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矿物调理剂对Cd污染水田土壤性质及水稻Cd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少华 潘荣祝 +3 位作者 陆贵佳 何烨 蒋代华 黄智刚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7-603,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矿物调理剂对广西镉(Cd)污染水田土壤性质及水稻Cd含量的影响,为利用水田生产安全稻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用钙镁硅调理剂A和B、钙硅调理剂C和钙镁调理剂D(分别设为A、B、C和D处理),在广西某受Cd污染水田开展Cd污... 【目的】探究不同矿物调理剂对广西镉(Cd)污染水田土壤性质及水稻Cd含量的影响,为利用水田生产安全稻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用钙镁硅调理剂A和B、钙硅调理剂C和钙镁调理剂D(分别设为A、B、C和D处理),在广西某受Cd污染水田开展Cd污染大田修复治理试验,以不施用调理剂为对照(CK)。处理后于水稻成熟期测定土壤的pH、阳离子交换量(CEC)、总Cd和土壤有效态Cd含量及水稻根、茎、叶和籽粒的Cd含量,分析不同矿物调理剂对Cd污染水田土壤的修复治理效果及Cd在水稻各部位的残留状况,并对土壤总Cd含量、CEC和pH与有效态Cd含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施用矿物调理剂可显著提高Cd污染水田的土壤pH和CEC(P<0.05,下同),二者分别较CK提高15.0%~16.6%和20.4%~23.8%;可显著降低Cd污染水田的土壤有效态Cd含量,较CK下降14.0%~19.3%。施用矿物调理剂后水田的土壤有效态Cd含量与pH呈显著负相关,pH的对数ln(pH)值与土壤有效态Cd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4053;ln(pH)值与CEC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6326;随着土壤pH和CEC的上升,土壤有效态Cd含量持续下降。施用矿物调理剂均可有效降低水稻根、茎、叶和籽粒的Cd含量及水稻地上部Cd的富集系数,其中,水稻籽粒的总Cd含量下降35.9%~50.2%,水稻地上部(茎、叶和籽粒)Cd的富集系数分别下降19.5%~33.5%、32.1%~44.9%和38.6%~52.6%。【结论】施用不同矿物调理剂均可显著提升水田土壤pH和CEC,从而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抑制Cd从土壤向水稻根、茎、叶和籽粒迁移,有效降低水稻Cd含量,减少Cd在水稻地上部(茎、叶和籽粒)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污染水田 矿物调理剂 修复治理 水稻 安全稻米
下载PDF
EDTA与耐性细菌对黑麦草吸收复合污染红壤中铅镉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史鼎鼎 梁小迪 +2 位作者 徐少慧 蒋代华 黄智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634-1641,共8页
为比较耐性细菌与EDTA两种方法强化植物富集重金属效果的优劣,以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为供试植物,利用土培试验和室内分析,比较EDTA与耐性细菌(Rhodococcus baikonurensis,编号为J6)对黑麦草吸收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铅(Pb)、镉(Cd... 为比较耐性细菌与EDTA两种方法强化植物富集重金属效果的优劣,以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为供试植物,利用土培试验和室内分析,比较EDTA与耐性细菌(Rhodococcus baikonurensis,编号为J6)对黑麦草吸收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铅(Pb)、镉(Cd)的影响。试验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因素一为Cd、Pb污染浓度,设置6个水平,各个水平的Cd、Pb浓度分别为0、0 mg·kg^(-1);5、50 mg·kg^(-1);10、100 mg·kg^(-1);20、200 mg·kg^(-1);50、400 mg·kg^(-1);80、800 mg·kg^(-1),并依次以代号A1、A2、A3、A4、A5、A6表示。因素二为分别添加EDTA、接种J6菌,以空白为对照。结果表明:在A1、A2条件下,添加J6菌可促进黑麦草生长,提高生物量。接种J6菌对黑麦草吸收Pb、Cd具有促进作用,在不同浓度的重金属处理条件下,接菌后的黑麦草地上部Cd含量呈提高趋势,最高达27%、地下部Pb、Cd含量也分别提高17%~64%、5%~23%;而添加EDTA后的黑麦草仅有地下部Pb含量提高40%(A5)、60%(A6)。接种J6菌可降低根际土的Cd、Pb全量,同时提高有效态Cd、Pb含量。接种J6菌也可提高黑麦草Cd的转运系数。总体而言,接种J6菌可促进黑麦草对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的Cd、Pb的吸收,其效果优于添加螯合剂ED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麦草 耐性细菌 EDTA 重金属 联合修复
下载PDF
不同阻控剂对水稻镉和砷的阻控效应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潘荣庆 蓝淯琛 +3 位作者 李站峰 何卿姮 蒋代华 黄智刚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690-1697,共8页
【目的】分析不同阻控剂对重金属污染稻田水稻镉(Cd)和砷(As)的阻控效果及对不同品种水稻产量的影响,为筛选低累积重金属水稻品种及生产安全稻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重金属污染高风险稻田种植16个广西主栽晚稻品... 【目的】分析不同阻控剂对重金属污染稻田水稻镉(Cd)和砷(As)的阻控效果及对不同品种水稻产量的影响,为筛选低累积重金属水稻品种及生产安全稻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重金属污染高风险稻田种植16个广西主栽晚稻品种,开展硒类和硅类阻控剂阻控重金属试验,测定各品种稻米样品中的Cd和As含量,对比分析不同阻控剂对Cd和As的阻控效果及不同品种水稻的产量。【结果】16个水稻品种稻米的Cd和As含量差异较明显,其中,深两优8386、广8优金占、丰田优553、桂香12和广8优169 5个品种的Cd富集能力较低,野香优703、恒丰优666、广8优金占和野香优莉丝4个品种的As富集能力较低。喷施硒类阻控剂和硅类阻控剂各水稻品种的产量均有显著提高(P<0.05,下同),分别较对照(CK)平均增产6.5%和5.4%。喷施“硒类—阻控剂”和“硅类—阻控剂”后,16个水稻品种稻米的平均Cd含量分别为0.119和0.125 mg/kg,分别比CK的稻米平均Cd含量(0.189 mg/kg)显著下降37.03%和33.33%,且均低于国家标准要求的0.200 mg/kg;平均As含量分别为0.197和0.185 mg/kg,与CK的稻米平均As含量(0.186 mg/kg)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也低于国家标准要求的0.200 mg/kg。【结论】不同晚稻品种稻米对重金属Cd和As的吸附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在Cd和As污染稻田叶面喷施硒类和硅类阻控剂既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也可显著降低稻米的Cd含量,但对降低稻米As含量无明显作用。深两优8386、广8优金占、丰田优553、桂香12和广8优169 5个低Cd累积水稻品种可在Cd污染稻田推广种植,野香优703、恒丰优666、广8优金占和野香优莉丝4个低As累积水稻品种可在As污染稻田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稻田 晚稻品种筛选 硒类阻控剂 硅类阻控剂 镉含量 砷含量
下载PDF
岩溶区棕色石灰土胶体对镉铅的等温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张蓉蓉 蒋代华 +1 位作者 史鼎鼎 王世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54-562,共9页
为了解岩溶地区石灰性土壤胶体对重金属Cd、Pb离子的吸附特性,本研究选取广西岩溶区具有代表性的棕色石灰土来提取土壤胶体,模拟实际土壤污染情况,开展土壤胶体对Cd、Pb的吸附试验,并研究了Cd、Pb离子间的竞争关系及有机质在吸附试验中... 为了解岩溶地区石灰性土壤胶体对重金属Cd、Pb离子的吸附特性,本研究选取广西岩溶区具有代表性的棕色石灰土来提取土壤胶体,模拟实际土壤污染情况,开展土壤胶体对Cd、Pb的吸附试验,并研究了Cd、Pb离子间的竞争关系及有机质在吸附试验中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胶体对两种重金属离子的等温吸附用Langmuir、Freundlich和D-R模型均能拟合,拟合优度均在0.93以上;单一溶液中Cd、Pb的平均分配系数与混合溶液相比有所提高,分别升高0.81和0.30,去除有机质后的胶体对Cd吸附量降低了30%~46%,对Pb吸附量下降了14%~25%。与Cd2+相比,Pb2+与胶体亲和力更大更易牢固地吸附在胶体上;混合溶液中两种离子间存在竞争干扰作用,其中Cd2+更易受到Pb2+的影响;去除有机质会减少胶体吸附位点使吸附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胶体 等温吸附
下载PDF
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土壤硒素转化中的应用及硒素植物有效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余丰源 蒋代华 +1 位作者 李圣会 王世佳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7期11-15,共5页
硒(Se)是人体和动物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分析了环境中硒素的存在形式,综述了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土壤硒素转化中的应用及硒素植物有效性研究进展,并对硒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硒(Se) 硒形态 硒同位素 同位素示踪技术
下载PDF
Effects of soil shrinkage in permanent gullies formation: The case of Benggang erosion in the granite area of southern China 被引量:1
6
作者 HUANG Wan-xia DENG Yu-song +1 位作者 CAI Chong-fa jiang dai-hua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1年第9期2328-2344,共17页
Soil shrinkag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slope destabilization in granitic areas, which is also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permanent gullies.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effect of soil shrin... Soil shrinkag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slope destabilization in granitic areas, which is also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permanent gullies.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effect of soil shrinkage on permanent gullies, and Benggang erosion in granitic areas in southeastern China was used as an example. Three types of Benggang in granitic area were selected to examine the soil shrinkage of three soil layers(the lateritic, transitional and sandy layers) and their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Benggang erosion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values of COLEH and COLEV(coefficient of linear extensibility in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rections, respectively) are 3.09% and 1.60% in the laterite layers, 2.71% and 2.13% in transition layers, and 1.10% and 1.82% in sandy layers, indicating that the shrinkage potential of the soil layers exhibits the following order, from highest to lowest: the laterite layer, transition layer, and sandy layer. With a decreasing volumetric water content, the linear shrinkage ratio increases gradually and eventually stabilizes, and in the laterite, transition and sandy layers, the average values of the maximum linear shrinkage are 1.50%, 2.09%, and 1.74%, respectively. Axial shrinkage is most obvious in the transition layers, in which the volume change in the form of subsidence is greater than that in other layers. The soil shrinkage curves fit the trilinear model(R2>0.9), and the soil shrinkage characteristic curves were divided into structural, basic, and residual sections.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soil shrinkage rate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lay and Fe2 O3 content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and content. Clay and sand content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soil shrinkage. Soil oxides can influence soil shrinkage by affecting the particle composition of the soil, so soil shrinkage is closely related to soil clay minerals. Our findings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revealing the mechanism of Benggang erosion and its contr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shrinkage Permanent gully GRANITE Benggang Soil layers
下载PDF
Amplification of plasmid DNA bound on soil colloidal particles and clay minerals by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7
作者 CAI Peng HUANG Qiao-yun +3 位作者 LU Yan-du CHEN Wen-li jiang dai-hua LIANG Wei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1326-1329,共4页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was used to amplify a 600-base pair (bp) sequence of plasmid pGEX-2T DNA bound on soil colloidal particles from Brown soil (Alfisol) and Red soil (Ultisol), and three different ...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was used to amplify a 600-base pair (bp) sequence of plasmid pGEX-2T DNA bound on soil colloidal particles from Brown soil (Alfisol) and Red soil (Ultisol), and three different minerals (goethite, kaolinite, montmorillonite). DNA bound on soil colloids, kaolinite, and montmorillonite was not amplified when the complexes were used directly but amplification occurred when the soil colloid or kaolinite-DNA complex was diluted, 10- and 20-fold. The montmorillonite-DNA complex required at least 100-fold dilution before amplification could be detected. DNA bound on goethite was amplified irrespective of whether the complex was used directly, or diluted 10- and 20-fold. The amplification of mineral-bound plasmid DNA by PCR is, therefore, markedly influenced by the type and concentration of minerals used. This information is of fundamental importance to soil molecular microbial ecology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monitoring the fate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icroorganisms and their recombinant DNA in soil enviro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SORPTION AMPLIFICATION MINERAL PCR plasmid DNA soil colloid
下载PDF
不同时间去叶对桂花梨采后树体营养的影响
8
作者 黎佐生 徐石兰 +1 位作者 蒋代华 黄小燕 《南方园艺》 2019年第3期17-20,共4页
通过研究不同时间去叶处理对桂花梨采后生长发育及树体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不去叶)相比,8月29日、9月28日去叶处理有利于促进桂花梨叶片总糖含量的积累,但抑制桂花梨总叶绿素含量的增加;不同时间去叶处理对桂花梨叶片矿质元素... 通过研究不同时间去叶处理对桂花梨采后生长发育及树体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不去叶)相比,8月29日、9月28日去叶处理有利于促进桂花梨叶片总糖含量的积累,但抑制桂花梨总叶绿素含量的增加;不同时间去叶处理对桂花梨叶片矿质元素氮、磷、镁、钙含量的影响,随不同生长发育期变化,各元素含量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花梨 生长发育 树体营养
下载PDF
耐硒微生物的筛选及其对硒富集和土壤硒活化能力研究
9
作者 王明释 蒋代华 +1 位作者 陈远权 黄雪娇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31-1040,共10页
【目的】筛选出高耐亚硒酸盐并对土壤硒素活化效率高的微生物资源。【方法】采用稀释平板法分离微生物、含硒平板划线法筛选耐硒菌株,利用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株,通过将菌株添加到含硒液体培养基中测定其硒富集率。将菌株添加至... 【目的】筛选出高耐亚硒酸盐并对土壤硒素活化效率高的微生物资源。【方法】采用稀释平板法分离微生物、含硒平板划线法筛选耐硒菌株,利用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株,通过将菌株添加到含硒液体培养基中测定其硒富集率。将菌株添加至富硒土壤中,测定培养前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评价菌株活化土壤硒的能力。【结果】筛选出两株细菌可耐亚硒酸盐浓度高达500 mmol L^(-1),16S rDNA鉴定菌株分别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 QZB-1)和彭氏变形杆菌(Proteus penneri LAB-1)。在pH=5~10、温度15~40℃、NaCl<10%条件下两株细菌均能生长。两株细菌均具有较高的亚硒酸盐富集率,其中粘质沙雷氏菌完全富集2 mmol L^(-1)SeO_(3)^(2-)仅需18 h。将两株耐硒细菌制成菌悬液添加到土壤中,均能提高土壤pH值和土壤有效硒含量。两株细菌能改变土壤的硒形态分布,降低土壤中有机结合态硒含量,提高水溶态硒和可交换态硒的含量,其中两株细菌混合施用对土壤的水溶态硒和可交换态硒含量的提高最显著。【结论】从广西富硒土壤中筛选出两株高耐亚硒酸盐的微生物,其拥有较高的硒富集和提高土壤硒有效性的能力,可为富硒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微生物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硒菌 粘质沙雷氏菌 彭氏变形杆菌 硒富集 土壤硒活化
原文传递
粉垄耕作对赤红壤团聚体粒级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宇 蒋代华 +2 位作者 黄金兰 王明释 邓华为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922-3932,共11页
耕作对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具有重要影响。为探明粉垄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团聚体粒级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以甘蔗为供试作物,对常规旋耕(XG)、深翻旋耕(SF)、粉垄20 cm(FL20)和粉垄40 cm(FL40)4种耕作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各指标进行... 耕作对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具有重要影响。为探明粉垄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团聚体粒级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以甘蔗为供试作物,对常规旋耕(XG)、深翻旋耕(SF)、粉垄20 cm(FL20)和粉垄40 cm(FL40)4种耕作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蔗周年种植后,各耕作处理土壤肥力有所下降,其中FL40处理与XG相比,土壤pH值显著增加了0.27~0.31个单位,而各耕作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差异;FL20处理0~40 cm土层0.25~0.5 mm粒级水稳定性团聚体分别比XG和SF高22.38%~27.33%和23.78%~31.59%,FL40处理则提高了20~40 cm土层0.25~0.5 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另外,与XG和SF相比,FL20和FL40明显增加了机械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且这两个处理还提高了水稳定性团聚体稳定率(WSAR),但降低了团聚体破坏率(PAD);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各参数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AD与WSAR、CS、WMWD、WGMD和>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CE和<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总的来说,粉垄耕作能提高中、小粒径的团聚体含量与稳定性,同时增加了土壤通透性,从而促使土壤结构得到改善,进而促进土壤养分矿化,提高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利用效率,可作为赤红壤地区一种较为高效、适合推广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垄耕作 赤红壤 土壤团聚体 水稳定性团聚体
原文传递
南亚热带人工林种植对赤红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11
作者 林立文 邓羽松 +3 位作者 王金悦 杨钙仁 蒋代华 王玲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647-3656,共10页
本文选取南亚热带地区桉树、杉木、马尾松、米老排和红锥5种典型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Elliott湿筛法和Le Bissonnais(LB)法研究了人工林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人工林土壤经湿筛法处理后,水稳性团聚体(WR>0.25)均在... 本文选取南亚热带地区桉树、杉木、马尾松、米老排和红锥5种典型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Elliott湿筛法和Le Bissonnais(LB)法研究了人工林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人工林土壤经湿筛法处理后,水稳性团聚体(WR>0.25)均在62.2%以上,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介于1.58~3.71和0.57~2.02 mm,表现为杉木林最大,桉树林最小。各林分土壤团聚体结构破坏率(PAD)介于4.6%~31.5%之间;采用转移矩阵法评价5种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得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数(ASI)为杉木林>红锥林>米老排林>马尾松林>桉树林。在LB法3种处理下,快速湿润处理(FW)对土壤团聚体的破坏程度最大,说明消散作用是研究区团粒崩解的主要机制;预湿润振荡处理(WS)的破坏程度最小;慢速湿润处理(SW)介于两者之间,MWD和GMD值变化一致,均表现为WS>SW>FW,且随土层的加深,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5种人工林土壤在LB法FW处理下团聚体GMD值与湿筛法ASI、MWD、GMD均达到显著正相关,表明湿筛法与LB法的FW处理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可用于表征南亚热带赤红壤地区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综合MWD、GMD、PAD和ASI等团聚体稳定性指标,杉木人工林比其他4种人工林更有助于土壤团聚水平的提高,其土壤结构相对较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土壤团聚体 南亚热带
原文传递
甘蔗水肥一体化种植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12
作者 杨雪艳 蒋代华 +2 位作者 杨钙仁 黄智刚 黄凯 《土壤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89-896,共8页
水肥一体化是当前蔗糖产业化过程中实现糖料蔗高效节水灌溉、施肥,提高产量与品质,达到水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生态有效保护的新技术。采用田间试验,探讨在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甘蔗产量、品质、及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变化规律,可为糖料蔗... 水肥一体化是当前蔗糖产业化过程中实现糖料蔗高效节水灌溉、施肥,提高产量与品质,达到水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生态有效保护的新技术。采用田间试验,探讨在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甘蔗产量、品质、及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变化规律,可为糖料蔗生产的水肥一体化优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试验设计如下:常规种植(CK),处理编号为W0F0;水肥一体化设四个处理,灌溉量设4个水平,分别是50%、80%、100%、150%;施肥量设4个水平,分别为50%、80%、100%、120%,处理编号为W0.5F0.5、W0.8F0.8、W1F1、W1.5F1.2。结果:(1)适宜的水肥配比可以提高甘蔗产量和品质,最佳水肥配比处理是W0.5F0.5。(2)适量水肥配比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苗期和成熟期微生物量碳氮均在处理W1F1含量最高,分蘖期和伸长期,微生物量碳含量是在处理W1.5F1.2最高,微生物量氮是在处理W0.8F0.8最高,且较W0.5F0.5差异不显著。(3)水肥配比可以显著影响土壤酶活性,处理W0.5F0.5的土壤过氧化氢酶变化显著;适量的水肥配比可显著提高土壤转化酶和脲酶活性,过高的配比则会使酶活性降低;磷酸酶酶活性随着水肥配比的增加而增加。结论:水肥一体化技术下,水肥配比为50%时,可以提高甘蔗产量及品质且为最佳水肥配比,适量的水肥配比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达到节水节肥保护土壤环境生态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一体化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酶活性
原文传递
花岗岩崩岗不同部位土壤饱和导水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13
作者 黄婉霞 邓羽松 +3 位作者 谢福倩 杨钙仁 蒋代华 黄智刚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431-2440,共10页
崩岗是我国南方花岗岩丘陵区普遍存在的水力-重力复合土壤侵蚀现象。为探究崩岗的土壤水力学性质与侵蚀机理的内在联系及其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选择桂东南活动型、半稳定型和稳定型3种花岗岩崩岗为对象,研究不同部位土壤饱和导水率的... 崩岗是我国南方花岗岩丘陵区普遍存在的水力-重力复合土壤侵蚀现象。为探究崩岗的土壤水力学性质与侵蚀机理的内在联系及其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选择桂东南活动型、半稳定型和稳定型3种花岗岩崩岗为对象,研究不同部位土壤饱和导水率的空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崩岗土壤饱和导水率在不同部位呈波动分异,其中崩壁中部为最小值,崩积堆上部为最大值,其次为洪积扇顶端。2)选取Cosby、Compbell、Julià、Hypre 4种土壤饱和导水率传递函数对该区土壤饱和导水率进行拟合,结果预测值与实测值均存在偏差。3)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饱和导水率与毛管孔隙度、黏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非毛管孔隙和砂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4)通径分析表明,砂粒含量为崩岗土壤饱和导水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其次为非毛管孔隙度和土壤容重,其中砂粒含量与非毛管孔隙度对土壤饱和导水率呈正效应,容重呈负效应。研究结果可为揭示崩岗侵蚀机理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导水率 花岗岩崩岗 桂东南区 土壤传递函数
原文传递
土壤耐硒菌株筛选及其硒活化能力评价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圣会 蒋代华 +1 位作者 余丰源 张宇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58-566,共9页
【目的】从湖北省恩施市双河镇新塘乡渔塘坝硒矿床采集矿渣、淤泥、农田土壤,从中筛选分离出耐硒菌株,并对筛选出菌株的活化土壤硒的能力进行评价。【方法】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分离、筛选出耐受亚硒酸钠浓度较高的菌株,根... 【目的】从湖北省恩施市双河镇新塘乡渔塘坝硒矿床采集矿渣、淤泥、农田土壤,从中筛选分离出耐硒菌株,并对筛选出菌株的活化土壤硒的能力进行评价。【方法】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分离、筛选出耐受亚硒酸钠浓度较高的菌株,根据菌株形态学特征和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再将分离得到的耐硒菌株分别接种于酸性富硒赤红壤中进行培养,通过测定培养后土壤中的硒含量评价两菌株活化土壤硒的能力。【结果】筛选出了细菌B-1和真菌B-2两耐硒菌株;细菌B-1被鉴定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其可耐亚硒酸钠浓度为17000μg mL^(−1),在温度20~35℃、pH 5~9、盐浓度0~3%条件下可正常生长;真菌B-2被鉴定为聚多曲霉(Aspergillus sydowii),该菌株可耐亚硒酸钠浓度为6000μg mL^(−1),在温度25~30℃、pH 4~7、盐浓度2%~5%条件下可正常生长。添加两耐硒菌株培养后土壤的可溶态硒和可交换态硒含量均显著提高。【结论】筛选出具有较高的硒耐受性和较强的活化酸性富硒土壤中硒的能力的菌株,可为富硒土壤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生物种质资源和技术手段,对富硒微生物肥料研发、富硒农产品生产和硒污染土壤环境修复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硒菌株 富硒土壤 鉴定 土壤硒活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