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uantifying the impact of earthquakes and geological factors on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debris-flow prone areas:A case study in the Hengduan Mountains
1
作者 HU Xudong SheN Yitong +6 位作者 HU Kaiheng XU Wennian LIU Daxiang he songtang GAO Jiazhen WEI Li LIU Shua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5期1522-1533,共12页
Understanding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debris-flow-prone areas hold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 risk management, particularly in seismically active regions with geological faults. Despite the significan... Understanding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debris-flow-prone areas hold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 risk management, particularly in seismically active regions with geological faults. Despite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knowledge, a comprehensive quantific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regional topographical and geological factors on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debris-flow-prone areas has been lacking. This study selected the Hengduan Mountains, an earthquake-prone region characterized by diverse surface conditions and complex landforms, as a representative study area. An improved units zoning and objective factors identification methodology was employed in earthquake and fault analysis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seismic activity and geological factors on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debrisflow prone area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GIS technology with hydrodynamic intensity and geographical units analysis can effectively analyze debris-flow prone areas. Meanwhile, earthquake and fault zones obviously increase the density of debrisflow prone catchments and make them unevenly distributed. The number of debris-flow prone areas shows a nonlinear variation with the gradual increase of geomorphic factor value. Specifically, the area with 1000 m-2500 m elevation difference, 25°-30° average slope, and 0.13-0.15 land use index is the most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debris-flow occurrence;The average annual rainfall from 600 to 1150 mm and landslides gradient from 16° to 35° are the main causal factors to trigger debris flow. Our study sheds light on the quantification of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debris flow-prone areas in earthquake-prone regions, which can offer crucial support for post-debris flow risk management strateg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bris-flow prone areas causal factors GIS-based method spatial heterogeneity Hengduan Mountains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泥石流防治研究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赵鹏 杜鹃 +3 位作者 王道杰 何松膛 兰惠娟 陈文乐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8-34,共7页
为了明晰泥石流防治的研究进展,以Web of Science中1335条文献信息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分析该领域内主要机构、学者和相关学科以及共现关键词之间的关系网络。结果表明:①中国科学院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等机构在该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明晰泥石流防治的研究进展,以Web of Science中1335条文献信息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分析该领域内主要机构、学者和相关学科以及共现关键词之间的关系网络。结果表明:①中国科学院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等机构在该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形成了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佛罗伦萨大学和日内瓦大学五大学者群体;②研究理论相对单一,难以全面地认识泥石流灾害,应加强学科交流,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③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灾害型、诱因型、区域型和方法型4个大类。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泥石流防治科学研究体系,为促进山区生态环境安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防治 文献分析 CITESPACE Web of SCIENCE 科学知识图谱
下载PDF
泥石流频发区典型乔灌植物根系的固土效应 被引量:13
3
作者 陈文乐 杜鹃 +4 位作者 方迎潮 王道杰 何松膛 兰惠娟 赵鹏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2-39,共8页
[目的]研究泥石流频发区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蒋家沟两种典型生态修复物种新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和马桑(Coriaria sinnica)的根系固土效应,为当地生物工程的应用及泥石流治理效益的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通过根系... [目的]研究泥石流频发区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蒋家沟两种典型生态修复物种新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和马桑(Coriaria sinnica)的根系固土效应,为当地生物工程的应用及泥石流治理效益的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通过根系挖掘法查明根系分布特征,开展根系拉伸试验分析单根抗拉特征,运用修正后的Wu-Waldron模型(RWM)计算两种植物根系对土壤抗剪强度的增加值。[结果]①新银合欢和马桑的根面积比RAR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②新银合欢根系构型为垂直型,马桑根系构型为横走型。③新银合欢根系的抗拉强度与根径之间无明显规律性,马桑根系的抗拉强度与根径之间呈递减的对数函数关系。④新银合欢和马桑根系对土体抗剪强度增加值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新银合欢根系固土深度约为1.4 m,马桑根系固土深度约为0.6m。[结论]新银合欢和马桑根系均能显著发挥固土作用。由于根系构型、固土深度、固土方式等原因,二者的固土作用不同,可将二者结合种植,不仅有利于边坡的稳定,也可提高土体的抗冲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蒋家沟 新银合欢 马桑 固土效应
下载PDF
暴雨条件下灌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模拟试验 被引量:4
4
作者 祁玉超 兰惠娟 +6 位作者 王道杰 何松膛 方迎潮 陈文乐 赵鹏 裴曾莉 田雨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1-68,共8页
[目的]研究暴雨条件下不同灌木种植模式对不同坡度边坡的固坡效应,探索灌木固坡发挥效用的临界坡度,为生态工程措施在山地灾害防治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制作灌木模型开展室内降雨试验,探究4种坡度(20°,35°,50... [目的]研究暴雨条件下不同灌木种植模式对不同坡度边坡的固坡效应,探索灌木固坡发挥效用的临界坡度,为生态工程措施在山地灾害防治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制作灌木模型开展室内降雨试验,探究4种坡度(20°,35°,50°,60°)条件下4种灌木种植模式(稀植、适中种植、密植、裸坡)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并利用考虑灌木自重和根系牵引力影响下的修正公式计算边坡安全系数(F s)。[结果]①20°和35°的灌木边坡发生沟蚀破坏,与种植模式无关;裸坡、50°灌木边坡和60°稀植、密植灌木边坡发生渐进式破坏;60°适中种植灌木边坡发生整体滑移式破坏。②在20°和35°边坡上种植灌木能够在降雨过程中有效增强边坡的稳定性,减少4%~70%坍塌量;在50°和60°边坡上种植灌木不仅会降低边坡的稳定性,还会增加10%~33%的坍塌量。[结论]灌木固坡不能简单归结为有效或者无效,和坡体的坡度密切相关,因此要注意不同坡度上种植方式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治理 生态措施 模型试验 人造根 灌木种植模式
下载PDF
云南东川蒋家沟泥石流2003—2014年冲淤演变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方迎潮 王道杰 +2 位作者 何松膛 兰慧娟 常士秋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07-916,共10页
冲刷和淤积是泥石流对沟床地貌塑造作用的两种方式,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冲淤特征一直是泥石流研究的焦点。本文基于2003—2014年云南东川蒋家沟泥石流沟道典型断面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各典型断面泥石流冲淤特征,探讨了不... 冲刷和淤积是泥石流对沟床地貌塑造作用的两种方式,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冲淤特征一直是泥石流研究的焦点。本文基于2003—2014年云南东川蒋家沟泥石流沟道典型断面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各典型断面泥石流冲淤特征,探讨了不同时段泥石流冲淤的时空分布特性,揭示了其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效应。研究表明:蒋家沟泥石流在2003—2014年间整体处于淤积的态势,其时空分布特性表现为随时间的推移,淤积区域逐渐由中下游向上游移动,从而表明蒋家沟泥石流在此期间的活动逐渐减弱,开始进入间歇期;同时分析发现,不同断面的冲淤演变特征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中上游的D1~D15、M3和M61等断面明显属于淤大于冲,而中下游的P4、PL2和PL1等断面则为冲大于淤,在中下游P5和P4断面间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冲淤平衡点,最上游的D1断面平均淤积量达到15. 06 m,而最下游的PL1断面累计冲刷深约2. 74 m;在影响因素作用效应分析中,降雨量、单次泥石流规模、沟床比降以及输沙沟槽的弯曲系数均对冲淤具有明显的作用效应,其中输沙沟槽弯曲系数对冲淤的影响最为明显,其与平均冲淤的相关性系数为0. 80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家沟 泥石流 冲刷 淤积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人造根在根-土模拟试验中的应用及优化设计 被引量:1
6
作者 兰惠娟 杜鹃 +3 位作者 王道杰 何松膛 陈文乐 赵鹏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79-184,210,共7页
人造根作为根-土模拟试验中真实根系的替代品,在研究根系与水土流失相互关系的试验中得到了广泛运用。通过总结几种应用广泛的人造根材料与构型、人造根参与的主要试验和人造根有效性验证方法,发现目前人造根还存在未考虑人造根材料在根... 人造根作为根-土模拟试验中真实根系的替代品,在研究根系与水土流失相互关系的试验中得到了广泛运用。通过总结几种应用广泛的人造根材料与构型、人造根参与的主要试验和人造根有效性验证方法,发现目前人造根还存在未考虑人造根材料在根-土试验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反应、无法模拟须根系植物固土作用、表面过于平整光滑导致根土接触面摩擦力比真实情况偏小、忽略植物枝叶雨水截获功能的问题。基于此,提出通过以下4种方法来改进上述问题:①通过优化选材、合理布置、表面防护等避免根-土表面的生化反应;②设计一种能模拟须根系植物的人造根构型;③通过打磨人造根表面以增大根-土接触面积和粗糙度;④参与降雨试验时,在人造根基础上添加植物地上部分雨水拦挡结构,希望借此能加深人们对人造根的认识,完善和发展人造根技术,使人造根能更好地服务于相关科学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土模拟试验 人造根材料 人造根构型 优化设计 水土流失防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