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脂代谢相关基因ABHD5抑制肾癌细胞体外迁移及侵袭
1
作者 李泽宇 柳豪 +4 位作者 黄垣堤 沈开铖 王伟 游金杉 支轶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1-706,共6页
目的:探讨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ncinoma,ccRcc)细胞体外迁移及侵袭过程中与α/β自水解酶结构域5(α/β-hydrolase domain-containing 5,ABHD5)的关系。方法:采用TCGA数据库分析人ccRcc组织及正常肾组织中ABHD5的... 目的:探讨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ncinoma,ccRcc)细胞体外迁移及侵袭过程中与α/β自水解酶结构域5(α/β-hydrolase domain-containing 5,ABHD5)的关系。方法:采用TCGA数据库分析人ccRcc组织及正常肾组织中ABHD5的表达情况。采用ABHD5过表达慢病毒转染人肾透明细胞癌细胞株786-O及Caki-1后,运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ABHD5表达改变情况。采用Transwell实验、划痕实验检测此基因对细胞体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TCGA数据库显示ccRcc组织中ABHD5表达较正常肾脏组织显著下降(P=0.000),且其下降程度在复发转移肿瘤中进一步增加(P=0.007),与患者生存呈显著负相关(P<0.001)。Transwell实验、划痕实验显示过表达ABHD5显著抑制肾癌细胞体外迁移及侵袭能力(P<0.05)。过表达ABHD5通过影响Sting信号进而影响肾癌细胞体外迁移及侵袭。结论:脂代谢相关基因ABHD5抑制ccRcc癌细胞体外迁移及侵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细胞肾细胞癌 脂代谢 α/β-水解酶结构域5 迁移 侵袭
下载PDF
线粒体靶向小分子IR-780对顺铂耐药膀胱癌细胞的杀伤效应 被引量:1
2
作者 黄垣堤 沈崇星 +2 位作者 李金瑾 方强 支轶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2570-2576,共7页
目的探讨线粒体靶向小分子IR-780对顺铂耐药T24膀胱癌细胞株(T24/DPP)的杀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顺铂反复间断刺激T24细胞,构建T24/DPP耐药细胞株,以不同浓度的IR-780处理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荧... 目的探讨线粒体靶向小分子IR-780对顺铂耐药T24膀胱癌细胞株(T24/DPP)的杀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顺铂反复间断刺激T24细胞,构建T24/DPP耐药细胞株,以不同浓度的IR-780处理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荧光共聚焦确定IR-780的亚细胞器定位,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以及线粒体活性氧水平。对6~8周龄雄性裸鼠皮下注射T24/DPP细胞建立动物荷瘤模型,将荷瘤小鼠完全随机化分组:对照组、阿霉素组和IR-780组分别腹腔注射5 mg/kg PBS、阿霉素和IR-780,隔天1次。通过近红外活体成像以及荧光共聚焦检测IR-780的蓄积特性,并对肿瘤生长情况进行监测。结果①细胞实验结果显示,IR-780抑制T24/DPP细胞增殖与迁移,且抑制作用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P<0.05)。IR-780选择性积聚在T24/DPP细胞的线粒体中。随着IR-780浓度的增加,T24/DDP细胞线粒体活性氧的产生和细胞凋亡率均随之增加(P<0.05)。②体内实验结果显示,近红外活体成像和肿瘤组织冰冻切片显示IR-780可优先聚集于裸鼠T24/DDP皮下移植瘤,并且IR-780组小鼠肿瘤的体积及质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和阿霉素组(P<0.05)。结论IR-780能显著抑制T24/DPP细胞和裸鼠皮下肿瘤的生长,且线粒体通路可能参与了IR-780诱导T24/DPP细胞发生凋亡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肿瘤靶向 IR-780 顺铂 耐药
下载PDF
载阿霉素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药物对膀胱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
3
作者 苏巧玲 邱和平 +4 位作者 李金瑾 黄垣堤 方强 支轶 李为兵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2562-2569,共8页
目的制备一种包载阿霉素(doxorubicin,DOX)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评价其物理性质、药物释放能力、肿瘤细胞摄取、细胞增殖抑制效果及凋亡作用。方法采用浸润法将DOX负载到MSN的孔道中以制备介... 目的制备一种包载阿霉素(doxorubicin,DOX)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评价其物理性质、药物释放能力、肿瘤细胞摄取、细胞增殖抑制效果及凋亡作用。方法采用浸润法将DOX负载到MSN的孔道中以制备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药物(MSN-DOX),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纳米药物形貌,纳米粒径电位分析仪测量其大小和表面电荷。利用透析法观察纳米药物在不同pH值(5.5、6.8、8.0)条件下的药物释放行为。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膀胱癌细胞对纳米药物的摄取情况。通过CCK-8检测MSN的生物相容性以及纳米药物的细胞增殖抑制效果。通过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纳米药物对膀胱癌细胞的凋亡作用。结果制备的纳米药物MSN-DOX呈球形,大小均匀,粒径为(203.6±3.0)nm,表面电荷为(-8.1±4.7)mV,DOX载药量为4.83%,包封率为10.15%。体外药物释放结果显示纳米药物缓慢释放DOX,其释放速度和总释放量与环境pH值相关,环境pH值越低,药物释放速度越快,总释放量越多。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纳米药物可以被肿瘤细胞高效摄取,从而增加药物在细胞内的蓄积。CCK-8检测表明MSN生物相容性好,纳米药物肿瘤增殖抑制效果显著。凋亡相关蛋白检测显示纳米药物增加细胞凋亡蛋白的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结论制备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药物性能优良、结构稳定,可以被膀胱癌细胞高效摄取,有效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药物 膀胱癌 介孔二氧化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