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济阳坳陷页岩油注二氧化碳开发技术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阳 祝仰文 +8 位作者 李宗阳 蒋廷学 薛兆杰 沈子齐 肖朴夫 于洪敏 程紫燕 赵清民 张庆福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55-864,共10页
围绕页岩油注CO_(2)开发存在的问题,通过室内实验、数值模拟与压裂工艺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页岩油注CO_(2)萃取置换机理、CO_(2)前置液对页岩力学性质影响的室内实验,模拟了CO_(2)前置压裂和吞吐补能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并将成果应用于CO_... 围绕页岩油注CO_(2)开发存在的问题,通过室内实验、数值模拟与压裂工艺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页岩油注CO_(2)萃取置换机理、CO_(2)前置液对页岩力学性质影响的室内实验,模拟了CO_(2)前置压裂和吞吐补能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并将成果应用于CO_(2)前置压裂和单井吞吐矿场实践。研究表明:CO_(2)吞吐作用效果受微纳尺度效应及干酪根、吸附油存在等的影响,适当延长焖井时间可提高原油动用程度。在CO_(2)“注、焖”阶段,CO_(2)通过溶解扩散和传质作用提高重烃的动用程度,在CO_(2)“吐”的阶段,CO_(2)主要将较大孔隙中的原油排出至周边更大的孔隙或层理缝中流入生产井。注入CO_(2)前置液有助于保持岩心脆性,降低破裂压力,CO_(2)易沿层理面滤失,从而提高裂缝复杂程度。前置CO_(2)注入量增加会提升增能效果,从而增强地层能量的补充作用。页岩基质渗透率越低、地层压力越低、原油重烃含量越高,注CO_(2)吞吐开发后,采收率提高幅度越大。矿场实践表明,CO_(2)前置压裂后压力保持良好,单井CO_(2)吞吐后可有效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单井产能,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CO_(2) 前置压裂 吞吐补能 室内实验 矿场试验 开发效果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考虑渗吸效应的页岩油井体积压裂用液强度优化方法——以南襄盆地泌阳凹陷X-1井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蒋廷学 沈子齐 +6 位作者 王良军 齐自立 肖博 秦秋萍 范喜群 王勇 曲海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8-596,共9页
以南襄盆地泌阳凹陷X-1井为例,将岩心实验测得的带压渗吸规律通过岩心尺度油藏模拟拟合得到表征渗吸过程的毛管压力特征曲线及相对渗透率特征曲线,将其代入宏观油藏模型中模拟压后焖井过程,建立体积压裂用液强度优化方法。研究表明:压... 以南襄盆地泌阳凹陷X-1井为例,将岩心实验测得的带压渗吸规律通过岩心尺度油藏模拟拟合得到表征渗吸过程的毛管压力特征曲线及相对渗透率特征曲线,将其代入宏观油藏模型中模拟压后焖井过程,建立体积压裂用液强度优化方法。研究表明:压裂液用液强度的优化必须考虑造缝要满足预测最终可采储量的需求、满足渗吸驱油的需求、满足补充地层能量的需求,同时将压裂液用液强度控制在临界渗吸强度附近,避免液量过少导致渗吸置换作用不充分,液量过大导致成本增加与潜在储层伤害。模拟发现,压裂液用液强度与单井预测最终可采储量正相关且存在最优值,大于最优值后,单井预测最终可采储量增加的幅度将越来越小,通过适当提高压裂液用液强度补充地层能量提高焖井压力,适当增加焖井时间,可有效增加压后产能。经过X-1井现场试验验证,该优化方法对油井生产效果改善显著,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水平井 体积压裂 渗吸效应 用液强度 参数优化
下载PDF
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开发技术迭代与发展方向
3
作者 孙焕泉 王海涛 +8 位作者 杨勇 吕琦 张峰 刘祖鹏 吕晶 陈天成 蒋廷学 赵培荣 吴世成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5-877,共13页
对比、借鉴美国页岩油开发钻井技术、压裂技术、井网部署模式迭代历程及成效,围绕济阳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地质特点和开发难点,通过开发技术、钻井技术和压裂技术的创新、迭代,初步形成了适合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地质特征的开发技术体系,... 对比、借鉴美国页岩油开发钻井技术、压裂技术、井网部署模式迭代历程及成效,围绕济阳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地质特点和开发难点,通过开发技术、钻井技术和压裂技术的创新、迭代,初步形成了适合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地质特征的开发技术体系,支撑了页岩油产量快速增长,降低了开发投资成本。通过与美国页岩油开发技术对比,提出了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开发技术迭代的发展方向:持续强化整体立体开发,提高工程技术精细程度,完善工程技术指标体系,加快工程装备智能优化,探索应用复杂结构井,形成从设计到实施的全流程一体化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创新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开发理念与技术,推动实现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规模效益开发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陆相断陷湖盆 济阳坳陷 钻井 压裂 开发 技术迭代 发展方向
下载PDF
Ite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shale oil development technology for continental rift lake basins
4
作者 SUN Huanquan WANG Haitao +8 位作者 YANG Yong LYU Qi ZHANG Feng LIU Zupeng LYU Jing CHEN Tiancheng jiang tingxue ZHAO Peirong WU Shiche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4期993-1008,共16页
By benchmarking with the iteration of drilling technology,fracturing technology and well placement mode for shale oil and gas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onsidering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 By benchmarking with the iteration of drilling technology,fracturing technology and well placement mode for shale oil and gas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onsidering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difficulties of shale oil in the Jiyang continental rift lake basin,East China,the development technology system suitable for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hale oil in continental rift lake basins has been primarily formed through innovation and ite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drilling and fracturing technologies.The technology system supports the rapid growth of shale oil production and reduces the development investment cost.By comparing it with the shale oil development technology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prospect of the shale oil development technology iteration in continental rift lake basins is proposed.It is suggested to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the overall three-dimensional development,improve the precision level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upgrade the engineering technical indicator system,accelerate the intelligent optimization of engineering equipment,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complex structure wells,form a whole-process integrated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from design to implementation,and constantly innovate the concept and technology of shale oil development,so as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extensive,beneficial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hale oil in continental rift lake bas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oil continental rift lake basin Jiyang Depression DRILLING FRACTURING DEVELOPMENT technology iteration PROSPECT
下载PDF
Shale oil recovery by CO_(2)injection in Jiyang Depression,Bohai Bay Basin,East China
5
作者 LI Yang ZHU Yangwen +8 位作者 LI Zongyang jiang tingxue XUE Zhaojie SHEN Ziqi XIAO Pufu YU Hongmin CHENG Ziyan ZHAO Qingmin ZHANG Qingfu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4期981-992,共12页
Laboratory experiments,numerical simulations and fracturing technology were combined to address the problems in shale oil recovery by CO_(2)injection.The laboratory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displa... Laboratory experiments,numerical simulations and fracturing technology were combined to address the problems in shale oil recovery by CO_(2)injection.The laboratory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displacement mechanisms of shale oil extraction by CO_(2)injection,and the influences of CO_(2)pre-pad on shale mechanical properties.Numerical simulations were performed about influences of CO_(2)pre-pad fracturing and puff-n-huff for energy replenishment on the recovery efficiency.The findings obtained were applied to the field tests of CO_(2)pre-pad fracturing and single well puff-n-huff.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iciency of CO_(2)puff-n-huff is affected by micro-and nano-scale effect,kerogen,adsorbed oil and so on,and a longer soaking time in a reasonable range leads to a higher exploitation degree of shale oil.In the"injection+soaking"stage,the exploitation degree of heavy hydrocarbons is enhanced by CO_(2)through its effects of solubility-diffusion and mass-transfer.In the"huff"stage,crude oil in large pores is displaced by CO_(2)to surrounding larger pores or bedding fractures and finally flows to the production well.The injection of CO_(2)pre-pad is conducive to keeping the rock brittle and reducing the fracture breakdown pressure,and the CO_(2)is liable to filter along the bedding surface,thereby creating a more complex fracture.Increasing the volume of CO_(2)pre-pad can improve the energizing effect,and enhance the replenishment of formation energy.Moreover,the oil recovery is more enhanced by CO_(2)huff-n-puff with the lower shale matrix permeability,the lower formation pressure,and the larger heavy hydrocarbon content.The field tests demonstrate a good performance with the pressure maintained well after CO_(2)pre-pad fracturing,the formation energy replenished effectively after CO_(2)huff-n-puff in a single well,and the well productivity impro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oil carbon dioxide pre-pad fracturing huff-n-puff for energy replenishment laboratory experiment field test recovery efficiency enhanced oil recovery
下载PDF
Optimization method of fracturing fluid volume intensity for SRV fracturing technique in shale oil reservoir based on forced imbibition:A case study of well X-1 in Biyang Sag of Nanxiang Basin,China
6
作者 jiang tingxue SHEN Ziqi +6 位作者 WANG Liangjun QI Zili XIAO Bo QIN Qiuping FAN Xiqun WANG Yong QU Ha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3期674-683,共10页
An optimization method of fracturing fluid volume strength was introduced taking well X-1 in Biyang Sag of Nanxiang Basin as an example.The characteristic curves of capillary pressure and relative permeability were ob... An optimization method of fracturing fluid volume strength was introduced taking well X-1 in Biyang Sag of Nanxiang Basin as an example.The characteristic curves of capillary pressure and relative permeability were obtained from history matching between forced imbibition experimental data and core-scale reservoir simulation results and taken into a large scale reservoir model to mimic the forced imbibition behavior during the well shut-in period after fracturing.The optimization of the stimulated reservoir volume(SRV)fracturing fluid volume strength shoul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estimated ultimate recovery(EUR),increased oil recovery by forced imbibition and enhancement of formation pressure and the fluid volume strength of fracturing fluid should be controlled around a critical value to avoid either insufficiency of imbibition displacement caused by insufficient fluid amount or increase of costs and potential formation damage caused by excessive fluid amount.Reservoir sim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SRV fracturing fluid volume strength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ingle-well EUR and an optimal fluid volume strength existed,above which the single-well EUR increase rate kept decreasing.An optimized increase of SRV fracturing fluid volume and shut-in time would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formation pressure and enhance well production.Field test results of well X-1 proved the practicality of established optimization method of SRV fracturing fluid volume strength on significant enhancement of shale oil well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oil horizontal well volume fracturing forced imbibition fracturing fluid intensity parameter optimization
下载PDF
深层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水力裂缝扩展机理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耿宇迪 蒋廷学 +2 位作者 刘志远 罗志锋 王汉青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1-89,共9页
为了准确掌握深层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压裂过程中水力裂缝的扩展规律,基于弹性力学、断裂力学和流–固耦合理论,建立了适用于缝洞型储层的水力裂缝扩展数学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水力裂缝扩展过程与缝洞体的相互作用规律,并对“沿... 为了准确掌握深层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压裂过程中水力裂缝的扩展规律,基于弹性力学、断裂力学和流–固耦合理论,建立了适用于缝洞型储层的水力裂缝扩展数学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水力裂缝扩展过程与缝洞体的相互作用规律,并对“沿缝找体”压裂技术的适用性进行了深入探讨。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溶洞周围发育天然裂缝时,会影响缝洞体周围局部诱导应力场,使水力裂缝更容易沟通缝洞体;采用大排量注入低黏压裂液或中小排量注入高黏压裂液,仅能沟通与水力裂缝初始扩展方向夹角较小的溶洞,而对与水力裂缝初始扩展方向夹角较大的溶洞,则需考虑采用强制转向技术进行沟通。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井眼与缝洞体的配置关系,采用“沿缝找体”压裂技术可以实现直接沟通、定向沟通和沿缝沟通3种缝洞体沟通模式,显著扩大储量动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缝洞型储层 水力裂缝扩展 数值模拟 沿缝找体
下载PDF
深层页岩气水平井多级双暂堵压裂关键工艺优化 被引量:4
8
作者 蒋廷学 王海涛 +5 位作者 赵金洲 左罗 卞晓冰 李双明 肖博 任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0-108,共9页
目前深层页岩气储层压裂缝网复杂程度普遍偏低,多簇裂缝非均衡起裂延伸现象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页岩气的规模效益开发。为此,从多级双暂堵角度入手,提出了一种“长段差异化极限布缝+多级双暂堵”的新工艺,并建立了暂堵球暂堵参数优... 目前深层页岩气储层压裂缝网复杂程度普遍偏低,多簇裂缝非均衡起裂延伸现象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页岩气的规模效益开发。为此,从多级双暂堵角度入手,提出了一种“长段差异化极限布缝+多级双暂堵”的新工艺,并建立了暂堵球暂堵参数优化模型,分析了暂堵剂运移及封堵规律,研究了缝内暂堵暂堵剂参数优化以及簇间暂堵工艺优化和暂堵有效性识别。研究结果表明:①压裂液黏度与密度、暂堵球密度与粒径及射孔孔眼直径是缝口暂堵优化的关键性参数,采用不同密度、不同粒径的暂堵球组合,多次投球并配合变参数射孔,非均匀布酸及变排量注入措施可提高暂堵球暂堵效果;②应力差、天然裂缝密度是暂堵剂暂堵时机及次数优化的关键因素,提高排量和压裂液黏度、降低暂堵剂粒径及注入浓度利于提高缝内暂堵效果;③经过川东南地区深层页岩气现场应用,采用该新工艺的试验井平均单井压裂费用可降低约15%,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结论认为,基于多级双暂堵技术形成的“长段差异化极限布缝+多级双暂堵”工艺技术试验效果较好,有利于推动深层页岩气水平井压裂由“多段少簇”压裂模式转变为“少段多簇”压裂模式,对深层超深层页岩气的规模效益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页岩气 多级压裂 少段多簇 降本增效 双暂堵 暂堵球 暂堵剂
下载PDF
一体化多功能减阻剂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李玉敏 李嘉 +5 位作者 赵伟 孙亚东 周丰 蒋廷学 苏建政 余维初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6-152,共7页
传统压裂液一般是以减阻剂为核心,配合使用防膨剂、助排剂等多种添加剂而形成的溶液体系,配液流程复杂,体系配伍性以及稳定性不佳,并且对储层伤害高。为解决传统压裂液存在的问题,文章以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一种兼具减阻、携砂、助排... 传统压裂液一般是以减阻剂为核心,配合使用防膨剂、助排剂等多种添加剂而形成的溶液体系,配液流程复杂,体系配伍性以及稳定性不佳,并且对储层伤害高。为解决传统压裂液存在的问题,文章以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一种兼具减阻、携砂、助排、防膨、低伤害等性能的一体化多功能减阻剂JHFR-Ⅱ,并对其进行室内试验及现场施工。室内实验结果表明:JHFR-Ⅱ溶液黏度在1.0~90.0 mPa·s可调,岩心渗透率的伤害率低于20.0%。优选出0.10%的JHFR-Ⅱ溶液作为减阻水,在储层矿化度下,减阻率达73.2%;优选出0.40%的JHFR-Ⅱ溶液作为携砂液,其携砂能力为清水的90倍,破胶液黏度低于5.0 mPa·s,表面张力低于28.0 mN/m,防膨率高于85%。通过现场施工表明,JHFR-Ⅱ减阻剂不但能够满足致密油气藏大规模体积压裂施工的减阻和携砂需求,还可以用于常规以及其他非常规油气藏的复杂缝网压裂中。一体化多功能减阻剂JHFR-Ⅱ具有一剂多效的特点,其单剂水溶液即可作为压裂施工液体,在压裂施工作业中可有效简化操作流程,降低施工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液 多功能减阻剂 携砂 低伤害 复杂缝网
下载PDF
页岩气环保变黏压裂液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范宇恒 周丰 +5 位作者 蒋廷学 张士诚 白森 张晓锋 杨泉 余维初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7-152,共6页
为解决深层页岩气开发中常规压裂液储层伤害大、携砂能力差、变黏工序复杂等技术难题,结合威远区块深层页岩储层特点及施工需求,研发了一种环保变黏压裂液体系,并进行了室内性能评价与现场应用。研究表明:该环保压裂液体系可以在30 s内... 为解决深层页岩气开发中常规压裂液储层伤害大、携砂能力差、变黏工序复杂等技术难题,结合威远区块深层页岩储层特点及施工需求,研发了一种环保变黏压裂液体系,并进行了室内性能评价与现场应用。研究表明:该环保压裂液体系可以在30 s内完全溶解,压裂液可在黏度为2~150 mPa·s范围内实时调整;使用返排水配制的低黏压裂液与高黏压裂液减阻率均大于70%,线性胶压裂液减阻率大于65%;低黏压裂液与高黏压裂液储层损害率均小于15.00%,线性胶压裂液岩心损害率为15.47%;环保变黏压裂液生物毒性均为无毒;环保变黏压裂液携砂性能良好,较清水携砂性能最大提高65倍。在威远H21-5井的应用表明,环保变黏压裂液溶解速度快、减阻性能优异、携砂性能优良,可实时改变黏度以满足不同压裂工况,满足减阻携砂一体化压裂施工的技术需求,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深层 变黏压裂液 环保 减阻 携砂
下载PDF
陆相页岩油气水平井穿层体积压裂技术 被引量:5
11
作者 蒋廷学 肖博 +2 位作者 沈子齐 刘学鹏 仲冠宇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14,F0003,共8页
针对陆相页岩油气储层纵向不同岩性夹层发育、黏土含量高等对压裂带来的挑战,研究提出了陆相页岩油气水平井穿层体积压裂技术。该技术主要包括陆相页岩油气储层可压性评价、以预计最终可采储量(EUR)为目标的裂缝参数优化、以单簇裂缝模... 针对陆相页岩油气储层纵向不同岩性夹层发育、黏土含量高等对压裂带来的挑战,研究提出了陆相页岩油气水平井穿层体积压裂技术。该技术主要包括陆相页岩油气储层可压性评价、以预计最终可采储量(EUR)为目标的裂缝参数优化、以单簇裂缝模拟为基础的压裂施工参数优化、以提高远井缝高为基础的全程穿层压裂工艺优化、渗吸驱油一体化压裂液体系及性能评价和以渗吸机理为基础的压后闷井制度优化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陆相页岩油气压裂的裂缝复杂性程度普遍较低,要实现体积压裂应聚焦于压裂主裂缝的密切割和全程穿层压裂。现场试验结果表明,穿层体积压裂技术可使产量提高20%以上,表明该技术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 页岩油 页岩气 水平井 体积压裂 穿层 现场试验
下载PDF
川东北超深沉凝灰岩储层改造技术对策研究
12
作者 刘虎 左罗 +3 位作者 尹德灿 蒋廷学 段华 王海涛 《天然气与石油》 2023年第3期54-63,共10页
针对川东北超深沉凝灰岩储层水平井储层改造技术尚不完善的问题,开展了地质特征分析,物性参数及岩石力学参数测试,以及裂缝起裂、扩展特征研究。研究认为:川东北超深沉凝灰岩储层厚度较薄,属于低孔、低渗储层,黏土矿物含量高,脆性指数低... 针对川东北超深沉凝灰岩储层水平井储层改造技术尚不完善的问题,开展了地质特征分析,物性参数及岩石力学参数测试,以及裂缝起裂、扩展特征研究。研究认为:川东北超深沉凝灰岩储层厚度较薄,属于低孔、低渗储层,黏土矿物含量高,脆性指数低,塑性极强,纵向上岩性复杂;储层破裂压力达到170 MPa及以上,应力差大于20 MPa,裂缝起裂及扩展难度大,施工压力高;储层岩石与酸液体系作用后易分散、垮塌,故宜采用固井滑套分段酸压完井方式,配套175 MPa压裂井口及装备,以提高施工排量,改善改造效果;可采用前置液态CO_(2)、前置低黏液体、深穿透等孔径射孔、耐高温加重压裂液等手段降低破裂压力及施工压力;推荐以15%浓度盐酸作为酸液体系的基液,酸液体系须至少满足160℃流变实验及140℃动态腐蚀要求以及静置7 d后不出现弱交联、黏度增加的情况,剪切35 min黏度达到40 mPa·s及以上,同时要求少残渣、无析出、无结团。储层改造技术对策的研究对今后川东北超深沉凝灰岩储层的有效勘探与经济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 沉凝灰岩 酸化 酸压 二氧化碳
下载PDF
中国页岩气压裂十年: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87
13
作者 赵金洲 任岚 +19 位作者 蒋廷学 胡东风 吴雷泽 吴建发 尹丛彬 李勇明 胡永全 林然 李小刚 彭瑀 沈骋 陈曦宇 尹庆 贾长贵 宋毅 王海涛 李远照 吴建军 曾斌 杜林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21-142,共22页
我国于2010年实施第一口页岩气井压裂,历经1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第二个掌握页岩气开发核心技术的国家,实现了页岩气压裂技术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部分领跑的发展跨越,创建形成了适合于我国中浅层海相页岩气开发的压裂理论与技术体系。... 我国于2010年实施第一口页岩气井压裂,历经1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第二个掌握页岩气开发核心技术的国家,实现了页岩气压裂技术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部分领跑的发展跨越,创建形成了适合于我国中浅层海相页岩气开发的压裂理论与技术体系。为了助推我国页岩气产量实现新的跃升,在梳理中美两国页岩气压裂技术发展进程的基础上,全面回顾了我国在页岩气压裂基础理论与优化设计方法、液体体系、压裂工具及工艺技术方面的发展历程与进展现状,总结了压裂甜点识别、缝网扩展模拟与调控、岩体水化与返排控制、缝网体积评价表征等基础理论与优化方法的研究成果;论述了滑溜水压裂液体系、少水或无水新型压裂液的研制与应用;评价了可钻复合桥塞、可溶性桥塞、大通径桥塞和套管固井滑套等分段压裂工具的发展与自主研发水平;阐述了现场工艺技术的实施状况,包括早期实施的常规分段分簇压裂到目前的“密簇”压裂、暂堵压裂等。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目前我国页岩气压裂技术面临的挑战,展望了相关技术的发展方向。结论认为,我国需要持续开展适合于国内深层—超深层海相页岩气、陆相—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的压裂理论与技术方法攻关研究,以支撑和助推未来我国页岩气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页岩气 缝网压裂 压裂理论 压裂技术 液体与工具 深层—超深层海相页岩气 陆相—海陆过渡相页岩气
下载PDF
粗糙裂缝内支撑剂运移铺置行为试验 被引量:9
14
作者 蒋廷学 卞晓冰 +4 位作者 侯磊 黄海 张超 李华周 王志远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5-101,共7页
为了定量预测粗糙裂缝内支撑剂覆盖率,开展不同工况下粗糙裂缝内支撑剂覆盖率的试验研究。基于自主设计的粗糙裂缝试验装置,通过控制变量方法进行不同壁面粗糙度、泵注排量、支撑剂质量分数、压裂液黏度等条件下的输砂试验,定性揭示不... 为了定量预测粗糙裂缝内支撑剂覆盖率,开展不同工况下粗糙裂缝内支撑剂覆盖率的试验研究。基于自主设计的粗糙裂缝试验装置,通过控制变量方法进行不同壁面粗糙度、泵注排量、支撑剂质量分数、压裂液黏度等条件下的输砂试验,定性揭示不同施工参数对支撑剂在粗糙裂缝中输送的影响规律,并基于试验结果提出粗糙裂缝内支撑剂覆盖率计算模型。结果表明:以分形维数(变差函数)为主的裂缝壁面粗糙度定量描述方法能够解释支撑剂在粗糙裂缝内运移沉降过程;支撑剂在粗糙裂缝内的运移、沉降和充填行为与光滑裂缝内有较大差异;不同的裂缝壁面粗糙度能导致支撑剂运移、沉降和充填方式的差异;粗糙裂缝输砂需要足够高的压裂液黏度及泵注排量才能保证支撑剂的有效流动;支撑剂质量分数越大需要与之匹配的流体黏度、携砂液排量越大;基于试验结果建立的粗糙裂缝内支撑剂相对覆盖率预测模型,能够实现对不同粗糙裂缝内不同施工参数组合下支撑剂覆盖范围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裂缝 粗糙度 施工参数 支撑剂相对覆盖率预测模型 水力压裂
下载PDF
压裂多级裂缝内流量分布规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峙颖 路保平 +2 位作者 胡亚斐 蒋廷学 眭世元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32-535,共4页
当前,以页岩油气为主的非常规油气藏开发力度日益加大,水力压裂是开发该类储层的核心技术。在该类储层的开发过程中,往往采用多级复杂裂缝压裂技术,但目前针对压裂过程中各级裂缝内流量分布规律研究甚少,而该规律对认识裂缝、指导压裂... 当前,以页岩油气为主的非常规油气藏开发力度日益加大,水力压裂是开发该类储层的核心技术。在该类储层的开发过程中,往往采用多级复杂裂缝压裂技术,但目前针对压裂过程中各级裂缝内流量分布规律研究甚少,而该规律对认识裂缝、指导压裂方案至关重要。为了研究压裂过程中多级裂缝内的流量分布规律,自主研制了多级裂缝系统有效输砂模拟实验装置,在模拟多级裂缝情况下,开展了不同压裂液黏度、支撑剂粒径、注入排量、砂比等因素对各级裂缝内流量的影响规律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各级裂缝中流量占比逐级减小,主裂缝占比平均为64.63%,一级分支缝平均为22.14%,二级分支缝平均为13.23%;各级裂缝中流量分布比例主要受总流量大小影响,流量越大,主裂缝中流量占比越高,分支缝中流量占比越低,其次依次为支撑剂粒径、压裂液黏度和砂比。通过研究形成了一套多级裂缝内流量分布规律评价方法,揭示了各级裂缝内流量分布规律,为认识裂缝、优化压裂设计方案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液 多级裂缝 流量分布 物理模拟
下载PDF
一种页岩气井压后评估的远井可压指数评价方法 被引量:3
16
作者 苏瑗 蒋廷学 +1 位作者 卞晓冰 周珺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19年第5期43-48,共6页
页岩储层地质特征复杂、区域差异性明显,为取得较好的压裂改造效果,压前评价和压后评估均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对于页岩气井的压后评估工作,产能测试是压裂改造效果最为直观的表征手段之一,但是由于单井开发成本和经济性的要求,开展此项... 页岩储层地质特征复杂、区域差异性明显,为取得较好的压裂改造效果,压前评价和压后评估均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对于页岩气井的压后评估工作,产能测试是压裂改造效果最为直观的表征手段之一,但是由于单井开发成本和经济性的要求,开展此项工作的页岩气井极为有限。因此,为了量化、便捷并准确的评价压裂效果和压裂施工措施适应性,在蒋廷学等提出的运用各压裂段的施工液量、砂量建立远井可压指数模型基础上,进一步对模型中参数的选取和计算方法进行改进,提升远井可压模型的准确率。通过实例验证,改进后的远井可压指数模型所计算得到的各段的可压指数可与产能测试结果符合率达80%以上,为压裂方案的制定和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压后评估 脆性 可压性
下载PDF
含油污泥热解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7
作者 黄静 刘建坤 +5 位作者 蒋廷学 吴春方 许卓奇 马小东 文佳鑫 王淑荣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232-239,共8页
含油污泥是石油工业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其处理一直是油田以及石油企业的难题,如果处置不当,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热解技术是一种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将油泥中的重质组分转化为轻质组分,并加以回收的新的含油污泥处理技术,可以更为彻... 含油污泥是石油工业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其处理一直是油田以及石油企业的难题,如果处置不当,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热解技术是一种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将油泥中的重质组分转化为轻质组分,并加以回收的新的含油污泥处理技术,可以更为彻底地处理含油污泥,且具有二次污染程度小、能量可回收利用的特点,是一种应用前景较广的处理方法。本文对国内外含油污泥热解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重点介绍了温度、加热速率、停留时间、热解催化剂对于含油污泥热解效果及产物的影响,同时还阐述了热解动力学模型的拟合方法,分析了热解能量流动过程以及目前工业中应用比较广泛的热解设备,并指出未来含油污泥热解技术可能的发展方向,以期对含油污泥热解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泥 热解 动力学模型 回收 能量分析
下载PDF
顺北油气田超深碳酸盐岩储层深穿透酸压技术 被引量:32
18
作者 蒋廷学 周珺 +1 位作者 贾文峰 周林波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40-147,共8页
顺北油气田碳酸盐岩储层具有超深、高温和高破裂压力等特点,酸压改造时存在酸蚀裂缝短、导流能力递减快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应用深穿透酸压技术对超深碳酸盐岩储层进行改造的技术思路,并进行了技术攻关研究。合成了酸用稠化剂、高温缓蚀... 顺北油气田碳酸盐岩储层具有超深、高温和高破裂压力等特点,酸压改造时存在酸蚀裂缝短、导流能力递减快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应用深穿透酸压技术对超深碳酸盐岩储层进行改造的技术思路,并进行了技术攻关研究。合成了酸用稠化剂、高温缓蚀剂,研制了抗高温清洁酸,并进行了酸液非均匀刻蚀导流能力试验,分析了在闭合应力为20~90MPa时仅注入清洁酸、仅注入胶凝酸和先注入清洁酸再注入胶凝酸3种注酸方式下裂缝的导流能力;同时,研究了酸液非均匀驱替流动机理,优化了非均匀刻蚀酸压工艺参数。研究发现,采用“清洁酸+胶凝酸”组合注入模式,不仅酸蚀裂缝导流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有效缝长也增加近1倍。超深碳酸盐岩储层深穿透酸压技术在顺北油气田进行了5井次现场试验,酸压施工成功率及有效率均达到100%,酸压后平均日产油107.7m^3,平均酸蚀缝长133.20m,取得了明显的储层改造效果。研究认为,顺北油气田超深碳酸盐岩储层深穿透酸压技术可极大改善超深碳酸盐岩酸压效果,可为国内类似储层的酸压改造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储层 非均匀刻蚀 导流能力 深穿透 酸化压裂 顺北油气田
下载PDF
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41
19
作者 蒋廷学 王海涛 +4 位作者 卞晓冰 李洪春 刘建坤 吴春方 周林波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1,共11页
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是有效开发低渗致密油气藏的关键技术。在深层及超深层碳酸盐岩油藏、致密砂岩油气藏和页岩气等领域,持续开展了裂缝与起裂扩展规律描述方法、裂缝参数优化方法、射孔工艺参数优化、多尺度压裂工艺参数优化方法、分... 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是有效开发低渗致密油气藏的关键技术。在深层及超深层碳酸盐岩油藏、致密砂岩油气藏和页岩气等领域,持续开展了裂缝与起裂扩展规律描述方法、裂缝参数优化方法、射孔工艺参数优化、多尺度压裂工艺参数优化方法、分段压裂工具、低伤害压裂酸化工作液体系、压后同步破胶及返排优化、体积裂缝诊断及效果评估方法等研究工作。在调研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研究与现场应用最新进展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压前储层综合评价、油藏数值模拟、体积压裂优化设计方法、高效压裂液酸液体系、分段压裂工具/裂缝监测与诊断、压后返排优化控制等为主要内容的储层改造技术链,经华北鄂尔多斯致密砂岩气藏、新疆塔河超深层油藏及四川盆地深层页岩气等试验及推广,效果显著,极大地提高了裂缝的有效改造体积和勘探开发效果。对国内类似油气藏的压裂改造和增储上产均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致密油气藏 水平井 体积压裂 有效裂缝
下载PDF
深层页岩裂缝形态影响因素 被引量:20
20
作者 卞晓冰 侯磊 +2 位作者 蒋廷学 高东伟 张驰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1-168,共8页
我国深层页岩气资源量丰富,但深井压裂施工压力高、加砂难度大、压后效果不理想,如何利用水力压裂措施形成有效的裂缝系统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鉴于此,基于室内实验及微地震监测数据,应用Meyer软件离散裂缝网络模型模拟川东南某深层页... 我国深层页岩气资源量丰富,但深井压裂施工压力高、加砂难度大、压后效果不理想,如何利用水力压裂措施形成有效的裂缝系统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鉴于此,基于室内实验及微地震监测数据,应用Meyer软件离散裂缝网络模型模拟川东南某深层页岩气区块裂缝扩展规律(模拟精度可达85%以上)。通过正交设计及方差分析明确了压裂液黏度是影响深层页岩压裂裂缝形态中缝宽和SRV的主控因素,并将裂缝扩展分为前1/5~1/4时间段内的快速生成期和之后的缓慢增长期2个阶段。提出了目标区块深层页岩气井"大排量适度规模现场精细调控、变黏度混合压裂液充分造缝、小粒径低砂比连续加砂有效支撑"的技术思路,确定了单井液量、砂量、排量等最优参数范围。指导了一口3900m深水平井的压裂施工,综合砂液比为3.51%,单段最高砂量为80.6m^3,压后获得了11.4万m^3的测试产量。该研究为类似深层页岩气井压裂设计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页岩 数值模拟 裂缝形态 SRV 主控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