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成分-结构”分类法识别古潜山变质岩岩性--以渤海海域太古界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叶涛 牛成民 +3 位作者 王清斌 高坤顺 孙哲 陈安清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6-164,共9页
变质岩潜山岩性对储层发育具有重要控制作用。为了有效识别变质岩潜山岩性,以渤海海域油气钻井资料为基础,建立基于“成分-结构”的变质岩测井-地质学分类方案,探索兼顾岩石结构的岩性测井识别方法。结果表明,区域变质作用以及中基性岩... 变质岩潜山岩性对储层发育具有重要控制作用。为了有效识别变质岩潜山岩性,以渤海海域油气钻井资料为基础,建立基于“成分-结构”的变质岩测井-地质学分类方案,探索兼顾岩石结构的岩性测井识别方法。结果表明,区域变质作用以及中基性岩脉的侵入共同控制了太古界复杂的岩性组合,形成了铁镁质侵入体与长英质变质花岗岩系2大岩类,而差异混合岩化作用将变质花岗岩进一步复杂化。基于矿物、元素分析以及岩心观察,确立了成分4分、结构3分的划分方案,建立了渤海海域太古界测井地质学分类方案。基于该方案,构建了不同岩性的测井交会识别图版,重点建立了岩石结构的常规测井及成像测井识别方法。通过对取心井的回判,识别结果与地质认识一致。此方法为变质岩岩性的识别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识别 测井-地质分类 潜山 太古界 渤海海域
下载PDF
渤海海域JZ25-1S太古宇潜山储层特征及其油气产能差异控制因素 被引量:14
2
作者 高坤顺 叶涛 +3 位作者 孙哲 鲁凤婷 陈心路 邓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94-704,共11页
精细划分变质岩储层类型,并建立不同类型储层与产能间的关系,对变质岩油田高效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岩心、薄片、物性、常规测井、成像测井以及生产测井资料,深入剖析了渤海海域JZ25-1S油田太古宇潜山储层类型及其测井响应特征,... 精细划分变质岩储层类型,并建立不同类型储层与产能间的关系,对变质岩油田高效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岩心、薄片、物性、常规测井、成像测井以及生产测井资料,深入剖析了渤海海域JZ25-1S油田太古宇潜山储层类型及其测井响应特征,重点探讨了不同类型储层的产能差异。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风化壳型储层、内幕碎裂带型储层和内幕裂缝型储层,分别以溶蚀孔缝、破碎砾间孔以及构造裂缝为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不同的储层具有不同的测井响应特征;定义单位厚度油产能大于2m^3/d为高效渗流储层,风化壳型储层与内幕碎裂带型储层为主要的高效渗流储层,内幕裂缝型储层的渗流能力变化较大;储层类型、裂缝密度、裂缝走向与最大主应力夹角等因素共同控制了变质岩储层的产能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太古宇变质岩 储层 测井响应 产能差异 控制因素
下载PDF
渤海海域西南部太古宙变质岩岩性对裂缝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心路 韦阿娟 +3 位作者 王粤川 高坤顺 叶涛 李晓辉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5-173,共9页
近年来渤海海域太古宇变质岩油气藏为潜山新增探明储量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形成了亿吨级储量规模。通过详细分析大量钻井取心、测井、录井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信息,对渤海西南部太古宇变质岩的岩性特征、岩性与裂缝关系及其控缝机制开展了... 近年来渤海海域太古宇变质岩油气藏为潜山新增探明储量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形成了亿吨级储量规模。通过详细分析大量钻井取心、测井、录井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信息,对渤海西南部太古宇变质岩的岩性特征、岩性与裂缝关系及其控缝机制开展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以自然伽马为主、岩石密度和补偿中子曲线为辅助的岩矿和测井联合识别方法能够经济有效地划分出变质岩的岩石类型。引入加权裂缝面密度和岩石脆度等量化参数,可以准确反映构造裂缝的整体发育情况,并进一步总结出了成缝优势岩性序列(由好到差):浅粒质混合岩>混合岩化浅粒岩>浅粒岩>混合花岗岩>混合片麻岩>斜长片麻岩。综合分析表明,构造裂缝的形成和发育主要受矿物成分、晶粒大小、(成分/结构)非均质程度以及混合岩化作用4个方面的共同影响,其中岩石类型从根本上决定了裂缝的密度和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变质岩 岩石类型 测井响应 成缝差异
下载PDF
渤海海域前新生代基底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吴庆勋 高坤顺 +2 位作者 吴昊明 郭颖 陈心路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02-810,819,共10页
基于渤海钻井资料和三维地震资料,梳理了渤海海域前新生代基底岩性、地层、结构、构造特征。将渤海基底划分为前寒武系、古生界、中生界三个构造层,论述了各个构造层残余地层分布特征,并将基底结构分为三种类型,单层型、双层型、三层型... 基于渤海钻井资料和三维地震资料,梳理了渤海海域前新生代基底岩性、地层、结构、构造特征。将渤海基底划分为前寒武系、古生界、中生界三个构造层,论述了各个构造层残余地层分布特征,并将基底结构分为三种类型,单层型、双层型、三层型。基底构造演化表现为'垂直升降→强烈挤压→局部伸展→强烈伸展反转→整体隆升→‘伸展+走滑’复合改造'6大阶段。结合薄片及物性资料探索了基岩储层发育规律,单层型前寒武系变质岩、双层型顶部的碳酸盐岩或火山岩、三层型顶部中生界火山岩为有利的勘探目标。围绕在富烃凹陷周边的潜山,在岩性和供油窗口耦合的情况下,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基底结构 潜山 前新生界 油气勘探意义
下载PDF
渤海海域前新生代基底时代归属与构造演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高坤顺 吴庆勋 +2 位作者 彭靖淞 郭颖 马正武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26,共8页
钻探揭示渤海海域前新生代基底地层结构在东西方向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寒武纪地势西高东低、中生代末地势西低东高,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跷跷板”现象。综合运用钻井、锆石U-Pb年代学、微古生物化石、三维地震等资料,明确了渤海海域前... 钻探揭示渤海海域前新生代基底地层结构在东西方向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寒武纪地势西高东低、中生代末地势西低东高,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跷跷板”现象。综合运用钻井、锆石U-Pb年代学、微古生物化石、三维地震等资料,明确了渤海海域前新生代基底时代归属,刻画了中生界、古生界残余地层分布特征。渤海西部前寒武系为变质岩基底,其年龄大致可以分为2 500 Ma左右和3 000 Ma左右两组,属于前中元古界;郯庐断裂东侧前寒武系古生物分析首次在渤海海域探井中发现新元古代疑源类化石,明确该区前寒武系碳酸盐岩为新元古界。郯庐断裂以西普遍残存古生界和局部残存侏罗系,郯庐断裂以东古生界几乎剥蚀殆尽,无侏罗系。南华纪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以及印支期华南、华北两板块剪刀式碰撞是造成研究区前新生代构造演化“跷跷板”现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前新生代 基底时代 构造演化 郯庐断裂 “跷跷板”现象 南华纪 锆石U-PB定年 疑源类化石
下载PDF
渤海歧南断阶带中下侏罗统碎屑岩潜山优质储层形成主控因素 被引量:1
6
作者 郭颖 王粤川 +3 位作者 彭靖淞 高坤顺 吴庆勋 吴昊明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1-50,共10页
渤海歧口凹陷歧南断阶带中下侏罗统碎屑岩潜山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条件复杂。基于岩心和薄片观察、扫描电镜、电子探针、能谱分析、X衍射分析等资料,对研究区目的层储层特征和优质储层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歧南断阶带中下侏罗统碎屑岩... 渤海歧口凹陷歧南断阶带中下侏罗统碎屑岩潜山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条件复杂。基于岩心和薄片观察、扫描电镜、电子探针、能谱分析、X衍射分析等资料,对研究区目的层储层特征和优质储层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歧南断阶带中下侏罗统碎屑岩潜山储层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和砂砾岩,储集空间以残余原生粒间孔、次生溶孔、晶间孔为主,属中孔低渗储层,不同层段储层物性差异明显。岩性、沉积相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了优质储层的形成:砂砾岩储层物性最好,砂岩和含砾砂岩次之,凝灰质砂岩最差;三角洲水下分支河道砂体储集物性最好,河床滞留沉积和心滩砂体次之,水上分支河道、决口扇和河漫沉积物性较差;抗压实作用、表生风化淋滤作用和深部溶蚀作用是较高孔隙度储层普遍发育的主要原因,自生高岭石等黏土矿物充填和分布差异最终决定了储层渗透性和物性,优质储层主要发育在高岭石大量富集带内。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歧南断阶带及渤海海域中生界碎屑岩潜山优质储层发育区及有利勘探区带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歧口凹陷 歧南断阶带 中下侏罗统 碎屑岩潜山 优质储层 主控因素
下载PDF
The distribution of dimethylcarbazoles in oils from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1
7
作者 ZHANG Chunming ZHAO Hongjing +1 位作者 gao kunshun YANG Shaokun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7年第3期301-304,共4页
C2-carbazole isomer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crude oils from the Hui-Liu Structure Ridge (HLSR)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PRMB), South China Sea. The NH shielded isomer, as well as the NH partially shielded is... C2-carbazole isomer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crude oils from the Hui-Liu Structure Ridge (HLSR)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PRMB), South China Sea. The NH shielded isomer, as well as the NH partially shielded isomers, was detected in high abundance and the NH exposed isomers in lower abundance. A small-enrichment trend of 1,8-dimethylcarbazole (DMC) was observed in crude oils along the western part of HLSR (WPHLSR), which may indicate little effect of migration on the C2-carbazole distributions. Two strikingly different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NH partially shielded isomers were observed in the reservoirs along the WPHLSR: one with a preference of 1,3- and 1,6-DMCs and the other with a preference of 1,4- and 1,5-DMCs. All of the oils occurring in the Upper reservoirs have a preference of 1,3- and 1,6-DMCs, whereas those trapped in the Lower reservoirs show a preference of 1,4- and 1,5-DMCs, which may indicate there are two petroleum migration systems in the WPHLS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 氮化合物 珠江流域 南海
下载PDF
渤海南部地区潜山构造差异与成因机制 被引量:10
8
作者 吴庆勋 韦阿娟 +5 位作者 王粤川 彭靖淞 肖述光 高坤顺 郭永华 邓辉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698-3708,共11页
目前,针对渤海南部潜山地层结构、构造演化的研究较少.应用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系统分析了该区潜山断裂类型、地层构造类型、成因演化和动力学背景.研究表明,近南北向郯庐走滑断裂和近东西向反转断裂共同控制了研究区潜山地层分布,... 目前,针对渤海南部潜山地层结构、构造演化的研究较少.应用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系统分析了该区潜山断裂类型、地层构造类型、成因演化和动力学背景.研究表明,近南北向郯庐走滑断裂和近东西向反转断裂共同控制了研究区潜山地层分布,进而造成了研究区潜山地层的结构、构造差异.近南北向郯庐走滑断裂为调节东西两侧挤压强度差异的同印支造山期断层.郯庐走滑断裂西支以西挤压变形强度相对较弱,普遍发育古生界薄底或秃底构造,以"中生界+古生界+前寒武系"三层结构为主;以东挤压变形作用则相对较强,表现为强烈隆升,古生界剥蚀殆尽,为"中生界+前寒武系"双层结构,花状走滑构造发育.近东西向反转断层为印支期逆冲断层,燕山期伸展反转,现今断裂上升盘残存古生界,下降盘古生界剥蚀殆尽.横向挤压收缩差异是导致研究区潜山地层结构、构造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南部地区 构造演化 走滑断层 反转断层 郯庐断裂 成因机制 古生界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渤海海域白垩系义县组火山岩岩相特征及成储差异 被引量:11
9
作者 叶涛 韦阿娟 +5 位作者 彭靖淞 高坤顺 邓辉 鲁凤婷 郭颖 任云鹏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81-1091,共11页
以野外露头考察为基础,综合油田钻测井、地震等资料,探索了渤海海域白垩系义县组火山岩喷发模式,总结出不同岩相的井-震响应特征,并明确了岩相控制下的成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火山岩以中、基性岩浆来源为主,具有反序式喷发特征... 以野外露头考察为基础,综合油田钻测井、地震等资料,探索了渤海海域白垩系义县组火山岩喷发模式,总结出不同岩相的井-震响应特征,并明确了岩相控制下的成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火山岩以中、基性岩浆来源为主,具有反序式喷发特征,整体喷发强度较弱,纵向上自下向上发育基性溢流相、中性溢流相、爆发相与火山沉积相;2)爆发相RD/AC小于0.1×0.304 8(Ω·m^2)/μs,CNL大于17%,地震上以杂乱反射为主;溢流相RD/AC大于0.1×0.304 8(Ω·m^2)/μs,CNL小于于17%,地震资料上具有连续的低频强振幅响应,基性溢流相自然伽马低于60API,密度大于2.7g/cm^3,同时较中性溢流连续性更好,波阻抗更高;火山沉积相RD/AC小于0.06×0.304 8(Ω·m^2)/μs,CNL大于17%,具有连续的中高频、弱振幅反射;3)火山岩岩相控制了孔隙演化过程及裂缝的发育程度,爆发相原生孔隙保存较好,同时溶蚀孔隙发育,以孔隙型储集空间为主;中性溢流相脆度大,裂缝发育,以孔隙-裂缝复合型为主,两者为研究区的主要优质储集岩相,而基性溢流相原生孔隙后期多被充填,成储能力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白垩系义县组 火山岩 岩相模式 井震响应 差异成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