衰竭等,并尽早手术治疗。14例患儿未接受手术,其中4例术前死亡,另10例放弃治疗并均于出院后12d内死亡。最终接受手术209例,手术死亡9例,手术死亡率4.3%。随访3~63个月,远期死亡2例,二期解剖矫治手术2例,再次手术3例。其余术后患儿心功能正常,生长发育接近正常同龄儿童。结论必须在新生儿期进行干预的危重先心病主包括动脉导管依赖型先心病,其中以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最为多见,如不积极手术治疗,大多于新生儿期死亡。早期识别,适当的术前处理,及时转诊和早期手术是挽救这类先心病患儿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危重先天性心脏病 早期干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