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系统预测:基础创新和集成应用
1
作者 王会军 戴永久 +6 位作者 杨崧 李天明 罗京佳 尹志聪 段明铿 周放 张艺佳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72,共12页
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强,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愈发严重。当前气候预测的准确性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气候系统预测理论和方法面临着众多挑战性问题。为提档气候预测科学水平和准确率,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山大学承担... 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强,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愈发严重。当前气候预测的准确性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气候系统预测理论和方法面临着众多挑战性问题。为提档气候预测科学水平和准确率,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山大学承担的“气候系统预测研究中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支持(2021年1月—2025年12月)。在该项目执行的前三年,项目团队开展了大量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若干重要进展:1)揭示了气候系统的若干关键变化、驱动力和机制;2)剖析了海-陆-冰-气相互作用对我国重大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3)在气候系统数值模式研发和预测系统集成方面取得重要进展;4)发展了延伸期-S2S-年代际的气候系统预测理论和方法。本文对这些进展作了扼要介绍,并针对气候与环境变化归因、古今气候环境研究融合、跨时空气候系统变异和极端气候、人工智能与气候科学、年代际预测和风险应对体系等关键科学问题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系统 气候预测 极端气候 海-陆-冰-气相互作用 全球变化
下载PDF
“一带一路”区域气候变化事实、影响及可能风险 被引量:34
2
作者 王会军 唐国利 +48 位作者 陈海山 吴绍洪 效存德 姜大膀 周波涛 孙建奇 段明铿 徐影 罗勇 杨晓光 王凡 康世昌 王毅 高清竹 左军成 张元明 魏伟 郑景云 王国庆 高学杰 李宁 刘传玉 曾晓东 鲍艳松 张弛 曾刚 孙博 黄艳艳 施宁 尹志聪 张杰 俞淼 陈活泼 祝亚丽 马洁华 燕青 郭东林 张颖 高雅 吴通华 刘慧 谭显春 尹云鹤 于仁成 黄海军 许艳 刘娜 战云键 任玉玉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共9页
“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区域内的自然环境、气候资源、水资源等都将面临着显著而复杂的变化,并且干旱、洪涝等多种气候灾害是“一带一路”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 “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区域内的自然环境、气候资源、水资源等都将面临着显著而复杂的变化,并且干旱、洪涝等多种气候灾害是“一带一路”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沿线地区的气候变化及其灾害风险关乎“一带一路”倡议能否顺利实施及亚投行的投资安全。在此背景下,2016—2018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学部实施了“‘一带一路’区域气候变化问题”咨询评议项目,项目针对该区域气候变化的事实、未来变化预估、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以及带来的潜在风险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并开展了若干分析和研究。经过两年的努力,项目组完成了有关进展报告四份,包括一份总报告和三份分报告。本文扼要地概括和介绍了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气候变化 预估 灾害 风险
下载PDF
中国气候预测研究与业务发展的回顾 被引量:22
3
作者 王会军 任宏利 +8 位作者 陈活泼 马洁华 田宝强 孙博 黄艳艳 段明铿 汪君 王琳 周放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7-331,共15页
天气预报是指一周内至两周时间尺度的气象预报,而月季及以上时间尺度的预报则属于气候预测范畴。中国的气候预测起步很早,无论在研究工作中还是在业务应用上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文中扼要回顾了这些研究和业务发展成就,重点包括:对于季风... 天气预报是指一周内至两周时间尺度的气象预报,而月季及以上时间尺度的预报则属于气候预测范畴。中国的气候预测起步很早,无论在研究工作中还是在业务应用上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文中扼要回顾了这些研究和业务发展成就,重点包括:对于季风和梅雨、寒潮的早期认知和后期研究发现、早期气候预测业务发展概况、动力气候预测的早期探索、动力-统计气候预测方法的研制和应用、气候预测模式的发展以及初始化和多模式集合预测、东亚气候系统变异的全方位探索、气候预测范畴的不断拓展和气候预测研究的不断创新。也对未来气候预测研究和业务发展提出了几个重大挑战性课题,涉及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异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季节内至年代际气候预测、气候系统模式及初始化、动力-统计相结合的气候预测方法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预测 气候系统模式 东亚季风 季节内气候变异 年代际气候变化
下载PDF
基于小波分析的客观预报方法在智能网格高低温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新伟 段伯隆 +4 位作者 黄武斌 段明铿 李蓉 狄潇泓 魏素娟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77-584,共8页
基于2017—2018年中国气象局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产品、甘肃实时城镇预报产品和国家级地面观测站数据,利用小波分析、滑动训练、最优融合等技术,研发出甘肃省智能网格高低温客观订正产品。检验分析表明:城镇预报产品、滑动训练订正产品、... 基于2017—2018年中国气象局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产品、甘肃实时城镇预报产品和国家级地面观测站数据,利用小波分析、滑动训练、最优融合等技术,研发出甘肃省智能网格高低温客观订正产品。检验分析表明:城镇预报产品、滑动训练订正产品、最优融合产品3种订正产品对CMA预报均有订正能力,3种客观订正产品的最高气温订正能力强于最低气温订正能力;滑动训练法与最优融合法产生的高低温订正产品,在系统误差明显地区(甘南、陇南等)的预报结果要好于模式客观预报,而高低温城镇预报产品在气温局地性强或者模式客观预报能力差的区域有优势;最优融合预报方法生成的高低温产品预报能力略高于滑动训练订正产品且与现有预报员制作城镇预报产品基本持平,初步具备了替代主观预报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网格 小波分析 温度订正
下载PDF
中国台站冬夏季气温、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显著性检验 被引量:10
5
作者 段明铿 李欣 王盘兴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88-896,共9页
利用1951—2010年中国160站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中国代表性台站冬季和夏季气温、降水的气候值及气候变率在前后30 a的差异,并对结果使用不同方法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季气温气候平均值的变化总体与全球增暖一致,以升温为主,但夏季... 利用1951—2010年中国160站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中国代表性台站冬季和夏季气温、降水的气候值及气候变率在前后30 a的差异,并对结果使用不同方法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季气温气候平均值的变化总体与全球增暖一致,以升温为主,但夏季在秦岭以南及长江中游地区出现显著局部变冷现象;季气温气候变率的变化相对较小,冬季总体不显著,夏季仅有少数台站显著。降水的气候变化总体不明显,季降水气候值变化的空间分布复杂,冬季南方地区、夏季东部地区总体增加,冬、夏季降水气候变率的变化均不显著。理论检验方法(t检验、F检验)与随机模拟方法(EMC法)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对气温的差别较小、对降水的差别较大,这与样本距平序列是否服从正态分布有关。EMC法可在确保样本统计特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多次随机模拟,无需考虑其理论统计分布特征,使检验结果更为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 气候变化 显著性检验 经验蒙特卡洛方法
下载PDF
模式降水与温度预报的不一致性特征 被引量:7
6
作者 郭达烽 段明铿 +1 位作者 夏旻惠 陈翔翔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21-332,共12页
为探讨模式产品预报不一致性问题,利用2015年11月-2016年10月业务中常用的GQEC,GQJP及T639模式的12 h降水、2 m温度网格产品,采用跳跃指数定量计算方法,研究了产品在不同区域内跳跃指数变化与预报不一致性问题。结果表明:产品多日平均... 为探讨模式产品预报不一致性问题,利用2015年11月-2016年10月业务中常用的GQEC,GQJP及T639模式的12 h降水、2 m温度网格产品,采用跳跃指数定量计算方法,研究了产品在不同区域内跳跃指数变化与预报不一致性问题。结果表明:产品多日平均跳跃指数随预报时效延长而增大;长时效预报比短时效预报跳跃频率大、预报不一致性也大;对比两种要素可知,降水的跳跃指数比温度大,跳跃频率高,预报不一致性大;对比不同模式发现,GQEC不仅跳跃指数值小,且跳跃频率低,预报不一致性小,GQJP虽然跳跃指数值小于T639,但其跳跃频率更高,预报一致性较T639低;产品跳跃频率存在季节差异,夏季降水和温度预报跳跃频率最高而冬季最低,夏季预报不一致性最大。研究还发现:基于跳跃指数的预报不一致性特征与选取的区域大小密切相关,区域越大,跳跃指数和预报不一致性越小;区域内跳跃指数分布特征与地理位置和地形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产品 不一致性 跳跃指数
下载PDF
基于小波分析的西北区智能网格气温客观预报方法的检验评估 被引量:9
7
作者 刘新伟 刘娜 +2 位作者 段明铿 段伯隆 牟静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73-686,共14页
基于中国气象局(China Meterological Administration,CMA)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产品、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the 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ECMWF)精细化数值预报产品和国家级地面观测站数据,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及... 基于中国气象局(China Meterological Administration,CMA)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产品、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the 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ECMWF)精细化数值预报产品和国家级地面观测站数据,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及滑动训练、最优融合等技术对模式误差序列进行时频处理,实现了对模式系统误差和局地误差的订正,发展了西北区智能网格气温客观预报方法(northwest intelligent grid temperature objective prediction method,NWTM)。以2017年3月—2018年2月数据作为训练样本,对2018年3月—2019年1月西北区239个国家基本站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NWTM对CMA和ECMWF两种模式产品的气温预报能力有显著的提升;随着预报时效增长,两种模式订正产品的误差增大。2)NWTM对ECMWF西北区最高气温的订正效果要明显优于CMA,但就最低气温而言,NWTM对CMA的订正效果更为显著。其中,就24 h最高气温而言,ECMWF在宁夏的订正效果最好,CMA在青海的订正效果最好;而对于24 h最低气温的预报,CMA在西北4省的订正效果相差不大,ECMWF在陕西的订正效果最好。3)空间误差检验表明:针对最高气温的预报,ECMWF订正产品的订正能力明显优于CMA,特别是在甘肃河西走廊和中东部、陕西北部和南部、宁夏中南部及青海大部。就最低气温的预报而言,ECMWF和CMA对甘肃河东和陕西南部的订正能力较好;ECMWF订正产品在宁夏中南部及青海南部的订正能力高于CMA,而CMA订正产品在陕西中部的订正能力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网格 小波分析 气温预报
下载PDF
青藏高原臭氧谷极端事件的定义及其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徐雯雯 郭栋 +6 位作者 孙晓娟 施春华 陈丹 段明铿 饶建 杜雅菡 唐舟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9-137,共9页
利用1979—2016年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资料,定义了青藏高原臭氧谷(Ozone Valley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OVTP)极端和普通强(弱)事件,并讨论了其特征。结果表明:1) OVTP极端强事件在夏秋季节多发,10月最多,频率达2. 0%; OVTP普通强... 利用1979—2016年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资料,定义了青藏高原臭氧谷(Ozone Valley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OVTP)极端和普通强(弱)事件,并讨论了其特征。结果表明:1) OVTP极端强事件在夏秋季节多发,10月最多,频率达2. 0%; OVTP普通强事件在春夏季多发,7月最多,频率达1. 7%。OVTP极端弱事件在秋冬季多发,12月最多,频率达3. 8%; OVTP普通弱事件在冬季多发,1月最多,频率达2. 0%。2) OVTP极端强事件出现频率显著增加(0. 004%·a^(-1)),极端弱事件出现频率显著减少(-0. 015%·a^(-1))。OVTP普通事件的变化均不显著。3) OVTP极端强事件的面积和强度均在秋季最大,10月达到最大值,面积为4. 3×10~5km^2,强度为1. 5×10~5t; OVTP普通强事件的面积和强度均在夏季最大,7月达到峰值,面积为1. 7×105km^2,强度为4. 1×10~3t。OVTP极端弱事件的面积和强度在春夏较小,4月达到最小值,面积为3. 2×10~4km^2,强度为1. 1×10~2t; OVTP普通弱事件的面积和强度在春夏秋均较小,4月和10月达到极小值,4月面积为2. 5×10~4km^2,强度为68 t,10月面积为2. 2×10~4km^2,强度为97t。4) OVTP极端和普通强事件的面积(强度)均呈显著增大(增强)趋势,极端强事件的面积达2. 5×10~2km^2·a^(-1),强度达2. 5×10~2t·a^(-1),普通强事件的面积达4. 5×10~2km^2·a^(-1),强度达4. 5 t·a^(-1)。极端和普通弱事件的面积(强度)均呈显著减小(减弱)趋势,极端弱事件的面积达-1. 7×10~4km^2·a^(-1),强度达-7. 0×10~3t·a^(-1),普通弱事件的面积达-2. 3×10~3km^2·a^(-1),强度达-2. 7×102t·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臭氧谷 极端事件 频数 面积 强度
下载PDF
不同气候背景下我国冬夏两季极端气温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任晨辰 段明铿 智协飞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03-813,共11页
利用全国175个测站1960—1999年间的日平均气温资料,分别选取1960—1989年(气候态A)、1970—1999年(气候态B)作为气候背景,采用蒙特卡洛显著性检验法检验了这两个气候态背景下我国冬夏两季季节平均气温的差异显著性。并在此基础上利用... 利用全国175个测站1960—1999年间的日平均气温资料,分别选取1960—1989年(气候态A)、1970—1999年(气候态B)作为气候背景,采用蒙特卡洛显著性检验法检验了这两个气候态背景下我国冬夏两季季节平均气温的差异显著性。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气候百分位法分别分析了在这两个气候态背景下2000—2010年间我国冬夏两季的极端气温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夏季,冬季气候态A、B背景下季节平均气温的差异更为显著。冬夏两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极端低温事件的发生频率相对较低,而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频率相对较高。由于气候态B包含了全球变暖特征最为显著的20a,故在气候态B背景下,冬夏两季极端低(高)温事件的发生频率要高(低)于气候态A,这与全球变暖的趋势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温度 气候百分位法 蒙特卡洛显著性检验法 气候态
下载PDF
基于慢特征分析对连续系统的外强迫提取
10
作者 卢文旭 段明铿 王革丽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3-162,共10页
外强迫随时间的变化对于非平稳系统的影响十分重要,如何从该系统中重构或提取外强迫信息则成为研究其中动力学特征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慢特征分析方法(Slow Feature Analysis,SFA)以连续系统(改变的Lorenz系统)为参考模型,分别讨论在... 外强迫随时间的变化对于非平稳系统的影响十分重要,如何从该系统中重构或提取外强迫信息则成为研究其中动力学特征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慢特征分析方法(Slow Feature Analysis,SFA)以连续系统(改变的Lorenz系统)为参考模型,分别讨论在周期型强迫、减弱的周期型强迫、指数衰减型强迫、伴随指数衰减的周期型强迫等条件下,SFA方法对模型中不同强迫信号的提取能力。结果显示,SFA方法能够提取作用于连续系统中的外强迫信息,其提取效果与外强迫的强度、噪声以及嵌入维数m有关:对于越弱的外强迫或者存在越强的噪声干扰,提取效果越差,提取信号中将出现虚假的高频波动;嵌入维数m的增大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外强迫信号的提取效果。试验还表明,作用在单一变量上的外强迫会将其驱动信息嵌入于系统中,因此,可以通过SFA分析方法从其他变量中提取其外强迫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特征分析方法 驱动力 非平稳系统 连续系统
下载PDF
Large spread across AeroCom Phase II models in simulating black carbon in melting snow over Arctic sea ice
11
作者 PAN Shifeng duan mingkeng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CSCD 2020年第4期291-298,共8页
Over two dozen global atmospheric chemistry models contributing to the Aerosol Comparisons between Observations and Models(AeroCom)project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to drive the Los Alamos sea ice model to simulate the ... Over two dozen global atmospheric chemistry models contributing to the Aerosol Comparisons between Observations and Models(AeroCom)project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to drive the Los Alamos sea ice model to simulate the black carbon(BC)concentration in melting snow on Arctic sea ice.Measurements of BC during the melting season show concentrations in the range 2.8–41.6 ng·g−1(average:15.3 ng·g−1)in the central Arctic Ocean and Canada Basin.Most results from models contributing to the Phase I project were within the 25th and 75th percentiles of the observations,and the multimodel mean was sligh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observations.In contrast,there was larger divergence among the Phase II model simulations and the mean value of BC was overestimated.The multimodel mean bias was−3.1(−11.2 to+6.7)ng·g−1 for Phase I models and+3.9(−9.5 to+21.3)ng·g−1 for Phase II models.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odels of the two phases were probably attributable to the updated aerosol scheme in the new contributions,in which removal processes are parameterized by considering the actual dimensions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the particles.This means the removal mechanism acts in a way that is more selective and leads to more BC particles being transported to the Arctic.In addition,higher spatial resolution could be another important reason for overestimation of BC concentration in snow in Phase II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ck carbon AeroCom melting snow Arctic sea ice
下载PDF
2020年大气科学与环境健康交叉领域热点回眸 被引量:1
12
作者 尹志聪 李雨嫣 +1 位作者 段明铿 王会军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8-96,共9页
2020年,大气科学与环境保护、人群健康等研究领域产生了深度的交叉融合,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遴选了气候变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大气污染、大范围野火和气候预测等研究热点,回顾并点评了它们之间交叉融合产生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大气科学 环境健康 气候变化 气候预测 大气污染
原文传递
Stochastic dynamic simulation of the 100-kyr cycles in climate system
13
作者 duan mingkeng ZHOU XiuJ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3期420-428,共9页
Based upon the stochastic resonance theory,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100-kyr cycles in climate system is numerically studied in the perspective of stochastic dynamics.In this study,firstly we combine the idealized al... Based upon the stochastic resonance theory,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100-kyr cycles in climate system is numerically studied in the perspective of stochastic dynamics.In this study,firstly we combine the idealized albedo model with the geological evidence and observation in climate system to construct a new albedo model.Secondly,a bistable nonlinear system is constructed by introducing the albedo model into zero-dimensional energy balance model.Finally,based on this new system,with the solar radiation cycles and stochastic perturbation simultaneously taken into account,the variation of 100-kyr cycles is analyze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s.The results show that,when the noise intensity reaches a certain value,the stochastic resonance can be triggered.However,the noise intensity in this level does not exist in the actual climate system.In order to explai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100-kyr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s forced by the weak solar radiation cycles,besides the solar radiation stochastic perturbation,the stochastic dynamic effects of the other "non-solar" radiation stochastic perturbation in the climate change processes should also be considered.The stochastic dynamic simulations taking the two types of stochastic perturbation into consideration show that,when the two types of appropriately observable stochastic perturbation are introduced,the stochastic resonance also can be generated.In this situation,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solar radiation stochastic perturbation is about 38%,which proves the importance of solar radiation stochastic perturbation in the formation of 100-kyr climate cy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ar radiation climate change stochastic dynamics stochastic resonance energy balance mode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