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动空间权力关系的建构与现实转换——对卡斯特传播权力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考察
1
作者 黄其洪 任艳华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5-105,共11页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革新,卡斯特将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全球化等特征的流动空间设定为网络社会特有的空间形式,并以此为前提对流动空间中权力关系的建构及其现实转换进行了系统性的考察。在现实的推动下,卡斯特认为流动空间中的权力关...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革新,卡斯特将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全球化等特征的流动空间设定为网络社会特有的空间形式,并以此为前提对流动空间中权力关系的建构及其现实转换进行了系统性的考察。在现实的推动下,卡斯特认为流动空间中的权力关系存在着权力主体从精英转向大众、权力载体从网络公共空间走向城市公共空间、权力变革目标从政治改革通向社会变革的可能性。这种现实转换发生的条件首先在于作为流动空间权力关系新载体的大众自传播的兴起,另一个更为基础的条件则是处于被权力压制的大众通过对恐惧情绪的克服推动了网络社会运动向前发展,并且具有重建公共空间的潜力。卡斯特以流动空间中的权力关系为研究对象所建构起来的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特质的理论构想,为数字时代的政治改革、社会变革、人的自由解放以及国际新秩序的构建等重大现实议题注入了思想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空间 权力关系 大众自传播 数字时代 网络社会运动 历史唯物主义
下载PDF
“前台”与“背景”的制度性分离——论南希·弗雷泽对资本主义危机的结构性阐释
2
作者 黄其洪 兰璐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22,177,共9页
南希·弗雷泽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前台”与“非经济背景”关系的全面分析,挖掘出资本主义在结构上存在着生产与再生产、人类与自然、经济与政治、剥削与征用的四重分离。这些分离形成了一种被制度化的社会秩序,构成了资本主义... 南希·弗雷泽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前台”与“非经济背景”关系的全面分析,挖掘出资本主义在结构上存在着生产与再生产、人类与自然、经济与政治、剥削与征用的四重分离。这些分离形成了一种被制度化的社会秩序,构成了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同时,“前台”与“背景”的分离关系不是偶然的、给定的,而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积累体制的变化而历史性地生成的,这使得经济与非经济要素间的边界愈发难以界定,因而对边界的捍卫或挑战成为当代社会斗争的主要内容。为此,弗雷泽使用“边界斗争”的概念,提出有关边界划分的规范性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对21世纪社会主义的图景进行扩大的想象。弗雷泽兼顾阶级与地位、再分配与承认、文化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危机批判方法,是对传统批判理论宏大叙事的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前台 非经济背景 资本主义危机 批判理论 边界斗争
下载PDF
阿尔都塞是否是一个结构主义者?
3
作者 黄其洪 彭玉凤 《晋阳学刊》 2024年第3期91-99,共9页
以往学界总是将阿尔都塞标签化为一个结构主义者,原因在于他对在法国风靡一时的结构主义思潮的术语和方法的大量借用。跳出对其症候阅读法、“理论上的反历史主义”以及多元决定论的结构主义解读框架,可以发现他意在强调的是思想者总问... 以往学界总是将阿尔都塞标签化为一个结构主义者,原因在于他对在法国风靡一时的结构主义思潮的术语和方法的大量借用。跳出对其症候阅读法、“理论上的反历史主义”以及多元决定论的结构主义解读框架,可以发现他意在强调的是思想者总问题的“断裂”以及断裂处所给予新理论以无限的和非确定性的生长范围,即“思想-行动”空间,而在这当中体现的是一种断裂性、历史性和非确定性,而非一名标准的结构主义者应当具备的整体性、非历史性和多元性。因此,相较于将他定义为一个结构主义者,似乎用“于断裂处进行理论生产的行动哲学家”来描述他更为准确。同时,以这种新视角来对“阿尔都塞是否是一个结构主义者”这一问题进行再思考,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清阿尔都塞哲学的实质,深化对当代法国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都塞 结构主义 断裂性 非确定性 历史性
下载PDF
拉吕埃勒“非无产阶级”理论透视
4
作者 黄其洪 李作纯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2-30,共9页
无产阶级问题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运动的关键问题,拉吕埃勒作为一位少见的更关注形式创新的哲学家,对于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主体的无产阶级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面对超级资本主义日益蔓延的严峻态势,应坚持非镜像式思... 无产阶级问题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运动的关键问题,拉吕埃勒作为一位少见的更关注形式创新的哲学家,对于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主体的无产阶级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面对超级资本主义日益蔓延的严峻态势,应坚持非镜像式思维的非哲学,从实在论上的不可知论出发,将前概念的、早已被给定的、彻底内在性的实在—元一赋予结构化的“在—斗争中”的“人亲身”,以生成异质性的在更广大范围上结盟的作为个体主体的“非无产阶级”,来取代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的革命主体,进而内在地对抗资本—世界,抵抗超级资本主义的异化侵蚀,最终实现为了每一“个人”的“非共产主义”。拉吕埃勒的这种看似充满人性光辉的“意念革命”,由于其主观性与非同一性,不得不在与不可避免的知识客观性的碰撞中、在革命力量现实性的缺失中,最终走向神秘主义的漩涡,走向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叛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吕埃勒 非无产阶级 人亲身 非共产主义
下载PDF
论拉吕埃勒对“实在”的非哲学阐释
5
作者 黄其洪 袁雄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1-51,共11页
在非哲学语境中,尽管拉吕埃勒批判了传统哲学家们的“实在”具有虚幻性,批判了精神分析语境中的实在具有矛盾性,却在任何意义上都不反对或抵抗它们,而是试图揭露它们在本质上都是抽象地把“实在”的某一方面当作“实在”的既定的全部来... 在非哲学语境中,尽管拉吕埃勒批判了传统哲学家们的“实在”具有虚幻性,批判了精神分析语境中的实在具有矛盾性,却在任何意义上都不反对或抵抗它们,而是试图揭露它们在本质上都是抽象地把“实在”的某一方面当作“实在”的既定的全部来理解。因此,拉吕埃勒对“实在”进行了重新的界定,认为“实在”即是元一,是不可规定的、不可定义的、彻底内在在于自身的、前概念的,且人们只能根据“实在”进行思考。为了更好地理解“实在”的彻底内在性,拉吕埃勒通过对“DLI”进行彻底的理解来思考“实在”,并大致从四个方面来解释了“实在”的“DLI”运行机制。最终,可以得出结论:拉吕埃勒的非哲学的“实在”是一种现象学本体论意义上的可能性,但如果要想合理地理解这种具有现象学本体论色彩的“实在”论观点,还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在 拉吕埃勒 非哲学 DLI
下载PDF
论巴里巴尔对阿尔都塞主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6
作者 黄其洪 胡利萍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3年第6期21-30,共10页
作为阿尔都塞的追随者,巴里巴尔继承和发展了阿尔都塞的主体思想,淡化人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认为真正的主体不是人,而是生产关系。巴里巴尔继承了阿尔都塞结构主义的方法,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分析主体,在生产实践环节中考察人的属性,分析... 作为阿尔都塞的追随者,巴里巴尔继承和发展了阿尔都塞的主体思想,淡化人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认为真正的主体不是人,而是生产关系。巴里巴尔继承了阿尔都塞结构主义的方法,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分析主体,在生产实践环节中考察人的属性,分析历史中的主体建构。在“阶级”概念上巴里巴尔在阿尔都塞的主体思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从经济和政治层面重新阐释马克思的阶级概念,认为在当今社会严格意义上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都不存在,消解了“阶级”。巴里巴尔进而使用“身份”概念来构建自己的主体思想,将“阶级”概念替换为“身份”概念,试图建立一种无边界、无社区的跨国公民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都塞 巴里巴尔 主体 阶级 身份
下载PDF
从哲学到“非哲学”——F.拉吕埃勒的“非哲学”思想导论 被引量:11
7
作者 黄其洪 王鸿宇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3-111,共9页
拉吕埃勒是以"非哲学"著称的当代法国哲学家,"非哲学"已经并将继续在国际哲学界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非哲学"主要是通过思考两个问题而产生:一是哲学的理论地位,"非哲学"认为从古希腊哲学... 拉吕埃勒是以"非哲学"著称的当代法国哲学家,"非哲学"已经并将继续在国际哲学界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非哲学"主要是通过思考两个问题而产生:一是哲学的理论地位,"非哲学"认为从古希腊哲学到分析哲学再到解构主义,哲学家们进行新的哲学思考总是受到由内在性和超越性分裂而形成的结构的制约。拉吕埃勒将这种结构称为"哲学决定",哲学决定的二元划分直接导致了哲学对元一(One)或实在(Real)的独断和遮蔽。二是元一在哲学中的本体论地位,"非哲学"认为存在(Being)与元一不可混淆,元一先于存在,元一是彻底的内在性,因此不能把元一简化为存在。拉吕埃勒认为"非哲学"既不是元哲学、哲学,也不是反哲学,而是"第一科学",因为它是对元一的科学的认识。在"非哲学"看来,不仅原有的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而且哲学与宗教、艺术、文学、自然科学的地位也是平等的,都是对元一的局部、片面和不科学的解释,唯有"非哲学"才是真正的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吕埃勒 非哲学 元一 哲学决定 第一科学
下载PDF
论实践概念的三个层次 被引量:8
8
作者 黄其洪 蒋志红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19,共7页
实践概念的含义在中西方都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在这一复杂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实践概念的三个层次的含义:形上的实践概念、道德的实践概念和经验的实践概念。建议在今后的实践哲学讨论中,学者们对自己是在何种层次上使用实践概念... 实践概念的含义在中西方都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在这一复杂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实践概念的三个层次的含义:形上的实践概念、道德的实践概念和经验的实践概念。建议在今后的实践哲学讨论中,学者们对自己是在何种层次上使用实践概念要有明确的意识,并作出清晰的界定,反对像以往那样抽象的使用实践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上的实践概念 道德的实践概念 经验的实践概念
下载PDF
黑格尔与马克思的家庭伦理观对比刍议 被引量:3
9
作者 黄其洪 姚亮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15,共8页
与黑格尔把家庭看做直接性的伦理实体不同,马克思在家庭伦理方面侧重于从生产方式的层面来讨论家庭中的异化与剥削,二人在家庭实体的主观性环节、客观性环节以及主客观统一环节等方面有着重大的差别。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从理论现... 与黑格尔把家庭看做直接性的伦理实体不同,马克思在家庭伦理方面侧重于从生产方式的层面来讨论家庭中的异化与剥削,二人在家庭实体的主观性环节、客观性环节以及主客观统一环节等方面有着重大的差别。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从理论现象上看,是其理论的现实背景发生的时代性转变;从理论生成过程上看,是哲学方法需要服从其体系的逻辑;从理论的本质维度上看,是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问题在相反方面的演化。基于这种对比和分析,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家庭伦理观的当代建构,应建立在伦理之爱的基础上,以爱消解抽象独立性所产生的矛盾;在家庭统一阶段,将个人财产转化为共同体财富,作为实现家庭自我保存与发展的条件;在家庭的解体过程中,注重伦理精神的弘扬与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伦理 个体独立性 家庭的解体 伦理精神
下载PDF
西方批判性唯名论传统与中国传统的当代结合——评徐长福教授《拯救实践》第一卷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其洪 蒋志红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26-233,共8页
《拯救实践》的价值立场和论证方式继承了西方批判性的唯名论传统,而其理论预设却是中国式的,是中国前主客体思维方式和超主客体价值目标的当代延续。它有新颖而独特的问题意识,有自觉的方法论原则,从可以体验到的原初事实出发,按照严... 《拯救实践》的价值立场和论证方式继承了西方批判性的唯名论传统,而其理论预设却是中国式的,是中国前主客体思维方式和超主客体价值目标的当代延续。它有新颖而独特的问题意识,有自觉的方法论原则,从可以体验到的原初事实出发,按照严格的逻辑推导,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概念和原理,最后在范畴律中达到顶峰,因此,它有效地建立起一套异质性哲学的纯粹原理。当然,这套原理还存在着诸多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性唯名论 元实践学 中国传统 范畴律
下载PDF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被引量:9
11
作者 黄其洪 方立波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9-36,共8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类哲学理论、世界普遍交往理论、世界历史理论和共同体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类哲学理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人本主义的理论基础,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更...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类哲学理论、世界普遍交往理论、世界历史理论和共同体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类哲学理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人本主义的理论基础,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更多关照对人本身的解放和发展;世界普遍交往打破了地域之间和文明之间的壁垒,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的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直接动力来源;世界历史的发展逻辑决定了人类社会形态必将向更高级发展,从而决定了作为从“虚幻的共同体”向“真正共同体”发展的过渡形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出场;“自然—虚幻—真正”的共同体形式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范式,同时,“真正共同体”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导向。虽然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共同体的形式出场,但任何将之与“真正共同体”混淆或等同起来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实际上,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真正共同体”有本质的区别,必须通过理论梳理来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哲学层面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清晰的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类哲学 世界普遍交往 世界历史 共同体
下载PDF
论雅各比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其洪 邹勤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8-63,共6页
在《失败的辩证法》一书中,雅各比分析并批判"正统马克思主义"过度革命化倾向所带来的社会动荡和人道主义灾难,"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主义化倾向所带来的对个体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彻底排除,"正统马克思主义&qu... 在《失败的辩证法》一书中,雅各比分析并批判"正统马克思主义"过度革命化倾向所带来的社会动荡和人道主义灾难,"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主义化倾向所带来的对个体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彻底排除,"正统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化倾向所带来的与资本主义的同质化危机。这三种倾向在哲学上根源有所不同,但是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都是由于对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的误解或误用。为了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当务之急是要重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度革命化 科学主义化 资本主义化 辩证法
下载PDF
论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由来、逻辑定位和基本结构 被引量:4
13
作者 黄其洪 于永成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7期33-38,79,共7页
黑格尔把市民社会看成是绝对精神实现自我意识的客观性伦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客观伦理精神的发展是以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三个阶段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而展开的。在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中首次实现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分离,把市民社会作为一... 黑格尔把市民社会看成是绝对精神实现自我意识的客观性伦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客观伦理精神的发展是以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三个阶段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而展开的。在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中首次实现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分离,把市民社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进行研究和论述,打破了以往把市民社会等同于政治国家的做法,展现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相分离的内在趋势。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需要和热情的分析,对于劳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突出,以及对法和国家的伦理本性的分析相对于前人都有很大的突破。这些要素对于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出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伦理 家庭 市民社会 国家
下载PDF
高兹政治生态学思想的三维透视 被引量:6
14
作者 黄其洪 卢丽娟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6-35,共10页
高兹的政治生态学思想体系中隐藏着"历史-现实-理想"的总体性维度。高兹批判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在经济理性层面与西方资本主义的一致性,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过度积累危机和再生产危机从根本上造成的生态危机,描述了未来的生态... 高兹的政治生态学思想体系中隐藏着"历史-现实-理想"的总体性维度。高兹批判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在经济理性层面与西方资本主义的一致性,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过度积累危机和再生产危机从根本上造成的生态危机,描述了未来的生态社会主义超越资本逻辑、寻求美好生活的多个维度。高兹的政治生态学思想具有历史维度、现实维度和理想维度。对高兹政治生态学思想的三维透视,不仅有助于进一步厘清其政治生态学思想的总体理论框架,明晰其理论范式的转换,把握其理论的发展方向,而且有利于发掘其思想对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危机的解决所具有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兹 政治生态学 生态理性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下载PDF
马克思与赫斯思想关联的再反思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其洪 卢丽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2-40,共9页
马克思与赫斯的思想关联存在着友好合作、决裂告别、隔空对话三个时期,以往学界只讨论了马克思与赫斯之间的友好合作和决裂告别两个时期,却完全忽略了二者之间的隔空对话期。在晚年时期,马克思和赫斯分别给予了对方的《物质动力学说》... 马克思与赫斯的思想关联存在着友好合作、决裂告别、隔空对话三个时期,以往学界只讨论了马克思与赫斯之间的友好合作和决裂告别两个时期,却完全忽略了二者之间的隔空对话期。在晚年时期,马克思和赫斯分别给予了对方的《物质动力学说》和《资本论》以崇高的礼赞。这说明他们之间的'决裂'并非简单意义上的一次性的彻底决裂,而是经历了'友好—决裂—对话'的发展轨迹。二者早期的决裂究竟是在什么意义上发生的,在决裂的同时有没有保持一致性,在何种意义上具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不是导致二人在晚年再次相互欣赏的原因,学界对这些问题一直缺乏深入的讨论。事实上,赫斯曾经一度在费尔巴哈的类哲学那里停留而忽略了辩证法的革命意义,而马克思却并没有在费尔巴哈那里过多的停留,这是导致二者在1848年发生所谓'决裂'的原因。赫斯在晚年体会到了辩证法的革命性和科学性,从而挣脱了费尔巴哈的思想束缚,与马克思殊途同归,走向了一种类似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这再次说明,历史辩证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关键,脱离开历史辩证法去抽象地讨论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严重的方法论错误,这一点对于我们反思当代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赫斯 《资本论》 《物质动力学说》 历史辩证法
下载PDF
21世纪知识分子何为--论萨特和拉吕埃勒对知识分子的反思及其启示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其洪 袁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0-167,共8页
围绕知识分子的源起及其不断自我解困这一关键主题,萨特试图通过“具体的普遍性”的辩证法来保证价值概念的真理性,以这些被共同认可的普遍性价值来维护知识分子为弱势群体而进行实际行动的合法性。而拉吕埃勒则强调重视普遍的抽象价值... 围绕知识分子的源起及其不断自我解困这一关键主题,萨特试图通过“具体的普遍性”的辩证法来保证价值概念的真理性,以这些被共同认可的普遍性价值来维护知识分子为弱势群体而进行实际行动的合法性。而拉吕埃勒则强调重视普遍的抽象价值的实在内容,以人性实在的内在合理性来保证知识分子捍卫受害者的正当性,主张知识分子应该依据“受害者亲身”进行内在实践。事实上,两种不同的路径本质上都试图用有关人的哲学来为知识分子进行有效的辩护,但前者遭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后者陷入主观主义和神秘主义之中。站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对两种不同路径进行反思,一方面可以揭示萨特和拉吕埃勒的知识分子理论的局限,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他们重视个人生存和批判抽象普遍性等内容来拓展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为在当代更加积极地发挥知识分子的理论功能和实践功能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 具体的普遍性 受害者亲身 唯物史观
下载PDF
论拉吕埃勒的物质观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其洪 吴敏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174,共10页
拉吕埃勒基于自己"非哲学"的哲学观和"非哲学"的思维方式,对恩格斯的物质观进行了批判,认为恩格斯的物质观从物质与实在的关系来说,将物质等同于实在,造成了对实在的遮蔽和独断;从物质本体论的反映论来说,它坚持纯... 拉吕埃勒基于自己"非哲学"的哲学观和"非哲学"的思维方式,对恩格斯的物质观进行了批判,认为恩格斯的物质观从物质与实在的关系来说,将物质等同于实在,造成了对实在的遮蔽和独断;从物质本体论的反映论来说,它坚持纯粹客观性原则,既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容易造成绝对真理的假象;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来说,物质本体论忽视了自己的唯心主义根源,从而陷入一种虚假的立场斗争,并被唯心主义蔑视为难以理解的或者庸俗的。在批判恩格斯物质观的基础上,拉吕埃勒对马克思和列宁的物质观给予了肯定,认为它们符合量子力学原理,符合"非哲学"的思维方式,更接近实在。当然,拉吕埃勒的物质观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对这些问题应保持一种清醒的批判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吕埃勒 物质观 “非哲学” 量子力学
下载PDF
重新反思马克思的社会概念--从汶川大地震说起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其洪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10,共6页
在对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模式进行哲学反思时,不仅要看到集体主义与儒家传统之间的关联,也要看到它也是马克思社会概念的一个本质方面。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社会概念的发展过程的详细清理,认为马克思的社会概念实现了自由主义与集体主义... 在对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模式进行哲学反思时,不仅要看到集体主义与儒家传统之间的关联,也要看到它也是马克思社会概念的一个本质方面。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社会概念的发展过程的详细清理,认为马克思的社会概念实现了自由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辩证统一,提醒人们打破以往的自由主义与集体主义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强调集体主义的同时,也要坚持自由主义的价值目标,否则可能会重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覆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马克思 社会 集体主义 自由主义
下载PDF
论马克思对自由主义正义理论的批判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其洪 蒋志红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7年第1期48-70,共23页
在马克思看来,自由主义正义观相对于古典正义观自有它的进步之处,这主要表现在它对个体主体性的强调方面。但是从自由主义正义观的基本倾向来看,自由主义正义观所承诺的个体权利主体具有抽象性,它所强调的市民社会具有利己主义本性,它... 在马克思看来,自由主义正义观相对于古典正义观自有它的进步之处,这主要表现在它对个体主体性的强调方面。但是从自由主义正义观的基本倾向来看,自由主义正义观所承诺的个体权利主体具有抽象性,它所强调的市民社会具有利己主义本性,它遮蔽了异化劳动,无法克服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具有非历史和唯心主义的特征,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只有认识到自由主义正义观的本质,批判所谓"普世价值",才能够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的文明类型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主义正义观 抽象性 异化劳动 唯心主义 意识形态
下载PDF
论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其洪 《岭南学刊》 CSSCI 2008年第1期70-74,共5页
海德格尔是现代西方在本体论层面对现代性问题展开批判和超越活动的三个主要人物之一,他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体现了横向超越的思维方式和稳健的风格。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的批判既有对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元批判,又有对科学技术、控制论思维... 海德格尔是现代西方在本体论层面对现代性问题展开批判和超越活动的三个主要人物之一,他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体现了横向超越的思维方式和稳健的风格。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的批判既有对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元批判,又有对科学技术、控制论思维方式和虚无主义的具体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主体性形而上学 科学技术 控制论思维方式 虚无主义 批判 超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