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心通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自噬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邱伟文 郑丽云 +4 位作者 邬至平 蔡学礼 彭潇 黄跃金 黄良通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340-343,347,共5页
目的:观察脑心通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和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可能机制。方法:将人脐动脉VSMC分为:对照组、ox-LDL组、脑心通组、ox-LDL+脑心通组。采用... 目的:观察脑心通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和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可能机制。方法:将人脐动脉VSMC分为:对照组、ox-LDL组、脑心通组、ox-LDL+脑心通组。采用噻唑蓝(MTT)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作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与LC3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ox-LDL显著促进VSMC的增殖和克隆形成,而脑心通对VSMC的增殖和克隆形成无明显作用,但其抑制ox-LDL对VSMC增殖和克隆形成的促进作用。Western blot结果显示ox-LDL显著增加VSMC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LC3的表达水平;脑心通抑制oxLDL增加的Beclin1和LC3的表达。MTT法检测发现自噬抑制剂3MA抑制ox-LDL对VSMC的增殖作用。结论:脑心通可能通过降低VSMC自噬抑制ox-LDL对VSMC的增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心通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细胞自噬 血管平滑肌细胞
下载PDF
分层逐段抽吸在急性高负荷血栓脑卒中取栓术中的应用价值
2
作者 黄良通 黄逸杰 +2 位作者 徐灵燕 彭潇 金哲宇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16期1750-1753,1764,共5页
目的探讨分层逐段抽吸在急性高负荷血栓脑卒中取栓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20年4月至2023年6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前循环高负荷血栓大血管闭塞(LVO)性急性脑卒中患者90例,其中采用支架取栓39例,分层逐段抽吸5... 目的探讨分层逐段抽吸在急性高负荷血栓脑卒中取栓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20年4月至2023年6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前循环高负荷血栓大血管闭塞(LVO)性急性脑卒中患者90例,其中采用支架取栓39例,分层逐段抽吸5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资料、手术安全性及预后。结果分层逐段抽吸组患者血管成功再通率高于支架取栓组,穿刺至再通时间短于支架取栓组,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支架取栓组,90 d预后良好率高于支架取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血栓逃逸率、采取补救治疗率、术后症状性脑出血、90 d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前循环高负荷血栓LVO性急性脑卒中患者,分层逐段抽吸相较于支架取栓,手术时间更短、血管成功再通率及90 d预后良好率更高,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负荷评分 高负荷血栓 机械取栓 分层逐段抽吸
下载PDF
高龄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与疗效观察 被引量:23
3
作者 黄良通 邱伟文 +2 位作者 钟根龙 彭肖 饶杰 《中国药师》 CAS 2014年第4期625-627,共3页
目的:研究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连续纳入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年龄分成≥80岁组(16例)和<80岁组(79例),并收集同一时段住院的30名年龄>8... 目的:研究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连续纳入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年龄分成≥80岁组(16例)和<80岁组(79例),并收集同一时段住院的30名年龄>80岁未行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统计分析溶栓治疗患者的并发症,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三组患者3个月预后进行分析。结果:①年龄<80岁和年龄≥80岁溶栓治疗组比较,两组溶栓后24h颅内出血(ICH)发生率分别为13.9%和18.7%,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分别为5.1%和6.3%,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年龄<80岁组和年龄≥80岁组患者3个月预后良好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者预后极差比例明显低于后者(P<0.05);③年龄≥80岁组的3个月预后良好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预后极差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脑梗死患者静脉使用阿替普酶溶栓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急性脑梗死 老年
下载PDF
CHADS_2评分指导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的意义 被引量:12
4
作者 黄良通 韩钊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2年第1期1-3,共3页
心房颤动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房颤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可使各年龄段脑卒中的危险增加4~5倍。相比安慰剂和阿司匹林治疗,抗凝治疗可以使房颤患者年卒中发生率分别减少近2/3和s/s,但抗凝治疗却增加了患者出血的风险。
关键词 CHAD2评分 指导 心房颤动 卒中 预防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及桥接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5
5
作者 黄良通 蔡学礼 徐灵燕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0年第8期698-701,共4页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及桥接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254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rt-PA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组)167例与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组87例。观察两组患者...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及桥接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254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rt-PA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组)167例与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组87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治疗后24 h、14 d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并随访3个月,观察预后情况。结果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组血管再通率(91.95%)明显高于静脉溶栓组(52.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7,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P>0.05),治疗后24 h、14 d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静脉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85、4.68,P均<0.05);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组总有效率(89.66%)明显高于静脉溶栓组(7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4,P<0.05);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组mRS良好率(67.82%)明显高于静脉溶栓组(37.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75,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若考虑大血管闭塞,桥接血管内治疗可增加血管再通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RT-PA静脉溶栓 桥接血管内治疗 疗效
下载PDF
抽吸取栓术治疗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6
作者 黄良通 詹艳丽 +3 位作者 徐灵燕 彭潇 金哲宇 蔡学礼 《浙江实用医学》 2020年第4期261-263,290,共4页
目的探讨抽吸取栓术(ADAPT)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19年8月在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2例,其中67例采用常规支架取栓治疗(常规组),65例采用抽吸取栓技术治疗(ADAPT... 目的探讨抽吸取栓术(ADAPT)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19年8月在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2例,其中67例采用常规支架取栓治疗(常规组),65例采用抽吸取栓技术治疗(ADAPT组),比较两组血管再通时间、血管再通率、血栓逃逸情况及血管成功再通率,评价两组的预后和治疗费用。结果ADAPT组血管再通时间少于常规组(P<0.05),治疗费用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临床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支架取栓术比较,ADAPT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颅内大血管闭塞的临床预后相当,但可以缩短血管再通时间、节省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抽吸取栓 支架取栓 血管再通
下载PDF
丹酚酸A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胞浆型磷脂酶A2表达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彭潇 郑丽云 +3 位作者 方世记 邬至平 蔡学礼 黄良通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95-198,共4页
目的探讨丹酚酸A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胞浆型磷脂酶A2(cytosolic phospholipase A2,cPLA2)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SD大鼠6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丹酚酸A组和联合组(LY294002+丹酚酸A)。分别于再灌注后0、8、24、48h取梗... 目的探讨丹酚酸A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胞浆型磷脂酶A2(cytosolic phospholipase A2,cPLA2)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SD大鼠6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丹酚酸A组和联合组(LY294002+丹酚酸A)。分别于再灌注后0、8、24、48h取梗死脑组织,用TUNEL检测脑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PLA2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在脑组织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和联合组0、8、24、48h海马CAl区TUNEL阳性细胞和cPLA2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脑组织磷酸化Akt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丹酚酸A组0、8、24、48h脑组织磷酸化Akt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增高,TUNEL阳性细胞和cPLA2表达较模型组明显降低[(10.1±5.3)个/mm^2 vs(12.8±4.7)个/mm^2、(14.6±6.2)个/mm^2 vs(30.1±7.5)个/mm^2、(19.7±6.5)个/mm^2 vs(73.8±11.4)个/mm^2、(22.8±9.6)个/mm^2 vs(94.6±15.2)个/mm^2,(13.6±3.1)个/mm^2 vs(41.3±3.6)个/mm^2、(14.8±4.7)个/mm^2 vs(62.5±6.9)个/mm^2、(16.6±7.1)个/mm^2 vs(72.3±9.6)个/mm^2、(17.0±5.3)个/mm^2 vs(83.2±11.7)个/mm^2,P<0.05]。结论丹酚酸A通过Akt信号通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cPLA2表达,减少脑细胞凋亡,发挥细胞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磷脂酶A2 胞质型 再灌注损伤 蛋白激酶类
下载PDF
多奈哌齐干预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余琳玲 胡红玲 +4 位作者 李珊 邱伟文 邬至平 陈洁芳 黄良通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345-347,共3页
目的:观察多奈哌齐早期干预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老年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2组患者均给予控制高危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盐酸多... 目的:观察多奈哌齐早期干预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老年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2组患者均给予控制高危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盐酸多奈哌齐片5 mg,po qd,共12个月。治疗前后分别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认知电位P_(300)评估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MoCA评分、P_(300)潜伏期和波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oCA量表亚项比较,显示在延迟记忆方面,治疗组治疗前后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奈哌齐能有效改善老年MCI患者的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多奈哌齐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认知电位P300
下载PDF
抗菌药不良反应发生的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徐艳艳 黄良通 +2 位作者 沈宵 叶云芳 田伟强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01-103,共3页
目的:调查我院一年内抗菌药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病例,分析ADR发生的患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2012年4月~2013年3月我院所有使用抗菌药的病例资料,分析抗菌药ADR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单... 目的:调查我院一年内抗菌药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病例,分析ADR发生的患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2012年4月~2013年3月我院所有使用抗菌药的病例资料,分析抗菌药ADR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8 629例住院患者中发生抗菌药ADR共171例,发生率为1.9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用药品种数、住院日、疾病严重程度、过敏史、基础疾病、肝功能、肾功能等因素与抗菌药ADR有相关性(P〈0.01);而患者的性别对抗菌药ADR的发生无显著影响(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住院日、疾病严重程度、基础疾病、过敏史是抗菌药AD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抗菌药ADR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上选用抗菌药应综合考虑患者个体因素,减少ADR发生,保障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 药品不良反应 危险因素 单因素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高血压性脑出血青年患者特点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征 叶祖森 +2 位作者 韩钊 曹云刚 黄良通 《浙江医学》 CAS 2011年第10期1477-1479,共3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青年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高血压导致脑出血青年患者(〈45岁),比较其与对照组(≥45岁的中老年患者)在出血危险因素、影像学、临床特点、治疗、并发症及短期预后情况有无差异。结果青年脑出血...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青年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高血压导致脑出血青年患者(〈45岁),比较其与对照组(≥45岁的中老年患者)在出血危险因素、影像学、临床特点、治疗、并发症及短期预后情况有无差异。结果青年脑出血患者的舒张压(DBP)、平均动血压(MAP)及深部脑出血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出血体积、治疗及预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青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DBP、MAP及脑深部出血比例均高于中老年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人 高血压 脑出血
下载PDF
不同取栓方式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彭潇 蔡学礼 +4 位作者 黄逸杰 李威 邬至平 黄良通 金哲宇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0期795-800,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取栓方式用于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2年10月丽水市中心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45例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分为直接抽吸组和抽吸结合支架取... 目的:探讨不同取栓方式用于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2年10月丽水市中心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45例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分为直接抽吸组和抽吸结合支架取栓组(简称联合组),分析两组取栓次数、血管再通时间、治疗有效率、良好预后率的差异。结果:联合组平均股动脉穿刺-再通时间为(61.7±17.4)min,比直接抽吸组的(71.3±24.2)min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联合组取栓次数少于直接抽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1.0,2.0)vs.2.0(1.0,4.0),P=0.034];联合组治疗有效率为77.8%,直接抽吸组为55.6%;联合组良好预后率为70.4%,直接抽吸组为44.4%。结论: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抽吸联合支架取栓术与直接抽吸取栓术相比,再通时间更短,有效率及良好预后率可能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 脑梗死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介入治疗右侧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邱伟文 蔡学礼 +3 位作者 黄跃金 邬至平 彭潇 黄良通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6年第5期360-362,365,共4页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右侧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特点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1例右侧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右侧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成功置入支架,术后锁骨下动脉残余狭窄小于20%,盗血现象消...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右侧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特点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1例右侧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右侧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成功置入支架,术后锁骨下动脉残余狭窄小于20%,盗血现象消失,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消失。随访1年未发现再狭窄。结论重视右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仔细了解右侧锁骨下动脉结构特点,做好手术预案是取得介入治疗成功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侧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狭窄 闭塞 介入治疗
下载PDF
柔脉活血化瘀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灌注量和血管弹性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梅乐荣 李珊 +4 位作者 黄良通 詹艳丽 钟唐晓涵 彭潇 金哲宇 《中国中医急症》 2023年第5期862-865,共4页
目的 观察柔脉活血化瘀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灌注量和血管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1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各59例。常规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柔脉活血化瘀汤治疗,均治疗2周。比较两... 目的 观察柔脉活血化瘀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灌注量和血管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1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各59例。常规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柔脉活血化瘀汤治疗,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脑血灌注量[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脑血流平均通过时间(MTT)]、血管弹性功能[小动脉弹性指数(C2)、大动脉弹性指数(C1)、脉压]、血管内皮功能[内皮素-1(ET-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血管生成素Ⅱ(AngⅡ)、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91.53%,高于常规组的79.66%(P <0.05);治疗后,研究组中医证候评分、MTT、脉压、ET-1及NIHS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 <0.05),CBV、CBF、C2、e NOS、AngⅡ、SDF-1及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常规组(P <0.05)。结论 柔脉活血化瘀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能够增加患者脑血灌注量,改善血管弹性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柔脉活血化瘀汤 脑血灌注量 血管弹性功能
下载PDF
降压治疗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脑白质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4
作者 黄良通 徐灵燕 +2 位作者 彭潇 金哲宇 蔡学礼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0年第6期602-604,612,共4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脑白质病变(WMLs)严重程度与降压治疗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丽水市中心医院登记住院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212例,其中有182例患者存在不同严重程度的WMLs而被纳入分析。收集患者基线资料...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脑白质病变(WMLs)严重程度与降压治疗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丽水市中心医院登记住院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212例,其中有182例患者存在不同严重程度的WMLs而被纳入分析。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基于多田公式计算脑出血血肿体积。根据Fazekas评分标准分别评估脑室旁白质(0~3分)和深部白质病变(0~3分)程度,两项得分之和即为总的WMLs评分。以WMLs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1~2分)和中重度(3~6分)。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降压治疗与WMLs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85.85%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WMLs。轻度组与中重度组比较年龄、脑梗死/短暂性脑出血发作史、降压药使用以及降压药使用达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χ^2=-3.996、5.526、11.330、11.334,均P<0.05)。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1.053,95%CI=1.016~1.081;P<0.05)是WMLs的独立危险因素,降压药使用(OR=0.442,95%CI=0.233~0.817;P<0.05)、降压药使用达标(OR=0.339,95%CI=0.217~0.813;P<0.05)是WMLs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降压治疗是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WMLs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脑白质 高血压 降压治疗
下载PDF
低剂量rt-PA在桥接治疗AIS合并房颤中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良通 徐灵燕 +1 位作者 彭潇 蔡学礼 《浙江临床医学》 2021年第2期223-224,227,共3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急诊血管内介入治疗桥接前静脉溶栓的临床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9年5月急诊收治的发病4.5 h内合并房颤的AIS患者62例,所有患... 目的探讨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急诊血管内介入治疗桥接前静脉溶栓的临床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9年5月急诊收治的发病4.5 h内合并房颤的AIS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rt-PA静脉溶栓后桥接血管内介入治疗,按rt-PA使用剂量随机分为标准剂量组(0.9 mg/kg)和低剂量组(0.6 mg/kg),观察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神经功能恢复、安全性。结果共纳入62例患者,其中标准剂量组34例,低剂量组28例。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7 d NIHSS评分、90 d MRS评分良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05)。低剂量组治疗后脑出血发生率低于标准剂量组(P<0.05)。低剂量组治疗后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低于标准剂量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随访两组分别有6例和4例死亡,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合并房颤的AIS患者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介入治疗,相比标准剂量,使用低剂量治疗有效性相似,脑出血风险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脑梗死 静脉溶栓 机械取栓
下载PDF
三次换药法在小儿头面部烧伤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良通 袁海源 梁达荣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28期21-23,共3页
目的探讨三次换药法在小儿头面部烧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93例伴头面部烧伤患儿,采用包扎疗法,简称"三次换药法",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护理措施,观察效果。结果 93例患儿,除1例因作气管切开暴露面加深外,余92例创面如期愈合... 目的探讨三次换药法在小儿头面部烧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93例伴头面部烧伤患儿,采用包扎疗法,简称"三次换药法",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护理措施,观察效果。结果 93例患儿,除1例因作气管切开暴露面加深外,余92例创面如期愈合,优良率为98.92%。结论对小儿头面部烧伤采用包扎疗法,具有以下特点:1阻隔细菌病毒入侵,避免污染;2减少患儿不自觉的活动所致意外的擦伤;3包扎可以保证创面处于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加速伤口愈合。小儿头面部烧伤创面采用此法可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次换药法 小儿 头面部 烧伤
下载PDF
烧伤科与ICU联合救治特重度烧伤患者体会 被引量:5
17
作者 谢晓勇 袁海源 +3 位作者 黄良通 沈胜生 霍丽贞 梁达荣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第19期139-140,共2页
目的回顾分析总结烧伤科与医院中心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联合成功救治特重度烧伤患者的经验,进一步提高救治水平。方法 3例特重度烧伤患者,入院即送入医院ICU,由烧伤科医生全程负责,指导抢救工作。首先进行补液抗"休克治疗"... 目的回顾分析总结烧伤科与医院中心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联合成功救治特重度烧伤患者的经验,进一步提高救治水平。方法 3例特重度烧伤患者,入院即送入医院ICU,由烧伤科医生全程负责,指导抢救工作。首先进行补液抗"休克治疗",保证呼吸道通畅;其次分别对3例烧伤患者进行切削痂、微粒皮/打洞嵌皮、异体(种)皮移植创面覆盖术,同时加强营养支持,保护各个重要脏器正常功能;再次患者住进医院ICU后,对烧伤患者在休克期、手术期以及患者情绪不稳定时采用"睡眠疗法"。病情稳定后转回烧伤科病房继续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3例烧伤患者休克期补液量均大于公式计算量,伤后第1个24 h输入量均超过公式计算量5000~8000 ml,尿量基本维持在50~100 ml/h。监测生命指征、血氧饱和度、血气基本正常,休克期度过平稳。3例患者均在2周内利用异体(种)皮覆盖绝大部分创面。治疗过程分别共作了12、9、8次手术,创面基本消灭时间在2个月内。治疗期间3例患者诊断、并发症基本相同,其中例3并发症较多。整个治疗过程生命指征虽有起伏,但很快控制在相对稳定状态。3例均救治成功,先后康复步行出院。结论救治特重度烧伤患者时,抗休克的计算公式只能作为一个基础参考数,必须根据患者病情实际需要量作适当调整补充;危及患者生命和损害其内脏脏器的原因主要来自创面的感染,一旦创面得到有效的覆盖,全身状况将明显改善;当抢救成批特重度烧伤患者时,医院中心ICU是烧伤科最佳的合作伙伴,但必须是由烧伤科医生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科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联合救治 特重度烧伤 经验
下载PDF
烧伤后感染难愈创面应用扩创植皮术联合负压引流术治疗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谢晓勇 沈胜生 +1 位作者 黄良通 袁海源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36期71-72,共2页
目的分析扩创植皮术联合负压引流术治疗烧伤后感染难愈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65例烧伤后感染难愈创面患者,根据患者入院单双日的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扩创植皮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负压引流术治疗,... 目的分析扩创植皮术联合负压引流术治疗烧伤后感染难愈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65例烧伤后感染难愈创面患者,根据患者入院单双日的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扩创植皮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负压引流术治疗,就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情况及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3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创面皮肤浸渍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03%;对照组32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创面水泡3例、破溃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8.7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78,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6.9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烧伤后感染难愈创面患者的治疗中,联合应用扩创植皮术与负压引流术可将治疗效果最大化,该方法经验证效果确切,值得在临床中给予借鉴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感染 难愈创面 扩创植皮术 负压引流术
下载PDF
深度创面修复联合早期综合方案治疗重度烧伤患者的疗效及恢复情况评价 被引量:3
19
作者 袁海源 谢晓勇 黄良通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年第10期74-74,76,共2页
目的:对重度烧伤患者实施深度创面修复+早期综合方案,探讨其临床疗效与恢复情况。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重度烧伤患者(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之间收治)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n=43)抗休克、肠道营养、创面处理与抗感染等传统治疗... 目的:对重度烧伤患者实施深度创面修复+早期综合方案,探讨其临床疗效与恢复情况。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重度烧伤患者(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之间收治)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n=43)抗休克、肠道营养、创面处理与抗感染等传统治疗方法,观察组(n=43)采用深度创面修复联合早期综合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及愈合情况,包括计划再手术与非计划再手术、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皮瓣与皮片愈合情况。结果:组间各项临床指标比较:观察组首次手术创面覆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皮瓣愈合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计划再手术与非计划再手术比例、手术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重度烧伤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深度创面修复+早期综合方案,可获得较好临床疗效,不仅恢复时间短,而且术后并发症少,因此建议在临床上推广使用该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创面修复 早期综合方案 重度烧伤 恢复
下载PDF
神经介入联合小剂量替罗非班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20
作者 王永庆 蔡学礼 黄良通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1423-1426,共4页
目的观察神经介入联合小剂量替罗非班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兰溪市人民医院与丽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纳入研究,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60)与观察组(n=60)。对照组接... 目的观察神经介入联合小剂量替罗非班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兰溪市人民医院与丽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纳入研究,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60)与观察组(n=60)。对照组接受神经介入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联合给予小剂量替罗非班治疗。评估两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加拿大神经功能量表(CN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最小血流速度(Vmin)、最小血流量(Qmin)、动态阻抗(DR)]与血清神经细胞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统计两组患者各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55/60),较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6.67%(46/60)明显更高(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NS、mRS评分,Vmin、Qmin、DR,血清BDNF、NSE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CNS、mRS评分,Vmin、Qmin、DR,血清BDNF、NSE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介入联合小剂量替罗非班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治疗效果良好,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与血清神经细胞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神经介入 替罗非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