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断陷湖盆细粒区页岩组构特征与页岩油富集成藏规律:以黄骅坳陷古近系为例
1
作者 蒲秀刚 付永强 +8 位作者 时战楠 柴公权 陈长伟 姜文亚 韩文中 鄢继华 官全胜 许静 董姜畅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4-1007,共14页
为明确断陷湖盆细粒区页岩微观组构特征及页岩油富集成藏规律,基于黄骅坳陷古近系孔二段、沙三段、沙一段3套页岩层系取心、测井、录井及试油等资料,综合利用矿物分析-场发射扫描电镜、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聚焦离子束-场发射扫... 为明确断陷湖盆细粒区页岩微观组构特征及页岩油富集成藏规律,基于黄骅坳陷古近系孔二段、沙三段、沙一段3套页岩层系取心、测井、录井及试油等资料,综合利用矿物分析-场发射扫描电镜、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聚焦离子束-场发射扫描电镜等技术手段,针对页岩样品开展多尺度、多维度精细表征,从微观、定量的角度系统分析了页岩矿物、有机质、孔隙及页岩油赋存特征,揭示了页岩油成藏富集规律并建立了富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在微观视域下,多类型矿物以“组分混合”和“组构叠置”构成复杂页岩类型;储集空间可划分为无机孔隙、有机孔隙和微裂缝3大类9小类,其中无机孔隙贡献率平均可达85%以上,孔径<50 nm的孔隙占据储集空间的主体;微观上有机质可划分为同沉积有机质、交生分异有机质和运移充填有机质3种类型;烃类主要赋存于长英质纹层、灰云质纹层或粉砂岩纹层中。基于矿物、有机质、储集空间、烃类4个要素的“四元耦合”页岩油富集成藏规律,建立了3类富集成藏模式。在该模式指导下,沧东凹陷孔二段实施多口水平井获高产,优质页岩油区块已经实现当今油价下的效益开发,歧口凹陷沙三段及沙一下亚段页岩油均获得重要突破,展示出黄骅坳陷古近系页岩油具有广阔的资源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孔店组二段 沙河街组三段 沙河街组一段 黄骅坳陷 组构特征 富集成藏规律
下载PDF
陆相页岩油固井滑套单簇孔压裂技术与效果评价
2
作者 赵贤正 金凤鸣 +9 位作者 陈长伟 姜文亚 韩文中 刘学伟 汤继周 许静 柴公权 张世林 盛茂 阴启武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6-147,共12页
针对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二段陆相页岩岩性变化大、非均质性强,传统压裂导致页岩油水平井产量差异大的问题,在G108-8井500m岩心精细描述基础上,通过GY5-1-9H井固井滑套压裂工艺试验、多簇孔与单簇孔对比压裂模拟实验,总结了单簇孔压裂... 针对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二段陆相页岩岩性变化大、非均质性强,传统压裂导致页岩油水平井产量差异大的问题,在G108-8井500m岩心精细描述基础上,通过GY5-1-9H井固井滑套压裂工艺试验、多簇孔与单簇孔对比压裂模拟实验,总结了单簇孔压裂在断陷盆地陆相页岩油压裂适应性、机理及压裂施工经验。研究表明,固井滑套单簇孔压裂的裂缝开启均匀度较桥射多簇孔压裂可大幅提升1.65~2.04倍,克服了桥射多簇孔压裂靠竞争起裂导致的有些簇孔压不开,有些簇孔裂缝突进、窜扰,以致套管变形的难题。固井滑套单簇孔压裂工艺可减少泵送桥塞和射孔环节,施工流程更加连续,单日最多连续完成11级压裂施工,施工压力低20%~30%,压裂车组也由20台减少到9台。GY5-1-9H井应用该工艺实现单簇孔压裂79级987m,滑套间距(簇孔间距)12.5m,压裂后首年累计产油10128t,预测最终可采储量(EUR)3.77×10^(4)t,创造了国内页岩油水平井归一化千米井段首年累计产油和单井EUR最高纪录,是同富集区桥射多簇孔压裂井的1.34~3.15倍。该工艺在冀中坳陷束鹿凹陷应用也实现了页岩油水平井超300天的稳压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井滑套 单簇孔压裂 页岩油 水平井 断陷盆地
下载PDF
动力系统中F-传递性与F-混合性的一个注记
3
作者 姜文雅 张思汇 刘杰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7-430,共4页
对一维动力系统的混合性及传递性进行了一般性讨论。设(I,f)是一个拓扑动力系统(简称动力系统或系统),其中I为紧致度量空间(度量为d),f:X→X是连续映射。基于Furstenberg族,研究了一维动力系统(I,f)和它的泛函包络系统(L^(1)(I,I),H_(f)... 对一维动力系统的混合性及传递性进行了一般性讨论。设(I,f)是一个拓扑动力系统(简称动力系统或系统),其中I为紧致度量空间(度量为d),f:X→X是连续映射。基于Furstenberg族,研究了一维动力系统(I,f)和它的泛函包络系统(L^(1)(I,I),H_(f))的一些性质,在前人研究的混合性和传递性的基础上,引进了F–混合与F–传递的概念,并证明了如果(I,f)是F–混合的,则(L^(1)(I,I),H_(f))是F–传递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传递 F–混合 泛函包络
下载PDF
湖相页岩滞留烃形成条件与富集模式——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古近系为例 被引量:44
4
作者 赵贤正 周立宏 +8 位作者 蒲秀刚 金凤鸣 时战楠 韩文中 姜文亚 韩国猛 张伟 汪虎 马建英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56-869,共14页
湖相页岩层系与海相相比地质条件更加复杂,勘探开发难度更大,实现湖相页岩油效益勘探开发首先必须明确页岩滞留可动烃富集高产地质规律。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古近系孔二段和沙三段页岩层系为例,在前期上万块岩心样品分析联测基础上,结... 湖相页岩层系与海相相比地质条件更加复杂,勘探开发难度更大,实现湖相页岩油效益勘探开发首先必须明确页岩滞留可动烃富集高产地质规律。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古近系孔二段和沙三段页岩层系为例,在前期上万块岩心样品分析联测基础上,结合最新的30余口已钻水平井的试油、试采和地球化学资料,对湖相页岩滞留可动烃富集条件及模式等进行了综合研究和分析。研究表明,适中的有机质丰度(TOC值为2%~4%)可使页岩层系含油性与脆性达到最佳匹配,既富集油又利于工程改造;古湖盆大小和物源供给强度的适中匹配是造成页岩层系有机质丰度与脆性矿物含量最佳耦合的内在因素;适中的热演化成熟度(Ro值为0.7%~1.0%,埋深为3 200~4 300 m)是页岩层系热演化生油与干酪根吸附油最佳匹配区间,该阶段滞留可动烃量大;适中的成岩演化阶段(中成岩A期3 200~4 300 m)利于形成大量的溶蚀孔、有机质孔等,为页岩油的富集提供储集空间;适中的天然裂缝发育程度(未破坏页岩油顶底板盖层条件)利于页岩油的储集、渗流与保存。该研究成果突破了有机质丰度高、成熟度高、天然裂缝发育程度高利于页岩油富集的笼统认识,指导了沧东凹陷孔二段及歧口凹陷沙河街组页岩油气甜点的综合评价及井位部署,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油实现了工业化开发的重要突破,歧口凹陷沙三段页岩油获重要发现苗头,展示了湖相页岩油良好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页岩 滞留烃 可动烃 页岩油 富集模式 孔二段 沙三段 黄骅坳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断陷盆地洼槽聚油理论的发展与勘探实践——以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古近系孔店组为例 被引量:33
5
作者 赵贤正 周立宏 +5 位作者 蒲秀刚 金凤鸣 姜文亚 肖敦清 韩文中 时战楠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92-1102,共11页
依据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三维连片地震数据、钻井、测录井、试油及分析测试数据,对沧东凹陷古近系孔店组洼槽区构造演化、沉积储集层、烃源岩成烃演化进行研究,进一步发展了断陷盆地洼槽区常规-非常规油气聚集模式。沧东凹陷洼槽区成藏... 依据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三维连片地震数据、钻井、测录井、试油及分析测试数据,对沧东凹陷古近系孔店组洼槽区构造演化、沉积储集层、烃源岩成烃演化进行研究,进一步发展了断陷盆地洼槽区常规-非常规油气聚集模式。沧东凹陷洼槽区成藏要素储集层与烃源岩具有分区性特征,具有原型洼槽和改造型洼槽两种常规-非常规油气成藏模式。洼槽形成及演化控制了常规油到非常规油的有序分布。洼槽上部构造油气藏发育,洼槽外环带为三角洲前缘形成地层-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场所,中环过渡带为致密油发育有利区,而内环带细粒沉积相区为页岩油气勘探区。断陷盆地洼槽聚油理论的发展为老油田开展二次勘探开辟了新的建产增储领域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洼槽聚油 地层-岩性油气藏 页岩油 有序成藏 渤海湾盆地 沧东凹陷 古近系孔店组
下载PDF
陆相页岩油效益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与工程实践——以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古近系孔二段为例 被引量:36
6
作者 周立宏 赵贤正 +7 位作者 柴公权 姜文亚 蒲秀刚 王晓东 韩文中 官全胜 冯建园 刘学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59-1066,共8页
以系统取心井精细岩心描述和分析联测数据为基础,开展了陆相页岩油富集规律研究,形成了陆相页岩油甜点识别与定量评价方法、甜点层精准轨迹设计与随钻跟踪-轨迹优化地质工程一体化控制技术、全程"滑溜水+石英砂"陆相页岩油水... 以系统取心井精细岩心描述和分析联测数据为基础,开展了陆相页岩油富集规律研究,形成了陆相页岩油甜点识别与定量评价方法、甜点层精准轨迹设计与随钻跟踪-轨迹优化地质工程一体化控制技术、全程"滑溜水+石英砂"陆相页岩油水平井低成本体积压裂改造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沧东凹陷古近系孔二段陆相纯页岩型页岩油富集主要受优势组构相和滞留烃超越效应两大因素控制,具有纹层状长英质、纹层状混合质、薄层状灰云质及厚层状灰云质4种页岩油富集模式;页岩油甜点识别评价方法可准确预测陆相页岩油富集甜点区;甜点层精准轨迹设计与随钻跟踪-轨迹优化地质工程一体化控制技术经现场应用检验,效果良好,甜点钻遇率可达100%,Ⅰ类甜点钻遇率平均超过75%;采用全程"滑溜水+高石英砂"陆相页岩油水平井低成本体积压裂改造技术,可在水平段形成多期次缝网,大幅度提高产能,综合工程成本平均降低2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沧东凹陷 陆相页岩油 甜点识别 水平井 轨迹优化 压裂改造
下载PDF
湖相页岩型页岩油勘探开发理论技术与实践--以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古近系孔店组为例 被引量:39
7
作者 赵贤正 周立宏 +10 位作者 蒲秀刚 金凤鸣 韩文中 时战楠 陈长伟 姜文亚 官全胜 许静 刘学伟 张伟 马建英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16-626,共11页
针对湖相页岩型页岩油高产稳产主控要素不清楚、页岩油生产规律不明确等问题,综合利用沧东凹陷古近系孔店组二段4口井700 m系统取心、十万余条分析数据和试油资料对湖相页岩型页岩油实现高产稳产的理论认识基础、勘探开发关键技术、页... 针对湖相页岩型页岩油高产稳产主控要素不清楚、页岩油生产规律不明确等问题,综合利用沧东凹陷古近系孔店组二段4口井700 m系统取心、十万余条分析数据和试油资料对湖相页岩型页岩油实现高产稳产的理论认识基础、勘探开发关键技术、页岩油的开发效果及生产规律等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三高一低”优质页岩是页岩油富集的物质基础、中偏高热演化是页岩油富集有利条件、纹层状长英质页岩是湖相页岩型页岩油最优富集层等页岩油富集理论认识。形成了富集层及富集区评价预测技术、水平井开发井网部署技术、页岩油储集层压裂工艺技术、页岩油排采制度优化技术等支撑页岩油高产稳产的勘探关键技术方法。理论认识与技术方法指导实现了沧东凹陷页岩油的高产稳产,其中4口水平井单井日产页岩油突破百吨,GY5-1-1L井日产油达208 m^(3);截至2022年4月,28口生产井日产油稳定在300~350 t,累产油17.8×10^(4) t。揭示了页岩油水平井自喷阶段产量呈指数递减、机械采油阶段产量呈台阶状递减后再趋于稳定的生产规律,采出页岩油轻烃类组分比例与日产油量呈正相关性且在试采进程中逐渐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 页岩型页岩油 富集高产 孔二段 沧东凹陷 黄骅坳陷
下载PDF
黄骅坳陷古生界含油气系统勘探突破及其意义 被引量:29
8
作者 赵贤正 蒲秀刚 +5 位作者 姜文亚 周立宏 金凤鸣 肖敦清 付立新 李宏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21-632,共12页
近年来在大港油田探区内歧北潜山、乌马营潜山多口井石炭系-二叠系、奥陶系获得油气重大发现,潜山勘探重大突破揭示渤海湾深层古生界为新的含油气系统,通过重新评价黄骅坳陷古生界烃源岩、储盖组合及圈闭,发现油气源以来自石炭系-二叠... 近年来在大港油田探区内歧北潜山、乌马营潜山多口井石炭系-二叠系、奥陶系获得油气重大发现,潜山勘探重大突破揭示渤海湾深层古生界为新的含油气系统,通过重新评价黄骅坳陷古生界烃源岩、储盖组合及圈闭,发现油气源以来自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为主。研究表明,黄骅坳陷中南部古生界保留较完整,发育上古生界碎屑岩及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两类储集体,与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形成有利的源储组合。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丰度高,干酪根以Ⅱ2 Ⅲ型为主,局部发育Ⅱ1型;多期构造运动造成煤系烃源岩具有两期生烃过程,其中孔店组沉积期至今为二次生烃期,该期大规模的油气充注、有利储盖组合与稳定构造的匹配关系决定油气富集程度。按照古生界含油气系统新一轮综合评价,渤海湾盆地古生界原生油气资源规模超万亿立方米,黄骅坳陷古生界含油气系统尤其是石炭系-二叠系含油气系统的勘探突破对渤海湾盆地相似领域的油气勘探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界 原生油气藏 二次生烃 油气源 黄骅坳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滨海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滑塌型湖底扇储集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5
9
作者 蒲秀刚 赵贤正 +6 位作者 王家豪 吴佳朋 韩文中 王华 时战楠 姜文亚 张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13-924,共12页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滨海地区近年来在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陆续钻遇高产油气,提供了断陷湖盆中部发育中-深层优质储集层的典型实例。采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和物性等资料,分析储集层的沉积相、物性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储集层砂岩普遍...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滨海地区近年来在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陆续钻遇高产油气,提供了断陷湖盆中部发育中-深层优质储集层的典型实例。采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和物性等资料,分析储集层的沉积相、物性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储集层砂岩普遍含泥岩碎块,具滑塌变形构造和鲍马序列,指示为滑塌型湖底扇沉积。其储集性好,包括较多中孔低渗和少量中孔高渗类型;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粒间孔隙、长石和岩屑颗粒的粒间-粒内溶蚀孔隙、构造微裂缝。优质储集层的主控因素包括:①有利的沉积微相。包括重力流主水道和近端分支水道微相,其沉积物粒度粗,以砂质碎屑流为主要搬运-沉积机制。随着埋深的增加,沉积作用对物性的影响相对减弱。②中等结构成熟度。湖底扇属滩坝砂体滑塌、再沉积成因,含较多分选中等的砂岩,有利于原生孔隙存留。③高含量的中-酸性火山岩岩屑。砂岩岩屑含量高且成分多样,特别是火山岩岩屑,有助于溶蚀孔隙发育。④有机酸溶蚀作用。对应于中成岩A亚期,该时期烃类成熟。⑤早期形成且持续存在的超压。中-深层整体为一个大型超压封存箱,与厚层深湖相泥岩的欠压实和生烃增压相关,原生孔隙得以大量保存。⑥张扭性区域构造作用。有利于构造微裂缝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湖盆 滑塌型湖底扇 储集层 古近系沙河街组 孔-渗结构 歧口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页岩油资源评价方法、参数标准及典型评价实例 被引量:15
10
作者 郭秋麟 白雪峰 +5 位作者 何文军 范立勇 王建 姜文亚 柳庄小雪 陈宁生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7-41,共15页
针对中国陆相页岩非均质性强的特点,指出夹层页岩油资源评价适宜采用小面元容积法,纯页岩油资源评价适宜采用小面元体积法。建立S_(1)与TOC拟合关系曲线和轻烃恢复系数与R_(o)关系曲线,求取原始S_(1)。确定纯页岩油资源评价的4个关键参... 针对中国陆相页岩非均质性强的特点,指出夹层页岩油资源评价适宜采用小面元容积法,纯页岩油资源评价适宜采用小面元体积法。建立S_(1)与TOC拟合关系曲线和轻烃恢复系数与R_(o)关系曲线,求取原始S_(1)。确定纯页岩油资源评价的4个关键参数(S_(1)、TOC、R_(o)和页岩厚度)、夹层页岩油资源评价的3个关键参数(夹层累计厚度、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相应地制定参数下限标准。在统一评价方法和标准下,分别选取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页岩油和准噶尔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作为典型评价实例。评价结果揭示,青山口组一段(青一段)纯页岩油资源量为52.23×10^(8)t,其中,轻质油(Ro>1.2%)为11.18×10^(8)t;延长组长7_(3)亚段页岩油资源量为66.80×10^(8)t,其中,夹层页岩油资源量为27.73×10^(8)t,纯页岩油资源量为39.07×10^(8)t;芦草沟组页岩油资源量为15.62×10^(8)t,其中,夹层页岩油资源量为11.99×10^(8)t,纯页岩油资源量为3.63×10^(8)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资源评价 参数标准 轻烃恢复系数 青山口组 延长组 芦草沟组
下载PDF
断-砂复合输导体系及优势输导通道表征方法与应用 被引量:15
11
作者 于海涛 孙雨 +3 位作者 孙同文 姜文亚 刘海涛 闫百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1-40,共10页
为了系统表征断-砂复合输导体系的分布特征,准确刻画复合输导体系的优势输导通道,采用断层泥比率法量化表征断层的输导能力,确定油气成藏期输导断层及侧向输导部位;采用连通概率法量化表征砂岩输导层的输导能力,确定砂岩输导层的优势输... 为了系统表征断-砂复合输导体系的分布特征,准确刻画复合输导体系的优势输导通道,采用断层泥比率法量化表征断层的输导能力,确定油气成藏期输导断层及侧向输导部位;采用连通概率法量化表征砂岩输导层的输导能力,确定砂岩输导层的优势输导通道;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刻画断层面空间分布,结合断层面埋深确定油源断层的凸面脊;基于古地貌恢复结果,确定构造脊的分布特征。提出将输导断层、砂岩输导层、油源断层断面脊及构造脊四相耦合,实现对断-砂复合输导体系及优势输导通道的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歧口凹陷歧南斜坡区沙一段主要发育2种复合输导体系配置类型,一种为南大港断层(油源断层)断面脊-砂岩输导层-输导断层-构造脊,另一种为砂岩输导层-构造脊-断层。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油藏分布位置及各井含油气显示情况与断-砂复合输导体系中优势输导通道的表征结果吻合较好,表明该方法是适用且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砂复合输导体系 优势输导通道 输导断层 砂岩输导层 断面脊 构造脊 歧南斜坡区
下载PDF
基于积分数学-地质模型定量评价伸展断层侧向封闭性 被引量:8
12
作者 吕延防 胡欣蕾 +5 位作者 金凤鸣 肖敦清 罗佳智 蒲秀刚 姜文亚 董雄英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88-497,共10页
基于断-储排替压力差评价伸展断层侧向封闭机理,考虑成岩时间对断层岩成岩压力及成岩程度的作用效果,建立成岩时间对成岩压力的积分数学-地质模型,定量计算伸展断层的侧向封闭能力。通过对断层岩和围岩地层承受垂向应力及水平地应力的... 基于断-储排替压力差评价伸展断层侧向封闭机理,考虑成岩时间对断层岩成岩压力及成岩程度的作用效果,建立成岩时间对成岩压力的积分数学-地质模型,定量计算伸展断层的侧向封闭能力。通过对断层岩和围岩地层承受垂向应力及水平地应力的时间积分计算,确定具有与断点断层岩相同泥质含量和成岩程度的围岩的埋深,结合研究区所建立的岩石泥质含量、埋藏深度和排替压力的相关关系,定量计算出断点断层岩的排替压力;用目的盘储集层排替压力与之比较,定量评价伸展断层的侧向封闭性及封闭能力大小。通过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1号构造区内断层油气藏实际资料的验证,以及与未考虑或简单考虑成岩时间的断-储排替压力差法断层侧向封闭性评价结果进行对比,显示积分数学-地质模型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地下实际情况最为接近,预测烃柱高度与实际烃柱高度误差仅0~8 m,可行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断层侧向封闭性 积分数学-地质模型 成岩时间 成岩压力 排替压力 南堡凹陷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二段细粒沉积旋回及其对有机质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赵贤正 蒲秀刚 +10 位作者 鄢继华 金凤鸣 时战楠 柴公权 韩文中 刘岩 姜文亚 陈长伟 张伟 方正 解德录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8-480,共13页
基于陆相水进-水退旋回(T-R旋回)层序地层学理论,通过对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官108-8井古近系孔店组二段连续500m完整取心及化验资料分析,开展湖相盆地细粒沉积岩的高频旋回特征研究。通过应用测井岩性组合判别方法,搭建孔二段细粒沉积岩... 基于陆相水进-水退旋回(T-R旋回)层序地层学理论,通过对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官108-8井古近系孔店组二段连续500m完整取心及化验资料分析,开展湖相盆地细粒沉积岩的高频旋回特征研究。通过应用测井岩性组合判别方法,搭建孔二段细粒沉积岩的五级高频旋回地层格架。采用不同尺度及方法表征细粒沉积岩高频旋回特征,研究表明五级T旋回陆源碎屑矿物含量高、古盐度低、古气候偏潮湿、纹层密度大,五级R旋回则表现为碳酸盐矿物含量高、古盐度高、古气候偏干旱、纹层密度小。高频旋回变化控制了有机质的丰度与类型,T旋回中TOC值较高,除了有较高的陆源有机碳含量外,水体内生有机质也较为丰富,显示湖泊的初级生产力较高,有利于页岩油的形成与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沉积 高频旋回 纹层密度 有机质 古近系孔店组二段 沧东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油气聚集链:内涵、特征与勘探实践:以渤海湾盆地冀中、黄骅坳陷为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赵贤正 金凤鸣 +8 位作者 蒲秀刚 罗群 周立宏 姜文亚 董雄英 时战楠 韩文中 张伟 汪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0-135,共16页
成熟盆地仍然蕴藏着可观的油气资源,目前的油气成藏理论面临越来越难、复杂、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挑战。受“链”事物属性的启发,通过调研、类比国内外油气成藏过程与分布规律,在继承和发展已有油气成藏理论基础上,结合勘探实践,学界提出... 成熟盆地仍然蕴藏着可观的油气资源,目前的油气成藏理论面临越来越难、复杂、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挑战。受“链”事物属性的启发,通过调研、类比国内外油气成藏过程与分布规律,在继承和发展已有油气成藏理论基础上,结合勘探实践,学界提出了“油气聚集链”的概念和认识。油气聚集链指在成因上有密切联系、空间上多呈串珠状链式排列在一起的一系列油气藏组合,是油气成藏与分布本质规律的客观体现。油气聚集链在形式上多表现为油气藏多呈串珠状的链式空间分布特征,实质上表现为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沿优势运移通道的链式反应和成藏事件;现今复杂的油气分布是地史上多条油气聚集链叠合的反映;一条完整的油气聚集链由内链、中链和外链组成,它们在成藏背景、成藏条件、成藏机理、富集规律和分布模式上既各有特征,又有连续性,更是紧密有机的油气生运聚成藏整体。“同源多链、一链多藏、多链成域、主链富集”是“油气聚集链”的四大特征。与目前油气成藏理论相比,油气聚集链认识的突出优势在于:发现和论证了油气聚集的链式成藏特点和多呈串珠状链式分布规律,提出沿“油气聚集链”寻找油气藏,比沿“油气聚集带”寻找油气藏的效率更高;将勘探目标的预测精度从油气聚集区带范围提高到某个具体圈闭或甜点。油气聚集链认识具有目前其他油气成藏理论所不具有的独特优势——链式思维,精准定位。依据油气聚集链的认识,提出了“找准链源,梳理链节,确定链环,重视主链”和“全链思维、整体研究,顺链找油、精准勘探”的思路,对指导成熟盆地继续挖掘勘探潜力、新区新领域获得勘探突破,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油气聚集链的认识为指导,转变勘探思维,在冀中、黄骅坳陷油气勘探中获得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聚集链 内涵 特征 勘探实践 冀中坳陷 黄骅坳陷
下载PDF
油源断裂输导油气通道演化形式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付广 沙子萱 +2 位作者 王宏伟 姜文亚 董雄英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7-138,共12页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油源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在不同时期油源断裂输导油气通道及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油源断裂伴生裂缝可能发育部位和地层脆性发育部位,识别其活动期输导油气通道。通过断裂填充物泥质含量和填充...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油源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在不同时期油源断裂输导油气通道及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油源断裂伴生裂缝可能发育部位和地层脆性发育部位,识别其活动期输导油气通道。通过断裂填充物泥质含量和填充物输导油气所需的最小泥质含量,识别其停止活动后输导油气通道,二者结合建立了一套油源断裂输导油气通道演化形式的研究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馅廊固凹陷大柳泉地区旧州断裂在沙三中-下亚段内输导油气通道演化形式的研究中,结果表明:旧州断裂在沙三中-下亚段内共发育4种输导通道演化形式,其中一直输导通道演化形式仅分布在F;断裂东部局部和F;断裂的东部端部;先输导后不输导通道演化形式主要分布在F;断裂西部、F;断裂中西部及东部和F;断裂处;先不输导后输导通道演化形式主要分布在除东部局部的F;断裂、F;断裂的中东部;一直不输导通道演化形式主要分布在F;断裂中部、F;断裂和F;断裂交界处及F;断裂东部。一直输导和先输导后不输导通道演化形式分布处或附近应是沙三中-下亚段油气成藏的有利部位,与目前旧州断裂附近沙三中-下亚段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研究油源断裂输导油气通道演化形式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断裂 输导通道 演化形式 研究方法
下载PDF
负向构造区油气成藏理论认识与勘探实践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贤正 金凤鸣 +8 位作者 蒲秀刚 罗群 周立宏 韩国猛 姜文亚 董雄英 时战楠 韩文中 张伟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23,共13页
负向构造区油气成藏理论认识是以“洼槽区岩性地层油气藏、深盆湖相页岩油、向斜区煤层气”三个成藏模式为基础,融合前人有关负向构造油气成藏研究理论成果,形成的负向构造区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的系统知识体系,其核心观点是:①“从... 负向构造区油气成藏理论认识是以“洼槽区岩性地层油气藏、深盆湖相页岩油、向斜区煤层气”三个成藏模式为基础,融合前人有关负向构造油气成藏研究理论成果,形成的负向构造区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的系统知识体系,其核心观点是:①“从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油气藏横向有序成环形成分布圈,纵向依次成链形成放射状富集链”;②负向构造区由于构造背景的原因,导致其沉积特征、油气成藏条件、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与正向构造区存在巨大差异;③深盆(深洼)—低斜坡以“原地留滞”为成藏机理,形成非常规油气分布环带(内环),中—高斜坡以“过路截流”为成藏机理,形成岩性地层油气藏分布环带(中环),而正向构造区则以高部位“汇流聚集”为成藏机理,形成构造油气藏分布环带(外环);④基于负向构造区油气成藏理论的勘探思路为“全域考虑,逐环深入;优选通道,顺藤摸瓜”。负向构造区油气成藏理论有效指导了冀中、黄骅坳陷的斜坡和深洼区一大批隐蔽油气藏和非常规油气藏的发现,丰富了现代油气成藏理论,对盆地负向构造区尤其是深层复杂隐蔽油气藏、非常规油气藏的勘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分布 油气成藏 负向构造区 冀中坳陷 黄骅坳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断陷盆地多类型斜坡形成与油气差异富集规律——以渤海湾盆地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海涛 于海涛 +4 位作者 孙雨 姜文亚 杨光达 王名巍 王建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697-2708,共12页
断陷盆地受裂陷期分割作用,发育多类型斜坡,不同类型斜坡油气富集规律不同。本文以渤海湾盆地古近系为例,基于“构造-砂体-成藏”研究主线,分析不同类型斜坡成因机制、结构及分布特征,构建不同类型斜坡源-汇体系及控砂模式,明确不同类... 断陷盆地受裂陷期分割作用,发育多类型斜坡,不同类型斜坡油气富集规律不同。本文以渤海湾盆地古近系为例,基于“构造-砂体-成藏”研究主线,分析不同类型斜坡成因机制、结构及分布特征,构建不同类型斜坡源-汇体系及控砂模式,明确不同类型斜坡油气差异成藏与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基底沉降和断裂活动的差异性,将渤海湾盆地斜坡划分为沉降型、构造型及反转型三大类共六亚类。受不同斜坡所处的区域构造应力场与构造演化特征影响,西部主要以沉降型与反转型斜坡为主,中部以沉降型与构造型为主,东部以构造型与反转型斜坡为主。不同类型斜坡的沉积特征、沉积模式及控砂机制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共建立“侵蚀、调节沟槽输砂,水系-地貌控砂”、“侵蚀、断控沟槽输砂,地貌控砂,挠曲坡-坪体系控砂”、“侵蚀、调节沟槽输砂,断裂坡-折体系控砂”、“陡坡调节沟槽输砂,物源-地貌控砂”五种控砂机制及六种砂体分布模式。沉降型斜坡输导体系主体为砂层输导或砂层-断裂短距离中长距离复合输导,多形成岩性油气藏、岩性-构造油气藏;构造型斜坡主体为砂层-断裂中长距离复合输导多形成岩性-构造油气藏;反转型斜坡主体为砂层输导或砂层-断裂短距离或中长距离复合输导,多为岩性油气藏或断块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斜坡 构造演化 油气差异富集 勘探领域评价
下载PDF
论油气聚集网 被引量:3
18
作者 罗群 赵贤正 +5 位作者 蒲秀钢 金凤鸣 姜文亚 张宏利 邱兆轩 文璠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24,共11页
深化油气成藏规律认识对难度越来越大的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油气聚集圈和油气聚集链等认识基础上,结合渤海湾盆地冀中、黄骅坳陷以及酒泉盆地等地区勘探实践,提出了“油气聚集网”这一概念。研究认为,油... 深化油气成藏规律认识对难度越来越大的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油气聚集圈和油气聚集链等认识基础上,结合渤海湾盆地冀中、黄骅坳陷以及酒泉盆地等地区勘探实践,提出了“油气聚集网”这一概念。研究认为,油气成藏与分布具有网络状展布的特征,即在一套烃源岩发育的油气成藏系统中,同类油气藏横向并列形成油气聚集圈,不同类型油气藏纵向有序排列形成油气聚集链,油气聚集圈与油气聚集链相互交织形成了由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放射状展布的油气聚集网;构造控制圈层和优势运移通道,圈层决定储层特征、成藏机理及油气藏类型,优势运移通道约束油气聚集链,构造是控制油气聚集网的根本原因;提出了基于油气聚集网的勘探思路,即依据圈层确定油气藏类型,依据优势通道和沉积体系进一步确定油气藏的位置和规模。并基于油气聚集网认识,总结了成藏要素耦合模型与油气藏分布模式,提出了油气聚集网络结点油气藏预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聚集网 油气分布规律 油气聚集圈 油气聚集链 机理与模式
下载PDF
烃源岩油气藏的圈层效应特征、差异成藏机制与有序分布模式 被引量:1
19
作者 罗群 赵贤正 +5 位作者 蒲秀刚 金凤鸣 姜文亚 张宏利 邱兆轩 文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4-186,共13页
近源找油、进源勘探是未来油气勘探的方向。目前近源找油、进源勘探还面临很大的风险,主要原因是对烃源岩附近,尤其是烃源岩内的油气成藏条件、成藏机理、分布规律认识不到位。重新定义了烃源岩系统和烃源岩油气藏的概念,认为一个烃源... 近源找油、进源勘探是未来油气勘探的方向。目前近源找油、进源勘探还面临很大的风险,主要原因是对烃源岩附近,尤其是烃源岩内的油气成藏条件、成藏机理、分布规律认识不到位。重新定义了烃源岩系统和烃源岩油气藏的概念,认为一个烃源岩系统就是一个独立的油气成藏单元,而烃源岩油气藏为赋存于烃源岩系统内的油气聚集。划分出常规油气藏与非常规油气藏两大类,泥岩裂缝油气藏等6种烃源岩油气藏,受构造控制,造就了它们独有的形成机制和特定的分布规律,形成了横向并列成圈、纵向有序成串、上下分层过渡、常规与非常规差异机理成藏和有序共生的圈层结构特征:即从内圈的深湖相页岩油气藏、浊积砂岩性油气藏,到中圈的半深湖相的致密油气藏,再到外圈的浅湖-半深湖过渡相的岩性尖灭油气藏分布序列。成藏机制上,也形成了内圈的页岩油气藏以原地连续性“滞留”与微运移“停留”,中圈的致密油气藏以大面积初次运移“停留”、外圈的岩性尖灭油气藏以浮力二次运移“截流”为特征的有序成藏机理序列。明确了页岩油气藏甜点区位于深盆区内圈前三角洲相带的具有“优势组构-滞留烃超越效应”的区域;致密油气藏甜点区位于深盆区中圈三角洲前缘相带的具有“优势孔缝耦合”的区域;岩性尖灭油气藏有利分布区位于深盆区外圈三角洲平原相带具有汇聚脊优势运移通道的圈闭区域。烃源岩油气藏类型众多、潜力巨大,人类对烃源岩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利用才刚刚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油气藏 圈层效应 成藏机制 富集模式 有序分布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地层压力结构特征 被引量:12
20
作者 姜文亚 宋泽章 +5 位作者 周立宏 蒲秀刚 王娜 代昆 万伟超 刘祥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2-69,共18页
深化含油气沉积盆地的压力结构研究,厘清异常压力的空间展布,对划分含油气系统、评价有利输导体系与明确勘探甜点区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深化渤海湾盆地富油凹陷的油气二次勘探,本文以歧口凹陷为研究对象,对其压力结构进行重... 深化含油气沉积盆地的压力结构研究,厘清异常压力的空间展布,对划分含油气系统、评价有利输导体系与明确勘探甜点区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深化渤海湾盆地富油凹陷的油气二次勘探,本文以歧口凹陷为研究对象,对其压力结构进行重点刻画。在实测地层压力的校正下,综合单井、连井和二维地震地层压力结构分析,厘清了歧口凹陷的压力结构特征,识别出4类纵向压力结构:①单超压带结构;②双超压带结构;③多超压带结构;④静水压力结构。纵向上,歧口地区存在3类纵向压力系统样式——单超压系统、双超压系统、静水常压系统。双超压系统是歧口凹陷的主要压力系统样式,广泛发育于主凹和各大次凹;从凹陷中心向盆地边缘,双超压系统逐渐向单超压系统、静水常压系统过渡。单超压系统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的斜坡和潜山区,如歧北高斜坡、羊三木—扣村潜山等。静水常压系统则主要分布在离深凹区更远的沈青庄潜山和埕北斜坡区域。上部超压系统和下部超压系统的顶板分别位于东营组和沙三段内部,侧向上受盆地边缘和深大断裂控制。上部超压系统的形成主要受欠压实作用控制,以歧口主凹为中心呈环带分布;而下部超压系统的形成主要受生烃作用控制,以主凹和几大次凹为中心分布。未来,下部超压系统中保存的天然气将成为歧口地区超深层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地层压力 超压 地层压力结构 歧口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