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页岩油微运移识别、评价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
作者 胡涛 姜福杰 +10 位作者 庞雄奇 刘远 吴冠昀 周阔 肖惠译 姜振学 黎茂稳 蒋恕 黄立良 陈冬霞 孟庆洋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126,共13页
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页岩为例,综合岩心观察、测试分析、地质剖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识别页岩层系石油微运移现象,采用自主研发的排烃潜力法定量评价页岩油微运移烃量并进行了可靠性验证,指出页岩油微运移评价的石油地质... 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页岩为例,综合岩心观察、测试分析、地质剖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识别页岩层系石油微运移现象,采用自主研发的排烃潜力法定量评价页岩油微运移烃量并进行了可靠性验证,指出页岩油微运移评价的石油地质意义。研究表明:页岩层系富有机质纹层和贫有机质纹层之间存在明显的页岩油微运移,富有机质纹层生烃能力强,生成烃类的重质组分优先与干酪根溶胀或吸附滞留,轻组分以游离态运移到与其互层的长英质或碳酸盐贫有机质纹层富集;玛页1井风城组69%的页岩存在外来运移烃的充注,31%的页岩发生了排烃作用。综合基于地质色层效应的族组分、二维核磁共振以及无机锰元素在烃类运移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等分析,验证了微运移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微运移是连接页岩层系各个油气聚集要素的桥梁,贯穿页岩油从生成、排出到富集的全过程,影响页岩油的含量和组分。页岩油微运移识别与评价结果,将为揭示页岩油动态差异富集机制、建立页岩“多级生油高峰”模式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微运移识别 微运移评价 准噶尔盆地 玛湖凹陷 下二叠统 风城组 排烃潜力法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云质泥页岩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发育的指示意义
2
作者 赵伟全 杨磊磊 +6 位作者 何文军 姜振学 黄立良 唐相路 常秋生 高之业 叶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33-2244,共12页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发育至关重要。然而在成岩过程中受构造运动和深部流体作用等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其储层成岩演化过程复杂,成岩作用阶段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尚未明确,限制了页岩油资...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发育至关重要。然而在成岩过程中受构造运动和深部流体作用等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其储层成岩演化过程复杂,成岩作用阶段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尚未明确,限制了页岩油资源的勘探开发。本研究针对玛湖凹陷风城组典型云质泥页岩储层,通过薄片鉴定、碳氧同位素、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矿物成分等分析测试,结果表明,风城组云质泥页岩储层为封闭咸水湖泊环境,沉积后经历了机械压实/压溶—溶蚀—多期次胶结—多类型交代综合交替的成岩过程。对储层孔隙度影响较大的成岩作用主要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其中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溶蚀作用是改善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研究明确了成岩作用对风城组云质泥页岩储层物性的影响,为风城组泥页岩储层的发育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有利于提高页岩油勘探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城组 页岩油储层 成岩作用 储层发育 玛湖凹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shale oil micromigration and its petroleum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被引量:2
3
作者 HU Tao JIANG Fujie +10 位作者 PANG Xiongqi LIU Yuan WU Guanyun ZHOU Kuo XIAO Huiyi JIANG Zhenxue LI Maowen JIANG Shu huang liliang CHEN Dongxia MENG Qingya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1期127-140,共14页
Taking the Lower Permian Fengcheng Formation shale in Mahu Sag of Junggar Basin,NW China,as an example,core observation,test analysis,geological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were applied to identify the shale oil... Taking the Lower Permian Fengcheng Formation shale in Mahu Sag of Junggar Basin,NW China,as an example,core observation,test analysis,geological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were applied to identify the shale oil micro-migration phenomenon.The hydrocarbon micro-migration in shale oil was quantitatively evaluated and verified by a self-created hydrocarbon expulsion potential method,and the petroleum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shale oil micro-migration evaluation was determined.Results show that significant micro-migration can be recognized between the organic-rich lamina and organic-poor lamina.The organic-rich lamina has strong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bility.The heavy components of hydrocarbon preferentially retained by kerogen swelling or adsorption,while the light components of hydrocarbon were migrated and accumulated to the interbedded felsic or carbonate organic-poor laminae as free oil.About 69% of the Fengcheng Formation shale samples in Well MY1 exhibit hydrocarbon charging phenomenon,while 31% of those exhibit hydrocarbon expulsion phenomenon.The reliability of the micro-migration evaluation results was verified by combining the group components based on the geochromatography effect,two-dimensi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analysis,and the geochemical behavior of inorganic manganese el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Micro-migration is a bridge connecting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elements in shale formations,which reflects the whole process of shale oil generation,expulsion and accumulation,and controls the content and composition of shale oil.The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shale oil micro-migration will provide new perspectives for dynamically differential enrichment mechanism of shale oil and establishing a“multi-peak model in oil generation”of sh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oil micro-migration identification micro-migration evaluation Junggar Basin Mahu Sag Lower Permian Fengcheng Formation hydrocarbon expulsion potential method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富集主控因素与模式 被引量:9
4
作者 姜福杰 胡美玲 +8 位作者 胡涛 吕佳豪 黄立良 刘成林 姜振学 黄任达 张晨曦 吴冠昀 吴育平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06-718,共13页
通过岩心观察、实验分析测试和地质剖析等多方法相结合,研究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页岩油富集主控因素,建立页岩油富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的富集受到有机质丰度和类型、储集能力以及运移烃量的联合控制... 通过岩心观察、实验分析测试和地质剖析等多方法相结合,研究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页岩油富集主控因素,建立页岩油富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的富集受到有机质丰度和类型、储集能力以及运移烃量的联合控制,具体表现为:①高有机质丰度为页岩油的富集提供了物质基础,有机质类型为Ⅰ型和Ⅱ型的页岩含油性较好;②储集能力制约页岩油富集,宏孔是风城组页岩油富集的主要空间,孔隙大小和裂缝规模直接控制了页岩油的富集程度;③页岩层系内烃类的运移影响页岩油富集,发生了排烃作用的页岩含油性差,而接受了外来运移烃的页岩含油性显著更好;④岩相能综合反映页岩油的生烃及储集能力,纹层状长英质页岩、纹层状灰云质页岩和厚层状长英质页岩含油性较好,为页岩油富集的有利岩相。受控于以上因素,风城组页岩层系内部存在烃类的相对运移,导致页岩油富集过程差异,据此建立的风城组页岩油的富集模式为“原地富集”和“运移富集”两种类型。通过有利岩相与富集主控因素叠合,可以优选出风城组页岩油甜点段,对页岩油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玛湖凹陷 二叠系风城组 页岩油 主控因素 富集模式 岩相
下载PDF
药物合成反应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5
作者 李洪森 陈玲艳 +2 位作者 黄立梁 赵琳静 李亚 《上海化工》 CAS 2023年第2期42-44,共3页
药物合成反应是制药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从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采用启发、互动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从而提高教学... 药物合成反应是制药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从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采用启发、互动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合成反应 教学改革 实践 探索
下载PDF
玛纳斯湖滨岸带盐类和风成砂混合沉积特征及环境意义:来自物理模拟实验的启示
6
作者 刘怡婷 尹太举 +2 位作者 唐勇 黄立良 邹阳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3-20,共8页
基于对玛纳斯湖现代沉积观察所获得的湖泊内砂岩为风成沉积的初步认识,在滨岸带盐类与风成砂混合沉积基本特征表述的基础上,结合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其成因过程,再现了风成砂与盐类的混合沉积形成过程,进一步对不同温度变化过程中的沉... 基于对玛纳斯湖现代沉积观察所获得的湖泊内砂岩为风成沉积的初步认识,在滨岸带盐类与风成砂混合沉积基本特征表述的基础上,结合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其成因过程,再现了风成砂与盐类的混合沉积形成过程,进一步对不同温度变化过程中的沉积差异进行探讨,揭示了盐类与风成砂的混合沉积形式能够反映气候变化。结果表明,温度影响盐类与风成砂混合沉积形式:①层状混合沉积:持续低温条件下(0~7℃),盐类晶体较粗厚度较大,与风成砂形成明显的韵律性层状混合沉积;②差异混合沉积:温度的连续变化(0~13℃)引起频繁的盐类在水面形成的薄膜状晶体在重力作用下崩塌,风成砂分布不均与盐类差异混合沉积。该认识为研究盐湖背景下混合沉积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沉积 混合沉积 温度差异 物理模拟
下载PDF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models of shale oil enrichment in Lower Permian Fengcheng Formation,Mahu Sag,Junggar Basin,NW China 被引量:2
7
作者 JIANG Fujie HU Meiling +8 位作者 HU Tao LYU Jiahao huang liliang LIU Chenglin JIANG Zhenxue huang Renda ZHANG Chenxi WU Guanyun WU Yupi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3年第4期812-825,共14页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core observation,experimental analysis and testingand geological analysis,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shale oil enrichment in the Lower Permian Fengcheng Formation in the Mahu Sag of th...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core observation,experimental analysis and testingand geological analysis,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shale oil enrichment in the Lower Permian Fengcheng Formation in the Mahu Sag of the Junggar Basin are clarified,and a shale oil enrichment model is establish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nrichment of shale oil in the Fengcheng Formation in the Mahu Sag is controlled by the organic abundance,organic type,reservoir capacity and the amount of migration hydrocarbon in shale.The abundance of organic matter provides the material basis for shale oil enrichment,and the shales containing typesⅠandⅡorganic matters have good oil content.The reservoir capacity controls shale oil enrichment.Macropores are the main space for shale oil enrichment in the Fengcheng Formation,and pore size and fracture scale directly control the degree of shale oil enrichment.The migration of hydrocarbons in shale affects shale oil enrichment.The shale that has expelled hydrocarbons has poor oil content,while the shale that has received hydrocarbons migrated from other strata has good oil content.Lithofacies reflect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storage capacity comprehensively.The laminated felsic shale,laminated lime-dolomitic shale and thick-layered felsic shale have good oil content,and they are favorable lithofacies for shale oil enrichment.Under the control of these factors,relative migration of hydrocarbons occurred within the Fengcheng shale,which leads to the the difference in the enrichment process of shale oil.Accordingly,the enrichment mode of shale oil in Fengcheng Formation is established as"in-situ enrichment"and"migration enrichment".By superimposing favorable lithofacies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enrichment,the sweet spot of shale oil in the Fengcheng Formation can be selected which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hale 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unggar Basin Mahu Sag Permian Fengcheng Formation shale oil enrichment controlling factors enrichment model lithofacies
下载PDF
Factors Controlling Organic Matter Enrichment in Alkaline Lacustrine Source Rocks:A Case Study of the Late Paleozoic Fengcheng Formation in the Junggar Basin,NW China
8
作者 huang Renda JIANG Fujie +7 位作者 HU Tao CHEN Di huang liliang LIU Zheyu WANG Xiaohao ZHANG Chenxi LU Jiahao WU Yup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6期1744-1755,共12页
The late Paleozoic Fengcheng Formation shale(LPF shale)in the Junggar Basin,NW China,is the oldest alkaline source rock discovered in the world,providing a unique perspective with which to explore organic matter(OM)en... The late Paleozoic Fengcheng Formation shale(LPF shale)in the Junggar Basin,NW China,is the oldest alkaline source rock discovered in the world,providing a unique perspective with which to explore organic matter(OM)enrichment in alkaline lake environments.Combined with the organic carbon isotope profile and paleoenvironmental proxies,this study reveals that the LPF shale was deposited in an arid climate with high salinity and a strong reducing environment,accompanied by frequent volcanic activity.High TOC values are concentrated in two intervals with frequent fluctuations in OM types.A negative excursion due to changes in sedimentary OM source is found in the δ^(13)C_(org) profile.The excursion corresponds to the OM enrichment interval and is accompanied by abnormally high values of Sr/Ba and Sr/Cu.This implies that the extreme arid climate has led to high salinity,resulting in strong reducibility and changes in paleontological assemblages,which in turn controlled the differential enrichment of OM.The Fengcheng Fm.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are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ed action of climatic events,volcanism,high-salinity water environment and superior hydrocarbon-generating organisms.The results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terrestrial alkaline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and the factors controlling alkaline OM enrich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 matter enrichment control factors alkaline lake source rocks Fengcheng Formation Junggar Basin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碱湖型页岩油勘探进展 被引量:33
9
作者 宋永 杨智峰 +6 位作者 何文军 甘仁忠 张融 黄立良 徐佩 赵辛楣 陈志祥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0-72,共13页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页岩油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与巨大资源潜力,是盆地下一步油气增产上储的重要战略接替新领域。通过回顾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页岩油的勘探历程,应用地质、岩心分析、钻井、测井、录井与三维地震资料,...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页岩油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与巨大资源潜力,是盆地下一步油气增产上储的重要战略接替新领域。通过回顾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页岩油的勘探历程,应用地质、岩心分析、钻井、测井、录井与三维地震资料,剖析玛湖凹陷碱湖型页岩油的典型地质特征,系统总结页岩“甜点”的地球物理评价方法与储层改造技术,指出了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的未来勘探方向。研究表明:(1)玛湖凹陷风城组发育全球迄今最古老的广覆式碱湖型优质烃源岩,具有多源混积、孔隙—裂缝—缝合线三重储集介质、优势岩相控油与“甜点”分散的地质特征,其中风二段展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2)创新形成了页岩油“甜点区”高分辨率地震预测、“甜点段”三品质测井综合评价与工程“甜点”配套储层改造3项关键核心技术,厘定玛湖凹陷风城组1200km^(2)的“甜点区”,纵向识别17层“甜点段”。(3)针对目前勘探面临的关键问题,仍需强化风二段页岩油“甜点”的精细刻画,深入开展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攻关,以实现风城组页岩油的全面突破与规模效益勘探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玛湖凹陷 页岩油 地质特征 “甜点”评价 储层改造技术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二叠系全油气系统与源内天然气勘探新领域 被引量:22
10
作者 唐勇 雷德文 +3 位作者 曹剑 刘寅 黄立良 李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54-662,共9页
为进一步拓展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领域,丰富和发展石油地质基础理论及认识,以近年来勘探实践为基础,总结现阶段油气勘探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了二叠系全油气系统及源内深层非常规天然气大规模成藏条件。结果表明,中—下油气成藏组合已成... 为进一步拓展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领域,丰富和发展石油地质基础理论及认识,以近年来勘探实践为基础,总结现阶段油气勘探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了二叠系全油气系统及源内深层非常规天然气大规模成藏条件。结果表明,中—下油气成藏组合已成为勘探主体,深层具备油气聚集条件,烃源岩控制油气分布,形成了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有序共存的分布模式。二叠系优质烃源岩持续供烃,是全油气系统形成的前提,并发育源内和源外2套油气成藏子系统,二叠系发育不同类型的源内储集层,具有大规模天然气,特别是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潜力。这不仅拓宽了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领域,支撑从大油田建成大油气田,也对进一步完善全油气系统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深层源内非常规油气是未来富烃凹陷勘探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二叠系 风城组 全油气系统 非常规天然气 成藏条件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南斜坡区上二叠统上乌尔禾组连续型砂砾岩油藏群成藏特征 被引量:15
11
作者 黄立良 王然 +3 位作者 邹阳 万敏 常秋生 钱永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1-59,共9页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玛南)斜坡区上二叠统上乌尔禾组新近发现了大型的连续型砂砾岩油藏群。为及时总结、丰富发展连续型油气地质理论,并为深化下步区域勘探提供依据,在对这些油藏群进行精细构造解释、沉积体系研究及储盖组合分析的基础...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玛南)斜坡区上二叠统上乌尔禾组新近发现了大型的连续型砂砾岩油藏群。为及时总结、丰富发展连续型油气地质理论,并为深化下步区域勘探提供依据,在对这些油藏群进行精细构造解释、沉积体系研究及储盖组合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成藏要素和油藏特征。结果表明,玛南斜坡区风城组烃源岩分布广、厚度大、类型好、成熟度高;中拐扇、克拉玛依扇、白碱滩扇和达巴松扇四大物源体系内乌一段和乌二段砂砾岩储层叠置连片发育,与乌三段广泛发育的泥岩盖层构成稳定的储盖组合;近东西向深大走滑断裂与全凹发育的不整合面组合,是油气运聚的立体输导通道。上乌尔禾组为"前陆—坳陷"转换期填平补齐式的沉积,在大型地层尖灭带背景下,大面积岩性圈闭连续发育,形成了一系列地层型、岩性型、断层—岩性型等油藏群。中拐扇和克拉玛依扇勘探程度较高,但仍存在较多剩余出油气井点,是储量拓展的潜力区;相比而言,白碱滩扇和达巴松扇沉积背景与中拐扇类似,但勘探程度低,是甩开勘探的重点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 地层尖灭带 断裂系统 上乌尔禾组 上二叠统 玛南斜坡区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北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储层成岩相特征 被引量:15
12
作者 张顺存 黄立良 +3 位作者 冯右伦 邹阳 鲁新川 郭晖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54-365,共12页
通过岩芯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测井和录井资料分析,对准噶尔盆地玛北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的储层特征和成岩作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主要发育砂砾岩、不等粒砾岩、含砾砂岩、细砂岩等,储层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 通过岩芯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测井和录井资料分析,对准噶尔盆地玛北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的储层特征和成岩作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主要发育砂砾岩、不等粒砾岩、含砾砂岩、细砂岩等,储层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储层主要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的改造,且泥质杂基含量对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综合储层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特征、泥质杂基含量对储层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成岩相划分方案,将砂砾岩储层划分为6个成岩相:高成熟强溶蚀相、高成熟中胶结中溶蚀相、高成熟强压实弱溶蚀相、高成熟强胶结相、低成熟强压实相、低成熟强胶结相;不同的成岩相反映了不同的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的关系,与储层的孔隙类型及物性条件存在着密切关系,具有不同的成岩序列特征、孔隙演化模式、剖面及平面展布特征,这种剖面和平面分布特征可为优质储层的预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三叠系 百口泉组 储层 成岩相
下载PDF
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碱湖云质岩储层成岩作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吕正祥 廖哲渊 +5 位作者 李岳峰 宋修章 李响 何文军 黄立良 卿元华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6-37,共12页
通过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结合能谱、包裹体温度、同位素、X射线衍射及有机地球化学等分析方法,研究了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碱湖云质岩储层的成岩作用类型和成岩演化序列。研究结果表明:①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云质岩储... 通过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结合能谱、包裹体温度、同位素、X射线衍射及有机地球化学等分析方法,研究了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碱湖云质岩储层的成岩作用类型和成岩演化序列。研究结果表明:①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云质岩储层为典型的碱湖沉积,发育多种云质岩类,以云质凝灰岩和云质沉凝灰岩为主。②云质岩中成岩作用类型较多,其中脱玻化作用较为普遍,析出矿物主要有硅质矿物、钙镁碳酸盐矿物、铝硅酸盐矿物和非钙镁碳酸盐类矿物等;云质岩中的溶蚀作用主要为铝硅酸盐矿物和盐类矿物的溶蚀,发育成岩缝和多期构造缝,具有3期油气充注。③研究区风城组多数云质岩演化已进入中成岩A期,少量进入中成岩B期,脱玻化作用发生在早成岩A期;发育3期白云石,主要发育于早成岩B期;非钙镁碳酸盐矿物主要形成于同生期;存在3期溶蚀作用,以中成岩A期为主;油气最早充注于早成岩B期,以中成岩B期充注时间最长。脱玻化作用、长石和非钙镁碳酸盐矿物溶蚀作用及构造形成的裂缝是玛湖凹陷风城组云质岩成储的关键。④脱玻化作用形成的孔隙为早期油气充注提供了储集空间,碱湖优质烃源岩热演化释放的酸性流体对云质岩中铝硅酸盐矿物和盐类矿物进行溶蚀,有效改善了储层的储集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湖沉积 成岩作用 云质岩储层 风城组 二叠系 玛湖凹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细粒沉积岩米氏旋回识别及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小军 冯右伦 +8 位作者 杨森 邹阳 黄立良 钱永新 何文军 常秋生 贺萍 王青春 惠婧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8-143,共16页
综合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和分析测试等资料,采用经典层序地层学与旋回地层学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分析风城组细粒沉积岩的米氏旋回特征,并对其地质意义进行剖析。研究结果表明,玛湖凹陷风城组... 综合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和分析测试等资料,采用经典层序地层学与旋回地层学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分析风城组细粒沉积岩的米氏旋回特征,并对其地质意义进行剖析。研究结果表明,玛湖凹陷风城组细粒沉积岩保留了米氏旋回信息,风城组可识别出2个长期旋回,并可进一步划分为9个中期旋回和16个短期旋回;旋回演化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控制着细粒沉积岩的岩性特征;旋回特征对烃源岩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以及甜点储层的发育特征和发育类型表现出了明显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湖凹陷 风城组 细粒沉积岩 层序地层 米氏旋回
下载PDF
苯并噁唑类化合物的制备综合实验设计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立梁 冯煌迪 《广东化工》 CAS 2022年第18期208-210,共3页
跟踪科技前沿和热点,将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实施于本科实验教学将会成为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趋势。本文以2,6-二异丙基苯胺和3,5-二叔丁基-1,2-苯二酚等为原料,通过氧化,取代,还原,缩合等多步有机合成单元反应,设计合成了一种大位阻苯并噁... 跟踪科技前沿和热点,将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实施于本科实验教学将会成为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趋势。本文以2,6-二异丙基苯胺和3,5-二叔丁基-1,2-苯二酚等为原料,通过氧化,取代,还原,缩合等多步有机合成单元反应,设计合成了一种大位阻苯并噁唑类化合物。该制备实验合成路线短,工艺稳定,可操作性强。同时,该制备实验原料转化率高,体现了化学反应的原子经济性。工业“三废”少,符合绿色环保理念。该综合实验能拓展学生对当今科技前沿的视野,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用于药物化学和制药工程等本科专业综合实验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反应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苯并噁唑 大位阻催化剂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页岩储层润湿性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14
16
作者 郑国伟 高之业 +6 位作者 黄立良 姜振学 何文军 常佳琦 段龙飞 魏维航 王志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06-1220,共15页
页岩储层润湿性会对储层相对渗透率、毛细管力产生重要影响,并最终影响页岩油气成藏过程和采收率。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页岩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接触角、自发渗吸+微米CT等多种实验手段对页岩储层润湿性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页岩储层润湿性会对储层相对渗透率、毛细管力产生重要影响,并最终影响页岩油气成藏过程和采收率。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页岩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接触角、自发渗吸+微米CT等多种实验手段对页岩储层润湿性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为偏向亲油的混合润湿,不同岩相的水润湿能力依次为长英质页岩>含灰长英质页岩>含云长英质页岩>含长英云质页岩>粉砂岩。(2)页岩润湿性受有机质丰度、矿物组分和孔隙结构等多因素共同控制,页岩亲油性与总有机碳含量、白云石含量呈正相关,与石英含量呈负相关,与方解石含量呈分段式相关;宏孔孔体积越大,页岩亲油性越强。(3)亲油孔隙连通性沿着裂缝和纹层发育的方向会变好;云质团块会形成聚集型的、具有一定连通性的孔隙系统,同页岩基质中连通的小孔隙一起构成云质团块特有的页岩油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4)小于1μm的孔隙连通性较好,为页岩油的主要运移通道;大于1μm的孔隙连通性差,是页岩油主要的储集空间。(5)依据不同岩相润湿性特征和沉积构造特征初步确定研究区优质储层为发育裂缝、云质团块、纹层构造的粉砂岩和含云长英质页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米CT 自发渗吸 接触角 页岩润湿性 孔隙连通性 页岩储层 玛湖凹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页岩油赋存特征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27
17
作者 杨智峰 唐勇 +3 位作者 郭旭光 黄立良 王子强 赵辛楣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84-796,共13页
综合应用地质、钻井、X衍射矿物成分分析、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实验、高压压汞、岩石热解与岩心二维核磁共振实验,开展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页岩油赋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主要... 综合应用地质、钻井、X衍射矿物成分分析、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实验、高压压汞、岩石热解与岩心二维核磁共振实验,开展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页岩油赋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主要存在薄膜状吸附油与充填状游离油2种赋存方式,岩相类型、岩石矿物组分与储集空间类型是页岩油赋存状态的主控因素。玛湖凹陷风城组发育4种岩相类型,分别为云质页岩相、砂质页岩—含云粉砂岩相、含碱矿白云岩—泥质粉砂岩相、硅化白云岩—云质粉砂岩相,不同岩相类型的矿物组分、储集空间类型、孔喉结构分布与页岩油微观赋存状态存在较大的差异。对比分析不同岩相类型可知,石英含量、黄铁矿含量、有机质含量与热解烃含量(S2)存在正相关关系,长石含量、白云石含量与游离烃含量(S1)呈弱正相关关系。游离油主要分布于中孔、大孔为主的次生溶蚀孔、残留粒间孔中,吸附油集中分布于中孔、中小孔为主的有机质孔、晶间孔与矿物颗粒表面。不同岩相类型的矿物组分与孔喉结构共同影响了风城组页岩油的微观赋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赋存状态 岩相类型 孔喉结构 矿物组分 风城组 玛湖凹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玛湖凹陷风城组不同岩相页岩含油性及可动性特征 被引量:11
18
作者 常佳琦 姜振学 +7 位作者 高之业 郑国伟 张原豪 黄立良 何文军 段龙飞 陈志祥 宋嘉楠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354-3367,共14页
为了研究玛湖凹陷风城组不同岩相页岩含油性及可动性特征、明确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的优势岩相,以玛页1井风城组泥页岩层段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薄片观察、场发射扫描电镜、全岩XRD、有机地球化学、He孔隙度和气体非稳态法渗透率... 为了研究玛湖凹陷风城组不同岩相页岩含油性及可动性特征、明确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的优势岩相,以玛页1井风城组泥页岩层段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薄片观察、场发射扫描电镜、全岩XRD、有机地球化学、He孔隙度和气体非稳态法渗透率、低温N_(2)吸附、多温阶热解等实验分析,查明风城组泥页岩层段发育的主要岩相类型以及不同岩相的含油性和可动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玛湖凹陷风城组泥页岩层段主要发育粉砂岩相、长英质页岩相、含灰长英质页岩相、含云长英质页岩相和含长英云质页岩相;风城组泥页岩层段不同岩相均含油,其中粉砂岩相含油性及可动性均最好,其次为长英质页岩相,碳酸盐矿物含量较高的岩相含油性及可动性普遍较差,粉砂岩相及长英质页岩相为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的优势岩相页岩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是控制其含油性及可动性的主要因素;溶蚀孔、裂缝及纹层是风城组页岩油的主要赋存空间,并且页岩油主要赋存于孔径>10 nm的孔隙中;玛页1井风城组在4750~4800 m深度范围内发育优势岩相组合,并且可动油含量最高,为页岩油勘探的有利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湖凹陷 风城组 页岩油 含油性 可动性
下载PDF
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富集主控因素及有利富集层段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晓慧 姜振学 +7 位作者 黄立良 何文军 高之业 陈志祥 宋嘉楠 郑国伟 段龙飞 张原豪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3-44,I0003,I0004,共14页
以玛湖凹陷玛页1井风城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和扫描电镜观察,以及岩石热解、总有机碳(TOC)测定、气体吸附、高压压汞实验、全岩X线衍射、物性测试等方法,研究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富集主控因素,预测风城组页岩油富集有利层段。结... 以玛湖凹陷玛页1井风城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和扫描电镜观察,以及岩石热解、总有机碳(TOC)测定、气体吸附、高压压汞实验、全岩X线衍射、物性测试等方法,研究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富集主控因素,预测风城组页岩油富集有利层段。结果表明: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富集的主控因素为有机质丰度、孔隙度、渗透率、裂缝发育密度及压力因数。当w(TOC)>1.30%、孔隙度>6.50%、渗透率>1.000×10^(-3)μm^(2)、裂缝密度>32条/m、压力因数>1.5时,页岩油高效富集;当w(TOC)为0.60%~1.30%、孔隙度为4.00%~6.50%、渗透率为(0.020~1.000)×10^(-3)μm^(2)、裂缝密度为10~32条/m、压力因数为1.2~1.5时,页岩油发生富集。纵向上,将玛页1井风城组页岩划分为不富集区、富集有利区、高效富集区3类及6个富集层段。该结果对明确页岩油富集机理和指导页岩油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湖凹陷 风城组 玛页1井 页岩油 页岩发育特征 富集主控因素 有利富集层段
下载PDF
玛北地区二叠系风城组一段优质储层特征、成因及分布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江涛 杨森 +6 位作者 邹阳 赵毅 黄立良 牟立伟 何文军 赵辛楣 蔡金元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9-109,共11页
玛北地区二叠系风城组一段发育火山岩、碎屑岩和云质岩3种不同成因类型的储层,优质储层主要为高孔火山岩和碎屑岩,但是其储层特征及横向、纵向分布规律不清楚。应用岩心、录井、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对风城组一段优质储层进行综合研究,风... 玛北地区二叠系风城组一段发育火山岩、碎屑岩和云质岩3种不同成因类型的储层,优质储层主要为高孔火山岩和碎屑岩,但是其储层特征及横向、纵向分布规律不清楚。应用岩心、录井、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对风城组一段优质储层进行综合研究,风城组一段自下而上发育粉—细砂岩+含砾砂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和含砾砂岩+中—细砂岩+砾岩3套优质储层,储集空间以气孔和剩余粒间孔为主,含油性好,流纹质熔结凝灰岩气孔为火山碎屑灰流重熔封隔形成,两套碎屑岩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物与火山岩剥蚀物混积而成。在成因分析基础上,建立了玛北地区风城组一段优质储层成因模式,同时为单独识别3套优质储层,对地震资料进行了重新处理解释,应用高分辨率反演手段有效预测了3套储层展布情况,其中风城组一段上部碎屑岩有利面积为70km^(2),主要分布于风南1井区和玛页1井区周边,中部火山岩有利面积为170km^(2),下部碎屑岩有利面积为127km^(2),均主要分布于风南14井—夏40井的广大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湖凹陷 风城组 流纹质熔结凝灰岩 碎屑岩 储层成因 有利区预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