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8年中国人群自杀死亡率及死亡方式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孟诗迪 刘韫宁 +3 位作者 刘江美 齐金蕾 周脉耕 王黎君 《伤害医学(电子版)》 2021年第2期36-40,共5页
目的对2018年我国人群自杀死亡率及死亡方式的分布情况进行描述,为自杀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监测数据,通过死因监测系统漏报调查数据对死亡率进行调整,以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准计算年龄标准化死亡率,描述中国... 目的对2018年我国人群自杀死亡率及死亡方式的分布情况进行描述,为自杀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监测数据,通过死因监测系统漏报调查数据对死亡率进行调整,以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准计算年龄标准化死亡率,描述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群的自杀死亡率及死亡方式的分布情况。结果2018年中国人群自杀标化死亡率为6.36/10万,城市地区人群自杀标化死亡率为4.37/10万,农村地区人群为7.40/10万;男性自杀标化死亡率为7.61/10万,女性为5.10/10万。自杀标化死亡率性别比(男性/女性)为1.48,地区比(农村/城市)为1.70。自杀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60~84岁老年人自杀死亡率为20.71/10万,85岁及以上老年人自杀死亡率达到51.20/10万。中国人群自杀死亡方式前三位分别为自毒、悬吊/绞勒/窒息和坠落,农村地区人群第一位自杀死亡方式为自毒,而城市地区人群为悬吊/绞勒/窒息。结论应着重关注老年人和农村地区人群的自杀死亡问题,针对不同人群自杀死亡方式的差异,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进一步降低自杀死亡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 死亡率 自杀方式
下载PDF
2009-2019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伤残寿命损失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陈贺 孟诗迪 +2 位作者 刘韫宁 刘江美 王黎君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3年第8期608-615,共8页
目的利用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2019研究数据分析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因伤残所导致的疾病负担及其变化情况。方法利用GBD 2019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的伤残寿命损失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资料,分析2009-... 目的利用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2019研究数据分析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因伤残所导致的疾病负担及其变化情况。方法利用GBD 2019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的伤残寿命损失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资料,分析2009-2019年中国老年人群伤残疾病负担及变化情况,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60岁及以上人口进行率的标准化计算。结果2019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的YLD达5637.1万人年,其中YLD排名前6种疾病为年龄相关及其他原因听力损失(以下简称“听力损失”)、脑卒中、下背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失明及视力损失、糖尿病,YLD分别为558.7、428.9、370.6、322.4、309.7、308.7万人年,YLD标化率分别为2181.9/10万、1680.3/10万、1443.3/10万、1265.0/10万、1210.0/10万、1199.3/10万。2019年男性、女性60岁及以上人群的YLD分别为2454.9和3182.1万人年。男性、女性60岁及以上人群YLD排名前16种疾病中,5种疾病(糖尿病、COPD、失明及视力损失、下背痛、听力损失)YLD标化率均下降,男性COPD和女性糖尿病降幅最大,YLD标化率的变化率分别为18.6%、15.2%。10年间跌倒、道路伤害(主要为男性)、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痴呆YLD和YLD标化率增幅最大。结论2009-2019年我国在60岁及以上人群听力损失、下背痛、COPD、失明及视力损失和糖尿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总体YLD负担仍呈加重趋势。今后应继续关注听力损失、脑卒中、下背痛、COPD、失明及视力损失和糖尿病等YLD标化率较高的疾病,同时跌倒、道路伤害、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痴呆YLD标化率增幅较大的疾病也不容忽视,应采取措施加以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疾病负担 伤残寿命损失年
下载PDF
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孕酮水平与胚胎停止发育的关系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忠辉 刘江美 梁冬儒 《海南医学》 CAS 2018年第13期1877-1878,共2页
目的探讨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孕酮(P)水平与胚胎停止发育的关系。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东莞市樟木头医院妇产科诊治的30例胚胎停止发育患者纳入胎停组,随机选择同期收治的30例早期正常妊娠孕妇纳入对照组,30例流... 目的探讨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孕酮(P)水平与胚胎停止发育的关系。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东莞市樟木头医院妇产科诊治的30例胚胎停止发育患者纳入胎停组,随机选择同期收治的30例早期正常妊娠孕妇纳入对照组,30例流产者纳入流产组。检测并比较三组受检者的血清β-HCG、P水平。结果流产组与胎停组患者的血清β-HCG、P水平分别为(27 287±4 622)m IU/mL、(18.9±7.6)ng/mL和(6 430±1 672)m IU/mL、(14.8±4.3)ng/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6 465±14 225)m IU/mL、(57.3±26.8)ng/mL,而胎停组患者的血清β-HCG、P水平又明显低于流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早期孕妇血清β-HCG、P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流产组孕妇血清β-HCG水平与P水平有正相关性(P<0.05),胎停组及对照组孕妇血清β-HCG与P水平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胚胎停止发育者其血清β-HCG、P水平明显降低,表明血清β-HCG、P水平偏低对预测胚胎发育的结局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发育停止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孕酮 相关性
下载PDF
单纯依沙吖啶和米非司酮分别配伍米索前列醇、依沙吖啶在中期引产中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忠辉 刘江美 赖竹圆 《中国当代医药》 2018年第8期74-76,共3页
目的探讨单纯依沙吖啶和米非司酮分别配伍米索前列醇、依沙吖啶在中期引产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中期引产的240例孕龄为14~27周的孕妇临床资料,按照引产方法分为3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依沙吖啶引产... 目的探讨单纯依沙吖啶和米非司酮分别配伍米索前列醇、依沙吖啶在中期引产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中期引产的240例孕龄为14~27周的孕妇临床资料,按照引产方法分为3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依沙吖啶引产,研究1组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引产,研究2组采用米非司酮配伍依沙吖啶引产。比较3组产妇引产情况、引产用时、总产程时间、出血量及胎盘残留情况。结果研究1组与研究2组引产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1组与研究2组引产用时及总产程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2组及对照组出血量>150 ml比例显著低于研究1组(P<0.05),研究2组胎盘残留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及研究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分别配伍米索前列醇、依沙吖啶相比于单纯依沙吖啶引产时间较短,具有较高的引产成功率,米非司酮配伍依沙吖啶相比于单纯依沙吖啶和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而言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沙吖啶 米非司酮 米索前列醇 中期妊娠 引产
下载PDF
单张纸胶印油墨干燥剂的选择
5
作者 王辉 刘江美 《杭州化工》 CAS 2022年第4期21-23,8,共4页
通过使用灰化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OES)测定胶印油墨和润版液中钴(Co)和锰(Mn)的含量,测定不同油墨体系中这些金属元素的加入量以及油墨在乳化过程中金属干燥剂的洗出量,计算出金属元素的洗出率,得到两个金属干燥剂在... 通过使用灰化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OES)测定胶印油墨和润版液中钴(Co)和锰(Mn)的含量,测定不同油墨体系中这些金属元素的加入量以及油墨在乳化过程中金属干燥剂的洗出量,计算出金属元素的洗出率,得到两个金属干燥剂在油墨体系中的相溶性,再对比两种金属元素不同添加量对油墨的实际干燥效果。结果表明:普通单张胶印油墨体系中,钴干燥剂比锰干燥剂的相溶性差,容易在印刷阶段被润版水洗出,影响实际干燥效率。同时试验表明,可以用锰干燥剂来替代钴干燥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化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 胶印油墨 润版液 干燥剂
下载PDF
Cy3标记农药核酸适配体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特异性检测痕量啶虫脒
6
作者 滕渊洁 韦其真 +3 位作者 刘文涵 刘江美 聂永惠 李盼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462-2467,共6页
将具有拉曼信号的三氢-吲哚菁类(Cy3)染料分子标记农药核酸适配体(Aptamer)制备成拉曼检测试剂(Cy3-aptamer),对痕量啶虫脒进行了特异性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SERS)检测研究。考虑到胶体的稳定和聚凝作用原理,采用聚丙烯酸钠作为分散剂... 将具有拉曼信号的三氢-吲哚菁类(Cy3)染料分子标记农药核酸适配体(Aptamer)制备成拉曼检测试剂(Cy3-aptamer),对痕量啶虫脒进行了特异性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SERS)检测研究。考虑到胶体的稳定和聚凝作用原理,采用聚丙烯酸钠作为分散剂,使作为SERS检测基底材料的银溶胶带负电荷,获得了良好的稳定性和分散性。由于聚丙烯酸钠分散的银溶胶为负电平衡体系,测试时需采用聚沉剂,使具有较高稳定性的银纳米颗粒团聚,形成SERS增强热点,从而提高SERS检测信号。以SERS信号较弱的啶虫脒为探针,考察了银溶胶中加入不同聚沉剂(NaCl, KCl, NaOH, HNO3, H3PO4, H2SO4, HCl)对SERS信号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H^+作为阳离子和PO4^3作为阴离子组成的电解质聚沉剂,对于带有一定负电荷σ-基团分子,具有较好的拉曼增强效应。且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谱,进一步说明了表面电荷性质对SERS的增强信号起决定作用。又由于Cy3-aptamer磷酸骨架上带有大量负电荷,其SERS信号较小。故选择带丰富正电荷的精胺分子以消除Cy3-aptamer磷酸骨架上的负电荷,使Cy3-aptemer更易吸附于银溶胶表面,使其产生较强的SERS光谱。此外,考察选择了精胺与Cy3-aptamer以及Cy3-aptamer与农药啶虫脒的最佳反应结合时间分别为5和20 min。最后,建立了定量检测农药啶虫脒的方法,并对检测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农药啶虫脒在适配体银溶胶特效探针上于1 392 cm^-1处的SERS特征峰面积与水的OH伸缩振动峰面积组成相对拉曼峰面积强度,其相对强度与啶虫脒浓度的对数具有良好的负线性关系,浓度范围为1×10^-8~2.5×10^-7 mol·L^-1。将所建立的特效检测啶虫脒的方法用于实际水样的检测,回收率为97.4%~99.4%。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聚丙烯酸钠分散及精胺修饰的银溶胶有利于捕获Cy3-aptamer及其Cy3-aptamer与啶虫脒的反应物,提高了方法的灵敏度与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核酸适配体 银溶胶 啶虫脒 聚丙烯酸钠 精胺
下载PDF
2005年与202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4类重大慢性病疾病负担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孟诗迪 王薇 +7 位作者 殷鹏 王黎君 刘韫宁 刘江美 齐金蕾 由金玲 林琳 周脉耕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21-326,共6页
目的分析2005年与202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4类重大慢性病死亡疾病负担的变化情况以及在不同省份、不同性别老年人之间的差异,为老年人慢性病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中国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中的2005年与2020年的监测数据计算中... 目的分析2005年与202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4类重大慢性病死亡疾病负担的变化情况以及在不同省份、不同性别老年人之间的差异,为老年人慢性病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中国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中的2005年与2020年的监测数据计算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所有慢性病合计及4类重大慢性病的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所致生命损失年(YLL)及YLL率。使用SAS 9.4软件进行χ^(2)检验,采用R 4.1.2软件制图。结果202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所有慢性病合计标化死亡率为3612.82/10万,比2005年(4577.39/10万)下降了21.07%。2020年中国60岁及以上男女性所有慢性病合计标化死亡率(分别为4394.30/10万,2927.41/10万)均低于2005年(分别为5367.14/10万,3855.36/10万)。2020年老年男性所有慢性病合计标化死亡率远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下降幅度(-18.13%)低于女性(-24.07%)。2020年中国老年人群所有慢性病合计标化YLL率较2005年下降了24.16%,女性(-27.20%)下降幅度大于男性(-21.34%)。2020年不同省份所有慢性病合计标化YLL率差异较大,较高的省份为西藏、青海、新疆、甘肃、陕西、黑龙江等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较低的省份为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天津、广东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与2005年相比,2020年海南、上海、重庆等省份糖尿病标化YLL率增加较多(分别增长了237.32%,82.12%、59.89%),上海、安徽、青海的心脑血管疾病标化YLL率增加(分别增长了3.48%、3.01%、0.30%),西藏、天津的肿瘤标化YLL率增加(分别增长了34.13%、5.80%),西藏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标化YLL率增加(增长了13.53%)。结论202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由慢性病造成的早死疾病负担较2005年下降,但早死疾病负担仍然较重。老年人群的慢性病早死疾病负担地区间不均衡,需要针对不同省份的重点慢性病因地制宜地制定老年人慢性病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 疾病负担 老年人 死亡率 早死所致生命损失年
原文传递
1990年与2019年中国居民归因于高血压的死亡负担分析 被引量:24
8
作者 徐婷玲 周脉耕 +2 位作者 刘江美 王黎君 董文兰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27-331,335,共6页
目的了解1990年和2019年中国及各省归因于高血压的死亡负担及其变化情况,为国家开展高血压防控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9)中国部分的研究结果,评估1990年和2019年中国分性别分年龄组归因于高血压的死... 目的了解1990年和2019年中国及各省归因于高血压的死亡负担及其变化情况,为国家开展高血压防控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9)中国部分的研究结果,评估1990年和2019年中国分性别分年龄组归因于高血压的死亡人数和死亡率,分析高血压导致各类疾病的归因死亡负担,并对各省归因于高血压的人群归因分值(PAF)、死亡人数和标化死亡率进行比较。统计分析软件为SAS 9.4和Excel 2016。结果中国居民归因于高血压的死亡人数从1990年的122.22万例增长到2019年的259.99万例,增长了112.72%;归因死亡率从1990年的103.25/10万增长到2019年的182.79/10万,增长了77.04%。2019年男性的归因死亡人数(144.12万例)和归因死亡率(198.83/10万)均高于女性(归因死亡人数为115.87万例,归因死亡率为166.11/10万),且男性1990—2019年的高血压归因死亡例数和归因死亡率的变化幅度(134.49%、97.40%)同样大于女性(90.71%、56.80%)。随着年龄增长,归因于高血压的死亡负担逐渐加重。与1990年相比,2019年50~69岁男性和女性的归因死亡率均有明显下降(下降率分别为26.91%和48.82%),15~49岁女性的归因死亡率也明显下降(下降率为29.60%),而15~49岁男性的归因死亡率明显上升(增长率为42.61%)。2019年,中国与高血压有关的疾病中,影响最大的为脑卒中(归因死亡人数为112.60万例,归因死亡率为79.17/10万)。1990—2019年,高血压所致缺血性心脏病死亡负担的增幅最大(归因死亡人数增长了264.66%,归因死亡率增长了203.47%)。2019年中国各省归因于高血压的标化死亡率明显呈现北方高、南方低的特征。除云南省、甘肃省、青海省、陕西省和宁夏以外,1990—2019年中国其他省份的高血压归因标化死亡率变化率均呈下降趋势。结论与1990年相比,2019年中国因高血压导致的死亡负担仍然沉重,需注意针对老年人群、中青年男性等重点人群和西部重点地区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疾病负担 人群归因分值 死亡率
原文传递
2019年中国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死亡地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刘威 龙政 +7 位作者 由金玲 林琳 齐金蕾 刘韫宁 刘江美 王黎君 周脉耕 殷鹏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61-566,共6页
目的分析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死亡地点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为相关医疗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9年全国605个死因监测点根本死因为COPD的居民死亡登记资料,描述其死亡地点的分布情况。采用SAS 9.4软件进行χ2检验,采用... 目的分析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死亡地点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为相关医疗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9年全国605个死因监测点根本死因为COPD的居民死亡登记资料,描述其死亡地点的分布情况。采用SAS 9.4软件进行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OPD死亡地点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9年,全国605个死因监测点有145 849名居民死于COPD,其中在家死亡人数为120 981人,占比为82.9%,在医疗卫生机构的死亡人数为21 420人,占比为14.7%。2019年中国居民COPD在家中死亡比例最低的3个省(直辖市)分别为北京市(28.5%)、上海市(39.2%)和黑龙江省(46.7%),其在医疗卫生机构死亡比例也最高,分别为68.4%、51.8%和50.7%;在家中死亡比例最高的3个省分别为福建省(95.3%)、海南省(94.9%)及贵州省(94.3%),在医疗卫生机构死亡比例最低的3个省分别为福建省(3.3%)、海南省(4.3%)及云南省(4.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女性相比,男性(OR=0.88,95%CI:0.85~0.91)在家中死亡的可能性降低;与初中及以下学历者相比,高中(OR=0.19,95%CI:0.18~0.21)和大专及以上(OR=0.08,95%CI:0.07~0.09)学历者在家死亡的可能性降低;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居民(OR=0.91,95%CI:0.88~0.94)在家死亡的可能性降低,而西部地区居民(OR=1.33,95%CI:1.28~1.37)在家死亡的可能性增加;与<40岁年龄组人群相比,60~79岁(OR=1.77,95%CI:1.32~2.39)年龄组人群和80岁及以上(OR=1.75,95%CI:1.30~2.36)人群在家死亡的可能性增加;与已婚者相比,丧偶或离婚者(OR=1.55,95%CI:1.50~1.60)在家死亡的可能性增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国居民COPD死亡地点主要是家中,应重点关注西部地区、低学历、离婚或丧偶人群,提高该类人群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同时加强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死亡地点 影响因素 城乡差异
原文传递
Defining region-specific heatwave in China based on a novel concept of “avoidable mortality for each temperature unit decrease”
10
作者 liu jiang-mei AI Si-Qi +5 位作者 QI Jin-Lei WANG Li-Jun ZHOU Mai-Geng WANG Chong-Jian YIN Peng LIN Hua-Liang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SCIE CSCD 2021年第5期611-618,共8页
The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and temperature-health association varied largely across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a region-specific definition for heatwave was therefore needed.We collected the data on daily mortali... The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and temperature-health association varied largely across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a region-specific definition for heatwave was therefore needed.We collected the data on daily mortality,meteorological factors and air pollution in 84 Chinese cities during 2013–2016,which was divided into seven regions.Based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mortality in each city in a threshold 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where the threshold was defined as the temperature corresponding to the lowest mortality risk,we calculated the number of deaths that could be avoided for 1℃ decrease in maximum temperature under different thresholds,then a random-effect meta-analysis was used to generate regional results,in which the temperature with the highest avoidable mortality number for 1℃ decrease was considered as the most appropriate heatwave definition.We observed an immediate detrimental effect of high temperature within three lag days.Our analysis suggested to use 29.5℃,31.5℃,29.0℃,31.5℃,30.0℃,and 28.5℃ as the heatwave standard for east,north,northeast,central,south,and southwest region,with the avoidable mortality number of 1.54(95%Confidence interval(CI):0.88,2.19),0.55(95%CI:0.16,0.94),0.59(95%CI:0.32,0.86),1.14(95%CI:0.68,1.59),1.22(95%CI:0.54,1.90),and 0.78(95%CI:0.01,1.55),respectively,while the estimated number 0.19(95%CI:−0.02,0.40)in northwest region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he concept of‘avoidable mortality for 1℃ decrease’was proposed to define the heatwave event,and varied maximum temperature between 28.5 and 31.5℃ was suggested for region-specific heatwave definition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TWAVE Mortality burden 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