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定位系统测量与青藏高原东部流变构造 被引量:24
1
作者 陈智梁 刘宇平 +6 位作者 张选阳 赵济湘 唐文清 邓昌蓉 B.C.Burchfiel R.W.King l.h.royden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62-270,共9页
通过1991~1997年期间高精度全球定位系统测量,建立了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区的现代地壳运动速度场。相对成都,鲜水河-小江断裂以西的藏东-滇中地区的运动速度变动在1.57~17.49mm/a之间,总体为8mm/a以上。该断裂以东地区的运动速... 通过1991~1997年期间高精度全球定位系统测量,建立了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区的现代地壳运动速度场。相对成都,鲜水河-小江断裂以西的藏东-滇中地区的运动速度变动在1.57~17.49mm/a之间,总体为8mm/a以上。该断裂以东地区的运动速度小,约为0~7mm/a。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围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涡旋和川西地区的涡旋的认定,以及它们在地壳变形中的作用的分析,阐述了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区深部物质流变的主要形式和地壳流变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青藏高原 流变构造 测量
下载PDF
四川泸定昔格达组的堰塞湖成因及其意义 被引量:26
2
作者 陈智梁 孙志明 +1 位作者 l.h.royden 张选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14-620,共7页
文章通过对泸定大渡河上松林-大板厂地段T6阶地基座古堰塞坝崩塌-块体流堆积的识别,以及与其上游邻近地段甘海子T6阶地基座昔格达组崩塌、块体流堆积至湖相沉积序列的对比和成因联系分析,阐明了泸定昔格达组的堰塞湖成因。该区在晚新生... 文章通过对泸定大渡河上松林-大板厂地段T6阶地基座古堰塞坝崩塌-块体流堆积的识别,以及与其上游邻近地段甘海子T6阶地基座昔格达组崩塌、块体流堆积至湖相沉积序列的对比和成因联系分析,阐明了泸定昔格达组的堰塞湖成因。该区在晚新生代时,由于古大渡河岸坡的不稳定性,发生大型崩塌-块体流,堵塞河道,形成古堰塞坝和古堰塞湖,并在湖盆中充填了以海子坪昔格达组上部为代表的湖相沉积和少量的低能河流相沉积;同时,指出在对昔格达组大区域对比和综合研究中,特别是在分析它的地质意义时,必须考虑这种复杂性和非等时性。古堰塞坝和古堰塞湖应对地质灾害监测和水利工程建设有很好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昔格达组 湖相沉积 崩塌-块体流堆积 古堰塞坝 古堰塞湖
下载PDF
中国四川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背景 被引量:3
3
作者 B.C.Burchfiel l.h.royden +8 位作者 R.D.Vander Hilst B.H.Hager Z.Chen R.W.King C.Li J.L H.ao E.Kirby 任俊杰 《国际地震动态》 2008年第8期13-21,共9页
2008年5月12日,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发生了Mw7.9地震。这一地震是在青藏高原长期隆升和向东推挤的背景下形成的。发生地震的区域有以下典型的地质特征:不是陡峭山前的活动汇聚造山带(包括地形起伏大于4km的情况),而是缺少高... 2008年5月12日,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发生了Mw7.9地震。这一地震是在青藏高原长期隆升和向东推挤的背景下形成的。发生地震的区域有以下典型的地质特征:不是陡峭山前的活动汇聚造山带(包括地形起伏大于4km的情况),而是缺少高活动强度的低角度逆冲断层;虽拥有年轻的高地形(距今15Ma)和加厚的地壳,但是却只有低的GPS缩短率(小于3mm/a),并且缺少同时代的前陆沉积。在我们看来,青藏高原东部下面的地壳加厚不是因为上部地壳的大范围缩短,而是由于位于软弱层(低速层)中的深部地壳的韧性增厚。横跨龙门山的晚新生代缩短量可能仅有10—20km。且伴有主要造成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差异抬升的褶皱和断裂。5月12日的地震可能反映了青藏高原东部相对四川盆地的带有缓慢的汇聚和右旋走滑的长期抬升。5月12日地震邻区内GPS确定的速率表明,该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大约为2000~1000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特征 地震 物理背景 中国四川 青藏高原东缘 青藏高原东部 地球 汶川
下载PDF
大陆碰撞期间形成后退俯冲边界的演化
4
作者 l.h.royden 王桥 《海洋地质译丛》 1993年第6期69-76,共8页
地中海区域内的变形代表了欧亚和联合的非洲-阿拉伯大陆(以后称作非洲)间早期(或不完全的)陆-陆碰撞作用。最近 Royden 等(1989,1990)指出,在这个区域内可识别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冲断层带。在有厚陆壳的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相接触的那部分... 地中海区域内的变形代表了欧亚和联合的非洲-阿拉伯大陆(以后称作非洲)间早期(或不完全的)陆-陆碰撞作用。最近 Royden 等(1989,1990)指出,在这个区域内可识别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冲断层带。在有厚陆壳的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相接触的那部分地区,形成了具高地形山的近东西向冲断带(如东、西阿尔卑斯和东土耳其冲断带,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 碰撞作用 俯冲边界 演化 海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