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藻糖对医用诊断工具酶活性保护研究 被引量:25
1
作者 黄成垠 安国瑞 +2 位作者 王庆敏 戴秀玉 周坚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41-343,共3页
研究了干燥条件下海藻糖对胆固醇氧化酶,胆固醇脂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保护作用,并对影响酶活性保存的其它因素进行了试验。加海藻糖干燥的以上三种诊断酶分别在70,55和37℃温度下放置40d,150d和210d后再次测定酶活,结果表明这三... 研究了干燥条件下海藻糖对胆固醇氧化酶,胆固醇脂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保护作用,并对影响酶活性保存的其它因素进行了试验。加海藻糖干燥的以上三种诊断酶分别在70,55和37℃温度下放置40d,150d和210d后再次测定酶活,结果表明这三种酶的活性均保持在90%以上,而未加海藻糖保护的对照,活性降至20%以下。除海藻糖浓度外,缓冲系统中的介质、离于强度、pH是影响酶活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糖 诊断工具酶 实验室诊断 酶试剂
下载PDF
反复捐献血小板对储存铁的影响 被引量:22
2
作者 黄成垠 史广耀 +4 位作者 蔡莉 肖健宇 蒋昵真 唐荣才 魏鹏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2-43,共2页
目的探讨反复捐献血小板对献血者储存铁的影响。方法将单采血小板捐献者97名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首次捐献组)、连续捐献6—12次组和连续捐献13次以上组,用ELISA法检测捐献者血清铁蛋白(SF)和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的含量。结果... 目的探讨反复捐献血小板对献血者储存铁的影响。方法将单采血小板捐献者97名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首次捐献组)、连续捐献6—12次组和连续捐献13次以上组,用ELISA法检测捐献者血清铁蛋白(SF)和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的含量。结果连续捐献6—12次和13次以上组的SF略低于正常对照组、sTfR略高于正常对照组,但3组的SF和sTfR经方差分析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组共97名捐献者中,发现3名女性和1名男性捐献者存在铁缺乏。结论反复捐献血小板不会引起献血者医源性铁缺乏,但对其自身的铁缺乏应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献血者 铁缺乏
下载PDF
1种血液核酸筛查系统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22
3
作者 黄成垠 蒋昵真 +1 位作者 朱绍汶 孙俊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10-1011,共2页
目的依据常规检测结果与确认结果的符合率、有效拆分率(拆分阳性数占总混样阳性数的比率)、"假阳性"率(拆分阴性数占总混样数的比率),对COBASs201核酸检测系统进行应用评价。方法对酶免分析(EIA)阴性、核酸检测阳性献血者进... 目的依据常规检测结果与确认结果的符合率、有效拆分率(拆分阳性数占总混样阳性数的比率)、"假阳性"率(拆分阴性数占总混样数的比率),对COBASs201核酸检测系统进行应用评价。方法对酶免分析(EIA)阴性、核酸检测阳性献血者进行确认和随防,观察实验室常规检测结果与确认结果的符合率;计算试验的有效拆分率及"假阳性"率。结果应用罗氏COBASs201系统,采用6混样(pool)检测,阳性pool再进行拆分检测的模式,常规检测EIA阴性标本115 373份,总pool数为19 356个,阳性pool数为166个,检出104份核酸阳性标本,有效拆分率为62.7%,"假阳性"率为0.32%。经确认及献血者追踪,"窗口期"HBV感染者11例;隐匿性HBV感染者91例;"窗口期"HCV感染者1例;"窗口期"HIV感染者1例,实验室常规检测结果与确认结果的符合率为100%。结论罗氏COBASs201血液核酸检测系统在本实验室运行良好,检测结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者 核酸检测 COBASs201 应用评价
下载PDF
血液HIV、HBV和HCV筛查策略的探讨 被引量:10
4
作者 黄成垠 蒋昵真 +2 位作者 陈显 朱绍汶 胡文佳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84-786,共3页
目的比较2种ELISA试剂加1种NAT试剂与1种ELISA试剂加1种NAT试剂筛查血液HBV、HCV、HIV的实验效果。方法以126 457(人)份献血者标本为检测对象,采用A、B 2种国产ELISA试剂平行检测其抗-HIV-1/2和抗-HCV,A、C 2种国产的ELISA试剂平行检测H... 目的比较2种ELISA试剂加1种NAT试剂与1种ELISA试剂加1种NAT试剂筛查血液HBV、HCV、HIV的实验效果。方法以126 457(人)份献血者标本为检测对象,采用A、B 2种国产ELISA试剂平行检测其抗-HIV-1/2和抗-HCV,A、C 2种国产的ELISA试剂平行检测HBs Ag,以1种进口的NAT检测系统及配套试剂检测HBV DNA、HIV RNA和HCV RNA。对ELISA单试剂反应性、NAT阴性的标本做血清学确证试验,阳性者给予追踪随访。结果在本组献血者标本中共检出ELISA单试剂反应性、NAT阴性标本的比例为2.78‰(352/126 457),血清学确证试验阳性率0.13‰(17/126 457),其中抗-HCV:A试剂反应性79例,确证试验(RIBA)阳性1例,随访3个月后仍为阳性;B试剂反应性36例,RIBA阳性4例,随访3个月后,4例中RIBA试验1例转为阴性,1例转为不确定,2例仍为阳性。HBs Ag:A试剂反应性比例为0.88‰(112/126 457),确证试验(中和试验)阳性率0.09‰(11/126 457),有8例实现成功随访,3个月后2例转为阴性,1例转为A和C双试剂反应性,但NAT阴性、中和试验阳性,5例仍为A试剂反应性及中和试验阳性、但4例NAT转为阳性;C试剂反应性比例0.03‰(37/126 457),中和试验阳性率0.01‰(1/126 457),3个月后随访仍为阳性。抗-HIV-1/2:ELISA单试剂反应性、NAT阴性比例为0.69‰(88/126457),确证试验(WB)均为阴性。HBs Ag ELISA A试剂反应性、NAT阳性比例0.04‰(5/126 457);未检出抗-HIV-1/2、抗-HCV ELISA单试剂反应性伴NAT阳性标本。结论 1种ELISA试剂加1种NAT试剂的血液筛查模式,其HCV和HBV的残余风险高于2种ELISA试剂加1种NAT试剂,而2种试剂模式检测HIV的残余风险没有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检测 酶联免疫检测 血液筛查策略 HCV HBV HIV 献血者
下载PDF
2种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黄成垠 肖建宇 +1 位作者 蒋妮真 史广耀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7期514-516,共3页
目的建立生化分析仪测定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HSR)的方法,并与血小板聚集仪法进行比较。方法分析参数设置:试验模式为实时吸光度监测,测定温度37℃,测定波长610nm,样品与试剂比例2∶1,延迟时间5s,监测时间15min。制备含不同比例球形血小... 目的建立生化分析仪测定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HSR)的方法,并与血小板聚集仪法进行比较。方法分析参数设置:试验模式为实时吸光度监测,测定温度37℃,测定波长610nm,样品与试剂比例2∶1,延迟时间5s,监测时间15min。制备含不同比例球形血小板的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对分析方法进行敏感性、准确性、重复性评价。结果生化分析仪法和血小板聚集仪法检测HSR的敏感度均为20%;对含高、中、低比例球形血小板样品重复5次的变异系数(CV)分别为9.4%、4.6%、3.8%和11.0%、4.8%、4.2%;HSR测定值与球形血小板的含量密切相关,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9668和0.9504。结论应用生化分析仪测定HSR,其检测敏感性与血小板聚集仪法相同,重复性、准确性均可达到方法学要求,可用于HSR的自动化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 检测 生化分析仪
下载PDF
医用电解质溶液作添加液制备汇集少白细胞血小板 被引量:4
6
作者 黄成垠 蔡莉 +4 位作者 肖建宇 蒋昵真 史广耀 唐荣才 胡政芳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9期673-676,共4页
目的采用医用电解质溶液作添加液(PAS),建立1种白膜法制备添加液汇集少白细胞血小板(PAS汇集BC-PCs)的方法。方法从400ml全血中分离白膜层,容量35—40ml,放(22±2)℃静置过夜,将ABO同型的6袋白膜汇集,加220g添加液(90%复方电解质注... 目的采用医用电解质溶液作添加液(PAS),建立1种白膜法制备添加液汇集少白细胞血小板(PAS汇集BC-PCs)的方法。方法从400ml全血中分离白膜层,容量35—40ml,放(22±2)℃静置过夜,将ABO同型的6袋白膜汇集,加220g添加液(90%复方电解质注射液、8%ACD-A血液保养液和2%含量为50g/L的碳酸氢钠注射液的混合液)稀释白膜,汇集后的白膜在(22±2)℃中,以300×g离心10min,将上层的富含血小板悬液再经白细胞滤除器过滤去除白细胞,并转移到血小板保存袋内,即制备成1个成人治疗量的PAS汇集BC-PCs,制备过程在一个特制的密闭系统内完成。结果共制备30个成人治疗量的PAS汇集BC-PCs,其容量为(270±32)ml、血小板含量为(2.96±0.31)×1011、WBC混入量为(1.3±0.2)×106、RBC混入量为(5.8±1.1)×109、CD62P表达率为(22.5±10.6)%。保存8d后的pH为7.14±0.04、低渗休克反应率(HSR)为(54.0±8.2)%、CD62P表达率为(45.7±13.8)%。结论由复方电解质注射液、ACD-A保养液和碳酸氢钠注射液的混合液为添加液汇集血小板的方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添加液 医用电解质溶液 浓缩血小板 制备 汇集白膜层法
下载PDF
以海藻糖为添加剂冷藏保存血小板悬液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黄成垠 唐荣才 +2 位作者 蔡莉 崔芸 刘璐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904-906,共3页
本研究探讨以海藻糖(trehalose)为添加剂的血小板悬液冷藏保存方法。采用核素标记法检测血小板生存时间,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诱导剂为终浓度11.2μmol/L的ADP。采集兔心脏血,按常规方法制备浓缩血小板悬液(PCs),在悬液中加入50mg... 本研究探讨以海藻糖(trehalose)为添加剂的血小板悬液冷藏保存方法。采用核素标记法检测血小板生存时间,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诱导剂为终浓度11.2μmol/L的ADP。采集兔心脏血,按常规方法制备浓缩血小板悬液(PCs),在悬液中加入50mg/ml的海藻糖,37℃水浴4小时后,放于4-8℃冰箱保存,冷藏12天后,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输入自身体内后的生存时间。结果表明:常温和冷藏储存24小时后的PC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75.3±9.8)%和(80.5±12.5)%;输入兔体内24、48和72小时时的血小板存活率分别为(78.1±7.9)%、(65.4±6.7)%、(57.5±7.2)%和(5.1±2.5)%、(2.8±2.0)%、(0.9±0.8)%。加入海藻糖的PC冷藏保存12天后,血小板聚集率为(77.8±9.5)%;输入体内24、48和72小时时的血小板存活率分别为(75.7±11.0)%、(67.0±8.5)%、(56.8±8.0)%,与常温保存24小时对照相比,两者相近,P值均>0.05。结论:海藻糖能保护冷藏储存的兔血小板,延长冷藏血小板在体内的生存时间,经海藻糖冷藏储存的兔血小板功能完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海藻糖 冷藏保存
下载PDF
活化血浆凝固时间对血小板预防性输注及疗效评估 被引量:4
8
作者 黄成垠 李津金 +2 位作者 肖建宇 史广耀 陈宝安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15-216,共2页
目的探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对血小板减低所致出血的预示价值及输注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血液病患者40名血小板计数(Plt)均<50×109/L,其中有散在出血点或鼻衄症状的24例,无出血症状的16例,有22例进行了血小板输注(其中21例... 目的探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对血小板减低所致出血的预示价值及输注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血液病患者40名血小板计数(Plt)均<50×109/L,其中有散在出血点或鼻衄症状的24例,无出血症状的16例,有22例进行了血小板输注(其中21例有出血症状)。抽取患者静脉血,以3.8%的拘橼酸钠抗凝后,测定Plt和APCT。结果出血组患者的APCT与未出血组相比明显延长,出血组和未出血组的Plt和APCT分别为(7.9±3.4)×109/L、(104.2±6.2)s,(19.7±14.3)×109/L、(74.0±9.2)s,P<0.05。以APCT≥90s为界点值,对预示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的敏感度为100%,特异性为93.7%;以Plt≤15×109/L为界点值,预示敏感度为95.8%,特异性为50.0%。22名患者输注血小板后1,24h的APCT均明显缩短,APCT由输注前的(103.7±11.3)s分别缩短为输注后1h的(60.0±9.7)s、24h的(68.5±9.8)s,P<0.01。18名患者血小板输注后24h的APCT均<80s,其出血症状均消失,但其中有1例CCI、3例PPR显示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后24h的APCT>80s的3名患者的出血症状无明显改善,而CCI、PPR只有1例显示血小板输注无效。结论APCT是血小板预防性输注的良好指征,其特异性明显优于Plt。APCT同时反映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能较全面的评估血小板的输注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血浆凝固时间 血小板输注 指症 疗效评估
下载PDF
血小板膜微粒的制备及止血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黄成垠 李翠萍 +3 位作者 史广耀 裴孝平 肖建宇 唐荣才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07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膜微粒(IPMs)的制备工艺,并对研制的IPMs的止血功能及对凝血系统的影响进行动物实验研究。方法用街头采集的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悬液,用血小板型去白细胞滤器去除白细胞,轻离心去除红细胞后,用生理盐水洗涤血小板并调血小... 目的探讨血小板膜微粒(IPMs)的制备工艺,并对研制的IPMs的止血功能及对凝血系统的影响进行动物实验研究。方法用街头采集的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悬液,用血小板型去白细胞滤器去除白细胞,轻离心去除红细胞后,用生理盐水洗涤血小板并调血小板浓度为2×109/ml,置-80℃反复冻溶3次,再用生理盐水洗涤,然后置60℃、20h灭活病毒,用高压匀质机进行匀质化破碎血小板膜,即为IPMs。用粒度测定仪检测IPMs的粒度;应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检测IPMs的体外促凝血活性;将IPMs输入血小板减少症兔出血动物模型体内,观察IPMs止血效果及对凝血系统的影响。结果制备的IPMs颗粒均匀,大小为200~300nm;50μg/mlIPMs相当于250×109/L新鲜血小板的体外促凝血活性;将IPMs按2mg/Kg输入兔血小板减少症的出血动物模型体内,在输注2~12h内,兔耳出血时间和APCT均明显缩短,而其他凝血指标(PT、APTT、Fg、TT)均无明显变化。结论血小板膜微粒止血效果好,输注IPMs并不影响凝血系统,是一个很有前途的生物止血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膜微粒 制备 止血剂
下载PDF
室间质评标本混样核酸检测模式的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成垠 王庆敏 +1 位作者 蒋昵真 朱绍汶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90-90,共1页
目的探索血站病毒核酸检测质评标本混样核酸(MP-NAT)检测的最佳工作模式。方法应用罗氏COBASs201核酸检测系统及配套的CobasTaqScreen MPX试剂,采用6混样核酸检测(MP-6-NAT)。将质评标本采用如下2种混样模式进行平行检测,第1种模式:... 目的探索血站病毒核酸检测质评标本混样核酸(MP-NAT)检测的最佳工作模式。方法应用罗氏COBASs201核酸检测系统及配套的CobasTaqScreen MPX试剂,采用6混样核酸检测(MP-6-NAT)。将质评标本采用如下2种混样模式进行平行检测,第1种模式:质控标本与常规待检献血者标本混样(pool),混样无反应性报告阴性,反应性pool进行拆分检测(单标本检测);第2种模式:质控标本与已知NAT阴性献血者标本混样,混样无反应性报告阴性,反应性pool只对质控标本进行单标本检测。比较2种混样检测模式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血液放行时间,试剂消耗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检测 室间质评 模式检测 无反应性 平行检测 室间质控
下载PDF
血小板制品质量评价试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黄成垠 徐士云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08年第4期379-381,共3页
血小板制品随储存时间的延长而质量下降,评估血小板质量的金标准是输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血小板,测定其在人体内的生存时间,由于此法存在一定危险性,因此促进了动物实验和血小板体外质量评价方法的产生。目前,没有一种单一的血小板体... 血小板制品随储存时间的延长而质量下降,评估血小板质量的金标准是输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血小板,测定其在人体内的生存时间,由于此法存在一定危险性,因此促进了动物实验和血小板体外质量评价方法的产生。目前,没有一种单一的血小板体外实验可以直接评价血小板的体内功能,动物实验方法也仍需进一步验证。研究一种与血小板体内生存时间有很好相关性、并且简便易行的血小板质量评价方法,仍是输血医学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制品 质量 检测
下载PDF
复方电解质注射液作添加液汇集血小板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成垠 袁克宇 +5 位作者 肖建宇 蒋昵真 史广耀 蔡莉 魏鹏 唐荣才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09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探讨复方电解质注射液作添加液(PAS)汇集多人份混合血小板的可行性。方法从400ml全血中分离白膜层(BC),容量40~45ml,于22℃±2℃静置过夜,将ABO同型的6袋白膜汇集,加200ml复方电解质注射液稀释白膜,稀释后的白膜在温度22℃... 目的探讨复方电解质注射液作添加液(PAS)汇集多人份混合血小板的可行性。方法从400ml全血中分离白膜层(BC),容量40~45ml,于22℃±2℃静置过夜,将ABO同型的6袋白膜汇集,加200ml复方电解质注射液稀释白膜,稀释后的白膜在温度22℃±2℃的离心机中,以900r/min离心10min,上层富含血小板悬液经白细胞过滤器去除白细胞,并转移到血小板保存袋内,即制备成1个成人治疗量的PAS汇集BC-PCs。结果共制备10个成人治疗量的PAS汇集BC-PCs,其容量、血小板含量、WBC混入量、RBC混入量分别为:(293±22)ml、(3.01±0.29)×1011、(1.1±0.2)×106、(5.9±1.3)×109。保存8d后的pH、低渗休克反应率(HSR)、形变能力(ESC)、CD62P表达率、AnnexinV结合率分别为7.10±0.05、(65.6±7.1)%、(7.1±1.6)%、(27.4±3.3)%、(12.0±1.4)%。结论复方电解质注射液作为添加液汇集血小板的方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添加液 复方电解质溶液 浓缩血小板 汇集白膜层法
下载PDF
血小板衍生膜微粒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成垠 费菲 陈宝安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06年第1期76-78,共3页
血小板衍生膜微粒(platelet-derivedmicroparticles,PMP)是血小板激活后产生的直径为0.1~1.0μm的小囊泡颗粒,含有多种特异性膜糖蛋白和生物学活性的受体,可通过与靶细胞的相互作用而启动靶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具有促凝与抗凝双重作用,... 血小板衍生膜微粒(platelet-derivedmicroparticles,PMP)是血小板激活后产生的直径为0.1~1.0μm的小囊泡颗粒,含有多种特异性膜糖蛋白和生物学活性的受体,可通过与靶细胞的相互作用而启动靶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具有促凝与抗凝双重作用,可在多种临床疾病中发生异常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衍生膜微粒 生物学功能 疾病
下载PDF
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1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成垠 赵晓宇 +1 位作者 邢宪英 吴雅锋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142-142,共1页
关键词 遗传性疾病 凝血酶原缺乏症 诊断
下载PDF
氨磷汀与峰龄多糖对人外周血粒-巨噬祖细胞的化疗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成垠 陈宝安 +2 位作者 李翠萍 周敏 傅强 《实用癌症杂志》 2004年第2期130-132,共3页
目的 观察氨磷汀 (amifostine ,化学代号 :WR 2 72 1)和峰龄多糖 (fenglingpolysaccharide ,FLPS)对人外周血粒 -巨噬祖细胞 (CFU GM )及HL60白血病细胞的化疗保护作用。方法 应用Ficoll分离单个核细胞 (MNC) ;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 目的 观察氨磷汀 (amifostine ,化学代号 :WR 2 72 1)和峰龄多糖 (fenglingpolysaccharide ,FLPS)对人外周血粒 -巨噬祖细胞 (CFU GM )及HL60白血病细胞的化疗保护作用。方法 应用Ficoll分离单个核细胞 (MNC) ;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法测定CFU GM集落 ;XTT法测定HL60细胞存活率 ;WR 2 72 1及FLPS处理的MNC ,与VP 16作用后 ,测定CFU GM集落产率 ,研究WR 2 72 1和FLPS对CFU GM的保护作用。结果 经WR 2 72 1和FLPS处理的MNC与VP 163 7℃作用 14h后 ,CFU GM集落产率均明显高于VP 16对照组 ,CFU GM集落数在VP 16对照组、空白对照组、WR 2 72 1+VP 16组、FLPS +VP 16组和WR 2 72 1+FLPS +VP 16组分别为每 1× 10 5个MNC 3 0 .9± 2 2 .5、83 .2± 43 .8、64 .6± 41.2、5 5 .3± 3 3 .5和 78.3± 48.2 ,与VP 16对照组相比 ,P值均 <0 .0 1;WR 2 72 1处理后的HL60细胞对VP 16的敏感性增强 ,IC50 由 5 2 .5 μg/ml下降为 40 .5 μg/ml ;VP 16对FLPS处理前后的HL60细胞的作用无明显改变。结论 WR 2 72 1和FLPS对人外周血CFU GM具有明显化疗保护作用。WR 2 72 1能增强HL60细胞对VP 16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磷汀 峰龄多糖 外周血 粒-巨噬祖细胞 化疗 细胞保护 HL60细胞
下载PDF
血小板衍生膜微粒对内皮细胞增殖及血管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成垠 仲悦娇 +3 位作者 李翠萍 肖建宇 史光耀 唐荣才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07年第3期229-232,共4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膜微粒(PMP)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和鸡胚绒毛尿囊膜(CAM)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在血小板悬液中加1.0U/ml的凝血酶,37℃下作用10min后,800g离心20min,取上清,17000g离心分离出PMP,采用BCA法测定PMP含量(以蛋...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膜微粒(PMP)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和鸡胚绒毛尿囊膜(CAM)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在血小板悬液中加1.0U/ml的凝血酶,37℃下作用10min后,800g离心20min,取上清,17000g离心分离出PMP,采用BCA法测定PMP含量(以蛋白含量计),将HUVEC与不同浓度的PMP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共同孵育培养24h后,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将20μl的PMP(40μg/ml)和VEGF(10μl/ml)分别接种于CAM上,孵育72h后,观察PMP对CAM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HUVEC的增殖与PMPs呈剂量依赖关系,在培养液中添加40μg/mlPMP时,HUVEC增殖是空白对照组的(1.83±0.33)倍;而VEGF(10μl/ml)组HUVEC的增殖是空白对照组的(1.91±0.47)倍,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PMP组及VEGF组在接种点周围可见不同程度放射状密集生长的血管网,而对照组无特异性密集血管生成。PMP组及VEGF组的CAM血管分支点数分别为112.5±11.3、128.4±10.0,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82.6±8.1。结论PMP可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和CAM血管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衍生膜微粒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增殖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凋亡彗星”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成垠 薛重重 +4 位作者 郑晓丽 吴雅锋 邢宪英 李增杰 陈立新 《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0年第5期204-206,共3页
目的 :观察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凋亡彗星”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采用改良 Singh法 (改良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 ,即“彗星试验”)检测 1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 4、8、12、2 4、36和 72 h“凋亡彗星”的变化。结果 :化疗前... 目的 :观察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凋亡彗星”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采用改良 Singh法 (改良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 ,即“彗星试验”)检测 1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 4、8、12、2 4、36和 72 h“凋亡彗星”的变化。结果 :化疗前“凋亡彗星”均 <0 .5 % ,化疗 8h开始增高 ,2 4h达高峰 ,“凋亡彗星”百分率 >98.0 %、骨髓白血病细胞减少指数 (MBDI) >6 5 .0 %的 11例经 1个疗程化疗完全缓解 ;“凋亡彗星”百分率为 95 .5 %、MBDI为18.5 %的 1例经 2个疗程化疗完全缓解 ;“凋亡彗星”百分率为 84.0 %、MBDI为 6 .1%的 1例经 2个疗程化疗部分缓解 ;“凋亡彗星”百分率为 3.0 %和 5 .5 %、MBDI为 1.1%和 1.6 %的 2例患者临床未缓解。结论 :应用“彗星试验”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过程中可检出大量早期凋亡细胞 ;“凋亡彗星”的检测是早期判断化疗疗效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 细胞凋亡 治疗
下载PDF
抗-HCV筛查反应性献血者的抗体补充试验及病毒核酸检测 被引量:4
18
作者 黄成垠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99-99,共1页
目的了解ELISA筛查抗-HCV反应性献血者HCV感染的情况。方法对抗-HCV ELISA初筛反应性标本,进行核酸检测(NAT),NAT阴性者再进行抗体补充试验(RIBA),以确定其感染状态。结果共筛查40106份献血者标本,有反应性者89份,其中初复检单试剂反应... 目的了解ELISA筛查抗-HCV反应性献血者HCV感染的情况。方法对抗-HCV ELISA初筛反应性标本,进行核酸检测(NAT),NAT阴性者再进行抗体补充试验(RIBA),以确定其感染状态。结果共筛查40106份献血者标本,有反应性者89份,其中初复检单试剂反应性者53份,双试剂反应性者36份。经NAT和RIBA试验,确定双试剂反应性同时伴NAT阳性者16份,双试剂反应性且RIBA试验阳性者4份,单试剂反应性且RIBA试验阳性者1份,没有发现单试剂反应性伴NAT阳性标本。结论抗-HCV ELISA筛查存在较高的假阳性;在献血者筛查中,NAT检测不能替代抗-HCV检测,两者为互补关系;1遍ELISA、1遍NAT检测,有HCV感染者漏检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V 核酸检测 试剂反应 假阳性 初筛 感染状态 性伴
下载PDF
彗星分析技术对难治性白血病的早期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成垠 吴雅峰 +1 位作者 邢宪英 李增杰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0年第3期139-140,共2页
关键词 难治性白血病 早期诊断 彗星分析技术
下载PDF
血小板保存新策略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成垠 唐荣才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51-352,共2页
关键词 血小板 保存 清除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