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冻融锋面移动过程的多年冻土水热模拟
1
作者 肖敏轩 赵林 +10 位作者 张钰鑫 高骏强 邹德富 胡国杰 赵建婷 李智斌 赵拥华 肖瑶 刘广岳 杜二计 刘淼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1期13-27,共15页
活动层内部的冻融锋面是冻融过程中冻结土层与融化土层的分界面,其上下土层的水热参数有着显著差异。在陆面过程模式中准确描述冻融锋面的移动过程将有助于提高其对多年冻土水热过程的模拟能力。本研究首先将Noah-MP陆面过程模式的模拟... 活动层内部的冻融锋面是冻融过程中冻结土层与融化土层的分界面,其上下土层的水热参数有着显著差异。在陆面过程模式中准确描述冻融锋面的移动过程将有助于提高其对多年冻土水热过程的模拟能力。本研究首先将Noah-MP陆面过程模式的模拟深度扩展到20 m,并将原模式的4层土层增加到19层土层,同时引入前人的有机质方案和植被根系方案,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耦合Stefan方法以加强模式对冻融锋面的模拟能力,进而探究耦合Stefan方法的Noah-MP模式对西大滩多年冻土站点水热过程的模拟效果。研究中设置了不耦合Stefan方法的CTL控制试验和耦合Stefan方法的STE对照试验来分别模拟西大滩多年冻土站点2012年0~20 m的土壤温度与土壤液态含水量,模拟结果用站点0~3.2 m内10个深度的日均土壤温度、土壤液态水含量监测数据以及3 m、6 m和10 m的年均地温监测数据来做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由土壤温度模拟值插值得到的冻融锋面(0℃等温线)有明显阶梯状特征,最大冻融深度与实测相比偏大。耦合Stefan方法增强了Noah-MP模式模拟冻融锋面的能力,使得模式能够基于Stefan方法较好地模拟出冻融锋面的变化趋势和最大深度。同时,改进后的模式整体改善了对土壤温度的模拟效果,使得0~3.2 m各土层土壤温度的平均RMSE降至0.89℃,减小44%;平均MBE降至-0.13℃,减小86%;模拟的3~20 m年均地温与实测数据更为接近。改进后的模式对土壤液态含水量的模拟水平也有一定改善,其中,模拟的0~3.2 m各土层的土壤液态含水量的平均RMSE降至0.06 m^(3)·m^(-3),减小33%;平均MBE降至-0.01 m^(3)·m^(-3),减小67%。模式还较好描述了活动层20 cm、40 cm、80 cm、120 cm土壤的融化时间。可以看出,在陆面过程模式中耦合能够较好模拟冻融锋面移动过程的Stefan方法可较大程度提高模式的模拟能力,是陆面过程模式改进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的结果可为多年冻土区陆面过程模式改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fan方法 冻融锋面 Noah-MP 陆面过程模式 西大滩
下载PDF
GEO长寿命卫星热管在轨等温性能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刘百麟 李一帆 +1 位作者 胡帼杰 王录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9-98,共10页
热管是GEO长寿命卫星热控设计大量使用的重要传热元件,其在轨等温传热性能是影响卫星安全可靠工作的关键因素。针对中国在轨长期稳定运行的GEO长寿命卫星热管,基于热管在轨温度遥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热管在轨等温性能随时间的... 热管是GEO长寿命卫星热控设计大量使用的重要传热元件,其在轨等温传热性能是影响卫星安全可靠工作的关键因素。针对中国在轨长期稳定运行的GEO长寿命卫星热管,基于热管在轨温度遥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热管在轨等温性能随时间的实际变化规律,分析表明:GEO长寿命卫星热管在轨等温性能稳定性良好,等温性受热管自身温度水平影响较大,年周期内呈现季节性变化,全寿命周期内随飞行时间推移呈现性能衰减下降趋势,寿命末期等温性优于1.6℃,并从热管设计、热负荷大小与分布、使用环境等方面进行等温性改进分析及应用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 长寿命卫星 热管 在轨 等温性能
下载PDF
亚洲高山区积雪物候时空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6
3
作者 唐志光 邓刚 +3 位作者 胡国杰 王欣 蒋宗立 桑国庆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00-1411,共12页
以亚洲高山区为研究区,在对2000—2020年逐日MODIS积雪产品进行去云处理的基础上提取了每一水文年的积雪日数(snow-covered days,SCD)、积雪开始日期(snow onset date,SOD)、积雪结束日期(snow end date,SED)和积雪持续日数(snow durati... 以亚洲高山区为研究区,在对2000—2020年逐日MODIS积雪产品进行去云处理的基础上提取了每一水文年的积雪日数(snow-covered days,SCD)、积雪开始日期(snow onset date,SOD)、积雪结束日期(snow end date,SED)和积雪持续日数(snow duration days,SDD)等积雪物候参数,并分析了积雪物候时空动态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亚洲高山区积雪物候空间差异较大,并呈现出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研究区SED主要集中在3—6月,在低海拔区SED出现在3月份及以前,而高海拔山区则推迟到6月份及以后;SOD主要集中在9—12月,高海拔山脉及高纬度地区的SOD出现较早,而低海拔区的SOD多出现在11月及以后。近20年,研究区SDD主要呈缩短趋势,在13.5%的区域呈显著缩短,而仅7.4%的区域为显著延长;SED主要呈提前趋势,在15.8%的区域显著提前,而仅8.8%的区域为显著推迟;SOD主要呈推迟趋势,在11.4%的区域表现为显著推迟,在8.2%的区域为显著提前。亚洲高山区积雪物候年际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明显,积雪累积期气温是影响SOD年际变化的主导因子,而融雪期气温是影响SED年际变化的主导因子;气温的上升,导致了SOD的推迟、SED的提前和SDD的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高山区 积雪 积雪物候 MODIS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卫星大功率电缆束温度场建模分析及捆扎热效应研究
4
作者 胡帼杰 周江 +4 位作者 石明 李一帆 刘百麟 杨闻 尹家聪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55-1161,共7页
随着卫星功率的提高,星上功率电缆载流量和热耗水平大幅增加,热安全性问题凸显,功率电缆精准建模和精细化设计的需求日趋迫切。基于地面试验数据提出了卫星大功率电缆束的热分析建模方法,并给出了电缆安装固定处和捆扎处换热参数的经验... 随着卫星功率的提高,星上功率电缆载流量和热耗水平大幅增加,热安全性问题凸显,功率电缆精准建模和精细化设计的需求日趋迫切。基于地面试验数据提出了卫星大功率电缆束的热分析建模方法,并给出了电缆安装固定处和捆扎处换热参数的经验值和试验标定值;通过模拟电缆分束和合束捆扎的温度场定量分析了电缆束捆扎的热效应,明确了增强电缆与周边环境的辐射换热是改善电缆束散热条件最有效的手段。文中建立的卫星大功率电缆束热模型可作为星上功率电缆在轨温度预示和精细化敷设设计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功率卫星 功率电缆束 热效应 有限元分析 温度场
下载PDF
基于创业实践的高校创业教育实效性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胡国杰 王化思 《金融理论与教学》 2019年第3期75-78,共4页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愈加受到重视,创业实践活动极大的丰富和延伸了课堂创业教育过程,对创业教育的实效性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在大量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存在主要问题,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影响大学生创业...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愈加受到重视,创业实践活动极大的丰富和延伸了课堂创业教育过程,对创业教育的实效性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在大量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存在主要问题,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影响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效性的因素指标,并对各项指标进行权重分析,提出了基于创业实践的高校创业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业实践 创业教育 实效性 协同作用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玉树泥流滑坡特征和成因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郝君明 吴通华 +9 位作者 李韧 吴晓东 谢昌卫 朱小凡 李旺平 邹德富 胡国杰 杜二计 刘广岳 乔永平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47-456,共10页
青藏高原变暖变湿,滑坡灾害频发,严重影响区域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和人类生产活动。泥流滑坡和热融滑塌、融冻泥流是季节冻土区和多年冻土区的特殊滑坡类型,形态上相似,很难区分。同时,对青藏高原泥流滑坡灾害关注程度低,研究较少。以青... 青藏高原变暖变湿,滑坡灾害频发,严重影响区域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和人类生产活动。泥流滑坡和热融滑塌、融冻泥流是季节冻土区和多年冻土区的特殊滑坡类型,形态上相似,很难区分。同时,对青藏高原泥流滑坡灾害关注程度低,研究较少。以青海省玉树州称多县直美村2017年9月7日泥流滑坡事件为例,利用实测数据、多时相遥感影像和无人机数据等多源数据和雷达技术手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表明:滑坡发生在坡积扇,主滑段平均厚度约5m,体积约2.4×104m3,滑体的滑动方向和重力作用过程一致,依据滑坡三级分类系统属于堆积土浅层小型牵引式滑坡,其形成和发育与当地地质条件、连续降水和冻融循环作用有关;然后进一步总结泥流滑坡、热融滑塌和融冻泥流的特征,认为玉树滑坡是季节冻土区的泥流滑坡。该研究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泥流滑坡和青藏高原斜坡灾害的科学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泥流 融冻泥流 热融滑塌 玉树 季节冻土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培土生金”法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作用 被引量:10
7
作者 毛峪泉 扈国杰 +5 位作者 孙晓伟 周洁 李筱媛 张婷婷 刘慧 杜鑫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1年第1期1-3,共3页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在我国已经得到阶段性地控制,但在世界范围,患者仍不断增加,且仍有不少境外输入病例不断进入国内。因此,现阶段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仍处于关键时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我国中老...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在我国已经得到阶段性地控制,但在世界范围,患者仍不断增加,且仍有不少境外输入病例不断进入国内。因此,现阶段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仍处于关键时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我国中老年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常存在肺脾气虚的证候表现,加之免疫力、抵抗力较低,是新冠肺炎的易感人群。COPD与新冠肺炎同属呼吸系统疾病,二者在病因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且具有相同的病变脏腑。二者在发病过程中,都会产生"湿、毒、热"的病理因素,影响肺、脾与大肠等脏腑的生理功能,致使其在病机上具有相关性,且贯穿疾病的始终。脾胃的盛衰是治疗新冠肺炎进退的关键。培土生金法有健脾益肺,化湿祛毒的含义,可以同时调节肺、脾、大肠三个脏腑,改善相关脏腑的功能,达到肺肠同治、肺脾同调的作用。因此培土生金法不仅是治疗COPD的常用方法,也可以作为本次新冠肺炎"湿、毒、热"病理因素的治疗方法。参苓白术散是培土生金法的代表方剂,有益气健脾化湿的功效,契合本次新冠肺炎"湿毒疫邪"的主要病机,对COPD患者具有扶正祛邪,增加免疫力的作用。同时也可以采用培土生金法选取相应穴位艾灸,加强对新冠肺炎的预防。因此,培土生金法可作为疫情期间COPD患者预防新冠肺炎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情 中医 培土生金 COPD 病因病机 参苓白术散 预防
下载PDF
1991—2021年天山融雪末期雪线高度遥感监测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王靖文 唐志光 +2 位作者 邓刚 胡国杰 桑国庆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85-1397,共13页
研究融雪末期雪线高度变化有助于预测冰雪系统未来的变化趋势、理解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和Landsat卫星数据,发展了区域雪线高度提取模型,提取了天山4个子流域1991—2021年的融雪末期雪线高度,并分析... 研究融雪末期雪线高度变化有助于预测冰雪系统未来的变化趋势、理解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和Landsat卫星数据,发展了区域雪线高度提取模型,提取了天山4个子流域1991—2021年的融雪末期雪线高度,并分析了雪线高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Landsat提取的融雪末期雪线高度与Sentinel-2提取的融雪末期“最小化”积雪范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其总体精度为91.6%,Kappa系数达0.9以上,利用该模型可准确获取融雪末期的区域雪线高度。(2)研究区近30 a融雪末期雪线高度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介于2.7~6.4 m·a^(-1)之间;其中,玛纳斯河流域雪线高度上升速度最快,阿克牙孜河流域雪线高度上升速度最慢。(3)夏季气温是影响研究区融雪末期雪线高度变化的主要因素(P<0.05),降水对其影响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线高度 LANDSAT 遥感监测 气候变化 天山
下载PDF
喷丸成形铝合金曲板细节疲劳性能测试与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王锋 曾元松 +4 位作者 胡国杰 盖鹏涛 尚建勤 周文龙 付雪松 《航空制造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116-123,共8页
研究了铝合金壁板单面喷丸成形细节疲劳性能。针对喷丸成形后产生的翘曲效应,通过点云测绘建模、有限元仿真和电阻应变片监测等手段,分析曲面样件疲劳过程中局部承载应力应变特征,基于SWT模型评价曲面试样细节疲劳性能。结果表明,在轴... 研究了铝合金壁板单面喷丸成形细节疲劳性能。针对喷丸成形后产生的翘曲效应,通过点云测绘建模、有限元仿真和电阻应变片监测等手段,分析曲面样件疲劳过程中局部承载应力应变特征,基于SWT模型评价曲面试样细节疲劳性能。结果表明,在轴向加载180 MPa名义应力条件下,平板试样板材峰值应力为263 MPa,曲面板材局部应力峰值接近400 MPa。原始态铝合金板细节疲劳性能截止值DFRcutoff为184.6 MPa;单面喷丸成形翘曲板材直接测量的DFRcutoff为182.4 MPa,基于SWT模型评估后DFRcutoff为221.6 MPa。喷丸成形平板的(双面喷丸成形处理)DFRcutoff为241.4 MPa,比SWT模型评估值略高(误差小于10%),这是因为SWT模型评估中没有考虑加工硬化效应。研究表明,SWT模型评估喷丸成形壁板曲面细节疲劳性能是一种较有效的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丸成形 铝合金 曲面试样 细节疲劳性能截止值(DFR_(cutoff)) SWT模型
下载PDF
冻结季沱沱河源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土壤水分含量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智斌 赵林 +13 位作者 刘广岳 邹德富 汪凌霄 杨斌 杜二计 胡国杰 周华云 王翀 幸赞品 赵建婷 殷秀峰 迟鸿飞 谭昌海 陈文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6-68,共13页
活动层含水量是表征多年冻土区气候、水文和生态过程的关键参数。长期以来,由于受多年冻土区活动层水分实测样点数量稀少的限制,各类基于遥感反演、模式模拟乃至数据融合和同化等手段生产的土壤水分空间数据均存在着较大的误差。2020年1... 活动层含水量是表征多年冻土区气候、水文和生态过程的关键参数。长期以来,由于受多年冻土区活动层水分实测样点数量稀少的限制,各类基于遥感反演、模式模拟乃至数据融合和同化等手段生产的土壤水分空间数据均存在着较大的误差。2020年10—11月在青藏高原腹地(沱沱河源区)测定了1072组活动层土壤含水量数据并进行分析,探讨了该时段该区域活动层土壤水分的空间差异,并与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数据产品(GLDAS-Noah)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发布的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RA5-Land)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该区域平均厚度为2.72 m的活动层内,土壤质量含水量(总含水量)约为14.0%,活动层土壤含水量与植被发育情况存在正相关关系。除高寒沼泽草甸类型外,高寒草甸与高寒草原类型的活动层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不同坡位类型的活动层含水量呈上坡位>下坡位>中坡位>平坡位,阳坡水分高于阴坡且两者活动层剖面水分变化相似。多年冻土区浅表层0~350 cm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含水量大于区内融区同深度的土壤含水量,两者土壤剖面水分分布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特征。该区域的GLDAS-Noah同化水分产品与实测数据对比的误差在10%以内,比ERA5-Land再分析土壤水分数据更为准确,但两种数据产品对土壤剖面上的水分垂直分布情况描述均与实测数据有较大差异。该研究结果可以为数据同化系统的模式冻融参数化方案优化及遥感水分产品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沱沱河源区 多年冻土 活动层 土壤含水量 冻结季 再分析数据
下载PDF
青藏高原腹地各拉丹冬南北坡多年冻土考察初步结果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广岳 邹德富 +14 位作者 杨斌 杜二计 周华云 肖瑶 赵林 谭昌海 胡国杰 庞强强 王武 孙哲 朱小凡 殷秀峰 汪凌霄 李智斌 谢昌卫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3-95,共13页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北两侧在地形地貌、地理和气候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多年冻土的发育状况和特征也明显不同。受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等项目资助,多年冻土对亚洲水塔的影响专题考察分队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的10—11月对唐古...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北两侧在地形地貌、地理和气候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多年冻土的发育状况和特征也明显不同。受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等项目资助,多年冻土对亚洲水塔的影响专题考察分队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的10—11月对唐古拉山各拉丹冬南侧的色林错上游扎加藏布源区(简称“湖源区”)和北侧的长江上游沱沱河源区(简称“江源区”)进行了多年冻土野外考察。利用钻探、坑探、地球物理勘探等方法对多年冻土的分布边界、多年冻土剖面的地层、地下冰等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取样,同步构建了多年冻土温度和活动层水热观测网络,为多年冻土对亚洲水塔影响的机理分析、数值模拟以及情景预估提供数据保障。对野外调查资料的初步分析认为,各拉丹冬南北两坡地层沉积类型和地下冰赋存状态存在明显差异,北坡多年冻土的热稳定性、地下冰含量、冰缘地貌类型多样性均高于南坡,但由于受到构造地热、河流融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北坡的冻土分布形式更为复杂。江源区100 m钻孔剖面揭示了连续分布的、厚度大于50 m的地下冰;在该区域发现了多年生冻胀丘分布群,并利用钻探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对该区域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冰核型冻胀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勘察剖析。两次野外调查工作共采集钻孔岩心、表层土壤、冰水等各类样本近1.2万件,为后期区域冻土理化指标分析,冻土环境化学、古气候环境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第二次青藏科考 多年冻土 各拉丹冬 色林错 长江源
下载PDF
青藏高原唐古拉地区活动层厚度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2
作者 杜二计 杨斌 +11 位作者 谭昌海 肖瑶 刘广岳 邹德富 赵拥华 吴晓东 吴通华 赵林 胡国杰 周华云 李智斌 汪易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76-386,共11页
多年冻土区活动层的冻融过程显著影响地-气间的水热交换、地表水文过程、冰缘地貌演变及寒区工程建设。活动层厚度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空间分布的准确模拟计算是冻土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问题之一。作为青藏高原中部东西走向最大的山脉和... 多年冻土区活动层的冻融过程显著影响地-气间的水热交换、地表水文过程、冰缘地貌演变及寒区工程建设。活动层厚度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空间分布的准确模拟计算是冻土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问题之一。作为青藏高原中部东西走向最大的山脉和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主要分布区,唐古拉地区是青藏高原南部湿润区与北部干旱区的过渡区,该地区的活动层厚度空间分异规律研究对于揭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整体空间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唐古拉地区南、北坡两个区域野外实测活动层厚度分布数据,分析了该区域活动层厚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活动层厚度分布的突出特点是空间分异巨大,最小值仅为1.2m,最大值达到5.6m。以不同植被类型区活动层的平均厚度为对比标准,其分布特征为:沼泽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荒漠<高寒草原,高寒草原的平均活动层厚度最大。对比南、北坡,南坡活动层厚度普遍大于北坡。Stefan方程的计算结果表明,活动层厚度的变化速率随土壤含水率的变化最大,其次为土壤热导率,而随地表融化指数的变化最小。实测土壤含水率、探坑数据及地表融化指数与活动层厚度分布关系表明,影响活动层厚度空间分异的最为敏感的因素为土壤含水率,其次为土壤热导率,地表融化指数的敏感性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唐古拉地区 活动层 土壤含水率 土壤热导率 地面温度
下载PDF
长江上游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发育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华云 刘广岳 +15 位作者 杨斌 邹德富 赵林 杜二计 谭昌海 陈文 杨朝磊 文浪 旺扎多吉 张浔浔 肖瑶 胡国杰 李智斌 谢昌卫 汪凌霄 刘世博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9-82,共14页
沱沱河流域是长江的发源地之一,其广泛分布的多年冻土对长江源区的产汇流过程、生态系统乃至于区域气候都有着重要影响,对该区域多年冻土分布和特征的调查和了解,可为研究江河源区多年冻土与气候、水文、生态的相互作用关系提供基础数... 沱沱河流域是长江的发源地之一,其广泛分布的多年冻土对长江源区的产汇流过程、生态系统乃至于区域气候都有着重要影响,对该区域多年冻土分布和特征的调查和了解,可为研究江河源区多年冻土与气候、水文、生态的相互作用关系提供基础数据支撑。2020年10—11月,研究团队对沱沱河源区的多年冻土开展了为期50天的野外调查工作,并在不同下垫面类型、不同地貌部位和不同海拔高度共布设钻孔32个,总钻进深度1200 m。该文是基于钻孔和探坑资料对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特征和地下冰发育状况的初步总结。结果显示,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在一定程度上受河流和地热影响形成了局部融区,其多年冻土下界大致在4650~4680 m之间;钻孔揭示的多年冻土上限平均埋藏深度为(2.47±0.98)m,部分地区存在融化夹层;受浅表层沉积物岩性和地热的影响,多年冻土下限埋藏深度相对较浅,平均为19.3 m,多年冻土相对较薄,平均厚度为15.0 m;多年冻土下限深度和多年冻土的厚度最大为75.0 m和72.7 m;地形地貌、沉积物特征和地热条件是影响多年冻土厚度存在较大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区内地下冰主要分布于15.0 m深度以上范围内,同时也发现了处于萎缩状态的冰核丘与石质冻胀丘,这些现象也一定程度上与该研究区多年冻土退化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沱沱河源区 多年冻土下界 融区 冻胀丘
下载PDF
青藏高原表层土壤热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杨成 吴通华 +10 位作者 姚济敏 李韧 谢昌卫 胡国杰 朱小凡 郝君明 倪杰 李祥飞 马雯思 温阿敏 尚程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06-718,共13页
利用青藏高原(简称高原)9个站点的实测数据分析了表层土壤热通量G0的季节变化、日变化特征,然后利用MODIS数据(MOD13Q1和MOD09CMG)、中国西部逐日1 km空间分辨率全天候地表温度数据集和同化数据(ITPCAS-SRad和ITPCAS-LRad),借助G0遥感... 利用青藏高原(简称高原)9个站点的实测数据分析了表层土壤热通量G0的季节变化、日变化特征,然后利用MODIS数据(MOD13Q1和MOD09CMG)、中国西部逐日1 km空间分辨率全天候地表温度数据集和同化数据(ITPCAS-SRad和ITPCAS-LRad),借助G0遥感估算模型Ma模拟了高原四期(2014年7月12日和10月16日,2015年1月1日和4月7日)的G0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G0振幅随季节变化,夏季较大,冬季最小,站点之间振幅不同可能与下垫面有关,下垫面植被覆盖度越高,振幅越小;G0在春、夏季以及全年整体为正,而秋、冬季G0则为负。高原G0呈现倒立的"U"型的日变化曲线,夜晚的变化相对白天而言比较平缓;G0日变化曲线为正值的时长存在明显季节差异,四个季节的顺序是夏季>春季>秋季>冬季;高原G0的空间分布特征与高原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有较好的正相关,站点数据显示地表温度每增加1℃,G0随之增大2~5 W·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表层土壤热通量 冻融过程 遥感模型 时空变化
下载PDF
基于GIPL2模型的青藏高原活动层土壤热状况模拟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秦艳慧 吴通华 +6 位作者 李韧 胡国杰 乔永平 朱小凡 杨淑华 余文君 王蔚华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53-1166,共14页
青藏高原活动层土壤热状况,对深入了解高原活动层的厚度变化特征、下垫面的热力作用以及对气候变化预测均有重要意义。利用GIPL2模型模拟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不同植被状况下活动层土壤热状况。模拟结果表明:模型在高寒草原(QT06)试验点... 青藏高原活动层土壤热状况,对深入了解高原活动层的厚度变化特征、下垫面的热力作用以及对气候变化预测均有重要意义。利用GIPL2模型模拟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不同植被状况下活动层土壤热状况。模拟结果表明:模型在高寒草原(QT06)试验点模拟效果较好,高寒沼泽草甸(QT03)试验点的模拟效果较差,高寒草甸(QT01)、高寒荒漠草原(QT05)和高寒草原化草甸(QT04)试验点的模拟效果介于高寒草原试验点和高寒沼泽草甸试验点之间。QT01、QT03、QT04、QT05和QT06的土壤温度模拟值与观测值相比,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 67、1. 29、0. 73、0. 7和0. 56℃;相关系数分别为0. 99、0. 87、0. 98、0. 98和0. 96;平均误差分别为0. 37、0. 61、0. 31、0. 45和0. 16℃。QT06模拟结果较好,原因在于此点土壤质地变化不大,模型的分层与所取的参数更加接近此点的实际状况。QT03模拟结果较差,可能由于此地区土壤中存在砾石,在导热率参数化方案中没有考虑砾石含量,导致模拟结果偏差较大。总体而言,GIPL2模型对青藏高原活动层土壤热状况的模拟具有一定的优势,是一种模拟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土壤热状况较为理想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GIPL2模型 多年冻土 土壤热状况 土壤温度模拟 活动层
下载PDF
青藏高原近地表土壤不同冻融状态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的关系 被引量:8
16
作者 杨淑华 李韧 +5 位作者 吴通华 胡国杰 肖瑶 杜宜臻 朱小凡 倪杰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77-1387,共11页
近地表层作为陆-气相互作用的重要界面,其土壤的冻融状态可直接或间接的反映陆地表对气候的响应程度。为了探讨青藏高原近地表土壤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利用青藏高原87个气象站逐日地表温度资料,结合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将土壤冻... 近地表层作为陆-气相互作用的重要界面,其土壤的冻融状态可直接或间接的反映陆地表对气候的响应程度。为了探讨青藏高原近地表土壤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利用青藏高原87个气象站逐日地表温度资料,结合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将土壤冻融状态划分为三种状态,即完全冻结状态(CF)、日冻融循环状态(DFT)和完全融化状态(CT),分析青藏高原1980-2015年近地表不同冻融状态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气温的关系。研究表明:青藏高原近地表土壤不同冻融状态有明显的时空差异。CF集中在11月-翌年2月,约为2 d;DFT主要出现于10月-翌年4月,每年发生约150 d;CT则主要集中于每年3-10月,出现约217 d。空间分布上,CF主要发生在高原东北部;DFT几乎遍布整个高原,且以冷季出现较多;CT与DFT呈现相反的分布特征。多年冻土区,CF和DFT状态变化较显著;而在非多年冻土区,CT状态变化幅度较大。不同冻融状态与月平均气温(Tmair)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CF主要发生在Tmair<0℃的区间,DFT则发生在Tmair≤17℃区间内,而CT主要出现在Tmair>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冻融状态 冻融天数 时空变化 气温
下载PDF
Modeling Hydrothermal Transfer Processes in Permafrost Regions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China 被引量:4
17
作者 hu guojie ZHAO Lin +6 位作者 LI Ren WU Tonghua WU Xiaodong PANG Qiangqiang XIAO Yao QIAO Yongping SHI Jianzo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5年第6期713-727,共15页
Hydrothermal processes are key components in permafrost dynamics; these processes are integral to global wanning. In this study the coupled heat and mass transfer model for (CoupModel) the soil-plant-atmosphere-syst... Hydrothermal processes are key components in permafrost dynamics; these processes are integral to global wanning. In this study the coupled heat and mass transfer model for (CoupModel) the soil-plant-atmosphere-system is applied in high-altitude permafrost regions and to model hydrothermal transfer processes in freeze-thaw cycles. Measured meteorological forcing and soil and vegetation properties are used in the CoupModel for the period from January 1, 2009 to December 31, 2012 at the Tanggula observation site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 24-h time step is used in the model sim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mulated soil temperature and water content, as well as the frozen depth compare well with the measured data. The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R2) is 0.97 for the mean soil temperature and 0.73 for the mean soil water content, respectively. The simulated soil heat flux at a depth of 0-20 cm is also consistent with the monitored data. An analysis is performed on the simulated hydrothermal transfer processes from the deep soil layer to the upper one during the freezing and thawing perio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reezing period, the water in the deep soil layer moves upward to the freezing front and releases heat during the freezing process. When the soil layer is completely frozen, there are no vertical water ex- changes between the soil layers, and the heat exchange process is controlled by the vertical soil temperature gradient. During the thaw- ing period, the downward heat process becomes more active due to increased incoming shortwave radiation at the ground surface. The melt water is quickly dissolved in the soil, and the soil water movement only changes in the shallow soil layer. Subsequently, the model was used to provide an evaluation of the potential response of the active layer to different scenarios of initial water content and climate warming at the Tanggula site.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soil water content and the organic laye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ctive layer deepening in summer, so climate warming will cause the permafrost active layer to become deeoer and permafrost degra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MAFROST coupled heat and mass transfer model (CoupModel) soil temperature soil moisture hydrothermal processes active layer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部典型下垫面活动层水热动态及其热扩散率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原黎明 赵林 +4 位作者 胡国杰 马露 周华云 刘世博 乔永平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78-389,共12页
多年冻土活动层,尤其是浅层土壤的水热传输机制,以及冻融过程的时空异质性是研究地-气间能水交换的关键。利用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的唐古拉和通天河两个活动层观测场2013年的土壤温度和水分数据,比较了不同下垫面浅层土壤日冻融循环过程的... 多年冻土活动层,尤其是浅层土壤的水热传输机制,以及冻融过程的时空异质性是研究地-气间能水交换的关键。利用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的唐古拉和通天河两个活动层观测场2013年的土壤温度和水分数据,比较了不同下垫面浅层土壤日冻融循环过程的差异,以及不同冻融阶段的地温日变化及热扩散率特征。结果表明:根据一日之内地温的正负波动,浅层土壤的冻融过程可以划分为解冻期、完全融化期、始冻期和完全冻结期四个时期,其中解冻期和始冻期统称为日冻融循环发生期。解冻期的持续天数和深度明显高于始冻期,高寒草原的日冻融循环天数和发生深度明显高于高寒草甸。浅层土壤(0~20cm)日地温变化普遍呈现明显的正弦波动趋势,且不同冻融阶段的振幅差异较大,由于相变的缘故,解冻期的日地温变化振幅最小。高寒草甸的日地温振幅显著低于高寒草原,说明日地温动态与土壤质地和土壤水分密切相关,植被作为热绝缘层,减弱了地温对气温波动的响应。地表下5~10cm的热扩散率显著大于10~20cm深度,且5-10月融化季的热扩散率显著大于冻结季。热传导对流方程可以描述多年冻土区典型下垫面在季节冻融循环周期内不同月份的水分迁移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冻融过程 活动层 日冻融循环 热扩散率
下载PDF
下边界条件对多年冻土温度场变化数值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孙哲 赵林 +4 位作者 胡国杰 乔永平 杜二计 邹德富 谢昌卫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57-369,共13页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北半球多年冻土呈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趋势,冻土升温、活动层增厚、地下冰消融改变了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不仅对寒区环境和工程稳定性造成潜在的威胁,还影响着这些地区的气候、水文和生态过程。因此,准确评估和...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北半球多年冻土呈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趋势,冻土升温、活动层增厚、地下冰消融改变了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不仅对寒区环境和工程稳定性造成潜在的威胁,还影响着这些地区的气候、水文和生态过程。因此,准确评估和预估多年冻土热状况的变化具有重要科学和实践意义。现有用于模拟多年冻土热状况的各类模式重点考虑了近地表温度场变化对多年冻土的影响,主要集中于对气温和浅表层物理过程和参数化方案等改进和优化,而对于下边界条件设置对多年冻土热状况模拟的影响少有讨论。基于一维热传导冻土模型,以五道梁地区的多年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的下边界方案进行模拟实验,定量评估百年尺度气候变化下不同下边界条件对多年冻土温度场变化数值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地表层(<3m)的温度场完全由年际气候变化决定,浅层(3~15m)及中层(15~30m)的多年冻土温度场受下边界条件的影响逐渐显著,深层(>30m)的地温对百年尺度气候变化的响应不仅与气候变化的幅度有关,还与多年冻土相变热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下边界条件不恰当的设置方式会对大尺度的气候变化下多年冻土消融程度的计算造成较大的影响,进而可能对深层地温乃至多年冻土区面积变化造成严重的误判。因此,开展百年尺度多年冻土温度场变化模拟时,应采用深层或多年冻土底板以下融土层的稳定地热流作为下边界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地温场 数值模拟 下边界条件
下载PDF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青藏高原季节冻土区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栋 吴晓东 +6 位作者 魏献花 吴通华 赵林 李韧 胡国杰 邹德富 李旺平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36-1045,共10页
青藏高原土壤有机碳储量(soil organic carbon stocks,SOCS)对于区域生态环境演替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其空间分布数据还比较缺乏,特别是季节冻土区的数据较少。基于378个土壤剖面数据,结合与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相关的地... 青藏高原土壤有机碳储量(soil organic carbon stocks,SOCS)对于区域生态环境演替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其空间分布数据还比较缺乏,特别是季节冻土区的数据较少。基于378个土壤剖面数据,结合与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相关的地形、气候以及植被等环境因子,使用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模拟了青藏高原季节冻土区0~30cm、0~50cm、0~100cm和0~200cm深度的SOC总量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季节冻土区SOCS自东南向西北递减,表层0~200cm的SOC总量约15.37Pg;季节冻土区不同植被类型SOC从大到小依次为森林、灌丛、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各土壤类型中棕壤、黑钙土和泥炭土的SOC最大,而棕钙土、棕漠土、灰棕漠土、风沙土、石质土、盐土、冷钙土、寒漠土以及冷漠土的SOC最小。研究结果给出了青藏高原季节冻土区SOC的总量、空间分布及规律,可为相关地球模式的发展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季节冻土区 青藏高原 地理加权回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