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层碳酸盐岩储层酸压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5
1
作者 郭建春 苟波 +4 位作者 陆灯云 刘子豪 肖彬 徐科 任冀川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129,共9页
酸压改造是深层碳酸盐岩储层高效勘探开发的技术利器。随着勘探开发逐渐迈向特深层,厘清目前酸压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至关重要。从酸压裂缝起裂与扩展、酸刻蚀水力裂缝与导流能力构建、酸压数值模拟技术3个方面阐释了酸压改造机理;分析... 酸压改造是深层碳酸盐岩储层高效勘探开发的技术利器。随着勘探开发逐渐迈向特深层,厘清目前酸压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至关重要。从酸压裂缝起裂与扩展、酸刻蚀水力裂缝与导流能力构建、酸压数值模拟技术3个方面阐释了酸压改造机理;分析了黏度控制型、生酸时间控制型、H+屏蔽吸附型、非盐酸基型等4类耐高温缓速酸液体系特点;系统梳理了我国深层碳酸盐岩酸压工艺技术发展的4个历程,剖析了目前9000 m以深特深层碳酸岩酸压面临的4个挑战:能否压开储层、地层温度突破酸液体系耐温极限、高温高压测试手段缺乏、储集体靶向沟通难度大。基于此,提出了5个酸压研究展望:特深井破裂压力精准预测、耐220℃多功能酸液体系研发、超高温高压实验平台构建、全在线酸压技术、超临界CO_(2)酸压技术探索,力求实现特深层碳酸盐岩高效立体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超深层 特深层 碳酸盐岩 酸压机理 酸液体系 酸压工艺
下载PDF
深层页岩压裂多级裂缝内支撑剂运移与分布规律 被引量:1
2
作者 郭建春 唐堂 +4 位作者 张涛 周航宇 刘彧轩 李明峰 杨若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1,共11页
深层页岩天然裂缝与层理缝发育,经体积改造后易形成“主缝+支缝+次微缝”的多级裂缝结构,但受高垂向应力和高水平应力差条件的影响,深层页岩压裂裂缝开度极窄且主次缝开度差异较大。为了明确多级裂缝内支撑剂运移机制与分布规律,搭建了... 深层页岩天然裂缝与层理缝发育,经体积改造后易形成“主缝+支缝+次微缝”的多级裂缝结构,但受高垂向应力和高水平应力差条件的影响,深层页岩压裂裂缝开度极窄且主次缝开度差异较大。为了明确多级裂缝内支撑剂运移机制与分布规律,搭建了大型可视化支撑剂输送实验系统,研究了泵注排量、液体黏度、支撑剂粒径、支撑剂浓度、裂缝特征参数对支撑剂运移与分布的影响规律,最后基于水电相似原理计算了裂缝整体导流能力并开展了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缝内支撑剂存在多种堆积模式,其形成由流体对支撑剂的携带能力决定;②支撑剂分流效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增大排量与减小支撑剂粒径均可提高分流效率;③多级裂缝内,增大排量与压裂液黏度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支撑剂非均匀分布,但裂缝导流能力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④综合支撑剂分流结果与多级裂缝内支撑剂分布规律,推荐坚持“大排量+低黏度”泵注思想,以保证大粒径支撑剂占比,适当混合小粒径支撑剂,构建“近井区高导流+远井区有支撑”的高导流裂缝体。结论认为,基于含多级裂缝的大型可视化支撑剂输送实验系统,全面系统研究了不同条件下多级裂缝内支撑剂运移与堆积的模式,研究成果可为深层页岩压裂泵注工艺参数设计与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页岩 体积压裂 多级裂缝 水平裂缝 支撑剂运移 缝内分布 室内实验系统
下载PDF
物理—数据协同驱动的页岩气井产量预测方法
3
作者 任文希 段又菁 +3 位作者 郭建春 田助红 曾凡辉 罗扬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7-139,共13页
由于页岩气渗流机理复杂,赋存方式多样,压裂后对裂缝网络的精确识别和表征存在较大困难,现有方法难以准确预测页岩气井产量。为此,提出了机理—数据融合建模的思路,结合连续拟稳态假设、物质平衡方程、产量递减分析方法和递推原理,建立... 由于页岩气渗流机理复杂,赋存方式多样,压裂后对裂缝网络的精确识别和表征存在较大困难,现有方法难以准确预测页岩气井产量。为此,提出了机理—数据融合建模的思路,结合连续拟稳态假设、物质平衡方程、产量递减分析方法和递推原理,建立了物理—数据协同驱动的产量预测方法,进而以中国某区块页岩气井现场生产数据为例,对该方法的准确性、可靠性进行了测试,并与经验产量递减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建立的产能模型采用拟压力代替压力,采用物质平衡拟时间代替时间,弱化了产量、流压和甲烷物性变化带来的影响;(2)以累计产量误差最小为目标开展历史拟合,弱化了生产制度变化带来的影响,使得建立的产能模型能够自动适应流压—产量变化;(3)应用该方法的关键在于采气指数—物质平衡拟时间双对数图中的特征直线,若图中出现特征直线,则可以开展产量预测,反之,则不能预测。结论认为:(1)建立的产量预测方法将不稳定流动问题转化为拟稳态流动问题求解,简化了对储层非均质性的描述,避开了裂缝网络精确识别和定量表征的难题,计算效率高,可解释性强;(2)生产数据测试结果表明该产量预测方法精度高,长期预测结果稳定,并优于Logistic Growth Model、Duong和StretchedExponential Production Decline经验产量递减分析方法,也优于非线性自回归神经网络、长短记忆神经网络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井 产量预测 物理—数据协同驱动 人工智能 动态泄流区 产量递减分析
下载PDF
融合物理约束的压裂水平井产能智能预测框架构建与应用
4
作者 卢聪 罗扬 +1 位作者 郭建春 曾凡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9-107,共9页
水平井分段压裂是实现非常规油气藏有效开发的关键技术,准确预测压裂水平井产能对于井位优选和压裂参数优化至关重要。随着历史开发数据的不断积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方法为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提供了新的渠道... 水平井分段压裂是实现非常规油气藏有效开发的关键技术,准确预测压裂水平井产能对于井位优选和压裂参数优化至关重要。随着历史开发数据的不断积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方法为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提供了新的渠道。为此,从压裂水平井生产物理过程出发,分析了产能智能预测的物理约束,提出了与物理过程相匹配的产能智能预测框架,并结合四川盆地南部(以下简称川南)地区页岩气开发生产数据开展了实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压裂水平井产能智能预测需要以压裂段为单位进行特征融合处理,单井产能是由初始压裂段到末尾压裂段依次累计作用的结果,各压裂段之间存在顺序关系,各单井的因素输入维度存在差异;(2)采用循环神经网络能够完全匹配压裂段之间的顺序关系和汇聚作用,而Mask屏蔽机制则能够解决各单井压裂段数量不统一的矛盾。结论认为:(1)该智能预测模型能够学习各单井输入序列与产能之间的复杂映射关系,训练集相对误差为0.098、测试集相对误差为0.117,较循环神经网络(RNN)模型误差的下降幅度分别为37.6%和37.0%,较多层感知机(MLP)模型误差的下降幅度分别为77.3%和77.4%,展现出优异的预测性能;(2)该研究成果能够为非常规油气藏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的技术进步和快速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南部 页岩气 水平井 分段压裂 特征融合 产能预测 人工智能 循环神经网络 物理约束
下载PDF
非常规油气储层智能压裂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5
作者 郭建春 张宇 +4 位作者 曾凡辉 胡大淦 白小嵩 龚高彬 任文希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26,共14页
非常规储层油气资源丰富,压裂是释放非常规储层油气的必要手段,但压裂优化是一个多模态、高维度、大尺度、细时空的复杂大系统问题。为实现非常规储层压裂系统开发,梳理了油气压裂人工智能3个应用场景:透明油气藏数智化构建和压裂双甜... 非常规储层油气资源丰富,压裂是释放非常规储层油气的必要手段,但压裂优化是一个多模态、高维度、大尺度、细时空的复杂大系统问题。为实现非常规储层压裂系统开发,梳理了油气压裂人工智能3个应用场景:透明油气藏数智化构建和压裂双甜点智能优选、机理—数据联合驱动的压裂工艺参数智能优化和压裂风险预警及在线监控智能调控,然后明确了智能压裂3个方面技术特征,并展望了智能压裂未来5个方面的技术攻关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形成了地质多源数据、建模迭代更新精准化技术,助力了优选地质工程压裂双甜点;(2)建立了机理数据驱动多目标优化压裂参数方法,促进了裂缝均衡扩展、扩大体积和提高产量;(3)开发了压裂动态监测及在线调控流程,支撑了压裂高效、可持续开发,提高压裂效率和油气采收率;(4)提出了“甜点选择数智化—压裂参数智能化—在线监测调控精准化—四维可视化”的地质—工程“动态一体化”智能压裂新理念。结论认为,强化数字孪生智能压裂可视化技术、构建生成式智能压裂大数据生态系统、融合机理数据的工艺参数优化方法、开发压裂动态智能预测监测技术、创新远程智能压裂决策控制系统,可为智能压裂革新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为未来压裂人机交互智能决策和闭环调控的实现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储层 智能压裂 透明油气藏数智化 机理数据驱动 风险预警与在线调控 数字孪生
下载PDF
基于结构稳定剂的支撑剂高效铺置技术
6
作者 郭建春 任山 +3 位作者 张绍彬 刁素 卢杨 张涛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6-623,共8页
针对纤维在常规滑溜水中逸出量较高,难以与支撑剂形成纤维-支撑剂簇、作用效果有限等问题,开发出一种结构稳定剂,基于微观结构观察和性能评价室内实验,分析结构稳定剂作用下支撑剂的铺置机理及结构稳定剂对支撑剂铺置规模、裂缝导流能... 针对纤维在常规滑溜水中逸出量较高,难以与支撑剂形成纤维-支撑剂簇、作用效果有限等问题,开发出一种结构稳定剂,基于微观结构观察和性能评价室内实验,分析结构稳定剂作用下支撑剂的铺置机理及结构稳定剂对支撑剂铺置规模、裂缝导流能力等的影响。研究表明:结构稳定剂与聚合物、纤维、石英砂之间可形成稳定的纤维-支撑剂团簇,与单纯支撑剂相比,密度降低,体积增大,沉降过程中与液体的接触面积增大,浮力与曳力增加,沉降速度变缓,更易被流体携带进裂缝深处。将纤维及结构稳定剂随支撑剂一起泵入储层可降低纤维逸出率、增加支撑剂在滑溜水中占据的体积,大幅提高支撑剂铺置高度、输送距离及裂缝导流能力,降低支撑剂返排率。实验结果表明,结构稳定剂最佳质量分数为0.3%。致密气、页岩油、页岩气80井次的应用效果证实,结构稳定剂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基本能满足该类油气井的提产、降本和防砂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支撑剂 结构稳定剂 铺置机理 导流能力 支撑剂返排率
下载PDF
超深、特深碳酸盐岩多场-损伤耦合破裂压力计算
7
作者 郭建春 管晨呈 +2 位作者 任冀川 苟波 曾冀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5-96,共12页
超深、特深碳酸盐岩储层破裂压力高,面临压不开的难题,酸液会与储层基质反应起到扩孔增渗以及劣化岩石力学性质的作用,进而降低破裂压力,但目前缺少碳酸盐岩储层酸损伤下的破裂压力精准计算方法,难以设计针对性的降破措施。针对上述问题... 超深、特深碳酸盐岩储层破裂压力高,面临压不开的难题,酸液会与储层基质反应起到扩孔增渗以及劣化岩石力学性质的作用,进而降低破裂压力,但目前缺少碳酸盐岩储层酸损伤下的破裂压力精准计算方法,难以设计针对性的降破措施。针对上述问题,通过测试钻井液浸泡、酸液驱替后岩芯动态杨氏模量建立了不同流体扰动状态下的碳酸盐岩损伤演化方程,进一步建立了酸压过程中流动场、化学场和应力损伤场多场耦合的破裂压力数值计算模型,结果表明,钻井液酸液综合扰动条件下,孔隙度低于4.32%、酸化时间小于4.08 min时损伤因子小于0,无法解除钻井液污染导致的杨氏模量升高;P1井“井筒替酸+静止浸泡+浸泡后酸压”施工第73 min时8833m附近井段达到起裂条件,此时损伤因子为0.301,破裂压力降低了29 MPa,酸损伤降破后成功压开地层;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破裂压力误差为1%∼5%,较传统解析模型降低了3∼10个百分点,对于蓬莱气区灯影组或类似碳酸盐岩储层破裂压力计算与酸损伤降破措施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超深、特深层 酸损伤 破裂压力 降破工艺
下载PDF
行业特色新工科研究生培养内涵、模式与路径
8
作者 李皋 李昆成 +4 位作者 郭建春 蒋琪 杨雁 林铁军 陈虎 《高教学刊》 2024年第35期5-8,16,共5页
我国新工科建设已进入全面深化新阶段,通过探索建立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和新方法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的事业进入关键期。行业特色工科研究生培养具备新工科建设的优势和先机,但行业特色新工科研究生培养内涵尚未... 我国新工科建设已进入全面深化新阶段,通过探索建立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和新方法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的事业进入关键期。行业特色工科研究生培养具备新工科建设的优势和先机,但行业特色新工科研究生培养内涵尚未被阐明,仍缺少可推广的实践模式与路径,严重制约其理应在新工科建设方面充分发挥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油气行业特色工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为例,调研分析行业特色传统工科与新工科研究生培养特征,揭示“面向未来、适应需要”的培养内涵,构建了“学科交叉、分类培养”的培养模式,提出“以研为本、多维进阶”的培养路径。实践证明,该模式和路径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较高的推广价值,可为新工科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研究生 内涵 模式 实践
下载PDF
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压驱工程方案优化及矿场应用
9
作者 郭建春 卢聪 马莅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4-214,共11页
为解决低渗透油藏压驱过程中存在的油井见效方向明显、压力下降快、含水上升快等开发难题,基于低渗透油藏压驱地质特征,抽提压驱开发工程问题,建立耦合渗流-应力-损伤(H-M-D)的低渗储层压驱数学模型,开展“压-闷-采”一体化压驱数值模拟... 为解决低渗透油藏压驱过程中存在的油井见效方向明显、压力下降快、含水上升快等开发难题,基于低渗透油藏压驱地质特征,抽提压驱开发工程问题,建立耦合渗流-应力-损伤(H-M-D)的低渗储层压驱数学模型,开展“压-闷-采”一体化压驱数值模拟,建立压驱工程参数优化图版。结果表明:以3 a累计经济净现值为目标,优化单层压驱注入量为3.0×10^(4)~3.5×10^(4)m^(3),压驱注入速度为1000~1200 m^(3)/d,闷井时间为20~30 d,驱油剂体积分数为0.15%~0.20%;优化后的低渗透油藏目标方案区BN1区块压驱缝网长度、宽度及高度较未优化的相邻BN0区块分别提高19.4%、27.3%、11.3%;与未优化的相邻BN2区块相比,BN1区块井口油压相当,日产液量降低42.4%,日产油量增加163.6%,含水率降低62.3%。研究成果能有效指导低渗透油藏压驱工程方案优化与现场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方案优化 压驱工艺 数值模拟 矿场应用 生产评价 低渗透油藏
下载PDF
木薯MeMinD的互作蛋白筛选
10
作者 潘沐 陆小花 +3 位作者 姚远 陈银华 郭建春 王亚杰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54-2058,共5页
MinD参与质体分裂的精细调控,在质体形态维持中起着关键作用。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MeMinD蛋白参与了木薯质体的分裂,然而与MeMinD蛋白协同调控木薯质体分裂的相关蛋白尚未明确。本研究构建了pGBKT7-MeMinD载体,通过酵母双杂交文库筛选,... MinD参与质体分裂的精细调控,在质体形态维持中起着关键作用。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MeMinD蛋白参与了木薯质体的分裂,然而与MeMinD蛋白协同调控木薯质体分裂的相关蛋白尚未明确。本研究构建了pGBKT7-MeMinD载体,通过酵母双杂交文库筛选,共获得MeMinD蛋白的8个候选互作蛋白,点对点验证后发现烟酸磷酸核糖转移酶2(MeNAPRT2)与MeMinD存在互作关系。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MeMinD参与调控木薯质体分裂的相关机制提供新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MeMinD MeNAPRT2 酵母双杂交 质体
下载PDF
基因编辑MeERF127提高木薯抗旱和耐盐性
11
作者 张兴龙 张亚文 +4 位作者 王晓彤 唐湘宁 郭建春 闵义 刘姣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80-1790,共11页
干旱、高盐和低温严重损害植物的细胞,抑制其生长,显著降低作物产量。AP2/ERF超家族中的乙烯响应因子(ERF)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逆境应答中起关键作用。为了研究MeERF127在木薯响应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本研究从木薯中克隆MeERF127基因,对... 干旱、高盐和低温严重损害植物的细胞,抑制其生长,显著降低作物产量。AP2/ERF超家族中的乙烯响应因子(ERF)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逆境应答中起关键作用。为了研究MeERF127在木薯响应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本研究从木薯中克隆MeERF127基因,对其进行序列比对、亚细胞定位、转录活性分析、表达模式分析,构建MeERF127基因编辑载体获得转基因木薯,对其在干旱、盐和低温胁迫处理后的表型和生理指标进行分析,并且分析胁迫响应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MeERF127基因CDS全长为711 bp,氨基酸序列的N端和C端分别包含YRG和RAYD元件,第14位和第19位的氨基酸是丙氨酸和天冬氨酸,表明MeERF127属于ERF亚家族;MeERF127蛋白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具有转录因子活性;MeERF127在茎中的表达量最高,在愈伤组织中的表达量最低,在块根形成期(植后80 d)的表达量最高,在干旱和盐胁迫后的表达水平上升,在低温胁迫后略下降;构建基因编辑载体,通过农杆菌侵染木薯愈伤组织,Hi-TOM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得到了22个碱基缺失和3个碱基缺失的MeERF127基因编辑株系;在干旱和盐胁迫处理后,基因编辑木薯未萎焉,野生型木薯明显萎焉,基因编辑木薯的SOD、POD活性和Pro含量均显著高于野生型木薯,MDA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基因编辑木薯的叶片颜色更浅,胁迫响应基因SOD和WRKY31在基因编辑木薯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野生型;在低温胁迫后,基因编辑木薯和野生型木薯均萎焉,SOD活性、POD活性、MDA含量、叶片颜色和胁迫响应基因在基因编辑木薯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基因编辑MeERF127提高了木薯的抗旱性和耐盐性,但对低温胁迫不响应,推测MeERF127可能调控SOD和WRKY31基因以响应干旱和盐胁迫。本研究结果为揭示MeERF127基因在木薯响应干旱和盐胁迫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MeERF127 基因编辑 干旱胁迫 盐胁迫
下载PDF
木薯MeCML42互作蛋白筛选
12
作者 张慧敏 葛玉建 +6 位作者 侯静怡 梁宝娟 任治欣 郭建春 姚远 王亚杰 耿梦婷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51-2257,共7页
木薯(Manihot esclentaCrantz)具有抗旱、耐贫瘠、适应性强等优良的种植特点,是全世界10亿多人口的主要粮食作物。CMLs(calmodulin-like proteins)是一种植物类钙调蛋白,是存在于细胞内的钙感受器,与其他钙调素结合蛋白相互作用调控细... 木薯(Manihot esclentaCrantz)具有抗旱、耐贫瘠、适应性强等优良的种植特点,是全世界10亿多人口的主要粮食作物。CMLs(calmodulin-like proteins)是一种植物类钙调蛋白,是存在于细胞内的钙感受器,与其他钙调素结合蛋白相互作用调控细胞生理过程,参与植物逆境胁迫响应。木薯MeCML42基因受干旱胁迫诱导,为了研究该基因参与的干旱胁迫响应通路,本研究利用酵母双杂交筛选MeCML42的互作蛋白。首先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pGBKT7-MeCML42诱饵载体,通过自激活检测证明MeCML42蛋白无自激活活性。毒性检测实验证明,MeCML42蛋白对酵母菌没有毒性,不影响酵母正常生长。通过酵母双杂交进行cDNA文库筛选,获得7个候选互作蛋白。通过酵母双杂回转实验验证了MeCML42与硫氧还蛋白MeCDSP32存在互作关系。甘露醇模拟干旱胁迫发现,MeCML42与MeCDSP32均受干旱诱导表达,且在胁迫48 h的表达量最高,此结果说明MeCML42蛋白与MeCDSP32蛋白协同参与了木薯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本研究结果为MeCML42参与木薯响应干旱胁迫通路提供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MeCML42 酵母双杂交 MeCDSP32
下载PDF
木薯MePCS1基因的克隆、表达分析及功能验证
13
作者 梁宝娟 葛玉建 +6 位作者 侯静怡 张慧敏 任治欣 耿梦婷 王亚杰 郭建春 姚远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43-2250,共8页
植物络合素合酶(PCS)是催化植物络合素(PC)合成的关键酶,PC可通过络合作用减轻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土壤重金属污染增加木薯食用安全风险,对木薯络合素合酶基因MePCS1进行功能分析,对木薯重金属减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PCR技... 植物络合素合酶(PCS)是催化植物络合素(PC)合成的关键酶,PC可通过络合作用减轻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土壤重金属污染增加木薯食用安全风险,对木薯络合素合酶基因MePCS1进行功能分析,对木薯重金属减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PCR技术克隆了SC8木薯品种的MePCS1基因的编码区,全长为1512 bp,共编码503个氨基酸。蛋白序列分析表明:MePCS1蛋白为亲水性蛋白,含有41个磷酸化位点和2个糖基化位点,不含有信号肽。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木薯MePCS1蛋白与橡胶树的PCS蛋白亲缘关系最近。利用qPCR技术分析表明,MePCS1基因在茎中表达量最高;在木薯块根发育过程中,MePCS1基因在块根膨大期的表达量最高;铅(Pb)胁迫诱导MePCS1基因表达。MePCS1基因能提高BY4741酵母对Pb的耐受能力。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MePCS1基因功能特性及其对木薯的Pb减控机制提供新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络合素合酶 重金属Pb胁迫 酵母表达
下载PDF
“两山”理念下海南省森林固碳量与影响因素分析
14
作者 袁天健 霍礼鑫 +2 位作者 王芳 过建春 柯佑鹏 《林业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58,共8页
基于2002—2022年林业数据测算海南省近20年森林固碳量,并利用VAR模型分析影响固碳量增长的因素,最后预测未来30年海南省森林固碳量数据。结果表明:近20年海南省的森林固碳量总体呈现稳定增长趋势,平均增速为5.4%;各影响因素中林业总产... 基于2002—2022年林业数据测算海南省近20年森林固碳量,并利用VAR模型分析影响固碳量增长的因素,最后预测未来30年海南省森林固碳量数据。结果表明:近20年海南省的森林固碳量总体呈现稳定增长趋势,平均增速为5.4%;各影响因素中林业总产值与林业从业人员对海南省森林固碳量的变化产生主要影响;预测结果显示未来海南省森林固碳量增长进入稳定时期,增速放缓。为此,海南省林业固碳能力的提高需要健全林业经济发展机制、加强森林科学培育管理能力、提高林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固碳量 林业碳汇 VAR模型
下载PDF
一种WOA-RBF的BDS精密卫星钟差短期预报方法
15
作者 李特 杨振 +3 位作者 田静 郭建春 郑伟 范舒畅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33,共9页
针对当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精密卫星钟差预测模型精度不高、预测误差较大等问题,提出一种将鲸鱼优化算法(WOA)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相结合的钟差预测模型—鲸鱼算法优化的RBF组合模型(WOA-RBF):利用四分位法和分段线性插值法... 针对当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精密卫星钟差预测模型精度不高、预测误差较大等问题,提出一种将鲸鱼优化算法(WOA)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相结合的钟差预测模型—鲸鱼算法优化的RBF组合模型(WOA-RBF):利用四分位法和分段线性插值法完成数据预处理,通过鲸鱼优化算法对RBF中的扩展速度和输出层线性权重进行寻优,得到最优参数,最终得到优化后的输出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与二次多项式(QP)模型、灰色模型(GM)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模型相比,WOA-RBF模型优势明显。在预报时长为6 h时,均方根误差在0.25 ns以内;在预报时长为12 h时,均方根误差在0.27 ns以内,证明了WOA-RBF模型在精密卫星钟差短期预报中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 钟差预报 鲸鱼优化算法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
下载PDF
Efficient placement technology of proppants based on structural stabilizers
16
作者 guo jianchun REN Shan +3 位作者 ZHANG Shaobin DIAO Su LU Yang ZHANG Tao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3期706-714,共9页
Fiber is highly escapable in conventional slickwater,making it difficult to form fiber-proppant agglomerate with proppant and exhibit limited effectiveness.To solve these problems,a novel structure stabilizer(SS)is de... Fiber is highly escapable in conventional slickwater,making it difficult to form fiber-proppant agglomerate with proppant and exhibit limited effectiveness.To solve these problems,a novel structure stabilizer(SS)is developed.Through microscopic structural observations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s in indoor experiments,the mechanism of proppant placement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SS and the effects of the SS on proppant placement dimensions and fracture conductivity were elucidated.The SS facilitates the formation of robust fiber-proppant agglomerates by polymer,fiber,and quartz sand.Compared to bare proppants,these agglomerates exhibit reduced density,increased volume,and enlarged contact area with the fluid during settlement,leading to heightened buoyancy and drag forces,ultimately resulting in slower settling velocities and enhanced transportability into deeper regions of the fracture.Co-injecting the fiber and the SS alongside the proppant into the reservoir effectively reduces the fiber escape rate,increases the proppant volume in the slickwater,and boosts the proppant placement height,conveyance distance and fracture conductivity,while also decreasing the proppant backflow.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an optimal SS mass fraction of 0.3%.The application of this SS in over 80 wells targeting tight gas,shale oil,and shale gas reservoirs has substantiated its strong adaptability and general suitability for meeting the production enhancement,cost reduction,and sand control requirements of such w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aulic fracturing PROPPANT structure stabilizer placement mechanism CONDUCTIVITY proppant backflow rate
下载PDF
深层页岩缝网压裂关键力学理论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17
作者 郭建春 赵志红 +2 位作者 路千里 尹丛彬 陈朝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2-117,共16页
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构造复杂程度、地层温度和压力增加,地层闭合压力、地应力差、杨氏模量和抗压强度等力学参数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大,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技术在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中遭遇重大挑战,面临着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①深层高... 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构造复杂程度、地层温度和压力增加,地层闭合压力、地应力差、杨氏模量和抗压强度等力学参数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大,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技术在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中遭遇重大挑战,面临着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①深层高应力下页岩脆性与可压性评价;②高应力、工作液扰动和各向异性条件下多簇裂缝起裂与扩展;③缝网裂缝中支撑剂输送与铺置;④高应力水化条件下裂缝网络的长效支撑;⑤页岩多组分微观结构的力学作用机理。为了给深层页岩气储层压裂形成有效的裂缝改造体积提供理论支撑,基于页岩脆性与可压性评价、多裂缝网络竞争起裂扩展、裂缝网络中支撑剂输送、高应力下裂缝网络的支撑和水岩作用机理等深层页岩压裂关键力学理论,系统分析和阐述了相关理论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进而指出了深层页岩气储层压裂关键力学理论的发展方向:①高温高应力下流固耦合的页岩脆性模型和可压裂性评价模型;②高温高应力水岩作用下页岩的本构方程和各向异性页岩破裂压力预测模型;③支撑剂输送下的三维裂缝网络扩展模拟;④裂缝网络中支撑剂转向输送机制和粗糙弯曲裂缝网络中支撑剂输送模拟;⑤缝网中各级裂缝导流能力综合优化;⑥页岩软化机制和水化微裂缝起裂扩展机理。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对于推动和促进深层页岩气储层相关压裂理论的发展和压裂技术的进步具有借鉴和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页岩气 储集层 脆性 可压裂性 裂缝扩展 支撑剂输送 支撑机理 水化
下载PDF
CO_(2)驱煤层气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被引量:13
18
作者 张守仁 桑树勋 +7 位作者 吴见 周效志 张兵 杨瑞召 郭建春 刘旭东 张伟祺 李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952-3964,共13页
CO_(2)驱煤层气(CO_(2)-ECBM)工业化应用是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国家天然气发展、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立足CO_(2)注入、运移、封存和产出的全过程控制和监测技术需求,结合理论和现场工程实践,提出地质适... CO_(2)驱煤层气(CO_(2)-ECBM)工业化应用是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国家天然气发展、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立足CO_(2)注入、运移、封存和产出的全过程控制和监测技术需求,结合理论和现场工程实践,提出地质适配性的CO_(2)-ECBM技术体系。研究成果表明,构建“分子—微纳米—岩心—近工程—工程”衔接的CO_(2),CH 4和H 2 O多尺度赋存和流动实(试)验体系是揭示CO_(2)-ECBM机理与技术应用的前提。实施CO_(2)-ECBM需综合考虑CO_(2)可注入性、CH 4可增产性和CO_(2)可封存性,结合高精度三维地质和数值模型优选有利井区。CH 4增产效果受CO_(2)注入方式、注入压力、注入速度和井底流压等多因素协同影响,为实现长期增产和有效封存双重目标,提出了包含“阶梯式增注提压、限压注入驱替、气驱水产能抑制、采气井增产、间歇式排采、采气井井场复垦”6个阶段的CO_(2)注-采技术体系。为监测CO_(2)运移和封存效果,形成了涵盖“注入—驱替—封存”全过程的“空-天-地-井”立体监测网络,可通过地表微形变与环境变化遥感监测、近地表被动地震裂缝层析成像、动态多向多分量VSP监测技术和深井实时温压监测装置有效跟踪CO_(2)运移路径。依托上述技术在沁水盆地柿庄TS-634井区实现CO_(2)注入2001.04 t,并有效监测了CO_(2)运移方向和增产效果。上述技术可服务于CO_(2)-ECBM,进一步推动CO_(2)-ECBM工业化进程,需从政策制定、市场机制和需求驱动等多方面综合优化,以期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双碳”战略实现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开发 CO_(2)压裂 CO_(2)运移 CO_(2)封存 采收率 沁水盆地
下载PDF
酸压裂缝体形态与流动能力的控制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下奥陶统马家沟组马五5亚段储层为例 被引量:10
19
作者 郭建春 陈付虎 +4 位作者 苟波 李嘉瑞 王世彬 肖晖 任冀川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9-77,共9页
立体改造技术是实现非均质碳酸盐岩油气藏立体开发的关键技术之一,而控制酸压裂缝体的形态和流动能力则是其核心。为了揭示控制酸压裂缝体形态和流动能力的主要因素,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下奥陶统马家沟组马五5亚段露头岩样,针对... 立体改造技术是实现非均质碳酸盐岩油气藏立体开发的关键技术之一,而控制酸压裂缝体的形态和流动能力则是其核心。为了揭示控制酸压裂缝体形态和流动能力的主要因素,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下奥陶统马家沟组马五5亚段露头岩样,针对“滑溜水+高浓度酸液”酸压工艺,采用岩石力学真三轴耦合系统开展室内物理模拟实验;采用CT扫描技术来表征酸压裂缝体形态及获取裂缝宽度;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酸压裂缝体形态控制因素;然后,通过对裂缝系统的渗透率进行测试,分析了酸压裂缝体流动能力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大牛地气田马五5亚段储层平均水平应力差异系数为0.25,酸压后能够形成复杂裂缝体;②酸液对裂缝条数的影响不明显,其对水力裂缝的溶蚀、疏通作用增加了裂缝宽度,酸蚀缝宽是酸液在水力裂缝主缝与分支缝、靠近注液端的水力裂缝与远端水力裂缝中竞争流动、反应的结果;③该气田马五5亚段储层进行酸压改造时的合理注酸强度为12.0 m^3/m,注酸排量应大于等于6.0 m^3/min;④进行立体酸压设计时,需要针对特定储层改造对象,确定注酸量的合理范围及最小合理注酸排量,进而优化注酸规模,以实现对储层的充分改造。结论认为,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以为致密碳酸盐岩储层立体酸压的优化设计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碳酸盐岩 立体酸压 酸压裂缝体 裂缝形态 裂缝流动能力 物理模拟实验 CT扫描 大牛地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水化作用下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的动态表征——以四川盆地长宁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为例 被引量:16
20
作者 曾凡辉 张蔷 +4 位作者 陈斯瑜 郭建春 范宇 任文希 王星皓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66-75,共10页
为了研究真实压裂环境下水化作用对页岩孔隙结构的影响,选取四川盆地长宁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样品,在90℃储层温度下开展了页岩压裂液自吸及水化实验;采用扫描电镜、低温N2吸附、高压压汞、CT扫描等实验手段,对比了水化0 d、5 d、1... 为了研究真实压裂环境下水化作用对页岩孔隙结构的影响,选取四川盆地长宁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样品,在90℃储层温度下开展了页岩压裂液自吸及水化实验;采用扫描电镜、低温N2吸附、高压压汞、CT扫描等实验手段,对比了水化0 d、5 d、10 d、20 d时页岩样品颗粒形态、孔径、比表面积等孔隙结构参数的宏观演变过程,并且对页岩孔隙结构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开展单黏土矿物(蒙脱石、伊利石)水化实验,对比单黏土矿物的水化特征,进而从机理上研究了水化对页岩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黏土矿物水化可以促进页岩层理面间微裂缝的产生,由于水化诱导裂缝尺度较小,分布较为密集,微观上能局部相互连通,从而对页岩储层物性有明显的改善作用;②随水化时间延长,微裂缝由延伸扩展到趋于闭合,孔隙体积先增大后减小,并在水化5 d时达到最大值;③黏土矿物水化膨胀相对于水化应力变化的滞后性是导致页岩微观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并且伊利石的水化膨胀体积小于蒙脱石;④无机阳离子可以抑制黏土矿物水化,K+、Na+、Ca2+的抑制效果依次变差。结论认为,水化作用可以提高页岩储层的渗透率,研究区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压裂后的合理焖井时间推荐为5 d,而对于蒙脱石含量较高的页岩气储层则可以适当延长焖井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作用 页岩气储集层 黏土矿物 微观孔隙结构 水化应力 焖井时间 早志留世龙马溪期 四川盆地 长宁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