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冲击载荷下液态铝电解电容失效规律研究
1
作者 李洪伟 王家乐 +2 位作者 郭子如 鹿华雨 柳祥威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36-41,共6页
目的为了探究电子雷管内部电容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失效规律。方法以电子雷管中常用的液态铝电解电容为例,利用水下爆炸的方法对液态铝电解电容进行冲击实验。研究不同强度冲击载荷作用下液态铝电解电容的电压变化特性,通过电流变化曲线... 目的为了探究电子雷管内部电容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失效规律。方法以电子雷管中常用的液态铝电解电容为例,利用水下爆炸的方法对液态铝电解电容进行冲击实验。研究不同强度冲击载荷作用下液态铝电解电容的电压变化特性,通过电流变化曲线确定电容的失效过程,通过解剖失效样品对失效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液态铝电解电容在受到冲击载荷作用后,电压会瞬间下降,随后再缓慢上升,失效模式为短路失效;在13.6MPa~35.7MPa的超压作用下,电容均出现此类现象,且随着冲击强度增大,电压下降幅度增大,电压恢复所需要的时间变长;电容发生短路失效的原因主要包括溢出的电解液与阳极引线接触、阳极铝箔表层氧化膜在应力作用下发生撕裂。结论液态铝电解电容受冲击后易短路失效,具体失效规律可为抗振型电子雷管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铝电解电容 水下爆炸 电子雷管 失效分析
下载PDF
Distribution and Forming Model of Fluvial Terrace in the Huangshui Catchment and its Tectonic Indication 被引量:3
2
作者 WANG Xianyan lu huayu +2 位作者 Jef VANDENBERGHE CHEN Zhongyan LI Langp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2期415-423,共9页
The Huang Shui River, a main tributary of the Yellow River, crosses a series of tectonically subsided and uplifted areas that show different patterns of terrace forma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fluvial terrace of the Hu... The Huang Shui River, a main tributary of the Yellow River, crosses a series of tectonically subsided and uplifted areas that show different patterns of terrace forma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fluvial terrace of the Huang Shui River is studied through topographic and sedimentologic terrace mapping. Three terraces in the Haiyan Basin, four terraces in the Huangyuan Basin, 19 terraces in the Xi'ning Basin (the four high terraces may belong to another river), nine terraces in the Ping'an Basin, five terraces in the Ledu Basin and 12 terraces in the Minhe Basin are recognized. Sedimentology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geomorphologic and sedimentological pattern of the Huang Shui River, which is located at the margin of Tibet, ar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rivers at other regions.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terrace is more complicated at the Huang Shui catchment: both accumulation terrace and erosion terrace were formed in each basin and accumulation terraces were developed in some basins when erosion terraces were formed in other basins, indicating fluvial aggradation may occur in some basins simultaneously with river incision in other basins. A conceptual model of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se two kinds of fluvial terraces at Huang Shui catchment is brought forward in this paper. First, the equilibrium state of the river is broken because of climatic change and/or tectonic movement, and the river incises in all basins in the whole catchment until reaching a new equilibrium state. Then, the downstream basin subsides quickly and the equilibrium state is broken again, and the river incises at upstream basins while the river accumulates at the subsidence basin quickly until approaching a new equilibrium state again. Finally, the river incises in the whole catchment because of climatic change and/or tectonic movement and the accumulation terrace is formed at the subsidence basin while the erosion terrace is formed at other basins. The existence of the accumulation terrace implied the tectonic subsidence in the sub-basins in Huang Shui catchment. These tectonic subsidence movements gradually developed from the downstream Minhe Basin to the upstream Huangyuan Basin. Dating the terrace sequence has potential to unco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sidence in the catchment and the regional tectonic at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angshui catchment fluvial terrace tectonic subsidence geomorphologic evolution late Cenozoic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River Longitudinal Profile Morphometrics to Reveal the Uplift of Lushan Mountain 被引量:1
3
作者 HAN Zhiyong LI Xusheng +3 位作者 WANG Nairui CHEN Gang WANG Xianyan lu huay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5期1644-1652,共9页
The stream power model was applied to Lushan Mt. in South China in order to verify its capability of interpreting the uplift of a small block mountain. On a log-log plot, the longitudinal profiles of 9 rivers derived ... The stream power model was applied to Lushan Mt. in South China in order to verify its capability of interpreting the uplift of a small block mountain. On a log-log plot, the longitudinal profiles of 9 rivers derived from a 30 m DEM exhibit primary characteristics similar to those derived from a 5 m DEM; however, the 5 m DEM clearly reveals more minor knickpoints, and the positions of knickpoints are pinpointed more accurately. All of the studied rivers on the block mountain are in a transient state due to geological perturbations. Some of them exhibit two segments in steady state separated by a slopebreak knickpoint. Such rivers generally develop in a longitudinal valley, which are less perturbed by substrate inhomogeneities. The similar heights of the slope-break knickpoints and the similar uplift rate indicated by the k_(sn) values demonstrate an almost simultaneous headward erosion induced by the fall in base level. This modelling resul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mode of formation of this particular block mountain. Our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stream power model is applicable to a small tectonicallyactive massif only if the channel segments are in a steady st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NICKPOINT river longitudinal profile normalized steepness index uplift rate
下载PDF
1961-2019年中国北方沙漠沙地极端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4
作者 侯承志 黄丹青 +3 位作者 桂东伟 雷加强 鹿化煜 徐志伟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95-1505,共11页
本文利用1961—2019年中国北方沙漠沙地腹地和周边地区61个气象站点逐日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降水量等观测数据,选取了通用的24种极端气候指数,分析了中国北方沙漠沙地极端气候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1961—2019年,中... 本文利用1961—2019年中国北方沙漠沙地腹地和周边地区61个气象站点逐日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降水量等观测数据,选取了通用的24种极端气候指数,分析了中国北方沙漠沙地极端气候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1961—2019年,中国北方沙漠沙地增温趋势明显,不同的极端气温指数变化趋势显著,并且空间差异较小。其中,气温极值指数显著上升,并且年极端低温的上升幅度最大。霜冻日数、冷昼日数等极端冷事件显著减少,夏日日数、暖昼日数等极端暖事件显著增加。②中国北方沙漠沙地极端降水指数的年际波动较大,并且在空间上呈现出“西增东减”的区域差异性特征。其中,西部沙漠的年降水量以5.11 mm/10a的速率显著增加,一日最大降水量、强降水量等其他极端降水指数也显著增加。而东部沙地的极端降水显著减少,呈现出明显的干旱化趋势。③中国北方沙漠沙地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特征与中国其他地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变化幅度大多超过了北美、南非、澳大利亚以及全球陆地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幅度。④北极涛动(AO)对东部沙地极端低温和极端冷事件的变化有显著影响。近几十年来东亚夏季风的减弱是导致东部沙地极端降水减少的主要原因,而西部沙漠极端降水的增加可能受到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沙地 极端气候 区域差异 气候变化
下载PDF
陕西洛南盆地延岭旧石器地点发掘报告 被引量:1
5
作者 李葭萌 王社江 +6 位作者 孙雪峰 鹿化煜 张小兵 张红艳 张改课 夏文婷 别婧婧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8-259,共12页
延岭地点处于东秦岭洛南盆地南洛河第二级阶地上,属盆地西部“四十里梁塬”中部,紧邻支流县河。2012年10~11月对该地点进行发掘,揭露面积251 m^(2),在地表耕土层和平整土地扰动层、原生黄土和古土壤层出土石料、石核、石片、各类修理的... 延岭地点处于东秦岭洛南盆地南洛河第二级阶地上,属盆地西部“四十里梁塬”中部,紧邻支流县河。2012年10~11月对该地点进行发掘,揭露面积251 m^(2),在地表耕土层和平整土地扰动层、原生黄土和古土壤层出土石料、石核、石片、各类修理的石器、断块、碎屑等不同类型石制品856件。延岭地点加工石制品的主要原料为附近河流阶地砾石堆积中的砾石,以石英为主,石英岩次之,石英砂岩、砂岩、火成岩、硅质岩等偶有使用。剥片方式主要为锤击法,偶见砸击法。石制品以小型为主。石器组合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锥、凹缺器、薄刃斧和手镐。遗址地层光释光年代学研究显示该地点埋藏石制品的地层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其中距今12~7万年之间的晚更新世早期为石制品埋藏最为丰富的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制品 延岭地点 洛南盆地 秦岭
下载PDF
陕西洋县绿豆梁旧石器遗址出土的石制品 被引量:1
6
作者 别婧婧 夏楠 +5 位作者 王社江 弋双文 鹿化煜 夏文婷 张改课 李葭萌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24,共10页
洋县绿豆梁遗址位于汉水北部一级支流金水河左岸的第四级阶地上。为了配合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南水北调西线“引汉济渭”工程的建设,2014~2015年对该地点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126 m^(2),出土和采集不同类型的石制品656件。研究显示,早... 洋县绿豆梁遗址位于汉水北部一级支流金水河左岸的第四级阶地上。为了配合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南水北调西线“引汉济渭”工程的建设,2014~2015年对该地点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126 m^(2),出土和采集不同类型的石制品656件。研究显示,早期人类加工石制品的原料来自于河漫滩或阶地古老砾石层中的砾石,岩性包括石英、石英岩、硅质灰岩、石英砂岩、花岗岩等。硬锤打击法是最主要的剥片方式。石制品包含石锤、石核、石片、石器、断块和碎屑等类型。遗址石器组合中既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钻等尺寸较小的轻型石器,也包含重型刮削器、砍砸器等重型石器。通过与位于相同阶地部位、相距2 km的金水河口遗址的测年数据和地层堆积序列对比,绿豆梁遗址的年代属于中更新世时期或更早的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梁遗址 中更新世 金水河 洋县 秦岭地区
下载PDF
汉中盆地龙岗寺遗址第3地点出土的石制品 被引量:9
7
作者 夏文婷 王社江 +9 位作者 夏楠 鹿化煜 王先彦 孙雪峰 张红艳 张文超 卓海昕 邢路达 于青瑶 冯武明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29-541,共13页
汉中盆地梁山龙岗寺遗址地处秦岭南麓汉水上游,是我国发现较早的一处旧石器地点群。龙岗寺遗址第3地点位于汉江右岸第四级阶地之上。2014年2~6月,为了配合国家大遗址保护和龙岗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从根本上廓清龙岗寺旧石器遗存的... 汉中盆地梁山龙岗寺遗址地处秦岭南麓汉水上游,是我国发现较早的一处旧石器地点群。龙岗寺遗址第3地点位于汉江右岸第四级阶地之上。2014年2~6月,为了配合国家大遗址保护和龙岗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从根本上廓清龙岗寺旧石器遗存的石器工业面貌,我们对该地点进行了正式发掘,发掘面积36m2,出土不同类型的石制品4441件。龙岗寺第3地点石制品原料为来自于遗址附近河流阶地及河漫滩中的砾石,以石英为主,火成岩次之,石英岩、细砂岩和燧石等偶有使用。锤击法为主要剥片方法,存在少量砸击技术产品。石制品尺寸以小型为主。工具类型主要是以石片为毛坯加工而成的刮削器,有少量的尖状器和雕刻器。石器加工方向多为正向或反向。从出土石制品的情形看,龙岗寺第3地点石制品的面貌更接近于更新世期间华北地区常见的小型石片和修理小石片工具为主体的石器工业类型,这与以往对汉中盆地旧石器工业面貌为华南砾石石器传统的认识有较大的差距。遗址相关的地层年代学研究工作表明,龙岗寺第3地点埋藏石制品的地层堆积形成于距今120~70万年间,属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阶段。龙岗寺遗址第3地点及其出土的石制品为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汉中盆地旧石器遗址群的地层埋藏状况、遗址年代和石器工业内涵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中盆地 龙岗寺遗址第3地点 石制品 第四级阶地 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
下载PDF
汉中盆地洋县范坝旧石器地点出土石制品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夏文婷 王社江 +6 位作者 王先彦 鹿化煜 夏楠 张改课 别婧婧 杨汛 伍江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81-393,共13页
洋县范坝旧石器地点位于秦岭南麓汉江上游的汉中盆地汉江左岸支流溢水河右岸第二级阶地上。为配合西安-成都高铁项目建设,2016年对该地点进行发掘,揭露面积171 m2,出土不同类型的石制品784件。范坝地点加工石制品的原料为遗址附近河流... 洋县范坝旧石器地点位于秦岭南麓汉江上游的汉中盆地汉江左岸支流溢水河右岸第二级阶地上。为配合西安-成都高铁项目建设,2016年对该地点进行发掘,揭露面积171 m2,出土不同类型的石制品784件。范坝地点加工石制品的原料为遗址附近河流及河漫滩中的石英、石英岩、细砂岩、火成岩和燧石等砾石材料。硬锤打击法是主要的剥片方法,另外还有部分砸击法标本。石制品类型包括石锤、石核、石片、经过二次加工修理的石器、断块、碎屑及备料,石器组合中既存在尺寸较小的轻型刮削器,也有砍砸器、石球和重型刮削器等大型器物。遗址地层初步的光释光测年结果表明,汉江及其北部支流——溢水河第二级阶地上覆的堆积物形成时间为距今22~2.5万年之间,旧石器遗存的埋藏年代约为距今18~2.5万年的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制品 中-晚更新世 范坝地点 汉中盆地
下载PDF
渭河流域沉积矿物组合定量分析及示踪 被引量:5
9
作者 张瀚之 鹿化煜 +4 位作者 周亚利 崔颖颖 张津 吕帆 陈泽宇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44-956,共13页
扫描电镜定量分析沉积物矿物组合的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得到大量详细的矿物组合、矿物颗粒大小和岩屑组成等信息。尝试利用这一方法,研究渭河流域现代河流样品的矿物组合和沉积物碎屑组分,探究其在沉积物源示踪上的应用。研究表明,渭河流... 扫描电镜定量分析沉积物矿物组合的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得到大量详细的矿物组合、矿物颗粒大小和岩屑组成等信息。尝试利用这一方法,研究渭河流域现代河流样品的矿物组合和沉积物碎屑组分,探究其在沉积物源示踪上的应用。研究表明,渭河流域现代沉积重矿物组合主要以角闪石、帘石类矿物和石榴石为主,不同区域沉积物矿物组合通过主成分分析图表(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可以较好地区分开。轻矿物以石英和长石为主。碎屑组分石英—长石—岩屑(QFL)三角图解显示渭河干流和流经鄂尔多斯高原的两大主要支流北洛河和泾河的沉积物碎屑组分,主要位于再旋回造山带区域;而北秦岭山前河流沉积碎屑组分则主要位于岩浆岛弧区域。这一结果符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表明扫描电镜定量分析手段可很好地应用于沉积物碎屑组分QFL三角图解、重矿物组合物源示踪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电镜 矿物定量分析 渭河流域 物源
下载PDF
陕西汉中洋县金水河口旧石器遗址出土石制品研究(英文) 被引量:5
10
作者 别婧婧 王社江 +9 位作者 夏楠 鹿化煜 王先彦 弋双文 夏文婷 张改课 Mathew L.FOX 张红艳 卓海昕 张文超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44-361,共18页
位于汉水左岸一级支流金水河第四级阶地的金水河口遗址是汉水流域发现较早的一处旧石器遗址。2014年6月~2015年2月,为了配合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南水北调西线“引汉济渭”项目的实施,我们对金水流域金水镇附近的3个旧石器遗址进行了正... 位于汉水左岸一级支流金水河第四级阶地的金水河口遗址是汉水流域发现较早的一处旧石器遗址。2014年6月~2015年2月,为了配合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南水北调西线“引汉济渭”项目的实施,我们对金水流域金水镇附近的3个旧石器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金水河口遗址即为其中之一。该遗址发掘面积370m^2,出土不同类型石制品1210件。研究显示在金水河口遗址生活的古人类主要选取附近河滩砾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及工具加工。石制品的岩性以石英和石英岩为主,硅质灰岩次之,并少量使用了石英砂岩和花岗岩原料。古人类主要使用锤击法剥片。遗址中石核的利用效率较低,近半数石片有直接使用的痕迹。加工工具的毛坯以石片为主。工具类型除了刮削器、凹缺器、石锥等小型工具之外,还有砍砸器、手镐、重型刮削器等重型工具。遗址中碎屑数量很少。石制品组合以刮削器等小型工具为主,也包含少量重型工具。相较于汉中盆地已发现的遗址,金水河口遗址的文化面貌与洛南盆地中更新世的龙牙洞遗址更相似,但是重型工具的比例更高。由于遗址堆积物已超出了钾长石红外后释光测年法(post-IRIRSL)的测年范畴,目前只能给出遗址的埋藏时间下限,即埋藏石制品地层的年代不晚于150ka。作为汉中盆地有明确测年的中更新世晚期遗址,金水河口遗址为我们系统了解汉江支流金水河流域和秦岭地区的石器工业特点、遗址地层堆积及年代等提供了新的、丰富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中盆地 金水河 金水河口遗址 石制品 第四级阶地 中更新世晚期
下载PDF
黄河中游晋陕峡谷延安段新发现的石制品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改课 王社江 +6 位作者 李钊 邸楠 赵汗青 鹿化煜 王小庆 夏文婷 别婧婧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6-105,共20页
2018年6月,我们在黄河中游晋陕峡谷陕西一侧延安段新发现5处旷野石器地点,采集石制品556件,部分石制品暴露于黄土地层的剖面上。古人类加工石制品的原料来自于黄河河床和阶地的砾石层,岩性以石英岩为主,其次为石英。除上述两种原料之外... 2018年6月,我们在黄河中游晋陕峡谷陕西一侧延安段新发现5处旷野石器地点,采集石制品556件,部分石制品暴露于黄土地层的剖面上。古人类加工石制品的原料来自于黄河河床和阶地的砾石层,岩性以石英岩为主,其次为石英。除上述两种原料之外,燧石、硅质岩、硅质灰岩、石英砂岩、细砂岩、蛋白石、玛瑙、火成岩等也有少量使用。石制品类型包括石锤、石核、石片、工具、断块和碎片屑,尺寸以小型为主。石核和石片以自然砾石台面者居多。剥片主要采用锤击法直接剥片,少量使用砸击法,可能偶而使用碰砧法和锐棱砸击法。工具多为以石片为毛坯加工而成的中小型刮削器,有少量以砾石为毛坯加工而成的砍砸器。伏羲村、苏亚河、高家畔、延水关4个地点发现的石制品原生埋藏地层为黄河第二级阶地上覆的马兰黄土堆积,该套地层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石制品属简单的石核-石片工业,可能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衣锦滩地点的石制品分别埋藏于黄河第二级阶地上覆的马兰黄土堆积和黄河第一级阶地上覆的土状堆积中,时代分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本次新发现的旧石器地点进一步扩大了黄河晋陕峡谷地区旧石器遗存的分布范围,丰富了该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内涵,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晋陕峡谷 延安段 石制品 简单石核-石片工业 马兰黄土 旧石器时代晚期
下载PDF
东秦岭卢氏盆地新发现的旧石器 被引量:2
12
作者 林壹 牛雪纯 +11 位作者 赵清坡 顾雪军 李璇 李永涛 贺存定 战世佳 张改课 朱之勇 郑立超 史家珍 鹿化煜 王社江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81-490,共10页
2019年6-8月,在秦岭东部南洛河流域河南卢氏盆地开展古人类和旧石器考古遗址调查,在南洛河不同阶地之上的黄土堆积地层中新发现旧石器地点27处,采集石制品123件。部分石制品采自于阶地顶部暴露的黄土地层剖面上。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 2019年6-8月,在秦岭东部南洛河流域河南卢氏盆地开展古人类和旧石器考古遗址调查,在南洛河不同阶地之上的黄土堆积地层中新发现旧石器地点27处,采集石制品123件。部分石制品采自于阶地顶部暴露的黄土地层剖面上。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断块、碎屑、石器等类型,整体属于简单的石核-石片工业。原料为取自河滩砾石堆积的石英、砂岩和石英岩等。石核为简单剥片的单台面石核和转向剥片石核。石器组合中既有手镐、砍砸器等重型类型,也有以石片为毛坯的中小型刮削器等。根据黄土-古土壤地层序列初步判断,多数地点的石制品出自黄土L1-S2地层堆积,年代范围涵盖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西庄村南(19LS35)和九寨山(19LS27)两个地点的2件石制品则出自更早的S9和S13古土壤地层堆积中,它们的发现为进一步探寻南洛河流域最早的古人类活动提供了关键性的考古学证据。本次调查扩大了卢氏盆地旧石器时代遗存的时空分布范围,为本区域旧石器遗址的保护和制订研究计划提供了更为全面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 旷野地点 黄土堆积 卢氏盆地 南洛河 东秦岭
下载PDF
儿童良性阵发性眩晕32例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元星 孙悍军 +7 位作者 张清华 屈媛怡 李健 周玲玲 杨萌 路华玉 赵龙珠 孙勍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1年第5期285-288,共4页
目的分析儿童良性阵发性眩晕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避免误诊漏诊。方法对32例良性阵发性眩晕患儿的发病年龄、眩晕特点、听力及前庭功能检查、偏头痛病史、运动病病史、相关家族史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患儿中男性19例... 目的分析儿童良性阵发性眩晕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避免误诊漏诊。方法对32例良性阵发性眩晕患儿的发病年龄、眩晕特点、听力及前庭功能检查、偏头痛病史、运动病病史、相关家族史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患儿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518岁,平均11.97岁。发病年龄217岁,平均9.09岁,男性比女性平均早发病2.69年。发作频率每年1次至每天数十次,持续时间最短<1 min,最长>72 h,伴畏光和(或)畏声8例,冷热试验异常4例,速度阶梯试验异常6例,c-VEMP异常2例。结论良性阵发性眩晕男性患儿偏多,眩晕发作比较孤立,常不伴耳鸣、耳闷、听力减退等耳部症状,多数为短暂眩晕发作,合并运动病病史、相关家族史比例较高,前庭功能异常并不能排除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儿童 治疗结果 良性阵发性眩晕
下载PDF
广西百色盆地高岭坡遗址的地层及年代 被引量:8
14
作者 谢光茂 林强 +4 位作者 余明辉 陈晓颖 胡章华 鹿化煜 黄秋艳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6-117,共12页
广西百色盆地旧石器工业因含有众多的手斧且年代早到803 kaBP而闻名于世。盆地内发育有7级河流阶地,其中第IV级阶地发现有手斧和玻璃陨石。自从1973年第一个石器地点被发现,越来越多的遗址或地点被调查发现和发掘。以前研究认为,百色盆... 广西百色盆地旧石器工业因含有众多的手斧且年代早到803 kaBP而闻名于世。盆地内发育有7级河流阶地,其中第IV级阶地发现有手斧和玻璃陨石。自从1973年第一个石器地点被发现,越来越多的遗址或地点被调查发现和发掘。以前研究认为,百色盆地旧石器只出自网纹红土层,年代均为803 kaBP。2013年以前,通常只在土状堆积的上部发掘,从来没有人对第IV级阶地的沉积物从地表到底部砾石层进行系统发掘,因此关于第IV级阶地的整体地层堆积情况及含石器层位很模糊。2013-2014年,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会同田东县博物馆对百色盆地最重要的旧石器遗址之一——田东高岭坡遗址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发掘。此次发掘从遗址的地表往下一直发掘到砾石层,揭露出厚度超过7m的完整地层序列,发现1处小型石器制造场和1处用火遗迹。在不同地层中发现石制品800多件,包括砍砸器、手镐、刮削器等。涵盖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根据地层对比和石制品的特征及测年结果,我们把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可分为3期:第一期的年代早于或等于803 kaBP,第二期为15 kaBP,第三期约为10 ka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色盆地 地层 年代 旧石器 文化序列
下载PDF
Typical Geochemical Elements in Loess Deposit in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Paleoclimatic Implication 被引量:11
15
作者 TAN Hongbing MA Haizhou +2 位作者 ZHANG Xiying lu huayu WANG Jiangu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10-116,共7页
Widespread and thick loess deposit in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records paleoclimatic changes over the Quaternary period.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a loess section located in a high terrace of the Huangshui... Widespread and thick loess deposit in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records paleoclimatic changes over the Quaternary period.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a loess section located in a high terrace of the Huangshui River in the Xining Basin, and collect samples at 20-cm intervals by digging a well of 16-m depth (including paleosol S1 and SO and several loess interlayers over the last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 and the Holocene). Concentration of some active elements (Sr and Ca) and inert elements (Rb, Zr, Ti) in these loess samples are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ratios of those elements (oxide), such as Rb/Sr, Ti/Sr, and Zr/CaO ratios, would indicate sensitively paleoclimatic changes, especially the history of precipitation over the last glacial-interglacial and the Holocene. Moreover, the curves of Rb/Sr, Ti/Sr, and Zr/CaO ratios had almost the same variable trends from the bottom to the top and also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values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the global marine δ^18O record. But compared with the curves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the changes of ratios of these elements (oxide) are clearer and easy to understand. Therefore, the ratios of these typical chemical elements in the loess deposit may be used as an excellent index to investigate the history of paleoclimate, particularly precipitation changes in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LOESS aleosol geochemical elements PALEOCLIMATE
下载PDF
Rb and Sr Ge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hinese Loess Stratigraph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alaeomonsoon Climate 被引量:13
16
作者 CHEN Jun WANG Yongjin +3 位作者 CHEN Yang LIU Lianwen JI Junfeng lu huay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2期279-288,共10页
Concentrations and distributions of Rb and Sr in loess and palaeosol samples from the Luochuan profile have been studied, in grain-size fractions and chemical forms. Results show that Rb is quite rich in the fraction ... Concentrations and distributions of Rb and Sr in loess and palaeosol samples from the Luochuan profile have been studied, in grain-size fractions and chemical forms. Results show that Rb is quite rich in the fraction of less than 2 μm, and exits only in the residual phase, while Sr is distributed in sand and silt fractions, occurring in the residual and carbonate phases. Therefore, variations of the concentrations of Rb and Sr in loess and palaeosols are closely related not only to dustfall compositions depending on winter monsoon wind strength but also to summer monsoon-induced pedogenic intensity. This indicates that variations of Rb/Sr ratio in Chinese loess sequences represent cyclic alternations of East Asian summer and winter monsoon climates on the orbital time-scale. Variations in Sr concentrations along the sequence bear a high similarity to the oxygen isotope record of the deep sea sediments over the past 2.5 Ma, whereas variations in Rb concentration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record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determined with the duplicated samples from the same profile. This suggests that (1) the high-latitude ice volume is responsible for East Asian monsoon variations and (2) the signal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depends dominantly on pedogenesis in Chinese loess seque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b and Sr ge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Rb/Sr ratios loess sequence palaeomonsoon climate Loess Plateau
下载PDF
饲用高粱4个主要株型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卢华雨 白晓倩 +1 位作者 于澎湃 罗峰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期5-9,13,共6页
为筛选出饲用高粱稳定遗传的株型性状,以从美国引进的饲用高粱引-251和国内粒用高粱忻梁52为亲本,杂交构建F2遗传群体作为试验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法对F2高粱旗叶叶鞘长、叶片数、旗叶叶面积和茎粗4个... 为筛选出饲用高粱稳定遗传的株型性状,以从美国引进的饲用高粱引-251和国内粒用高粱忻梁52为亲本,杂交构建F2遗传群体作为试验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法对F2高粱旗叶叶鞘长、叶片数、旗叶叶面积和茎粗4个主要株型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饲用高粱的旗叶叶鞘长遗传符合Model B-1模型,即加性-显性-上位性的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49.38%;叶片数遗传符合Model B-1模型,即加性-显性-上位性的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68.12%;旗叶叶面积遗传符合Model B-2模型,即加性-显性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69.46%;茎粗遗传符合Model B-6模型,即为等显性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86.89%。其中,叶片数、旗叶叶面积、茎粗作为饲用高粱株型的重要组成因子,表现出较高的遗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株型性状 主-多基因遗传分析 主基因遗传率
下载PDF
施用不同种类肥料对谷子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卢华雨 张星星 +4 位作者 文新亚 曹增强 史明睿 高岩 陈阜 《山西农业科学》 2022年第8期1119-1123,共5页
为明确不同种类肥料对晋北地区谷子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解决长期施用化学肥料而导致的谷子产量不稳定、品质变劣等问题,选择谷子品种长杂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复合肥、堆肥和微生物菌肥3个处理,研究不同种类肥料处理对谷子的农艺... 为明确不同种类肥料对晋北地区谷子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解决长期施用化学肥料而导致的谷子产量不稳定、品质变劣等问题,选择谷子品种长杂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复合肥、堆肥和微生物菌肥3个处理,研究不同种类肥料处理对谷子的农艺性状、产量以及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肥料中,微生物菌肥处理对株高的降低效果最为显著,株高为159.59 cm,较复合肥和堆肥分别显著降低了3.38%和5.68%;茎粗增粗和节长变短,进而提升了群体的抗倒伏能力;单穗质量、单穗粒质量、千粒质量和产量表现均最优,相较于复合肥和堆肥处理分别提升了29.52%、32.47%、12.55%、6.04%和13.39%、23.93%、12.10%、4.80%。堆肥处理对谷子籽粒品质的提升效果较为明显,其中堆肥处理下粗脂肪和总氨基酸含量达到最高,分别为2.7、10.68 g/100 g,显著高于复合肥和微生物菌肥处理。综上认为,在晋北地区施用微生物菌肥能够提升谷子的产量,而施用堆肥则能够改善谷子籽粒的营养品质和蒸煮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肥 微生物菌肥 谷子 籽粒品质
下载PDF
晋北地区谷子不覆膜与覆膜种植的水热特征及产量差异 被引量:5
19
作者 叶凡 赵磊 +4 位作者 尹大鹏 陈向阳 卢华雨 陈阜 文新亚 《山西农业科学》 2022年第8期1088-1095,共8页
晋北地区谷子种植大量采用地膜覆盖种植方式,地膜残留的环境危害日益增加。为了研究晋北地区谷子不覆膜与覆膜种植、灌溉处理与雨养处理对土壤水热特征及谷子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设置覆膜穴播(FX)、不覆膜穴播(BX)、不覆膜条播(BT)、... 晋北地区谷子种植大量采用地膜覆盖种植方式,地膜残留的环境危害日益增加。为了研究晋北地区谷子不覆膜与覆膜种植、灌溉处理与雨养处理对土壤水热特征及谷子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设置覆膜穴播(FX)、不覆膜穴播(BX)、不覆膜条播(BT)、不覆膜谷豆间作(BJ);覆膜灌溉(FG)、覆膜雨养(FY)、不覆膜灌溉(BG)、不覆膜雨养(BY)共8个处理进行田间试验,探索当地不覆膜种植谷子的可能性。结果表明,谷子不覆膜种植与覆膜种植相比,苗期土壤温度较低,谷子的株高、茎粗在苗期—孕穗期低于覆膜种植,单株长势较弱,但生育后期土壤温度与谷子长势均无显著差异;成熟期不覆膜种植下谷子穗部性状优于覆膜种植,但是由于穗数低于覆膜种植,产量较低;不覆膜种植方式在雨养条件下0~30 cm土层以及灌溉条件下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低于覆膜种植,生育期内土壤水分蒸散量高于覆膜种植。不覆膜灌溉与雨养相比,增加了谷子各生育时期的株高以及拔节期茎粗和成熟期穗部性状,产量有一定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不覆膜种植 覆膜种植 灌溉 雨养
下载PDF
高粱×苏丹草杂交后代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20
作者 谭燕 卢华雨 +2 位作者 康晨 孙守钧 罗峰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2期6-11,共6页
以国产高粱品种‘忻粱52’和苏丹草品系‘美引-48’杂交所获得的F2代群体为试验材料,对单株粒重、着壳率、千粒重和穗重4个产量性状进行测定和分析,并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法进行遗传分析,以确定各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计算其... 以国产高粱品种‘忻粱52’和苏丹草品系‘美引-48’杂交所获得的F2代群体为试验材料,对单株粒重、着壳率、千粒重和穗重4个产量性状进行测定和分析,并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法进行遗传分析,以确定各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计算其主基因遗传率,分析各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model B_2是单株粒重的最适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76.38%;着壳率、千粒重和穗重这3个性状的最适模型均为model B_1,即受两对主基因控制的加性-显性-上位性混合遗传模型,其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1.25%、52.85%、49.81%。在这4个性状中,单株粒重的遗传率最高,表明该性状向后代稳定遗传的能力较强;但穗重的遗传率较低,表明穗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向后代稳定遗传的能力较弱。因此,以穗重性状进行高梁选育应在高世代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产量性状 遗传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