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州湾小眼绿鳍鱼微塑料污染特征及潜在风险评估
1
作者 王驰 薛莹 +3 位作者 纪毓鹏 徐宾铎 张崇良 吴蒙蒙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4,共10页
随着海洋污染的日益加剧,微塑料的危害逐渐被人们关注,其不仅可以随洋流运动,还可以沿着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进行传递和累积。为探究海州湾渔业生物的微塑料污染特征,并对聚合物潜在风险进行评估,本研究对海州湾海域小眼绿鳍鱼(Chelidoni... 随着海洋污染的日益加剧,微塑料的危害逐渐被人们关注,其不仅可以随洋流运动,还可以沿着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进行传递和累积。为探究海州湾渔业生物的微塑料污染特征,并对聚合物潜在风险进行评估,本研究对海州湾海域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体内的微塑料污染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潜在风险进行了评估。研究显示,小眼绿鳍鱼的鳃部和胃肠道普遍存在微塑料,小眼绿鳍鱼体内微塑料平均丰度为(1.98±2.02)个/个体。微塑料尺寸主要集中在500μm以内,颜色以黑色为主,绝大多数为纤维状。在小眼绿鳍鱼鳃部和胃肠道共检测出8种聚合物类型,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主。相关性分析表明,小眼绿鳍鱼胃肠道内的微塑料丰度与全长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而鳃部微塑料丰度、总微塑料丰度与小眼绿鳍鱼全长、体质量、胃肠质量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利用聚合物危害指数(PHI)进行风险评估表明,海州湾小眼绿鳍鱼聚合物危害总体上处于中低风险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小眼绿鳍鱼 海州湾 海洋污染
下载PDF
基于Ecopath模型的长山列岛邻近海域褐牙鲆增殖生态容量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徐晓卉 尹洁 +4 位作者 刘淑德 纪毓鹏 薛莹 任一平 徐宾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3-72,共10页
为确定长山列岛邻近海域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增殖放流的合理容量,本文基于2016-2017年长山列岛邻近海域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季度调查数据,构建了包括29个功能组的长山列岛邻近海域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分析了该海域生态系统... 为确定长山列岛邻近海域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增殖放流的合理容量,本文基于2016-2017年长山列岛邻近海域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季度调查数据,构建了包括29个功能组的长山列岛邻近海域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分析了该海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征,评估了放流种褐牙鲆的生态容量。研究表明:长山列岛邻近海域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范围为1~4.57,总能量转换效率为6.23%,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TPP/TR)为1.47,总初级生产量/总生物量(TPP/TB)为26.87,循环指数(FCI)为6.91%,连接指数(CI)为0.24。长山列岛邻近海域褐牙鲆增殖生态容量为0.0143 t·km^(-2),约为该海域褐牙鲆当前生物量的1.55倍。褐牙鲆生物量达到生态容量时,长山列岛邻近海域生态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略有增加,总消耗量、总输出量等其他参数基本不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牙鲆 长山列岛 ECOPATH模型 生态容量 能量流动
下载PDF
山东半岛南部海域鱼类群落生物量粒径谱季节变化
3
作者 曲耀琦 刘淑德 +4 位作者 薛莹 张崇良 纪毓鹏 任一平 徐宾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59,共9页
为了解山东半岛南部海域鱼类群落粒径结构特征,本文根据2016—2017年渔业资源底拖网季度调查数据,构建了山东半岛南部海域鱼类生物量粒径谱,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群落的粒径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研究表明,山东半岛南部海域Sheldon型鱼类... 为了解山东半岛南部海域鱼类群落粒径结构特征,本文根据2016—2017年渔业资源底拖网季度调查数据,构建了山东半岛南部海域鱼类生物量粒径谱,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群落的粒径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研究表明,山东半岛南部海域Sheldon型鱼类生物量粒径谱呈双峰模式,鱼类粒径范围为2~12粒径级,粒径分布相对均匀,出现波峰的粒径区间存在季节差异,春、夏季第一个波峰出现在3~4粒径级,主要由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方氏云鳚(Pholis fangi)和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等种类组成。秋、冬季第一个波峰出现在5~6粒径级,主要由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长蛇鲻(Saurida elongata)和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等种类组成。四个季节的第二个波峰均由细纹狮子鱼、黄鮟鱇(Lophius litulon)和大头鳕(Gadus macrocephalus)等鱼类个体组成。全部鱼类群落标准化生物量粒径谱的斜率和截距存在季节差异,其中夏季粒径谱陡峭,截距值显著高于其他季节,而冬季粒径谱最平缓,截距值最小,粒径谱斜率和截距的变化主要受当年生幼鱼群体的影响。在山东半岛南部海域,底层鱼类群落与全部鱼类群落的标准化生物量粒径谱的变化趋势相似。在同一季节,底层鱼类群落与全部鱼类群落的标准化生物量粒径谱斜率和截距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暖温性鱼类群落与全部鱼类群落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山东半岛南部海域的全部鱼类群落粒径结构以小粒径鱼类为主,大型鱼种和大个体较少。鱼类的种类组成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当年生幼鱼及洄游性鱼类的个体数量变化是影响该海域鱼类群落粒径结构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粒径谱 鱼类资源 粒径结构 季节变化 山东半岛南部海域
下载PDF
Impacts of Aggregation Methods and Trophospecies Number on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Marine Food Webs
4
作者 LI Pengcheng ZHANG Chongliang +4 位作者 XU Binduo ji yupeng LI Fan REN Yiping XUE Yi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90-198,共9页
Aggregation of species with similar ecological properties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methods to simplify food web researches.However,species aggregation will affect not only the complexity of modeling process but also th... Aggregation of species with similar ecological properties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methods to simplify food web researches.However,species aggregation will affect not only the complexity of modeling process but also the accuracy of models’outputs.Selection of aggregation methods and the number of trophospecies are the keys to study the simplification of food web.In this study,three aggregation methods,including taxonomic aggregation(TA),structural equivalence aggregation(SEA),and self-organizing maps(SOM),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linear inverse model–Markov Chain Monte Carlo(LIM-MCMC)model.Impacts of aggregation methods and trophospecies number on food webs were evaluated based on the robustness and unitless of ecological net-work indices.Results showed that aggregation method of SEA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e other two methods in estimating food web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dices.The effects of aggregation methods were driven by the differences in species aggregation principles,which will alter food web structure and function through the redistribution of energy flow.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which can be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accuracy of the model,we found that MAPE in food web indices will increase with the reducing trophospecies number,and MAPE in food web function indices were smaller and more stable than those in food web structure indices.Therefore,trade-off between simplifying food webs and reflecting the status of ecosystem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food web studies.Thes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aggregation methods and trophospecies number in the analy-sis of food web simplification.This study provided a framework to explore the extent to which food web models are affected by dif-ferent species aggregation,and will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food we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M-MCMC model species aggregation trophospecies number aggregation methods food web indices
下载PDF
捕捞数据不确定下蓝点马鲛渔业管理策略评估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宁 徐宾铎 +3 位作者 薛莹 纪毓鹏 任一平 张崇良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154-1167,共14页
蓝点马鲛是黄渤海的主要经济鱼种,在我国海洋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评估其资源水平和种群状态对于资源开发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渔业资源评估方法对数据有较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蓝点马鲛渔业缺乏相关数据,特别是捕捞统计数据存在的... 蓝点马鲛是黄渤海的主要经济鱼种,在我国海洋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评估其资源水平和种群状态对于资源开发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渔业资源评估方法对数据有较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蓝点马鲛渔业缺乏相关数据,特别是捕捞统计数据存在的问题尤为明显,其平均水平和变化趋势均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统计上表现为观测数据的误差和偏差,对渔业评估和管理造成了障碍。本研究采用输出控制和输入控制两类共6种基于有限数据的渔业管理规程(MP)对蓝点马鲛进行了资源评估,针对捕捞观测数据的误差和偏差对这6种MP进行了不确定分析和管理策略评价。结果显示,输出控制MP中稳定捕捞法(CC4)、最大可持续剩余产量捕捞趋势法(SPMSY)和平均渔获量法(AvC)受到渔获量观测偏差和误差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时滞差分资源评估法(DD)对渔获量的不确定性响应相对较弱,更适用于蓝点马鲛等渔获量数据不确定性较大的渔业。根据敏感性分析发现该类MP对最大可持续生物量与未开发的生物量的比值、补充关系的陡度、最大可持续捕捞死亡率与自然死亡率的比值以及最大可持续捕捞死亡率等参数均较为敏感。而输入控制类MP最小体长法(minlen Lopt1)及75%捕捞努力量法(cur E75)对渔获量的不确定性响应不明显,对操控模型中各参数敏感程度较低。本研究指出输入控制MP不易受到观测误差和观测偏差的影响,而输出控制MP对观测误差有不同程度的响应。本研究使用管理策略评估综合比较两类MP,认为cur E75对于渔业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两个方面有着最好的权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点马鲛 不确定性分析 DLMtool 观测误差 观测偏差
下载PDF
基于孪生神经网络的变电站异物入侵检测方法
6
作者 姬裕鹏 田鹏 +2 位作者 柳杨 韩茂林 贾利伟 《电工技术》 2024年第9期24-28,31,共6页
针对传统异物入侵检测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孪生神经网络的变电站异物入侵检测方法。用孪生神经网络进行运动前景提取,将背景图和待检图同时送入孪生神经网络,并且在后处理网络中引入注意力机制,最后通过连通域处理直接输出异物检测... 针对传统异物入侵检测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孪生神经网络的变电站异物入侵检测方法。用孪生神经网络进行运动前景提取,将背景图和待检图同时送入孪生神经网络,并且在后处理网络中引入注意力机制,最后通过连通域处理直接输出异物检测结果。此方法对异物没有预设检测类别的限制,另外设计的数据增强也进一步提高了算法抗抖动和抗光照变化能力。在测试数据集上取得的98.35%的准确率和98.61%的召回率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物入侵 孪生神经网络 注意力机制 特征层融合 变电站
下载PDF
基于GAM和GWR模型分析环境因子对鱼类分布的影响——以山东近海多鳞鱚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简盈 张云雷 +3 位作者 宋业晖 张崇良 纪毓鹏 任一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3-111,共9页
多鳞鱚(Sillago sihama)是山东近海重要的渔业种类之一。本研究根据2016年秋季(10月)在山东近海开展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取得的数据,分析该海域多鳞鱚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探究影响其分布的因... 多鳞鱚(Sillago sihama)是山东近海重要的渔业种类之一。本研究根据2016年秋季(10月)在山东近海开展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取得的数据,分析该海域多鳞鱚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探究影响其分布的因素及其与环境因子的非线性和空间非平稳性关系。GAM拟合结果显示,影响秋季多鳞鱚分布的环境因子主要有水深、底层水温和底层盐度,水深的偏差解释率最大,为23.50%。GWR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多鳞鱚分布与水深和底层水温之间存在空间非平稳性关系。水深与多鳞鱚相对资源量呈负相关关系,底层水温与多鳞鱚相对资源量呈正相关关系。赤池信息准则和决定系数(R2)指标对比结果显示,GWR模型的表现优于GAM,在渔业生态数据分析中表现出较好的发展潜力。本研究为今后开展渔业生物空间分布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鳞鱚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广义可加模型 空间非平稳性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山东近海底层鱼类资源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3
8
作者 吴桢 张崇良 +3 位作者 薛莹 纪毓鹏 任一平 徐宾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28,共8页
本文根据2016-2017年山东近海渔业资源底拖网季度调查数据,应用多项空间自相关指标和变异函数,分析了山东近海底层鱼类资源的空间自相关性与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山东近海底层鱼类资源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聚集格局,存在着空间自相关性,其... 本文根据2016-2017年山东近海渔业资源底拖网季度调查数据,应用多项空间自相关指标和变异函数,分析了山东近海底层鱼类资源的空间自相关性与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山东近海底层鱼类资源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聚集格局,存在着空间自相关性,其中在春季、夏季和冬季的空间自相关性较强,在秋季的空间自相关性较弱。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底层鱼类相对资源量指数高值区在春季、夏季位于山东半岛南部海域,在秋季、冬季高值区的范围大幅减小,而低值区四季均集中在莱州湾附近。变异函数的参数表明,秋季具有较强的块金效应,随机部分的空间异质性占总空间异质性的76.0%,春季、夏季和冬季随机部分的空间异质性仅占总空间异质性的26.2%、27.7%和23.6%。山东近海底层鱼类的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呈现一定的季节变化,其与水温等环境因子的变化有较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调查 底层鱼类 空间自相关 变异函数 空间异质性
下载PDF
两种GAM模型对海州湾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资源分布预测效果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孙霄 张云雷 +4 位作者 刘笑笑 程远 纪毓鹏 任一平 薛莹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0-28,共9页
根据2011年及2013-2018年春、秋两季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该海域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的资源分布特征及其受环境因子和饵料生物的影响,并比较了两种模型(普通GAM模型和PCA-GAM模型)对其资源分布的... 根据2011年及2013-2018年春、秋两季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该海域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的资源分布特征及其受环境因子和饵料生物的影响,并比较了两种模型(普通GAM模型和PCA-GAM模型)对其资源分布的预测效果,采用交叉验证的方法对模型的预测能力及拟合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PCA-GAM模型的拟合度及预测效果均优于普通GAM模型。春、秋两季海州湾短吻红舌鳎资源丰度均呈现南高北低、近岸浅水区大于深水区的分布特征,因为海州湾南部近岸海域较高的水温利于春、秋季短吻红舌鳎产卵群体性腺发育,较低的盐度利于其鱼卵及仔鱼的生长发育,同时,近岸海域丰富的饵料资源为产卵后的亲体提供大量食物供给。分别应用两种模型预测了2018年春季和秋季短吻红舌鳎在海州湾的资源分布,结果显示,PCAGAM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调查的结果更为吻合,预测效果要优于普通GAM模型。本研究为今后开展渔业生物空间分布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M模型 主成分分析 海州湾 黄海中部 短吻红舌鳎
下载PDF
长山列岛邻近海域鱼类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季节和空间变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邹建宇 刘淑德 +3 位作者 张崇良 薛莹 纪毓鹏 徐宾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4,共12页
为查明黄、渤海生态交错带长山列岛邻近海域鱼类功能多样性的时空变化,根据2016−2017年在长山列岛邻近海域开展的鱼类生物资源和环境因子的调查数据,结合食性、营养级、洄游类型、适温性、恢复力和鱼卵类型等13种功能性状,应用群落特征... 为查明黄、渤海生态交错带长山列岛邻近海域鱼类功能多样性的时空变化,根据2016−2017年在长山列岛邻近海域开展的鱼类生物资源和环境因子的调查数据,结合食性、营养级、洄游类型、适温性、恢复力和鱼卵类型等13种功能性状,应用群落特征加权平均数指数、功能多样性指数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海域鱼类功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空间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冬季的优势类群为端位或上位口、生长系数较低、脆弱性较高、恢复力较低、定居或短距离洄游的平扁形、暖温性底层鱼类,夏、秋季表现出更多的功能性状,例如长距离洄游、栖息位置处于中上层、体型为侧扁形和纺锤形等;夏、秋季的功能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春、冬季,功能均匀度指数在春季最高,功能离散度指数在秋季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他季节;春季功能均匀度指数和春、秋季功能离散度指数均表现出西高东低的分布趋势,夏、冬季的功能丰富度指数和秋季的功能均匀度指数均表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趋势;功能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长山列岛邻近海域作为黄、渤海生态交错带,鱼类洄游引起优势功能性状和功能多样性呈现出一定的季节变化,环境因子的变化使得功能多样性的空间格局表现出复杂性、异质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群落 功能多样性 时空格局 长山列岛邻近海域
下载PDF
长山列岛邻近海域褐牙鲆资源丰度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晓卉 纪毓鹏 +4 位作者 薛莹 张崇良 刘晓慧 任一平 徐宾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9-45,共7页
本文根据2016-2017年在长山列岛邻近海域开展的渔业资源和环境季度调查数据,利用两阶段广义可加模型分析了该海域褐牙鲆资源丰度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相关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山列岛邻近海域褐牙鲆资源丰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 本文根据2016-2017年在长山列岛邻近海域开展的渔业资源和环境季度调查数据,利用两阶段广义可加模型分析了该海域褐牙鲆资源丰度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相关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山列岛邻近海域褐牙鲆资源丰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秋季资源丰度高于冬、夏季;褐牙鲆春、秋季主要分布在120.5°~122.5°E水域,夏、冬季则向外海适宜水温水域移动;褐牙鲆出现概率主要受季节、底层盐度和底层水温的影响,在盐度31左右时出现概率较大;褐牙鲆相对资源量大小主要受底层盐度及水深影响,在水深33 m上下相对资源量较大。长山列岛邻近水域褐牙鲆资源丰度具有明显时空异质性,受到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牙鲆 两阶段广义可加模型 资源丰度 环境因子 饵料生物
下载PDF
基于体长-繁殖潜力比方法的海州湾小黄鱼资源状态评估 被引量:2
12
作者 夏恒睿 王琨 +4 位作者 董秀强 刘逸文 张崇良 纪毓鹏 任一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5-32,共8页
为了解海州湾小黄鱼(Larimichthy polyactis)群体的资源开发状态,本研究根据2013—2018年春、秋季在海州湾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使用体长-繁殖潜力比方法(LB-SPR)估算了海州湾小黄鱼群体的50%、95%选择性体长(L_(s50)、L_(s95)... 为了解海州湾小黄鱼(Larimichthy polyactis)群体的资源开发状态,本研究根据2013—2018年春、秋季在海州湾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使用体长-繁殖潜力比方法(LB-SPR)估算了海州湾小黄鱼群体的50%、95%选择性体长(L_(s50)、L_(s95))和相对捕捞死亡系数F/M(捕捞死亡系数F除以自然死亡系数M),进而估算该群体的繁殖潜力比(SPR);同时,研究了两组50%、95%选择性体长对应的F/M对海州湾小黄鱼SPR的影响。研究表明,海州湾小黄鱼群体体长平均值呈波动状态,其优势体长组成分布和体长均值的年间变化趋势相同;2013—2018年小黄鱼的选择性体长L_(s50)与L_(s95)的估计范围分别为93~104 mm和113~130 mm,平均值分别为97和121 mm,时间序列下L_(s50)与L_(s95)年度估算值均呈下降趋势。2013—2018年F/M的估算范围为2.36~2.58,平均值为2.46,时间序列下F/M估算值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SPR相对稳定,基本维持在均值为0.22水平,不低于最低限制参考点(SPR=0.2)。在海州湾现有网具选择性情况下,当F/M=2.21时,SPR=0.2,达到限制参考点水平;当F/M降到0.85时,SPR=0.4,达到目标参考点水平。在模拟中设定小黄鱼开捕体长为150 mm(海州湾海域小黄鱼最小可捕标准体长),当F/M=2.46时(当前相对捕捞压力水平)对应的SPR=0.51。本研究结果表明,海州湾小黄鱼群体长期遭受高强度的补充型过度捕捞,群体繁殖潜力偏低,小黄鱼渔业可持续性面临严重挑战。因此,建议适当降低开发强度,同时限制渔具网目尺寸,以实现海州湾小黄鱼群体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体长-繁殖潜力比 渔业资源评估 海州湾 体长频率 数据有限
下载PDF
不同采样设计对估计鱼类空间格局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迎冬 张崇良 +4 位作者 纪毓鹏 薛莹 刘晓慧 任一平 徐宾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6-47,共12页
查明渔业种群空间格局可为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在渔业资源调查中,采样设计会影响调查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适用性。为查明采样设计对分析种群空间格局的影响,本文根据2016年10月、2017年2月、5月、8月在山东南部近海... 查明渔业种群空间格局可为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在渔业资源调查中,采样设计会影响调查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适用性。为查明采样设计对分析种群空间格局的影响,本文根据2016年10月、2017年2月、5月、8月在山东南部近海调查获得的数据,以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为目标鱼种,应用计算机模拟重抽样方法,研究了4种样本量下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随机抽样、分层系统抽样对估计目标种群的平均拥挤度和聚块指数的影响。应用相对估计误差和相对偏差衡量不同采样设计的表现。结果表明,系统抽样、分层系统抽样的模拟结果较接近空间格局指数“真值”,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随机抽样表现较差;样本量对空间格局指数估计的影响较大,随着样本量增大,目标鱼种两个空间格局指数的相对估计误差均呈降低趋势。种群原始空间分布对空间格局指数估计具有一定影响,聚块指数估计的精确度随目标种群聚块指数真值的增加而减小,整体出现偏高的估计偏差。不同采样设计影响鱼类种群空间格局分析,种群聚集程度也对分析结果有所影响,因此,在渔业资源调查设计时可以纳入目标种群空间格局指标以完善多目标渔业资源调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样设计 鱼类种群 空间格局 计算机模拟
下载PDF
基于Tweedie-GAM模型的鱚属鱼类鱼卵丰度与栖息环境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简盈 张云雷 +5 位作者 丁兆成 张崇良 徐宾铎 纪毓鹏 薛莹 任一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3-53,共11页
早期补充群体的生长及其存活率决定了群体资源数量和群体结构特征。为深入了解鱚属(Sillago)鱼类鱼卵的补充机制,本文根据2014—2018年5—8月黄海中南部海域(33°00′N—36°00′N,119°00′E—122°00′E)的鱼卵调查数... 早期补充群体的生长及其存活率决定了群体资源数量和群体结构特征。为深入了解鱚属(Sillago)鱼类鱼卵的补充机制,本文根据2014—2018年5—8月黄海中南部海域(33°00′N—36°00′N,119°00′E—122°00′E)的鱼卵调查数据,利用Tweedie分布的广义可加模型(GAM),研究了黄海中南部鱚属鱼类鱼卵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影响鱚属鱼类鱼卵分布的因素有经纬度、月份、流速、海水表层盐度、海水表层温度,偏差解释率分别为29.20%、15.30%、1.10%、0.40%和1.20%。鱚属鱼类鱼卵主要分布在海州湾海域(34°00′N—36°00′N,119°00′E—121°00′E)。产卵期为6月中旬至8月上旬,7月上旬鱼卵数达到峰值。鱚属鱼类鱼卵的适宜分布区为流速较小的区域,在流速0.12~0.16 m/s范围内的区域鱼卵数较多。鱼卵丰度随着海水表层盐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海水表层温度的增长呈波动趋势,其海水表层最适盐度为28~33、海水表层最适温度为23~27℃。本文揭示了鱚属鱼类鱼卵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可为鱚属鱼类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鱚属 鱼卵 时空分布 环境因子 海州湾 广义可加模型
下载PDF
基于混合效应模型的海州湾方氏云鳚的生长动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天亚 杨晓改 +5 位作者 李勋 薛莹 徐宾铎 纪毓鹏 任一平 张崇良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3-61,共9页
本研究利用2015−2019年海州湾方氏云鳚(Pholis fangi)耳石样本,基于线性混合效应模型(LMEM)研究了方氏云鳚在2013−2018年内生长速度的年际变化,评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方氏云鳚的生长对底层温度、叶绿素含量和种群密度等外界因素的响应。... 本研究利用2015−2019年海州湾方氏云鳚(Pholis fangi)耳石样本,基于线性混合效应模型(LMEM)研究了方氏云鳚在2013−2018年内生长速度的年际变化,评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方氏云鳚的生长对底层温度、叶绿素含量和种群密度等外界因素的响应。结果表明:方氏云鳚个体在不同年龄的耳石增量具有明显差异,0龄平均耳石增量为0.327 mm,显著高于高龄耳石增量。模型随机效应表明,方氏云鳚的生长速度在2013−2016年呈现逐步变快的趋势,在2016−2018年波动较为明显。方氏云鳚0龄时期生长速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底层温度和种群密度,其生长速度随温度的上升先加快后降低,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方氏云鳚1龄时期的生长速度受底层温度和饵料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不显著,体现了成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本研究深入解析了鱼类的生长动态对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响应,有助于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对渔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氏云鳚 耳石 环境因子 生长速度 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海州湾
下载PDF
利用3种贝叶斯模型研究鱼类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以海州湾六丝钝尾虾虎鱼为例
16
作者 沈独清 张云雷 +6 位作者 崔晏华 于华明 张辰宇 徐宾铎 张崇良 纪毓鹏 薛莹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8-100,共13页
栖息环境是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生物与非生物因子共同影响海洋生物的空间分布。本研究以海州湾的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为例,利用3种贝叶斯模型对2013-2022年春、秋季在海州湾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和环境监... 栖息环境是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生物与非生物因子共同影响海洋生物的空间分布。本研究以海州湾的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为例,利用3种贝叶斯模型对2013-2022年春、秋季在海州湾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和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六丝钝尾虾虎鱼的栖息分布特征以及主要影响因子。通过比较发现,贝叶斯正则化神经网络(BRNN)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和预测性能,故本研究应用该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六丝钝尾虾虎鱼的相对资源密度与饵料生物相对资源密度呈正相关关系;随着底层水温、底层盐度、水深、捕食者和竞争者的增加,六丝钝尾虾虎鱼的相对资源密度呈现先上升或保持相对平稳,而后下降的趋势。海州湾春、秋季六丝钝尾虾虎鱼的相对资源密度均呈现自西南向东北递减的趋势,且西南近岸浅海区的资源密度较高。秋季的资源密度高于春季,同时2018年、2021年和2022年秋季六丝钝尾虾虎鱼在34.7°~36°N、121°~121.6°E之间离岸较远的海域出现了资源聚集区。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六丝钝尾虾虎鱼的栖息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为其资源养护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叶斯模型 贝叶斯正则化神经网络模型 海州湾 六丝钝尾虾虎鱼 相对资源密度 栖息分布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海州湾春季短蛸空间分布的潜在影响
17
作者 崔晏华 刘淑德 +4 位作者 徐宾铎 纪毓鹏 张崇良 任一平 薛莹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2-48,共7页
为了解气候变暖对海州湾短蛸(Octopus ocellatus)空间分布的潜在影响,本研究基于2011年和2013—2019年春季海州湾短蛸的渔业资源和栖息环境调查数据,采用随机森林(RF)模型构建了海州湾春季短蛸的空间分布模型,并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 为了解气候变暖对海州湾短蛸(Octopus ocellatus)空间分布的潜在影响,本研究基于2011年和2013—2019年春季海州湾短蛸的渔业资源和栖息环境调查数据,采用随机森林(RF)模型构建了海州湾春季短蛸的空间分布模型,并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中的数据,分析和预测了在SSP1-2.6、SSP2-4.5和SSP5-8.5三种气候变暖情景下海州湾春季短蛸资源分布区、分布重心及相对资源量的变化。研究显示,模型预测值与观测值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为0.86,截距为0.25,模型预测性能较好;模型分析表明,对短蛸空间分布影响最显著的环境因子是底层水温,其次是底层盐度、水深,影响最小的是离岸距离;在未来气候变暖的情景下,海州湾春季短蛸资源分布的高值区将进一步扩大,空间分布重心将向海州湾北部和东部迁移,相对资源量呈增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短蛸 海州湾 空间分布 随机森林模型
下载PDF
基于HMSC模型分析山东近海夏季底层鱼类的环境适应性与种间关系
18
作者 徐天姮 张崇良 +3 位作者 薛莹 徐宾铎 纪毓鹏 任一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6-95,共10页
传统的物种分布模型很少将种间关系纳入建模框架中,妨碍了对物种栖息分布的准确预测。近年来联合物种分布模型(JSDMs)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在海洋领域实际应用仍较为缺乏。本研究根据2017年夏季山东近海底拖网调查数据,结合水深、底层水温... 传统的物种分布模型很少将种间关系纳入建模框架中,妨碍了对物种栖息分布的准确预测。近年来联合物种分布模型(JSDMs)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在海洋领域实际应用仍较为缺乏。本研究根据2017年夏季山东近海底拖网调查数据,结合水深、底层水温和底层盐度等环境数据,采用物种群落层次模型(HMSC)方法研究了山东近海17种底层鱼类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和种间相关性。本研究根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以及随机效应构建了5种HMSC,并利用广泛适用信息准则(WAIC)等指标以及交叉验证方法,评价了模型拟合程度和预测效果。结果表明,最优模型为包含随机效应的非线性模型(模型五),非线性模型优于线性模型,且在模型中考虑种间关系能明显地提高模型的拟合效果。温度是影响山东近海底层鱼类分布的主要因素,占平均可解释方差的51.4%,其次是水深和随机效应,分别占35.7%和12.8%。山东近海大部分底层鱼类与水深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而与水温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底层鱼类种间具有显著相关性,按其相关性的正负可大致分为3组,表明种间关系在预测物种分布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本研究建议,在建模中应同时考虑非生物因素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为预测渔业资源栖息分布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物种分布模型(JSDMs) 物种群落层次模型(HMSC) 种间关系 模型比较 交叉验证
下载PDF
海州湾底层鱼类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的关系
19
作者 万勇慧 刘淑德 +3 位作者 张崇良 纪毓鹏 徐宾铎 薛莹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2-90,共9页
随着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全球许多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为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科学的海洋生态保护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根据2013-2022年春季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基于结构... 随着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全球许多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为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科学的海洋生态保护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根据2013-2022年春季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EM)探究了底栖鱼类群落中环境因素、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与均匀度)和生态系统功能指标(以总生物量表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和生物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均匀度和生物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环境因素中盐度对物种丰富度和生物量均有显著的影响,而对于温度来说,夏季与冬季的温度比年平均温度对生物量的影响更强烈。本研究表明,生态位互补效应和选择效应这两种机制可能同时对维持海州湾底层鱼类群落中的生物多样性-生物量关系发挥了作用,此外这种关系还依赖于它们所生存的环境和栖息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功能 结构方程模型 生物量 生态位互补效应 选择效应 底层鱼类
下载PDF
Effects of Sodium Nitrate and Sodium Acetate Concentrations on the Growth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Brachiomonas submarina
20
作者 YANG Xiuxia ZENG Xiaoqi +1 位作者 ji yupeng LIU Qu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Qingdao》 2003年第1期75-78,共4页
One isolate of Brachiomonas submarina was tested for its ability to grow heterotrophicly on 5 different organic compounds. Sodium acetate and glucose were found to be effective in supporting the growth. Sodium acetate... One isolate of Brachiomonas submarina was tested for its ability to grow heterotrophicly on 5 different organic compounds. Sodium acetate and glucose were found to be effective in supporting the growth. Sodium acetate was chosen as the organic nutrient to test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solutions on the growth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Brachiomonas submarina. The best growth rates were achieved at 3 mmol L -1 CH 3COONa and 0.88 mmol L -1 NaNO 3 in heterotrophic condition, and 4 mmol L -1 CH 3COONa and 3.52 mmol L -1 NaNO 3 in mixotrophic conditi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fatty acid contents were significant. The total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T.P.U.F.As) varied from 55.79% to 67.72% in heteritrophic growth and from 52.39% to 65.55% in mixotrophic growth. It is concluded that CH 3COONa and NaNO 3 at 3 mmol L -1 and 3.52 mmol L -1 should respectively be use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highest growth rate and fatty acid con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chiomonas submarina HETEROTROPHY MIXOTROPHY GROWTH fatty acid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