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花生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
1
作者 房元瑾 孙子淇 +4 位作者 齐飞艳 刘华 黄冰艳 董文召 张新友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8-736,共9页
花生是重要的食用植物油和植物蛋白来源,高产优质抗病是花生新品种选育的主要目标。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优良品种主要以传统杂交育种技术选育而成,育种周期长、效率低、成本高。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显著提高育种的精准性和效率。高密... 花生是重要的食用植物油和植物蛋白来源,高产优质抗病是花生新品种选育的主要目标。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优良品种主要以传统杂交育种技术选育而成,育种周期长、效率低、成本高。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显著提高育种的精准性和效率。高密度的基因型数据是花生产量、品质、抗病性状QTL定位和开发分子标记的基础。2019年我国花生骨干亲本狮头企和伏花生以及美国匍匐型花生品种Tifrunner的基因组序列相继公布,极大推动了花生重要农艺性状的分子标记开发和应用。近年来,花生籽仁油酸含量、脂肪含量等品质性状,根结线虫病、锈病、叶斑病、青枯病等抗病性状,以及荚果、籽仁大小等产量组成性状的分子标记相继被开发。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成功选育出了高油酸且高含油量、高油酸且抗病花生新品种或新种质。未来花生分子标记的开发利用需要重视优异野生种质资源的表型精准鉴定,建立高通量表型及基因型检测平台,以及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策略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育种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产量性状 品质性状 病虫害抗性
下载PDF
利用回交法快速选育高油酸花生新品系 被引量:20
2
作者 于明洋 孙明明 +8 位作者 郭悦 姜平平 雷永 黄冰艳 冯素萍 郭宝珠 隋炯明 王晶珊 乔利仙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55-861,共7页
以普通花生品种花育22为母本、高油酸花生品种开农176为父本杂交得到F1杂种,筛选油酸含量高于60%且同时含有FAD2a和FAD2b位点的F1为杂交父本,以花育22为轮回亲本(母本)连续回交得到BC1F1~BC4F1代回交种。利用近红外光谱仪测定F1及BC1F1~... 以普通花生品种花育22为母本、高油酸花生品种开农176为父本杂交得到F1杂种,筛选油酸含量高于60%且同时含有FAD2a和FAD2b位点的F1为杂交父本,以花育22为轮回亲本(母本)连续回交得到BC1F1~BC4F1代回交种。利用近红外光谱仪测定F1及BC1F1~BC4F1籽粒的油酸、亚油酸含量,选择油酸含量大于60%的种子,用刀片切取种子小部分子叶提取DNA,以F0.7/R3为引物进行PCR扩增及测序,根据测序峰图差异表现筛选出同时含有FAD2a和FAD2b位点的种子作为下一代回交的父本。切去部分子叶的种子切口用石蜡封闭,播种前浸泡于40℃温水中催芽,对12 h后未露白的种子用100 mg L–1乙烯利浸泡4 h后再转入40℃温水浸泡至24 h,发芽率可达到98%。2013年春季开始杂交,2016年春在青岛播种BC4F2代种子,取幼苗期幼叶鉴定基因型,筛选出基因型为aabb的单株,收获时选留农艺性状类似于花育22的优良单株,再利用近红外光谱仪测定所选单株油酸含量,获得油酸含量在70%以上、油酸亚油酸比值大于7.0的单株24个。这些单株与花育22相比,农艺性状基本相同,称为改良花育22高油酸花生新品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高油酸 回交 测序法 F0.7/R3
下载PDF
以分子标记辅助连续回交快速提高花生品种油酸含量及对其后代农艺性状的评价 被引量:14
3
作者 黄冰艳 齐飞艳 +9 位作者 孙子淇 苗利娟 房元瑾 郑峥 石磊 张忠信 刘华 董文召 汤丰收 张新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46-555,共10页
高油酸是花生重要的品质性状,高油酸花生及其制品具有较好的品质稳定性和较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我国高油酸花生的育成品种类型较少,遗传背景不够丰富,育种手段比较单一。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开发了AS-PCR-MP高油酸分子标记检测方法,优... 高油酸是花生重要的品质性状,高油酸花生及其制品具有较好的品质稳定性和较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我国高油酸花生的育成品种类型较少,遗传背景不够丰富,育种手段比较单一。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开发了AS-PCR-MP高油酸分子标记检测方法,优化了KASP分子标记检测体系,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连续回交,结合近红外品质快速检测技术及南繁加代技术,以河南省大面积推广的豫花15、远杂9102、豫花9327、豫花9326四个不同类型品种为轮回亲本, 5年内连续回交4代、自交4代,定向获得了4个轮回亲本遗传背景的BC4F4和BC4F5稳定高油酸改良材料24个。调查分析了BC4F4和BC4F5单株的13个农艺性状与轮回亲本的相似度,并利用轮回亲本与非轮回亲本之间的差异SNP的KASP分子标记进行了BC4F4和BC4F5株系的轮回亲本遗传背景检测。结果表明,轮回亲本的遗传背景在BC4F5的比例为79.49%~92.31%。本研究为快速高效改良花生油酸含量探索了新的方法,获得的新品系拓展了高油酸花生的遗传背景,获得的一系列近等基因系可作为遗传研究材料进一步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高油酸 脂肪酸脱氢酶(FAD2) 分子标记辅助回交 遗传背景
下载PDF
花生籽仁蔗糖含量多世代联合群体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秦利 刘华 +9 位作者 张新友 杜培 代小冬 孙子淇 齐飞艳 董文召 黄冰艳 韩锁义 张忠信 徐静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90-599,共10页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甜味是与花生口感及风味高度相关的遗传性状,花生的甜味主要来源于花生籽仁中的蔗糖,蔗糖含量达到6%以上时,其口感及风味较好。因此,提高花生籽仁的蔗糖含量是改善花生口感及风味的...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甜味是与花生口感及风味高度相关的遗传性状,花生的甜味主要来源于花生籽仁中的蔗糖,蔗糖含量达到6%以上时,其口感及风味较好。因此,提高花生籽仁的蔗糖含量是改善花生口感及风味的关键因素之一。但迄今为止,对花生籽仁蔗糖含量的遗传分析未见报道。本研究以2组高、低花生籽仁蔗糖含量正反交组合,4个世代(P_(1)、P_(2)、F_(1)和F_(2))为材料,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花生籽仁蔗糖含量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花生籽仁蔗糖含量受2对加性主基因+多基因控制,结合两组最优遗传模型均是E-0模型(MX2-ADI-AD)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是最优遗传模型。该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在以高花生籽仁蔗糖含量为母本的正交组合中表现较高(84.96%和83.00%),在以低花生籽仁蔗糖含量为母本的反交组合中主基因遗传率偏低(69.52%和60.32%);相反,多基因遗传率在正交组合中表现较低(14.87%和16.75%),在反交组合中表现较高(30.23%和39.25%),说明该性状有明显的母体效应。通过对花生F_(2)群体籽仁蔗糖含量进行数量遗传分析,确定最适遗传模型并掌握其遗传规律,为高蔗糖含量花生品质改良提供参考信息,为进一步进行QTL定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蔗糖含量 遗传分析 主基因+多基因 花生
下载PDF
高油酸花生新品种豫花37号选育及遗传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秦利 刘华 +11 位作者 张新友 杜培 代小冬 孙子淇 齐飞艳 董文召 谷建中 黄冰艳 韩锁义 张忠信 徐静 高伟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08-616,共9页
豫花37号是以高产、广适性品种海花1号为母本,以高油酸小果开选016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和系谱法选择,在分离世代综合运用近红外品质检测、异地生态鉴定、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育种方法选育而成的珍珠豆优质高油酸花生新品种。2012年和201... 豫花37号是以高产、广适性品种海花1号为母本,以高油酸小果开选016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和系谱法选择,在分离世代综合运用近红外品质检测、异地生态鉴定、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育种方法选育而成的珍珠豆优质高油酸花生新品种。2012年和2013年参加河南省珍珠豆型优质花生区试,两年9个试验点荚果平均单产达到4583.55 kg/hm^(2),比对照远杂9102(普通油酸品种)增产2.68%;2014年参加河南省珍珠豆花生生产试验,6个试验点荚果平均单产5084.4 kg/hm^(2),比对照远杂9102增产10.84%;于2015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夏直播生育期116 d左右。本研究进一步对豫花37的遗传背景和控制油酸含量的两对主效基因的突变类型进行了分析,对后续高油酸品种选育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油酸 珍珠豆 花生
下载PDF
花生种子脂肪含量的直接和母体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黄冰艳 胡京枝 +12 位作者 张新友 苗利娟 石磊 吕登宇 柴芃沛 冯素萍 刘华 韩锁义 汪晓 齐飞艳 孙子淇 秦利 董文召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82-589,共8页
种子脂肪含量是花生的重要经济性状。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花生脂肪含量遗传的直接效应和母体效应,为高脂肪含量新品种选育、分子标记开发及基因组选择策略的确定提供依据。选用不同脂肪含量的中间型花生品种豫花9326及潍花6号,龙生型农... 种子脂肪含量是花生的重要经济性状。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花生脂肪含量遗传的直接效应和母体效应,为高脂肪含量新品种选育、分子标记开发及基因组选择策略的确定提供依据。选用不同脂肪含量的中间型花生品种豫花9326及潍花6号,龙生型农家品种永城小麻壳,珍珠豆型品种湛油62及泉花6号,配置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索氏残渣法分析5个亲本、20个杂交组合的F1和F2等3个世代种子的脂肪含量,利用广义遗传模型分析脂肪含量遗传的种子胚基因直接效应、母体效应及其遗传力。研究结果表明,双亲之一具有较高脂肪含量,另一亲本具有中等以上脂肪含量,则F1的脂肪含量较高;双亲脂肪含量中等,或者亲本之一脂肪含量较低,则后代脂肪含量较低。种子直接加性效应方差最大,其次为母体加性效应,母体显性效应的方差较小,种子脂肪含量无细胞质效应。种子直接效应的遗传力大于母体效应。高脂肪含量亲本的直接加性效应正值较大,低脂肪含量亲本的直接加性效应的负值较大,中间脂肪含量亲本的直接加性效应数值基本居中,方向有正有负。本研究表明脂肪含量的遗传主要受种子自身基因型的加性效应控制,其次是母体加性效应,无细胞质效应。高脂肪含量花生品种豫花9326和永城小麻壳是优良的高脂肪含量供体亲本。挖掘种子脂肪含量关键调控基因应该兼顾荚果皮中表达基因对种子脂肪含量的调控作用。杂交后代选择及分子标记开发应注重基因的累加效应和优良单倍型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脂肪含量 双列杂交 直接效应 母体效应 遗传力
下载PDF
基于双列杂交的花生主要品质性状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齐飞艳 孙子淇 +8 位作者 黄冰艳 秦利 石磊 刘华 汪晓 田梦迪 郑峥 董文召 张新友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00-607,共8页
为了提高花生品质性状优势组合的选育效率,以5个花生材料为亲本,采用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配制20个组合,分析花生籽仁中粗脂肪含量、粗蛋白含量、蔗糖含量和脂肪酸组分等10个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参数。配合力效应分析表明,豫花132(W191)... 为了提高花生品质性状优势组合的选育效率,以5个花生材料为亲本,采用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配制20个组合,分析花生籽仁中粗脂肪含量、粗蛋白含量、蔗糖含量和脂肪酸组分等10个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参数。配合力效应分析表明,豫花132(W191)的粗脂肪、硬脂酸、亚油酸、花生酸和山嵛酸含量等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大,冀花甜1号(JT1)的蔗糖和粗蛋白含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大,而高油酸品种WT08-0937(DF15)的油酸和花生一烯酸含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大。遗传协方差Wr对阵列方差Vr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粗脂肪、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花生酸和山嵛酸这7个性状基本适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它们的遗传主要是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较小且表现部分显性。对所有子代的10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前2个主成分Dim1和Dim2的累计贡献率达88.6%,结果显示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和蔗糖含量呈负相关,粗脂肪含量与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和花生一烯酸含量相关性较弱。本研究为花生育种中的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品质性状 双列杂交 配合力 加性效应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花生巢式群体的脂肪含量遗传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黄冰艳 孙子淇 +9 位作者 刘华 房元瑾 石磊 苗利娟 张毛宁 张忠信 徐静 张梦圆 董文召 张新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00-1108,共9页
巢式群体可以利用多个亲本解析复杂性状的遗传机制。本研究利用1个共同亲本与6个基础亲本所配置巢式组合F_(2:3)家系的种子脂肪含量数据,分析了花生脂肪含量的遗传模型,旨在探明不同的基础亲本组合中脂肪含量性状的遗传差异,为制定脂肪... 巢式群体可以利用多个亲本解析复杂性状的遗传机制。本研究利用1个共同亲本与6个基础亲本所配置巢式组合F_(2:3)家系的种子脂肪含量数据,分析了花生脂肪含量的遗传模型,旨在探明不同的基础亲本组合中脂肪含量性状的遗传差异,为制定脂肪含量遗传改良的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择策略提供依据。6个组合的共同亲本为高脂肪含量的普通型大果品种豫花15号,其他6个基础亲本为不同脂肪含量和不同植物学类型的品种。结果表明,在不同杂交组合中脂肪含量的遗传模式有所不同,6个组合分别符合无主基因模型、1对主基因加性显性模型和2对主基因等显性模型3种遗传模式。各种遗传效应的估计值也各不相同,主基因遗传力从32%到80%,说明不同杂交组合中,控制脂肪含量的基因位点差异及其重组和分离方式不同。高脂肪含量双亲杂交后代的高脂肪含量个体较多,但主基因遗传力较低,不宜在早代实施表型选择;双亲脂肪含量差异较大的后代脂肪含量变异幅度更大,能够选择到不同脂肪含量的类型。本研究也表明,巢式组合具有较丰富的脂肪含量变异类型,揭示出脂肪含量性状遗传的复杂性和多基因调控的特点,为较全面地了解脂肪含量的遗传提供了基础。该巢式群体也将有助于进一步开展脂肪含量的QTL定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 巢式群体 脂肪含量 F_(2:3)家系 遗传模型
下载PDF
花生AhFAD2-1基因启动子及5'-UTR内含子功能验证及其低温胁迫应答 被引量:2
9
作者 石磊 苗利娟 +6 位作者 黄冰艳 高伟 张忠信 齐飞艳 刘娟 董文召 张新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703-1711,共9页
Δ^(12)-脂肪酸脱氢酶基因(FAD2)催化油酸生成亚油酸,是决定油酸亚油酸比值的关键基因。高油酸花生对低温更加敏感,暗示FAD2在低温响应中发挥作用。为探索花生FAD2的低温胁迫应答,本研究分析了花生FAD2-1A/B的基因结构,从普通油酸花生... Δ^(12)-脂肪酸脱氢酶基因(FAD2)催化油酸生成亚油酸,是决定油酸亚油酸比值的关键基因。高油酸花生对低温更加敏感,暗示FAD2在低温响应中发挥作用。为探索花生FAD2的低温胁迫应答,本研究分析了花生FAD2-1A/B的基因结构,从普通油酸花生品种豫花9326中克隆了FAD2-1A/B启动子和内含子,并通过转化拟南芥验证了功能及其对冷胁迫的应答。结果表明,AhFAD2-1A/B包含2个外显子和1个位于5'-UTR的内含子;AhFAD2-1A/B基因启动子功能较弱,仅AhFAD2-1B启动子在子叶期幼苗的子叶叶尖中观察到蓝色;AhFAD2-1假基因5'侧翼序列具有启动子活性,可调控基因在子叶、下胚轴、种子中表达。AhFAD2-1内含子序列具有启动子的功能,驱动基因在幼苗下胚轴及子叶中表达,同时还有提高基因表达效率和扩大表达范围的功能,是AhFAD2-1基因表达调控必需元件;包含5'-UTR内含子的AhFAD2-1A/B启动子的调控序列功能受低温胁迫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Δ^(12)-脂肪酸脱氢酶基因(FAD2) 启动子 内含子介导增强 冷胁迫 GUS报告基因
下载PDF
花生组培苗高效嫁接技术 被引量:1
10
作者 苗利娟 韩锁义 +7 位作者 石磊 房元瑾 黄冰艳 董文召 张俊 齐飞艳 孙子淇 张新友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45-850,共6页
为解决花生野生种及转基因组培苗移栽成活率低、田间长势弱等难题,本研究对花生的嫁接技术进行了优化。以黑籽花生品种豫花0215分别在黑暗和光照条件下培养7d的实生苗为砧木,以栽培种、野生种及双二倍体的无菌组培苗为接穗,采用劈接法,... 为解决花生野生种及转基因组培苗移栽成活率低、田间长势弱等难题,本研究对花生的嫁接技术进行了优化。以黑籽花生品种豫花0215分别在黑暗和光照条件下培养7d的实生苗为砧木,以栽培种、野生种及双二倍体的无菌组培苗为接穗,采用劈接法,以花生的下胚轴为嫁接部位进行嫁接。结果表明,花生砧木的培养方式不同,嫁接成活率差异显著,在黑暗条件下培养的砧木下胚轴达到6cm以上,平均嫁接成活率较高,达到96%以上。不同类型接穗嫁接成活率差异很大,栽培种的嫁接成活率较高,嫁接到黑暗培养的砧木上成活率达到100%。采用黑暗培养的豫花0215作砧木,大大提高了嫁接成活率和嫁接效率,该方法在花生野生种、双二倍体及转基因植株等组培苗的嫁接上获得成功,克服了野生种及后代材料生根困难及移栽成活率低及组培苗移栽后长势弱等问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组培苗 嫁接 劈接
下载PDF
花生AhTFL1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11
作者 齐飞艳 石磊 +7 位作者 孙子淇 郑峥 苗丽娟 田梦迪 张忠信 黄冰艳 董文召 张新友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28-734,共7页
栽培花生(Arachis hypogaea L.)连续开花亚种和交替开花亚种的开花时间、分枝模式和分枝数量均不同,这与PEBP蛋白家族基因时空表达差异有关。本研究从花生品种豫花25号的幼嫩腋芽组织中克隆到AhTFL1基因,属PEBP基因家族,比对参考基因组... 栽培花生(Arachis hypogaea L.)连续开花亚种和交替开花亚种的开花时间、分枝模式和分枝数量均不同,这与PEBP蛋白家族基因时空表达差异有关。本研究从花生品种豫花25号的幼嫩腋芽组织中克隆到AhTFL1基因,属PEBP基因家族,比对参考基因组显示其位于18号染色体。AhTFL1基因开放阅读框为543 bp,编码180个氨基酸,拥有PEBP蛋白家族的保守的D-P-D-x-P和G-x-H-R结构域,91、115、145、147和159位的氨基酸与拟南芥TFL1保守的His88、Glu112、Ser142、Asp144和Asp156残基相同,系统进化树显示其属于TFL1-like亚家族。基于AhTFL1基因与拟南芥TFL1基因序列同源,所以利用拟南芥tfl1突变体进行功能互补试验验证其功能。35S::AhT⁃FL1互补拟南芥tfl1突变体表现为主茎增高、侧枝变长、荚果数增加、主茎侧枝数增多、莲座侧枝数减少,基本恢复至野生型性状。转化拟南芥野生型和tfl1突变体的35S::AhTFL1阳性株系都表现开花延迟,说明AhTFL1基因功能为促进营养生长,延迟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花生 PEBP基因家族 TFL1基因 基因功能 营养生长
下载PDF
花生二倍体野生种Arachis duranensis和A.ipaensis新种间杂种的创制及鉴定
12
作者 杜培 王倩 +8 位作者 刘华 付留洋 秦利 徐静 张忠信 李晨玉 董文召 黄冰艳 张新友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15-521,共7页
野生种Arachis duranensis(AA)和A.ipaensis(BB)是花生栽培种最可能的二倍体祖先种,而其合成的四倍体是研究花生起源与进化的重要材料。本研究利用A.duranensis系(PI 497262)和A.ipaensis(PI 468322),通过杂交、组织培养、寡核苷酸探针... 野生种Arachis duranensis(AA)和A.ipaensis(BB)是花生栽培种最可能的二倍体祖先种,而其合成的四倍体是研究花生起源与进化的重要材料。本研究利用A.duranensis系(PI 497262)和A.ipaensis(PI 468322),通过杂交、组织培养、寡核苷酸探针染色荧光原位杂交(OSFISH)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创制和鉴定了一个新的种间杂种W1824,进一步对其花粉育性、减数分裂行为和表型性状进行分析,发现W1824花粉高度不育,染色体平均构型为0.5 Ⅲ+3.5 Ⅱ+11.5 Ⅰ,主茎高、侧枝长和叶面积均表现出超亲优势。表明PI 497262和PI 468322具有较高的杂交亲和性,暗示由上述两个系合成的四倍体花生可能具有显著高于亲本的生物产量和不稳定的染色体遗传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achisduranensis A.ipaensis 种间杂种 鉴定 起源
下载PDF
花生脂肪酸延长酶基因AhFAE1及其启动子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13
作者 石磊 黄冰艳 +7 位作者 齐飞艳 苗利娟 刘华 张忠信 高伟 董文召 汤丰收 张新友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6-185,共10页
为探讨花生脂肪酸中低芥酸含量的原因,从花生中克隆了脂肪酸延长酶FAE1及其启动子序列,并进行了功能分析。结果表明,AhFAE1全长cDNA为2 202bp,含有441bp的5′非翻译区及201bp的3′非翻译区,编码蛋白含519aa,分子量58.17Da,理论等电点9.1... 为探讨花生脂肪酸中低芥酸含量的原因,从花生中克隆了脂肪酸延长酶FAE1及其启动子序列,并进行了功能分析。结果表明,AhFAE1全长cDNA为2 202bp,含有441bp的5′非翻译区及201bp的3′非翻译区,编码蛋白含519aa,分子量58.17Da,理论等电点9.15,AhFAE1与麻疯树(Jatropha curcas ALB76796.1)、黄麻(Corchorus capsularis OMO87584.1)、拟南芥AtKCS4亲缘关系较近。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AhFAE1定位于内质网。qRT-PCR结果显示,AhFAE1在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在种子中随着种子的发育成"钟"型变化,花后60d表达量最高。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拟南芥研究启动子功能,利用GUS组织化学染色研究其表达特征,在任何组织中未发现GUS活性。推测AhFAE1可能参与了花生长链脂肪酸的合成,但是该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弱可能是造成花生中低芥酸含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AhFAE1基因 克隆表达 亚细胞定位
下载PDF
花生籽仁外观和营养品质特征及食用型花生育种利用分析 被引量:32
14
作者 房元瑾 孙子淇 +6 位作者 苗利娟 齐飞艳 黄冰艳 郑峥 董文召 汤丰收 张新友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75-886,共12页
花生籽仁的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是评价食用花生品种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对285个不同类型或来源的花生种质资源进行了籽仁外观和营养品质性状的检测和分析,旨在为食用型花生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按照植物学类型分析了各类型的8个外观性状和5... 花生籽仁的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是评价食用花生品种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对285个不同类型或来源的花生种质资源进行了籽仁外观和营养品质性状的检测和分析,旨在为食用型花生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按照植物学类型分析了各类型的8个外观性状和5个营养品质性状的分布。结果表明,我国花生种质资源包含丰富的外观性状变异类型,能够满足不同加工用途对原料的需求,但总体上高油酸、高蛋白和低脂肪资源类型偏少。借鉴美国等烤制花生仁和糖果花生的外观和营养品质特征及我国煮食和烤制花生的生产消费市场,提出了食用型品种选育亲本的策略和备选品种类型,烤制和糖果用途花生育种亲本选配应以普通型、中间型或珍珠豆型中粒农家品种或育成品种为骨干亲本,进一步改良高油酸、高蛋白和低脂肪等品质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花生 外观品质 营养品质
下载PDF
高油酸花生品种脂肪及脂肪酸积累动态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高伟 吕登宇 +8 位作者 苗利娟 石磊 黄冰艳 张毛宁 房元瑾 王娟 齐飞艳 董文召 张新友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29-636,共8页
籽仁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分是决定花生及其加工产品营养保健价值、加工特性与效率、耐储藏性以及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为探寻高油酸花生籽仁发育过程中不同脂肪酸组分的积累规律,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一种新的花生不同发育时期... 籽仁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分是决定花生及其加工产品营养保健价值、加工特性与效率、耐储藏性以及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为探寻高油酸花生籽仁发育过程中不同脂肪酸组分的积累规律,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一种新的花生不同发育时期荚果和籽仁的取样技术,测定了花生籽仁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分的积累动态,对同一品种脂肪酸组分间的相关性和基于脂肪组分的品种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脂肪含量和油酸含量随发育进程而逐渐升高,硬脂酸含量的变化比较复杂,其他脂肪酸含量呈现随发育进程下降、基本不变或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荚果发育的早期脂肪酸含量变化剧烈,从果针入土30 d开始高油酸品种籽仁的脂肪酸组分主要是油酸,普通品种主要是油酸和亚油酸;油酸含量与棕榈酸含量呈高度负相关;高油酸品种油酸含量与亚油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品种的亲缘关系越近,基于脂肪酸的相关系数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含油量 脂肪酸 积累规律 相关性
下载PDF
花生抗黄曲霉菌侵染和产毒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崔梦杰 柴芃沛 +4 位作者 郭俊佳 黄冰艳 董文召 韩锁义 张新友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62-572,共11页
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 L.)侵染花生导致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污染是影响花生食用安全性和限制花生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污染抗性分为抗侵染和抗产毒两种类型。抗性机制主要包括形态机制、生理机制和分子机制。种皮中决定花生... 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 L.)侵染花生导致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污染是影响花生食用安全性和限制花生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污染抗性分为抗侵染和抗产毒两种类型。抗性机制主要包括形态机制、生理机制和分子机制。种皮中决定花生抗侵染的主要因素为蜡质层厚度、栅栏细胞排列密集程度及有无裂纹等特征。种子中单宁酸、胰蛋白酶抑制剂、白藜芦醇等与花生抵抗黄曲霉菌侵染及毒素合成有关。病程相关蛋白基因、转录因子基因、脂氧合酶基因等均参与了花生抵抗黄曲霉菌侵染的过程。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将来可利用全基因关联分析和多组学结合的方法,从基因调控网络水平上开展花生黄曲霉抗性研究,在更深层次上阐明花生黄曲霉抗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菌 黄曲霉毒素 花生 抗性机制
下载PDF
花生网斑病抗性遗传分析
17
作者 张梦圆 田梦迪 +9 位作者 孙子淇 齐飞艳 吴晓慧 王娟 赵瑞芳 石欣隆 黄冰艳 董文召 郑峥 张新友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08-613,共6页
花生网斑病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和品质。为探究花生网斑病抗性遗传机制,本研究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感病品种豫花22和抗病品种冀农99杂交得到的F2:3群体进行了网斑病抗性遗传分析。对病斑面积比和病情指数的分析... 花生网斑病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和品质。为探究花生网斑病抗性遗传机制,本研究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感病品种豫花22和抗病品种冀农99杂交得到的F2:3群体进行了网斑病抗性遗传分析。对病斑面积比和病情指数的分析结果表明,花生网斑病抗性主要由1对主基因加性-显性效应控制,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6.72%和65.45%,一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da)分别为8.11和21.95。本研究可为花生网斑病抗性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网斑病 遗传分析 主基因加多基因遗传模型
下载PDF
巢式杂交群体的花生荚果性状遗传模型分析
18
作者 张毛宁 张新友 +6 位作者 孙子淇 黄冰艳 刘华 徐静 张忠信 齐飞艳 董文召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73-581,共9页
采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对巢式群体的5个组合的F2家系的荚果性状进行了遗传模式解析,以期了解巢式杂交群体的荚果性状遗传变异特点。结果表明,巢式杂交群体具有丰富的荚果性状的变异类型,荚果长、宽和百果重在5个组合中的最小值至... 采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对巢式群体的5个组合的F2家系的荚果性状进行了遗传模式解析,以期了解巢式杂交群体的荚果性状遗传变异特点。结果表明,巢式杂交群体具有丰富的荚果性状的变异类型,荚果长、宽和百果重在5个组合中的最小值至最大值变异幅度分别为(14.30~22.09)mm~(38.36~45.12)mm、(7.06~10.47)mm~(17.13~22.74)mm和(62.41~94.38)g~(266.75~364.00)g。荚果长与荚果宽、荚果表面积、荚果表面周长、百果重的相关性均极显著,与荚果长宽比的相关性较小;荚果宽与荚果表面积、荚果表面周长、百果重存在正相关,与荚果长宽比存在负相关。不同杂交组合的不同果型性状的遗传模式均有差异,最佳遗传模型为两对主基因加性-显性模型和两对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主基因遗传力22.79%~91.62%,不同群体中的基因效应值各不相同,表明多等位基因或非等位基因的不同遗传效应以及遗传背景差异对荚果性状的影响。本研究为利用NAM群体开展荚果性状QTL定位及分子标记开发、为专用型花生新品种选育提供了材料基础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 巢式杂交群体 荚果性状 主基因加多基因遗传模型
下载PDF
床上协助排泄护理用具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9
作者 谢丽玲 孙金燕 +8 位作者 付利 周颖瑜 梁启懿 吴合梅 黄天赐 冼婉玲 黄冰妍 潘杰 刘莉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23年第5期69-73,共5页
阐述了国内外失能患者床上协助排泄护理用具的研究现状,具体分析了不同类型床上排泄护理用具采用的技术及其使用方法,总结并讨论了各类排泄护理用具的现存问题,指出了更加人性化、智能化、可移动化等是未来床上协助排泄护理用具的发展... 阐述了国内外失能患者床上协助排泄护理用具的研究现状,具体分析了不同类型床上排泄护理用具采用的技术及其使用方法,总结并讨论了各类排泄护理用具的现存问题,指出了更加人性化、智能化、可移动化等是未来床上协助排泄护理用具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泄用具 排泄护理 护理用具 失能患者
下载PDF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ew allohexaploid resistant to web blotch in peanut 被引量:2
20
作者 WANG Si-yu LI Li-na +12 位作者 FU Liu-yang LIU Hua QIN Li CUI Cai-hong MIAO Li-juan ZHANG Zhong-xin GAO Wei DONG Wen-zhao huang bing-yan ZHENG Zheng TANG Feng-shou ZHANG Xin-you DU Pe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1期55-64,共10页
Peanut diseases seriously threaten peanut production, creating disease-resistant materials via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deal with this problem. In this study, the embryo of an interspecific F... Peanut diseases seriously threaten peanut production, creating disease-resistant materials via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deal with this problem. In this study, the embryo of an interspecific F1 hybrid was obtained by crossing the Silihong(Slh) cultivar with Arachis duranensis(ZW55), a diploid wild species. Seedlings were generated by embryo rescue and tissue culture. A true interspecific hybrid was then confirmed by cytological methods and molecular markers. After treating seedlings with colchicine during in vitro multiplication, the established interspecific F1 hybrid produced seeds which were named as Am1210. With oligonucleotide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Oligo FISH), molecular marker evaluations, morphological and web blotch resistance characterization, we found that: 1) Am1210 was an allohexaploid between Slh and ZW55;2) the traits of spreading lateral branches, single-seeded or double-seeded pods and red seed coats were observed to be dominant compared to the erect type, multiple-seeded pods and brown seed coats;3) the web blotch resistance of Am1210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an that of Slh, indicating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web blotch resistance from the wild parent A. duranensis. In addition, 69 dominant and co-dominant molecular markers were developed which could be both used to verify the hybrid in this study and to identify translocation or introgression lines with A. duranensis chromosome fragments in future studies as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ANUT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allohexaploid Oligo FISH molecular marker web blotch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