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动力机制及其远程效应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德民 王杰 +3 位作者 姜淮 赵悦 郭铁鹰 杨巍然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4-169,共16页
作为第三极的青藏高原的形成是新生代以来的地球节律构造事件中最典型、最显著的新构造运动的结果,其构造地貌特征及其重要性,内部单元组成,构造演化历程及动力机制,以及对周边盆地乃至整个中国大陆的影响及远程效应至今一直是学术关注... 作为第三极的青藏高原的形成是新生代以来的地球节律构造事件中最典型、最显著的新构造运动的结果,其构造地貌特征及其重要性,内部单元组成,构造演化历程及动力机制,以及对周边盆地乃至整个中国大陆的影响及远程效应至今一直是学术关注的焦点。本文重新圈定了青藏高原构造地貌范围,确立了其在全球构造中的地位。青藏高原的远程效应向南北两侧延伸,北到北冰洋,南到太平洋,总体上围绕东经105°经线穿越了整个亚洲大陆,本文采用东经105°所在经线大圆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该线以东为东半球,以西为西半球。青藏高原处于全球最大、最重要的南北向构造和东西向构造的交汇处,其内部的帕米尔高原更是区域构造的中流砥柱。青藏高原起源于帕米尔高原,它是一个印支期的热穹窿,晚期转化出一条直径200 km的异常重力柱,垂直下沉至600 km,构成一个垂向上的挤压-伸展构造,完成于白垩纪。以它为中心向东西扩展,东边三条、西边一条水平方向挤压-伸展构造。喜山期它还遭受到岩体的侵入,白垩系基本上未变形。古近纪,印度陆块与亚洲陆块碰撞,形成先压后升的雄伟的喜马拉雅造山带。以它为中心向北扩展,第四纪3个地幔枝上升,导致整个青藏高原上升。青藏高原形成与演化的深部动力机制模型:早期表现为地质体在垂向上的离心运动和在水平上的伸展运动;后期是以挤压为主的阶段,表现为地质体在垂向上的向心运动和水平上的挤压运动。从驱动力的角度,早期以热能为主驱动力,后期以重力势能为主驱动力。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形成演化是欧亚陆块新生代最令人瞩目的地质事件,其直接影响到岩石圈浅部及地壳表层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地形地貌、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和灾害等,产生了具有举足轻重的近区及远程效应。3个远程效应分别是贝加尔湖裂谷、汾渭裂谷以及东非三叉裂谷的形成。本文最后对印支运动的命名和穿时问题、印支运动起止时间和类型、青藏高原是研究各类造山带的最佳基地、喜马拉雅造山带东西构造结的确定和帕米尔高原四维动力学模型的探索等5个问题进行了简单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帕米尔高原 地热能 地幔枝 动力机制 构造演化 远程效应
下载PDF
不同咖啡品种烘焙豆挥发性成分的HS-SPME/GC-MS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枝润 马关润 +4 位作者 杜萍 孙卉 郭铁英 白学慧 苏琳琳 《热带农业科技》 2023年第2期18-24,74,共8页
本研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云南德宏和保山两地的5个不同品种的咖啡烘焙豆的挥发性成分(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 本研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云南德宏和保山两地的5个不同品种的咖啡烘焙豆的挥发性成分(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并对其VOCs数据进行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从5个咖啡品种的烘焙豆中共鉴定出78种挥发性成分,分别为酮类(16种),吡嗪类(15种),醇类(6种),醛类(5种),呋喃类(6种),酸(5种),酯(5种),吡咯(5种),酚类(3种),其他醚类、烷等12种;通过对样品间VOCs的对比分析,发现卡蒂姆7963和DTARI 399的挥发性成分在不同气候种植区的差异较小,而DTARI 390和DTARI 155在同一个气候条件下的样品的VOCs相关性高,说明同咖啡品种自身的挥发性成分存在差异,且不同品种挥发性物质组成受环境影响也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 挥发性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土壤因子与小粒咖啡品质产量形成关系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赵明珠 郭铁英 +4 位作者 马关润 萧自位 白学慧 周华 苏琳琳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65-1075,共11页
土壤因子是影响小粒咖啡品质产量的主要因子。本研究通过对土壤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通径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明确影响小粒咖啡品质和产量的主要因子,以指导科学施肥。结果表明:小粒咖啡咖啡因含量的土壤决定... 土壤因子是影响小粒咖啡品质产量的主要因子。本研究通过对土壤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通径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明确影响小粒咖啡品质和产量的主要因子,以指导科学施肥。结果表明:小粒咖啡咖啡因含量的土壤决定因子为海拔(-0.296*),总糖含量的土壤决定因子为有机质(0.607**)和速效磷(-0.232*),蛋白质的土壤决定因子为pH(-0.387**)和有机质(0.227*),灰分含量的土壤决定因子为速效磷(0.334**),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的土壤决定因子为海拔(-0.494**),脂肪含量的土壤决定因子为碱解氮(-0.461**),产量的土壤决定因子为速效钾(0.339**)和有机质(0.248*)。研究结果可为小粒咖啡优质高产的土壤条件筛选和肥料的减施增效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以期增强优质咖啡种质的适宜性和目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因子 小粒咖啡 相关分析 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 通径分析 回归分析 品质 产量
下载PDF
小粒咖啡不同海拔土壤肥力现状及变化特征 被引量:4
4
作者 赵明珠 吴婷 +6 位作者 唐瑾 马关润 郭铁英 萧自位 苏琳琳 周华 白学慧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29-637,共9页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迄今30年,小粒咖啡的土壤肥力不断更新变化,为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并促进咖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探寻小粒咖啡的土壤肥力现状和变化特征尤为重要。2015—2018年间对小粒咖啡6个主产区采集的大量土壤数据进行分析,...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迄今30年,小粒咖啡的土壤肥力不断更新变化,为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并促进咖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探寻小粒咖啡的土壤肥力现状和变化特征尤为重要。2015—2018年间对小粒咖啡6个主产区采集的大量土壤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咖啡地土壤肥力现状,并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相对比,得出咖啡土壤肥力的变化特征及原因。目前,小粒咖啡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平均值分别为5.53、32.68 g/kg、128.77 mg/kg、18.01 mg/kg和138.31 mg/kg,主要分布范围分别为4.5~5.5、>40 g/kg、120~150 mg/kg、10~20 mg/kg和100~150 mg/kg。小粒咖啡土壤肥力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分布均存在显著差异,pH和碱解氮含量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速效钾含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目前小粒咖啡土壤呈酸化趋势,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明显降低,而有效磷含量显著提高。宜耕区长期频繁耕作、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小粒咖啡土壤肥力变化显著。建议小粒咖啡主产区应控制磷肥施用量,推进咖啡秸秆、果皮发酵还田的力度,加快小粒咖啡土壤肥力的提高并达到养分供需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粒咖啡 土壤肥力 海拔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
下载PDF
运用开合旋构造观探究地球内部是如何运行的 被引量:3
5
作者 杨巍然 姜春发 +2 位作者 张抗 郭铁鹰 游振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4-210,共7页
地球上一切物质都是做开合运动的。以热力(热能)驱动物质上浮运动定义为开;以重力(势能)驱动物质下沉的运动定义为合。开合运动具有垂直开合与水平开合的同步统一性和开合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两个重要特性。因而在旋转运动的... 地球上一切物质都是做开合运动的。以热力(热能)驱动物质上浮运动定义为开;以重力(势能)驱动物质下沉的运动定义为合。开合运动具有垂直开合与水平开合的同步统一性和开合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两个重要特性。因而在旋转运动的统领和调剂下,将所有地球物质、构造、能量等从无序状态转化到有序状态,最后建成了动态稳定平衡的开合旋构造体系。所以,动态稳定平衡体系的形成、破坏、修复不断旋回式演化就是研究地球内部运行的基础和有效方法。为此,我们在垂向上划分了8个开合构造旋回和地壳(球面)开合构造体系,组成了地球四维运行系统。动态稳定平衡体系的建立是遵循重力均衡准则、最小内能原理(结晶化)、几何优选方位(垂直地心)生长和横向物质均匀化4条自然规律的长期作用而实现的,其中重力均衡是主导的。大约40亿年时,地幔岩石圈形成,它像一个球形锅盖盖住热地球,初步建成了稳定的开合旋构造体系,使地球长期进入动态稳定平衡发展阶段。尔后,每次重大地质事件(失衡运动)就是把岩石圈地幔捅个窟窿或撕开一条裂缝,破坏该地区的开合平衡。旋转运动和开合运动迅速将其恢复达到新的平衡,从而构成一个开合旋回,目前地球已经历了8个大旋回。板块构造仅研究最新4个旋回的岩石圈地幔是如何被捅破及被修复的规律并总结相关的理论,因而它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有局限性,不属于全球构造。地球类比为一个生命体,其运行系统中的内部结构和功能比较齐全:包含有开合运动、旋转运动和失衡运动组成的运动系统;起"血液"作用的地质流体、贮存和制造"血液"的"心脏"--地核和联系各种"血液"的地幔柱组成的"血液"系统;以重力均衡为准则,由四个重力均衡面、四个开合转换带和球面两条质量均衡线构成的地球平衡系统。由于开与合的转换具有自发形成和自我调剂的功能,所以开与合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是地球内部运行体系基本的动力机制和主要的动因。开合转换的本质是热能和势能的转换,驱动失衡运动的主要内因是高温、高压流体超临界爆裂;主要外因是陨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构造 开合构造 板块构造 地球内部运行 热能 势能 旋转能
下载PDF
瑞丽市不同小粒种咖啡品种品质评价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苏琳琳 萧自位 +4 位作者 白学慧 赵明珠 马关润 郭铁英 周华 《中国热带农业》 2021年第1期53-58,共6页
目前,云南省咖啡种植普遍存在品种使用混杂问题,这将不利于咖啡品质的整体评价和优质优价。为破解这一难题,本研究以瑞丽市优良品种比较试验区里的10个小粒种咖啡种质资源生豆样品为材料,具体有DTARI 366、DTARI 394、DTARI 400、DTARI ... 目前,云南省咖啡种植普遍存在品种使用混杂问题,这将不利于咖啡品质的整体评价和优质优价。为破解这一难题,本研究以瑞丽市优良品种比较试验区里的10个小粒种咖啡种质资源生豆样品为材料,具体有DTARI 366、DTARI 394、DTARI 400、DTARI 403、DTARI 406,前主栽品种DTARI 7963、SL34 DTARI 52、卡杜埃DTARI 316、卡维姆DTARI 390和DTARI 398进行品质性状的鉴定及评价比较,并对10个咖啡品种进行物理性状综合得分与杯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适宜瑞丽区域种植的咖啡品种,以期为新品种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比区 小粒种咖啡 种质比较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云南咖啡主栽区土壤肥力现状初评 被引量:7
7
作者 赵明珠 萧自位 +6 位作者 李锦红 张洪波 吴婷 唐谨 郭铁英 马关润 白学慧 《热带农业科学》 2018年第3期8-14,共7页
对云南咖啡主栽区的土壤进行野外采集和室内分析,采集57个土壤样品进行肥力指标测定和分析比较,采用客观真实的单项系数和内梅罗综合系数法来反映各咖啡主栽区的土壤肥力状况,为咖啡科学施肥,优质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云南咖啡主栽... 对云南咖啡主栽区的土壤进行野外采集和室内分析,采集57个土壤样品进行肥力指标测定和分析比较,采用客观真实的单项系数和内梅罗综合系数法来反映各咖啡主栽区的土壤肥力状况,为咖啡科学施肥,优质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云南咖啡主栽区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缓效钾的平均值分别为5.5、29.96 g/kg、151.2、27.13、125.83和339.40 mg/kg;初步评价云南咖啡主栽区的土壤肥力状况:土壤呈强酸性,有机质中等,碱解氮很丰富,速效磷丰富,速效钾中等,缓效钾缺乏,土壤的供钾潜力不足;土壤肥力指标的变异程度按土壤pH、碱解氮、缓效钾、有机质、速效钾、速效磷的次序递增。云南咖啡主栽区的土壤综合肥力整体一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咖啡 土壤肥力
下载PDF
小粒咖啡土壤肥力现状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赵明珠 郭铁英 +5 位作者 马关润 萧自位 苏琳琳 吴婷 唐谨 白学慧 《热带农业科学》 2019年第3期1-7,共7页
咖啡作为国家不断重视的新兴作物,明确小粒咖啡土壤肥力现状,利于实现咖啡行业的资源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小粒咖啡主产区云南省的普洱、临沧、德宏、保山、文山和怒江采集的大量土壤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小粒咖啡地的土壤肥力现... 咖啡作为国家不断重视的新兴作物,明确小粒咖啡土壤肥力现状,利于实现咖啡行业的资源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小粒咖啡主产区云南省的普洱、临沧、德宏、保山、文山和怒江采集的大量土壤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小粒咖啡地的土壤肥力现状。目前,云南省小粒咖啡地的海拔、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值分别为1186.1 m、 5.53、 32.68 g/kg、 128.77 mg/kg、 18.53 mg/kg和138.31 mg/kg。小粒咖啡主产区海拔>500 m,土壤pH呈酸性和弱酸性(4.5~6.5),土壤有机质>20 g/kg、碱解氮>90 mg/kg、有效磷>10 mg/kg、速效钾>100 mg/kg,为中等及以上肥力水平。其中,怒江海拔稍低于其他地区;怒江占适宜土壤pH的比例最大,德宏和普洱最小;德宏有机质含量最高,保山、文山和怒江有机质缺乏;普洱土壤碱解氮含量最高,怒江和文山氮素缺乏;保山土壤有效磷含量最高,临沧、普洱和文山磷缺乏;怒江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少量地区钾缺乏。在长期的耕作和较低施肥量条件下,云南省咖啡土壤养分变化显著。建议改良酸性土壤,增加有机肥施用量,控制施氮量,适当增施磷钾肥,以维持和促进咖啡土壤的养分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粒咖啡 主产区 土壤肥力
下载PDF
影响云南卡蒂姆咖啡杯品质量的因素及对策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洪波 郭铁英 +7 位作者 匡钰 李锦红 白学慧 肖兵 夏红云 周华 林兴文 萧自位 《热带农业科技》 2018年第1期36-42,共7页
卡蒂姆品系咖啡由于其抗锈病性强、适应性广、产量高,成为云南咖啡生产中最主要的栽培品种。本文详细分析了影响云南卡蒂姆咖啡杯品质量的因素,提出相对应的提升卡蒂姆咖啡杯品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 咖啡 卡蒂姆品种 杯品质量 影响因素 对策 云南
下载PDF
8个咖啡品种在德宏州的品质表现 被引量:2
10
作者 郭铁英 张洪波 +2 位作者 夏红云 萧自位 白学慧 《热带农业科学》 2019年第3期91-96,共6页
为了丰富云南省咖啡栽培品种,改变咖啡种植品种比较单一的现状,本研究选取德宏州不同海拔2个试验地点,对其种植的8个小粒咖啡新品种商品豆的物理特性、杯品质量、内含物进行测定,并分别评价。其中物理特性59号最好,德热132豆粒最小;杯... 为了丰富云南省咖啡栽培品种,改变咖啡种植品种比较单一的现状,本研究选取德宏州不同海拔2个试验地点,对其种植的8个小粒咖啡新品种商品豆的物理特性、杯品质量、内含物进行测定,并分别评价。其中物理特性59号最好,德热132豆粒最小;杯测结果德热132和59号最好;比较2个试验点内含物含量平均值,咖啡因含量161号最高, 199-1最低;粗纤维含量德热132最高,德热155最低;蛋白质含量59号最高,德热132最低;粗脂肪含量德热155含量最高,德热296含量最低;总糖含量59号最高,德热132最低;水浸出物含量德热296最高,德热132最低。综合来看, 8个新品种在德宏州地区,商品豆品质59号最好,德热132最有特点,德热296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 品质 加工方式
下载PDF
云南咖啡主要种植区咖啡树SPAD值比较及气候相关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赵明珠 白学慧 +6 位作者 张洪波 李锦红 周华 郭铁英 周磊 马关润 萧自位 《热带农业科技》 2018年第1期22-27,共6页
运用叶绿素仪(SPAD-502)在云南保山、德宏、临沧和普洱等4个主要咖啡产区进行叶绿素测定,并与当地气候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保山和临沧SPAD值无显著差异(P>0.05),其他各区域SPAD值均有极为显著的差异(P<0.01),SPAD值最高... 运用叶绿素仪(SPAD-502)在云南保山、德宏、临沧和普洱等4个主要咖啡产区进行叶绿素测定,并与当地气候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保山和临沧SPAD值无显著差异(P>0.05),其他各区域SPAD值均有极为显著的差异(P<0.01),SPAD值最高为普洱(70.55),最低为德宏(60.77),云南地区SPAD值与气候因子无显著的相关性(P>0.05)。本研究为叶绿素仪(SPAD-502)在咖啡树上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粒咖啡 叶绿素 气候因子 叶绿素仪
下载PDF
九个卡蒂姆咖啡品种品质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苏琳琳 郭铁英 +3 位作者 赵明珠 白学慧 马关润 周华 《热带农业科学》 2020年第12期27-34,共8页
对在瑞丽市定植的9个卡蒂姆咖啡品种进行商品豆物理特性、内含物及杯品质量测定评价,结果表明:‘35号’、‘46号’、‘37号’和‘42号’4个品种的鲜干重比低于5.5,‘50号’和‘37号’出米率较高,‘46号’千粒重最大;17号筛分级后,≥17#... 对在瑞丽市定植的9个卡蒂姆咖啡品种进行商品豆物理特性、内含物及杯品质量测定评价,结果表明:‘35号’、‘46号’、‘37号’和‘42号’4个品种的鲜干重比低于5.5,‘50号’和‘37号’出米率较高,‘46号’千粒重最大;17号筛分级后,≥17#商品豆总重以及≥17#正常豆总重‘48号’最高,‘35号’、‘36号’、‘49号’的千粒重、≥17#商品豆总重以及≥17#正常豆总重均偏低;≥17#畸形豆及碎豆重,‘37号’最高,‘43号’最低;≥17#斑点豆重,‘42号’最高,‘49号’最低;<17#畸形豆及碎豆重,‘35号’最高,‘42号’最低;<17#斑点豆重,‘42号’最高,‘48号’最少;蛋白质含量‘35号’最高,粗脂肪含量‘50号’最高,组纤维含量‘46号’,总糖含量‘36号’最高,水浸出物含量‘43号’最高,咖啡因含量‘35号’最高。通过对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方差贡献率建立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综合得分发现,9个品种综合得分最高的是‘42号’,然后依次是‘50号’、‘43号’、‘46号’、‘37号’、‘48号’、‘49号’、‘36号’、‘35号’。杯品质量‘35号’、‘49号’、‘50号’分值较高。综合来看,9个品种在瑞丽物理特性表现出色,品质表现中等,生产上可以考虑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蒂姆 物理特点 内含物 杯品质量
下载PDF
咖啡蛋糕的制作配方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苏琳琳 赵明珠 +4 位作者 萧自位 白学慧 郭铁英 马关润 周华 《现代农业科技》 2021年第3期200-202,共3页
本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探讨了咖啡蛋糕的配方和生产工艺,确定了咖啡蛋糕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咖啡蛋糕的最佳配方为咖啡粉15 g、白砂糖105 g、鸡蛋200 g、面粉80 g。此工艺制作的咖啡蛋糕呈咖啡色,具有咖啡独特的味道,口感松软细腻... 本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探讨了咖啡蛋糕的配方和生产工艺,确定了咖啡蛋糕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咖啡蛋糕的最佳配方为咖啡粉15 g、白砂糖105 g、鸡蛋200 g、面粉80 g。此工艺制作的咖啡蛋糕呈咖啡色,具有咖啡独特的味道,口感松软细腻,综合品质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蛋糕 咖啡粉 白砂糖 鸡蛋 面粉 配方
下载PDF
中粒种咖啡在云南德宏的试种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肖兵 郭铁英 +3 位作者 白学慧 周华 李锦红 张洪波 《热带农业科技》 2019年第2期25-29,35,共6页
随着全球气温的变化,一些中低海拔的环境冬季低温升高,种植中粒种咖啡的风险降低。试验研究表明,在德宏地区能种植橡胶的环境可发展中粒种咖啡生产,中粒种咖啡抗病虫害较强,咖啡豆产量高,品质较优,能生产出中粒种精品咖啡,种植效益提高。
关键词 中粒种咖啡 试种 农艺性状 品质
下载PDF
小粒种咖啡扦插繁育实用技术
15
作者 郭铁英 张洪波 +4 位作者 萧自位 李锦红 周华 赵明珠 白学慧 《中国热带农业》 2019年第2期75-76,71,共3页
总结了小粒种咖啡扦插繁育方法,旨在为科研以及生产上小粒种咖啡无性繁殖提供一种技术参考。
关键词 咖啡 扦插 繁育
下载PDF
非抗锈咖啡品种适应性研究
16
作者 郭铁英 白学慧 +4 位作者 肖兵 李锦红 夏红云 周华 张洪波 《热带农业科技》 2017年第1期33-38,共6页
在云南德宏对从非洲引入的9个非抗锈咖啡品种适应性试验的结果表明,DTARI 010、DTARI 011植株比对照矮小,总结果量亦低于对照,其它品种均较对照高大、粗壮,总结果量高于对照;DTARI 010、DTARI 051、DTARI 05、DTARI 06是相对早熟品种;DT... 在云南德宏对从非洲引入的9个非抗锈咖啡品种适应性试验的结果表明,DTARI 010、DTARI 011植株比对照矮小,总结果量亦低于对照,其它品种均较对照高大、粗壮,总结果量高于对照;DTARI 010、DTARI 051、DTARI 05、DTARI 06是相对早熟品种;DTARI 010产量表现最高;所有参试品种均对咖啡叶锈病敏感,冬季落叶程度高。建议云南咖啡植区仍要以种植抗锈品种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 非抗锈品种 适应性研究 德宏
下载PDF
Geochronologic Constraints on the Magmatic Underplating of the Gangdisê Belt in the India-Eurasia Collision: Evidence of SHRIMP II Zircon U-Pb Dating 被引量:53
17
作者 DONG guochen MO Xuanxue +3 位作者 ZHAO Zhidan guo tieying WANG Liangliang CHEN Ta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6期787-794,共8页
Abundant small mafic intrusions occur associated with granitoids along the Gangdise^ magmatic belt. In addition to many discrete gabbro bodies within the granitoid plutons, a gabbro-pyroxenite zone occurs along the so... Abundant small mafic intrusions occur associated with granitoids along the Gangdise^ magmatic belt. In addition to many discrete gabbro bodies within the granitoid plutons, a gabbro-pyroxenite zone occurs along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Gangdise^ belt to the north of the Yarlung Zangbo suture. The mafic intrusion zone spatially corresponds to a strong aeromagnetic anomaly, which extends -1400 km. The mafic intrusions consist of intermittently distributed small bodies and dikes of gabbro and dolerite with accumulates of pyroxenite, olivine pyroxenite, pegmatitic pyroxenite and amphibolite. Much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the Gangdise^ gabbro-pyroxenite assemblage is most likely a result of underplating of mantle-derived magma. Detailed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systematic sampling of the mafic rocks was conducted at six locations along the Lhasa-Xigaze^ segment of the mafic intrusive zone, and was followed by zircon SHRIMP Ⅱ U-Pb dating. In addition to the ages of two samples previously published (47.0±1 Ma and 48.9±1.1 Ma), the isotopic ages of the remaining four gabbro samples are 51.6±1.3Ma, 52.5±3.0 Ma, 50.2±4.2Ma and 49.9±1.1Ma. The range of these ages (47-52.5 Ma) provide geochronologic constraints on the Eocene timing of magma underplating beneath the Gangdise^ belt at ca. 50 Ma. This underplating event post-dated the initiation of the India-Eurasia continental collision by 15 million years and was contemporaneous with a process of magma mixing. The SHRIMP Ⅱ U-Pb isotopic analysis also found several old ages from a few zircon grains, mostly in a range of 479-526 Ma (weighted average age 503±10 Ma), thus yield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pre-existing lower crust when underplating of mafic magma took place. It is believed that magma underplating was one of the major mechanisms for crustal growth during the Indian-Eurasia collision, possibly corresponding in time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14-16 km-thick "crnst-mantle transitional zone" characterized by Vp=6.85-6.9 k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RIMP U-Pb dating mafic intrusion GABBRO UNDERPLATING the Gangdise^ Tibet
下载PDF
基于机器视觉的远近光灯切换系统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稣恩 舒赢 +2 位作者 郭铁颖 石俊豪 赵张泰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CAS 2018年第6期615-619,共5页
针对汽车夜间行车时因远近光切换不及时而造成交通事故的问题,设计了一套基于Open MV机器视觉模块的汽车远近光灯切换系统。该系统使用Python语言编程,采用Lab颜色模型,对采集数据进行图像切割及色块识别,实现对图像的实时处理。场景测... 针对汽车夜间行车时因远近光切换不及时而造成交通事故的问题,设计了一套基于Open MV机器视觉模块的汽车远近光灯切换系统。该系统使用Python语言编程,采用Lab颜色模型,对采集数据进行图像切割及色块识别,实现对图像的实时处理。场景测试实验证明,该系统具备良好的自适应能力,能实现对远近光灯智能化调节,从而提高驾驶员夜间行驶的安全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近光灯切换 机器视觉 实时处理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n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dunite at high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The evidence of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cold mantle in the Gaize-Lugu area 被引量:5
19
作者 WANG Duojun LI Heping +5 位作者 LIU Congqiang ZHAO Zhidan MO Xuanxue guo tieying SU Gengli DING Dongy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1年第24期2089-2092,共4页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ies of the dunite from the Qinghai-Xizang (Tibetan) Plateau were measured with the impedance spectra method at 1.0-4.0 GPa and 643-1093 K.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ctivation e...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ies of the dunite from the Qinghai-Xizang (Tibetan) Plateau were measured with the impedance spectra method at 1.0-4.0 GPa and 643-1093 K.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ctivation enthalpies of the dunite are smaller than 0.9 eV, the conduction mechanism in dunite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mixed electrical conduction involving grain interiors and boundaries. On the basis of the results of this experiment, we can deduce that there exists cold mantle in the area of Gaize-Lugu in the Qinghai-Xizang (Tibetan) Plateau by reverse methods from the magnetotelluric sounding data (conductivity-depths profile) available for western Tibet. The result provides the present cold mantle viewpoint with strong proof on the basis of high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exper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DUNITE electrical con- ductivity conduction mechanism COLD mantl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