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虚拟教研室建设探索
1
作者 于明含 齐元静 +1 位作者 张守红 张志强 《中国林业教育》 2024年第3期39-44,共6页
虚拟教研室是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的重要举措。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是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由于我国不同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差异较大,因此各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各具特色,地域性强,一定程度上限... 虚拟教研室是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的重要举措。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是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由于我国不同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差异较大,因此各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各具特色,地域性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各地高校之间的交流,专业建设缺乏统一标准。教育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虚拟教研室的构建,为全国各地高校水土保持领域人才培养提供合作交流契机。在分析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平台建设背景的基础上,以培养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卓越人才为目标,结合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多年教研实践,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意义、建设目标、总体思路、工作内容、组织架构和建设实践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虚拟教研室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教研室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 人才培养
下载PDF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耕地种植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8
2
作者 齐元静 唐冲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3-240,共8页
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耕地种植结构的影响,对快速城镇化背景下耕地种植结构的调整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2014-2015年对中国13个省1 580个农户的大样本调查数据,对影响耕地种植结构的各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模型估计,以检验农村劳动力... 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耕地种植结构的影响,对快速城镇化背景下耕地种植结构的调整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2014-2015年对中国13个省1 580个农户的大样本调查数据,对影响耕地种植结构的各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模型估计,以检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耕地种植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被调查农户中,80.4%的农户种植了粮食作物,户均种植面积达0.84 hm2;37.2%的农户种植了至少1种经济作物,户均种植面积为0.29 hm2。经济作物占总种植面积的比例达到13.77%,在各类经济作物中,种植户数和面积最多的是蔬菜和水果。2)农村劳动力转移降低了农地投资强度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耕地种植结构随着外出务工地与家庭间的距离而不同。在县内或省外务工的家庭种植经济作物的比例和户均种植面积都较小。3)农户的农业种植和投资行为同时受到土地资源因素、家庭成员特征、社会资本因素以及市场和政策因素的影响。人地矛盾突出地区的农户倾向于种植经济作物,村庄集中灌溉设施的建设对蔬菜种植有正向影响,而对水果种植呈负向影响,地权稳定性对农户在耕地上的地均投资和经济作物种植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成员特征对农户的农业种植和投资行为影响较大;社会资本对蔬菜种植具有正向影响,而对水果种植和农地投资强度影响并不显著;由到城市/县城的距离所表征的市场因素对蔬菜和水果种植比例均呈负向影响;土地流转对蔬菜的种植有正向影响,而对水果种植有负向影响,专业合作社对水果种植呈正向影响,但对蔬菜种植影响不显著。该研究可为中国耕地种植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土地利用 作物 劳动力转移 耕地种植结构
下载PDF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三位一体”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 被引量:8
3
作者 齐元静 张建军 +1 位作者 史明昌 姜群鸥 《中国林业教育》 2015年第4期38-41,共4页
在综合分析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确立了应用型与创新型人才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此需要适时调整课程体系。针对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单一、特色不... 在综合分析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确立了应用型与创新型人才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此需要适时调整课程体系。针对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单一、特色不鲜明、内容不连贯等问题,确立了"基础理论课程+技术方法课程+实践应用课程"同步建设的"三位一体"的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并提出了建设措施:课程设置要体现综合性,要加强基础理论课程、技术方法课程和实践应用课程的建设,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课程体系 三位一体
下载PDF
东北地区创新发展的突破路径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37
4
作者 金凤君 王姣娥 +2 位作者 杨宇 马丽 齐元静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85-1292,共8页
在阐述创新发展与全面振兴关系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实施路径和对策措施抓手,提出了重构产业发展的智库体系、实施精准人才行动计划、促进大农业稳基增效计划、创新链支撑产业链行动等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机制,以及以功... 在阐述创新发展与全面振兴关系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实施路径和对策措施抓手,提出了重构产业发展的智库体系、实施精准人才行动计划、促进大农业稳基增效计划、创新链支撑产业链行动等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机制,以及以功能区为平台构建创新发展环境与区域创新载体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驱动 发展能力 智库体系 新机制 路径
下载PDF
近50年来山东城市体系的演化过程——基于城市中心性的分析 被引量:36
5
作者 王茂军 张学霞 齐元静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32-442,共11页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在简单讨论已有的相对中心性测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对Tietz公式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利用1955年私营商业调查,1982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通过NegF法和SumF法分析了近50年山东省中心城市的分布,及其紧密腹地...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在简单讨论已有的相对中心性测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对Tietz公式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利用1955年私营商业调查,1982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通过NegF法和SumF法分析了近50年山东省中心城市的分布,及其紧密腹地、松散腹地的变动,勾勒出了1955年到2000年山东城市体系的动态演化过程。认识到山东省城市体系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复杂化、有序化的过程,由分别以青岛和济南为中心城市的两个子体系逐步演化至以青岛为中心城市的单一共同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中心城市的等级性逐渐显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体系 演化过程 50年 城市中心 2000年 中心城市 测度方法 研究目的 普查数据 山东省 mF法 复杂化 有序化 共同体 等级性 基础 腹地 青岛
下载PDF
我国东部沿海省区城镇化水平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 被引量:59
6
作者 曹广忠 王纯洁 齐元静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99-1406,共8页
本文利用2000年截面数据,用因子分析法考察了我国东部沿海省区人口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差异、特征和类型。分析结果表明,沿海省区的城镇化水平受到多种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各省区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作用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特征,... 本文利用2000年截面数据,用因子分析法考察了我国东部沿海省区人口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差异、特征和类型。分析结果表明,沿海省区的城镇化水平受到多种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各省区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作用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特征,既有明显受到转型期要素流动影响的省份如广东省;也有综合经济实力提高推动城镇化的区域如沪苏和浙江省;还有表现为典型的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传统模式的省份如山东省等。省区间差异化的城镇化影响因素表明,我国沿海省区的城镇化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因子分析 沿海省区 转型期 中国
下载PDF
气候情景下典型开垦与退耕区耕地动态变化的定量模拟 被引量:5
7
作者 姜群鸥 谭蓓 +2 位作者 薛筱婵 齐元静 邓祥征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71-280,共10页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气候情景下中国典型开垦与退耕区耕地动态变化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东北地区作为典型区,基于设计的土地利用规划情景和RCPs(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气候情景...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气候情景下中国典型开垦与退耕区耕地动态变化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东北地区作为典型区,基于设计的土地利用规划情景和RCPs(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气候情景,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动态(DLS,dynamics of land system)模型模拟了在规划情景和RCPs气候情景下开垦与退耕区2010-2030年耕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不同耕地类型未来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规划情景下水田呈持续减少的态势,而旱田在2000-2010年有小幅增长的态势,而后出现大面积减少;AIM(Asia-Pacific integrated model)气候模式情景下旱田增长趋势也较明显,水田则保持小幅减少的态势;MESSAGE(model for energy supply strategy alternatives and their general environmental impact)气候模式情景下,耕地面积呈减少的态势。从不同用地类型之间的转移分析得出,该区域开垦与退耕相逆的现象在未来情景下仍会延续,但是发生的频率却随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该研究为开垦与退耕区应对气候变化,合理进行农业规划和耕地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气候变化 规划 耕地变化 定量模拟 情景 开垦与退耕区
下载PDF
基于不同区域尺度的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判断 被引量:10
8
作者 杨宇 刘毅 齐元静 《经济问题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6,共6页
本文借鉴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与判断标准,对我国不同区域尺度的经济发展阶段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1)从全国层面看,我国自2003年进入了工业化初期阶段,2007年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从省级尺度的数据判断,2000年以前中国大部分省... 本文借鉴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与判断标准,对我国不同区域尺度的经济发展阶段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1)从全国层面看,我国自2003年进入了工业化初期阶段,2007年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从省级尺度的数据判断,2000年以前中国大部分省市未进入到工业化发展的阶段,仍然处在初级产品生产阶段;2010年,中国全部省市均进入了工业化阶段。(3)从地级尺度判断,中国地级单元发展极不平衡。1990年绝大多数处在初级产品生产阶段;2000年进入工业化阶段的城市明显增多,其中以区域中心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为主,部分沿海开放城市进入了工业化后期阶段;2010年,中国大部分城市都进入了工业化阶段,以处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的城市为主,部分城市率先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和发达经济初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纳里 经济发展阶段 区域差异
下载PDF
美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等林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被引量:8
9
作者 宋吉红 孙阁 +1 位作者 齐元静 王云琦 《中国林业教育》 2018年第6期74-78,共5页
创新型人才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高等林业院校是培养生态文明建设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正成为我国高等林业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为此,在简单介绍美国创新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美国高校... 创新型人才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高等林业院校是培养生态文明建设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正成为我国高等林业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为此,在简单介绍美国创新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美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途径及措施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指出美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注重紧跟社会需求,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强调选拔关口前移,严格大学培养过程;多种手段并用,通过建立以全面发展为导向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灵活的课堂教学和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等,加强创新能力培养;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氛围、为学生提供各种科研工作锻炼机会和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等,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同时,针对我国高等林业院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创新教育理念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落后、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缺位、教师创新团队力量薄弱等问题,在借鉴美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高等林业院校推进创新教育的关键是要树立尊重个性发展的创新教育理念、构建重视实践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营造开放宽松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打造"引""育"结合的教师创新团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教育 美国高校 创新型人才 高等林业院校 人才培养模式
下载PDF
“全球变化与地表过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被引量:3
10
作者 佘维维 姜群鸥 +2 位作者 齐元静 高广磊 丁国栋 《中国林业教育》 2021年第5期57-60,共4页
“全球变化与地表过程”课程是2018年北京林业大学设置的面向全校的地理类专业选修课程。针对课程教学内容多、系统性和前沿性强、课时少、教学对象专业背景多样等问题,从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运用和教学考核评价3个方面,探讨了“全... “全球变化与地表过程”课程是2018年北京林业大学设置的面向全校的地理类专业选修课程。针对课程教学内容多、系统性和前沿性强、课时少、教学对象专业背景多样等问题,从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运用和教学考核评价3个方面,探讨了“全球变化与地表过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①从限定课程内容范围、保证内容组织系统性和逻辑性、强化内容前沿性等方面优化教学内容;②采用传统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借助雨课堂、动画、视频等多种教学辅助手段,丰富教学方法;③从平时测验、小组研讨、课程论文3个方面,对学生实施综合教学考评。这些措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专业视野,锻炼了系统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学评价结果显示,学生整体满意度、教学效果都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地表过程 教学改革 研讨式教学
下载PDF
Quantitative Simulation of Dynamic Changes in Cultivated Land in Areas of Reclamation and Returning Cultivated Land to Forest or Pastures under RCPs Climate Scenarios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唯清 齐元静 +1 位作者 姜群鸥 聂承静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6年第1期178-187,共10页
Northeast China as one of importan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ases is an area under reclamation and returning cultivated land to forests or pastures.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guaranteeing the... Northeast China as one of importan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ases is an area under reclamation and returning cultivated land to forests or pastures.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guarantee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food security to study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Northeast China under future climate scenarios. In this study, based on data of land us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economy, dynamics of land system(DLS) model was used to to simulat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hanging trends of cultivated land in the typical areas of reclamation and returning cultivated land to forest or pastures in Northeast China during 2010-2030 under land use planning scenario and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s) scenarios quantitative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had an overall decreasing trend under the land use planning scenario, but the area of upland field increased slightly from 2000 to 2010 and then declined greatly, while the area of paddy field continuously declined from 2000 to 2030. Under the Asia-Pacific Integrated model(AIM)scenario, the total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had a tendency to increase considerably,with the upland field expanding more obviously and the paddy field declining slightly.In addition, the cultivated land showed a greater decreasing trend under the model for energy supply strategy alternatives and their general environmental impact(MESSAGE) scenario compared to the land use planning scenario. Moreover, analysis on the conversion between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indicated that the reclamation and returning cultivated land to forests or pastures was likely to continue under future scenarios, but the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could decrease as the time goes by. The conclusions can provide significant decision-making information for the rational agricultural planning and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in Northeast China to adapt to the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Climate change Planning Cultivated land change Quantitative simulation Scenario Areas of reclamation and returning cultivated land to forest or pastures
下载PDF
“人-地-产”关联视角下乡村绅士化的影响效应 被引量:1
12
作者 程研 齐元静 +2 位作者 于露 王锦宇 刘羽鸽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284-293,共10页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绅士化现象已成为中国大都市外围乡村地区的普遍现象,探究乡村绅士化的影响效应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选取北京小堡村作为典型研究案例,在对不同时期小堡村历史高分影像进行遥感解译的基础上,运用信息...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绅士化现象已成为中国大都市外围乡村地区的普遍现象,探究乡村绅士化的影响效应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选取北京小堡村作为典型研究案例,在对不同时期小堡村历史高分影像进行遥感解译的基础上,运用信息熵、土地利用综合程度等指标,结合实地调研与深度访谈,从“人-地-产”关联视角深入探讨了乡村绅士化过程对大都市外围地区乡村演化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经济重构上,农业和工业向以文创产业为主导的服务业转型,村民收入出现明显分化;在空间重构上,耕地与工业用地向服务业用地转换,文创产业用地占比达到29.61%,传统居住用地功能复合化,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在社会重构上,小堡村形成新旧绅士群体为主、村民为辅的复杂化社会网络和以城市、艺术文化为表征的新文化空间;2)小堡村乡村绅士化过程经历了自发发展(1990—2003年)、政府引导(2004—2010年)、市场推动(2011—2014年)和转型调整(2015年至今)4个阶段。从“人-地-产”关联角度看,小堡村演化呈现“人-地-产弱关联,要素内单一均质”到“人-地-产弱联结,要素内多元分化”到“人-地-产强交互,要素内多元割裂”再到“人-地-产强耦合,要素内复杂融合”的转变,推动了乡村由“以生产生活功能为主的传统均质空间”-“以传统业态生产功能为主的乡村分化空间”-“以新型业态生产功能为主的的半城半乡”-“生产生活消费功能复合化的新型乡村空间”的四阶段演化,带动了小堡村的转型发展。以上发现有助于丰富中国特色乡村绅士化的理论认知,并为大都市外围地区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土地利用 乡村振兴 绅士化 乡村重构 影响效应 演化模式
下载PDF
“地理大数据”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被引量:1
13
作者 郝蕊芳 史明昌 +1 位作者 齐元静 姜群鸥 《中国林业教育》 2019年第3期70-72,共3页
"地理大数据"课程是2018年北京林业大学面向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生增设的一门学位课程。针对"地理大数据"课程教学内容交叉性强、教学方式不确定等特点,探讨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具体从以下3个方面实施... "地理大数据"课程是2018年北京林业大学面向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生增设的一门学位课程。针对"地理大数据"课程教学内容交叉性强、教学方式不确定等特点,探讨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具体从以下3个方面实施:①基于前沿话题式引导,开展以问题讨论与交流为主的互动式专题教学;②建立"地理大数据"课程资源数据库,鼓励并督促学生丰富该课程数据库内容;③建立多元化的"地理大数据"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通过探讨"地理大数据"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强化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社会输出了实用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大数据 实践教学 互动式教学 课程数据库
下载PDF
大都市外围乡村地区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与分区研究——以北京昌平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丽霞 姜群鸥 +1 位作者 齐元静 张宝林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7-185,共19页
为推进乡村分类发展,优化乡村发展模式,以大都市外围北京昌平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分析法和三维魔方法,进行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双评价,并基于双评价结果进行三类空间分区和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分区,以打造人类与... 为推进乡村分类发展,优化乡村发展模式,以大都市外围北京昌平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分析法和三维魔方法,进行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双评价,并基于双评价结果进行三类空间分区和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分区,以打造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化绿色新城。结果表明:1)昌平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占全区56.83%,分布在西部和北面地表植被覆盖为森林的广泛山区;农业生产适宜区面积相对较小,占全区2.01%,适宜区、较适宜区和一般适宜区主要紧密交错分布在昌平平原中部;城镇建设适宜区占全区11.58%,占昌平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44.43%。2)昌平区生态保护功能区、城镇建设功能区和农业生产功能区,面积依次是1076.47、181.61和87.96 km2,分别占全区80.12%、13.52%和6.55%。全区以生态保护功能区为主,且三类空间分区在镇域分布极不均匀。3)昌平中心集约提质区、科教文娱引领区、文旅康乐涵养区和城乡腹地承载区,面积所占比例分别为5.16%、15.96%、69.08%和9.29%。中心集约提质区主要包括城北街道、城南街道和南邵镇;科教文娱引领区主要包括百善镇、北七家镇、沙河镇和小汤山镇;文旅康乐涵养区主要包括阳坊镇、流村镇、南口镇、十三陵镇、延寿镇、崔村镇、兴寿镇;城乡腹地承载区主要包括东小口镇、回龙观镇、霍营街道、马池口镇和天通苑北街道等。本研究可为昌平国土空间规划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评价 三类空间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 大都市外围乡村地区 昌平
原文传递
微课如何激发、保持和强化学习动机 被引量:1
15
作者 齐元静 郑小军 莫葵凤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87-90,共4页
微课能否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微课能否激发、保持和强化学习动机。因此,微课设计应加强学习动机的设计。文章阐述了学习动机对微课的重要性以及微课的学习动机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且基于ARCS动机模型提出了相应的... 微课能否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微课能否激发、保持和强化学习动机。因此,微课设计应加强学习动机的设计。文章阐述了学习动机对微课的重要性以及微课的学习动机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且基于ARCS动机模型提出了相应的方法及对策:①选择恰当的导入方式。②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与结束语。其中,教学策略包括:问题化,先行组织者,情景化、案例化、故事化。③体验成功的感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课设计 学习动机 ARCS动机模型 教学策略
下载PDF
“抖音”教学短视频“三性两化”特征分析及其对微课设计的启示 被引量:6
16
作者 黎育松 郑小军 齐元静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111-115,共5页
通过分析"抖音"APP上的教学短视频,总结出"抖音"教学短视频具有"三性两化"特征--简短与亲民性、丰富与开放性、共享与互动性、学习自主化与实践导向化。与常规微课相比,"抖音"教学短视频形式... 通过分析"抖音"APP上的教学短视频,总结出"抖音"教学短视频具有"三性两化"特征--简短与亲民性、丰富与开放性、共享与互动性、学习自主化与实践导向化。与常规微课相比,"抖音"教学短视频形式更简、内容更碎、范围更广、黏性更强、反馈更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微课设计的7点启示:明确学习主体、快速响应学习者需求,添加娱乐成分,加强互动设计,简化教学设计,选用适当形式,区分不同场景,借鉴人人参与的众创模式。"抖音"教学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个性化微课,有助于推动常规微课迭代升级,提升吸引力和教学效果,走向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抖音 短视频 教学短视频 微课设计
下载PDF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 被引量:124
17
作者 齐元静 杨宇 金凤君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7-531,共15页
地级行政单元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的重要空间依托。现有研究中缺乏针对中国地级行政单元经济发展阶段及其时空格局演变的实证研究。本文在对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标准进行辨析的基础上,从... 地级行政单元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的重要空间依托。现有研究中缺乏针对中国地级行政单元经济发展阶段及其时空格局演变的实证研究。本文在对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标准进行辨析的基础上,从全国和地级两个层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及其时空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并通过Global Moran's I指数和Getis-Ord Gi*指数探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演变规律。研究发现:①总体而言,中国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相对的集聚状态,自1990年到2010年由初级产品生产阶段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经济发展格局呈现出"均衡—不均衡—逐步均衡"的演变特征。②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由沿海向内陆地区推进的总体趋势,中西部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主要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和资源富集型城市两种类型。③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域呈现出"北移西进"的态势,东部沿海地区空间联动发展的效应有所减弱,呈现出"南上北下"的趋势,中西部地区城市仍以单体式发展为主,区域带动效应较弱,联动发展态势不明显。④从时间趋势来看,虽然全国经济发展出现了放缓的趋势,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速却快速提高,已经明显高于沿海地区。⑤资源富集地区是中西部经济增长的热点地区,采用人均GDP单一指标测算的部分资源富集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存在"虚高化"的特征,资源大规模集中开发带动经济总量迅速膨胀的同时,却掩盖了背后的经济结构失调和社会发展滞后等诸多问题,应引起决策者和学术界的持续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阶段 空间格局 时空演变 地级行政单元 中国
原文传递
国家节点战略的实施路径及其经济效应评价 被引量:22
18
作者 齐元静 金凤君 +1 位作者 刘涛 焦敬娟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103-2118,共16页
以试点改革为特色、依托关键节点逐步推进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开发的重要经验。在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政策演进的过程与特征梳理的基础上,本文将围绕重要节点的区域开发战略界定为国家节点战略,系统阐述了其理论基础与基本内涵,... 以试点改革为特色、依托关键节点逐步推进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开发的重要经验。在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政策演进的过程与特征梳理的基础上,本文将围绕重要节点的区域开发战略界定为国家节点战略,系统阐述了其理论基础与基本内涵,并以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的深圳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为例,定量考察了国家节点战略对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演变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区域政策大体上经历了以经济特区为龙头的探索阶段、以开发区为主导的推广阶段和以国家级新区与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载体的优化阶段等三个阶段,其中国家节点战略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与引领作用,推动了中国区域政策由点及面的螺旋式演进,在此过程中政府的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作为增长极理论在中国转型时期的创新性应用与发展,国家节点战略不仅是区域发展"引擎"和重要增长极,也是转型期中国制度创新的重要载体;国家节点战略地区与区域发展实现了良性耦合,形成了梯次区域开发模式。实证研究表明,国家节点战略是政府引导与调控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其经济效应呈明显的复杂多元特征及阶段性和尺度差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政策 国家节点战略 政策型增长极 经济效应
原文传递
中国流动人口空间格局演变机制及城镇化效应--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分县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257
19
作者 刘涛 齐元静 +1 位作者 曹广忠 刘慧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67-581,共15页
基于2000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对中国流动人口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形成机制及其城镇化效应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沿海城市群仍然是其主要集中地,且沿海... 基于2000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对中国流动人口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形成机制及其城镇化效应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沿海城市群仍然是其主要集中地,且沿海集中区有连绵化的趋势,但在城市群内部的空间分布模式差异显著。流动人口向内陆地区的省会等特大城市集中趋势明显,其分布重心出现了明显的北移。省内县际的流动人口规模已接近于省际流动,且有更高的意愿和更强的能力永久居留城镇,省内县际的永久性迁移将成为未来中国人口城镇化的主导模式。中国流动人口迁入地的选择受到政府和市场双重力量的影响,后者的影响力更强。远距离流入东部地区的人口在务工之外,对享受城市生活也开始有所考虑;而中西部地区政府力量在引导人口流动中仍起到重要作用。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对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城镇化水平提高均有显著贡献,同时在很大程度上重构了中国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布局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空间格局 城镇化 城镇体系 城市群 人口普查 中国
原文传递
东亚高速铁路网络的发展演化与地理效应评价 被引量:53
20
作者 金凤君 焦敬娟 齐元静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76-590,共15页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促使东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高速铁路作为促进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基础,其快速发展势必会对东亚地区的区域发展、空间结构、人口流动和一体化产生重大影响。在分析东亚高...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促使东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高速铁路作为促进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基础,其快速发展势必会对东亚地区的区域发展、空间结构、人口流动和一体化产生重大影响。在分析东亚高速铁路网络发展历程及服务水平的基础上,评价与对比了高速铁路建设对城市交通圈和可达性的影响,及一体化高速铁路潜在的空间效应,以期为东亚一体化高速铁路构建提供指导。结果表明:东亚高速铁路网络扩张整体上呈现出"核心—核心"到网络化的发展历程;高速铁路网络在中国东中部、日本和韩国等地区具有较高的人口和产业服务水平,但国土面积覆盖率相对较低;高速铁路的建设促使核心城市交通圈格局不断扩展与强化,可实现当日往返城市对数量明显增加,主要分布在中国长三角、珠三角,日本东京和韩国首尔周边;中国大陆、日本和韩国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分别呈现出以郑州、东京和首尔为中心的"核心—边缘"结构,且圈层结构逐渐向高速铁路沿线延伸;高速铁路的建设促使城市人口服务水平和可达性的空间格局均呈现出明显的"廊道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地区 高速铁路 发展演化 地理效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