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网络攻击告警的IP地址自动化封禁应用
1
作者 张文迪 高先志 +2 位作者 雷泽坤 孙源 席萌 《计算机应用文摘》 2024年第12期50-52,共3页
随着国内外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安全问题逐步增多。外部恶意IP地址在未授权情况下进行各种恶意行为,如DDoS、安全漏洞、数据窃取、勒索病毒、木马后门攻击等,导致数据泄露、服务不可用等安全问题频发。基于此,自动化封禁IP地... 随着国内外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安全问题逐步增多。外部恶意IP地址在未授权情况下进行各种恶意行为,如DDoS、安全漏洞、数据窃取、勒索病毒、木马后门攻击等,导致数据泄露、服务不可用等安全问题频发。基于此,自动化封禁IP地址技术应运而生,可以快速封禁外部发起的恶意攻击IP地址,及时阻止攻击者的进一步网络攻击行为,有效提升网络安全性能。文章通过介绍基于网络攻击告警的IP地址自动化封禁技术的实现原理和实际运营场景,验证了该技术的可行性和在网络安全防御方面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安全 告警 IP地址
下载PDF
强制湖退期湖底扇沉积构型的多样性与砂体分布特征——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三段中亚段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吴千然 鲜本忠 +5 位作者 高先志 田荣恒 张浩哲 刘建平 高钰坤 王鹏宇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82-794,共13页
针对目前关于陆相湖盆不同体系域内部重力流沉积的差异性研究薄弱的情况,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史深100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为例,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和三维地震等资料,分析强制湖退期湖底扇沉积构型特征及四级基准面变化对其发... 针对目前关于陆相湖盆不同体系域内部重力流沉积的差异性研究薄弱的情况,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史深100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为例,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和三维地震等资料,分析强制湖退期湖底扇沉积构型特征及四级基准面变化对其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四级基准面上升期湖底扇以异重流成因为主,下降晚期滑塌成因比例逐渐上升。四级基准面从上升到下降,异重流成因湖底扇内部水道延伸距离持续减小,导致湖底扇的平面形态从高度沟道化的扇形向裙带状的扇形转变;此外湖底扇内部的分支水道复合体构型样式由垂向加积转为侧向迁移,单一水道的横向规模逐渐减小;朵叶体复合体的构型样式从侧向摆动型补偿叠置演变为加积型叠置,单一朵叶体的横向规模逐渐增大。该研究深化了高频层序地层中重力流沉积规律的认识,并为湖底扇油气藏精细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东营凹陷 古近系沙河街组 湖底扇 异重流 重力流 基准面 沉积构型
下载PDF
盐城凹陷阜三段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被引量:1
3
作者 宋言 刘世丽 +5 位作者 高先志 李鹤永 唐远涛 薛锴 王红梅 王永辉 《复杂油气藏》 2023年第1期26-34,共9页
盐城凹陷阜三段常规油藏的发现证实了盐城凹陷仍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但受勘探程度的影响,缺乏系统研究,存在阜三段原油成因与阜二段烃源岩主要供烃亚段尚不明确的问题。通过分子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实际地质条件,对阜三段原油地球化学特... 盐城凹陷阜三段常规油藏的发现证实了盐城凹陷仍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但受勘探程度的影响,缺乏系统研究,存在阜三段原油成因与阜二段烃源岩主要供烃亚段尚不明确的问题。通过分子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实际地质条件,对阜三段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阜三段原油为低熟稠油,母质来源为混合来源,形成于半咸化—咸化、还原—强还原环境,是生油早期阶段的产物;依据生标物特征可将阜二段烃源岩分为3类,E_(1)f_(2)^(2)亚段烃源岩成熟度低,形成于低咸度—还原环境,具有低孕(升)甾烷/规则甾烷、低三环萜/五环萜的特征。E_(1)f_(2)^(3)、E_(1)f_(2)^(4)、E_(1)f_(2)^(5)亚段烃源岩成熟度低,形成于高咸度—强还原环境,具有低孕(升)甾烷/规则甾烷、高三环萜/五环萜比值的特征。E_(1)f_(2)^(6)亚段烃源岩成熟度偏高,形成于较高咸度—还原环境,具有高孕(升)甾烷/规则甾烷,低三环萜/五环萜比值的特征;阜三段原油可分为2类原油,以Ⅱ类原油为主。综合油源对比结果与实际地质条件认为,Ⅰ类原油主要来自E_(1)f_(2)^(2)亚段烃源岩。Ⅱ类原油主要来自E_(1)f_(2)^(3)、E_(1)f_(2)^(4)亚段烃源岩,E_(1)f_(2)^(3)、E_(1)f_(2)^(4)亚段烃源岩为阜三段原油的主要供烃亚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熟油 地球化学 油源对比 阜三段 盐城凹陷
下载PDF
Diversity of depos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sandbody distribution of sublacustrine fans during forced regression: A case study of Paleogene Middle Sha 3 Member in Dongying Sag, Bohai Bay Basin, East China
4
作者 WU Qianran XIAN Benzhong +5 位作者 gao xianzhi TIAN Rongheng ZHANG Haozhe LIU Jianping gao Yukun WANG Pengyu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3年第4期894-908,共15页
Currently, the differences in gravity flow deposits within different systems tracts in continental lacustrine basins are not clear. Taking the middle submember of the third member of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Sha 3... Currently, the differences in gravity flow deposits within different systems tracts in continental lacustrine basins are not clear. Taking the middle submember of the third member of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Sha 3 Member) in the Shishen 100 area of the Dongying Sag in the Bohai Bay Basin as an example, the depositional architecture of sublacustrine fans during forced regression and the impact of the fourth-order base-level changes on their growth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cores, well logs and 3D seismic data. Sublacustrine fans were mainly caused by hyperpycnal flow during the fourth-order base-level rise,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slump-induced sublacustrine fans gradually increased during the late fourth-order base-level fall. From rising to falling of the fourth-order base-level, the extension distance of channels inside hyperpycnal-fed sublacustrine fans reduced progressively, resulting in the transformation in their morphology from a significantly channelized fan to a skirt-like fan. Furthermore, the depositional architecture of distributary channel complexes in sublacustrine fans changed from vertical aggradation to lateral migration, and the lateral size of individual channel steadily decreased. The lobe complex's architectural patterns evolved from compensational stacking of lateral migration to aggradational stacking, and the lateral size of individual lobe steadily grew. This study deep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depositional features of gravity flow in high-frequency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provides a geological foundation for the fine development of sublacustrine fan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hai Bay Basin Dongying Sag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 sublacustrine fan hyperpycnal flow gravity flow base-level depositional architecture
下载PDF
塔东地区下古生界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领域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卫红 高先志 +2 位作者 叶信林 冉启贵 程宏岗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1-68,共8页
利用岩心、分析化验及地球物理资料对塔东地区下古生界烃源岩和储集层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认为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已处于高—过成熟阶段,原油裂解气是主要气源,并圈定裂解气有效供气范围主要集中在古城以北的地区。储层主要为颗粒灰... 利用岩心、分析化验及地球物理资料对塔东地区下古生界烃源岩和储集层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认为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已处于高—过成熟阶段,原油裂解气是主要气源,并圈定裂解气有效供气范围主要集中在古城以北的地区。储层主要为颗粒灰岩和白云岩,颗粒灰岩的孔隙类型主要为裂缝及与之伴生的溶蚀孔洞,分布在古城台地边缘带和罗西台地边缘带的奥陶系中;白云岩主要发育溶蚀孔,在塔东地区广泛分布。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分析,指出古城鼻隆及其西北地区是最有利的勘探区带,其次为英东构造带及满加尔凹陷、英吉苏凹陷内的其他隆起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下古生界 碳酸盐岩 天然气 成藏
下载PDF
陶瓷基频率选择表面透波材料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高贤志 张剑 +5 位作者 崔凤单 彭瑾 高文博 吕毅 张昊 赵英民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17,共7页
频率选择表面(FSS)透波材料是透波材料长期以来所追求的结构-功能一体化的集中体现和成功实践,随着天线以及通讯系统对全向透波、宽频透波、频选透波、隐身等性能要求的提高,该技术已成为透波材料研究的新热点,在军工、民品领域均有广... 频率选择表面(FSS)透波材料是透波材料长期以来所追求的结构-功能一体化的集中体现和成功实践,随着天线以及通讯系统对全向透波、宽频透波、频选透波、隐身等性能要求的提高,该技术已成为透波材料研究的新热点,在军工、民品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陶瓷基FSS透波材料技术针对耐高温高性能天线罩的研制需求而提出,对透波材料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中分析了当前陶瓷基FSS透波材料工艺研究的需求,介绍了国内陶瓷基FSS透波材料工艺研究的现状,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基 频率选择表面(FSS) 透波材料 复合材料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坪地区基岩风化壳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24
7
作者 伍劲 高先志 +3 位作者 周伟 张永庶 杨云 由超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66-672,共7页
东坪地区是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山前的一个斜坡区,远离生烃中心,但在其基岩中发现了东坪1井区和东坪3井区2个气藏,东坪地区基岩气藏的形成与基岩风化壳有密切关系。基于矿物蚀变特征、风化产物特征和溶蚀孔缝发育特征研究,把东坪地区基... 东坪地区是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山前的一个斜坡区,远离生烃中心,但在其基岩中发现了东坪1井区和东坪3井区2个气藏,东坪地区基岩气藏的形成与基岩风化壳有密切关系。基于矿物蚀变特征、风化产物特征和溶蚀孔缝发育特征研究,把东坪地区基岩风化壳结构划分为完全风化层、半风化层和未风化层,半风化层进一步分为风化溶蚀带和风化崩解带,两者的溶蚀作用和矿物蚀变程度不同,风化溶蚀带发育溶蚀孔洞和强溶蚀加宽网状裂缝,而风化崩解带发育弱溶蚀的低角度风化节理缝和高角度构造缝。统计东坪地区平均单井基岩风化壳厚度超过200 m,远大于昆北地区的基岩风化壳厚度,这与古近系沉积前东坪地区古地势较低有关。因花岗片麻岩比花岗岩更易风化,东坪1井区(花岗片麻岩分布区)风化壳厚度大于东坪3井区(花岗岩分布区)。另外,先存断裂和裂缝发育区风化壳厚度大。风化壳半风化层对油气从生烃凹陷长距离运移到研究区起到了重要的输导作用,同时也是基岩油气藏的重要储集层;研究区完全风化层因厚度较薄,不足以单独构成良好盖层,仅对油气的分布起到隔夹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东坪地区 基岩风化壳 溶蚀作用 花岗片麻岩 花岗岩 油气藏形成
下载PDF
跳台滑雪中运动员采用什么姿态飞得既稳且远 被引量:1
8
作者 蒋量 陈雪 +5 位作者 高先智 黄毅 马赟 霍波 吴霞 王宁 《力学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70-473,共4页
针对冰雪运动项目跳台滑雪,本文阐述了跳台滑雪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助滑、起跳、飞行及着陆阶段的动作技术特点及其所蕴含的力学原理,设计制作了实验道具并开展了演示实验,说明了起跳阶段适当蹬地与飞行阶段维持特定姿态是跳台滑雪运动... 针对冰雪运动项目跳台滑雪,本文阐述了跳台滑雪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助滑、起跳、飞行及着陆阶段的动作技术特点及其所蕴含的力学原理,设计制作了实验道具并开展了演示实验,说明了起跳阶段适当蹬地与飞行阶段维持特定姿态是跳台滑雪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因素。本文还探讨了相关演示实验在基础力学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跳台滑雪 力学原理 演示实验
下载PDF
适应于极区的惯导系统传递对准技术研究
9
作者 高贤志 原润 +2 位作者 蔡善军 郭瑞杰 马小艳 《飞控与探测》 2021年第3期34-39,共6页
针对飞机、舰艇全球航行的需求,以及由地球经线在极区收敛而导致的以真北向作为航向参考时的导航算法失效问题,在传统的“速度+姿态”匹配对准及修正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格网导航系下的“速度+姿态”传递对准方法。基于格网导航系下惯... 针对飞机、舰艇全球航行的需求,以及由地球经线在极区收敛而导致的以真北向作为航向参考时的导航算法失效问题,在传统的“速度+姿态”匹配对准及修正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格网导航系下的“速度+姿态”传递对准方法。基于格网导航系下惯性导航算法的编排,建立了格网坐标系的惯导误差模型,推导了格网导航系“速度+姿态”匹配的量测方程,利用卡尔曼滤波器对子惯导的速度、失准角、陀螺漂移、加速度计零偏、主子惯导间的安装误差角等进行了估计与修正。数学仿真及基于极区航行试验数据的半实物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提出的格网导航系下的“速度+姿态”匹配传递对准算法,可实现中低精度惯导系统在高纬度地区时间为30s、水平对准精度优于1′、方位对准精度优于6′的快速、高精度对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区 惯性导航 传递对准 格网速度 格网姿态
下载PDF
1553B总线底层重传机制的研究
10
作者 高贤志 张晨曦 李宇翔 《电气应用》 2020年第3期100-103,共4页
1553B总线是美国军用标准MIL-STD-1553B所定义的一种串行数据传输总线,测控系统采用1553B总线互联,在设计上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尤其是其高可靠性,可以保证测控系统稳定、长时间工作。1553B总线的重传机制是其高可靠性的措施之一,描述了... 1553B总线是美国军用标准MIL-STD-1553B所定义的一种串行数据传输总线,测控系统采用1553B总线互联,在设计上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尤其是其高可靠性,可以保证测控系统稳定、长时间工作。1553B总线的重传机制是其高可靠性的措施之一,描述了这一重传机制的机理,并在实验室环境下对重传机制进行了触发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53B总线 重传通信链路 阻抗
下载PDF
涡轮发动机燃烧室非接触测量技术发展趋势
11
作者 高贤志 刘志亮 闫泽华 《战术导弹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67,共11页
针对非接触测量技术在航空发动机燃烧室气动热力领域的发展及应用现状,对基于激光的先进光学诊断试验技术及其他非接触测量技术进行了综述。光学可视模型燃烧室试验件主要有旋流杯光学模型燃烧室和分区分级耦合燃烧室两大类,其设计需要... 针对非接触测量技术在航空发动机燃烧室气动热力领域的发展及应用现状,对基于激光的先进光学诊断试验技术及其他非接触测量技术进行了综述。光学可视模型燃烧室试验件主要有旋流杯光学模型燃烧室和分区分级耦合燃烧室两大类,其设计需要考虑燃烧室本身特点、研发目标等问题;对于航空发动机燃烧室,LDV、PIV和HTV技术常用于流场速度的测量,LDV、PDPA和PLIF/Mie技术在气液两相流及雾化特性测量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CARS、TDLAS、PLIF和SRS技术广泛应用于燃烧场温度、组分浓度的测量。其他非接触测量技术如超声波测温法、辐射测温法、红外测温法等很好地弥补了光学测温存在的缺陷。未来非接触测量技术需要根据探测对象的要求和特点优势互补,以更好的满足未来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对非接触测量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燃烧室 非接触测量 光学诊断技术 流动特性 气液两相流 燃烧特性
原文传递
鄂西恩施地区中二叠统孤峰组黑色页岩古环境恢复与有机质富集因素
12
作者 刘备 高先志 +3 位作者 李峰 龚志愚 罗凡 杜小锋 《现代地质》 CAS 2024年第6期1484-1497,共14页
鄂西恩施地区中二叠统孤峰组发育了一套以盆地相为主的黑色岩系,是鄂西恩施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新层系,但目前对该套黑色岩系的沉积古环境及有机质富集机制的认识尚且不足。本文以鄂西恩施地区两条孤峰组剖面(田凤坪和渔塘坝)为研究对... 鄂西恩施地区中二叠统孤峰组发育了一套以盆地相为主的黑色岩系,是鄂西恩施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新层系,但目前对该套黑色岩系的沉积古环境及有机质富集机制的认识尚且不足。本文以鄂西恩施地区两条孤峰组剖面(田凤坪和渔塘坝)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薄片鉴定、总有机碳(TOC)测定、全岩矿物组分分析、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等测试,旨在对鄂西恩施地区孤峰组页岩沉积期古环境及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孤峰组页岩主要为硅质页岩相,具有高TOC含量(5.79%~41.59%),矿物组成以石英(平均值为81.53%)和黏土矿物(平均值为12.63%)为主,还含有少量的长石、黄铁矿及碳酸盐矿物;化学蚀变指数(CIA)表明孤峰组页岩沉积期表现为炎热潮湿气候特征;V/(V+Ni)、U/Th等参数表明沉积期底层水体为缺氧-硫化环境;生物硅(Si_(bio))、Cu/Al及Ni/Al等指标揭示了沉积期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水平;TOC与U/Th、Al、Ti/Al的弱相关性表明底水缺氧硫化环境和陆源碎屑对孤峰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影响较小,而与Ni/Al的正相关性则表明初级生产力水平是影响孤峰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的主要因素。孤峰组页岩沉积环境表现为深水缺氧、气候炎热潮湿、初级生产力水平较高,从而建立了一个受氧化还原条件、古生产力以及热湿型气候影响的深水台内盆地沉积环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恩施地区 中二叠统孤峰组 黑色页岩 岩相 沉积环境 有机质富集
下载PDF
冰雪运动对运动生物力学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的挑战 被引量:5
13
作者 霍波 蒋量 +5 位作者 孙青 陈雪 黄毅 高先智 潘正晔 刘程林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5-55,共11页
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历史较短,比赛成绩远低于冬季运动强国,亟需应用先进的科研方法和技术装备实现科学化训练,提升训练水平。因此,围绕影响运动表现的人机环相关因素,着重分析冰雪运动对生物力学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提出的挑战,并综述国... 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历史较短,比赛成绩远低于冬季运动强国,亟需应用先进的科研方法和技术装备实现科学化训练,提升训练水平。因此,围绕影响运动表现的人机环相关因素,着重分析冰雪运动对生物力学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提出的挑战,并综述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1)针对部分冰雪运动远距离、大范围、快速移动等复杂现场条件,介绍了用于运动学、动力学及生理学参数监测和分析的技术和装备。2)围绕冰雪运动专项动作训练中对于体能准备、损伤康复的需求,介绍了基于骨骼肌肉模型的人体动力学分析的研究成果。3)鉴于冰雪运动项目中运动员高速移动的特性,介绍了空气动力学实验和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未来解决这些关键问题和技术难题,将极大地推动冰雪运动科技和竞技水平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雪运动 运动学 动力学 生理监测 空气动力学
原文传递
自力发射时的发射箱燃气排导方案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高贤志 刘超 苗佩云 《战术导弹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3-36,共4页
目前导弹发射多采用箱式自力发射的方式。自力发射时导弹助推器质量流量较大,发射时产生的高速燃气流会对发射箱及弹体产生直接冲击。针对箱式发射时的燃气流排导问题和箱体强度问题,提出了四种发射箱方案:弹箱间隙直接排导方案、箱体... 目前导弹发射多采用箱式自力发射的方式。自力发射时导弹助推器质量流量较大,发射时产生的高速燃气流会对发射箱及弹体产生直接冲击。针对箱式发射时的燃气流排导问题和箱体强度问题,提出了四种发射箱方案:弹箱间隙直接排导方案、箱体内设排气管方案、箱体外设排气管方案和多孔挡板排导方案。并对每种发射箱方案分别进行了发射箱结构设计、箱内流场参数计算和燃气流排导特性分析,最后确定了具有深入研究意义的发射箱总体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力发射 箱式发射 发射箱 燃气排导 流场计算
原文传递
单扇区、扇形、全环燃烧室热声不稳定性试验和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高贤智 何沛 +2 位作者 冯晓星 邓向阳 蒋晶晶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605-1613,共9页
贫油分级燃烧室在单扇区、扇形、全环燃烧室试验台上均会发生自激周期性燃烧不稳定现象,但振荡模态和频率存在差异。为研究这一差异并建立三者之间的联系,同时验证热声不稳定性模拟方法,对三种试验台的燃烧不稳定性进行了试验和数值模... 贫油分级燃烧室在单扇区、扇形、全环燃烧室试验台上均会发生自激周期性燃烧不稳定现象,但振荡模态和频率存在差异。为研究这一差异并建立三者之间的联系,同时验证热声不稳定性模拟方法,对三种试验台的燃烧不稳定性进行了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获得了不同试验台的振荡特性,并对数值模拟和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全环燃烧室存在两个失稳模态,扇形燃烧室只存在一个失稳模态,单扇区燃烧室也只存在一个失稳模态;单扇区、扇形燃烧室可以反映全环燃烧室中其中一个失稳模态,而无法反映全环燃烧室的另外一个失稳模态;三维有限元热声模拟方法准确预测了三种不同试验台的燃烧稳定性,预测的无量纲失稳频率与试验结果一致,误差在2%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不稳定 热声振荡 失稳频率 全环燃烧室 扇形燃烧室
原文传递
基于单扇区燃烧室试验的热声模拟方法研究及验证
16
作者 高贤智 王雄辉 +2 位作者 冯晓星 鄂亚佳 何沛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56-365,共10页
利用自主开发的热声网络模型研究了不同试验工况、出口边界条件、入口测量段长度对单扇区燃烧室试验台燃烧不稳定性的影响,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声学网络模型准确预测了不同试验工况的失稳频率。预测失稳频率与试验失... 利用自主开发的热声网络模型研究了不同试验工况、出口边界条件、入口测量段长度对单扇区燃烧室试验台燃烧不稳定性的影响,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声学网络模型准确预测了不同试验工况的失稳频率。预测失稳频率与试验失稳频率相差±10 Hz以内,误差在2%以内。前期单扇区燃烧室试验表明,当入口测量段为0.4 m时,发生燃烧振荡,当入口测量段为0.25 m时,未发生燃烧振荡。数值模拟表明只有当入口测量段长度在0.35~0.44 m之间时,才会激发自激燃烧振荡,这很好地解释了上述试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不稳定 热声网络 特征频率 单扇区燃烧室 贫燃燃烧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