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米陈放时间对鲜湿米粉加工品质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邓茹月 朱速松 +3 位作者 闫志强 夏忠敏 贺圣凌 雷月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17,共4页
为了探究大米陈放时间对鲜湿米粉加工品质的影响,以贵州米粉专用稻黔优35为原料,设置6个陈放时间,分别是0、3、6、9、12、15个月,对不同陈放时间大米制作的鲜湿米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陈放时间对大米鲜湿米粉加工品质具有显著影响,当黔... 为了探究大米陈放时间对鲜湿米粉加工品质的影响,以贵州米粉专用稻黔优35为原料,设置6个陈放时间,分别是0、3、6、9、12、15个月,对不同陈放时间大米制作的鲜湿米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陈放时间对大米鲜湿米粉加工品质具有显著影响,当黔优35陈放12个月时,其米粉硬度较高、黏附力较低、咀嚼性最优,蒸煮损失率和断条率低,感官评价最优。因此,推荐黔优35大米在陈放12个月后进行米粉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优35 陈放大米 鲜切米粉 加工品质
下载PDF
红曲发酵藜麦基质适生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贺圣凌 林雨蝶 +4 位作者 邓茹月 熊江 周锣娜 罗林丽 周玉锋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2-97,共6页
为提高藜麦的食用价值,将益生菌与藜麦结合,为藜麦微生物固态发酵提供了基础。该研究以藜麦为发酵基质,选择红曲菌为发酵菌种,探究红曲发酵藜麦基质适生性,分别对藜麦添加量、碳源添加量、氮源添加量等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影响分析,并以... 为提高藜麦的食用价值,将益生菌与藜麦结合,为藜麦微生物固态发酵提供了基础。该研究以藜麦为发酵基质,选择红曲菌为发酵菌种,探究红曲发酵藜麦基质适生性,分别对藜麦添加量、碳源添加量、氮源添加量等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影响分析,并以菌体干重为评定指标进行正交优化试验,获得最优种子液配方,利用最优种子液配方进行藜麦固态发酵,对未发酵藜麦和固态发酵藜麦进行风味物质分析及感官评定分析。结果表明,应选择蔗糖为附加碳源,蛋白胨为最适氮源,所得最优种子液配方为:藜麦添加量100 g/L、蔗糖添加量30 g/L、蛋白胨添加量30 g/L,且利用最优种子液配方进行固态发酵后,红曲固态发酵藜麦感官评定及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均优于未发酵藜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红曲菌 种子液 固态发酵 感官评定
下载PDF
基于mtDNA CO Ⅰ和mtDNA CO Ⅱ分子标记的贵州省茶棍蓟马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罗林丽 孟泽洪 +4 位作者 李帅 赵兴丽 周罗娜 贺圣凌 周玉锋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684-1692,共9页
【目的】研究贵州省茶棍蓟马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为掌握贵州省茶棍蓟马的遗传动态和扩散规律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贵州省11个不同地理区域的茶棍蓟马种群mtDNA CO Ⅰ和mtDNA CO Ⅱ基因序列为靶标,利用MEGA 6.... 【目的】研究贵州省茶棍蓟马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为掌握贵州省茶棍蓟马的遗传动态和扩散规律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贵州省11个不同地理区域的茶棍蓟马种群mtDNA CO Ⅰ和mtDNA CO Ⅱ基因序列为靶标,利用MEGA 6.0、DnaSP 5.10、Arlequin 3.5.2.2和Network 2.0等软件对种群遗传分化、基因流水平、分子变异及种群遗传多样性等进行分析。【结果】基于mtDNA CO Ⅰ和mtDNA CO Ⅱ基因分析时,分别检测到11种和9种单倍型,各地理种群的单倍型多样度(Hd)较高,分别为0.609和0.633;总体遗传固定指数(FST)分别为0.11902和0.09052,基因流(Nm)分别为2.00和2.51,表明贵州省茶棍蓟马各地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水平较高,种群间遗传分化较小。mtDNA CO Ⅰ和mtDNA CO Ⅱ基因序列的单倍型网状树分析均无明显分支;种群间的分子变异(AMOVA)分析结果表明,茶棍蓟马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部。总群体的中性检验Fu’s Fs不显著(P>0.05),且错配分布曲线呈现多峰,说明贵州省茶棍蓟马种群在较近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未经历明显的种群扩张,或处于临界状态。【结论】贵州省茶棍蓟马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丰富,虽然尚未形成明显的种群扩张,但可能已处于临界状态,应积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力争将茶棍蓟马种群数量控制在危害水平以下,以保证贵州省茶产业生产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棍蓟马 mtDNA COⅠ基因 mtDNA COⅡ基因 地理种群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中国南方茶棍蓟马地理种群遗传分化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罗林丽 孟泽洪 +6 位作者 李帅 赵兴丽 周罗娜 贺圣凌 魏茹蕙 张欣 周玉锋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00-511,共12页
【目的】基于mtDNA COI和COⅡ的联合序列,探讨中国南方茶棍蓟马Dendrothrips minowai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方法】利用MEGA 6.0,DnaSP 5.10和Arlequin 3.5.2.2等软件对中国南方茶棍蓟马8个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 【目的】基于mtDNA COI和COⅡ的联合序列,探讨中国南方茶棍蓟马Dendrothrips minowai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方法】利用MEGA 6.0,DnaSP 5.10和Arlequin 3.5.2.2等软件对中国南方茶棍蓟马8个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基因流、分子变异及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推断群体演化历史。【结果】茶棍蓟马mtDNA COI和COⅡ序列均具有明显的AT偏好性,COI和COⅡ联合序列的长度为1146 bp,共有22个单倍型。中国南方茶棍蓟马总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表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Hd=0.924)和低核苷酸多样性(π=0.00600)。8个地理种群总群体的遗传分化程度高(F_(ST)=0.84830),基因交流水平低(Nm=0.040),群体可能由于遗传漂变而发生明显分化。AMOVA分析显示,茶棍蓟马种群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组间种群(F_(CT)=0.84922);Mantel检测显示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5029,P<0.01)。中性检验结果表明,除云南两个地理种群外的其他地理种群近期可能经历了种群扩张。【结论】中国南方茶棍蓟马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具有明显的遗传分化,基因交流较少;地理距离可能是影响茶棍蓟马地理种群遗传分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棍蓟马 地理种群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地理距离
下载PDF
不同杂草防控模式对茶叶产量品质、土壤肥力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声传 马林红 +4 位作者 贺圣凌 陈智雄 林长松 鄢东海 徐霖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70-177,共8页
探究茶园不同杂草防控模式的效果,寻找成本低、效果好、无污染的措施,为茶园杂草绿色高效防控提供理论支撑。于2019~2020年在同一幼龄茶园设置清耕(CK)、间作‘茶肥1号’(T1)、防草布覆盖(T2)和黑色地膜覆盖(T3)试验,测定4个处理的杂草... 探究茶园不同杂草防控模式的效果,寻找成本低、效果好、无污染的措施,为茶园杂草绿色高效防控提供理论支撑。于2019~2020年在同一幼龄茶园设置清耕(CK)、间作‘茶肥1号’(T1)、防草布覆盖(T2)和黑色地膜覆盖(T3)试验,测定4个处理的杂草生物量、茶叶产量、茶叶品质成分、土壤理化性状、土壤酶活性,并比较分析经济效率。结果表明,杂草生物量为CK>T3>T1>T2,CK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各处理间茶叶产量、品质成分无显著差异,T1产量、酚氨比略低于其他处理。T1、T2、T3的土壤湿度分别为76.5%、78.2%、63.8%,显著高于CK(49.8%)。T2的土壤pH值比CK低7.3%。T1可提高土壤肥力,T2、T3可降低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含量。土壤淀粉酶活性为T3>T1>CK>T2,T2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为T1>CK>T2>T3,各处理间差异显著。T1、T2、T3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比CK低3.1%、2.8%、4.9%。T1的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CK,T2、T3的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略低于CK。T2的根际(T2R)、防草布边缘(T2WCE)和大行中间(T2MBL)的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为29.28、57.60和17.16 mg·g^(-1)·24 h^(-1)。T2WCE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T2R、T2MBL。T2MBL的土壤脲酶活性,显著低于T2R、T2WCE。T2MBL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高于T2R、T2WCE。T1、T2、T3每年每公顷总成本分别为CK的79.5%、62.6%、58.3%。可见,T2的综合效果最好,但存在有机碳、磷等元素分解相关酶的活性降低,以及反硝化作用增强等问题,还需优化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杂草防控 产量品质 土壤肥力 土壤酶活性 经济效率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茶树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及土壤有益微生物对茶炭疽病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赵兴丽 卢声洁 +3 位作者 贺圣凌 罗林丽 周罗娜 周玉锋 《茶叶通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97-603,共7页
为了解不同茶树品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差异及茶树根际土壤有益微生物与茶树抗病性的关系,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4个品种(白叶一号、黄金芽、黄金茶、中茶108)茶树根际土壤中细菌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分布规律,采用随机调查... 为了解不同茶树品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差异及茶树根际土壤有益微生物与茶树抗病性的关系,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4个品种(白叶一号、黄金芽、黄金茶、中茶108)茶树根际土壤中细菌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分布规律,采用随机调查法调查4个品种茶树炭疽病的发病情况,通过相似性分析初步探讨茶树根际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种类及含量与其抗病性的关系。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黄金芽根际土壤中细菌的丰度最低,中茶108根际土壤中细菌的丰度最高;4个品种茶树根际土壤样品共检测到10个门类的细菌,主要的优势菌门为绿弯菌门(Chloroflexi,20.13%~36.6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0.52%~32.26%)、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4.01%~21.06%)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9.52%~17.84%);4种茶树根际土壤中均检测出放线菌,但其所占比例存在差异,其中中茶108根际土壤细菌中放线菌所占比例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4个品种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具有一定的差异,其中中茶108与黄金芽群落结构差异最大;4个品种茶树根际土壤中均含有的有益微生物包括短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 spp.)、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daceae spp.)、Gaiellales spp.、芽孢杆菌(Bacillus spp.)以及Nitrosomonadaceae spp.。其中,黄金茶与黄金芽根际土壤5种有益微生物含量均高于中茶108和白叶一号;田间调查结果发现,黄金芽与黄金茶的发病情况比中茶108和白叶一号严重,表明茶树抗病性与其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有一定的关联,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间接反映茶树的抗病性,有益微生物菌群所占比率与发病程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土壤 优势菌群 多样性 有益微生物 炭疽病 抗病性 茶树
下载PDF
红曲发酵夏秋茶毒理学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贺圣凌 赵兴丽 +3 位作者 周罗娜 宋诗颖 罗林丽 刘辉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1-247,共7页
目的 利用红曲发酵夏秋茶,探究其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方法 通过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评价其食用毒性,通过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和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对红曲发酵夏秋茶进行遗传毒性评价。结果 经过急性经... 目的 利用红曲发酵夏秋茶,探究其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方法 通过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评价其食用毒性,通过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和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对红曲发酵夏秋茶进行遗传毒性评价。结果 经过急性经口给药的受试动物未见明显中毒症状及死亡,且雌雄小鼠急性经口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_(50))大于10 g/(kg BW),属于实际无毒级,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红曲发酵夏秋茶各剂量组嗜多染红细胞/红细胞(polychromatic erythrocytes/red blood cells,PCE/RBC)比例无明显差别,细菌回复突变试验中各剂量组回变菌落数均未超过自发回变菌落数的2倍,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中红曲发酵夏秋茶无细胞毒性。结论 在本试验研究剂量和条件下,通过红曲发酵的夏秋茶既无食用毒性也无遗传毒性,该结论能为其食用安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曲菌 夏秋茶 安全性评价 急性毒性试验 遗传毒性试验
下载PDF
1株白魔芋软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室内药剂筛选 被引量:2
8
作者 罗林丽 赵兴丽 +5 位作者 周罗娜 贺圣凌 刘思睿 张欣 罗可 周玉锋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137-3146,共10页
【目的】明确贵州省兴义市安龙县白魔芋软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并探究杀菌剂对病原菌株的室内抑制活性,以期为白魔芋软腐病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平板划线分离法对采集自贵州省安龙县白魔芋种植基地具有软腐病典型症状的白魔... 【目的】明确贵州省兴义市安龙县白魔芋软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并探究杀菌剂对病原菌株的室内抑制活性,以期为白魔芋软腐病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平板划线分离法对采集自贵州省安龙县白魔芋种植基地具有软腐病典型症状的白魔芋茎部组织进行病原菌分离和纯化,利用柯赫氏法则对分离所得的菌株进行致病性检测,结合形态特征、16S rDNA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对病原菌株进行分类鉴定。选取13种常见杀菌剂,采用抑菌圈法测定不同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确定引起贵州省安龙县白魔芋软腐病的病原为环状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aroidearum),菌株编号XYmy-A1。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供试杀菌剂中有7种药剂对菌株XYmyA1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80%乙蒜素乳油、5%氨基寡糖素·20%乙蒜素微乳剂、25%溴菌腈微乳剂、3%中生菌素可溶液剂和0.3%四霉素水剂在供试浓度下对病原菌生长均具有抑制作用,而1.5%噻霉酮水乳剂和1.8%辛菌胺醋酸盐水剂只有在高浓度下对病原菌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其中,0.3%四霉素对菌株XYmy-A1的抑制效果最强,其对病原菌的抑制中浓度(EC_(50))为0.1980 mg/L,其次是25%溴菌腈微乳剂,其EC50为9.1359 mg/L。【结论】引起贵州省安龙县白魔芋软腐病的病原菌为环状果胶杆菌,可首选0.3%四霉素水剂和25%溴菌腈微乳剂进一步开展田间防效试验,1.5%噻霉酮水乳剂、3%中生菌素可溶液剂、80%乙蒜素乳油和5%氨基寡糖素·20%乙蒜素微乳剂可作为备选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魔芋 软腐病 病原 药剂筛选
下载PDF
Inhibitory effect of tartary buckwheat seedling extracts and associated flavonoid compounds on the polyphenol oxidase activity in potatoes(Solanum tuberosum L.) 被引量:5
9
作者 LI Jun WANG Hui +4 位作者 LU Yang MAO Tang-fen XIONG Jiang he sheng-ling LIU Hu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9期2173-2182,共10页
To improve the processing quality of potatoes,phosphate buffer extract(PBE),50%ethanol(E50),and aqueous extract(AE)of tartary buckwheat seedlings were evaluated for their ability to inhibit the enzymatic browning of p... To improve the processing quality of potatoes,phosphate buffer extract(PBE),50%ethanol(E50),and aqueous extract(AE)of tartary buckwheat seedlings were evaluated for their ability to inhibit the enzymatic browning of potatoes.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ll extracts of tartary buckwheat seedlings exert significant inhibitory effects on the polyphenol oxidase(PPO)activity in potatoes.The relative concentrations required for a 50%reduction in the PPO activity(IC50)were 0.21,0.28 and 0.41 mg mL^-1,for PBE,E50 and AE,respectively.The strongest inhibitory activity was observed for PBE,followed by E50 and AE.Four flavone compounds in the PBE of tartary buckwheat seedlings(i.e.,rutin,kaempferol-3-O-rutinoside,quercetin,and kaempferol)were identified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hese compounds were subsequently evaluated for their roles in the inhibition of PPO from potatoes using a model system.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rutin exhibited the highest inhibition rate on the PPO of potato.A synergistic inhibitory effect was observed by mixing rutin,kaempferol-3-Orutinoside,quercetin,and proteins.The inhibitory patterns of rutin,kaempferol-3-O-rutinoside,and quercetin on the enzyme were noncompetitive and reversible,with inhibitory constants of 0.12,0.31,and 0.40 mg mL^-1,respectively.Flavonoids from tartary buckwheat seedlings may exhibit a common mechanism with phenolic compounds,involving the blockage of the reaction of oxygen with PPO leading to the inhibition of the enzymes involved in browning.Based on these results,extracts of tartary buckwheat seedlings can be used as potent natural inhibi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rtary BUCKWHEAT natural inhibitor flavonoid COMPOUNDS POLYPHENOL OXIDASE POTATO
下载PDF
红曲发酵藜麦种子液培养及固态发酵条件优化
10
作者 贺圣凌 林雨蝶 +4 位作者 邓茹月 周罗娜 赵兴丽 罗林丽 周玉锋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78-83,共6页
为探究红曲-藜麦固态发酵适生性,提高藜麦的食用价值,以藜麦为发酵基质,益生菌-红曲菌为发酵菌种,探究红曲发酵藜麦种子液培养条件及固态发酵条件,分别对种子液的培养条件进行单因素分析,确定因素水平,以菌体干重为评定指标进行正交优... 为探究红曲-藜麦固态发酵适生性,提高藜麦的食用价值,以藜麦为发酵基质,益生菌-红曲菌为发酵菌种,探究红曲发酵藜麦种子液培养条件及固态发酵条件,分别对种子液的培养条件进行单因素分析,确定因素水平,以菌体干重为评定指标进行正交优化试验,判断最优种子液培养条件,基于最优种子液培养条件对藜麦进行固态发酵,分别对固态发酵培养条件进行单因素试验,以色价为评定指标进行正交试验,以期获得最优固态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当接种量为20%、初始pH值为5、装液量为30 mL/250 mL时种子液菌体生长情况最优,菌体重量达57.13 g/L,当蒸料时间为50 min,接种量为15%、料液比为1∶1、发酵时间为10 d、发酵温度为31℃时,红曲-藜麦固态发酵菌体色价最优,达11.12 U/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曲菌 藜麦 种子液培养 固态发酵 正交试验
下载PDF
红曲-藜麦发酵茶复配工艺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11
作者 贺圣凌 林雨蝶 +4 位作者 田多 周罗娜 赵兴丽 罗林丽 刘辉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3-146,共4页
为提高藜麦食用价值,利用红曲菌发酵藜麦基质,低温烘干制备红曲-藜麦发酵粉,同时对未发酵藜麦进行焙烤熟化处理,探究红曲-藜麦发酵茶的最佳工艺条件及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藜麦最佳焙烤温度为130℃、最佳焙烤时间为50 min,红曲-藜麦... 为提高藜麦食用价值,利用红曲菌发酵藜麦基质,低温烘干制备红曲-藜麦发酵粉,同时对未发酵藜麦进行焙烤熟化处理,探究红曲-藜麦发酵茶的最佳工艺条件及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藜麦最佳焙烤温度为130℃、最佳焙烤时间为50 min,红曲-藜麦发酵粉与焙烤藜麦最佳质量比为1∶25。此工艺条件下制作的红曲-藜麦发酵茶抗氧化活性明显优于普通焙烤藜麦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曲菌 藜麦 发酵茶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红曲发酵夏秋茶扩大培养关键技术研究
12
作者 贺圣凌 周罗娜 +4 位作者 赵兴丽 宋诗颖 罗林丽 孙静婷 周玉锋 《贵茶》 2023年第2期34-41,共8页
为提高夏秋茶青利用率,解决红曲发酵夏秋茶扩大培养关键技术,以菌体干重及色价为评价指标,结合单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筛选出较优种子液扩大培养条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Box-Benhnken的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以红曲发酵夏秋茶... 为提高夏秋茶青利用率,解决红曲发酵夏秋茶扩大培养关键技术,以菌体干重及色价为评价指标,结合单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筛选出较优种子液扩大培养条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Box-Benhnken的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以红曲发酵夏秋茶色价为响应值,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优种子液培养条件为温度28℃、接种量4%、初始pH 5、装液量50 mL/150mL、发酵时间8 d,最优固态发酵条件为时间7.163d、接种量34.230%、温度28.889℃、含水量42.3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秋茶 红曲菌 扩大培养 响应面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