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境科学实验室废液“绿色化”管理探索与实践
1
作者 吴岩 杜立宇 +3 位作者 肖亦农 党秀丽 王展 邹洪涛 《化工管理》 2023年第36期64-66,共3页
高校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而如何安全有效地管理和处理实验教学产生的大量废液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很多高校建立了废液回收制度,但是在执行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文章在分析目前环境科学实验室废液特点... 高校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而如何安全有效地管理和处理实验教学产生的大量废液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很多高校建立了废液回收制度,但是在执行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文章在分析目前环境科学实验室废液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废液“绿色化”管理措施,包括改革实验项目以减少废液产生、开展环保教育以控制废液流向、建立回收机制以科学回收废液,这些措施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室废液 环境科学实验室 绿色化管理 实验教学
下载PDF
醋醅源潜在益生菌的筛选及其对秀丽隐杆线虫寿命延长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陈伟哲 杜李宇 +2 位作者 陈俊杰 郑琦锴 廖振林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2-111,共10页
该研究对从传统醋醅中分离的7株菌株进行体外益生功能检测,并研究其对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C.elegans)寿命的影响。7株菌通过溶血性、抑菌能力、产蛋白酶、自聚集和共聚集、疏水性以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检测有明显差异... 该研究对从传统醋醅中分离的7株菌株进行体外益生功能检测,并研究其对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C.elegans)寿命的影响。7株菌通过溶血性、抑菌能力、产蛋白酶、自聚集和共聚集、疏水性以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检测有明显差异,筛选出两株斯塔贝基斯鲁梅利杆菌(Rummeliibacillus stabekisii,R.stabekisii)CY2与CY4具有无溶血性,产蛋白酶含量高(11.49 mm和13.24 mm),24 h自聚集与共聚集能力强,24 h细胞表面疏水性突出,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好(上清液48.69%和59.22%,菌体44.00%和41.20%),进一步耐酸性实验得出CY2在pH值3.0时耐酸性显著优于CY4,且能够繁殖生长(4~8 h时存活率升高8.82%),并且CY2具有较高的LPS降解能力(46.95%),秀丽隐杆线虫(C.elegans)寿命实验表明CY2能够显著延长寿命,单独饲喂相较于OP50组,平均寿命延长1.37 d,延长率为15.91%(P<0.05),最大寿命延长1.00 d,与OP50混合饲喂,平均寿命延长1.47 d,延长率为17.10%(P<0.05),最大寿命延长2.00 d。该研究结果表明斯塔贝基斯鲁梅利杆菌(R.stabekisii)CY2益生特性明显,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同时也为发掘新型食源潜在益生菌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醋醅 潜在益生菌 筛选 秀丽隐杆线虫 寿命
下载PDF
微生物发酵药食同源食物及其功能变化 被引量:5
3
作者 蔡常宇 杜李宇 +1 位作者 王临好 廖振林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23年第2期103-109,共7页
在微生物发酵的作用下,药食同源食物的炮制能够使其有效成分得到充分的释放,增强人体对有效成分的吸收,还能产生新的活性成分,同时降低其毒副作用带来的不良影响。另外,药食同源类食品的废渣在经过微生物发酵后,其剩余的有效成分得到充... 在微生物发酵的作用下,药食同源食物的炮制能够使其有效成分得到充分的释放,增强人体对有效成分的吸收,还能产生新的活性成分,同时降低其毒副作用带来的不良影响。另外,药食同源类食品的废渣在经过微生物发酵后,其剩余的有效成分得到充分利用,实现了资源的二次利用,同时也为副产品的开发提供新思路。本文针对药食同源食物发酵的微生物变化及发酵过程中的功能变化、前景和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食同源食物 微生物发酵 应用 资源利用
下载PDF
基于Kano模型的乳腺癌根治性手术后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调查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婧 严梅 +2 位作者 陈亚爽 杜丽钰 黄思思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1期188-194,共7页
目的基于Kano模型对乳腺癌根治性手术后患者的支持性照护需求进行调查并对其属性进行界定。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云南省某三甲肿瘤专科医院住院的210例乳腺癌根治性手术后患者,应用Kano模型、癌症患者支持性... 目的基于Kano模型对乳腺癌根治性手术后患者的支持性照护需求进行调查并对其属性进行界定。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云南省某三甲肿瘤专科医院住院的210例乳腺癌根治性手术后患者,应用Kano模型、癌症患者支持性照顾需求问卷调查表(SCNS-SF34)及Better-Worse二维矩阵对患者的支持性照护需求进行分类,进一步应用要素选择线以及灵敏度筛选出需要重点改进的需求并进行排序。结果共发放210份问卷,回收200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2%。必备属性需求2项(5.9%),期望属性需求4项(11.8%),魅力属性需求23项(67.6%),无差异属性需求5项(14.7%)。有15项需求进入到重点改进范围,灵敏度最高为0.228,最低为0.012。结论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不断改进和优化支持性照护措施,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NO模型 乳腺癌 手术 支持性照护需求
下载PDF
亚麻籽油组分的功能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5
作者 廖振林 李倩滢 +3 位作者 陈俊杰 杜李宇 王洁 方祥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79-389,337,共12页
亚麻籽油是一种天然的保健植物功能性油脂,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大的分别是α-亚麻酸和亚油酸,这两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在机体代谢、生长发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此外亚麻籽油中还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其他不饱和脂肪酸:... 亚麻籽油是一种天然的保健植物功能性油脂,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大的分别是α-亚麻酸和亚油酸,这两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在机体代谢、生长发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此外亚麻籽油中还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其他不饱和脂肪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十碳五烯酸(EPA)和前列腺素(PG)等;亚麻籽环肽、维生素E、亚麻木酚素和油酸、黄酮类等,也在机体中起着积极作用。本文主要论述了亚麻籽油对于人体具有的多种功能,如:α-亚麻酸和维生素E自身对机体的抗氧化效果、α-亚麻酸在体液和基因水平上的降血脂作用、协调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还有亚麻木酚素和亚麻籽环肽在免疫协调中的抗炎抗癌作用;多不饱和脂肪酸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衰老和抗氧化、调节肠道菌群、增强视力和抗菌等方面发挥作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籽油 Α-亚麻酸 亚油酸 N-3多不饱和脂肪酸 n-6多不饱和脂肪酸 亚麻木酚素
下载PDF
褐煤腐植酸对棕壤汞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李杰颖 杜立宇 +1 位作者 周晓莹 梁成华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14-219,共6页
为探明腐植酸含量与棕壤中汞形态随时间动态变化的关系,通过室内培养试验,探讨了不同用量腐植酸对汞污染棕壤中汞赋存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腐植酸改变了棕壤中各形态汞的分配比率,使土壤水溶态、交换态、酸溶态以及残渣态汞含量降... 为探明腐植酸含量与棕壤中汞形态随时间动态变化的关系,通过室内培养试验,探讨了不同用量腐植酸对汞污染棕壤中汞赋存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腐植酸改变了棕壤中各形态汞的分配比率,使土壤水溶态、交换态、酸溶态以及残渣态汞含量降低,而碱溶态和有机结合态汞则显著增高,各形态汞与对照相比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各形态汞在培养60 d后变化不再明显。碱溶态汞与有机结合态汞呈极显著正相关(r=0.980**),而与其他形态汞呈极显著负相关。腐植酸对棕壤汞形态的影响较大,且在一定比例范围内效果显著,各形态汞之间并非单一转化,而是多种形态之间相互转化的一种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腐植酸 棕壤汞形态 土壤汞污染
下载PDF
旱田土壤氮淋失阻控措施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付时丰 许莹 +4 位作者 牛世伟 杜立宇 蒋明翰 郭昆 孙良杰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1-168,共8页
旱田土壤氮淋失是引起环境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该文从施肥管理(减量施肥和平衡施肥)、水分管理(灌溉制度、灌溉方式和保水剂施用)以及施用缓/控释肥和生物炭等新型的肥料和土壤改良材料等角度,综述了旱田土壤氮素淋溶损失的阻控技... 旱田土壤氮淋失是引起环境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该文从施肥管理(减量施肥和平衡施肥)、水分管理(灌溉制度、灌溉方式和保水剂施用)以及施用缓/控释肥和生物炭等新型的肥料和土壤改良材料等角度,综述了旱田土壤氮素淋溶损失的阻控技术措施,并从加强氮淋失阻控技术和田间监测管理的精细化发展需求,注重阻控技术措施的成本平衡,以及不同阻控技术措施的组装和集成等方面进行了展望,可为促进我国氮肥利用率的提高,减少氮淋失造成的面源污染环境问题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田 氮淋失 阻控措施 面源污染
下载PDF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环境监测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被引量:9
8
作者 吴岩 杜立宇 +2 位作者 王展 韩颖 金兰淑 《实验室科学》 2020年第4期107-109,113,共4页
传统的环境监测实验在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上都存在一些问题,实验项目类型比较单一,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综合性实验极少,涉及环境领域前沿的内容也较少。这些问题影响了环境工程本科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加强基础实验训练... 传统的环境监测实验在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上都存在一些问题,实验项目类型比较单一,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综合性实验极少,涉及环境领域前沿的内容也较少。这些问题影响了环境工程本科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加强基础实验训练、拓展综合性实验项目、引入先进技术手段、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以及加强实验课考核机制等手段,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从而建立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环境监测实验教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体系
下载PDF
农业院校环境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被引量:3
9
作者 吴岩 杜立宇 +2 位作者 邹洪涛 党秀丽 王展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0年第15期109-111,共3页
农业院校的环境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以土壤学、水和大气为基础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分析农业类院校环境化学实验课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科教结合四个方面探讨了实验课的改革与... 农业院校的环境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以土壤学、水和大气为基础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分析农业类院校环境化学实验课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科教结合四个方面探讨了实验课的改革与创新,对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院校 环境化学实验教学 改革创新
下载PDF
石灰与生物炭配施对不同浓度镉污染土壤修复 被引量:23
10
作者 王刚 孙育强 +4 位作者 杜立宇 吴岩 梁成华 王沛文 郭炜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79-383,共5页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生物炭与石灰不同用量配施对镉污染土壤pH和镉赋存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与石灰配施能够明显提高污染土壤pH,且随着施入量的增加pH提升效果显著。随着石灰和生物炭配施用量的增加,土壤交换态镉降低比例逐渐...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生物炭与石灰不同用量配施对镉污染土壤pH和镉赋存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与石灰配施能够明显提高污染土壤pH,且随着施入量的增加pH提升效果显著。随着石灰和生物炭配施用量的增加,土壤交换态镉降低比例逐渐增大。培养60天后,镉污染浓度为5mg/kg的土壤交换态镉含量同对照处理相比依次减少36.80%,49.12%和57.38%;而土壤镉污染浓度为20mg/kg的土壤交换态镉含量较对照相比分别降低29.27%,31.68%和39.03%。2个浓度中土壤碳酸盐结合态镉、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镉和有机结合态镉均有所增加,残渣态镉虽有所增加,但在不同浓度之间存在差异。总体来看,本试验用量条件下,石灰和生物炭配施对污染浓度为5mg/kg的土壤镉钝化效果优于污染浓度为20mg/kg的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石灰 镉形态 污染土壤 pH
下载PDF
肠道菌群促炎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杜李宇 李倩滢 +4 位作者 陈伟哲 王洁 方祥 王玉涛 廖振林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25-332,共8页
人类肠道菌群由近百万亿个共生微生物组成,以人体内的营养成分维持生存和代谢,通过代谢和免疫功能来维持人类身体健康。肠道菌群与全身的疾病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组成、特异性菌种或菌群的变化与各类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炎症及心血管疾... 人类肠道菌群由近百万亿个共生微生物组成,以人体内的营养成分维持生存和代谢,通过代谢和免疫功能来维持人类身体健康。肠道菌群与全身的疾病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组成、特异性菌种或菌群的变化与各类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炎症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呈上升的趋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被认为是一种多因素的炎症性疾病,是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学基础,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有不少研究证明AS是一种长期的低度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AS的病理变化主要有变质、增生、渗出等炎症反应的特点。炎症反应贯穿AS的全程,从早期的脂质条纹直到阻塞管腔,都存在炎症反应。然而关于炎症反应的起因目前尚无定论,本文主要针对肠道菌群参与AS炎症反应的可能途径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动脉粥样硬化 细菌代谢产物 细菌结构成分
下载PDF
不同类型贝壳粉对土壤镉赋存形态的影响差异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沛文 杜立宇 +4 位作者 吴岩 梁成华 郭炜辰 张旭峰 王刚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31-335,共5页
通过室内培养探究不同类型贝壳粉对土壤中不同形态镉含量的影响,向培养完成的土壤中施用3种添加比例的天然扇贝壳粉与蛏子壳粉,分别在第1,5,15,30,50天测定土壤pH及镉的各赋存形态含量。结果表明,添加文石型与方解石贝壳粉对土壤pH升高... 通过室内培养探究不同类型贝壳粉对土壤中不同形态镉含量的影响,向培养完成的土壤中施用3种添加比例的天然扇贝壳粉与蛏子壳粉,分别在第1,5,15,30,50天测定土壤pH及镉的各赋存形态含量。结果表明,添加文石型与方解石贝壳粉对土壤pH升高均有一定程度的贡献,施用2种贝壳粉后,随贝壳粉添加比例的增多土壤pH升高。不同种类贝壳粉处理的土壤pH差异不大,在50天后2种贝壳粉不同添加比例间差异最明显。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随培养天数的增加,添加不同类型贝壳粉均能使镉污染土壤可交换态镉含量下降,碳酸盐结合态镉、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镉、有机结合态镉与残渣态镉含量整体逐渐升高。其中,使用文石型贝壳粉作钝化剂较方解石型效果更佳。随着贝壳粉添加比例变大,可交换态镉向镉的其他赋有形态转化的程度越大。培养50天后,添加不同种类贝壳粉处理的土壤有效态镉含量同CK相比均显著降低。当添加文石型贝壳粉的比例为5%时,生物可利用态镉占总镉比例最低。施用文石型贝壳粉能比方解石型贝壳粉更好地降低土壤有效态镉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污染 贝壳粉 赋存形态
下载PDF
改性蛇纹石对Pb^(2+)的吸附机理及吸附条件优化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鹏超 可传豪 +3 位作者 吴岩 刘智 杜立宇 杨玉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043-2054,共12页
为提升蛇纹石对污染物Pb^(2+)的去除效果,实现废水中Pb^(2+)的高效去除,本研究将天然蛇纹石矿物高温改性,探究改性后蛇纹石对Pb^(2+)的吸附机理、解吸情况及蛇纹石用量、溶液的初始pH、蛇纹石粒径大小和吸附时间对吸附量和Pb^(2+)去除... 为提升蛇纹石对污染物Pb^(2+)的去除效果,实现废水中Pb^(2+)的高效去除,本研究将天然蛇纹石矿物高温改性,探究改性后蛇纹石对Pb^(2+)的吸附机理、解吸情况及蛇纹石用量、溶液的初始pH、蛇纹石粒径大小和吸附时间对吸附量和Pb^(2+)去除率的影响,并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改性蛇纹石吸附Pb^(2+)的实验条件。结果表明:改性蛇纹石吸附性能明显提升,理论最大饱和吸附容量更高,二者吸附过程均更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且吸附过程为自发吸热进行的。改性蛇纹石吸附Pb^(2+)的机理主要为蛇纹石裂解产生的Mg^(2+)与溶液中溶解的CO_(2)结合形成MgCO_(3),MgCO_(3)与溶液中的Pb^(2+)发生溶积置换生成PbCO_(3)沉淀;Pb^(2+)与改性后蛇纹石表面形成的高能键结合,以Pb(NO_(3))_(2)·Si-O、PbO·O—Si-O配合物的形式吸附在蛇纹石表面。改性蛇纹石在溶液中Pb^(2+)的解吸量及解吸率均较低,改性蛇纹石对Pb^(2+)的吸附情况较为稳定,Pb^(2+)不易被解吸出来。改性蛇纹石对溶液中Pb^(2+)最佳吸附条件为固液比为1∶200(m∶V),pH=5.5,粒径为140目,吸附时间为36 h,此时吸附量及Pb^(2+)去除率分别为15.26 mg·g^(-1)、79.89%。研究表明,改性蛇纹石对Pb^(2+)吸附性能明显提升,具有较高吸附容量且吸附较为稳定不易解吸,对去除废水中Pb^(2+)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改性蛇纹石 吸附机理 解吸 Box-Behnken响应面法
下载PDF
Detailed Ecological Footprint Accounting of Liaoning in 2006 被引量:1
14
作者 Liu Li Liang Chenghua +2 位作者 Wang Qi Wang Zhijiang du liyu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8-87,共10页
Ecological footprint (EF) has receiv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as a useful indicator in the contex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 far, EF has been used in numerous studies by academies, organizations and government au... Ecological footprint (EF) has receiv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as a useful indicator in the contex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 far, EF has been used in numerous studies by academies, organizations and government authorities. However, the results of these studies failed to be comparable directly with each other due to imprecise data sets, unmodified accounting methods of pasture and fossil energy, ignored secondary products, undefined process of calculating yield factors and improper biocapacity for biodiversity. In this paper, we elaborated on EF estimating methods from six categories of consumption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above. We adopted precise data and revised methods, calculated EF of some secondary products, introduced weighted factor to calculate yield factors and adjusted biocapacity by an appropriate amount. Meanwhile, we investigated the resource consumption of Liaoning Province in 2006 to assess EF. Its results showed that Liaoning Province overused its natural capital and was in an unsustainable state. We concluded that two specific problems that had arisen in EF assessment and gave some suggestions for Liaoning Province to improve its unsustainable st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footprint bioproductive area BIOCAPACITY Liaoning Province
下载PDF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 and Iron and Aluminium Oxide Contents Under Different Fertiliser Treatments in a Long-Term Solar Greenhouse Experiment 被引量:11
15
作者 YIN Yan WANG Li +3 位作者 LIANG Chenghua XI Fengming PEI Zhongjian du liyu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5期760-767,共8页
Soil in greenhouses is likely to suffer a gradual decline in aggregate stability. Determination of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fertiliser practices on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 is important for taking advantage of solar g... Soil in greenhouses is likely to suffer a gradual decline in aggregate stability. Determination of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fertiliser practices on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 is important for taking advantage of solar greenhouses.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 and iron (Fe) and aluminium (A1) oxide contents were investigated in a 26-year long-term fertilisation experiment in greenhouse in Shenyang, China, under eight fertiliser treatments: manure (M), fertiliser N (FN), fertiliser N with manure (MN), fertiliser P (FP), fertiliser P with manure (MP), fertiliser NP (FNP), fertiliser NP with manure (MNP), and control without any fertiliser (CK). A wet sieving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aggregate size distribution and water-stable aggregates (WSA), mean weight diameter and geometric mean diameter as the indices of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 Different fertiliser treatments ha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aggregate stability and Fe and A1 oxide contents.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inorganic fertilisers had no obvious effects on the mass proportion of aggregates. By contrast, manure applic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mass proportion of macroaggregates at the expense of microaggregates. All treatments, with the exception of FNP,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stability of macroaggregates but decreased that of microaggregates when compared with CK. Aggregation under MP and MN was better than that under M and MNP; however,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among inorganic fertiliser treatments (i.e., FN, FP, and FNP). A positive 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pyrophosphate-extractable Fe and WSA (r=0.269), but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 were observed between other Fe and Al oxides and aggregate s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metric mean diameter manure application mean weight diameter soil fertility soil structure water-stable aggregat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