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成储成藏机理与油气藏开发方法研究进展
1
作者 马永生 蔡勋育 +9 位作者 黎茂稳 李慧莉 朱东亚 邱楠生 庞雄奇 曾大乾 康志江 马安来 石开波 张军涛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2-707,共16页
基于钻井、地震、测井、测试以及实验分析等新资料,针对中西部叠合盆地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成储、成藏和油气藏高效开发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持续攻关。研究表明:(1)断裂主导形成的储集体和古老层系白云岩储层是深层—超深... 基于钻井、地震、测井、测试以及实验分析等新资料,针对中西部叠合盆地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成储、成藏和油气藏高效开发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持续攻关。研究表明:(1)断裂主导形成的储集体和古老层系白云岩储层是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两类重要的储层;以断裂为主导形成的规模储集体,根据成因可进一步分为3种类型:断裂活动过程中构造破裂形成的缝洞储集体、致密碳酸盐岩受断裂和流体双重改造形成的储集体与早期丘滩等高能相带受断裂和流体改造形成的储层;优势丘滩相、早期白云石化和溶蚀、酸性流体环境、膏盐岩封盖和超压是优质白云岩储层形成和保持的关键。(2)中国中西部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富有机质页岩主要发育于被动陆缘深水陆棚、碳酸盐缓坡等环境中,构造-热体制是控制深层—超深层油气藏赋存相态的重要因素,改造型动力场控制中西部叠合盆地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与分布。(3)普光等高含硫酸性气田开发过程中硫析出堵塞井筒,采用井筒溶硫剂配合连续油管解硫堵效果明显;基于沉积模拟的双重介质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可以精细刻画水侵前缘空间展布及变化,并据此提出气井全生命周期调、排、堵控水对策。(4)超深断控缝洞油气藏开发过程中,储层应力敏感,渗透率随压力下降而显著降低,产量递减较快;凝析气藏相态变化快,压降显著影响凝析油采出程度;据此提出“注水+注天然气”重力驱油藏开发方法和“高注低采”天然气驱凝析气藏开发方法;采用分层次约束、逐级地质建模和流-固-热耦合的复合介质数值模拟有效提高了油气藏开发生产动态模拟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 油气成藏机理 礁滩相高含硫酸性气藏 超深断控缝洞油气藏 井筒硫沉积 流-固-热耦合数值模拟
下载PDF
Research advances on the mechanisms of reservoir formation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the oil and gas development methods of deep and ultra-deep marine carbonates
2
作者 MA Yongsheng CAI Xunyu +9 位作者 LI Maowen LI Huili ZHU Dongya QIU Nansheng PANG Xiongqi ZENG Daqian kang zhijiang MA Anlai SHI Kaibo ZHANG Juntao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4期795-812,共18页
Based on the new data of drilling, seismic, logging, test and experiments, the key scientific problems in reservoir formati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efficient oil and gas development methods of deep and ultra-d... Based on the new data of drilling, seismic, logging, test and experiments, the key scientific problems in reservoir formati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efficient oil and gas development methods of deep and ultra-deep marine carbonate strata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superimposed basin in China have been continuously studied.(1) The fault-controlled carbonate reservoir and the ancient dolomite reservoir are two important types of reservoirs in the deep and ultra-deep marine carbonates. According to the formation origin, the large-scale fault-controlled reservoir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fracture-cavity reservoir formed by tectonic rupture, fault and fluid-controlled reservoir, and shoal and mound reservoir modified by fault and fluid. The Sinian microbial dolomites are developed in the aragonite-dolomite sea. The predominant mound-shoal facies, early dolomitization and dissolution, acidic fluid environment, anhydrite capping and overpressure are the key factors for the form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high-quality dolomite reservoirs.(2) The organic-rich shale of the marine carbonate strata in the superimposed basins of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are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of deep-water shelf of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and carbonate ramp. The tectonic-thermal system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controlling the hydrocarbon phase in deep and ultra-deep reservoirs, and the reformed dynamic field controls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deep and ultra-deep marine carbonates.(3)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sulfur gas fields such as Puguang, sulfur precipitation blocks the wellbore. The application of sulfur solvent combined with coiled tubing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removing sulfur blockage. The integrated technology of dual-medium modeling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based on sedimentary simulation can accurately characteriz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hanges of the water invasion front.Afterward, water control strategies for the entire life cycle of gas wells are proposed, including flow rate management, water drainage and plugging.(4) In the development of ultra-deep fault-controlled fractured-cavity reservoirs, well production declines rapidly due to the permeability reduction, which is a consequence of reservoir stress-sensitivity. The rapid phase change in condensate gas reservoir and pressure decline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recovery of condensate oil. Innovative development methods such as gravity drive through water and natural gas injection, and natural gas drive through top injection and bottom production for ultra-deep fault-controlled condensate gas reservoirs are proposed. By adopting the hierarchical geological modeling and the fluid-solid-thermal coupled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accuracy of producing performance prediction in oil and gas reservoirs has been effectively impro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and ultra-deep marine carbonate mechanism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reef-beach facies high-sulfur sour gas reservoirs ultra-deep fault-controlled fractured-cavity reservoir wellbore sulfur deposition fluid-solid-thermal numerical simulation
下载PDF
超深层断控缝洞型油藏油井合理产能优化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顾浩 康志江 +3 位作者 尚根华 张冬丽 李红凯 黄孝特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4-69,共6页
为优化超深层断控缝洞型油藏油井合理产能,以塔里木盆地FQ油田为例,分析其地质和开发特征,利用产能试井法、嘴流法和油藏数值模拟法,对油井合理产能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超深层断控缝洞型油藏一次采油可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3个阶段,不... 为优化超深层断控缝洞型油藏油井合理产能,以塔里木盆地FQ油田为例,分析其地质和开发特征,利用产能试井法、嘴流法和油藏数值模拟法,对油井合理产能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超深层断控缝洞型油藏一次采油可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3个阶段,不同阶段开发特征差异显著。FQ油田超深层断控缝洞型油藏产能试井曲线存在下凸型、直线型、上翘型和台阶型4类,其中,下凸型曲线油井合理产能取曲线拐点处对应产能;直线型和上翘型曲线油井合理产能均取最大测试产能,但需继续扩大油嘴测试产能,直至曲线出现拐点;台阶型曲线油井合理产能取台阶后最大测试产能。嘴流法优化油井合理产能取嘴流曲线拐点对应产能。油藏数值模拟法适用于一次采油中期和后期油井合理产能优化,通过优化油井见水时间、累计产油量、采收率等关键指标,确定油井合理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缝洞型油藏 超深层 断控 合理产能 产能试井 嘴流法 油藏数值模拟
下载PDF
深层缝洞型油藏井间连通路径智能预测技术 被引量:7
4
作者 康志江 张冬梅 +3 位作者 张振坤 王睿奇 姜文斌 刘坤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90-1299,共10页
深层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是多期地质构造和岩溶作用改造形成的油藏,缝洞体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常规的碎屑岩油藏井间连通预测技术不适用。基于静、动态数据结合多重分形、曲线相似度分析等技术,自动提取缝洞单元不同机理下相邻井响应... 深层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是多期地质构造和岩溶作用改造形成的油藏,缝洞体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常规的碎屑岩油藏井间连通预测技术不适用。基于静、动态数据结合多重分形、曲线相似度分析等技术,自动提取缝洞单元不同机理下相邻井响应程度等生产动态特征参数,实现井间连通程度自动评价。利用深度残差网络实现地震多属性融合刻画储集体空间结构,采用强化学习和多目标算法自动搜索三维连通路径。以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不同岩溶背景典型缝洞单元为例,自动提取的动态响应特征及三维连通路径的展布形态说明裂缝网络是风化壳岩溶井间主要连通通道,多向连通性好;主断裂和次级断裂是断控岩溶井间的主要通道,沿断裂呈条带状连通;古暗河岩溶沿多层暗河连通,局部充填垮塌具有分段性。研究成果对深层缝洞型油藏剩余油与提高采收率研究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学习 多目标优化 三维连通路径 地震多属性融合 岩溶系统 缝洞型油藏 塔河油田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深层离散裂缝油藏多尺度流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允 康志江 +2 位作者 马郡伟 郑欢 吴大卫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65-370,共6页
深层离散裂缝油藏介质类型多、尺度变化大,存在离散介质与连续介质,且高压下介质易变形,对压力敏感,现有的油藏数值模拟方法虽然考虑了离散介质,但没有考虑裂缝变形的影响,方法不再适用,为此创建了深层离散裂缝油藏多尺度流固耦合数值... 深层离散裂缝油藏介质类型多、尺度变化大,存在离散介质与连续介质,且高压下介质易变形,对压力敏感,现有的油藏数值模拟方法虽然考虑了离散介质,但没有考虑裂缝变形的影响,方法不再适用,为此创建了深层离散裂缝油藏多尺度流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首先,提出了基质、微裂缝、中小尺度裂缝和离散裂缝的分尺度模拟方法,建立了多尺度离散裂缝网络流固耦合模型。其次,创建了不同尺度离散裂缝流固耦合数学模型,针对不同尺度裂缝中流体流动和应力敏感特点分别考虑压力敏感或流固耦合:微裂缝存在应力敏感,与基质一起采用压力敏感方法来处理,建立压缩系数计算方法;中小尺度裂缝随油田开发容易闭合,提出采用裂缝开启闭合计算方法,建立裂缝开启闭合的计算模型;离散裂缝控制着流体流动方向和规模,同时裂缝容易填充,需要采用流固耦合处理,建立流固全耦合数学模型。再次,建立了有限体积和有限元数值模型,流动问题采用有限体积法进行离散,应力问题采用有限元法进行离散,并通过收敛性相对较好的全隐式数值求解方法进行求解。最后,通过理论模型与实际油藏模型进行方法验证:采用二维固结模型数值计算结果能够较好吻合理论解,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采用实际油藏模型计算,由于考虑了压力敏感和流固耦合问题,吻合性较好,说明本方法计算准确性更高。因此,针对深层离散裂缝油藏高压、高应力和介质尺度差异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多尺度流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方法新颖且实用性强,为该类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油藏 裂缝油藏 流固耦合 数值模拟 有限元 有限体积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超深油气藏流体相行为变化特征 被引量:4
6
作者 胡伟 徐婷 +5 位作者 杨阳 伦增珉 李宗宇 康志江 赵瑞明 梅胜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44-1053,共10页
超深储层复杂的地质条件导致流体相态特征呈现多样性和多变性,为勘探开发带来了极大挑战。以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为例,通过建立超深油气藏流体相态研究方法,采用等时间间隔井下取样方法,在获取不同生产阶段地层流体样品的基础上,研究了... 超深储层复杂的地质条件导致流体相态特征呈现多样性和多变性,为勘探开发带来了极大挑战。以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为例,通过建立超深油气藏流体相态研究方法,采用等时间间隔井下取样方法,在获取不同生产阶段地层流体样品的基础上,研究了典型油气井地层流体的相行为变化特征,并通过开展两期充注流体混合开发沥青质沉积实验,揭示了凝析气井发生沥青质沉积的原因,从流体相变角度提出了合理开采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顺北4号断裂带D1井钻遇的断溶体存在深部原油供给,垂向上呈现上气下油的组分梯度变化,开采过程中地层流体类型由凝析气向近临界态凝析气、再向挥发油转变。反凝析后的凝析油来源于两期充注流体,一是凝析气中自含的凝析油,另一小部分来自于深部原油被凝析气抽提出的轻质组分。而D2井钻遇断溶体为单一封闭凝析气藏,其相态变化规律与常规凝析气相近。D1井出现的沥青质沉积与上部凝析气和深部原油被同时动用有关,当凝析气与深部原油混合开采时,会导致沥青质沉积起始压力和沉积量大幅增加,加剧沥青质在储层和井筒中沉积。建议采用先油藏后气藏、保压方式开采上气下油型断溶体油气藏。取得的成果为超深油气藏高效勘探开发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 两期充注 相行为 断溶体 凝析气 超深层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深层碳酸盐岩缝洞介质应力敏感特性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孙科 刘慧卿 +4 位作者 王敬 刘人杰 冯亚斌 康志江 张允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51-364,共14页
深层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具有埋藏环境复杂、作用机制复杂、储集空间复杂3大特征,这使得这类油藏难以有效动用和高效开发。为了揭示深层高温、高压和高应力条件下碳酸盐岩缝洞储层的应力敏感特征,本文基于改进的储层应力敏感性流动实验方... 深层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具有埋藏环境复杂、作用机制复杂、储集空间复杂3大特征,这使得这类油藏难以有效动用和高效开发。为了揭示深层高温、高压和高应力条件下碳酸盐岩缝洞储层的应力敏感特征,本文基于改进的储层应力敏感性流动实验方法,构建了具有不同裂缝发育程度、不同裂缝粗糙度、不同孔洞类型以及不同充填类型的碳酸盐岩缝洞介质模型,深入探究了不同缝洞发育特征对碳酸盐岩介质应力敏感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深层条件下碳酸盐岩缝洞介质普遍存在“应力敏感滞后效应”,孔隙压力恢复阶段的实测绝对渗透率均小于孔隙压力降低阶段的绝对渗透率;(2)具有相同发育特征的碳酸盐岩缝洞介质的最大渗透率损害率与不可逆渗透率损害率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即最大渗透率损害率越大,相应的不可逆渗透率损害率也越大;(3)不同充填型碳酸盐岩缝洞介质的应力敏感效应表现出明显的孔隙型介质特征,孔隙压力降低和恢复阶段的渗透率损害率普遍偏小;(4)裂缝是影响碳酸盐岩复合介质应力敏感程度的主控发育结构,裂缝型介质的应力敏感效应明显强于孔洞型介质;(5)随着裂缝数量和形态展布复杂性的增加,深层条件下碳酸盐岩缝洞介质的应力敏感性明显减弱,而溶蚀孔洞和溶洞的存在进一步减弱了复合介质的应力敏感效应。本研究阐明了深层条件下不同发育特征碳酸盐岩缝洞介质的应力敏感特性及其存在的显著差异,为深层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发技术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 碳酸盐岩 缝洞介质 发育特征 应力敏感
下载PDF
中国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106
8
作者 李阳 康志江 +1 位作者 薛兆杰 郑松青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69-678,共10页
针对中国碳酸盐岩油气田成藏模式多样、构造复杂、储集层差异大的特点,跟踪分析了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开发技术攻关实践,系统总结了所形成的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理论与技术,分析了其适应性与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针对中国碳酸盐岩油气田成藏模式多样、构造复杂、储集层差异大的特点,跟踪分析了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开发技术攻关实践,系统总结了所形成的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理论与技术,分析了其适应性与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及思路。中国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主要形成了:(1)碳酸盐岩储集层的成因机制、复杂介质复合流动机理理论;(2)以地球物理描述、离散缝洞建模方法为核心的储集体识别和描述技术;(3)自由流-渗流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及试井分析技术;(4)空间结构井网设计、变强度注水和堵水封窜为核心的注水开发和氮气单井吞吐提高采收率技术;(5)钻完井、酸化压裂增产技术。进一步实现碳酸盐岩油气藏高效开发,需要开展4个方面的攻关:(1)发展更高精度的复杂储集层描述技术;(2)研发多途径的油气藏提高采收率技术;(3)完善和发展超深层碳酸盐岩钻井、酸化压裂改造方法,大幅降低工程成本;(4)加强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与油气藏开发的融合,实现油田开发的智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油气藏 储集层 流体复合流动 注水注气 酸化压裂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后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与提高采收率途径 被引量:40
9
作者 郑松青 杨敏 +5 位作者 康志江 刘中春 龙喜彬 刘坤岩 李小波 张世亮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46-754,共9页
综合岩心、测井、地震、生产动态等多方面资料,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空间多尺度特征、储集体类型、缝洞体空间形态及分布模式、与生产井的配置关系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各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建立了水驱后剩余油分布的主控... 综合岩心、测井、地震、生产动态等多方面资料,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空间多尺度特征、储集体类型、缝洞体空间形态及分布模式、与生产井的配置关系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各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建立了水驱后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模式;结合塔河油田的开发实践,系统研究了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与途径。研究表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后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可归结为局部高点、井控不足、连通通道屏蔽和弱水动力4大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是一个系统工程:天然能量开发阶段,做好生产调控,防止底水窜进;注水早期,依据储集体类型、连通性、空间位置构建注采关系,提高水驱控制及动用程度,尽量减少剩余油;注水开发中后期,依据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及分布特征,通过加强井控、利用重力分异和毛细管的渗吸作用、扰动(改造)流场等措施,实施精准挖潜。同时做好技术储备,开展储集层改造、新型注入介质、智能优化开发等技术的研发,做好注水、注气技术的接替,最大限度地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缝洞型油藏 多尺度性 剩余油分布 主控因素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 被引量:31
10
作者 康志江 李阳 +1 位作者 计秉玉 张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34-441,共8页
中国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资源量丰富,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达29.3×108 t,已经成为中国油气勘探开发和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由于深埋5500 m碳酸盐岩缝洞体的描述精度低、流动模式多样、模拟预测难度大,注水窜流易造成油井暴性水淹,导... 中国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资源量丰富,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达29.3×108 t,已经成为中国油气勘探开发和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由于深埋5500 m碳酸盐岩缝洞体的描述精度低、流动模式多样、模拟预测难度大,注水窜流易造成油井暴性水淹,导致采收率低仅为15.9%,此类油藏开发是世界级难题。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形成地球物理描述、地质建模、注水注气和酸压改造等提高采收率系列技术,单元应用后储量动用率提高了42%,同时已提高采收率2.3%,对同类深层、超深层强非均质性油藏开发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善注水 气项驱 缝洞型油藏 碳酸盐岩油气藏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基于物质平衡的超深断溶体油藏弹性驱产能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顾浩 康志江 +5 位作者 尚根华 郑松青 朱桂良 张云 朱现胜 朱莲花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6-92,共7页
以塔里木盆地Q单元为例,基于物质平衡原理,从储量、能量、流度3大方面分析超深断溶体油藏弹性驱产能主控因素,解释不同断裂级次弹性驱产能差异。结果表明:超深断溶体油藏弹性驱产能主控因素包括缝洞储集体规模、地层弹性能量和流体流动... 以塔里木盆地Q单元为例,基于物质平衡原理,从储量、能量、流度3大方面分析超深断溶体油藏弹性驱产能主控因素,解释不同断裂级次弹性驱产能差异。结果表明:超深断溶体油藏弹性驱产能主控因素包括缝洞储集体规模、地层弹性能量和流体流动能力,这3个因素整体均呈主干断裂大于分支断裂、分支断裂大于次级断裂的特征;弹性驱单井累积产油量、日产油量、阶段累积产油量均与单井控制储量呈强线性关系;单井累积产油量和单井控制储量与初始地层压力乘积在对数坐标上是一条斜率近似为1的直线;综合弹性压缩系数、缝洞储集体规模对累积产油量影响大于初始地层压力影响;流体流动能力越强,平均单井日产油量越高;要提高超深断溶体油藏弹性驱产能,早期井位部署应优选规模大、地层破碎程度高的缝洞储集体,开发中后期要尽量提高单井控制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溶体油藏 弹性驱 产能 物质平衡原理 单井控制储量 综合弹性压缩系数
下载PDF
基于井温的超深断溶体油藏油井动用深度计算 被引量:8
12
作者 顾浩 尚根华 +5 位作者 李慧莉 王强 朱莲花 赵锐 康志江 李王鹏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7-62,共6页
超深断溶体油藏纵向连通性好,油井生产时井底下方油气易沿断裂高导流通道向井底流动。为明确油井油藏动用深度,以Z油田W9井为例,对比分析超深断溶体油藏流温、静温特征,并基于温度特征建立不同温度-深度关系下油井动用深度计算方法。研... 超深断溶体油藏纵向连通性好,油井生产时井底下方油气易沿断裂高导流通道向井底流动。为明确油井油藏动用深度,以Z油田W9井为例,对比分析超深断溶体油藏流温、静温特征,并基于温度特征建立不同温度-深度关系下油井动用深度计算方法。研究表明:同一深度下流温大于静温,与油嘴直径无关;当深度一定时,油嘴直径越大,流温越高;随深度增大,流温与静温差整体呈降低趋势,靠近井底处流温梯度较低;超深断溶体油藏温度特征受热损失、油井动用深度和传热方式影响;W9井在目前4.5 mm油嘴生产条件下动用深度约为52~62 m。该研究可为超深断溶体油藏油柱高度判断、储量计算、合理生产制度的制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油藏 断溶体油藏 动用深度 流温 静温 油柱高度
下载PDF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开发特征及改善对策 被引量:8
13
作者 郑松青 康志江 +4 位作者 程晓军 李小波 张世亮 崔书岳 蒋林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5-104,共10页
以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水开发实践为基础,综合应用地质、地球物理、示踪剂测试、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其水驱开发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低效水驱模式,并针对性提出了改善水驱技术对策。研究结果表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 以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水开发实践为基础,综合应用地质、地球物理、示踪剂测试、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其水驱开发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低效水驱模式,并针对性提出了改善水驱技术对策。研究结果表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开发呈现三大特征:①受效方向单一;②注水利用率低;③注水失效的主要原因为底水水侵。主要存在低水驱控制型、低水驱动用型、低洗油效率型3大类10亚类低效水驱模式。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的对策包括:①围绕连通缝洞体(或缝洞群)构建(或完善)注采关系,通过完善井网、改善连通等提高水驱控制程度;②通过调驱、注采参数优化、改变水驱方向、变强度注水等提高水驱动用程度;③通过改善岩石及油水界面性质提高水驱洗油效率;④通过提高生产井井底压力、封堵水侵通道、降低底水能量等方式抑制底水。同时,还要综合利用多种技术手段提高油藏描述精度,提高技术实施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 改善对策 连通性 缝洞型油藏 碳酸盐岩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并行模拟器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毅 张可霓 +4 位作者 胡立堂 康志江 张冬丽 赵艳艳 张允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23-230,共8页
在成熟应用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模拟器KarstSim的基础上,针对更加精细和大规模网格的模拟需求,开发了KarstSim的并行模拟器。并行化主要通过网格分区、大型线性方程解法和处理器之间信息通讯3个部分实现,同时借助了Aztec库和METIS软件... 在成熟应用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模拟器KarstSim的基础上,针对更加精细和大规模网格的模拟需求,开发了KarstSim的并行模拟器。并行化主要通过网格分区、大型线性方程解法和处理器之间信息通讯3个部分实现,同时借助了Aztec库和METIS软件。基于Buckley-Leverett两相纵向流动理论和塔河油田某区块的模型,对并行版与解析解、单机版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了并行模拟结果的准确性以及计算的效率性。将并行模拟器应用至64万网格非均质的缝洞型油藏,在最高采用128核服务器中模型计算时间最低为7.3h,计算效率提升显著。最后对不同网格规模的均质油藏进行了模拟,网格规模从1万逐渐增加到1千万规模,结果显示对于千万级网格的均质油藏,并行模拟器计算时间为85min,证实了并行模拟器在大规模油藏模拟中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rstSim 缝洞型油藏 油藏模拟 并行方法 计算效率
下载PDF
基于多相流模型的缝洞型油藏数值模拟软件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崔书岳 康志江 邸元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7-104,共8页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空间由溶洞、裂缝、溶蚀孔洞组成,溶洞是该类油藏的主要储集空间,也是区别于其他类型油藏的最主要特点。现有的多重介质模拟方法无法准确描述未充填溶洞内流体流动的特征。为此,在多相流模型和有限体积数值解法...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空间由溶洞、裂缝、溶蚀孔洞组成,溶洞是该类油藏的主要储集空间,也是区别于其他类型油藏的最主要特点。现有的多重介质模拟方法无法准确描述未充填溶洞内流体流动的特征。为此,在多相流模型和有限体积数值解法的基础上,建立了溶洞内多相流体计算模型,实现了溶洞内多相流体流动的描述,并针对缝洞型油藏特点研制了数值模拟软件平台。该软件实现了缝洞型油藏数值模拟的数据管理、方案管理、模拟计算、数据显示等功能。应用实例表明该软件能够实现缝洞型油藏数值模型建立、生产历史拟合、剩余油定量描述、潜力区域分析等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油藏 油藏数值模拟 非达西高速流动 溶洞 剩余油 塔河油田
下载PDF
基于EEMD高斯过程自回归模型的缝洞型油藏开发动态指标预测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冬梅 林子航 +2 位作者 康志江 王吉祥 邢路通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6-263,共8页
缝洞型油藏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大缝大洞的存在使得见水特征复杂多样,同时受各类工程、地质因素影响,生产数据非线性、非稳态,动态指标实时预测难度大。对此提出了一种结合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和信息熵的高斯过程自回归模型的开发动态... 缝洞型油藏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大缝大洞的存在使得见水特征复杂多样,同时受各类工程、地质因素影响,生产数据非线性、非稳态,动态指标实时预测难度大。对此提出了一种结合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和信息熵的高斯过程自回归模型的开发动态指标预测方法:①利用EEMD方法将生产数据分解成若干个平稳的本征模态函数(IMF)分量;②采用信息熵计算由于工作制度频繁调整而引起的数据波动程度;③利用分解的低频分量提取拟稳态数据段,对方差贡献度较大的各IMF分量建立高斯过程自回归模型;④叠加各分量计算结果作为预测值。仿真实验表明这种新算法能够有效应用于缝洞型油藏开发动态指标预测,可以预测生产井各项生产指标的变化趋势,为后期生产开发方案调整提供依据,指导油田的整体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油藏 开发动态指标预测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信息熵 高斯过程自回归模型
下载PDF
井网对溶蚀孔洞型储集层水驱开发特征的影响实验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敬 刘慧卿 +4 位作者 张景 赵卫 黄义涛 康志江 郑松青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35-1042,共8页
根据相似准则理论,选取火山岩露头岩样建立实验模型,开展裂缝型与无裂缝型溶蚀孔洞储集层五点井网、九点井网、五点转九点井网、井位与裂缝相对位置、注入井注入速度等多种方式的水驱油开发实验,分析不同实验方案的开发指标变化规律,总... 根据相似准则理论,选取火山岩露头岩样建立实验模型,开展裂缝型与无裂缝型溶蚀孔洞储集层五点井网、九点井网、五点转九点井网、井位与裂缝相对位置、注入井注入速度等多种方式的水驱油开发实验,分析不同实验方案的开发指标变化规律,总结不同井网的水驱开发特征,探索最优注水开发方式。研究表明,无裂缝溶蚀孔洞型储集层,五点井网水驱波及范围小,水窜严重,采收率低,转九点井网后,采收率可较大幅度提高,但对距离较远的角井效果不明显,裂缝-溶蚀孔洞型储集层,注采井不在连通裂缝上,裂缝可以更好地沟通连通性较差的溶蚀孔洞,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无论溶蚀孔洞型储集层有无裂缝,九点井网开发效果明显优于五点井网、五点井网转九点井网,边井开发指标优于角井,且有裂缝时更明显;九点井网水驱至高含水期,将角井转注变为交错井网后采收率可进一步提高;注入井提高注水速度,有助于提高九点井网距离较远角井的产油量,提高最终采收率,但无水采油期大幅缩短,无水采收率大幅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似准则 溶蚀孔洞型储集层 水驱 注采井网 布井方式 注水速度 开发指标 采收率
下载PDF
碳酸盐岩深层油气开发技术助推我国石油工业快速发展 被引量:19
18
作者 李阳 康志江 +1 位作者 薛兆杰 张允 《石油科技论坛》 2021年第3期33-42,共10页
我国碳酸盐岩缝洞型深层油气资源量丰富,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达40.66×10^(8)t,已成为中国油气勘探开发和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由于埋深在6500m以下的碳酸盐岩缝洞体描述精度低、流动模式多样、模拟预测难度大,注水窜流易造成... 我国碳酸盐岩缝洞型深层油气资源量丰富,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达40.66×10^(8)t,已成为中国油气勘探开发和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由于埋深在6500m以下的碳酸盐岩缝洞体描述精度低、流动模式多样、模拟预测难度大,注水窜流易造成油井暴性水淹,此类油藏开发是世界级难题。经过近20年的技术攻关与实践,创新形成碳酸盐岩深层油气开发技术系列。(1)创建绕射波分离和逆时深度偏移高精度成像、缝洞体内部结构刻画及断溶体预测技术,形成基于地质知识库和动态约束的岩溶地质建模技术;(2)建立多尺度复合介质耦合数值模拟理论,形成洞、缝、孔变重耦合的数值模拟技术与并行计算软件,提高了油藏模拟精度与速度;(3)发展缝洞型油藏注水开发理论,建立空间结构井网设计方法,实现缝注洞采、低注高采、同层注采,表层岩溶、古暗河岩溶及断控岩溶的储量控制程度明显提高;(4)揭示注氮气洞顶驱机理,形成单井、井组注氮气选井与注采参数优化技术;(5)形成非主应力任意方向靶向酸压改造技术,实现单向变多向、单缝变多缝,提高了酸压中靶率及酸压改造效果。通过碳酸盐岩深层缝洞型油气藏开发关键技术应用,塔河油田新井建产率达91.7%,年产油长期稳产在550×10^(4)t以上,支撑了顺北10亿吨级大油气田的发现与快速上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缝洞型 深层油气藏 开发关键技术 塔河油田 顺北油气田
下载PDF
基于LSTM的缝洞型油藏水淹异常模式识别及预警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吉祥 张冬梅 +2 位作者 康志江 李金平 王富豪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16-322,共7页
大缝大洞的存在和频繁的工作制度导致缝洞型油藏含水率变化特征多样,暴性水淹预警难度大。针对传统预警方法存在的时滞性问题,采用K线理论刻画含水率生产指标变化趋势,总结出充沛型、突破型、反转型等水淹前异常模式;由于循环神经网络... 大缝大洞的存在和频繁的工作制度导致缝洞型油藏含水率变化特征多样,暴性水淹预警难度大。针对传统预警方法存在的时滞性问题,采用K线理论刻画含水率生产指标变化趋势,总结出充沛型、突破型、反转型等水淹前异常模式;由于循环神经网络能够刻画生产数据间的长程相关性,采用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自动识别水淹异常模式特征实现暴性水淹预警。仿真实验表明基于LSTM的水淹异常模式识别模型通过变换数据尺度,较好地捕获暴性水淹前数据的整体变化趋势,识别精度明显优于支持向量机、朴素贝叶斯等模型。K线理论刻画的各类异常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预测的时滞难题,提前1~3周实现水淹预警,可以为缝洞型油藏水淹预警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油藏 暴性水淹预警 K线理论 异常模式 LSTM
下载PDF
Controlling factors of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after water flooding and enhanced oil recovery methods for fracturecavity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Tahe Oilfield 被引量:4
20
作者 ZHENG Songqing YANG Min +5 位作者 kang zhijiang LIU Zhongchun LONG Xibin LIU Kunyan LI Xiaobo ZHANG Shilia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4期786-795,共10页
Based 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core, well logging, seismic and production data, the multi-scale reservoir space, reservoir types, spatial shape and distribution of fractures and caves, and the configuration relati... Based 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core, well logging, seismic and production data, the multi-scale reservoir space, reservoir types, spatial shape and distribution of fractures and caves, and the configuration relationship with production wells in fracture-cavity carbonate reservoirs were studied systematically, the influence of them on the distribution of residual oil was analyzed, and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mode of residual oil distribution after water flooding was established. Enhanced oil recovery methods were studied considering the development practice of Tahe oilfield.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residual oil distribution after water flooding in fracture-cavity carbonate reservoir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our categories: local high point, insufficient well control, flow channel shielding and weak hydrodynamic. It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to improve oil recovery in fracture-cavity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the stage of natural depletion, production should be well regulated to prevent bottom water channeling. In the early stage of waterflooding, injection-production relationship should be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reservoir type, connectivity and spatial location to enhance control and producing degree of waterflooding and minimize remaining oil. In the middle and late stage, according to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maining oil after water flooding, remaining oil should be tapped precisely by making use of gravity differentiation and capillary force imbibition, enhancing well control, disturbing the flow field and so on. Meanwhile, backup technologies of reservoir stimulation, new injection media, intelligent optimization etc. should be developed, smooth shift from water injection to gas injection should be ensured to maximize oil recov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ATE rock FRACTURE-CAVITY RESERVOIR multiple scale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main controlling factor enhanced OIL recover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