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白垩纪恐龙时代陆相地质记录 被引量:4
1
作者 王成善 高远 +22 位作者 王璞珺 吴怀春 吕庆田 朱永宜 万晓樵 邹长春 黄永建 高有峰 席党鹏 王稳石 贺怀宇 冯子辉 杨光 邓成龙 张来明 王天天 胡滨 崔立伟 彭诚 余恩晓 黄何 杨柳 毋正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2-430,511-534,共43页
过去一百年地球的气候持续变暖,未来地球可能进入两极无冰的温室气候状态。白垩纪是深时典型的温室气候时期,认识白垩纪气候对于理解过去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均有重要意义。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以研究白垩纪陆地气候与环境演变、探... 过去一百年地球的气候持续变暖,未来地球可能进入两极无冰的温室气候状态。白垩纪是深时典型的温室气候时期,认识白垩纪气候对于理解过去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均有重要意义。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以研究白垩纪陆地气候与环境演变、探索大规模陆相有机质富集机理为科学目标,在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框架下,成为全球第一口钻穿白垩纪陆相地层的大陆科学钻探井。项目历时16年,以超97%的取心率获得连续完整的8187 m岩心,建立了松辽盆地陆相白垩系高精度年代地层框架,重建了松辽盆地白垩纪多时间尺度陆地气候旋回与气候事件,揭示了白垩纪湖海平面波动机理,确认了松辽盆地发生过海侵事件。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推动了全球地质学家合作研究白垩纪温室气候,带动了一系列高水平学术成果的产出,为松辽盆地油气勘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重大的国际与国内影响。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代表了探索深时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阶段。可以预见,未来借助科学钻探,人类会不断增强对深时气候环境演化等方面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 松辽盆地 白垩纪 古气候 年代地层格架 海侵事件
下载PDF
松辽盆地富氢天然气地质调查与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孙龙德 冯子辉 +1 位作者 江航 曾花森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6,共10页
氢能是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与人工制氢相比,天然氢气的开采不仅具有成本上的优势,也是实现能源完全脱碳的关键。松辽盆地作为大型陆内裂谷盆地,具备勘探天然氢气的潜力。首次系统梳理松辽盆地北部中下部含油气组合和深部含气组... 氢能是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与人工制氢相比,天然氢气的开采不仅具有成本上的优势,也是实现能源完全脱碳的关键。松辽盆地作为大型陆内裂谷盆地,具备勘探天然氢气的潜力。首次系统梳理松辽盆地北部中下部含油气组合和深部含气组合中天然氢的含量,分析天然氢气的空间分布特征,初步探讨了天然氢气的来源、形成机制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含氢天然气(φ(H_(2))>1.0%)在中央坳陷区普遍发育,氢体积分数为1.00%~85.54%,其中富氢天然气(φ(H_(2))>10.0%)主要在深部含气组合,试气产量在微量和1444 m^(3)/d之间,沿控陷断裂附近分布;松辽盆地天然氢气主要来源于深部富铁岩层的水-岩作用,氢气的形成和供给具有可持续性,具备形成天然氢气聚集的物质基础;基底以上富氢气藏的形成受沟通至地幔的控陷断裂、深大断裂控制,油藏和天然气藏对富氢气体有稀释和破坏作用,未来天然氢气藏的勘探应该避开油气充注的有利区;深化对盆地深部壳-幔结构及无机地球化学作用过程的认识,是未来松辽盆地天然氢气勘探的重要科学议题。研究成果可为松辽盆地天然氢气的勘探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天然氢气 成因机制 水−岩作用 蛇纹岩化作用
下载PDF
页岩中纳米级有机黏土复合孔缝的发现及其科学意义——以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为例
3
作者 孙龙德 王凤兰 +5 位作者 白雪峰 冯子辉 邵红梅 曾花森 高波 王永超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8-719,758,共13页
以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TOC、R_o和X射线扫描等分析为基础,利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结合能谱、聚焦离子束三维重构等技术,首次发现一种新的孔隙类型——纳米级有机黏土复合孔缝。孔隙特征及演化研究结果表明:(1)有机... 以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TOC、R_o和X射线扫描等分析为基础,利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结合能谱、聚焦离子束三维重构等技术,首次发现一种新的孔隙类型——纳米级有机黏土复合孔缝。孔隙特征及演化研究结果表明:(1)有机黏土复合孔缝多呈海绵状、缝网状集合体存在于页岩基质中,单个孔隙呈方形、长方形、菱形、板状,直径一般小于200 nm,不同于国内外页岩中已发现的呈圆形或椭圆形的有机质孔;(2)随页岩成熟度增加,有机黏土复合物的C、Si、Al、O、Mg、Fe等元素发生规律性变化,反映有机质生烃体积收缩、黏土矿物转化共同影响纳米级有机黏土复合孔缝的形成;(3)青山口组页岩高成熟阶段,纳米级有机黏土复合孔缝是主要储集空间,最高占总孔隙的70%以上,三维空间内孔隙连通性明显优于有机质孔,反映高演化阶段这类孔隙是泥纹型页岩的主力孔缝类型,也是陆相页岩油核心区主要油气储集空间。纳米级有机黏土复合孔缝的发现,改变了陆相页岩无机质孔隙是油气主要储集空间的传统认识,对于泥纹型页岩油的形成机理、富集规律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白垩系青山口组 泥纹型页岩油 纳米级 有机黏土复合孔缝 有机黏土复合物 成岩演化
下载PDF
高黏土陆相页岩实验技术及其应用
4
作者 冯子辉 张居和 +4 位作者 邵红梅 霍秋立 金玮 贾忠伟 苏勇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5-87,共13页
页岩储层“四性”实验评价是页岩油勘探开发的重要基础及核心。现有实验技术存在页岩含油量检测不准、微纳米孔隙测量视域小及代表性差、流动性直接测量参数缺乏等难题,不适应古龙页岩油生产需求。通过研发实验装备、确定实验条件,建立... 页岩储层“四性”实验评价是页岩油勘探开发的重要基础及核心。现有实验技术存在页岩含油量检测不准、微纳米孔隙测量视域小及代表性差、流动性直接测量参数缺乏等难题,不适应古龙页岩油生产需求。通过研发实验装备、确定实验条件,建立基于保压密闭岩心“四性”实验技术及流程。结果表明:古龙高成熟和成熟页岩含油量测定较国标法可减少损失71%和50%,应用新建不同成熟度页岩含油量恢复模型,恢复了国标法现场录井页岩含油量数据;高成熟与低成熟阶段页岩中干酪根有机质、不同赋存状态油和水定量特征差别明显,受干酪根有机质向页岩油转化及演化程度的控制;页岩孔缝组合构成规模储集空间及流动网络通道,储集空间分为2大类7亚类12种类型,总孔隙度高于粉砂质岩、灰质岩、云质岩;确定页岩油上部、中部、下部油层组含油性与流动性特征,圆柱状页岩样品驱替油率为16%~43%,同一地层温度(100℃)不同驱替压力(10~50 MPa)下的超临界CO_(2)驱替使孔隙度增加4.51百分点、渗透率增加0.53×10^(-3)μm^(2)。研究成果为页岩油规模增储和效益上产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黏土陆相页岩 “四性”实验技术 古龙页岩油 保压密闭岩心 含油量 孔缝组合 驱替油率
下载PDF
陆相页岩沉积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以大庆古龙页岩为例
5
作者 孙龙德 朱如凯 +5 位作者 张天舒 蔡毅 冯子辉 白斌 江航 王浡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83-1198,共16页
以松辽盆地上白垩统青山口组古龙页岩为解剖实例,通过古湖平面恢复重建、纹层类型与岩相垂向组合、沉积演化阶段及控制因素等方面的探讨,对青山口组沉积期湖盆水体深度旋回变化、古气候、陆源碎屑供应强度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 以松辽盆地上白垩统青山口组古龙页岩为解剖实例,通过古湖平面恢复重建、纹层类型与岩相垂向组合、沉积演化阶段及控制因素等方面的探讨,对青山口组沉积期湖盆水体深度旋回变化、古气候、陆源碎屑供应强度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岩相组构对含油性的影响、储集性能与岩相组构的关系、不同岩相类型力学性质的差异、不同岩相类型页岩油的赋存状态及可动性,为页岩油富集层和富集区的评价提供依据。未来陆相页岩沉积学的重要发展方向是在沉积岩石学和石油地质学基础上建立交叉学科,研究内容涉及搬运、沉积、水生、成岩、演化等过程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方式,以及这些过程中矿物、有机质、孔隙、流体、相态等分布特征和演化规律。需重点关注以下8个研究方向:陆相页岩层系层序格架下的岩相和有机质分布预测、沉积过程正演模拟与页岩层系岩相古地理、陆相页岩纹层的成因及纹层组合的测井响应识别、页岩中有机质来源与富集过程、基于刚性颗粒+塑性组分+孔缝三端元的陆相页岩新划分方案的建立、多场作用下页岩成岩过程中的有机-无机作用机制、页岩储层多尺度表征新方法与智能岩心技术、页岩储层非均质性定量评价与智能分析系统等理论技术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沉积学 页岩层系岩相古地理 有机-无机作用机制 智能岩心技术 白垩系青山口组 古龙页岩 松辽盆地
下载PDF
Discovery of nano organo-clay complex pore-fractures in shale and its scientific significance:A case study of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 shale,Songliao Basin,NE China
6
作者 SUN Longde WANG fenglan +5 位作者 BAI Xuefeng feng zihui SHAO Hongmei ZENG Huasen GAO Bo WANG Yongchao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4期813-825,共13页
A new pore type,nano-scale organo-clay complex pore-fracture was first discovered based on argon ion polishing-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 and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 A new pore type,nano-scale organo-clay complex pore-fracture was first discovered based on argon ion polishing-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 and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by focused ion-scanning electron in combination with analysis of TOC,R_(o)values,X-ray diffraction etc.in the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 shale in the Songliao Basin,NE China.Such pore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study show that:(1)Organo-clay complex pore-fractures are developed in the shale matrix and in the form of spongy and reticular aggregates.Different from circular or oval organic pores discovered in other shales,a single organo-clay complex pore is square,rectangular,rhombic or slaty,with the pore diameter generally less than 200 nm.(2)With thermal maturity increasing,the elements(C,Si,Al,O,Mg,Fe,etc.)in organo-clay complex change accordingly,showing that organic matter shrinkage due to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clay mineral transformation both affect organo-clay complex pore-fracture formation.(3)At high thermal maturity,the Qingshankou Formation shale is dominated by nano-scale organo-clay complex pore-fractures with the percentage reaching more than 70%of total pore space.The spatial connectivity of organo-clay complex pore-fractures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organic pores.It is suggested that organo-complex pore-fractures are the main pore space of laminar shale at high thermal maturity and are the main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space in the core area of continental shale oil.The discovery of nano-scale organo-clay complex pore-fractures changes the conventional view that inorganic pores are the main reservoir space and has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shale oil formation and accumulation law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ngliao Basin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 laminar shale oil nanoscale organo-clay complex pore-fractures organo-clay complex diagenesis
下载PDF
松辽盆地古龙地区青山口组泥页岩成岩演化与储集性能 被引量:40
7
作者 冯子辉 柳波 +8 位作者 邵红梅 王成 洪淑新 王继平 潘会芳 王永超 张安达 田善思 迟亚奥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2-85,共14页
泥页岩成岩演化、孔隙结构及其连通性是页岩油储层评价的关键。通过运用岩心观察及精细描述、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场发射电镜、微—纳米CT扫描、氮气吸附等技术,对松辽盆地古龙地区青山口组泥页岩岩性与组构特征、成岩演化特征、孔隙... 泥页岩成岩演化、孔隙结构及其连通性是页岩油储层评价的关键。通过运用岩心观察及精细描述、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场发射电镜、微—纳米CT扫描、氮气吸附等技术,对松辽盆地古龙地区青山口组泥页岩岩性与组构特征、成岩演化特征、孔隙类型及储集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古龙地区青山口组主要发育页岩、泥岩、粉砂质岩、灰质岩、云质岩5种岩性,微米—毫米级纹层构造与页理缝发育;泥页岩主体处于中成岩A2期,局部为中成岩A1期和中成岩B期;储层孔隙分为基质孔和裂缝2大类6类12亚类,纹层状页岩中的纹层构造、页理构造和层状页岩、纹层状页岩中的页理缝有效改善储集能力,为油气横向运移的良好通道,层状页岩和纹层状页岩是最有利的储集岩性。该研究明确了松辽盆地古龙地区青山口组泥页岩成岩演化规律与储集特征,为松辽盆地页岩油的规模勘探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古龙地区 青山口组 泥页岩 成岩演化 储集特征 页理缝
下载PDF
松辽盆地古龙页岩岩性、物性、含油性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9
8
作者 高波 何文渊 +4 位作者 冯子辉 邵红梅 张安达 潘会芳 陈国龙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8-79,共12页
松辽盆地北部古龙页岩油为源储一体型非常规资源,但古龙页岩的岩性、物性、含油性均存在明显的非均质性。为了揭示含油性、储集性特征及其控制因素,通过薄片鉴定、场发射扫描电镜、热解色谱及激光共聚焦三维重建等技术方法,利用孔隙度... 松辽盆地北部古龙页岩油为源储一体型非常规资源,但古龙页岩的岩性、物性、含油性均存在明显的非均质性。为了揭示含油性、储集性特征及其控制因素,通过薄片鉴定、场发射扫描电镜、热解色谱及激光共聚焦三维重建等技术方法,利用孔隙度、镜质体反射率、有机碳等参数,分析对比了研究区东西向、南北向剖面青山口组页岩的岩性、物性、含油性特征。结果表明:古龙页岩由石英、黏土矿物、长石、白云石等矿物组成,主要包括页岩、粉砂质页岩、粉砂岩、泥—粉晶云岩、介屑灰岩5种岩石类型,其中页岩、粉砂质页岩为有利岩性组合;有机质演化程度和成岩作用类型控制孔隙发育,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形成大量有机孔、溶蚀孔,随着成岩转化作用的增强,黏土矿物晶间孔缝发育并形成页理缝,连通了基质孔隙,构成规模聚集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埋深大、有机碳含量高的页岩层具有极好的含油性,油气主要聚集于基质孔隙和页理缝中,有机碳和成熟度协同控制页岩油丰度,不同岩石类型导致的储集物性差异是控制同层位含油性非均质性的关键因素。页岩岩性、物性、含油性特征的厘定,为古龙页岩油分类评价标准的建立及勘探目标层段的优选提供了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古龙页岩 青山口组 黏土矿物 岩性 物性 含油性 控制因素
下载PDF
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富集机制与常规—非常规油有序分布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水昌 张斌 +6 位作者 王晓梅 冯子辉 何坤 王华建 付秀丽 柳宇柯 杨春龙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11-923,共13页
通过对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生烃和成藏过程研究,揭示古龙页岩油富集机理及常规—非常规油气分布规律。松辽盆地是在早白垩世受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影响、郯庐断裂带在中国东北地区发生大规模水平位移的背景上... 通过对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生烃和成藏过程研究,揭示古龙页岩油富集机理及常规—非常规油气分布规律。松辽盆地是在早白垩世受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影响、郯庐断裂带在中国东北地区发生大规模水平位移的背景上形成的一个巨大内陆湖盆。青山口组沉积期间,陆地水文循环强烈,松辽古湖盆湖平面上升,大量营养物输入使浮游菌藻类生物繁盛,间歇性海侵促进水体咸化分层和缺氧环境形成,有利于有机质富集;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表明,经微生物改造的浮游菌藻类生源有机质对高生油能力的优质烃源岩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轻质页岩油层内富集具有4方面有利条件:①中等有机质丰度和高生油潜力为页岩油富集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②较高的热演化程度使得页岩油具有较高的气油比(GOR)和良好的可动性;③较低的排烃效率导致滞留在源岩中烃类含量高;④高成熟阶段的层内胶结封闭效应导致轻质页岩油高效聚集。成藏过程恢复表明,青山口组烃源岩早期中低成熟阶段生成的液态烃经二次运移后在长垣和斜坡聚集形成优质的常规油藏和致密油藏;后期中高成熟阶段生成的轻质油原地聚集,形成约150×10^(8) t的古龙页岩油资源,最终使盆地内地油气分布呈横向连片、垂向叠加、常规—非常规序次分布的特征,表现为常规油—致密油—页岩油有序聚集的完整“全油气系统”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白垩系青山口组 古龙页岩油 有机碳库 常规/非常规有序聚集 断层封闭性 全油气系统 页岩油富集
下载PDF
古城低凸起奥陶系油气成藏条件与分布规律 被引量:11
10
作者 冯子辉 李强 +2 位作者 张亚金 王显东 张振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7-93,共7页
油气成藏条件与分布规律一直是制约古城低凸起油气勘探的重要因素。根据岩心、薄片、分析化验、地球物理及测试压裂等资料,对古城低凸起奥陶系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古城低凸起气源条件优越,具备形成规模气藏的资源潜力,构造定... 油气成藏条件与分布规律一直是制约古城低凸起油气勘探的重要因素。根据岩心、薄片、分析化验、地球物理及测试压裂等资料,对古城低凸起奥陶系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古城低凸起气源条件优越,具备形成规模气藏的资源潜力,构造定型时间早,后期调整微弱,油气保存条件好;奥陶系颗粒滩相灰岩经早期云化作用叠加裂缝和热液溶蚀改造,局部优化形成裂缝—洞型优质白云岩储层,是油气良好储集空间;多期活动的断裂形成大量裂缝,沟通了深部热液,改善了储层,还作为沟通深部油气源通道,控制油气藏的形成;古城低凸起发生了2期油气充注,第1期充注发生在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以成熟液态烃类为主,第2期充注主要发生在喜山期,以原油裂解气为主;鹰山组三段白云岩气藏为喜山期充注的裂缝—孔洞型岩性气藏,油气成藏分布主要受控于优质储层、构造活动、断裂、油气源和盖层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城低凸起 奥陶系 天然气 白云岩滩体 气藏
下载PDF
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有机质组成与有机质孔形成演化 被引量:27
11
作者 冯子辉 霍秋立 +2 位作者 曾花森 王义章 贾艳双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0-55,共16页
有机质孔是页岩储层重要的孔隙类型,是页岩油气富集的关键要素,其形成演化与有机质组成及生烃演化密切相关。针对古龙页岩有机质孔的发育特征及形成演化,开展地球化学分析、生排烃模拟实验、单一显微组分生烃模拟实验、微观孔隙分析等,... 有机质孔是页岩储层重要的孔隙类型,是页岩油气富集的关键要素,其形成演化与有机质组成及生烃演化密切相关。针对古龙页岩有机质孔的发育特征及形成演化,开展地球化学分析、生排烃模拟实验、单一显微组分生烃模拟实验、微观孔隙分析等,研究古龙页岩与海相页岩有机质组成的差异,探讨古龙页岩有机质组成与有机质孔形成演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古龙页岩有机质组成主要为层状藻类体,在不同沉积相带中比例大于50%,平均为58%,陆源高等植物来源的有机质相对较少,在深湖相区的比例平均小于10%;层状藻类体生烃转化率高,完全生烃后面积收缩率超85%,形成沿层分布的纳米级、细长条形孔(缝),是高成熟度古龙页岩孔隙的重要来源,这种孔(缝)在产状上属于黏土层间或矿物晶间孔(缝),从成因上属于有机质孔;藻类体与黏土结合的部位在有机质生烃后往往形成网状孔,孔隙骨架为残余有机质与黏土复合体。研究成果为古龙页岩成烃、成储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藻类体 有机质孔 热模拟实验 显微组分 古龙页岩 松辽盆地
下载PDF
蒙古-鄂霍茨克洋东段关闭对松辽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冯志强 董立 +4 位作者 童英 冯子辉 张顺 吴高奎 任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1-264,共14页
松辽盆地是位于中国东北的大型白垩系陆相含油气盆地,前人普遍认为其形成和演化主要受西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作用的影响和控制。那么,环西太平洋构造带仅在中国东北形成大型坳陷盆地的动力机制是什么,松辽盆地在坳陷阶段之前发育火石岭... 松辽盆地是位于中国东北的大型白垩系陆相含油气盆地,前人普遍认为其形成和演化主要受西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作用的影响和控制。那么,环西太平洋构造带仅在中国东北形成大型坳陷盆地的动力机制是什么,松辽盆地在坳陷阶段之前发育火石岭组和营城组2套断陷期火山岩的诱因是什么,中国东北地区大规模发育中生代岩浆岩的主控因素是什么。显然,这些现象很难单纯用古太平洋板块活动控制来解释。本文在充分吸收已有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从区域动力学背景、火山岩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沉积盆地构造演化的角度,分析了蒙古-鄂霍茨克洋东段的闭合对松辽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影响,指出蒙古-鄂霍茨克洋关闭是中生代东北亚最重要的一次大地构造事件,板块的俯冲、碰撞、挤压、拉张以及岩浆活动等作用对该区盆-山格局的形成和演化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并提出了松辽盆地可能存在的蒙古-鄂霍茨克洋和西太平洋板块双向俯冲成因模式,厘定了两者对中国东北地区多期次挤压和拉张作用的转换时间,从全新的角度认识了松辽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合理地诠释了中国东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有别于西太平洋南部地区的岩浆岩发育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双向俯冲模式 岩浆岩 缝合带 松辽盆地 蒙古-鄂霍茨克洋 东北亚地区
下载PDF
致密储层岩性精准评价及毫米级样品油源精细对比--以松辽盆地北部QP1井为例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居和 张博为 +3 位作者 冯子辉 邵红梅 霍秋立 鄢仁勤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38-1550,共13页
致密储层岩性精准评价与油源精细对比是致密油和泥页岩油"七性"评价及勘探开发的重要基础。本文以松辽盆地北部QP1井为例,采用厘米级、毫米级与微米级"三尺度"有机结合的岩性精细准确描述方法,对致密储层岩性精准... 致密储层岩性精准评价与油源精细对比是致密油和泥页岩油"七性"评价及勘探开发的重要基础。本文以松辽盆地北部QP1井为例,采用厘米级、毫米级与微米级"三尺度"有机结合的岩性精细准确描述方法,对致密储层岩性精准描述评价结果表明,同一井段岩性条带由常规描述的11个,增加到厘米级精准描述的14个、毫米级精准描述的135个;不同沉积相砂地比三角洲外前缘相由常规描述的17.16%增大到精准描述的29.87%,三角洲内前缘相由45.29%增大到47.55%,滨浅湖相由6.53%增大到9.93%,定量评价了不同陆相沉积相致密储层岩性和储集性。在致密岩性精准描述评价基础上,建立了毫米级岩石样品精确取样及烃类分析技术,致密储层及毫米级样品油源精细对比及含油性评价表明,同一泥岩段及厘米-毫米级薄砂条中烃类特征类似,薄砂条与上下接触的泥岩可能构成生储盖组合;不同泥岩段烃类特征差别明显,其生油母质类型和成熟度接近;不同砂岩段储层烃类特征差别明显,与各自下伏泥岩段的类似,纵向上泥岩厚度2.9m、砂岩厚度1.1m即可构成生储盖组合,具有"下生上储"近源聚集的源储配置关系;指出了三角洲内前缘相为致密油,外前缘相为致密油和泥页岩油,滨浅湖相为泥页岩油勘探有利区的部署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北部 QP1井 致密储层 岩性精准评价 毫米级 油源 精细对比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鹰山组一段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强 冯子辉 胡明毅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5期1-4,I0002,共5页
古城6井高产气流的发现,显示塔里木盆地东部古城地区勘探前景较好,但目前对其勘探较为薄弱,而对鹰山组一段(以下简称"鹰一段")沉积相的研究认识更少。古城地区是塔里木盆地深部碳酸盐岩勘探新的接替区域。为此,利用取心井薄... 古城6井高产气流的发现,显示塔里木盆地东部古城地区勘探前景较好,但目前对其勘探较为薄弱,而对鹰山组一段(以下简称"鹰一段")沉积相的研究认识更少。古城地区是塔里木盆地深部碳酸盐岩勘探新的接替区域。为此,利用取心井薄片资料,对古城地区鹰一段发育的岩性和岩相进行划分,研究了其沉积微相。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鹰一段岩性主要为亮晶砂屑灰岩、泥晶-亮晶砂屑灰岩、含生屑粉屑泥晶灰岩,主要发育一套浅缓坡相沉积,划分为颗粒滩和滩间洼地亚相,进一步分为中-高能滩、低能滩、滩间海共3种微相沉积。鹰一段沉积厚度整体上表现为西厚东薄的分异特征,西部位于构造相对高部位,水体较浅,向东部缓慢过渡为较深水沉积;鹰一段沉积时期,整体上高能滩主要发育在研究区中-南部和西部且发育相对较广,为相对有利储集相带发育区;低能滩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发育范围小,并且储层物性很差,为差储层发育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古城地区 鹰山组一段 沉积微相
下载PDF
古龙页岩油富集因素评价与生产规律研究 被引量:25
15
作者 孙龙德 崔宝文 +9 位作者 朱如凯 王瑞 冯子辉 李斌会 张婧雅 高波 王青振 曾花森 廖远慧 江航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1-454,共14页
基于大量钻井、分析测试、模拟实验,对松辽盆地古龙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古龙页岩)的生烃演化、页岩油赋存状态、孔缝演化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大量试油试采资料,开展古龙页岩油富集层评价、生产特征与产量递减规律分析。研究表明... 基于大量钻井、分析测试、模拟实验,对松辽盆地古龙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古龙页岩)的生烃演化、页岩油赋存状态、孔缝演化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大量试油试采资料,开展古龙页岩油富集层评价、生产特征与产量递减规律分析。研究表明:(1)古龙页岩在Ro值为1.0%~1.2%时进入大量排烃期,最大排烃效率为49.5%;中低演化阶段,页岩油的主要赋存空间从干酪根向岩石与有机孔缝转移;中高演化阶段,页岩油由吸附态向游离态转化。(2)孔隙类型主要为黏土矿物晶间孔缝、溶蚀孔和有机孔,黏土矿物转化过程中在伊利石、伊蒙混层矿物间形成大量晶间孔缝,有机质裂解作用形成网状孔缝。(3)游离烃含量、可动孔隙度、总孔隙度、脆性矿物含量是页岩油富集层分类评价的核心指标参数,Ⅰ类层标准为S_(1)≥6.0 mg/g,可动孔隙度大于等于3.5%,总孔隙度大于等于8.0%,脆性矿物含量大于等于50%,综合认为Q2—Q3、Q8—Q9油层最优。(4)轻质油带核心区水平井首年累产高,属于双曲递减模式,递减指数一般为0.85~0.95,首年递减率为14.5%~26.5%,单井预测可采储量(EUR)大于2.0×10^(4)t。在勘探生产实践过程中,仍需进一步持续攻关解决生排烃机制、地层条件下页岩孔隙度与含油气性测试方法与标准、富集区边界精细刻画、页岩力学性质和体积改造、提高采收率技术等难题,提高单井EUR,实现规模效益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古龙页岩油 白垩系青山口组 生排烃 储集层孔隙类型 孔缝形成机制 富集层评价 产量递减规律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致密砂岩储集层原油可动性影响因素 被引量:24
16
作者 冯军 张博为 +9 位作者 冯子辉 王雅春 张居和 付晓飞 孙永河 霍秋立 邵红梅 曾花森 曲斌 迟换元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2-321,共10页
以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青山口组高台子和扶余油层致密油为例,在核磁共振、高压压汞等分析的基础上,首次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驱替和超临界萃取实验方法,对不同岩性、不同含油级别的致密砂岩储集层原油可动性开展了定量研究。实验表明,在... 以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青山口组高台子和扶余油层致密油为例,在核磁共振、高压压汞等分析的基础上,首次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驱替和超临界萃取实验方法,对不同岩性、不同含油级别的致密砂岩储集层原油可动性开展了定量研究。实验表明,在模拟松辽盆地北部致密油储集层温度76~89℃、压力35~42 MPa地层条件下,可动油启动时的孔隙度下限为4.4%,渗透率下限为0.015×10^(-3)μm^2,平均孔喉半径下限为21 nm。提出了致密砂岩储集层3种类型划分标准,Ⅰ类储集层可动流体饱和度大于40%,可动油率(可动油量占总油量的比)大于30%,启动压力梯度为0.3~0.6 MPa/m;Ⅱ类储集层可动流体饱和度为10%~40%,可动油率为5%~30%,启动压力梯度为0.6~1.0 MPa/m;Ⅲ类储集层可动流体饱和度一般小于10%,可动油率小于5%,启动压力大于1.0 MPa/m。致密砂岩储集层流体可动性主要受成岩作用和沉积作用影响,埋深小于2 000 m时以Ⅰ类储集层为主,大于2 000 m时主要为Ⅰ类、Ⅱ类储集层;三角洲内前缘相Ⅰ类储集层发育,三角洲外前缘和滨浅湖相以Ⅱ、Ⅲ类储集层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北部 致密油 孔隙结构 原油可动性 驱替实验 可动油率 上白垩统青山口组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寒武系台缘丘滩体类型及与古地貌的关系 被引量:15
17
作者 张君龙 胡明毅 +7 位作者 冯子辉 李强 何香香 张斌 闫博 魏国齐 朱光有 张友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4-105,共12页
基于露头和岩心观测、薄片鉴定、残厚法古地貌恢复、地震相精细刻画等技术方法,探讨了塔里木古城地区寒武系不同类型台缘丘滩体发育模式及与古地貌的耦合关系。古城地区寒武系台缘丘滩体划分为丘基、丘核、丘前、丘后和丘坪5种微相,分... 基于露头和岩心观测、薄片鉴定、残厚法古地貌恢复、地震相精细刻画等技术方法,探讨了塔里木古城地区寒武系不同类型台缘丘滩体发育模式及与古地貌的耦合关系。古城地区寒武系台缘丘滩体划分为丘基、丘核、丘前、丘后和丘坪5种微相,分别由具有指相意义的7种结构类型白云岩组合构成。恢复了各期丘滩体沉积前不同的古地貌,构建了与之相耦合的第1期缓坡对称加积型、第2期陡坡非对称加积型和第3、4期陡坡非对称前积型3种类型丘滩体沉积模式,丘滩体微相组合分别呈“丘基—丘后+(小)丘核+丘前—丘坪”完整对称的垂向加积结构、“丘基—(大)丘核+丘前—丘坪”非对称的垂向加积结构、“丘基—(小)丘核+丘前—丘坪”侧向前积非对称结构的特征。具有“大丘大滩”特征的陡坡非对称加积型丘滩体有利储集相带最发育,是有利油气区勘探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古城地区 寒武系 台缘丘滩体类型 古地貌
下载PDF
松辽盆地古龙页岩纳米孔缝形成机制与页岩油富集特征 被引量:9
18
作者 孙龙德 王小军 +4 位作者 冯子辉 邵红梅 曾花森 高波 江航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50-1365,共16页
松辽盆地白垩系古龙页岩油储集层为富有机质、高黏土的陆相页岩,夹少量薄层的钙质砂岩和白云岩,其孔缝体系和页岩油富集规律研究还比较薄弱。基于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高压压汞、低温氮气吸附、荧光... 松辽盆地白垩系古龙页岩油储集层为富有机质、高黏土的陆相页岩,夹少量薄层的钙质砂岩和白云岩,其孔缝体系和页岩油富集规律研究还比较薄弱。基于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高压压汞、低温氮气吸附、荧光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地球化学等实验分析数据,研究了古龙页岩有机-无机孔缝体系及其与页岩油富集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古龙页岩发育基质孔和微裂缝构成的双孔介质储集体系,基质孔为页岩油提供富集空间,微裂缝为页岩油提供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②受矿物演化、有机质生烃和原油裂解转化等多因素控制,古龙页岩在不同演化阶段发育不同的孔缝组合,其中在成熟演化阶段主要发育微米级溶蚀孔和有机黏土复合孔缝,高成熟演化阶段主要发育纳米级有机黏土复合孔缝和页理缝;③古龙页岩油的富集与孔缝组合演化具有耦合关系,低成熟演化阶段页岩油主要富集于无机粒间孔和晶间孔中,成熟演化阶段页岩油主要富集于溶蚀孔和有机黏土复合孔缝内,油质较重,高成熟演化阶段页岩油主要富集于有机黏土复合孔缝和页理缝中,油质变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孔缝体系 有机黏土复合孔 页岩油 富集模式 古龙页岩 青山口组 松辽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成储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9
19
作者 曹彦清 张友 +8 位作者 沈安江 郑兴平 齐井顺 朱可丹 邵冠铭 朱茂 冯子辉 张君龙 孙海航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03-311,共9页
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近年来展现出良好的勘探潜力。通过对古城地区钻遇奥陶系10余口探井的岩心、岩石薄片观察和阴极发光、包裹体、沥青反射率分析以及地震资料解释,并结合区域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古城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 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近年来展现出良好的勘探潜力。通过对古城地区钻遇奥陶系10余口探井的岩心、岩石薄片观察和阴极发光、包裹体、沥青反射率分析以及地震资料解释,并结合区域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古城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的成储、成藏条件。研究表明:①古构造-流体作用是控制下奥陶统鹰山组下段—蓬莱坝组滩相白云岩储层发育及油气聚集成藏的重要因素;②二叠纪后的构造热事件对油气成藏起到关键的调整改造作用,受岩浆热液活动的影响,加里东期—早海西期原生油藏发生大规模裂解,形成原油裂解气藏及残留古油藏;③奥陶系油气藏的形成与演化经历了3个阶段,包括原生油气藏形成,古油藏破坏裂解生气,以及气藏调整、破坏、再形成阶段,并具有多期演化的油气成藏模式。指出古城低凸起西部、北部的生储盖组合条件良好,断裂和岩浆侵入影响较小,是有利油气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流体作用 成藏模式 勘探方向 奥陶系 古城地区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奥陶系成岩流体与碳酸盐岩储层形成关系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冯子辉 邵红梅 +4 位作者 刘云苗 卢曦 赵威 白雪晶 许智禹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7-60,共14页
不同类型的成岩流体控制了油气储层孔隙的演化和储集能力,是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常规的岩相学研究方法难以揭示成岩演化过程中多期成岩流体类型及其对孔隙改造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明确不同成岩流体类型对储层的控制作用,主要采用岩相学... 不同类型的成岩流体控制了油气储层孔隙的演化和储集能力,是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常规的岩相学研究方法难以揭示成岩演化过程中多期成岩流体类型及其对孔隙改造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明确不同成岩流体类型对储层的控制作用,主要采用岩相学与地球化学方法相结合的分析手段,对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奥陶系成岩流体进行识别。结果显示研究区储层主要经历10期不同类型的成岩流体:准同生期大气淡水、准同生期中等盐度蒸发海水、浅埋藏阶段中等盐度封存海水、中—深埋藏阶段有机酸性水、中—深埋藏阶段地层卤水、第Ⅰ期与钠长石化有关的热液流体、第Ⅱ期与热液重结晶作用有关的深部卤水流体、第Ⅲ期与外源流体相关的贫镁热液流体、第Ⅳ期与硅质发育相关的富硅流体,以及第Ⅴ期与晚期方解石充填相关的富钙流体。通过分析各期成岩流体对储层发育的影响,认为准同生期大气淡水和第Ⅲ期与外源流体相关的贫镁热液流体对优质储层起建设性作用;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淋滤形成一间房组—鹰二段石灰岩岩溶型储层;第Ⅳ期与硅质发育相关的富硅流体对储层改造具有双重性;热液溶蚀作用可形成局部优质白云岩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识别 元素地球化学 碳酸盐岩储层 奥陶系 古城地区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