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3与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1
作者 张洪堃 袁源 鲍春荣 《医学综述》 CAS 2023年第11期2081-2085,共5页
表观遗传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组蛋白翻译后修饰、遗传物质的甲基化以及非编码RNA调控。表观遗传学在疾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含Jumonji结构域蛋白(JMJD)家族对相关组蛋白的修饰是表观遗传学常见的调控途径,参与生殖细胞生成、性... 表观遗传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组蛋白翻译后修饰、遗传物质的甲基化以及非编码RNA调控。表观遗传学在疾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含Jumonji结构域蛋白(JMJD)家族对相关组蛋白的修饰是表观遗传学常见的调控途径,参与生殖细胞生成、性激素及其受体活性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发育等。组蛋白经由表观遗传控制的甲基化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虽然不同的JMJD家族成员均可参与组蛋白修饰,但不同催化底物的功能不尽相同。JMJD3主要通过作用于组蛋白H327位点(H3K27)的赖氨酸残基催化H3K27me3/2的甲基化修饰过程,引发细胞中基因继发遗传学改变,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深入研究JMJD3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可以为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机体衰老、胚胎发育相关疾病、肿瘤以及心肌梗死等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甲基化酶 表观遗传 含Jumonji结构域蛋白3
下载PDF
人工生物可降解支架构建组织工程食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鲍春荣 丁芳宝 +4 位作者 梅举 黄盛东 张宝仁 景殿英 丁建东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235-1239,共5页
目的研究食管上皮细胞在聚乳酸-聚乙醇酸[po ly(lactic-co-g lyco lic ac id),PLGA]三维支架材料上的黏附和生长情况,探索利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组织工程食管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粒子浸出-常温模压法制作PLGA三维多孔支架材料;分离培养6... 目的研究食管上皮细胞在聚乳酸-聚乙醇酸[po ly(lactic-co-g lyco lic ac id),PLGA]三维支架材料上的黏附和生长情况,探索利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组织工程食管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粒子浸出-常温模压法制作PLGA三维多孔支架材料;分离培养6只犬食管上皮细胞,体外扩增后,种植到预涂Ⅳ型胶原的PLGA支架材料上。在体外和犬腹腔内分别培养食管上皮细胞-支架复合物,分期终止培养,体外培养3 d,1、2、3和4周,其中将体外培养3 d后细胞-支架复合物植入同只犬腹腔内,于体内培养1、2、3和4周后行组织学、扫描电镜观察,以及细胞角蛋白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分离培养的犬原代食管上皮细胞呈铺路石样,体外可大量扩增,细胞角蛋白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体外及体内培养可见食管上皮细胞在支架材料上黏附、生长良好,持续培养仍保持食管上皮细胞特性;犬腹腔内培养4周后,可形成食管黏膜样组织。结论预涂Ⅳ型胶原的PLGA支架材料适合食管上皮细胞黏附生长,可作为组织工程食管的支架材料。利用组织工程的方法在体外和犬腹腔内培养有可能获得适于移植的组织工程食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食管 食管上皮细胞 聚乳酸聚乙醇酸
下载PDF
人工生物可降解支架聚乳酸-聚乙醇酸种植人食管上皮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鲍春荣 景殿英 +4 位作者 丁芳宝 丁建东 梅举 黄盛东 张宝仁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05-508,共4页
目的研究人食管上皮细胞在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三维支架上的贴附和生长情况,利用组织工程技术培养工程化人工食管。方法制作PLGA三维细胞支架;分离培养成人食管上皮细胞,体外扩增后种植到PLGA支架上。在体外和裸鼠体内分别培养食管上... 目的研究人食管上皮细胞在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三维支架上的贴附和生长情况,利用组织工程技术培养工程化人工食管。方法制作PLGA三维细胞支架;分离培养成人食管上皮细胞,体外扩增后种植到PLGA支架上。在体外和裸鼠体内分别培养食管上皮细胞-支架复合物,分期终止培养,进行组织学染色、扫描电镜、细胞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体外培养发现,人食管上皮细胞在支架材料上贴附生长良好,长期培养仍保持食管上皮细胞特性,裸鼠体内培养4周后可形成食管黏膜样组织。结论PLGA支架适合食管上皮细胞黏附生长,可作为食管组织工程的细胞载体。利用组织工程的方法可获得适于移植的工程化人工食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 上皮细胞 组织工程 聚乳酸 聚乙醇酸
下载PDF
人食管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鲍春荣 丁芳宝 +2 位作者 黄盛东 梅举 张宝仁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8期9-10,共2页
目的探讨适用于组织工程食管研究的食管上皮细胞培养方法。方法对比食管上皮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K-SFM及含血清培养基DM EM中的生长情况。结果食管上皮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K-SFM中生长快,细胞形态好,不易被成纤维细胞污染。结论应用无血... 目的探讨适用于组织工程食管研究的食管上皮细胞培养方法。方法对比食管上皮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K-SFM及含血清培养基DM EM中的生长情况。结果食管上皮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K-SFM中生长快,细胞形态好,不易被成纤维细胞污染。结论应用无血清培养基K-SFM培养食管上皮细胞,方法简便,适合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培养 食管 上皮细胞 培养基 无血清
下载PDF
吸入一氧化氮治疗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严重低氧血症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鲍春荣 朱家全 +6 位作者 张俊文 马南 杨琦 江雪燕 袁源 丁芳宝 梅举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1年第5期399-403,共5页
目的研究应用吸入一氧化氮(iNO)治疗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ATAAD)手术后严重低氧血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手术的ATAAD患者资料,排除术后72h内病死、术后卒中和截瘫患者,共48... 目的研究应用吸入一氧化氮(iNO)治疗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ATAAD)手术后严重低氧血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手术的ATAAD患者资料,排除术后72h内病死、术后卒中和截瘫患者,共48例严重低氧血症(氧合指数<100 mm Hg)患者入组。2018年9月之前采用常规疗法,共28例,归入CON组;2018年10月之后应用吸入一氧化氮治疗共20例,归入iNO组,该组除了常规方法外给予吸入体积分数为5×10^(-6)的一氧化氮。结果两组术前资料、术中手术方式、时间和输血量等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CON组低氧血症改善缓慢,iNO组氧合指数上升明显加快。术后早期病死率iNO组(10%)与CON组(10.7%)相比差异无统计意义。iNO组机械通气时间(87.3±13.1)h低于CON组(128.5±16.6)h,ICU停留时间iNO组(12.1±1.57)d低于CON组(14.4±1.93)d,术后住院时间iNO组(19.8±1.64)d短于CON组(21.4±1.93)d。结论i NO治疗ATAAD术后严重低氧血症安全有效,可显著促进患者氧合功能改善和缩短气管插管呼吸机使用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入一氧化氮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心脏外科手术 低氧血症
下载PDF
人食管上皮细胞培养、冻存及复苏方法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鲍春荣 丁芳宝 +2 位作者 黄盛东 梅举 张宝仁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39-341,F0002,共4页
目的比较K-SFM无血清培养基及DMEM有血清培养基在人食管上皮细胞培养中的作用,并比较不同冻存方法对人食管上皮细胞复苏后存活率的影响,探讨适合应用于组织工程食管研究的人食管上皮细胞培养、冻存及复苏方法。方法人食管上皮细胞来源... 目的比较K-SFM无血清培养基及DMEM有血清培养基在人食管上皮细胞培养中的作用,并比较不同冻存方法对人食管上皮细胞复苏后存活率的影响,探讨适合应用于组织工程食管研究的人食管上皮细胞培养、冻存及复苏方法。方法人食管上皮细胞来源于食管癌患者手术切除的食管。采用组织块法和消化法培养,两种方法均分别加入K-SFM无血清培养基及DMEM有血清培养基。采用直接观察、锥虫蓝染色活力鉴定及细胞计数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对比细胞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分别以两种培养基配制的冻存液进行冻存,复苏后的细胞采用锥虫蓝染色法鉴定其存活率。结果细胞呈典型“铺路石”状排列,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细胞角蛋白呈阳性结果,证明培养的细胞为人食管上皮细胞。人食管上皮细胞在K-SFM无血清培养基中生长快,细胞形态好,不易被成纤维细胞污染。以K-SFM培养液配制的冻存液冻存的细胞复苏后的存活率明显高于以DMEM配制的培养液。结论应用K-SFM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和冻存人食管上皮细胞的方法简便、培养效果好,适合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培养 食管上皮细胞 培养基 无血清 低温保存 功能恢复
下载PDF
中度低温联合单侧顺行脑灌注在弓部替换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鲍春荣 梅举 +6 位作者 丁芳宝 朱家全 张俊文 张韫佼 黄健兵 张丽 杨琦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9年第2期173-177,共5页
目的 研究中度低温停循环联合单侧顺行脑灌注应用于主动脉弓部替换手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229例行主动脉弓部替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61.4±6.9)岁,男性166... 目的 研究中度低温停循环联合单侧顺行脑灌注应用于主动脉弓部替换手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229例行主动脉弓部替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61.4±6.9)岁,男性166例(72.5%).其中全弓替换152例(66.4%),同时行主动脉根部替换144例(62.9%).应用的循环管理和脏器保护方法是中度低温停循环(moderate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MHCA)联合单侧顺行性脑灌注(unilateral antegrade cerebral perfusion,UACP).右侧腋动脉插灌注管,温度降至(23.5±1.4)℃停循环,开始单侧顺行脑灌注,灌注液温度18℃~22℃、流量5~10ml·kg-1·min1,脑灌注压力50~60 mm Hg.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229±41)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52±29)min,停循环时间(45.1±13.3)min.手术死亡17例(7.4%).主要术后并发症包括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permanent neurologic dysfunction,PND)、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temporary neurologic dysfunction,TND)、需要透析的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和延迟拔管(机械通气时间>72 h),发生率分别为2.6%、6.9%、3.9%、17.9%.结论 主动脉弓部替换手术应用MHCA+UACP方法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弓替换 低温停循环 顺行脑灌注
下载PDF
组织工程食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8
作者 鲍春荣 丁芳宝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1-333,共3页
很多食管疾病需要行食管替代术,用自身组织行食管替代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而现有的人工食管无法满足食管替代的要求。利用组织工程技术研究人工食管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希望,本文就利用组织工程技术研究人工食管的发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组织工程 人工器官 食管 食管疾病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手术中del Nido心脏停搏液与传统心脏停搏液心肌保护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3
9
作者 鲍春荣 梅举 +6 位作者 丁芳宝 朱家全 张俊文 黄健兵 马南 许喜乐 张韫佼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0年第8期761-764,共4页
目的比较主动脉夹层手术中应用del Nido心脏停搏液和传统心脏停搏液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63例主动脉夹层手术的临床资料,根据应用的心脏停搏液不同分两组,应用del Nid... 目的比较主动脉夹层手术中应用del Nido心脏停搏液和传统心脏停搏液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63例主动脉夹层手术的临床资料,根据应用的心脏停搏液不同分两组,应用del Nido心脏停搏液(DN组)33例,应用传统心脏停搏液(传统组)30例.DN组用del Nido晶体液与氧合血按4:1混合(4份晶体1份血),灌注量20 ml/kg,最大不超过1L.主动脉阻断时间超过90 min再次灌注300ml.传统组应用4:1含血冷晶体改良St.Thomas液(4份血1份晶体),灌注量15 ml/kg.每隔20~30 min灌注一次(7.5ml/kg).结果两组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传统组较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停搏液灌注次数和灌注耗时传统组显著高于DN组.自动复搏率两组相近,DN组94%,传统组97%.术后早期(30天内)病死率DN组(6.1%)与传统组(6.7%)无差异.术后第1天血清肌钙蛋白ⅠDN组(4.10±0.65)ng/ml与传统组(4.25±0.61)ng/ml无差异.术后低心排发生率、术后1天和出院前LVEF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主动脉夹层术中应用del Nido心脏停搏液可以达到满意的心肌保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外科手术 心肌保护 DEL Nido心脏停搏液
下载PDF
聚四氟乙烯纳米化新型小口径人造血管及其通畅率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鲍春荣 胡睿 +6 位作者 袁源 姜兆磊 闫玉梅 梅举 陈三娟 魏良明 张亚非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2年第9期692-695,699,720,共6页
目的 研究应用内表面覆盖多壁碳纳米管(MWNT)的聚四氟乙烯(PTFE)新型人造血管(PTFE-MWNT)对提高血管通畅率、减轻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 将MWNTs通过羧酸化及氨基化处理,分别得到功能化的MWNTs-COOH和MWNTs-NH2,然后在PTFE血管内表... 目的 研究应用内表面覆盖多壁碳纳米管(MWNT)的聚四氟乙烯(PTFE)新型人造血管(PTFE-MWNT)对提高血管通畅率、减轻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 将MWNTs通过羧酸化及氨基化处理,分别得到功能化的MWNTs-COOH和MWNTs-NH2,然后在PTFE血管内表面层层自组装制成PTFE-MWNT人造血管.动脉模型选用羊股动脉血管移植.16只成年公绵羊,两侧股动脉随机选用两种不同的人造血管.8只于术后3个月,另外8只于术后9个月取下双侧人造血管标本进行组织学分析.统计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PTFE-MWNT血管术后通畅率(87.5%)高于PTFE血管(62.5%),内膜增生程度较PTFE血管轻,血管内皮形成速度要快于PTFE人造血管,血管壁内的炎细胞浸润较轻;而PTFE人造血管壁内主要是炎细胞浸润,细胞增殖程度高于PTFE-MWNT人造血管.结论 用多壁碳纳米管覆盖聚四氟乙烯的内表面制成的新型人造血管,可以提高移植血管通畅率,减轻内膜增生,提高小口径人造血管移植手术的长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造血管 聚四氟乙烯 多壁碳纳米管
下载PDF
冠心病伴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27例手术治疗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鲍春荣 梅举 +1 位作者 王宜青 丁芳宝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26-328,共3页
目的分析冠心病(CAD)合并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IMR)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7例CAD伴IMR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中度返流18例,重度9例。22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二尖瓣成形术(MVP),其中2例同时行Dor's才;另5例行C... 目的分析冠心病(CAD)合并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IMR)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7例CAD伴IMR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中度返流18例,重度9例。22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二尖瓣成形术(MVP),其中2例同时行Dor's才;另5例行CABG+二尖瓣置换术。术中术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共6例,均为射血分数〈0.40患者。结朵术后早期死亡2例,其余25例均痊愈出院。随访6~60个月,术后早期超声心动图示左室舒张末内径和左房舒张末内径均较术前显著缩小(P〈0.05),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均为I-Ⅱ级。结论CAD伴中度以上IMR应同时手术处理二尖瓣关闭不全,CABG+MVP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二尖瓣关闭不全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二尖瓣成形术
下载PDF
A3腺苷受体激动剂预处理对兔体外循环中肺组织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鲍春荣 梅举 +1 位作者 丁芳宝 张韫佼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328-1330,1340,共4页
目的研究A3腺苷受体(A3AR)激动剂IB-MECA预处理对兔体外循环(CPB)中肺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仅行体外循环)、激动剂组(阻断主动脉前15min静脉注射IB-MECA)和拮抗剂+激动剂组(IB-MECA干预前15min静脉注射... 目的研究A3腺苷受体(A3AR)激动剂IB-MECA预处理对兔体外循环(CPB)中肺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仅行体外循环)、激动剂组(阻断主动脉前15min静脉注射IB-MECA)和拮抗剂+激动剂组(IB-MECA干预前15min静脉注射选择性A3AR拮抗剂MRS-1191),每组8只。CPB结束后采集样本,分别检测和比较各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8(IL-8)水平、肺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肺组织湿/干重比(W/D)、氧合指数(PaO2/FiO2)、肺血管阻力(PVR)和气道压(AWP)等指标,观察各组动物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CPB后,激动剂组血清TNF-α和IL-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拮抗剂+激动剂组(P<0.05);与对照组和拮抗剂+激动剂组比较,激动剂组CPB后肺组织W/D较小,MDA含量较少,MPO活性较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PB后,激动剂组PaO2/FiO2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拮抗剂+激动剂组(P<0.05),而AWP和PVR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拮抗剂+激动剂组(P<0.05);组织学观察发现,激动剂组肺组织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较对照组和拮抗剂+激动剂轻微。结论A3AR激动剂IB-MECA预处理可显著减轻CPB过程中的肺组织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3腺苷受体激动剂 体外循环 肺损伤
下载PDF
局部应用雷帕霉素抑制CABG后移植静脉内膜增生 被引量:2
13
作者 鲍春荣 梅举 +1 位作者 丁芳宝 朱家全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42-1244,共3页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含雷帕霉素凝胶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移植静脉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健康Yorkshire猪24只,建立CABG模型,取大隐静脉于升主动脉和冠状动脉回旋支间搭桥。动物随机分为3组(n=8):空白对照组仅行CABG术;空载体...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含雷帕霉素凝胶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移植静脉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健康Yorkshire猪24只,建立CABG模型,取大隐静脉于升主动脉和冠状动脉回旋支间搭桥。动物随机分为3组(n=8):空白对照组仅行CABG术;空载体对照组于桥血管局部喷洒20%缓释载体Pluronic F-127 0.5 mL;雷帕霉素组于移植血管局部喷洒含100 mg/mL雷帕霉素的20%Pluronic F-127 0.5 mL。2个月后处死动物取下桥静脉,光镜下HE染色观察血管内膜增生程度和管腔狭窄程度,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细胞增殖情况,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空载体对照组相比,雷帕霉素组内膜增生减轻,内膜厚度分别为(78.85±12.63)、(177.99±12.55)、(168.21±11.58)μm(P<0.05);管腔狭窄程度减小,管腔面积/(内膜+管腔面积)分别为0.910±0.011、0.796±0.015和0.798±0.015(P<0.05);平滑肌细胞增殖受抑制,细胞增殖指数分别为(19.0±4.6)%、(33.5±5.2)%和(36.4±5.6)%(P<0.05);细胞凋亡水平增加,凋亡指数分别为(30.3±5.4)%、(17.9±3.8)%和(19.5±4.8)%(P<0.05)。结论局部缓释雷帕霉素可以有效抑制CABG后静脉移植血管内膜增生,这种作用是通过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以及促进凋亡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管内膜 雷帕霉素
下载PDF
复杂先心病术后远期同种移植物衰败的再手术治疗 被引量:1
14
作者 鲍春荣 梅举 +4 位作者 丁芳宝 张俊文 朱家全 张韫佼 马南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7年第3期212-216,I0001,共6页
目的回顾性总结复杂先心病术后远期同种异体移植物衰败再狭窄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同种异体主动脉重建肺动脉术后远期肺动脉再狭窄的手术治疗共23例,年龄13-31(20.6±4.7)岁,男性15例(65.2%)。... 目的回顾性总结复杂先心病术后远期同种异体移植物衰败再狭窄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同种异体主动脉重建肺动脉术后远期肺动脉再狭窄的手术治疗共23例,年龄13-31(20.6±4.7)岁,男性15例(65.2%)。病种包括右心室双出口+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11例,肺动脉闭锁/室间隔缺损6例,矫正性大动脉转位+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3例,永存动脉干3例。首次手术时均使用同种异体主动脉重建肺动脉,直径14-19(16.6±1.6)mm(其中4例不详)。本次手术前峰值肺动脉压力阶差86-170(111.7±21.8)mmHg,本次手术与前次手术的间隔时间为12-19(15.0±2.3)年。术前通过心脏彩超和心脏及周围大血管CTA明确诊断。术中以涤纶人造血管(以牛心包缝制抗返流活瓣,开胸前缝制好)重建肺动脉,使用的人造血管直径18-22(20.6±1.5)mm。体外循环时间106-182(145.7±31.4)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70~118(85.3±17.4)min。术后每6个月门诊随访一次,平均随访时间30(6-78)个月。结果无死亡。术后并发症有纵隔感染1例(4.3%)、术后低心排综合征2例(8.7%)、呼吸机使用时间〉72h4例(17.4%),均痊愈。无再次开胸止血。术后ICU时间3-15(6.0±2.6)d,术后住院时间7-30(13.7±4.8)d。术后复查心脏彩超峰值肺动脉压力阶差3-25(12.6±5.4)mmHg。随访中无死亡,肺动脉压力阶差无明显增加,无需要再手术患者。结论对于同种异体主动脉重建肺动脉后远期肺动脉再狭窄患者,可采用带瓣人造血管再次重建肺动脉,手术安全可靠,早期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肺动脉狭窄 肺动脉闭锁 同种异体主动脉 再次手术
下载PDF
"缘对缘"技术防治二尖瓣成形术后收缩期前向运动及中远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1
15
作者 鲍春荣 梅举 +6 位作者 丁芳宝 沈赛娥 张韫佼 汤敏 朱家全 马南 张俊文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7年第7期640-644,共5页
目的 研究应用"缘对缘"技术防治二尖瓣成形术后收缩期前向运动(SAM)的疗效及中远期随访结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应用"缘对缘"技术防治二尖瓣成形术后41例SA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 目的 研究应用"缘对缘"技术防治二尖瓣成形术后收缩期前向运动(SAM)的疗效及中远期随访结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应用"缘对缘"技术防治二尖瓣成形术后41例SA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龄32~68(52.6±15.8)岁.二尖瓣成形手术技术包括后瓣叶矩形切除、人工腱索移植、采用成形环行瓣环成形等.将术前诊断有SAM和术中发现有SAM高危因素的患者归入预防组(n=32),将术中二尖瓣成形后TEE检查发现有SAM经非手术处理无法纠正的患者归入治疗组(n=9).在原有二尖瓣成形方法的基础上,应用4-0或5-0聚丙烯线于二尖瓣A2和P2相对应部分采用"8"字缝合方法,瓣叶上的缝合部位位于瓣叶对合线下方.结果 全组患者均成功完成二尖瓣成形术.所有病例均应用了二尖瓣成形环,采用"C"形环,成形环大小为26~32(29.2±2.8)mm.无手术死亡.术后2例轻度SAM,二尖瓣返流(MR)和左室流出道(LVOT)狭窄均为轻度.二尖瓣口平均跨瓣压差从(0.3±0.4)mm Hg上升到(2.2±1.5)mm Hg(P〉0.05).MR程度从术前的3.5±0.9减少至0.7±0.6(P〈0.01).术后早期有2例出现轻中度MR.术后随访(48.4±23.5)个月,随访中无新出现SAM,无MR或SAM需要再手术.5年免于再手术率100%.结论 应用"缘对缘"技术防治二尖瓣成形术后SAM安全、简便、有效,中远期随访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关闭不全 二尖瓣修复 收缩期前向运动 "缘对缘"技术
下载PDF
小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制作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1
16
作者 鲍春荣 梅举 +1 位作者 丁芳宝 张韫佼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100-1103,共4页
目的改进小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的手术方法以提高成功率。方法选用C57BL/6→C57BL/6和BABL/c→C57BL/6各50对小鼠进行同种同品系和同种异品系心脏移植手术。手术通过减少供心主动脉与肺动脉的游离以减少损伤和术后出血;受体下腔静脉和腹... 目的改进小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的手术方法以提高成功率。方法选用C57BL/6→C57BL/6和BABL/c→C57BL/6各50对小鼠进行同种同品系和同种异品系心脏移植手术。手术通过减少供心主动脉与肺动脉的游离以减少损伤和术后出血;受体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采用合适的血管夹进行钳夹固定,不必分离动、静脉,不必结扎动、静脉的分支血管。受体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切口与供心主动脉和肺动脉的口径相等或略偏小。同一显露位置连续缝合,无需将缝针穿至对侧。术后30 d,取移植心脏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组织结构的改变。结果手术成功率为95%。供、受体手术时间分别为(6.5±1.3)min和(23.7±4.5)min,其中动、静脉吻合时间分别为(7.6±1.3)min和(8.3±1.7)min。同种异品系组移植心脏平均存活时间为(8.1±0.75)d,同种同品系组术后30 d均存活。术后30 d,同种同品系组移植心脏结构良好;同种异品系组移植心脏心肌结构破坏、溶解坏死,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结论小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手术方法的改进能提高手术成功率,易于学习掌握,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移植 动物模型 小鼠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心脏术后纵隔感染 被引量:1
17
作者 鲍春荣 梅举 +3 位作者 丁芳宝 张韫佼 朱家全 张俊文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8年第6期535-538,共4页
目的 研究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技术应用于心脏手术后纵隔感染的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71例心脏手术后纵隔感染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 目的 研究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技术应用于心脏手术后纵隔感染的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71例心脏手术后纵隔感染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较早期的病例采用传统方法治疗,归入传统组(n=25);后期病例采用VSD技术治疗,归入VSD组(n=46)。传统组治疗方法包括开放换药引流、感染创面间断冲洗、清创、纵隔冲洗引流,少数病例应用转移肌瓣覆盖纵隔创面。VSD组治疗方法是清创+放置VSD。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包括死亡率、感染复发率、住院时间等。 结果 传统组和VSD组死亡率分别是16%(n=4)和4.3%(n=2),VSD组低于传统组。传统组和VSD组的感染复发率分别是36%(n=9)和6.5%(n=3),VSD组低于传统组。平均住院时间传统组和VSD组死亡率分别是46±11.3天和32±10.6天,VSD组较短。出院后随访中两组均未发现切口裂开等感染复发表现,远期无切口感染导致的死亡和严重并发症。 结论 应用VSD技术治疗心脏手术后纵隔感染与传统方法相比可降低死亡率和感染复发率,缩短住院时间,中远期随访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 心脏手术 纵隔感染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下分期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18
作者 鲍春荣 梅举 +4 位作者 丁芳宝 张韫佼 汤敏 朱家全 马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51-953,共3页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分期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CPC)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方法 29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分期TCPC,其中单心室伴肺动脉狭窄11例,三尖瓣闭锁、右心室发育不良13例,三尖瓣下移畸形并...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分期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CPC)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方法 29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分期TCPC,其中单心室伴肺动脉狭窄11例,三尖瓣闭锁、右心室发育不良13例,三尖瓣下移畸形并右心室发育不良2例,完全性房室隔缺损伴右心室双出口、肺动脉狭窄3例。6例患者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第一期手术行双侧双向Glenn术。患者双向Glenn术后平均23个月行非体外循环下TCPC。结果 患者术后无早期死亡,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5~10年,失访7例,无中远期死亡。所有患者紫绀消失,血氧饱和度89%~97%,心功能Ⅰ级18例、Ⅱ级4例。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分期TCPC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效果良好,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 非体外循环
下载PDF
改良人工腱索技术在右胸微创切口二尖瓣成形术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被引量:8
19
作者 姜兆磊 梅举 +5 位作者 汤敏 马南 刘浩 鲍春荣 丁芳宝 张俊文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7年第5期406-409,I0001,共5页
目的 探讨改良人工腱索技术在右胸微创切口二尖瓣成形术中的应用技巧,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 2009年6月至2015年1月,经右胸微创切口应用改良人工腱索技术修复二尖瓣前叶或(和)后叶脱垂引起的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58例,术中在脱垂瓣叶对... 目的 探讨改良人工腱索技术在右胸微创切口二尖瓣成形术中的应用技巧,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 2009年6月至2015年1月,经右胸微创切口应用改良人工腱索技术修复二尖瓣前叶或(和)后叶脱垂引起的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58例,术中在脱垂瓣叶对应的乳头肌上将不带垫片的ePTFE缝线作“U”型缝合,两头的针线则均在距缘3~5 mm处缝合于脱垂瓣叶的游离缘,先将每根线在脱垂的瓣缘缝2针,在置入“C”型二尖瓣成形环后,通过左心室的反复注水试验,调整人工腱索的长度至最佳位置,直至完全纠正瓣叶脱垂和二尖瓣返流,最后每根针线再在瓣缘缝1针,打结固定.术中常规应用经食管超声(TEE)评价成形效果.结果 全部患者均成功接受二尖瓣成形术,每例患者平均植入1~3(2.1±0.7)根ePTFE人工腱索.术中平均体外循环时间72~123(85.7±9.5) 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48~95(61.9±9.3)min.二尖瓣成形术后,术中TEE显示二尖瓣无返流或微量返流47例,轻度返流11例.出院时,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二尖瓣无返流或微量返流41例,轻度返流15例,轻中度返流2例.术后随访6~73(29.4±18.9)个月,无远期死亡;无返流或微量返流36例,轻度返流18例,中度返流2例,重度返流2例.术后1年、3年、5年时,中度以上二尖瓣关闭不全免除率为(96.6±2.4)%、(93.9±3.5)%和(90.1±5.0)%.结论 改良人工腱索技术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右胸微创切口二尖瓣成形术中,操作简单易行,人工腱索的调整、固定方便,早、中期效果满意.术中根据二尖瓣的病变情况选用个体化的成形方法、适当的腱索数量、准确的腱索缝合部位及适宜的腱索长度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关闭不全 二尖瓣修复 人工腱索 微创手术
下载PDF
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主动脉瓣置换的倾向评分匹配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朱家全 鲍春荣 +4 位作者 张俊文 姜兆磊 张韫佼 丁芳宝 梅举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8年第4期353-357,I0002,共6页
目的总结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主动脉瓣置换的技术和结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患者资料,分为微创组(n=65)和常规组(正中开胸,n=182),胸骨上段小切口患者予以排除。微创组采用股动静脉插管... 目的总结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主动脉瓣置换的技术和结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患者资料,分为微创组(n=65)和常规组(正中开胸,n=182),胸骨上段小切口患者予以排除。微创组采用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右侧第3肋间胸骨旁小切口,直视下置换主动脉瓣。采用Logistic模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主动脉瓣病变类别、心脏射血分数、心功能等级进行倾向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匹配比例1:1;研究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技术对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全组患者3例死亡,均为常规组患者(3/182,1.6%)。微创组无中转开胸、无二次手术。进行倾向评分匹配显示,新的常规对照组(n=65)术前资料与微创组无差异;与该组相比,微创组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显著延长[(103.6±37.2)min比(88.3±27.2)min,P=0.01,(68.3±18.6)min比(48.8±18.9)min,P〈0.01];微创组术后ICU停留时间和住院天数均显著低于常规组[(1.9±0.4)d比(2.4±0.9)d,(8.4±1.8)d比(10.6±3.2)d,P〈0.01];微创组术后第一天引流量较少[(281±53)ml比(432±88)ml,P〈0.01]。两组间死亡率、深部切口感染率及输血率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0%比1.5%,P=0.32,0%比3.1%,P=O.15,23.1%比35.4%,p=0.13)。结论经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技术安全可行。该技术尽管增加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但可减少引流,加速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置换 微创手术 右胸前外侧小切口 倾向评分匹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