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视角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常江雪 白学峰 鲁植雄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5-321,共7页
为推进全程全面绿色高效农业机械化发展,基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视角分析农业机械化存在的短板弱项问题。目前我国农业存在贸易逆差逐年增加、主要农产品贸易逆差扩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比较优势逐渐消失、主要农产品自给率较低等发展... 为推进全程全面绿色高效农业机械化发展,基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视角分析农业机械化存在的短板弱项问题。目前我国农业存在贸易逆差逐年增加、主要农产品贸易逆差扩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比较优势逐渐消失、主要农产品自给率较低等发展现状。在农业机械化方面,小农经济及二元经济结构现状制约着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进度,农业规模化种植的生产效益还未充分体现;全程全面高质高量农业机械还不充分;全程农业机械化种植农艺技术推广应用还需加强。农业机械化发展应立足于保障粮食安全与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经济效益的基本定位,关键在于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改善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基于上述分析,提出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推动短板弱项农业装备创新发展、优化农业机械化支持政策、推进先进适用农艺技术推广应用、强化农产品初加工装备研发及推广等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 进出口贸易 逆差 农业机械化 粮食安全
下载PDF
基于联邦学习的分布式电采暖互动模式设计与展望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彬 白雪峰 +3 位作者 李志超 王仕俊 刘淳 程紫运 《综合智慧能源》 2024年第1期56-64,共9页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以及“以电代煤”政策的贯彻落实,大量电采暖设备取代传统燃煤取暖投入运行并接入电网将成为必然趋势。大量电采暖设备可以作为需求侧可调资源进行新能源消纳,但是分布式电采暖所处地理区域较为分散,传统集中式...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以及“以电代煤”政策的贯彻落实,大量电采暖设备取代传统燃煤取暖投入运行并接入电网将成为必然趋势。大量电采暖设备可以作为需求侧可调资源进行新能源消纳,但是分布式电采暖所处地理区域较为分散,传统集中式管理的方式又存在隐私泄露、数据孤岛等问题。联邦学习作为一种分布式技术可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支撑电采暖负荷互动,在分布式电采暖互动领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分析了基于联邦学习的分布式电采暖互动需求,以及边缘缓存、隐私防护、通信传输优化和异构资源融合等技术在基于联邦学习的电采暖互动场景中的应用方式,并展望了未来基于联邦学习的分布式电采暖互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电采暖互动 联邦学习 边缘缓存 隐私保护 通信传输优化 异构融合技术 可再生能源消纳
下载PDF
耐高温丙烯酸酯压敏胶研究进展
3
作者 薛刚 薛双乐 +5 位作者 张绪刚 孙明明 白雪峰 王磊 赵明 张斌 《中国胶粘剂》 CAS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由于丙烯酸酯压敏胶耐高温性能不足而在诸多应用领域受到限制,近年来行业中涌现了诸多通过改性提升其耐温性的研究。本文对近年来有关丙烯酸酯压敏胶耐高温改性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对耐高温性能的测试方法进行了汇总和比较,对交联剂... 由于丙烯酸酯压敏胶耐高温性能不足而在诸多应用领域受到限制,近年来行业中涌现了诸多通过改性提升其耐温性的研究。本文对近年来有关丙烯酸酯压敏胶耐高温改性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对耐高温性能的测试方法进行了汇总和比较,对交联剂及交联方式研究、有机硅改性、丙烯酰胺化合物改性、含氟化合物改性、杂环类耐热单体改性等多种改性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最后,对耐高温丙烯酸酯压敏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酯 压敏胶 耐高温 综述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下白垩统扶余油层源下致密油富集模式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小军 白雪峰 +9 位作者 李军辉 金之钧 王贵文 陈方举 郑强 侯艳平 杨庆杰 李杰 李君文 蔡俣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8-259,共12页
基于地球化学、地震、测井和钻井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北部下白垩统泉头组扶余油层地质特征、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及富集模式等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①泉头组上覆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优质烃源岩,环凹鼻状构造发育,沉积砂体大面积连续分布,... 基于地球化学、地震、测井和钻井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北部下白垩统泉头组扶余油层地质特征、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及富集模式等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①泉头组上覆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优质烃源岩,环凹鼻状构造发育,沉积砂体大面积连续分布,储层整体致密;②优质烃源岩、储层、断裂、超压和构造等多要素配置联合控制扶余油层致密油富集。源储匹配关系控制致密油分布格局;源储压差为致密油富集提供充注动力;断砂输导体系决定油气运移和富集;正向构造是致密油富集的有利场所,断垒带是向斜区致密油勘探重点突破区带;③基于源储关系、输导方式、富集动力等要素建立扶余油层致密油3种富集模式,一是源储对接油气垂向或侧向直排式:“源储紧邻、超压驱动、油气垂向倒灌或源储侧向对接运聚”;二是源储分离断裂输导式:“源储分离、超压驱动、断裂输导,油气通过断层向下运移到砂体富集”;三是源储分离断砂匹配式:“源储分离、超压驱动、断裂输导、砂体调整、油气下排后通过砂体侧向运移富集”;④油源条件、充注动力、断裂分布、砂体以及储层物性等方面的差异性造成扶余油层致密油的差异富集,齐家—古龙凹陷扶余油层具有较好富集条件,勘探程度低,是未来致密油探索重要新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北部 白垩系泉头组 青山口组 上生下储 扶余油层 致密油 主控因素 富集模式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储集空间特征及页岩油可动性探索 被引量:1
5
作者 杨鑫翊 王民 +6 位作者 白雪峰 王鑫 应玉双 李天一 董景海 黄世伟 陈俊阳 《石油科学通报》 CAS 2024年第2期196-212,共17页
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是四川盆地重点勘探层段,但其孔隙结构与页岩油可动性尚不明晰。为揭示川东北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储集空间特征及页岩油可动性,本文依据沉积构造和矿物组成划分岩相类型,开展总有机碳测定、岩石热解和镜质体反射... 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是四川盆地重点勘探层段,但其孔隙结构与页岩油可动性尚不明晰。为揭示川东北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储集空间特征及页岩油可动性,本文依据沉积构造和矿物组成划分岩相类型,开展总有机碳测定、岩石热解和镜质体反射率实验获取基础地化特征;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核磁共振、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手段实现孔隙度、孔隙结构的表征及评价,并对比不同岩相间储集空间特征差异;在离心时间为3 h,离心转速为11000 r/min条件下,开展核磁-离心定量评价不同岩相页岩油可动性,并明确影响因素,建立可动油量测井评价模型并选出有利岩相。结果表明:(1)川东北地区凉高山组页岩总有机碳含量主要分布在0.15%~2.95%之间,Ro值介于1.06%~1.68%之间,处于成熟-高熟阶段;轻烃恢复后,S1分布范围为0.03~3.32 mg/g;矿物类型以黏土矿物和石英为主,发育的岩相类型为纹层状黏土质页岩相、纹层状长英质页岩相、层状混合质页岩相和块状粉砂质泥岩相。(2)页岩储集空间主要发育黏土矿物晶间孔、有机孔,另外可见石英溶蚀孔、粒间孔、黄铁矿晶间孔和微裂缝;孔隙度介于1.15%~4.71%;页岩孔径分布范围较宽,孔体积主要由介孔和小于200 nm的宏孔贡献,纹层状黏土质页岩储集物性较好。(3)凉高山组页岩可动油量分布在0.25~3.26 mg/g,可动油率分布在5.13%~44.83%,纹层状黏土质页岩可动性较好,块状粉砂质泥岩可动性较差;TOC、黏土矿物含量和孔隙度是控制凉高山组页岩油可动性的主要因素,利用这3个因素建立并验证了可动油量预测模型,优选出纹层状黏土质页岩为凉高山组重点勘探对象,对四川盆地页岩油的勘探开发具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凉高山组 页岩油 可动性 定量预测模型
下载PDF
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储层干酪根的有机元素组成及其N元素的地球化学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何文渊 白雪峰 +2 位作者 钟建华 赵莹 孙宁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40-1866,共27页
对青山口组页岩的317件干酪根样品进行了工业、元素及能谱分析,对样品进行两次校正,引入合理评价干酪根C、H、O、N的指标C_(cc)、H_(cc)、O_(cc)、N_(cc)概念。研究结果显示:古龙凹陷青山口组泥页岩Ⅰ型干酪根具有较高的H_(cc)、N_(cc)... 对青山口组页岩的317件干酪根样品进行了工业、元素及能谱分析,对样品进行两次校正,引入合理评价干酪根C、H、O、N的指标C_(cc)、H_(cc)、O_(cc)、N_(cc)概念。研究结果显示:古龙凹陷青山口组泥页岩Ⅰ型干酪根具有较高的H_(cc)、N_(cc)和很低的O_(cc),而Ⅲ型干酪根的O_(cc)则较高,H_(cc)、N_(cc)较低。Ⅱ干酪根的H_(cc)和N_(cc)低于Ⅰ型干酪根,而高于Ⅲ型干酪根;Ⅱ干酪根的O_(cc)高于Ⅰ型和Ⅲ型干酪根。N_(cc)主要以有机官能团(NH3+)方式存在的于黏土的F-F纳缝中,而不是存在于黏土晶胞间的无机N(NH4)。微量元素研究表明,古龙青山口组页岩油储层沉积时经历了十几次干旱咸水环境,因为咸水环境有利于形成黏土的F-F凝聚,使发育有NH3+官能团的有机质被吸附在黏土片的F-F纳缝之间。随着深度的增加,N_(cc)的克分子量增加速率是C_(cc)克分子量增加速率的0.96~2.04倍,在青山口组1300~2550m深度内青一段干酪根的N_(cc)含量明显比上部的干酪根相对高,主要原因与下部青一段藻类较富集有关,其次与H_(cc)的快速脱落而使N_(cc)相对富集有关,间接地揭示了青一段生烃能力较上部强。通过研究N_(cc)可以间接地知道古环境中的咸度、黏土的孔隙类型及其干酪根的来源。经过论证,O_(cc)和N_(cc)越大,页岩的封存性也就越好,含油气性也越好。因此,O_(cc)和N_(cc)值可以作为判别页岩油发育程度的指标。古龙页岩油储层的N_(cc)和O_(cc)的研究可以提供一些重要的沉积环境、地球化学、黏土结构、干酪根有机质类型和成岩成储及成藏等信息,应该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 干酪根 有机元素 N 页岩油 古龙凹陷
下载PDF
面向虚拟电厂运营的温度敏感负荷分析与演变趋势研判 被引量:1
7
作者 周颖 白雪峰 +4 位作者 王阳 邱敏 孙冲 武亚杰 李彬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7,共9页
随着极端天气频发,温度敏感负荷用电逐年攀升,温度敏感负荷作为虚拟电厂优质的调控资源,亟须分析气象变化对于此类负荷的影响,由于叠加极端高温、大规模寒潮等异常天气的影响,温度敏感负荷波动剧烈,常规分析预测方法难以适应极端气象场... 随着极端天气频发,温度敏感负荷用电逐年攀升,温度敏感负荷作为虚拟电厂优质的调控资源,亟须分析气象变化对于此类负荷的影响,由于叠加极端高温、大规模寒潮等异常天气的影响,温度敏感负荷波动剧烈,常规分析预测方法难以适应极端气象场景。针对寒潮天气下温度敏感负荷样本数据及预测精度不足的问题,提出寒潮天气小样本条件下的温度敏感负荷日最大负荷预测方法。该方法先采用时序对抗生成网络(TimeGAN)扩充寒潮期间小样本数据,再采用卷积-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CNN-LSTM)对寒潮期间的日最大负荷进行预测。以国内某省近两年迎峰度冬期间数据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模型优于其他模型的预测结果,在验证集上日最大负荷的预测精度为9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敏感负荷预测 寒潮 时间序列生成对抗网络 虚拟电厂 卷积神经网络 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
下载PDF
四川盆地仪陇—平昌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地质特征及富集条件
8
作者 白雪峰 李军辉 +5 位作者 张大智 王有智 卢双舫 隋立伟 王继平 董忠良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64,共13页
基于钻井岩心的地球化学及其他实验分析结果,结合生产测试资料,对四川盆地仪陇—平昌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地质特征及富集条件进行研究,并划分了勘探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1)仪陇—平昌地区凉高山组为早侏罗世第3次湖盆扩张期的沉... 基于钻井岩心的地球化学及其他实验分析结果,结合生产测试资料,对四川盆地仪陇—平昌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地质特征及富集条件进行研究,并划分了勘探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1)仪陇—平昌地区凉高山组为早侏罗世第3次湖盆扩张期的沉积产物,整体经历了凉下段滨湖—浅湖、凉上段中—下部深湖—半深湖及浅湖、凉上段上部三角洲前缘和浅湖的沉积环境变化。(2)研究区凉高山组页岩可分为长英质页岩、钙质页岩、黏土质页岩等3种;页岩有机质丰度高,TOC值为0.50%~3.39%,平均值为1.30%,有机质类型以Ⅱ_(1)和Ⅱ_(2)型为主,热演化程度高,镜质体反射率(Ro)为1.00%~1.90%,处于高—过成熟阶段。(3)凉高山组页岩物性较好,孔隙度为0.48%~7.17%,平均为3.61%,发育无机成因孔、有机孔和构造缝等储集空间类型;含油性较好,以轻质组分为主,整体呈零散状、点状分布,局部呈团块状富集;凉上段下部富有机质页岩更发育,是目前勘探的重点层位。(4)凉高山组页岩油气的富集受控于前陆盆地过渡期的弱沉降环境、大面积分布的深湖相沉积、较高的热演化程度以及普遍发育的微裂缝。中南部为页岩油气潜力区,页岩储层厚度一般大于15 m,TOC值大于1.50%,孔隙度大于4.00%,R_(o)大于1.30%;凉高山组页岩油资源量为26.75×10^(8)t、页岩气资源量为1.72×10^(12)m^(3),有望成为四川盆地石油产量增加的主力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轻质油 湖盆扩张期 前陆盆地 弱沉降环境 深湖相 高—过成熟阶段 微裂缝 凉高山组 侏罗系 仪陇—平昌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页岩中纳米级有机黏土复合孔缝的发现及其科学意义——以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为例
9
作者 孙龙德 王凤兰 +5 位作者 白雪峰 冯子辉 邵红梅 曾花森 高波 王永超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8-719,758,共13页
以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TOC、R_o和X射线扫描等分析为基础,利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结合能谱、聚焦离子束三维重构等技术,首次发现一种新的孔隙类型——纳米级有机黏土复合孔缝。孔隙特征及演化研究结果表明:(1)有机... 以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TOC、R_o和X射线扫描等分析为基础,利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结合能谱、聚焦离子束三维重构等技术,首次发现一种新的孔隙类型——纳米级有机黏土复合孔缝。孔隙特征及演化研究结果表明:(1)有机黏土复合孔缝多呈海绵状、缝网状集合体存在于页岩基质中,单个孔隙呈方形、长方形、菱形、板状,直径一般小于200 nm,不同于国内外页岩中已发现的呈圆形或椭圆形的有机质孔;(2)随页岩成熟度增加,有机黏土复合物的C、Si、Al、O、Mg、Fe等元素发生规律性变化,反映有机质生烃体积收缩、黏土矿物转化共同影响纳米级有机黏土复合孔缝的形成;(3)青山口组页岩高成熟阶段,纳米级有机黏土复合孔缝是主要储集空间,最高占总孔隙的70%以上,三维空间内孔隙连通性明显优于有机质孔,反映高演化阶段这类孔隙是泥纹型页岩的主力孔缝类型,也是陆相页岩油核心区主要油气储集空间。纳米级有机黏土复合孔缝的发现,改变了陆相页岩无机质孔隙是油气主要储集空间的传统认识,对于泥纹型页岩油的形成机理、富集规律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白垩系青山口组 泥纹型页岩油 纳米级 有机黏土复合孔缝 有机黏土复合物 成岩演化
下载PDF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牦牛肾间质成纤维细胞凋亡因子表达的影响
10
作者 卢增华 崔燕 +6 位作者 余四九 白雪峰 卢鸿琴 何俊峰 卢凯 翟国亮 祁正满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460-3471,共12页
旨在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牦牛肾间质成纤维细胞(RIFs)中凋亡因子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分别采集3头4岁龄的健康牦牛和黄牛的肾脏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Western blot检测牦牛和黄牛肾脏中EPO的准确分布及其表达量。同时对牦牛R... 旨在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牦牛肾间质成纤维细胞(RIFs)中凋亡因子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分别采集3头4岁龄的健康牦牛和黄牛的肾脏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Western blot检测牦牛和黄牛肾脏中EPO的准确分布及其表达量。同时对牦牛RIFs进行原代培养鉴定,并对其进行不同药物处理来调控RIFs中EPO表达水平,检测EPO对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PCNA在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免疫组化学检测结果显示,EPO在牦牛和黄牛肾脏中集合管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和小管周间质成纤维样细胞中均呈阳性表达。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PO在牦牛肾脏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黄牛(P<0.001)。随后对生成EPO的RIFs进行原代培养并调控EPO的表达,结果表明:激活组显著升高RIFs中Bcl-2和PCNA的表达,降低Bax的表达(P<0.001)。EPO抑制组显著降低RIFs中Bcl-2、PCNA的表达,上调Bax的表达(P<0.001)。综上表明,EPO在牦牛和黄牛肾脏中集合管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和小管周间质成纤维样细胞中均呈阳性表达,牦牛肾脏中的EPO高表达能够促进RIFs中Bcl-2和PCNA的表达,并降低Bax的表达,说明EPO可以在牦牛肾脏中起到抗凋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肾间质成纤维细胞(RIFs) 凋亡
下载PDF
基于AMESim-Matlab联合仿真的拖拉机耕深控制研究
11
作者 徐煌 鲁植雄 +3 位作者 白学峰 庞宏磊 潘四普 苏小平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5,共7页
在拖拉机电控液压耕深控制系统的研究中提出力位综合-滑转率的联合控制方法及控制策略,加入滑转率监测控制,在最优滑转率区间允许范围内调节耕深。搭建电控液压悬挂的液压物理模型,并建立仿真模型,设计滑转率模糊控制器、力位综合模糊PI... 在拖拉机电控液压耕深控制系统的研究中提出力位综合-滑转率的联合控制方法及控制策略,加入滑转率监测控制,在最优滑转率区间允许范围内调节耕深。搭建电控液压悬挂的液压物理模型,并建立仿真模型,设计滑转率模糊控制器、力位综合模糊PID控制器,试验研究基于滑转率逻辑门限的多参数控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超出滑转率逻辑门限值时系统有较好的响应效果,对滑转率的变化有较优的跟随效果,为拖拉机耕深控制系统多参数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深控制 滑转率 力位综合 联合仿真
下载PDF
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生排烃扩张微米孔/缝的发现及其意义
12
作者 何文渊 白雪峰 +4 位作者 张金友 赵莹 刘召 钟建华 孙宁亮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9-1191,共33页
笔者等通过电子背散射、二次成像和能谱分析,结合薄片和反射显微镜观察,发现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中发育了大量由生排烃扩张形成的微米孔和微米缝。生排烃高压扩张微米孔的特点有:①一般只发育在超高压的页岩油储层中;②一般只... 笔者等通过电子背散射、二次成像和能谱分析,结合薄片和反射显微镜观察,发现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中发育了大量由生排烃扩张形成的微米孔和微米缝。生排烃高压扩张微米孔的特点有:①一般只发育在超高压的页岩油储层中;②一般只发育在黏土质长英页岩中,纯黏土岩少见;③多为近圆形或半圆形,直径多在0.5μm到数微米,一般1~2μm,最大可达8μm;④孔缘一般为以绿泥石为主的黏土,形成不连续的圈环;圈环上缘的黏土多呈弧形或眉状,绿泥石化明显,在背散射图像中呈亮色;⑤孔内多有自生的纳米级葡萄状或豆渣状黏土,是构成封存油气的物质基础;⑥生排烃高压扩张微米孔可以组合成4种类型:即垂向联结成垂直的排烃烟囱型、垂向联结成倾斜的排烃烟囱型、水平联结成顺层的排烃管型和竖面上联结成更大的片状大孔型。排烃烟囱直或微曲,直立或倾斜;宽1~3μm,最宽可达200μm;高十几到30μm,最大可达1500μm;顶部多与顺层微米缝(或毫米缝)联结,是排烃烟囱的最终泄压和泄油气的总库;生排烃扩张微米孔孔隙度变化大,面孔率一般在5%~6%,局部面孔率最高可达39.66%。生排烃高压扩张微米缝的特点有:①一般只发育在超高压的页岩油储层中;②一般只发育在黏土质长英页岩中,纯黏土岩少见;③多以顺页理为主的微米缝为主;④略曲的张性缝,多呈锯齿状,绕过刚性矿物;⑤宽度多在0.5μm到数十微米;最宽可达150μm;⑥多与黄铁矿、白云石、磷灰石等自生矿物伴生;⑦多与生排烃扩张微米孔和排烃烟囱相连。生排烃扩张微米孔缝的形成动力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烃类流体的高压扩张力;第二种是烃类流体的化学溶蚀力。笔者等计算了形成这种生排烃微米孔和微米缝的压力,形成生排烃扩张微米孔从1500 m的44.74 MPa到2500 m深的74.81 MPa;形成生排烃扩张微米缝的排烃压力稍大,在相同深度比形成生排烃扩张微米孔大3 MPa。生排烃扩张微米孔缝与其他孔缝相连构成了一个储运网络,使储层的储集能力和渗透性大幅增加,是可动用储量的主要贡献者,为古龙页岩油的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生排烃扩张微米孔缝的发现对于古龙页岩油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页岩油储层的研究具有启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排烃 扩张 微米孔 微米缝 超高压 古龙页岩 青山口组
下载PDF
ESG表现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
13
作者 李帛宣 白雪峰 潘炳辉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94-101,共8页
基于沪深A股企业2012年至2021年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了企业ESG表现与审计费用的作用关系以及融资约束和公司透明度在二者关系中起到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企业ESG表现越好,降低企业的审计费用效应越显著。作用机制表明,ESG表现可以... 基于沪深A股企业2012年至2021年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了企业ESG表现与审计费用的作用关系以及融资约束和公司透明度在二者关系中起到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企业ESG表现越好,降低企业的审计费用效应越显著。作用机制表明,ESG表现可以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提升公司透明度来降低审计费用的收取。在异质性分析中发现,在内部控制质量低和市场化程度高的企业下,ESG表现降低企业审计费用的效应更显著。研究揭示了ESG表现的正面影响,为ESG的经济后果研究领域增添了新的视角,并为相关ESG政策的优化和实施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G表现 审计费用 融资约束 公司透明度
下载PDF
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土壤水分动态密度效应研究
14
作者 韩辉 张学利 +4 位作者 党宏忠 白雪峰 郎明翰 宋鸽 刘春颖 《辽宁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研究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土壤水分时空动态随林分密度的变化规律,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该研究在科尔沁沙地南缘樟子松人工林中选取同龄、高密度(810株·hm^(-2))、低密度(404株·hm^(-2))林分设置样... 研究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土壤水分时空动态随林分密度的变化规律,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该研究在科尔沁沙地南缘樟子松人工林中选取同龄、高密度(810株·hm^(-2))、低密度(404株·hm^(-2))林分设置样地,以无林地(草地)为对照,采用烘干法和TDR测定相结合的方法,2004-2022年监测0~3 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并同步监测林外降水量。结果表明:2004-2022年,0~1 m土层高、低两种密度林分的年均土壤含水率分别为11.1%、11.8%,两者无显著差异(t=0.935,P=0.3);土壤含水率的季节变化可划分为低值期(4-5月)、平缓期(5-6月)、上升期(6-8月)、高峰期(8-9月)和下降期(9-10月)。高(低)两种密度林分0~1m土层水分状况的统计表明,非旱、轻旱、中旱和重旱比例分别为59.7%(65.0%)、24.4%(15.3%)、13.8%(12.8%)和2.2%(6.9%)。林分在从中龄林向近/成熟林的演化过程中,高密度林分0~1 m土层土壤水分处于非旱状态的占比由58.3%增至60.3%,低密度林分则由44.8%增至73.7%,低密度林分增幅更显著。高、低密度林分0~1 m土层非旱状态占比最高的月份均为8月,重旱状态占比最高的月份均为6月。在科尔沁沙地南缘,樟子松不同密度林分土壤含水率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0~1 m土层不同密度林分土壤含水率年际尺度差异不显著,土壤含水率的季节、年际变化与同期降水量变化的格局相似,但不完全一致。不同密度林分的林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干旱,干旱所占比例约65%,生长季各月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干旱,6月份为重旱多发期。在中龄林向近/成熟林的演化过程中,土壤干旱改善情况低密度林分好于高密度林分,因此建议适时疏伐改善樟子松林地土壤水分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不同密度 土壤水分变化 土壤水分有效性
下载PDF
Enrichment model and major controlling factors of below-source tight oil in Lower Cretaceous Fuyu reservoirs in northern Songliao Basin,NE China
15
作者 WANG Xiaojun bai xuefeng +9 位作者 LI Junhui JIN Zhijun WANG Guiwen CHEN Fangju ZHENG Qiang HOU Yanping YANG Qingjie LI Jie LI Junwen CAI Yu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2期279-291,共13页
Based on the geochemical,seismic,logging and drilling data,the Fuyu reservoirs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Quantou Formation in northern Songliao Basin a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in terms of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geochemical,seismic,logging and drilling data,the Fuyu reservoirs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Quantou Formation in northern Songliao Basin a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in terms of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the tight oil enrichment model and its major controlling factors.First,the Quantou Formation is overlaid by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of the Upper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ose structure around sag and the broad and continuous distribution of sand bodies.The reservoirs are tight on the whole.Second,the configuration of multiple elements,such as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reservoir rocks,fault,overpressure and structure,controls the tight oil enrichment in the Fuyu reservoirs.The source-reservoir combination controls the tight oil distribution pattern.The pressure difference between source and reservoir drives the charging of tight oil.The fault-sandbody transport system determines the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The positive structure is the favorable place for tight oil enrichment,and the fault-horst zone is the key part of syncline area for tight oil exploration.Third,based on the source-reservoir relationship,transport mode,accumulation dynamics and other elements,three tight oil enrichment models are recognized in the Fuyu reservoirs:(1)vertical or lateral migration of hydrocarbon from source rocks to adjacent reservoir rocks,that is,driven by overpressure,hydrocarbon generated is migrated vertically or laterally to and accumulates in the adjacent reservoir rocks;(2)transport of hydrocarbon through faults between separated source and reservoirs,that is,driven by overpressure,hydrocarbon migrates downward through faults to the sandbodies that are separated from the source rocks;and(3)migration of hydrocarbon through faults and sandbodies between separated source and reservoirs,that is,driven by overpressure,hydrocarbon migrates downwards through faults to the reservoir rocks that are separated from the source rocks,and then migrates laterally through sandbodies.Fourth,the differences in oil source conditions,charging drive,fault distribution,sandbody and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cause the differential enrichment of tight oil in the Fuyu reservoirs.Comprehensive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Fuyu reservoir in the Qijia-Gulong Sag has good conditions for tight oil enrichment and has been less explored,and it is an important new zone for tight oil exploration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rn Songliao Basin Cretaceous Quantou Formation Qingshankou Formation upper generation and lower storage Fuyu reservoir tight oil main control factor enrichment model
下载PDF
Discovery of nano organo-clay complex pore-fractures in shale and its scientific significance:A case study of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 shale,Songliao Basin,NE China
16
作者 SUN Longde WANG Fenglan +5 位作者 bai xuefeng FENG Zihui SHAO Hongmei ZENG Huasen GAO Bo WANG Yongchao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4期813-825,共13页
A new pore type,nano-scale organo-clay complex pore-fracture was first discovered based on argon ion polishing-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 and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 A new pore type,nano-scale organo-clay complex pore-fracture was first discovered based on argon ion polishing-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 and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by focused ion-scanning electron in combination with analysis of TOC,R_(o)values,X-ray diffraction etc.in the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 shale in the Songliao Basin,NE China.Such pore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study show that:(1)Organo-clay complex pore-fractures are developed in the shale matrix and in the form of spongy and reticular aggregates.Different from circular or oval organic pores discovered in other shales,a single organo-clay complex pore is square,rectangular,rhombic or slaty,with the pore diameter generally less than 200 nm.(2)With thermal maturity increasing,the elements(C,Si,Al,O,Mg,Fe,etc.)in organo-clay complex change accordingly,showing that organic matter shrinkage due to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clay mineral transformation both affect organo-clay complex pore-fracture formation.(3)At high thermal maturity,the Qingshankou Formation shale is dominated by nano-scale organo-clay complex pore-fractures with the percentage reaching more than 70%of total pore space.The spatial connectivity of organo-clay complex pore-fractures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organic pores.It is suggested that organo-complex pore-fractures are the main pore space of laminar shale at high thermal maturity and are the main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space in the core area of continental shale oil.The discovery of nano-scale organo-clay complex pore-fractures changes the conventional view that inorganic pores are the main reservoir space and has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shale oil formation and accumulation law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ngliao Basin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 laminar shale oil nanoscale organo-clay complex pore-fractures organo-clay complex diagenesis
下载PDF
Multiscale Study on Low Temperature Crack Resistance Mechanism of Steel Slag Asphalt Mixture
17
作者 白雪峰 王岚 CHEN Xiunan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705-715,共11页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was to study low temperature crack resistance mechanism of steel slag asphalt mixture(SAM).Thermal stress restrained specimen test(TSRST)and three-point bending test were carried out to eva...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was to study low temperature crack resistance mechanism of steel slag asphalt mixture(SAM).Thermal stress restrained specimen test(TSRST)and three-point bending test were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low-temperature crack resistance of SAM and basalt asphalt mixture(BAM).Based on the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technique(DIC),the strain field distribution and crack propagation of SAM were analyzed from the microscopic point of view,and a new index,crack length factor(C),was proposed to evaluate the crack resistance of the asphalt mixture.The crystal phase composition and microstructure of steel slag aggregate(SA)and basalt aggregate(BA)were studied by X-ray diffraction(XRD)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to explore the low-temperature crack resistance mechanism of SAM.Results show that the low-temperature crack resistance of SAM is better than that of BAM;SAM has good integrity and persistent elastic deformation,and its bending failure mode is a hysteretic quasi-brittle failure;The SA surface is evenly distributed with pores and has surface roughness.SA has the composition phase of alkaline aggregate-calcite(CaCO3),so it has good adhesion to asphalt,which reveals the mechanism of excellent low-temperature crack resistance of S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el slag asphalt mixture ·low-temperature crack resistance ·strain energy density ·XRD SEM
下载PDF
仿人形机器人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8
作者 白雪峰 杨舒雅 孙柳青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4年第3期152-153,166,共3页
仿人形机器人涉及机械工程、电子与电气、控制科学、信息与通信、材料等几乎所有现代工程专业的相关内容,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且对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高。探索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新模式,以双足仿人形机器人技术创... 仿人形机器人涉及机械工程、电子与电气、控制科学、信息与通信、材料等几乎所有现代工程专业的相关内容,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且对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高。探索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新模式,以双足仿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与应用为导向,推动人工智能新技术、新方向的实践教学课程开发。把企业最新的仿人形机器人技术融入课程教学,辅以多媒体手段和实体机器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使晦涩难懂的理论直观化并具有可操作性,整体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人形机器人 产学合作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平安1井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重大突破及意义 被引量:34
19
作者 何文渊 何海清 +5 位作者 王玉华 崔宝文 蒙启安 郭绪杰 白雪峰 王有智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0-49,共10页
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简称川东北)古中央凹陷的平安1井在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获得百吨高产,实现了四川盆地凉高山组页岩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基于平安1井的勘探成果,系统分析了川东北地区凉高山组页岩油成藏条件和下一步勘探方向。研究结... 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简称川东北)古中央凹陷的平安1井在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获得百吨高产,实现了四川盆地凉高山组页岩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基于平安1井的勘探成果,系统分析了川东北地区凉高山组页岩油成藏条件和下一步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平安1井突破层系为凉高山组湖相富有机质页岩,其岩石类型为长英质页岩,孔隙度平均值为2.06%,以粒间孔、晶间孔为主,微裂缝发育;TOC值为0.64%~1.35%,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R o为1.51%~1.66%,脆性矿物含量为50.4%~54.8%。综合评价认为川东北地区在前陆盆地背景下,广泛分布的半深湖相页岩富含有机质,有利于页岩油气富集成藏。其中凉上段发育3套页岩,生烃能力强,演化程度高,整体为一套高质量烃源岩;保存条件好、地层超压、孔—缝体系发育,既是有效储层又是高效产层。平安1井的突破,展示了四川盆地侏罗系湖相页岩巨大勘探潜力,对加快四川盆地页岩油勘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凉高山组 页岩油气 重大突破 平安1井
下载PDF
页岩油资源评价方法、参数标准及典型评价实例 被引量:15
20
作者 郭秋麟 白雪峰 +5 位作者 何文军 范立勇 王建 姜文亚 柳庄小雪 陈宁生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7-41,共15页
针对中国陆相页岩非均质性强的特点,指出夹层页岩油资源评价适宜采用小面元容积法,纯页岩油资源评价适宜采用小面元体积法。建立S_(1)与TOC拟合关系曲线和轻烃恢复系数与R_(o)关系曲线,求取原始S_(1)。确定纯页岩油资源评价的4个关键参... 针对中国陆相页岩非均质性强的特点,指出夹层页岩油资源评价适宜采用小面元容积法,纯页岩油资源评价适宜采用小面元体积法。建立S_(1)与TOC拟合关系曲线和轻烃恢复系数与R_(o)关系曲线,求取原始S_(1)。确定纯页岩油资源评价的4个关键参数(S_(1)、TOC、R_(o)和页岩厚度)、夹层页岩油资源评价的3个关键参数(夹层累计厚度、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相应地制定参数下限标准。在统一评价方法和标准下,分别选取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页岩油和准噶尔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作为典型评价实例。评价结果揭示,青山口组一段(青一段)纯页岩油资源量为52.23×10^(8)t,其中,轻质油(Ro>1.2%)为11.18×10^(8)t;延长组长7_(3)亚段页岩油资源量为66.80×10^(8)t,其中,夹层页岩油资源量为27.73×10^(8)t,纯页岩油资源量为39.07×10^(8)t;芦草沟组页岩油资源量为15.62×10^(8)t,其中,夹层页岩油资源量为11.99×10^(8)t,纯页岩油资源量为3.63×10^(8)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资源评价 参数标准 轻烃恢复系数 青山口组 延长组 芦草沟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