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学生为中心的地质学专业制图课程构建与教学模式探索
1
作者 朱龙海 韩宗珠 +3 位作者 姜胜辉 胡日军 尹砚军 冷星 《中国地质教育》 2024年第1期87-93,共7页
“AutoCAD制图”是一门技能型课程,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在教学设计、理论教学、上机实践和考核方式上进行了创新实践探索。授课前,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自行编制命令口诀89条、录制演示视频451个,全方位展示软件操作和案例... “AutoCAD制图”是一门技能型课程,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在教学设计、理论教学、上机实践和考核方式上进行了创新实践探索。授课前,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自行编制命令口诀89条、录制演示视频451个,全方位展示软件操作和案例演示的各环节;授课过程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动画演示法、列举法、多媒体教学、归纳法等,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命令操作和制图过程。把握AutoCAD“精准制图”的特点,将工匠精神、规则意识和创新精神等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中。精心设计上机指导书,将工程地质剖面图、表层沉积物类型图等专业图件的绘制及校园图的绘制等融入课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制图能力。综合更加多样的考核方式,采用图件绘制、批改和修改的三步骤模式,引导学生逐步规范图件绘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CAD制图 地质学类专业 教学模式 创新实践
下载PDF
福宁湾及附近海域悬沙粒度与影响因素
2
作者 毕云天 胡日军 +6 位作者 陈娟娟 李毅 伊兆晗 陈晓磁 朱龙海 尹砚军 刘波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9,共15页
基于闽北福宁湾及附近海域冬、夏两季水文泥沙实测数据,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悬沙的粒度特征,探讨了影响悬沙粒度季节差异的主要因素以及悬沙粒度与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正常天气下,研究区悬沙中值粒径普遍大于6.5Φ。悬沙粒度具有“... 基于闽北福宁湾及附近海域冬、夏两季水文泥沙实测数据,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悬沙的粒度特征,探讨了影响悬沙粒度季节差异的主要因素以及悬沙粒度与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正常天气下,研究区悬沙中值粒径普遍大于6.5Φ。悬沙粒度具有“冬细夏粗”的季节分布特征;受潮动力影响,悬沙粒度大小潮变化明显;潮周期内悬沙粒径变化规律不明显。悬沙粒级-标准偏差曲线显示两种主要的敏感粒级分布范围为2.8~3.4μm和21.1~25.1μm。悬沙粒度“冬细夏粗”的季节差异主要受底质再悬浮和泥沙来源的影响。冬季悬沙粒径与浓度的相关性不明显,夏季两者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悬沙粒径随悬沙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这种季节差异可能与悬沙来源和混合作用有关。夏季悬沙粒径的粗化可能与细颗粒发生絮凝沉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粒度 时空变化 季节差异 影响因素 福宁湾
下载PDF
虚实结合的地球科学海上综合实践教学共享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3
作者 毕乃双 陈旭 +8 位作者 李铁 韩宗珠 荣增瑞 谭丽菊 徐秀刚 丁咚 童思友 胡日军 刘永玲 《中国地质教育》 2023年第4期151-154,共4页
我国地球科学海上实践教学共享平台的建设远不成熟,制约了拔尖型海洋特色地球科学人才的培养。本文系统介绍了中国海洋大学近10年来地球科学海上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模式与成效。通过打造海上实践教学支撑体系、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 我国地球科学海上实践教学共享平台的建设远不成熟,制约了拔尖型海洋特色地球科学人才的培养。本文系统介绍了中国海洋大学近10年来地球科学海上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模式与成效。通过打造海上实践教学支撑体系、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资源、建成交互式海上实践教学虚拟仿真系统和探索虚实结合的海上实践教学共享模式等举措,建成了虚实结合的地球科学海上综合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平台为国内多所高校地球科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支撑,也为地球科学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提供有益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实结合 地球科学 海上实践教学 共建共享
下载PDF
海南日月湾海域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与运移趋势 被引量:2
4
作者 林纪江 王平 +4 位作者 胡日军 郑兆勇 冷星 伊善堂 丁小雨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21,共11页
海南日月湾是典型的岬角弧形海湾,海岸类型多样,底质粒级较粗。基于实测的海流、表层沉积物粒度数据,分析了海南日月湾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分布特征,计算了泥沙起动流速与表层沉积物输运通量,探讨了表层沉积物运移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表... 海南日月湾是典型的岬角弧形海湾,海岸类型多样,底质粒级较粗。基于实测的海流、表层沉积物粒度数据,分析了海南日月湾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分布特征,计算了泥沙起动流速与表层沉积物输运通量,探讨了表层沉积物运移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颗粒较粗,整体以含砾砂为主,其次为砾质砂、砂、砂质砾和粉砂质砂,呈圆斑状零星分布;沉积物粒级组分从最细的黏土到最粗的砾均有分布,细颗粒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东侧和西侧近岸海域,粗颗粒呈NS向条带状分布于研究区中南部海域,呈现中部分选差、周边分选好的特征;研究区泥沙起动流速在近岸自东北向西南递增,在远岸自东北向西南先减小后增大,粒径对泥沙起动流速的影响大于水深,靠近分界洲岛海域,单纯的潮流作用只能使部分颗粒发生再悬浮,表层沉积物平均日净输运通量介于0.04~3.7 kg m^(−1)d^(−1),净输沙方向总体呈SW向,平均日净输运通量在东北侧海域明显高于西南侧海域,涨潮段单宽输沙率略大于落潮段单宽输沙率(R4站位除外),涨、落潮段输沙方向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日月湾 分布特征 起动流速 运移趋势 输运通量
下载PDF
蓬莱近岸海域夏季悬浮泥沙输运及控制因素
5
作者 甘双庆 朱龙海 +5 位作者 张立奎 宋彦 胡日军 白杏 林超然 谢波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25,共14页
基于2019年6月在蓬莱近岸海域实地观测获取的样品和数据,研究了海流、温度、盐度和悬浮泥沙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小波分析、单宽通量机制分解和Richardson数等方法,探讨了悬浮泥沙的输运机制和控制因素。研究区悬浮泥沙在平面上呈以登州... 基于2019年6月在蓬莱近岸海域实地观测获取的样品和数据,研究了海流、温度、盐度和悬浮泥沙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小波分析、单宽通量机制分解和Richardson数等方法,探讨了悬浮泥沙的输运机制和控制因素。研究区悬浮泥沙在平面上呈以登州浅滩为中心向周围海域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垂向上呈由表层至底层逐渐升高的趋势。悬浮泥沙浓度变化与潮流变化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但在时间上滞后1~2 h。研究区单宽净输沙率为7.84~43.12 g/(s·m)。平流输运在研究区悬浮泥沙输运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垂向净环流输运次之。潮流是研究区悬浮泥沙输运的主要动力,悬浮泥沙净输运方向与余流方向一致,登州水道南部悬浮泥沙由西向东输运,水道中部悬浮泥沙由东向西输运,南长山岛两侧悬浮泥沙呈向水道输运的趋势。研究区海域部分水体层化现象明显,水体混合受到抑制,悬浮泥沙的分布和输运受到潮流、水体混合和地形地貌共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蓬莱近岸海域 悬浮泥沙输运 控制因素 梯度Richardson数 通量机制分解
下载PDF
黏性沉积物可侵蚀性研究现状与展望
6
作者 林超然 朱龙海 +4 位作者 胡日军 谢波 李婉华 甘双庆 纪金龙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7,共17页
沉积物可侵蚀性是沉积动力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在动力地貌学、海洋工程安全与生态保护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分别从沉积物可侵蚀性测定方法、经验模型和影响因素3个方面对过去近60年来的黏性沉积物可侵蚀性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前... 沉积物可侵蚀性是沉积动力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在动力地貌学、海洋工程安全与生态保护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分别从沉积物可侵蚀性测定方法、经验模型和影响因素3个方面对过去近60年来的黏性沉积物可侵蚀性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前人对黏性沉积物可侵蚀性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由于黏性沉积物受自身物理化学性质、沉积环境和生物过程等综合影响,导致可侵蚀性研究复杂、困难,不同研究结果间无法形成有效对比,黏性沉积物可侵蚀性经验模型适用性受到极大限制。在总结研究现状与科学问题的基础上认为,下一步黏性沉积物可侵蚀性研究应开展更为全面且系统的实验室与实地研究以及多种方法的综合研究,提高可侵蚀性判定与影响因素识别的准确性与客观性;同时,借助理论、技术创新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深入探讨黏结力形成机理与理论量化,进一步修正与完善黏性沉积物的可侵蚀性经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性沉积物 可侵蚀性 经验模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Study on the Sediment Transport Flux and Mechanism in the Bohai Strait at the Tidal and Monthly Scales in Summer 被引量:2
7
作者 YUAN Xiaodong FENG Xiuli +2 位作者 hu rijun JIANG Shenghui ZHONG Wei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1期75-87,共13页
Based on the data of tidal currents and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observed synchronously at 11 stations in the Bohai Strait lasting for 25 hours,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currents and suspended se... Based on the data of tidal currents and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observed synchronously at 11 stations in the Bohai Strait lasting for 25 hours,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currents and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in the Bohai Strait in summer were analyzed.The Study preliminarily discussed the transport mechanism,transport trend and transport flux of suspended sediments in summer,using flux-mechanism decomposition method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The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advection and next influenced by vertical net circulation,while resuspension is relatively weak in Bohai Strait.The single-width fluxes of investigation stations varied from 3.8 to 89.1 gm^(−1) s^(−1),with the maximum value in Miaodao Strait.The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 trends in Laotieshan channel along the vertical section are obviously distinct.The waters mainly flow out of the Bohai Sea in surface layer,while into the Bohai Sea in bottom layer.However,the transport trends of other channels in the centre and south are consistent vertically.The sediments in the Bohai Strait follows the transport pattern of moving outward from the south and inward from the north in summer,i.e.,the sediments are carried out of the Bohai Sea through the Laotieshan channel,while into the Bohai Sea through other channels.And the outflow flux exceeds the inflow flux in August with the net water flux of 1.4×10^(10)m^(3),basically same as the deliveries of the rivers into the Bohai Sea.Moreover,the suspended sediment flux is 0.33 Mt under the action of tidal residual currents in the Yellow Sea in Augu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hai Strait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 numerical simulation SUMMER
下载PDF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Heavy Metals in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he Bay-Island-Estuary System(BIES):A Case Study in Coastal Waters of Fujian Province,China
8
作者 LIU Bo hu rijun +4 位作者 WANG Yonghong LI Yi Zhu Longhai ZHANG Xiaodong YUAN Xiaodo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5期1253-1268,共16页
Based on the contents of six heavy metal elements in surface sediments from coastal areas of Fujian Province,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six heavy metals in a bay-island-estuary system(... Based on the contents of six heavy metal elements in surface sediments from coastal areas of Fujian Province,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six heavy metals in a bay-island-estuary system(BIES)were studied.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hydrodynamic environment,and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how grain size compositions,chemical environment,tidal current,ocean circulation and human activities influence the distribution and transportation of the heavy metal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and migration of Cu,Pb,Zn and Cr elements were mainly controlled by natural factors such as regional geological background,grain size compositions,and tidal residual currents.In contrast,As and Hg was mainly affected by human factors such as 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 manufacturing.In the BIES,where the chemical environment exerted limited influence,the accumulation and migration of heavy metals are mainly influenced by human activities and enhanced by estuary processes as well as the complex sedimentary dynamic environment caused by many bays and isla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metals sediments source to sink controlling factors hydrodynamic environment
下载PDF
龙口湾水动力特征及其对人工岛群建设的响应 被引量:7
9
作者 费成鹏 胡日军 +4 位作者 雒敏义 姜胜辉 张晓东 朱龙海 刘波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1-95,共15页
基于龙口湾及附近海域的水文实测资料,利用Mike21数学模型模拟了人工岛建设前后的潮流、波浪、纳潮量及水交换率等水动力特征,探讨了人工岛群建设对龙口湾水动力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岛建设显著改变了龙口湾潮流场特征及水体运动路... 基于龙口湾及附近海域的水文实测资料,利用Mike21数学模型模拟了人工岛建设前后的潮流、波浪、纳潮量及水交换率等水动力特征,探讨了人工岛群建设对龙口湾水动力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岛建设显著改变了龙口湾潮流场特征及水体运动路径,湾内受到人工岛的阻挡,流速普遍减小,局部区域潮流运动形式由往复流变为旋转流,流向变化较大,余流形成多个涡旋;湾外由于堤头挑流作用导致局部区域流速增大且余流流速增大,潮流运动形式未发生明显改变。受人工岛的掩蔽作用,人工岛及附近区域的波浪有效波高普遍减小。龙口湾潮位出现北部最大潮差变小、南部最大潮差增大的格局,壅水作用导致人工岛内部水道潮差变化明显。人工岛建设直接占据了龙口湾海域面积,导致其纳潮量明显减小,水交换率呈现南部和北部增大、人工岛北侧以及内部水道减小的特征,人工岛造成的水动力环境的改变是影响水交换率变化的主要原因。人工岛群建设导致龙口湾内的潮流、波浪、纳潮量以及水交换等水动力特征减弱,是引起龙口湾水动力条件变化的根本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水动力 人工岛群 龙口湾
下载PDF
龙口近岸海域潮流作用下悬浮泥沙时空分布特征及输运机制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波 胡日军 +4 位作者 袁晓东 朱龙海 姜胜辉 王楠 尹砚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5-66,共12页
根据2015年1月与2017年5月两期大潮期27小时海流连续同步观测及悬浮泥沙资料,利用Morlet小波分析与单宽悬沙通量机制分解法,结合潮流场特征,分析了龙口湾海域悬浮泥沙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了潮流作用下的悬沙输运机制.结果表明,平面上,... 根据2015年1月与2017年5月两期大潮期27小时海流连续同步观测及悬浮泥沙资料,利用Morlet小波分析与单宽悬沙通量机制分解法,结合潮流场特征,分析了龙口湾海域悬浮泥沙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了潮流作用下的悬沙输运机制.结果表明,平面上,悬沙浓度在龙口湾内较低,湾口、湾外海域的的悬沙浓度相对较高;垂向上,研究区整体表现为悬沙浓度由底层向表层递减.潮周期尺度上,悬浮泥沙浓度峰值较流速峰值存在0.5~2 h的时间滞后;悬浮泥沙浓度在时间上的变化以12~16 h尺度为主要周期.季节尺度上,1月悬沙浓度远远大于5月.研究区内单宽输沙通量为1.21~239.77 g·s^-1·m^-1,整体上悬沙通量呈现出湾口最高、湾外开阔海域其次、湾内最低的分布格局.平流输运项(T1+T2)在悬沙输移中占绝对优势,潮致余流在悬沙输运起主要作用.季节上,1月份单宽输沙通量远远高于5月份,整体呈现出夏季落淤储沙而冬季再悬浮输沙的季节性输运特征.湾外海域悬浮泥沙大致向SW、S向输运,屺坶岛以北海域沿W、SW向屺坶岛头输运,进入湾内后,悬浮泥沙的输运沿人工岛北侧和西侧分为两支.研究区内,在海流、地形等的综合作用下,整体表现为由渤海向莱州湾的净输沙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泥沙 时空分布 输运机制 龙口湾
下载PDF
庙岛海峡周边海域表层沉积物再悬浮及悬浮泥沙输运机制 被引量:4
11
作者 林纪江 胡日军 +5 位作者 王平 宋卓利 张文静 牛建伟 伊善堂 丁小雨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24,共16页
根据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利用悬浮泥沙沉降公式、泥沙起动流速公式、再悬浮通量与沉降通量公式以及通量机制分解方法,分析了庙岛海峡周边海域的悬浮泥沙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计算了再悬浮通量、沉降通量、单宽悬浮泥沙输运量,探讨了表层沉... 根据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利用悬浮泥沙沉降公式、泥沙起动流速公式、再悬浮通量与沉降通量公式以及通量机制分解方法,分析了庙岛海峡周边海域的悬浮泥沙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计算了再悬浮通量、沉降通量、单宽悬浮泥沙输运量,探讨了表层沉积物再悬浮和悬浮泥沙运移特征及动力机制。结果表明,悬浮泥沙浓度周期变化与潮流流速周期变化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底层悬沙浓度变化对高流速的响应比较明显,表层悬沙浓度变化对低流速响应比较明显;悬浮泥沙单颗粒沉降现象不明显,除庙岛海峡外其他海域较适合悬浮泥沙絮凝沉降,并以中、底层絮凝沉降为主,且表现出自表层至底层絮凝沉降作用逐渐加强趋势;表层沉积物再悬浮对近岸浅水区、庙岛群岛周边海域水体悬浮泥沙浓度的影响显著于其他海域;悬浮泥沙输运整体以平流输运为主,垂向净环流为辅,庙岛海峡南侧向黄海输沙、北侧向渤海输沙,二者同时进行,悬浮泥沙净输运主要由水道向两侧浅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泥沙 沉降及再悬浮 动力机制 庙岛海峡
下载PDF
庙岛群岛海域沉积动力环境分区及沉积物输运趋势 被引量:15
12
作者 刘成 胡日军 +1 位作者 朱龙海 袁晓东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8年第8期24-33,共10页
基于庙岛群岛海域的10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粒度分析结果,利用Pejrup三角图、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等方法,对庙岛群岛海域沉积动力环境进行分区,并探讨了沉积物的输运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动力环境可划分为5个分区(A、CⅢ、CⅣ、D... 基于庙岛群岛海域的10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粒度分析结果,利用Pejrup三角图、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等方法,对庙岛群岛海域沉积动力环境进行分区,并探讨了沉积物的输运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动力环境可划分为5个分区(A、CⅢ、CⅣ、DⅢ、DⅣ),以庙岛海峡为中心,各分区基本呈左右对称分布,与潮流流速中部辐聚、两侧辐散的分布特征相对应,研究区沉积物分布及沉积动力格局主要受潮流控制。研究区内存在两个沉积物输运趋势的汇聚中心,沉积物的长期输运趋势在海峡区主要受控于往复潮流,波流共同作用在外海区影响较为显著,使其具有与海峡区截然不同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粒度特征 沉积动力分区 输运趋势 庙岛群岛海域
下载PDF
福宁湾海域夏季大潮期悬浮泥沙输运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3
13
作者 伊兆晗 胡日军 +5 位作者 李毅 陈晓磁 陈娟娟 孟令鹏 朱龙海 张晓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3-66,共14页
根据福宁湾夏季水文泥沙实测资料,分析了研究区悬浮泥沙浓度变化特征,研究了悬浮泥沙的输运机制,探讨了悬浮泥沙输运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平面上,悬浮泥沙浓度从湾内到湾外呈现递减的分布趋势;垂向上,各站位平均含沙量由底层向表层逐... 根据福宁湾夏季水文泥沙实测资料,分析了研究区悬浮泥沙浓度变化特征,研究了悬浮泥沙的输运机制,探讨了悬浮泥沙输运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平面上,悬浮泥沙浓度从湾内到湾外呈现递减的分布趋势;垂向上,各站位平均含沙量由底层向表层逐层递减。悬浮泥沙在湾内表现为向陆方向输运,在湾口和湾外整体则向西南方向输运,平流输运在悬沙输运中占主导地位。正常天气下,研究区夏季的悬沙净输运方向与余流方向基本一致;西南强风天气下,研究区悬浮泥沙的浓度增大,其输运方向受风向控制指向东北向。闽浙沿岸流(夏季)活动较弱,对研究区悬浮泥沙的输运基本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泥沙 时空变化 输运机制 控制因素 福宁湾
下载PDF
烟台北部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及沉积动力环境特征 被引量:11
14
作者 吕纪轩 胡日军 +3 位作者 李毅 朱龙海 刘波 皇甫雪睿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20年第4期27-36,共10页
基于烟台北部近岸海域5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资料,分析了研究区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采用Pejrup三角图对研究区沉积动力环境进行了分区,利用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沉积物的输运趋势,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的沉积动力环... 基于烟台北部近岸海域5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资料,分析了研究区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采用Pejrup三角图对研究区沉积动力环境进行了分区,利用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沉积物的输运趋势,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的沉积动力环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粒度呈现中间粗、东西部海域细的分布格局;沉积动力环境可划分为AⅢ、BⅢ、BⅣ、CⅢ、CⅣ、DⅢ、DⅣ7个区,总体表现为"中间强、两侧弱,近岸强、远岸弱"的分布格局;研究区东西部开阔海域各存在1个沉积物汇聚中心,物质来源多样;研究区表层沉积物运移和分布与水动力条件基本吻合,且受沉积物来源的影响。潮流、沿岸流以及沉积物来源共同控制其沉积动力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台北部 表层沉积物 粒度 分布特征 沉积动力环境
下载PDF
福宁湾海域冬季大潮期悬浮泥沙输运特征 被引量:6
15
作者 孟令鹏 胡日军 +3 位作者 李毅 袁晓东 朱龙海 郭俊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1-73,共13页
基于2014年12月在福宁湾附近海域8个站位的同步水文泥沙观测资料,分析了冬季大潮期悬浮泥沙分布以及输运通量的变化规律,并结合理查森数、水体混合所需的势能、潮动力引起的水体势能变化率的计算结果,初步探讨了水体的垂向混合对于悬浮... 基于2014年12月在福宁湾附近海域8个站位的同步水文泥沙观测资料,分析了冬季大潮期悬浮泥沙分布以及输运通量的变化规律,并结合理查森数、水体混合所需的势能、潮动力引起的水体势能变化率的计算结果,初步探讨了水体的垂向混合对于悬浮泥沙垂向分布的影响,研究了悬浮泥沙的输运机制。结果表明,从湾内到湾外,温度、盐度总体上呈现递增的趋势;平面上各站位悬浮泥沙浓度由湾内向湾外递减;潮周期内悬浮泥沙浓度变化存在不对称性,总体来说,湾内及湾口处(1#站除外)涨潮阶段悬浮泥沙浓度高,湾外(4#站除外)落潮阶段悬浮泥沙浓度较高。从湾内向湾外,随着水深的增加潮周期内水体的垂向混合逐渐减弱,悬沙浓度的垂向差异逐渐增大。悬浮泥沙输运在湾内及湾口整体表现为向陆输运,在湾外为向海输运。在湾内及湾口处,各分层悬浮泥沙的输运方向大多向陆,且量值较高,而湾外的悬浮泥沙输运方向在垂向上存在差异。由于潮流不对称以及悬浮泥沙的滞后效应引起的潮泵项输运对总的悬浮泥沙通量起主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泥沙 层化与混合 输运机制 福宁湾
下载PDF
山东半岛东北部海域悬浮体季节分布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颖涛 冯秀丽 +2 位作者 朱龙海 胡日军 姜胜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0-42,共13页
基于2018年山东半岛东北部海域冬、夏两季悬浮体浓度、浊度及水温和盐度调查资料,分析了研究区水体悬浮体浓度的季节性变化,探讨了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夏季浊度在0.2~37.8FTU之间变化,冬季浊度在1.5~100.1FTU之间变化,均表现为底高表... 基于2018年山东半岛东北部海域冬、夏两季悬浮体浓度、浊度及水温和盐度调查资料,分析了研究区水体悬浮体浓度的季节性变化,探讨了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夏季浊度在0.2~37.8FTU之间变化,冬季浊度在1.5~100.1FTU之间变化,均表现为底高表低、东高西低的特征。夏季水温分层明显,表现为表层高、底层低的特征,盐度整体无明显变化;冬季温盐垂向上混合均匀,平面上表现为近岸低温低盐水体向远岸高温高盐水体的过渡。悬浮体浓度分布受潮流、波浪、温跃层和温盐锋面等因素影响。夏季,悬浮体垂向上受到温跃层影响,底层悬浮体难以向表层输运;平面上潮混合和波浪差异性作用阻碍了悬浮体的水平输运。冬季,强风浪促使悬浮体垂向混合剧烈,表层悬浮体浓度明显较夏季变高;平面上沿岸流和黄海暖流形成的温、盐锋面阻碍了水团间悬浮体的输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浓度 温跃层 锋面 山东半岛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周边海域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分布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7
作者 雷志宇 刘荣波 +4 位作者 胡日军 仇建东 朱龙海 朱峰 张晓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4-118,共15页
基于黄河三角洲周边海域180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资料,分析了16种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特征,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数值模拟、元素比值等方法,探讨了沉积物粒度、水动力环境以及物质来源等因素对于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在地球化学元... 基于黄河三角洲周边海域180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资料,分析了16种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特征,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数值模拟、元素比值等方法,探讨了沉积物粒度、水动力环境以及物质来源等因素对于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在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的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将研究区划分为6个地球化学区域。Ⅰ-2区、Ⅰ-3区、Ⅱ-1区和Ⅱ-2区东部的大部分元素(TFe_(2)O_(3)、Al_(2)O_(3)、MgO、MnO、K_(2)O、Cr、Ni、Cu)含量较高,沉积物粒度较细;Ⅰ-1区、Ⅱ-3区的SiO_(2)含量较高,沉积物粒度较粗。潮流控制着沉积物的起动及运移,潮余流影响着细粒沉积物以及多数元素的富集,水动力作用通过改变沉积物粒度空间格局进而控制这些元素的分布。研究区黄河物质输入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的区域性差异明显,黄河物质输入主要作用于现行黄河口海域,人类活动对埕北老黄河口的Cd、Zn、Pb、P_(2)O_(5)影响最为显著。自然因素是控制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分布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则进一步改变了部分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影响因素 地球化学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南黄海西部日照近海悬浮泥沙分布、输运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3
18
作者 卢鹏飞 岳英洁 +3 位作者 朱龙海 胡日军 尹砚军 冷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6-49,共14页
基于2020年10月日照近岸海域大潮期水文泥沙观测资料,研究了海流和悬浮泥沙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单宽通量机制分解等方法,探讨了悬浮泥沙输运机制和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日照近岸海域悬浮泥沙浓度平面上呈由岸向海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垂向... 基于2020年10月日照近岸海域大潮期水文泥沙观测资料,研究了海流和悬浮泥沙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单宽通量机制分解等方法,探讨了悬浮泥沙输运机制和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日照近岸海域悬浮泥沙浓度平面上呈由岸向海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垂向上呈由表层至底层逐渐升高的趋势。悬浮泥沙浓度变化与潮周期流速变化趋势总体一致,但具有滞后效应。研究区单宽净输沙率为4.72~24.68 g/(s·m),近岸单宽净输沙率明显大于远岸输沙率。悬浮泥沙输运以平流输运为主,其次为潮泵效应或垂向净环流输运。研究区水体垂向混合均匀,对悬浮泥沙垂向分布影响微弱。潮流引起研究区悬浮泥沙浓度的潮周期变化,南黄海西部近海悬浮泥沙净输运方向和潮余流方向大体相同,在远岸开阔海域总体呈向南的净输运趋势。研究成果有利于完善南黄海西部近海泥沙输运规律理论成果,对日照近岸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因素 悬浮泥沙 输运机制 日照 南黄海
下载PDF
夏季潮流作用下龙口湾海域悬浮泥沙时空变化特征及其输运机制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波 胡日军 +4 位作者 李毅 朱龙海 袁晓东 尹砚军 冷星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20年第3期20-30,共11页
根据龙口湾海域海流、悬浮泥沙等实测资料,利用Morlet小波分析与单宽悬沙通量机制分解法,分析了研究区悬浮泥沙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并探讨了悬浮泥沙的输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平面分布上,研究区的悬浮泥沙分布呈现人工岛外悬... 根据龙口湾海域海流、悬浮泥沙等实测资料,利用Morlet小波分析与单宽悬沙通量机制分解法,分析了研究区悬浮泥沙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并探讨了悬浮泥沙的输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平面分布上,研究区的悬浮泥沙分布呈现人工岛外悬沙浓度大于岛内水道海域的分布特征;垂向上,各站位平均含沙量由底层向表层逐层递减,特征明显。悬浮泥沙浓度在潮周期的变化较为复杂,各站位悬浮泥沙浓度在单日内一般出现2~4次峰值;悬浮泥沙浓度峰值往往滞后于流速峰值0.5~2 h;悬浮泥沙浓度在时间上的变化以12~16 h尺度为主要周期。研究区单宽输沙通量主要介于2.64~24.68 gs-1m-1;整体上呈现人工岛外海域悬沙通量高于人工岛内的平面分布格局。悬浮泥沙输运方向与潮致余流方向基本一致;受余流、地形、悬沙浓度等影响,各个输沙分项对输沙率的贡献相差较大,平流输运在悬沙输移中占绝对优势,其次为垂向净环流输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口湾 悬浮泥沙 时空变化 输运机制
下载PDF
山东半岛东南部典型砂质岸滩季节性演化及控制因素探讨——以海阳万米海滩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解航 杨怡红 +4 位作者 朱龙海 张晓东 胡日军 尹砚军 冷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7-67,共11页
根据2018年秋季至2019年夏季4个季节的海滩剖面形态测量和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研究了海阳万米海滩地形和表层沉积物粒度季节变化特征,探讨了控制研究区砂质岸滩季节性演化的因素。结果表明:连理岛-东村河口以西海滩剖面形态在强动... 根据2018年秋季至2019年夏季4个季节的海滩剖面形态测量和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研究了海阳万米海滩地形和表层沉积物粒度季节变化特征,探讨了控制研究区砂质岸滩季节性演化的因素。结果表明:连理岛-东村河口以西海滩剖面形态在强动力和弱动力条件下分别呈"上蚀下淤"和"下冲上塑"特征,夏季台风造成的滩肩侵蚀量大于冬季风,在滩面形成的沙坝数量多、规模小且离岸距离较之冬季风更远。连理岛-东村河口处海滩剖面形态整体呈淤积状态,且在强动力条件下的淤积量大于弱动力条件。连理岛-东村河口以东海滩剖面形态的季节性变化幅度小于以西海滩,同时滩肩顶剖面形态在夏季出现明显下凹特征。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变化同样呈现东西差异的特点,秋季到冬季,西侧海滩表层沉积物粒度变粗、分选变差,而东侧海滩变细、分选基本不变;冬季到春季,海滩表层沉积物粒度总体变细、分选较好;夏季变化趋势与冬季相似,但变化幅度有所差异。人工岛和港口等海岸工程建设是导致海滩剖面形态和表层沉积物粒度东西差异的主导因素;波浪和台风事件等是控制砂质岸滩季节性演化的主要动力因素;潮汐作用、旅游开发等人类活动也对岸滩演化造成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滩 季节性演化 控制因素 山东半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