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中国碳中和与能源转型实现路径的思考 被引量:3
1
作者 金之钧 张川 +1 位作者 王晓峰 李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3-599,共7页
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重大挑战。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能源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承担重要使命。... 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重大挑战。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能源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承担重要使命。针对中国化石能源占比高、能源需求刚性增长快的特殊条件,研究提出“两个轮子驱动,两大领域发力,一个核心抓手”,未来化石能源占比与终端用能电气化占比2个关键指标的中国能源转型路径。应该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在能源转型和中国实现碳中和方面的作用,大力发展碳减排和碳消纳核心技术。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能源安全和碳中和的关系,国家层面减排目标和各省、市、企业之间减排目标的关系,传统化石能源公司和新能源公司的关系,碳减排短期行动与长期目标的关系,中国与全球协同推进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径优化 实现路径 能源转型 碳中和 中国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下白垩统扶余油层源下致密油富集模式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小军 白雪峰 +9 位作者 李军辉 金之钧 王贵文 陈方举 郑强 侯艳平 杨庆杰 李杰 李君文 蔡俣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8-259,共12页
基于地球化学、地震、测井和钻井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北部下白垩统泉头组扶余油层地质特征、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及富集模式等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①泉头组上覆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优质烃源岩,环凹鼻状构造发育,沉积砂体大面积连续分布,... 基于地球化学、地震、测井和钻井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北部下白垩统泉头组扶余油层地质特征、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及富集模式等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①泉头组上覆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优质烃源岩,环凹鼻状构造发育,沉积砂体大面积连续分布,储层整体致密;②优质烃源岩、储层、断裂、超压和构造等多要素配置联合控制扶余油层致密油富集。源储匹配关系控制致密油分布格局;源储压差为致密油富集提供充注动力;断砂输导体系决定油气运移和富集;正向构造是致密油富集的有利场所,断垒带是向斜区致密油勘探重点突破区带;③基于源储关系、输导方式、富集动力等要素建立扶余油层致密油3种富集模式,一是源储对接油气垂向或侧向直排式:“源储紧邻、超压驱动、油气垂向倒灌或源储侧向对接运聚”;二是源储分离断裂输导式:“源储分离、超压驱动、断裂输导,油气通过断层向下运移到砂体富集”;三是源储分离断砂匹配式:“源储分离、超压驱动、断裂输导、砂体调整、油气下排后通过砂体侧向运移富集”;④油源条件、充注动力、断裂分布、砂体以及储层物性等方面的差异性造成扶余油层致密油的差异富集,齐家—古龙凹陷扶余油层具有较好富集条件,勘探程度低,是未来致密油探索重要新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北部 白垩系泉头组 青山口组 上生下储 扶余油层 致密油 主控因素 富集模式
下载PDF
论海相页岩气富集机理——以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聂海宽 张金川 +8 位作者 金之钧 刘全有 李双建 党伟 李沛 边瑞康 孙川翔 张珂 苏海琨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75-991,共17页
深入探究页岩气富集机理是保障勘探开发高效推进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对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实践的系统分析,梳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从生成机理、运移机理、赋存机理和保存机理四个方面对海相页岩气富集机理进行了深入... 深入探究页岩气富集机理是保障勘探开发高效推进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对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实践的系统分析,梳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从生成机理、运移机理、赋存机理和保存机理四个方面对海相页岩气富集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讨论了深层和常压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潜力。结果表明:在生成机理方面,埋藏史和热演化史控制了页岩生排烃史、生排烃量和现今含气量;页岩气运移机理涉及运移动力、运移相态、运移方式和运移通道四方面内容,页岩气运移主要是烃源岩内的初次运移,同时讨论了初次运移的影响因素;在赋存机理方面,甲烷—页岩间表现出单/多分子层吸附和微孔充填等多种赋存机制,组分润湿性和孔隙有效性是决定甲烷吸附赋存和解吸运移的关键;在保存机理方面,盖层和物性自封闭是主要的保存机理,构造运动引起的裂缝—流体活动是页岩气保存条件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流体活动时间和期次研究是页岩气保存条件和含气量定量评价的重要内容。页岩气富集机理的系统分析和创新认识为页岩气勘探开发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建议加强页岩气演化历史全过程的动态评价。结合深层和常压页岩气勘探实践,分析了深层和常压页岩气的成因机制及主要特征,指出了下一步攻关内容及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五峰组 龙马溪组 富集机理 差异富集 勘探潜力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结构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
4
作者 曹琰 金之钧 +2 位作者 朱如凯 刘扣其 梁新平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1-252,共22页
探究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结构的划分方案、前沿表征方法、演化及发育影响因素,对页岩油储量评价及商业开发具有指导意义。通过调研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结构研究进展,归纳孔隙的划分方案,对比不同现代测试手段在泥页岩孔隙结构表征过程中... 探究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结构的划分方案、前沿表征方法、演化及发育影响因素,对页岩油储量评价及商业开发具有指导意义。通过调研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结构研究进展,归纳孔隙的划分方案,对比不同现代测试手段在泥页岩孔隙结构表征过程中的优劣性,探讨海、陆相泥页岩孔隙结构的演化模式和有机、无机孔隙发育的主控因素,展望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泥页岩储层表征的手段主要可以划分为成像法、流体侵入法、吸附法、散射法四类。(2)红外连用的原子力显微镜(AFM-IR)能够揭示泥页岩中显微组分的化学和岩石力学非均质性,小角中子散射(SANS)、核磁共振(NMR)和纳米CT技术是揭示孔隙连通性的重要途径。(3)沉积环境控制着泥页岩岩相和有机质母质来源,成岩和生烃作用及其相互间影响是泥页岩孔隙演化的主控因素,海、陆相泥页岩孔隙演化随时间和深度总体上均有“减孔→增孔→减孔→增孔→减孔”的规律,但陆相泥页岩在未熟-成熟阶段孔隙变化得更频繁。(4)Ⅰ型干酪根的有机质孔发育潜力远高于Ⅲ型干酪根,强生烃能力的腐泥组显微组分可发育丰富的有机孔隙,液态烃运移之后经二次裂解形成的焦沥青能提供更有效的连续性渗透路径。(5)成岩过程中无机矿物间的相互转化,长石、碳酸盐岩等矿物差异性溶蚀,压实、压溶和胶结作用等均会复杂化无机孔隙网络,有机-无机相互作用及矿物自身的岩石力学性质也是无机孔隙发育的重要影响因素。岩心在地表和地下所处环境差异巨大,未来的研究需要建立一个页岩孔隙在地面与地层条件下的反馈机制和矫正机制,进一步还原页岩油气在地下孔隙结构中真实的赋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有机质泥页岩 孔隙结构 成熟度 孔隙演化
下载PDF
面向碳中和的中国能源转型路径思考 被引量:1
5
作者 金之钧 张川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7-774,共8页
基于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的背景,论述中国能源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能源需求刚性增长以及碳中和时间紧迫三大挑战,重点探讨2060年一次能源结构中可再生能源占比80%技术路线在逻辑上的可行性。基于不同能源转型路径的对比分... 基于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的背景,论述中国能源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能源需求刚性增长以及碳中和时间紧迫三大挑战,重点探讨2060年一次能源结构中可再生能源占比80%技术路线在逻辑上的可行性。基于不同能源转型路径的对比分析,指出中国碳中和路径的多元化特性,提出综合考虑经济成本、环境代价以及系统可靠性的路径优选方法,以期为实现碳中和以及能源转型目标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能源转型 路径优化 技术路线图
下载PDF
天然氢气研究的现状、进展及展望
6
作者 孟庆强 金之钧 +12 位作者 刘全有 孙冬胜 孙建芳 朱东亚 黄晓伟 周袁 李强 魏永波 苏宇通 王璐 李朋朋 刘润超 刘佳宜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83-1501,共19页
化石能源导致的碳排放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挑战,寻找低碳甚至零碳排放的清洁能源,是能源研究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天然氢气以其高热值、零排放和低价格的特点被视为未来最理想的清洁能源。通过分析氢气获取方式及发展... 化石能源导致的碳排放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挑战,寻找低碳甚至零碳排放的清洁能源,是能源研究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天然氢气以其高热值、零排放和低价格的特点被视为未来最理想的清洁能源。通过分析氢气获取方式及发展趋势、天然氢气的形成及富集机理、分布特征、天然氢气形成与示踪、运移与保存理论和技术等的新进展,综合研究全球天然氢气勘探实践采用的新方法、取得的新成果,提出了天然氢气形成、保存与成藏理论、技术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认为:天然氢气的资源量较大,形成机理多样,聚集过程复杂,勘探与开发风险较大,应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积极进行天然氢气勘探开发技术、装备研发;提出天然氢气勘探的“遥感圈方向,物探定来源,化探选目标”的工作方法;政府、行业应该在政策上予以积极支持,加强顶层设计,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天然氢气的研究与勘探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规律 保存机理 形成速率 天然氢气
下载PDF
非洲马里气田天然氢气井勘探案例介绍及全球天然氢气勘探进展
7
作者 苏宇通 金之钧 +1 位作者 刘润超 王璐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02-1510,共9页
为了促进中国天然氢气藏的勘探和开发,推动天然氢气分布、富集机制以及成藏条件等方面的研究,基于文献调研剖析了非洲陶德尼盆地马里天然氢气勘探实例,同时介绍了全球天然氢气勘探进展。研究表明:马里氢气田的氢最可能的来源是西非克拉... 为了促进中国天然氢气藏的勘探和开发,推动天然氢气分布、富集机制以及成藏条件等方面的研究,基于文献调研剖析了非洲陶德尼盆地马里天然氢气勘探实例,同时介绍了全球天然氢气勘探进展。研究表明:马里氢气田的氢最可能的来源是西非克拉通Leo-Man地盾2.2~2.1 Ga岩石的活跃蛇纹石化作用,是岩石中的二价铁与水反应的产物。该氢气田发育两种类型的储层:上部储层为白云质碳酸盐岩,其中氢气主要以游离态存在;下部储层为砂岩,氢气主要以溶解态存在。氢气主要沿着断裂从氢源运移到储层,并在辉绿岩盖层的封闭下成藏。全球从事天然氢气勘探的公司数量已从2020年的3家增加到2023年的40家,多个国家已经开始发放氢气勘探许可证,但总体而言天然氢气的勘探和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成功案例较少,需要加强科学探索和技术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洁能源 碳中和 天然氢气 氢气勘探 马里气田 陶德尼盆地 非洲
下载PDF
基于成像测井的深层陆相页岩油储层天然裂缝有效性评价
8
作者 杜晓宇 金之钧 +4 位作者 曾联波 刘国平 杨森 梁新平 陆国青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52-865,共14页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陆相页岩油储层埋深超过4500 m,天然裂缝作为重要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对页岩油的富集和高产至关重要。尽管前人对风城组裂缝进行了表征,但是在裂缝有效性评价方面缺少系统研究,严重制约了玛湖凹陷页岩...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陆相页岩油储层埋深超过4500 m,天然裂缝作为重要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对页岩油的富集和高产至关重要。尽管前人对风城组裂缝进行了表征,但是在裂缝有效性评价方面缺少系统研究,严重制约了玛湖凹陷页岩油下一步的勘探开发。基于微电阻率成像测井资料,对研究区天然裂缝的发育规律和有效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陆相页岩油储层天然裂缝有穿层裂缝和层内裂缝两类。穿层裂缝规模较大,裂缝高度通常超过米级,受断层的控制;层内裂缝发育在脆性地层内,裂缝高度受岩层厚度的控制,多小于50 cm。垂向上单井裂缝发育程度与脆性矿物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平面上随距断层距离的增加,裂缝发育程度逐渐降低。不同方位裂缝的充填情况差异较大,北西-南东向裂缝多数未被矿物充填,有效性好。随着埋深增加,裂缝开度整体呈现减小的趋势。评价认为北东东-南西西向裂缝的开度最大,有效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性 成像测井 天然裂缝 页岩油 风城组 玛湖凹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川南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力学性质及微观破裂机理
9
作者 龚训 金之钧 +3 位作者 马新华 刘钰洋 李关访 缪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47-1455,共9页
为揭示页岩力学性质和微观破裂机理,对川南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开展了X射线衍射、三轴压缩、微米CT扫描和扫描电镜测试。研究发现:页岩矿物成分和围压对其力学性质和储层物性具有显著影响。随着脆性矿物含量的增加,页岩弹性模量和峰... 为揭示页岩力学性质和微观破裂机理,对川南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开展了X射线衍射、三轴压缩、微米CT扫描和扫描电镜测试。研究发现:页岩矿物成分和围压对其力学性质和储层物性具有显著影响。随着脆性矿物含量的增加,页岩弹性模量和峰值应力增大,指示两者具有正相关关系。随着黏土矿物含量的增加,页岩塑性增强,岩石强度降低。随着围压的增加,页岩中的裂缝逐渐闭合、孔隙变形收缩、孔隙度减小,围压越大,压缩越严重。页岩在破坏过程中主要发育矿物颗粒边界裂缝和矿物颗粒内部裂缝两种裂缝。对于力学性质相近的页岩,随着围压的增大,页岩从矿物颗粒边界裂缝占主导演变为矿物颗粒内部裂缝占主导。围压增大导致矿物颗粒内部和颗粒边界裂缝向破碎带演变,页岩发育更多的裂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破裂机理 裂缝 岩石力学 页岩 龙马溪组 志留系 川南地区
下载PDF
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研究现状与展望
10
作者 金之钧 陈书平 张瑞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4-296,共13页
沉积盆地的波状运动是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是地球系统中各种波动过程相互叠加的结果。盆地波动过程分析从沉积速率时间序列中分解出有周期规律的波动曲线,获得盆地演化历史的新认识,主要包括控制盆地演... 沉积盆地的波状运动是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是地球系统中各种波动过程相互叠加的结果。盆地波动过程分析从沉积速率时间序列中分解出有周期规律的波动曲线,获得盆地演化历史的新认识,主要包括控制盆地演化的波动周期与成藏旋回、盆地地壳升降运动与油气生成及热演化的关系、不整合面的时空分布与剥蚀量恢复、多尺度波动叠加控制下的地层格架时空分布与生储盖层配置关系、隆拗变迁规律与油气藏保存的关系等。盆地波动过程分析技术将成盆、成烃和成藏的研究思路与地壳的波动过程有机融合,可以定量描述油气成藏动态演化过程,对油气勘探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沉积盆地波动过程研究未来应着重开展超长天文周期与地球深部动力学旋回驱动的盆地波动机制研究,加强地质证据与数值模拟技术融合,完善盆地波动过程分析方法,推进盆地波动理论成果转化以全面理解圈层相互作用与资源环境效应。充分发挥盆地波动分析技术对油气藏分布规律的预测功能,为油气资源远景评价与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层相互作用 地壳波状运动 地球动力学 天文周期 油气成藏 烃源岩
下载PDF
人工智能辅助悬吊式无气腹单孔腹腔镜在妇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1
作者 党建红 孙昊 +4 位作者 隋晓馨 楚靖 高京海 金志军 刘晓军 《机器人外科学杂志(中英文)》 2024年第3期312-318,共7页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辅助下悬吊式无气腹单孔腹腔镜在妇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1年10月—2022年10月诊治的60例妇科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人工智能辅助悬吊式无气腹单...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辅助下悬吊式无气腹单孔腹腔镜在妇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1年10月—2022年10月诊治的60例妇科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人工智能辅助悬吊式无气腹单孔腹腔镜组(A组)与人工智能辅助气腹单孔腹腔镜组(B组),每组30例。对比两组麻醉前、手术开始不同时间点的血压、心率、呼吸峰压(PIP)、呼气末CO_(2)分压(P_(et)CO_(2))的变化及两组患者的手术总时间、估计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复苏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切口满意度及切口疼痛评分等指标。结果:A组患者手术开始后不同时间点的血压、心率、PIP、P_(et)CO_(2)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患者的上述指标与麻醉前相比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术中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均明显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总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及切口满意度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术后复苏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切口疼痛评分均优于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智能辅助下悬吊式无气腹单孔腹腔镜技术是一种可行且安全的手术技术,但其临床应用价值仍需进一步的前瞻性对照研究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腹腔镜手术 悬吊式 无气腹 单孔腹腔镜
下载PDF
Physical Experiments and Mechanism Study on the Occurrence State of Hydrogen in Clay Minerals
12
作者 WANG Lu jin zhiju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S01期70-71,共2页
In recent years,natural hydrogen has been discovered in various geological environments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which has sparked a global interest among geologists and led to a surge in the exploration ... In recent years,natural hydrogen has been discovered in various geological environments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which has sparked a global interest among geologists and led to a surge in the exploration of hydrogen gas(Klein et al.,2019;Prinzhofer et al.,2019;Moretti and Webber,2021;Scott,2021;Bezruchko,2022).However,there is a lack of research on the occurrence state of natural hydrogen gas,which hinder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its behavior in underground storage and mig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hydrogen clay minerals hydrogen adsorptio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natural hydrogen exploration grand canonical Monte Carlo
下载PDF
Enrichment model and major controlling factors of below-source tight oil in Lower Cretaceous Fuyu reservoirs in northern Songliao Basin,NE China
13
作者 WANG Xiaojun BAI Xuefeng +9 位作者 LI Junhui jin zhijun WANG Guiwen CHEN Fangju ZHENG Qiang HOU Yanping YANG Qingjie LI Jie LI Junwen CAI Yu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2期279-291,共13页
Based on the geochemical,seismic,logging and drilling data,the Fuyu reservoirs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Quantou Formation in northern Songliao Basin a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in terms of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geochemical,seismic,logging and drilling data,the Fuyu reservoirs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Quantou Formation in northern Songliao Basin a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in terms of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the tight oil enrichment model and its major controlling factors.First,the Quantou Formation is overlaid by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of the Upper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ose structure around sag and the broad and continuous distribution of sand bodies.The reservoirs are tight on the whole.Second,the configuration of multiple elements,such as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reservoir rocks,fault,overpressure and structure,controls the tight oil enrichment in the Fuyu reservoirs.The source-reservoir combination controls the tight oil distribution pattern.The pressure difference between source and reservoir drives the charging of tight oil.The fault-sandbody transport system determines the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The positive structure is the favorable place for tight oil enrichment,and the fault-horst zone is the key part of syncline area for tight oil exploration.Third,based on the source-reservoir relationship,transport mode,accumulation dynamics and other elements,three tight oil enrichment models are recognized in the Fuyu reservoirs:(1)vertical or lateral migration of hydrocarbon from source rocks to adjacent reservoir rocks,that is,driven by overpressure,hydrocarbon generated is migrated vertically or laterally to and accumulates in the adjacent reservoir rocks;(2)transport of hydrocarbon through faults between separated source and reservoirs,that is,driven by overpressure,hydrocarbon migrates downward through faults to the sandbodies that are separated from the source rocks;and(3)migration of hydrocarbon through faults and sandbodies between separated source and reservoirs,that is,driven by overpressure,hydrocarbon migrates downwards through faults to the reservoir rocks that are separated from the source rocks,and then migrates laterally through sandbodies.Fourth,the differences in oil source conditions,charging drive,fault distribution,sandbody and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cause the differential enrichment of tight oil in the Fuyu reservoirs.Comprehensive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Fuyu reservoir in the Qijia-Gulong Sag has good conditions for tight oil enrichment and has been less explored,and it is an important new zone for tight oil exploration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rn Songliao Basin Cretaceous Quantou Formation Qingshankou Formation upper generation and lower storage Fuyu reservoir tight oil main control factor enrichment model
下载PDF
煤岩吸附氢气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4
作者 韩双彪 王缙 +6 位作者 黄劼 金之钧 刘全有 万永平 王振川 刘宇 乔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01-1517,共17页
氢气有望成为接替化石能源的重要清洁能源类型,可以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但是规模化的氢气产业需要大型的储库来储存氢气,利用地下储层储集大量氢气已成为一条新的思路。以中国鄂尔多斯盆地、沁水盆地及宁武盆地石炭—二叠系山西组及... 氢气有望成为接替化石能源的重要清洁能源类型,可以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但是规模化的氢气产业需要大型的储库来储存氢气,利用地下储层储集大量氢气已成为一条新的思路。以中国鄂尔多斯盆地、沁水盆地及宁武盆地石炭—二叠系山西组及太原组11个不同变质程度煤岩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氢气等温吸附实验,结合朗格缪尔模型、比表面积和总孔体积评价了煤岩吸附氢气量,结合煤岩煤质、有机地化、矿物及孔隙结构特征对煤岩吸附氢气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朗格缪尔模型适用于模拟煤岩吸附氢气潜力计算与评价,不同变质程度煤岩均具有较高的氢气吸附量,且变质程度越高、有机质丰度越高、微孔越为发育的煤岩,其氢气吸附量越高。煤岩中的氢气主要通过范德华力被物理吸附在煤岩表面,随着煤岩变质程度升高,有机质参与形成的微孔越多,提供的孔体积及总比表面积逐渐增加,提高了氢气吸附量,且较高的孔隙连通性可以提高氢气进入孔隙并被吸附的效率。煤岩吸附氢气量会随压力增大而增大,但由于分子间斥力等原因,吸附速率逐渐下降,氢气储存逐渐达到饱和。中国深部煤层较为发育,为煤层储氢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化学反应、竞争吸附等问题,氢气在煤岩储层中会发生损耗和散失。利用高压进行氢气封存或采出氢气会对煤岩储层结构产生不可逆破坏,这对于通过煤岩储层进行氢气的一次或多次储存都存在不利影响。变质程度较高的深部煤层作为储氢层位具备一定潜力,但仍需进一步研究以克服氢气损耗和储层破坏等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岩 氢气吸附 储氢潜力 氢气消耗 储氢机理
下载PDF
基于ANN算法的钢结构安装工程质量状态评价
15
作者 姜浩 郑亚强 +5 位作者 金治军 马庆 董强 郑德焰 林峰 赵炳武 《化工管理》 2024年第6期102-109,共8页
随着石油建设工程项目规模越来越大,对钢结构安装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钢结构安装工程质量检测与评价更加复杂,这些特点使得在施工现场对钢结构安装质量状态评价方法不一、结果也不易控制。为了对钢结构安装工程质量评价更加准确、适用,... 随着石油建设工程项目规模越来越大,对钢结构安装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钢结构安装工程质量检测与评价更加复杂,这些特点使得在施工现场对钢结构安装质量状态评价方法不一、结果也不易控制。为了对钢结构安装工程质量评价更加准确、适用,在人工神经网络(ANN)算法的基础上对钢结构安装工程质量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并采用BP神经网络和RBF神经网络算法进行对照实验,梳理质量评价指标,计算其权重系数并进行误差分析,由实验结果选定ANN算法来得出钢结构安装工程质量状态的评分公式,以反映钢结构安装工程的质量情况,对钢结构安装工程的质量把控和管理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为工程质量管理和控制提供科学、准确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结构安装工程 ANN算法 质量评价指标 化工分析 工程质量管理
下载PDF
人工智能对工程建设M企业发展影响研究
16
作者 金治军 崔振伟 +3 位作者 姜浩 董强 苏宇宁 张君仙 《化工管理》 2024年第28期60-66,共7页
随着企业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对人工智能的不断引入也不断加强,对企业各方面都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人工智能引入的同时对企业的效率、成本、岗位要求、业务模式重构,商业模式创新都有着巨大的改变。文章通过讨论国内一家工程建... 随着企业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对人工智能的不断引入也不断加强,对企业各方面都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人工智能引入的同时对企业的效率、成本、岗位要求、业务模式重构,商业模式创新都有着巨大的改变。文章通过讨论国内一家工程建设M企业在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进而说明信息化和数字化对企业的影响,同时从降本增效和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方面给出了具体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化 数字化 人工智能 工程建设 数字化转型
下载PDF
新型固体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璐 金之钧 苏宇通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9-239,共11页
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开发和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已成为全球共识。氢气由于其燃烧时只产生水且热值高、无污染而被认为是较理想的清洁能源,受到全球广泛关注,但安全有效地储存和运输氢气的方法与技术仍然面临重大挑战。通过文献调研,简要介... 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开发和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已成为全球共识。氢气由于其燃烧时只产生水且热值高、无污染而被认为是较理想的清洁能源,受到全球广泛关注,但安全有效地储存和运输氢气的方法与技术仍然面临重大挑战。通过文献调研,简要介绍了几种固体储氢的新型材料和方法,包括纳米结构多孔碳储氢、生物质合成多孔碳储氢、天然矿物及其加工材料储氢、笼型水合物储氢和沸石-冰储氢等,分析了上述储氢材料和方法的优缺点,对未来可用的良好的储氢材料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解决储氢、运氢问题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氢材料 固体储氢 矿物 沸石冰 多孔碳材料
下载PDF
智能导钻技术体系与相关理论研发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日祥 金之钧 +4 位作者 底青云 杨长春 陈文轩 田飞 张文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5,共15页
为满足国家高效低成本开发深层/超深层(埋深4500~9000 m)油气资源的战略需求,亟待发展适合我国地质禀赋的深层/超深层石油地质理论,创新支撑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智能导钻技术体系.依托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智能导钻... 为满足国家高效低成本开发深层/超深层(埋深4500~9000 m)油气资源的战略需求,亟待发展适合我国地质禀赋的深层/超深层石油地质理论,创新支撑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智能导钻技术体系.依托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智能导钻技术装备体系与相关理论研究”(简称智能导钻系统),面向深层/超深层系统性开展了油气成藏理论、旋转导向和地质导向钻进技术、远程决策系统和装备试验平台研究.深层/超深层特有的高温、高压环境和水的加氢作用能显著提高油气资源潜力,多类型优质规模储集体形成的主控因素为“先天基础、后期改造、深埋保持”,多期成藏改造过程控制了深层/超深层油气藏类型和分布的差异性.围绕智能导钻技术体系的旋转导向(钻)、地质导向(测)、高速传输(传)、地面控制(控)四大子系统,突破了旋转导向高精度动态测量与控制、非接触高效电能与信号传输,随钻方位电磁波测井全对称抗干扰天线系、高温高压仪器设计与封装,井地数据传输非线性流体负载高精度伺服控制、强畸变信道微弱信号提取等关键技术.研制了旋转导向、地质导向、井地传输等10余支井下仪器,实现了“钻-测-传-控”一体化智能导钻系统的集成总装.目前正在开展系统实钻联调测试,力图研发“理论研究-技术研发-装备研制-生产应用”全链条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导钻装备,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理论与技术体系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导钻系统 装备研发 旋转导向系统 地质导向系统 高速传输系统 测试平台
下载PDF
中国陆相富有机质页岩沉积速率研究及其页岩油勘探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瑞 金之钧 +5 位作者 朱如凯 李明松 惠潇 魏韧 贺翔武 张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29-845,共17页
页岩的有机质丰度和纹层类型是页岩油勘探研究的重点内容。中国陆相富有机质页岩层系的沉积相变复杂且非均质性强,沉积速率的准确判识面临许多挑战。中国典型陆相盆地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速率多在5 cm/kyr以上,咸化湖盆富有机质页岩层系... 页岩的有机质丰度和纹层类型是页岩油勘探研究的重点内容。中国陆相富有机质页岩层系的沉积相变复杂且非均质性强,沉积速率的准确判识面临许多挑战。中国典型陆相盆地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速率多在5 cm/kyr以上,咸化湖盆富有机质页岩层系沉积速率最高可达40 cm/kyr。高精度年代学框架结合旋回地层学统计调谐可以追踪沉积速率随地层深度的变化,而页岩的相对沉积速率可以通过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晶体粒径分布理论和星际尘埃特征元素丰度等方法判识。不同类型或不同时代的地层序列沉积速率比较,需要考虑地层完整性和差异压实等干扰因素。沉积速率是页岩有机质富集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对有机质稀释的临界值通常低于5 cm/kyr。水动力条件和水体盐度影响碎屑颗粒的絮凝作用,不同类型细粒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差异有利于纹层结构的形成。页岩沉积速率研究需要融合包括地质年代学、岩石学、旋回地层学、地球化学和沉积物理模拟在内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以深入了解页岩沉积演化机理。揭示陆相页岩沉积速率与页岩油富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页岩油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兰科维奇旋回 旋回地层学 沉积速率 有机质富集 页岩纹层 淡水湖盆 咸化湖盆 页岩油勘探
下载PDF
中国陆相页岩油分类及其意义 被引量:31
20
作者 金之钧 张谦 +13 位作者 朱如凯 董琳 付金华 刘惠民 云露 刘国勇 黎茂稳 赵贤正 王小军 胡素云 唐勇 白振瑞 孙冬胜 李晓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01-819,共19页
中国陆相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是中国常规油气的重要战略接替资源。然而,陆相页岩油研究基础薄弱、成因和富集机理不清、“甜点”评价难度较大且标准不一,严重制约着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立足于勘探开发实际,建立了一... 中国陆相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是中国常规油气的重要战略接替资源。然而,陆相页岩油研究基础薄弱、成因和富集机理不清、“甜点”评价难度较大且标准不一,严重制约着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立足于勘探开发实际,建立了一套简化的陆相页岩油分类评价标准。依据页岩油储集岩石类型和赋存空间,将其分为夹层型、裂缝型和纯页岩型,重点讨论了纯页岩型页岩油。依据纯页岩型页岩油的沉积构造,将其划分为纹层状、层状和块状页岩油。划分方案中未将岩石颗粒粒径作为划分页岩油类型的参数,但保留了传统矿物三端元大类及混合类,去除了进一步细分的亚类。同时,用岩石热解滞留烃含量(S_(1))代替了有机质丰度和成熟度指标,将页岩油划分为低含油、中等含油和高含油3类。另外,将地层压力系数小于0.8划分为异常低压、0.8~1.2划分为正常压力、大于1.2划分为异常高压,原油黏度不参与页岩油类型划分。依据研究划分方案给出了陆相页岩油一类、二类和三类甜点的定义,并分析讨论了中国典型陆相盆地代表性页岩油地层。期望利用该页岩油分类方案,进一步明确陆相页岩油甜点评价标准、认识甜点岩石类型、预测甜点分布特征以及更加准确计算页岩油资源量,从而简化实际勘探开发工作流程进而起到更好指导生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系数 矿物成分 沉积构造 滞留烃S_(1) 地质甜点 资源评价 陆相页岩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